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

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馬剋思主義
  • 人性論
  • 社群主義
  • 社會哲學
  • 個人與社會
  • 西方馬剋思主義
  • 現代社會
  • 理論批判
  • 哲學研究
  • 社群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在闡揚馬剋思的人本主義、人文思想和人道精神。首先,他說人性為社會關係之總和,人要通過生産勞動纔能開物成務利用厚生;唯有在閤作和諧的社群中,人纔能成就自己和幫助彆人。在自我實現之前,人如何爭取自由、剋服異化和追求解放成為馬剋思從青年、中壯年到老年著書立說與革命實踐的中心。其次,本書便以馬剋思和恩格斯對人性、自由、解放、異化、正義、平等、倫理、民主、社群和國傢諸人文現象和社會製度之唯物史觀的看法,解釋他倆何以批判資本主義製度,以及經由建立社會主義來實現未來共産主義之最終目標。最後,有異於教條主義者隻重視馬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本書注重馬恩的批判精神和社會實踐,目的在彰顯其思想之活潑、創意之充沛和觀念之創新。要之,本書為關懷21世紀個人生涯與當前世局者不可不讀之導論性著作,更盼讀者經由此書登堂入室,認識影響近現代最重要人物的馬剋思及其革命夥伴恩格斯之學說。

  作者洪鎌德博士為馬剋思學(Marxology)海內外著名學者,緻力馬剋思學說之研究逾半個世紀,曾執教維也納、慕尼黑、新加坡等大學,更在北大、復旦、浙江、廈大等十所中國重點大學講解老馬、西馬和新馬理論。並曾在颱大專任;淡大、東吳、東海兼課,現任交大講座教授和體大與輔大兼任教授。中、英、德文著作超過45本,學術論文逾300多篇。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您的圖書《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的圖書簡介,其中完全不包含該書的具體內容。 --- 圖書簡介: 穿越思想的迷霧,洞悉現代睏境的根源 一本深入剖析個體存在與集體形態的思辨之作 在這個日益碎片化、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我們對“人”的理解似乎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挑戰。個體的自由選擇與社會結構的約束之間,似乎永遠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們是完全獨立的原子化個體,還是必須依附於某種共同體的存在?在高速的社會變遷中,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責任、自由與歸屬感? 本書並非一本傳統的曆史迴顧或理論總結,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索,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更具洞察力的視角,去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圖景與我們作為“人”的根本屬性。 關於“人”的追問:超越錶象的哲學之旅 人類社會的存在,建立在一係列古老而永恒的追問之上:我們為何而存在?我們如何與他人共處?什麼是真正的“好社會”?本書將引導讀者跳齣日常的喧囂與碎片化的信息流,迴到思想的原點,探討這些深刻議題。 我們生活的世界,被復雜的製度、無形的權力結構以及不斷演變的文化規範所塑造。理解這些力量如何作用於我們,成為我們理解自身處境的關鍵。這不是一次輕鬆的閱讀,但卻是通往更高階認知必需的旅程。它要求我們直麵那些常常被簡化或忽略的議題:人類的本性究竟是傾嚮於閤作還是衝突?社群的邊界在哪裏?當個體追求自我實現時,是否必然會犧牲某種集體利益? 社會結構的審視:從微觀到宏觀的視野拓展 現代社會展現齣令人驚嘆的復雜性,從全球化的經濟網絡到本地的鄰裏關係,每一個層級都充滿瞭張力與動態。本書提供瞭一種框架,幫助讀者解析這些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價值判斷乃至情感聯結。 它探討瞭社會秩序是如何在不同力量的博弈中得以維持,以及當這些秩序發生動搖時,個體的命運將如何隨之起伏。在這裏,社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無數互動和相互依賴的行動所構成的動態係統。理解這個係統,意味著理解我們自身行動的限製與可能性。 聯結與疏離:尋找現代人的“共同體”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似乎從未像現在這樣“互聯”,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深刻的疏離感。傳統的共同體紐帶正在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流動性更強、粘性更弱的社會關係。本書關注的重點之一,便是如何理解和重建“聯結”的意義。 什麼是真正的社群?它僅僅是地理上的鄰近,還是基於共同信念和共享體驗的深度認同?如何在保持個體獨特性的同時,建立起有意義的、能夠提供支持和歸屬感的社會關係網絡?這些問題觸及瞭現代人內心深處對“傢園感”的渴望。 一場關於自由與責任的辯論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由的邊界。我們所理解的個人自由,是否僅僅是在現有框架內的選擇範圍?真正的自由是否需要特定的社會條件纔能得以實現?與此同時,自由總是伴隨著責任。個體對社群的責任究竟體現在何處?當我們從曆史、哲學和社會的多個維度來考察這些概念時,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遠比日常認知更為復雜和微妙。 麵嚮未來:構建更具人性的社會願景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迫切需要一些能夠幫助我們整閤碎片化信息的思想工具。本書的目標,正是提供這樣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使讀者能夠超越狹隘的視角,以更宏大、更具同理心的眼光看待我們所處的時代。 這不僅僅是一部理論著作,更是一份邀請——邀請每一位關心人類未來、渴望更深刻理解自身與周遭世界的讀者,加入這場關於“人”與“社會”的深刻對話。它將為那些在迷霧中尋求方嚮的思考者,提供清晰的思辨路徑,指引我們走嚮一個更具洞察力、更富有人性的未來。 本書適閤: 對社會學、政治哲學和人類學感興趣的學者與學生。 關注當代社會變遷、個體疏離感與身份認同問題的普通讀者。 尋求更深層次理解自由、責任與共同體意義的思考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鎌德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體大與輔大兼任教授

  學曆:颱大政治係學士、維也納大學國傢學博士

  曾任:慕尼黑大學、南洋大學、新加坡大學和颱大國發所、哈佛、加州(柏剋萊) 大學、波恩大學等歐美大學訪問學人、北大、復旦、上海、南開、廈門、中山、人民等中國十所大學客座、名譽、顧問教授,中國馬剋思學會顧問

  著有:         

  《當代政治社會學》(2013 新版;初版2006)
  《全球化下國際關係新論》(2011)                   
  《馬剋思的思想之生成與演變--略論對運動哲學的啓示》(2010)                   
  《西方馬剋思主義的興衰》(2010)
  《人本主義和人文學科》(2009)
  《當代社會科學導論》(2009)
  《從唯心到唯物-- 黑格爾哲學對馬剋思主義的衝擊》(2007)
  《黑格爾哲學的當代詮釋》(2007)
  《當代主義》(2004)
  《西方馬剋思主義》(2004)
  《法律社會學》(2004 修訂再版;初版2000)
  《人的解放-- 21世紀馬剋思學說新探》(1999)
  《當代政治經濟學》(1999)
  《從韋伯看馬剋思-- 現代兩大思想傢的對壘》(1998)
  《21世紀社會學》(1998)
  《馬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1998)
  《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 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1997)
  《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1997)      二版(2000)
  《馬剋思》(1997)
  《跨世紀的馬剋思主義》(1996)
  《新馬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科學》(1995) 二版
  《傳統與反叛-- 青年馬剋思思想的探索》(1995) 六版
  《新加坡學》(1994)
  《馬剋思與社會學》 (1983)
  《世界政治新論》(1977) 等書共45本,以及論文300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馬剋思論人與人性
第二章   馬剋思論人的解放
第三章   馬剋思論人的自由
第四章   青年馬剋思論異化與自由
第五章   中年馬剋思論經濟自由
第六章   晚年馬剋思的自由觀與解放觀
第七章   馬剋思解放觀的批判──兼論普勞的角色
第八章   馬剋思解放觀與自由的道德意涵
第九章   馬剋思對倫理的看法
第十章   馬剋思論正義
第十一章   馬剋思與恩格斯平等觀的析評
第十二章   馬剋思論民主
第十三章    青年與成年馬剋思論社群
第十四章   晚年馬剋思論公社與共産社會
第十五章 馬剋思社群觀的分析和批評
第十六章   馬剋思國傢學說的析評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的書皮設計就透露著一股樸實而嚴謹的氣息,沒有花哨的插圖,隻有紮實的文字。我平時不太閱讀理論性很強的書籍,通常會覺得枯燥乏味,但這本書的名字引起瞭我的注意,因為它似乎在試圖連接一個宏大的哲學體係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我很好奇,馬剋思的思想,這位在西方乃至全球都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哲學傢,他的“人性論”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常聽說的“異化”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礎上,他如何理解人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本性”的生物?而“社群觀”更是吸引我,在颱灣社會,我們經曆瞭快速的現代化和城鎮化,傳統的社群聯係正在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原子化的個體。馬剋思是否能夠提供一種方法,讓我們重新思考社群的價值,以及個體如何在社群中找到歸屬感和實現自我?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社會轉型期齣現的種種問題?我希望它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不再隻看到個體的孤立,而是能看到更廣闊的社會聯係。

评分

坦白說,我對馬剋思的瞭解,可能還停留在一些基礎性的概念上,比如“階級”、“剝削”、“革命”這些比較激進的詞匯。所以當看到《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這本書時,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馬剋思的名字,陌生是因為“人性論”和“社群觀”這兩個詞。我覺得我們現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對馬剋思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麵,甚至是刻闆印象。這本書的齣現,是不是提供瞭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跳齣固有的框架,去看看馬剋思思想中更柔和、更具人文關懷的一麵?尤其是在“社群觀”的部分,我覺得這在當今社會非常有意義。我們越來越強調個人奮鬥和個人價值,但同時,孤獨感和疏離感也隨之而來。如果馬剋思的思想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到社群的力量,以及個體與社群之間良性互動的可能性,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太大瞭。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幫助我建立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馬剋思形象,並且從中汲取一些智慧,來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光是看著就讓人覺得很有深度。最近在書店裏翻瞭一下,雖然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目錄和一些章節的標題,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好奇心。馬剋思,這個名字在颱灣的曆史教育裏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高中曆史課本裏的階級鬥爭,到大學社會學課堂上的異化理論,他的思想總是伴隨著激烈的討論和深刻的辯證。而這本書似乎試圖從一個更人性化、更社群化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我尤其對“人性論”這部分感到好奇,因為我們往往習慣於將馬剋思解讀為經濟決定論的代錶,但如果他有自己獨特的人性觀,那將如何影響他對社會發展的理解?再者,“社群觀”這個概念也很有意思,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當下,重新探討社群的重要性,並且是透過馬剋思的視角,這本身就極具挑戰性。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座寶藏,裏麵隱藏著我們尚未發現的馬剋思的思想側麵?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層層剝繭,帶我們走進馬剋思思想的全新維度。

评分

每次聽到“馬剋思”這個名字,我腦海裏總會浮現齣一些曆史畫麵,好像是遙遠的、與我們日常生活不太相關的理論。但《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這本書的書名,卻一下子拉近瞭我和這位思想傢的距離。它討論的是“個人”和“社會”,這兩個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人的思想,最根本的還是要看他如何看待“人”本身,也就是“人性”。馬剋思是如何定義人性的?他的“人性論”是否與我們通常理解的人性有很大不同?而“社群觀”,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現實意義。在颱灣,我們經曆瞭經濟起飛,城市化進程也在加速,有時候會感覺大傢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變得更加功利。如果馬剋思的思想能夠給我們一些關於如何構建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社群關係的啓示,那這本書真的值得好好研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更深邃的馬剋思思想世界,看看他對於人與社會關係的深刻洞察,是否能為我們當下的生活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和方法。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個人與社會:馬剋思人性論與社群觀的析評》本身就帶有很強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觸及到瞭最根本的哲學命題。我平時閱讀的範圍比較雜,對馬剋思的瞭解主要是從曆史和一些通俗讀物中獲得的,總是覺得他的思想比較宏大、比較抽象。但是,這本書把焦點放在瞭“人性論”和“社群觀”上,這讓我覺得非常新鮮。我很好奇,馬剋思究竟是如何理解人性的本質的?他是否認為人性是固定的,還是可塑的?而對於“社群觀”,在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強調個體的發展和自由,甚至有些過度。馬剋思是否能提供一種理論,讓我們看到社群在個體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在一個日益原子化的社會中重新找迴社群的溫暖和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為我揭示馬剋思思想中這些我 hitherto 忽略的部分,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他的思想體係,並且從中獲得一些對於如何構建更美好個人和社會關係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