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rthur Schopenhauer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是誰的哲學能讓托爾斯泰醉心贊嘆:「那可是反映瞭整整一個世界啊。」
  甚至令尼采狂熱崇拜:「我將要把他所寫的所有東西都讀完為止;他所說的每一個字詞我都要聽。」

  
  以西方邏輯思維領會東方精神思惟
  撼動尼采、托爾斯泰、卡夫卡、湯瑪斯•曼、康拉德、佛洛伊德
  令華格納獻上《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心靈導師
  唯有叔本華,能以清晰、毫不造作的文字誠摯提齣人生解答

  身處於一個目眩神迷,卻也空前復雜混亂的時代
  如何纔能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其實是一門藝術
  與其將叔本華的思想稱為「悲觀哲學」,或許倒不如如此詮釋:
  人類所需要的,隻是一點清醒與節製

  30歲時,孤身走在哲學道路上的叔本華完成瞭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裏。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但65歲時《附錄和補遺》卻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歐洲聲名大噪,當時不但有人撰寫《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更有人評論說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傢。

  而《人生的智慧》正是齣自叔本華集大成的著作《附錄和補遺》的精華部份。

  這本書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間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等。正如叔本華所說的,在這本書裏他盡量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閤大眾閱讀。雖然叔本華盡量放棄瞭居高俯臨的審視角度,但關於錯綜復雜並因此眾說紛紜的人情話題,經過這位思想大師一貫深刻而因此透徹的討論之後,變得清晰簡明,話題也幾已窮盡矣。

名人推薦

  文豪托爾斯泰:
  「我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改變看法,但目前我敢肯定:叔本華是無與倫比的。你說過叔本華就某些哲學問題寫過一些東西,並且還寫得不錯。你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什麼叫寫齣瞭一些東西?那可是反映瞭整整一個世界啊,那種清晰和美感令人難以置信。」「叔本華的哲學已把我們帶至哲學所能把我們帶至的極端。」

  作傢湯瑪斯‧曼:
  「我斜躺在沙發上,整天地閱讀叔本華……我是那樣地狼吞虎嚥這部魔幻般的形而上學說,……一個人在一生中也隻有一次是這樣地閱讀。我可以馬上就有機會錶達我的感覺、錶達我的感激,用詩意的方式……那是我的一大好運。」

  哲學傢尼采:
  「我是屬於叔本華這樣的讀者:在讀完叔本華書的第一頁以後,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將要把他所寫的所有東西都讀完為止;他所說的每一個字詞我都要聽。……我很明白他所說的,就好像他的書是專門寫給我看。」

  精神分析學傢西格濛德‧佛洛伊德:
  「我一直以為壓抑的理論是原初的,直到蘭剋給我看瞭《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的一段——在那裏裏,哲學傢叔本華試圖為瘋癲做齣解釋。他在那裏裏所說的關於人們全力壓製自己,不肯接受某一令人痛苦的現實,完全與我的壓抑理論相吻閤。我不得不感謝自己並不曾廣泛地閱讀,這樣我纔有可能有所發現。當然瞭,有人會閱讀瞭叔本華這些討論,但卻忽略瞭這些討論而沒有發現齣什麼。……所以,我時刻準備著放棄認為自己是首先做齣這些發現的人,並且是很高興這樣做;在不少精神分析的案例裏裏,精神分析所做的繁瑣工作隻是證實瞭哲學傢們直觀獲得的深刻見解。壓抑理論是精神分析學的柱石。」

  作麯傢華格納:
  「在四年裏裏,叔本華的書從不曾離開我的頭腦思想,到接下來的夏天為止,我從頭至尾已研讀瞭叔本華的書四次。叔本華的書對於我的整個一生,産生瞭強烈的影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國著名哲學傢,唯意誌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傢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傢産萬貫,但不得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25歲發錶瞭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30歲完成瞭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首版發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裏。53歲齣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750本,沒有稿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歐洲聲名鵲起,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當時不但有人撰寫《叔本華大辭典》和《叔本華全集》,更有人評論說他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思想傢。1859年,《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的第三版引起轟動,叔本華稱「全歐洲都知道這本書」。1860年9月21日這位哲學傢在法蘭剋福病逝。

  《人生的智慧》選自《附錄和補遺》,他以優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闡述瞭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弗蘭茲•卡夫卡說:「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傢,僅僅因為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

譯者簡介

韋啓昌


  1962年生於廣州,現於澳洲行醫。

  有兩樣東西可說是我這一生中的摯愛,能有緣對其深入瞭解並從中得益,我真算是幸運的瞭。這兩樣東西就是叔本華的著作和古老的中醫。

  對於叔本華,我可說是一見鍾情,繼而與其私訂終身。現在及未來,那肯定將是長相廝守、白頭到老。叔本華思想所引起我的贊嘆、愛慕,給予我的精神愉悅,也隻有中醫的理論及實踐可堪相比。兩者都是那樣的深邃、樸實、直接,其根本觀點在主要的方麵竟然是驚人的一緻。以後有機會,筆者或許會把這方麵的體會公諸同好呢。

  我是在20世紀80年代「邂逅」叔本華的,並為之「驚艷」,雖然那是在街邊買到的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的颱灣節譯本,譯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後,我以能閱讀叔本華、茨威格的原文為享受目標。托瑪斯‧曼津津樂道的「斜躺在沙發上整天閱讀叔本華」的美妙感覺,肯定是得到個中三昧而發。

  叔本華的著作給予瞭我許多,翻譯它們是某種微不足道的答謝。正如中醫給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醫給病人解除痛苦以作迴報一樣。看到讀者通過我的譯本而欣賞到叔本華,就猶如看到病人經我之手解除瞭病痛。最實在的報酬對我來說不過如此。

  當初翻譯叔本華的著作,並沒想到能夠齣版。現在這些麯高和寡的書競有幸一版再版,已經相當難得。至此,筆者夫復何求?

  譯著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思想隨筆》、《叔本華美學隨筆》、《叔本華論道德與自由》;阿德勒著《兒童的人格構成及其培養》。

圖書目錄

譯序    
引言       
第一章 基本的劃分    
第二章 人的自身    
第三章 人所擁有的財産    
第四章 人所展現的錶像    
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   
第一部分 泛論(第1—3節)    
第二部分 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第4—20節)   
第三部分 我們對他人應採取的態度(第21—46節)    
第四部分 我們對於命運和世事的發展所應抱持的態度(第47—53節)   
第六章 人生的各個階段   
叔本華的生平軼事   
叔本華哲學的神奇魅力與影響     

圖書序言

譯者序

  《人生的智慧》一書是德國哲學傢亞瑟•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 1788—1860﹚的晚年之作。叔本華一直被人籠統地貼上「悲觀主義哲學傢」的標簽。他一生並不得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在去世前幾年,他纔獲得應有的聲譽。在這之前,幾乎所有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傢都心照不宣地一緻對他的哲學絕口不提。據叔本華認為,這是他的同行齣於對他獨特、深刻的哲學的害怕和嫉妒而不約而同想齣的陰招。按照現在的流行語,就是「封殺」。叔本華聲譽鵲起以後,並不意味著他的哲學就此深入人心。除瞭叔本華時來運轉的原因以外,那種突然廣受歡迎的現象多少包含瞭大眾追捧時髦的成分。叔本華的哲學,一如世間任何事物,經過流行的巔峰以後,就重新歸於相對的沉寂。這固然與世人普遍膚淺的理解力有關─人們因而寜願一勞永逸地接受令人舒服的樂觀世界觀;同時,其中也有這一方麵的原因:那些無知者或者不負責任的人隨意給叔本華哲學貼上荒謬、誤人的標簽,諸如消極厭世、悲觀絕望,等等,而常人齣於懶惰,未加考慮和研究就把叔本華的哲學認定為這個樣子。畢竟,叔本華的哲學「唯真理是務」﹙叔本華語﹚。他直透事物本質的深刻、冷峻和毫不妥協,與常人膚淺、顛倒、虛妄的世界觀格格不入。深刻的哲學必然滲透著常人所認為的悲觀意味,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並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常人隻是一廂情願、齣於個人喜好而主觀地粉飾、美化生活及其目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嚴肅、深刻的哲學,尤其是叔本華的哲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西方,到處彌漫著膚淺的樂觀主義。人們對人的完美、科學的進步深信不疑。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加完全地打碎瞭那些空洞的美好願望和令人陶醉的樂觀主義。除瞭盲目的思想被無情的事實明顯擊破的非常時期,人們的眼睛仍然是短視的,思想仍舊懈怠。他們不願也不能夠深思。所以,叔本華的哲學在平常時期註定就是麯高和寡,它隻在少數思想深遠的人們的頭腦中紮根和傳播。

  在叔本華奠定名聲之前長達六十多年不獲承認的沉寂時期,叔本華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的天賦使命。從早年起,他就筆耕不輟,隨時把自己的所思記錄下來,並整理成著作。在《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一書的序言裏,他說:「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他隻寫齣他認定為真理的東西,其他一切完全被置之度外。世人的不理解和排斥在他眼裏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正所謂「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語﹚。叔本華是位語言大師,他的思想形諸冷峻、簡明、流暢的文字,每個字詞都精確、講究,但又不失自然;遣詞造句莫不打上叔本華鮮明的思想和人格個性的烙印。叔本華在進行思想推論時,個中環節可謂絲絲入扣,沒有絲毫的牽強附會。細膩之處無不顯示齣其作為哲學傢的深思和縝密。這樣濃縮、冷靜的文字,加上辛辣的幽默和諷刺,以及隨手拈來的古代作傢的思想精華﹙特彆在這本書裏﹚,使叔本華的錶述既嚴謹又不枯燥,既冷靜又不乏想像力,既迂迴麯摺又不失暢快淋灕,既簡樸又不失雅緻─大自然與藝術在叔本華的著作裏閤二為一瞭。一切矯揉造作、晦澀模糊、假話空談─這些為語言所駕馭、在哲學著作裏最常見的毛病─完全與他絕緣。甚至叔本華喜歡運用的比喻也顯示瞭他思想的平實、不脫實際,因為這些比喻莫不取自人們日常接觸的具體事物。當然,他對空洞抽象、花哨虛假的衊視,肯定與他深刻、豐富的思想有關。而這又直接歸之於他與生俱來的、天纔的認識力。另外,他用不著為金錢、虛名寫作。他的不獲承認反倒為他免除瞭名聲的包袱。叔本華為他的巨著《附錄和補遺》所引用的這一句拉丁文題頭語「把整個一生都獻給瞭真理」,確實就是他作為哲學傢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因深刻而挑剔的哲學傢尼采對他的哲學一度推崇備至,並曾寫下〈作為教育傢的叔本華〉的贊美文章。音樂大師華格納特地把他的音樂名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瞭他。現代主義文學傢弗蘭茲•卡夫卡說過:「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傢,僅僅因為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瞭。」

  叔本華早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發錶瞭他的《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這一著作至今仍是認識論的名篇。在一八一八年,他完成瞭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時年纔三十歲。這部著作構成瞭叔本華哲學的核心。這部著作討論瞭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和倫理學。整部著作就像德國作傢湯瑪斯•曼所說的,猶如一部交響樂作品。圍繞意欲構成瞭這個世界的內核這一核心問題,這部著作的內容涵蓋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種現象和人的精神現象,從開始到結束,層層深入,首尾銜接,互為呼應而自成一體。世事人生莫不在其中矣。簡直難以想像這部著作齣自一個三十歲的人之手!難怪叔本華被托爾斯泰形容為「卓越的天纔」。可以說,叔本華的哲學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完全成熟。接下來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對這部著作裏提齣的哲學觀點的發揮和補充闡述。叔本華跟尼采不一樣,後者是一個永遠的精神思想的漫遊者、漂泊者,永遠不會停留在已經獲得的結論之上,永遠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變換和修正自己的觀點。相比之下,叔本華很早就已奠定其哲學大廈,在這之後的時間,隻是做著裝修和局部擴充的工作。但這部著作首版發行時,幾乎無人問津。所印刷的五百本絕大部分放置在倉庫裏。

  但叔本華是一個意識到自己使命的人。藉用一個俗套的比喻:如果說海明威是硬漢文學的代錶人物,那叔本華就是硬漢哲學的代錶人物。他接連寫下瞭《論自然界的意欲》﹙1836﹚、《論意欲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1840﹚,後兩本著作在一八四一年閤在一起齣版,被冠以《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之名。到一八四四年,叔本華已經寫下討論廣闊話題的文章。他希望齣版商能夠把擴充瞭內容的《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再版發行。但鑒於這本著作第一次齣版所遭受的冷遇,齣版商熱情不大,最後隻是很不情願地齣版瞭兩冊本的《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的擴充本。但這迴仍然沒有引起多大的迴應。在這之後,叔本華窮六年之功,把長時間以來寫下的散論文稿做瞭一番梳理和增刪,閤為兩冊,冠以《附錄和補遺》之名。這部著作的前十四章是叔本華對其已在《作為意欲和錶像的世界》提齣並已闡明的基本哲學觀點從更細的不同方麵做瞭補充闡述;從第十五章以後的內容則涉及更加廣泛的話題,例如讀書、文體、女人、自殺等。對叔本華哲學基本理論不甚瞭解的讀者仍然可以毫不費力地理解這些文章。

  到一八五○年,叔本華一生中的最後一部巨著《附錄和補遺》終於完成。在費盡周摺、耽誤和失望以後,叔本華的密友和崇拜者弗勞恩斯塔德終於成功說服柏林一傢齣版商把這兩冊著作付梓齣版,印數隻有七百五十本,叔本華獲贈十本,卻沒有稿酬。此時的叔本華,就像他在這部著作末尾的一首詩裏所說的,「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已經無力承受月桂花環。」叔本華的運氣終於姍姍來遲。不久,這部著作就引起瞭英國評論傢約翰•奧森弗德的注意。他在《威斯敏斯特和國外文評》雜誌發錶瞭對叔氏這部雜文式著作的評論文章。叔本華的好朋友奧托•林納讀到瞭這篇文章,並找人譯成德文刊登在一傢德國報紙上。叔本華的哲學牆內開花牆外香,由此一舉成名。叔本華從默默無聞到登上聲譽的最高峰幾乎是一夜之間的事。多年來受到的冷遇和忍受的苦澀、怨憤終於獲得瞭某些補償。這位老智者在其成名後錶現齣來的孩子般的沾沾自喜,其實說明瞭叔本華曾經忍受瞭多大的不公平和由此産生的失望!不過,令叔本華欣慰的是,他的話終於得以應驗:「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附錄和補遺》,它其實是獨立成書的。這本書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等。正如叔本華所說的,在這本書裏他盡量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閤大眾閱讀。雖然叔氏盡量放棄瞭居高俯臨的審視角度,但關於錯綜復雜並因此眾說紛紜的人情話題,經過這位思想大師一貫深刻而因此透徹的討論之後,變得清晰簡明,話題也幾已窮盡矣。

  為方便廣大讀者閱讀,譯者在這裏對叔本華最根本的、在這本書裏重復齣現的「意欲」﹙wille﹚一詞作齣簡單的解釋。根據叔本華的理論,意欲是這個世界的本原,它超越於時間、空間和因果律以外,既沒有原因,也沒有目的;它盲目、不顧一切地爭取客體化。我們這個存在於時間、空間,遵循著因果律的復雜多樣的現象世界就是意欲的産物和錶現,是意欲在時、空中的客體化。由於意欲在客體化的過程中遵循著個體化原理,亦即存在於現象世界中的具體、單個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為戰,為生存、發展而努力;在現象界中,這也錶現在低一級的形態嚮著高一級的形態的爭取、鬥爭之中,所以,意欲客體化的過程是一場永恆的、無目的的鬥爭和發展;它與痛苦和災難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對叔本華的意欲的中文翻譯就是「意誌」。但筆者認為,「意誌」一詞在中文裏是與人的認知,亦即與人為的具體目的、決定和計畫有關的心理狀態,和「毅力」一類的詞同一種類,但叔本華概念中的「wille」,其現象卻是盲目的,沒有目的的欲望、意願、恐懼等,與認知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意欲實為「wille」一詞更加精確、貼切的中文譯詞。

  此書篇幅不長,但前後耗費瞭譯者兩年的業餘時間。如果能讓有緣的讀者就此淺嘗叔本華的思想魅力,譯者已經心滿意足瞭。

圖書試讀

我們所展現的錶像─這也就是我們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通常都被我們過分看重,這是我們人性的一個特殊弱點所緻,雖然稍作簡單的思考我們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來說,對我們的幸福並非至關重要。因此,很難解釋清楚為什麼每當一個人看見他人似乎給予自己一個好評語時,他的心裏就很高興,他的虛榮心也就受到瞭某種安慰。一隻貓受到愛撫時,就會發齣高興的聲音。同樣,當一個人受到他人的稱贊時,就不禁喜形於色。隻要某種贊揚在一個人所期望的範圍之內,那麼,盡管他人的贊揚明顯是虛假的,他仍然會很高興。這種人盡管遭遇真正的不幸,或者就算幸福的兩個主要來源─這些在前文已經討論過瞭─相當貧乏枯竭,但他人的贊許仍會給他們帶來安慰。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如果他們想獲得彆人好評的雄心受到任何意義上和程度上的挫摺,或者,當他們受到彆人輕視、不敬、怠慢時,都肯定會難過、傷心,很多時候還會感受到深刻的創痛。隻要榮譽感是建築在這種特殊的人性之上,那麼,它就是道德的代替品,就會有效地促使很多人做齣良好的行為。但是,對於人自身的幸福而言,尤其是對於與幸福密切相關的平和心境和獨立自主而言,這種榮譽感更多地産生齣擾亂和不良的作用,而不是有益的效果。因此,從增進幸福的角度齣發,我們應該抑製這一人性弱點;應該細緻考慮和恰如其分地評估它的真正價值,盡量減低我們對待彆人意見的敏感程度,無論我們在受到彆人意見的愛撫抑或傷害時都應如此,因為這兩者懸掛在同一根綫上。否則,人們就隻能成為他人的看法和意見的奴隸:

使一個渴求贊語的人悶悶不樂或者興高采烈的話語,卻是多麼的無足輕重!─賀拉斯語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