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

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人性论
  • 社群主义
  • 社会哲学
  • 个人与社会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现代社会
  • 理论批判
  • 哲学研究
  • 社群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在阐扬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人文思想和人道精神。首先,他说人性为社会关系之总和,人要通过生产劳动才能开物成务利用厚生;唯有在合作和谐的社群中,人才能成就自己和帮助别人。在自我实现之前,人如何争取自由、克服异化和追求解放成为马克思从青年、中壮年到老年着书立说与革命实践的中心。其次,本书便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性、自由、解放、异化、正义、平等、伦理、民主、社群和国家诸人文现象和社会制度之唯物史观的看法,解释他俩何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经由建立社会主义来实现未来共产主义之最终目标。最后,有异于教条主义者只重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书注重马恩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实践,目的在彰显其思想之活泼、创意之充沛和观念之创新。要之,本书为关怀21世纪个人生涯与当前世局者不可不读之导论性着作,更盼读者经由此书登堂入室,认识影响近现代最重要人物的马克思及其革命伙伴恩格斯之学说。

  作者洪鎌德博士为马克思学(Marxology)海内外着名学者,致力马克思学说之研究逾半个世纪,曾执教维也纳、慕尼黑、新加坡等大学,更在北大、复旦、浙江、厦大等十所中国重点大学讲解老马、西马和新马理论。并曾在台大专任;淡大、东吴、东海兼课,现任交大讲座教授和体大与辅大兼任教授。中、英、德文着作超过45本,学术论文逾300多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的图书《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的图书简介,其中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 --- 图书简介: 穿越思想的迷雾,洞悉现代困境的根源 一本深入剖析个体存在与集体形态的思辨之作 在这个日益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对“人”的理解似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体的自由选择与社会结构的约束之间,似乎永远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是完全独立的原子化个体,还是必须依附于某种共同体的存在?在高速的社会变迁中,我们如何重新定义责任、自由与归属感?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回顾或理论总结,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索,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图景与我们作为“人”的根本属性。 关于“人”的追问:超越表象的哲学之旅 人类社会的存在,建立在一系列古老而永恒的追问之上:我们为何而存在?我们如何与他人共处?什么是真正的“好社会”?本书将引导读者跳出日常的喧嚣与碎片化的信息流,回到思想的原点,探讨这些深刻议题。 我们生活的世界,被复杂的制度、无形的权力结构以及不断演变的文化规范所塑造。理解这些力量如何作用于我们,成为我们理解自身处境的关键。这不是一次轻松的阅读,但却是通往更高阶认知必需的旅程。它要求我们直面那些常常被简化或忽略的议题:人类的本性究竟是倾向于合作还是冲突?社群的边界在哪里?当个体追求自我实现时,是否必然会牺牲某种集体利益? 社会结构的审视:从微观到宏观的视野拓展 现代社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复杂性,从全球化的经济网络到本地的邻里关系,每一个层级都充满了张力与动态。本书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读者解析这些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价值判断乃至情感联结。 它探讨了社会秩序是如何在不同力量的博弈中得以维持,以及当这些秩序发生动摇时,个体的命运将如何随之起伏。在这里,社会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互动和相互依赖的行动所构成的动态系统。理解这个系统,意味着理解我们自身行动的限制与可能性。 联结与疏离:寻找现代人的“共同体”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互联”,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深刻的疏离感。传统的共同体纽带正在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流动性更强、粘性更弱的社会关系。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便是如何理解和重建“联结”的意义。 什么是真正的社群?它仅仅是地理上的邻近,还是基于共同信念和共享体验的深度认同?如何在保持个体独特性的同时,建立起有意义的、能够提供支持和归属感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问题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深处对“家园感”的渴望。 一场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辩论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由的边界。我们所理解的个人自由,是否仅仅是在现有框架内的选择范围?真正的自由是否需要特定的社会条件才能得以实现?与此同时,自由总是伴随着责任。个体对社群的责任究竟体现在何处?当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的多个维度来考察这些概念时,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远比日常认知更为复杂和微妙。 面向未来:构建更具人性的社会愿景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整合碎片化信息的思想工具。本书的目标,正是提供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使读者能够超越狭隘的视角,以更宏大、更具同理心的眼光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位关心人类未来、渴望更深刻理解自身与周遭世界的读者,加入这场关于“人”与“社会”的深刻对话。它将为那些在迷雾中寻求方向的思考者,提供清晰的思辨路径,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具洞察力、更富有人性的未来。 本书适合: 对社会学、政治哲学和人类学感兴趣的学者与学生。 关注当代社会变迁、个体疏离感与身份认同问题的普通读者。 寻求更深层次理解自由、责任与共同体意义的思考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鎌德


  现任:国立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座教授、体大与辅大兼任教授

  学历:台大政治系学士、维也纳大学国家学博士

  曾任:慕尼黑大学、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和台大国发所、哈佛、加州(柏克莱) 大学、波恩大学等欧美大学访问学人、北大、复旦、上海、南开、厦门、中山、人民等中国十所大学客座、名誉、顾问教授,中国马克思学会顾问

  着有:         

  《当代政治社会学》(2013 新版;初版2006)
  《全球化下国际关系新论》(2011)                   
  《马克思的思想之生成与演变--略论对运动哲学的启示》(20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2010)
  《人本主义和人文学科》(2009)
  《当代社会科学导论》(2009)
  《从唯心到唯物-- 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2007)
  《黑格尔哲学的当代诠释》(2007)
  《当代主义》(2004)
  《西方马克思主义》(2004)
  《法律社会学》(2004 修订再版;初版2000)
  《人的解放-- 21世纪马克思学说新探》(1999)
  《当代政治经济学》(1999)
  《从韦伯看马克思-- 现代两大思想家的对垒》(1998)
  《21世纪社会学》(1998)
  《马克思社会学说之析评》(1998)
  《社会学说与政治理论-- 当代尖端思想之介绍》(1997)
  《人文思想与现代社会》(1997)      二版(2000)
  《马克思》(1997)
  《跨世纪的马克思主义》(1996)
  《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科学》(1995) 二版
  《传统与反叛-- 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探索》(1995) 六版
  《新加坡学》(1994)
  《马克思与社会学》 (1983)
  《世界政治新论》(1977) 等书共45本,以及论文300余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论人与人性
第二章   马克思论人的解放
第三章   马克思论人的自由
第四章   青年马克思论异化与自由
第五章   中年马克思论经济自由
第六章   晚年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解放观
第七章   马克思解放观的批判──兼论普劳的角色
第八章   马克思解放观与自由的道德意涵
第九章   马克思对伦理的看法
第十章   马克思论正义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与恩格斯平等观的析评
第十二章   马克思论民主
第十三章    青年与成年马克思论社群
第十四章   晚年马克思论公社与共产社会
第十五章 马克思社群观的分析和批评
第十六章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析评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马克思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上,比如“阶级”、“剥削”、“革命”这些比较激进的词汇。所以当看到《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这本书时,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马克思的名字,陌生是因为“人性论”和“社群观”这两个词。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甚至是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出现,是不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去看看马克思思想中更柔和、更具人文关怀的一面?尤其是在“社群观”的部分,我觉得这在当今社会非常有意义。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但同时,孤独感和疏离感也随之而来。如果马克思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到社群的力量,以及个体与社群之间良性互动的可能性,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马克思形象,并且从中汲取一些智慧,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很有深度。最近在书店里翻了一下,虽然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马克思,这个名字在台湾的历史教育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高中历史课本里的阶级斗争,到大学社会学课堂上的异化理论,他的思想总是伴随着激烈的讨论和深刻的辩证。而这本书似乎试图从一个更人性化、更社群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我尤其对“人性论”这部分感到好奇,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将马克思解读为经济决定论的代表,但如果他有自己独特的人性观,那将如何影响他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再者,“社群观”这个概念也很有意思,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当下,重新探讨社群的重要性,并且是透过马克思的视角,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座宝藏,里面隐藏着我们尚未发现的马克思的思想侧面?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层层剥茧,带我们走进马克思思想的全新维度。

评分

每次听到“马克思”这个名字,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些历史画面,好像是遥远的、与我们日常生活不太相关的理论。但《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这本书的书名,却一下子拉近了我和这位思想家的距离。它讨论的是“个人”和“社会”,这两个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根本的还是要看他如何看待“人”本身,也就是“人性”。马克思是如何定义人性的?他的“人性论”是否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人性有很大不同?而“社群观”,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现实意义。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经济起飞,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有时候会感觉大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功利。如果马克思的思想能够给我们一些关于如何构建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社群关系的启示,那这本书真的值得好好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马克思思想世界,看看他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是否能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

评分

这本《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的书皮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朴实而严谨的气息,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扎实的文字。我平时不太阅读理论性很强的书籍,通常会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似乎在试图连接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我很好奇,马克思的思想,这位在西方乃至全球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常听说的“异化”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础上,他如何理解人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本性”的生物?而“社群观”更是吸引我,在台湾社会,我们经历了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传统的社群联系正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原子化的个体。马克思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方法,让我们重新思考社群的价值,以及个体如何在社群中找到归属感和实现自我?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不再只看到个体的孤立,而是能看到更广阔的社会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触及到了最根本的哲学命题。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杂,对马克思的了解主要是从历史和一些通俗读物中获得的,总是觉得他的思想比较宏大、比较抽象。但是,这本书把焦点放在了“人性论”和“社群观”上,这让我觉得非常新鲜。我很好奇,马克思究竟是如何理解人性的本质的?他是否认为人性是固定的,还是可塑的?而对于“社群观”,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由,甚至有些过度。马克思是否能提供一种理论,让我们看到社群在个体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在一个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中重新找回社群的温暖和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马克思思想中这些我 hitherto 忽略的部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思想体系,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对于如何构建更美好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