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三版)

海德格(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德格
  • 存在主义
  • 现象学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形而上学
  • 德国哲学
  • 思想史
  • 《存在与时间》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德格对二十世纪思想的影响可谓希有其匹。哲学界以内,他启发了法国存在主义巨子沙特,和目前执法国思想界牛耳的里格尔及戴里达,同时也直接引发了现代的诠释学。哲学界以外,他影响到当代心理分析的一个学派、人文心理学、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神学、历史学与文艺批评理论。本书先介绍海氏从童年一直到成为「小屋隐士」的一生,继而剖析他早期的经典着作《存有与时间》,进一步说明「转折」的后期思想,最后讨论海氏对中国人及现代人的意义。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海德格尔(第三版)》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自然流畅,避免AI痕迹。 --- 图书名称:《批判的绝境: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与困境》 作者:艾德蒙·维特曼 出版社:新视野文化 出版年份:2024年 导言:时代的迷雾与思想的断裂 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回望,会发现“后现代”并非一个遥远的哲学概念,而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肌理。从建筑风格的解构到政治叙事的碎片化,从艺术的挪用拼贴到真理的相对化,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祛魅后的世界,一个不再相信宏大叙事、理性主导的世界。然而,这种“解放”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危机。 艾德蒙·维特曼的《批判的绝境: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与困境》并非简单地梳理后现代主义的谱系,而是以一种敏锐而审慎的姿态,深入剖析了这一思潮的核心张力与内在矛盾。本书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一切都被解构的时代,我们如何重建批判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祛魅的胜利与宏大叙事的黄昏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与思想背景。维特曼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从启蒙理性到结构主义的演变,重点剖析了福柯(Foucault)的知识权力分析、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主义方法论,以及利奥塔(Lyotard)对“元叙事”的质疑。 作者指出,后现代思想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对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彻底颠覆。它揭示了知识、权力与语言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使我们得以洞察那些被传统哲学掩盖的压迫机制。然而,维特曼并未沉溺于这种颠覆的快感。他敏锐地观察到,当所有“宏大叙事”——无论是科学进步、历史决定论还是解放的承诺——都被视为“权力工具”时,我们也失去了衡量是非、判断优劣的共同参照系。 核心论点: 后现代的胜利是知识论上的胜利,却是实践伦理上的困境。 第二部分:从文本到世界的断裂:实践的失语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后现代的实践后果,尤其是在政治、伦理和艺术领域。维特曼认为,解构的逻辑在文本分析中表现出色,但在处理具体的社会不公和政治行动时,却常常导致一种“实践上的失语”。 在政治领域,作者批判了某些激进思潮在解构既有秩序后,却无法提供建设性替代方案的倾向。当所有身份都被视为流动的、所有的真理都被视为视角时,集体行动的基础何在?维特曼深入分析了身份政治的局限性,指出过度强调差异性可能导致社群内部的“原子化”,最终削弱了共同体抵抗外在压迫的能力。 在伦理层面,本书探讨了“相对主义的陷阱”。如果道德判断仅仅是文化建构或语言游戏,那么诸如人权、正义等普适性价值将如何立足?维特曼试图在批判的刀锋下,寻找一种“脆弱的共同基础”。 第三部分:重构批判:在张力中行走 全书的高潮在于第三部分,维特曼试图为“批判”本身寻找新的立足点。他反对回到僵化的现代性框架,也拒绝沉溺于虚无主义的泥潭。作者提出了“在张力中行走”的理念,主张我们必须接受后现代揭示的知识的碎片化和权力的无所不在,但同时,必须有意识地选择并捍卫某些“必需的幻觉”或“必要的虚构”。 维特曼回归到对“责任”和“承诺”的追问。他不再诉诸于康德式的绝对命令,而是诉诸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承认。批判不再是推翻一切,而是在承认自身认知局限的前提下,对现有权力结构进行局部、有针对性的干预和修正。 书中通过对当代社会运动案例的细致分析,展示了这种“非整体性批判”的可能路径。例如,在环境正义的讨论中,我们无需声称拥有关于“自然本质”的终极真理,但我们可以基于共同的生存需求,对污染行为提出有力的伦理反驳。 结语:回到行走本身 《批判的绝境》是一部深刻而富有挑战性的作品。它既是对后现代思潮的全面致敬,也是一场坚决的内在审视。维特曼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具弹性和韧性的思考工具。他提醒我们,思想的成熟不在于找到最终的彼岸,而在于理解我们所处的绝境,并选择在其中继续行走,带着清醒的怀疑,也带着不屈的承诺。 本书适合所有对当代哲学、社会理论、政治学和文化研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那些在解构的洪流中感到迷失,渴望重建理论与实践桥梁的思想探索者。它将引导读者走出抽象的思辨,重新面对复杂而真实的现实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项退结


  学历
  义大利米兰圣心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
  曾任教于台大、政大、辅大哲学系

  专长
  海德格、存在主义

  着作
  《中国哲学之路》
  《七十浮迹》
  《人性尊严的存在思考》
  《迈向未来的哲学思考》
  《现代存在思想家》

图书目录

《世界哲学家丛书》总序
自 序

1.导引:与海德格思想的交往经过   1
1.1 尝试的起步   2
1.2 进一步的理解   7

2.海德格其人及其思想发展   17
2.1 钟声中的童年   17
2.2 透过布伦达诺走向存有问题与现象学   20
2.3 从天主教哲学走向「哲学的内在召唿」   23
2.4 存在、自我、《存有与时间》   26
2.5 形上学与形上学的基础   28
2.6 正确之真与存有之真   30
2.7 存有思想与科技、诗及语言   32
2.8 小屋的隐士   34

3.海德格与纳粹党的萍水姻缘   37
3.1 海德格任校长的经过与政治投入   38
3.1.1 任校长的动机   38
3.1.2 政治投入   39
3.1.3 职务上的困难与辞职   40
3.2 事后的困阨及各方面的不谅解   41
3.2.1 纳粹党对海氏的敌视   41
3.2.2 雅士培的误会   42
3.2.3 胡塞尔断绝了二家的关系   43
3.2.4 斯坦因修女事件   44
3.2.5 哈娜‧雅伦的友谊   45
3.3 决断与理性之间   46
3.4 最近的论争   46

4.《存有与时间》的背景与问题   49
4.1 此书的产生背景与内容   50
4.2 讨论的问题   54
4.2.1 从引言说起   54
4.2.2 另外三书的印证   58
4.3 剖析《存有与时间》的新方针   61

5.此有、存在与自我   63
5.1 此有在海德格思想中的地位   63
5.2 此有与存在性征   64
5.3 属己自我与真实性   66
5.3.1 属己与不属己的自我   66
5.3.2 共同存有与人们自我   67
5.3.3 真实性   69

6.在世存有的「在」与他的世界   73
6.1 「在世存有」及其「在」   73
6.1.1 寓有与关切   73
6.1.2 寓有之「寓」与「在」   75
6.1.3 寓或开显之三重结构   75
6.1.3.1 第一重结构心境   76
6.1.3.2 第二重结构理解   78
6.1.3.2.1 理解与诠释   79
6.1.3.2.2 诠释与陈述   82
6.1.3.3 第三重结构言说   82
6.2 在世存有的世界与世间存有物   84
6.2.1 世间存有物及其实在性   84
6.2.2 及手物与手前物   86
6.2.3 世界性与空间性   88

7.关念、其完整性及其属己性   91
7.1 此有之完整结构关念   91
7.2 关念的完整性与死亡   94
7.3 陷溺、预趋、决断、属己性与真实   97
7.3.1 迎向死亡的预趋   97
7.3.2 日常生活与陷溺   97
7.3.3 良心、责任、决断   100
7.3.3.1 良心的唿声   100
7.3.3.2 负责任   102
7.3.3.3 空无的基础   103
7.3.4 完整性、属己性与真实性   105

8.时间性与历史性   107
8.1 关念之完整与属己时间性   107
8.2 通俗时间与日常性   110
8.2.1 衍生于关切的日常时间   110
8.2.2 时间性与日常性   112
8.2.3 属己时间性开显出世界时间   114
8.3 此有的历史性   115
8.3.1 一般人心目中的历史   116
8.3.2 属己的历史性   116
8.3.3 超脱的命运观   118
8.3.4 重覆与继承   119
8.3.5 过去的历史与历史学科   119
8.4 对《存有与时间》的一些体会    120

9.〈什么是形上学〉与〈充足理由之本质〉海德格前期思想的进一步开展   123
9.1 〈什么是形上学〉所讨论的问题   124
9.1.1 演讲辞内容   124
9.1.2 对这篇演讲辞的剖析与评论   126
9.1.2.1 〈什么是形上学〉一文的剖析   126
9.1.2.2 对〈什么是形上学〉一文的评论   128
9.2 〈充足理由之本质〉所讨论的问题   130
9.2.1 这篇文章的内容   130
9.2.2 剖析与评论   132

10.从「真之本质」到「本质的真」之转折   135
10.1 〈论真之本质〉的内容   136
10.1.1 传统的真理观   136
10.1.2 正确之真的基础   137
10.1.3 真与不真   139
10.1.4 转折思考   140
10.2 评 论   140

11.揭开「存有思考」的谜   143
11.1 对海德格「存有」一词的若干误解   143
11.2 存有的经验   146
11.2.1 再谈转折   146
11.2.2 海氏心目中的经验   147
11.2.3 存有经验的锁钥   148
11.2.4 存有经验与时间   149
11.2.5 存有的差遣   152
11.3 思想的两种面貌   153
11.4 存有与人的关系   155

12.语言存有之屋   157
12.1 一般人对语言的看法   157
12.2 海德格心目中的语言之本质   158
12.3 表显语言之仲裁功能的一首诗   160
12.4 「人借诗住在地上」   163
12.5 对海德格所云语言与安居的评论   166

13.科技与艺术   169
13.1 现代技术的本质   170
13.2 现代技术所造成的危机   172
13.3 艺术的本质   175
13.4 对海氏科技与艺术观的省思   177

14.两种迥然不同的存有学区别   181
14.1 海德格的存有学区别   182
14.2 亚奎那的存有学区别   184
14.3 海氏存有学区别的经验基础不足   187
14.4 亚奎那存有学区别的理性基础   191

15.海德格对中国人及现代人的意义   195
15.1 海德格对「每一自我」的极度重视   196
15.1.1 西方位格思想传统   196
15.1.2 海德格的此有与属己性   198
15.1.3 个人尊严与中国之未来   199
15.2 理性思考与沉思   202
15.3 东亚文化圈与理则思考   206
15.4 海德格与命运   211
15.5 海德格思想的侷限性   213

参考书目
西文人名索引
中文专门名词索引
西文专门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接触到海德格着作的最初几年,我祇把这件事当作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事情的发展结果,却使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开海德格思想的课,被迫阅读那些令人望之却步的海氏着作,最后居然完成了以《海德格》为名的一本书。这真是海氏所云「被投掷性」的最典型註脚。海德格对二十世纪思想界的影响力之深远,可谓希有其匹:哲学界以外,他影响到当代的心理分析、人文心理学、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神学、历史学与文艺批判理论。基于这一切,能够替中国学术界提供这样的一本书,我的辛劳已有了十足的酬报。    

  我从正式下工夫读海德格着作至今,匆匆已十九个年头;其间在台大、政大、辅大开这门课,总共可能达十次之多(可参考本书第一章)。但要写一册介绍海德格思想的书,仍觉得是一副沉重的负担。因为上课前所写的摘要终究属于临时性,上课时的详细发挥才是主要的。写成一书就不同了,必须原原本本交代清楚。然而海氏的着作与思想却很难把握。因此每次开始写新的一章,都觉得如临大敌。我写稿时本来就有涂改增添的习惯;撰写此书时可以说是变本加厉。但自信已澄清了一些问题,并替继起者提供了可循的途径。唯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希海内外读者匡正为幸。

  依据我自己的经验,思想的澄清过程虽有赖于前人着作的阅读与批判性的反省,对同学讲解时突然来临的灵感以及同学所提的问题都非常有帮助。尽管这学年我在休假,但我深信授课有裨于本书的撰写,所以仍替辅大哲学研究所开「海德格与多玛斯‧亚奎那」一课。正式修课者虽仅区区四人,但他们每堂课热烈地提出的疑问,却非常有助于问题的澄清。他们和以前许多同学所提的疑点,很可能也都已溶化在书中。

  附带也必须一提:《世界哲学家丛书》总编辑傅伟勋先生起初邀请我参预盛举时,原来建议我写另一本书。但我一表示希望写《海德格》,他立刻就欣然首肯。后来他才让我知道,这原是他保留给自己的题材。傅先生的屈己从人,于此可见一斑。说句实话,远在我以先,他就苦心研读海德格着作,最迟也应该是在民国四十九年念夏威夷大学研究所时。以后他在国外执教,也曾开「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等课。他的高足海因(Heine)博士,就在他指导下写了涉及海德格与道元之时间观的论文。因此照理说他更有资格写这本书。

  为便于前后征引,我向东大图书公司建议,让本书採用号码代替第几章第几节第几目……的写法。海德格许多专用名词的意义和习用的意义有极大距离。因此本书广泛引用前面的章节,以便于前后唿应。偶而在前面的章节中也会引用后面的章节。

  最后,我很感激余国良同学编了人名与专门名词索引。

项退结
民国七十八年元月于仙迹岩下

图书试读

1. 导引:与海德格思想的交往经过

首次听到海德格的大名是在义大利米兰圣心大学。那时(五十年代初期)正是存在主义鼎盛于欧洲的时期:沙特与马赛尔都为人所津津乐道。当时我已耳熟能详,这二位哲学家都喜欢用戏剧与文艺表达他们的哲学思想,尤其表达他们对抉择的看法。由于这些思想都导源于祁克果,所以当时的一位女教授曾在「非理性思潮」的一门课中对他作详细介绍。既然讲起存在思想,就不能不提及海德格。但他的名字在形上学课中尤其响亮;主要是因为他讨论存有问题。当时我所知的是:他所云的存有与亚里斯多德的大异其趣。

在米兰考取学位以后,我在奥地利及西德继续研究。五十年代末期,远在美国的几位朋友发起,要共同出一本介绍当代西洋哲学的书。我当时既在西德,所以他们要我研究当时最负盛名的海德格。但是我那时对海德格一窍不通,所以并没有答应。要如当时我对他的哲学感到兴趣,说不定会透过萧思毅教授(当时我们早已熟悉)而设法去拜访海德格。真是「有缘千里来相逢,无缘对面不相识」。

一直到台湾也兴起一股存在主义热潮时,我才决心要深入研究几位最重要的存在思想家。我发心要直接透过原着的钻研而对这二十世纪初期的存在思想有真的了解。这样我就先从研读祁克果开始,继而研读雅士培,以后就轮到海德格。读了一些导论之类的书以后,我就知道,非埋首于海氏《存有与时间》一书根本无法进入情况。这样我就由辅大图书馆借来一本德文原着,开始苦读起来。那是民国五十八年一月的事。我和海氏本人无缘,但对他的思想却似乎还蛮有缘份。

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把和海德格思想的交往约略分成二个时期。前一时期可以称为尝试的起步,后一时期则可称为进一步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海德格》(三版)純粹是因為我身邊的幾個朋友都人手一本,大家聚會時都會不自覺地聊到裡面的內容。我一直對海德格本人很好奇,雖然過去我對哲學的涉獵不算很深,但總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思想家。過去我也曾試圖讀過一些哲學入門的書,但老實說,很多時候都像在霧裡看花,很難真正掌握精髓。這次看到這本書的出版,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我比較關注的是,這本書在篇章的安排上,會不會更循序漸進?因為聽說海德格的著作,有時候一開始就切入比較核心的概念,會讓人覺得非常難以進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比較好的引導,比如從他比較早期的作品,或是針對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主題開始介紹,然後再慢慢深入到他比較重要的概念。另外,我對書中的翻譯也很在意,因為好的翻譯真的會讓閱讀體驗天差地別。希望這本三版能夠選用比較精準、貼切的譯詞,並且有適當的註解,來幫助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理解。畢竟,哲學思想的傳遞,翻譯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评分

我平常關注的哲學家很多,但海德格始終是我心裡一個比較難以逾越的高峰。每次看到市面上出現他的新版本,我都會忍不住想去了解一下。這次的《海德格》(三版),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它在學術研究的層面上,有沒有什麼突破?比如,針對海德格後期思想中一些比較爭議的觀點,這本書有沒有提供新的詮釋,或者引入一些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過去讀過一些關於海德格的學術論文,發現針對同一個概念,不同的學者往往有截然不同的解讀,這也讓我對海德格思想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希望這本三版,能夠在學術的嚴謹性和思想的深度上,都有所展現。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有比較豐富的參考書目,或者對一些重要的學術爭論有更詳細的介紹,這樣對於我這種想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會非常有幫助。畢竟,海德格的思想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沒有一個好的指引,很容易迷失在其中。

评分

對我來說,每次翻開海德格的書,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探險。我並非哲學科班出身,但對於那些關於生命、時間、存在的深層追問,我總有著一股莫名的渴望。這本《海德格》(三版),我購買的動機更多是出自於一種對知識的好奇和對自我的探索。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比較「親切」的方式,引領我進入海德格的思想世界。我所謂的「親切」,不是指內容的膚淺,而是說,它能夠以一種更容易被現代人理解的語言,來闡述那些深刻的哲學概念。例如,如果書中能夠在每個重要的概念出現時,都附帶一些簡潔的解釋,或者用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來比喻,那將會非常有幫助。我還蠻期待,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是否會從一些比較容易引發共鳴的主題開始,比如生命的意義、時間的流逝感等等,然後再逐步引導讀者進入海德格更為複雜的理論體系。畢竟,很多時候,一個好的開頭,就能決定我是否能堅持讀下去。

评分

我對這本《海德格》(三版)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畏懼的心情。期待是因為,我一直對海德格的「存在」與「虛無」的討論感到著迷,總覺得那觸及了人最根本的困惑。但是,我也知道海德格的文字是出了名的難懂,每次看到那些充滿陌生術語的段落,都會感到壓力山大。我希望這本三版能在「可讀性」上有所提升。例如,會不會加入一些「導讀」或「導論」的部分,在進入正文之前,先幫讀者建立一個初步的框架,理解作者的寫作脈絡和核心概念。我特別希望,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與其他哲學家思想的比較,或者針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能有更具體的例子來闡釋,那就太好了。我記得以前讀一些哲學書,作者如果能適時地舉例,或者跟讀者解釋某個概念為何重要,我都會覺得豁然開朗。另外,我也很想知道,這本三版在裝幀設計上,是否也傳達出一種比較沉穩、有深度卻又不失現代感的氛圍。畢竟,一本好的書,從封面到內文,都應該能引人入勝。

评分

天哪,看到這本《海德格》(三版)封面,立刻勾起了我好多回憶。當年第一次接觸海德格,真的是在大學哲學系裡,那時候大家課堂上、咖啡館裡,都在討論「在世存有」、「時間性」這些概念,聽得我腦袋快要打結。這本三版,我記得封面設計比起之前的版本,好像更簡潔有力一些,不知道內文編排和翻譯有沒有做什麼更新。我記得以前讀的版本,有些地方的翻譯真的會讓人讀得很吃力,有時候甚至要對照好幾個不同的譯本,才能勉強理解作者到底想說什麼。希望這次的三版能在這方面有進步,讓更多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能夠更容易地入門,而不是一開始就被艱澀的術語給嚇跑。畢竟,海德格的思想對現代哲學影響太大了,從現象學到後結構主義,幾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如果連理解他的基本概念都很困難,那要深入探討後續的哲學發展,就更難了。我個人蠻期待這本書在詮釋上,會不會有新的觀點,或者說,針對一些比較常被誤解的篇章,能有更清晰的導讀。畢竟,每個時代對海德格的解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演變,希望這本三版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提供更貼近當代讀者理解的視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