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

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六派哲学
  • 木村泰贤
  • 梵我一如
  • 思辨哲学
  • 佛教哲学
  • 印度文化
  • 哲学史
  • 宗教哲学
  • 比较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佛学权威木村泰贤经典着作
  东亚六派哲学研究首撰
  印度思想精华中
  梵与我之奥义探究
  在印度哲学中,
  前弥曼差等六派堪称是最为完善的学派,
  印度思想之精华可以说是尽含蕴于此中。

  就如欧洲学者所言,若提到印度哲学,马上令人想到「六派哲学」。然而在作者当时所处时代,以日本人而言,仅仅透过汉译经论,略知有数论派及胜论派,至于其他四派,连名称都不知的人为数不少。因此,在介绍印度古代思想史之后,作者进而提笔撰述此书。

  本书是木村泰贤的第二本着作,出版于1915年,当时作者年仅三十六。其第一本着作是1914年出版,与高楠顺次郎合撰的《印度哲学宗教史》。1916年,作者因此书获得帝国学士院的恩赐赏(这是对于有独创性的学术着作或研究成果由学士院推选,以天皇名义赐予的,原则上一年只赐给一位成绩最优的),是佛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本书除第一篇总叙、附录(数论之三德论),主体是以六个篇幅分别介绍前弥曼差、数论等六派的名义、思想起源、教理以及与佛教的交涉。除了内容叙述,也提出钻研的方法,既提出问题,又兼顾批判,既可当作初学者的入门书,又是专门研究者的参考书。在撰写时,作者尽可能参照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的处理方面,直接以原典作为依据;对于各派的思想,系统性地掌握其要领。书中常引用汉译佛典中有关此等学派的论述,并揭出彼此思想或文献上的关系,进而随处可见作者就各派所说与西洋哲学之思想上作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意欲勾勒出印度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所占位置的企图。

本书特色

  ★此书可说是台湾最新中译本。
  ★台湾佛教专家江灿腾教授强力推荐,并为此书写序。
  ★译者文笔非常好,学术又很专业,非常有独特性,针对一些宗教或哲学研究学者提供一个优良的参考资料。

名人推荐

  台湾佛教专家    江灿腾
  政大哲研所所长  林镇国教授
《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 书名:《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 简介 本书深度剖析了二十世纪日本著名印度哲学家木村泰贤(KIMURA TAIKEN)在印度哲学研究领域的核心贡献,尤其聚焦于他如何系统地梳理、阐释和比较了古印度哲学思想中的“六派”(沙瓦•达尔善那,Ṣaḍdarśana)体系。木村泰贤的研究不仅是传统文献的转述,更是一种跨文化、跨时代的哲学对话,旨在揭示印度古典思想的精髓及其对现代人类困境的潜在启示。 第一部分:木村泰贤的哲学视野与研究方法 木村泰贤是日本东方哲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他的治学风格以严谨的文本考据和深刻的诠释学洞察力著称。本书首先确立了木村泰贤的研究背景——在西方哲学强势崛起的时代,他如何坚守并重建对东方智慧的理解。 对“思辨”的界定: 木村泰贤认为,印度哲学并非仅仅是宗教的附庸或神秘主义的表达,而是一套严密、精密的思辨体系。他强调,理解这些哲学,必须深入其逻辑结构和论证过程,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介绍。 文本学基础: 书中将详细介绍木村泰贤所依赖的核心梵文经典,例如《奥义书》(Upanishad)、《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以及六派哲学的根本论著(如《梵书》Brahmastra)。重点阐述他如何处理文本中的歧义和不同学派间的注释差异。 比较哲学的视角: 木村泰贤的研究带有强烈的比较色彩,他不仅将六派内部进行比较,还常常将其思想与佛教哲学乃至西方哲学进行对照,以凸显印度哲学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第二部分:六派哲学的核心议题与木村泰贤的阐释 印度哲学体系中的“六派”通常指的是正统(Āstika)学派,它们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是印度思想的主流。本书将分章节详细呈现木村泰贤对每一派的独到见解: 一、正统论(Nyāya)与因明学 木村泰贤对正统论的阐释,着重于其严格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构建。 知识的四种源泉: 正统论强调“现量”(直接知觉)、“比量”(推理)、“喻证”(类比)和“圣言”(权威证言)。木村泰贤深入分析了正统论如何通过这四种知识来源来确立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其对推理过程(如五支作法)的精细划分。 “火”与“烟”的逻辑: 通过对因明逻辑的细致梳理,本书展现了木村泰贤如何解释正统论如何运用严密的论证来证伪异端观点,构建可靠的知识体系。 二、实有论(Vaiśeṣika)与宇宙本体论 实有论被视为与正统论互补的一支,侧重于本体论和实体分析。 七句义: 木村泰贤重点解读了实有论的七种范畴——实体(Dravya)、性质(Guṇa)、运动(Karma)、共相(Sāmānya)、特相(Viśeṣa)、相关性(Samavāya)和不存在(Abhāva)。他探讨了实有论如何通过这些范畴来解构世界万物,特别是对“原子论”的早期形态的分析。 对“空”与“有”的界定: 木村泰贤对比了实有论对“有”的界定,与佛教中“空性”概念的差异,凸显了印度哲学对实在本质的深刻反思。 三、胜论(Sāṅkhya)与二元本体论 胜论是印度哲学中系统性最强、影响深远的学派之一,其二元论结构是理解印度思想的关键。 “二”的原理: 木村泰贤对胜论中“觉”(Puruṣa,精神主体)和“界”(Prakṛti,物质本源)的区分进行了深入探讨。他阐释了觉如何是永恒不变的见证者,而界则是变动的、产生万有的根源。 演化论的机制: 本书详细介绍了“界”如何通过二十三个谛(Tattva)的层级演化过程,最终形成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世界和感官系统,以及“解脱”——觉从界中分离的终极状态。 四、瑜伽学(Yoga)与实践的哲学 瑜伽学派在木村泰贤的研究中,不仅是身体修行的技术,更是一套旨在实现胜论理论的实践哲学。 止的哲学: 木村泰贤关注瑜伽八支(Aṣṭāṅga Yoga)的内在关联,特别是“制心一处”(Dhyāna)和“三摩地”(Samādhi)在认知论上的意义。 心识的净化: 书中剖析了瑜伽学如何通过控制心识的波动(Citta-vṛtti-nirodha)来实现对精神本我的纯粹认知,这被木村泰贤视为一种高度自觉的实践哲学。 五、弥曼娑(Mīmāṃsā)与吠陀诠释学 弥曼娑学派的核心在于对吠陀仪轨和语言的精确解释。 语言的效力: 木村泰贤的研究强调了弥曼娑对“言语即行为”(Śabda-karma)的信念。他解析了弥曼娑如何论证吠陀咒语和献祭仪轨本身的效力,而非依赖于神祇的干预。 义务伦理的根基: 通过弥曼娑,木村泰贤展示了印度文化中“法”(Dharma)的实践维度如何被建立在严谨的语言哲学之上。 六、吠檀多(Vedānta)与终极实在的追寻 吠檀多是吸收了《奥义书》精髓的集大成学派,尤其是其对“梵我合一”的论述。 “梵”的本体论: 本书详述了木村泰贤如何解读不同吠檀多流派(如上主派、不二论、限制存有论)对“梵”(Brahman)的不同理解——是实体、意志还是纯粹意识。 “我”的回归: 核心讨论集中在“梵我同一”(Tat Tvam Asi,你就是那个)的命题上。木村泰贤的阐释超越了简单的同等关系,揭示了一种消除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状态。 第三部分:木村泰贤对六派哲学的综合评价与现代意义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木村泰贤如何完成对六派哲学的整合性考察,并赋予其现代价值。 统一性与差异性: 木村泰贤并未将六派视为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探讨了它们在认识论、本体论和解脱论上相互借鉴、相互批判的历史进程。他揭示了虽然各派在方法论上存在差异,但它们最终都指向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 超越二元对立的思辨: 木村泰贤认为,印度六派哲学,尤其是胜论与吠檀多,提供了一种成熟的、超越了西方二元对立(主客、身心)的思辨路径。他对“梵我思辨”的强调,正是试图在逻辑和经验的边界上,构建一个更为圆融的世界观。 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启示: 木村泰贤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为现代日本乃至全球哲学提供一种另类的智慧资源。他认为,面对现代社会的技术异化和意义缺失,印度六派哲学中关于内在秩序、知识审慎和本体澄明的探讨,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启发价值。 总结 《梵我思辨:木村泰贤之印度六派哲学》是一部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学术专著。它不仅是对印度古典哲学六大流派的详尽介绍,更是对木村泰贤这一伟大思想家如何运用现代哲学工具,挖掘和重构东方智慧宝库的深度考察。本书适合对印度哲学史、比较哲学以及日本东方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木村泰贤(1881-1930)


  生于日本岩手县,日本曹洞宗僧侣,为岩手县东慈寺住持。佛教学者,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与教授。后历任曹洞宗大学(今驹泽大学)讲师、日本女子大学讲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1918年,以《印度六派哲学》一书,获得日本学士院恩赐奖。他是日本研究印度哲学及佛学的权威,着有《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学》、《原始佛教思想论》、《阿毘达磨论之研究》、《人生的解脱与佛教思想》等,殁后出刊的《木村泰贤全集》六卷到现在仍对佛教学界有莫大的贡献与影响。
 
译者简介

释依观

  台南人,十八岁剃度,就读于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剃度恩师是星云大师。曾参与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出版的《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以及嘉丰出版社的《广说佛教语大辞典》之编纂。出版过的翻译书籍有:《天台思想史》、《天台大师之研究》、《阿毗达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论理与实践》、《密教经教仪轨解说》。

图书目录

绪言

第一篇 总叙
第一节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观
第二节 将六派视为一个群体之经过
第三节 六派主要的异同
                 
第二篇 前弥曼差派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弥曼差派之教理
第一节 概观
第二节 出发点与量论
第三节 声常住论
第四节 本派之业观与神观
第五节 本派之论究法,以及与正理派、胜论派的关系
 
第三编 数论派
第一章 总说

第一部门 数论发展史之研究
第二章 僧佉耶颂之前的数论思想之开展
第一节 数论思想之起源,以及数论与原始佛教之关系
第二节 古奥义书中数论思想之开展
第三节 摩诃婆罗多中数论思想之发展
第四节 自在黑之前的传统

第二部门 数论派教理组织之研究
数论派的教典及其註释
第三章 数论派的形而上学
第一节 哲学研究之动机及其方法论
第二节 无神观
第三节 数论二元论之特质
第四节 自性,附三德论
第五节 神我
第六节 两元之交涉
第四章 现象论
第一节 现象生起之次第
第二节 世界观
第三节 有情论
第五章 数论派之修行解脱观
 
第四篇 瑜伽派
第一章 总说
第一节 印度思想与瑜伽及其研究资料
第二节 瑜伽之定义与本质
第二章 瑜伽之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瑜伽思想之兴起,以及瑜伽与僧佉耶之关系
第二节 奥义书中瑜伽思想之开展
第三节 摩诃婆罗多之瑜伽思想    
第三章 钵颠阇梨之瑜伽经(瑜伽派)
第一节 序说
第二节 瑜伽经之哲理
第三节 修行法
第四节 神通与解脱
第四章 余论
第一节 瑜伽经以后之态势
第二节 瑜伽之宗教意义
 
第五篇 胜论派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胜论之教理(其一、分析性的观察)
第一节 句义之意义
第二节 实句义
第三节 德句义
第四节 业句义
第五节 同句义、异句义与俱分句义
第六节 和合句义
第七节 有能、无能、无说等三句义
第三章 胜论之教理(其二,总合性的观察)
第一节 因果观,附因中无果论
第二节 不可见与神
第三节 世界之成立与破坏
第四节 有情论
第五节 实际的方面
 
第六篇 正理派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教理之概说
第一节 出发点与十六句义之总说
第二节 人生观
第三节 语言与思想之关系
第三章 论理
第一节 知识论
第二节 论式论
第三节 遍通
第四节 论议法之种类
第四章 误谬论
第一节 因之误谬
第二节 不正之驳论
第三节 关于议论之败相
第五章 余说,杂观
 
第七篇 吠檀多派
第一章 总说
第二章 帕达拉亚那之吠檀多经
第一节 概观
第二节 出发点与知源论
第三节 梵论
第四节 宇宙论
第五节 有情论
第六节 修行解脱论
第七节 批评以及本经与数论之思想
第三章 曼多佉耶颂
第一节 概观
第二节 教理
第四章 商羯罗阿阇梨之吠檀多观
第一节 概观
第二节 区分上智下智之所以(无明论)
第三节 梵论
第四节 世界观与有情论
第五节 修行解脱论
第六节 批评
第五章 罗摩笯阇之吠檀多观
第一节 概观
第二节 对商羯罗派的态度
第三节 罗摩笯阇之教理
第六章 萨达难陀之吠檀多精要
   
附录 数论之三德论
一、数论派之三德及其意义
二、三德思想之起源与开展
三、三德的科学的意义

图书序言

依观尼中译木村教授名着《印度六派哲学》书序

  台湾佛教界资深日文佛学书翻译名家依观尼,已译完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着名开创性杰作《印度六派哲学》(1915,丙午社)一书。这是此书在台湾首次现代全译本,也是原作者东京帝国大学古印度宗教哲学权威学者木村泰贤教授(1881年8月11日-1930年5月16日)第六本着作被中译出版的最新发展。

  而由于此《印度六派哲学》的现代全文中译本,是我推荐给台湾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所以我也应邀撰此推荐缘由文。

  我并非古印度哲学研究的专业学者,但有多年阅读经验。而为撰写此文,我又曾费了近半年光阴,几乎把古印度哲学史的各类着作,都快速看过一遍。所以,我据以断言:“单就《印度六派哲学》这样的主题论述来说,木村泰贤这本堪称在整个近代东亚地区,曾首屈一指的开创性光耀作品,从其在1915年夏季首次出版以来,并于1916年6月获颁象征最高学术荣誉的帝国学院恩赐赏迄今(2015),虽已历时百年之久,但此书依然堪称是此领域的诸多着述之中,最具特色又最容易理解的第一流综合性着作。”
但,我又是基于何种理由,而提出上述有关该书的历史评价与学术定位?

  我的相关回答如下:

  一、此《印度六派哲学》一书,虽是由木村泰贤单独署名的第一本古印度宗教哲学的专门性先驱着作,实际上却是他个人继前一年(1914)与其师──东京帝国大学印度哲学科指导教授高楠顺次郎博士(1866年6月29日-1945年6月28日)──共同署名并由丙午出版社出版的《印度哲学宗教史》一书之后,属于原预定共五种(按:依原顺序为《印度哲学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学》、《印度佛教史》、《印度教发达史》、《印度纯正哲学史》)贯串古今整体印度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第二种着作。

  二、所以,此《印度六派哲学》一书,不但是承续上述第一种《印度哲学宗教史》所探讨上古源流及变革后的相关结论,亦即是承继上述原书《第五篇:奥义书终期学派之开展》所提出的两大主题:(A)有关“诸学派兴起之原因与其种类”和(B)有关“诸学派之共通思想”,而且也是开启后续诸书论述的特殊阶段探讨。

  三、此书在当时,虽已堪称是最先进的哲学思想史诠释法,甚至迄今也仍未过时。然而长期以来,台湾商务印书馆尽管曾出版:由高观庐所译出的《印度哲学宗教史》和欧阳瀚存所译出的《原始佛教思想论》这两书,却独独没有这两书之间的《印度六派哲学》一书的中译本。所以,此次由依观尼所译出的此书中文版,正好补足长期存在的这个空隙,让读者更能完整地理解此一精彩无比的原着风貌。

  四、再者,由于原作者在其第一种《印度哲学宗教史》中所述者,不只是属于有关全体印度宗教哲学思想史上古部分的精详介绍,更是当时东亚学界,作为理解印度原始佛教哲学思想出现之前,有关印度早期宗教哲学源流的必读入门权威着作。甚至连木村本人在原书〈序〉中,都曾如此提及:“(…)四、着者对于用语之简明,行文之平易,曾极留心,然不以启蒙书自限。全篇悉根据正确之材料,以批评方法论述之,使读者一方面考察古代思想之历程,一方面熟知研究斯学之方法。故本书兼问题介绍与批评两方面,可为初学者之向导,更可供专门学者之参考。(引自高观庐中译本,1935)”──我们可以承认,迄今为止,木村的此处自叙,仍是恰如其分的。而能兼具如此雅俗共赏的学术特质,以及相当易读易解的古印度宗教哲学之现代学术专业着作,可以说,除此一着作外,在当时的东亚学者,也少有能出其右者。因而,在此书之后不久即告出版的《印度六派哲学》一书,不用说,也同样具有全部类似的文笔优点及诠释特色。如今,依观尼所译出现代中文版,也同样颇能再现木村原书的这些行文平易优点及相关诠释特色,更让我激赏不已,相信读者读后,也会深有同感才对。

  五、至于木村泰贤教授所着的《印度六派哲学》一书,与之后的其他日本相关着作相比,例如号称日本最权威的宇井伯寿(1882年6月1日-1963年7月14日)的《印度哲学史》一书,虽能将“印度六派哲学”分成数个阶段,分别纳入整体“印度哲学史”各章节之中,可是,从“印度六派哲学”这一主题的论述来看,木村的《印度六派哲学》探讨方式,以及解说系统的归纳与分类原则,更能清楚地理出前后的相关学派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所涉及的相关历史情境,以及对近代国际学者相关权威论着或文献整理的有效吸收或适时提出商榷及修正。木村的特点之一,尤其表现在他是从婆罗门教到印度教这一历史发展与变革主线,作为对照古印度哲学从源流、发展、变革、分裂及其与非正统派印度哲学相互激盪或辩证发展的古今相关长期演进史,来进行解说与诠释体系建构的。所以,木村的《印度六派哲学》是从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学术角度,试图釐清大致是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后八世纪之间的一千多年间的“印度六派哲学”。这也是木村此书的最大特殊之处。

  六、而由于是透过如此长时段的大历史视野,来从事文献检索与思维建构,所以他的《印度六派哲学》一书,便具有独树一帜的相关学派问题意识及其特有的篇章呈现顺序。同时,也因其是放在以西洋哲学史为主的世界哲学史相应架构、或以相互近似哲学概念来对照解说,故此种木村特有的诠释方式或相关优点,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粗疏与不足,却因其事实上又具有对于古印度全体哲学问题思维的开放性,以及具有能与现代国际学界相互对话的交流强项,所以是相当可取的。

  七、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印度哲学史”着作,特别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学者的相关着作,都会提出“古代印度唯物论”或“顺世论”的唯物无神论思想。这当然是受到印度着名左派哲学史家德•恰托巴底亚那教授的巨着《顺世论:古印度唯物主义研究》(1959,印度人民出版社)一书的影响。对于此问题,由于此书是在木村论述《印度六派哲学》之后的45年才出现,甚至是木村死后的29年才问世,当然不可能特别处理此一非古印度奥义书主流学派的哲学思想问题。可是,尽管木村日后并未继续撰述有关预定中的《印度教发达史》及《印度纯正哲学史》,而是主要专注于佛教部派佛教文献整理、教理介绍或大乘佛教的相关佛教思想论述及课程教学,但是,由于是现代哲学的大学正规教育背景又深受当时西洋社会学、生物学以及叔本华意志哲学的多重影响,所以对于古代主张唯物论的外道“顺世论”思想,并未排斥与完全忽略。因而,事实上,在其《印度六派哲学》一书中,也有相当简要却精确的有关古印度“顺世论”哲学思想的解说及其相关的思想影响介绍。正如作为日本佛教曹洞宗僧侣学者出身的木村泰贤教授,在其《印度六派哲学》一书中,也处处提及有关印度佛教的哲学问题一样。所以,木村其实并未完全忽略有关古印度“顺世论”哲学思想的解说及其相关的思想影响介绍。

  八、最后,必须提及的是,有关木村教授的《印度六派哲学》一书,在1915年出版单行版之后,曾在1930年木村过世之后,由门下高徒共同编成《木村泰贤全集》时,作为第2卷多次出版。当时,负责解说此书的是西义雄教授(1897年-1993年3月29日),除有书后的简短扼要说明之外,另附有非常详细的有关木村此书出版之后的国际研究书目,以及少数的日文相关着作。但,日本着作中,没有出现类似木村此书论述型态的同名新书。而在中文翻译方面,虽于依观尼所译出的原书全文之前,也曾有民国时期武昌佛学院的教师史一如,以文言文译出上下两篇作为授课讲义之用,但,在台湾无法得悉实际详情,可以省却不提。

  九、因此,由依观尼以现代中文,首次全文译出的,台湾商务印书馆版之木村泰贤原着《印度六派哲学》新书,的确是值得期待先睹为快特殊优质着作。所以我在此特别推荐。

江灿腾

图书试读

第一篇 总叙
 
第一节 六派之前的思想史概观
 
此一问题笔者于《印度哲学宗教史》业已述及,但基于说明顺序,在此且为未曾一览《印度哲学宗教史》者,约略述之。
 
印度哲学思想约萌芽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亦即是在梨俱吠陀时代终期。在此时期,古来纷杂且带有神话性质的说明已无法获得满足,意欲进而从统一之见地探求宇宙之起源以及诸神或有情之本源,哲学观察的动机于焉萌生。然而无论是生主(Prajapati)说,或造一切者(Viwvakarman)说,或祈祷主(Brahmanaspati)说,或原人(Purusa)说等,有关万有太原之论述,也只是在从前的自然神之上建立其唯一之原理,认为是由此原理产生万有。述及于此的,是梨俱吠陀中所谓创造赞歌之类,其数量不多,且极其驳杂,然就其真挚之探究态度,以及蕴含后世发展的哲学思想种子而言,在印度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註1)。
 
虽然如此,但自从婆罗门掌握思想界之权柄,仅着重于外形的祭仪以来,大约二、三百年之间,此真挚探究之风气是停滞不前的。继夜柔吠陀之后而出现的梵书(Brahmana)等诸多神学书,都是此一时代之产物,婆罗门教即由此确立,其思想完全是机械性的,看不到真诚热心、实事求是的活动。但广义言之,此一期间也未必全无哲学思想,当涉猎于部帙庞然的诸梵书时,无论量或质,实已超越梨俱吠陀哲学之赞歌。此因梵书制作之年代较晚,其内容自然较为丰富,更且在对祭仪作神学性的解释时,偶尔是以譬喻的方式触及中心原理,对宇宙人生下综合性的考察。印度哲学中,最大问题的梵(Brahman)与我(Atman)的探讨,实于此一期间养成。可惜的是,其处理方式欠缺活力,故作为哲学而言,不免是一大憾事(註2)。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梵我思辨:木村泰 gian 之印度六派哲學》這本書,我內心湧現一股莫名的興奮。一直以來,我對各種思想體系都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尤其是在閱讀了一些關於東方文化和宗教的書籍後,我對印度哲學更是感到著迷。然而,傳統的印度哲學體系,如同一座深邃的知識寶庫,總是讓我感覺望而卻步,不知道從何處著手。 因此,看到這本由木村泰 gian 這位在學術界享有聲譽的學者所撰寫的著作,我認為這絕對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可以系統性地認識印度六派哲學。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梵」與「我」這兩個核心概念,它們在印度哲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不同流派對此的詮釋,想必能呈現出精彩紛呈的思想光譜。

评分

哇,拿到這本書《梵我思辨:木村泰 gian 之印度六派哲學》,我真的太期待了!一直以來對印度哲學都很好奇,但總覺得有些遙不可及,很多名詞像是「梵」、「我」、「般若」、「涅槃」聽起來就充滿了神秘感,又有點不知從何入門。木村泰 gian 這個名字我之前在學術圈好像有聽過,感覺是個很紮實的學者,如果他能把印度六派哲學,像是數論、勝論、僧佉、瑜伽、彌曼沙、吠檀多,這些龐大又細緻的體系梳理清楚,那絕對是一大福音! 我特別在意的是,這本書會不會只是簡單的羅列概念,還是會深入淺出地解析這些哲學流派的核心思想、發展脈絡,甚至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希望作者能藉由木村泰 gian 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這些古老的思想是如何在印度歷史長河中孕育、演變,又是如何影響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與生活方式。如果能搭配一些引經據典,並且用比較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解釋那些艱澀的哲學術語,那就更棒了。我對「梵」與「我」的關係,以及各派對於「解脫」的途徑和理解,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不再霧裡看花。

评分

《梵我思辨:木村泰 gian 之印度六派哲學》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過去我接觸過不少關於西方哲學的介紹,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思想略知一二,但對於東方,特別是印度哲學,卻是一片空白。總覺得它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又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祕感。 這次看到這本書,是由木村泰 gian 這樣專業的學者執筆,我心中燃起了希望,覺得這或許是我認識印度六派哲學,像是數論、勝論、僧佉、瑜伽、彌曼沙、吠檀多等,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我特別想知道,這些古老的學說,是如何在漫長的歷史中演變至今,它們的核心思想又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這些哲學流派對當時的印度社會,甚至對後世的文化、宗教,產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為我揭開這些謎團。

评分

光看書名《梵我思辨:木村泰 gian 之印度六派哲學》,就覺得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重量級書籍。我平常對各種文化思潮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尤其對東方哲學,像是佛教、道家、儒家,都覺得裡面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借鏡的深刻道理。這次看到有專門探討印度六派哲學的書籍,而且是由木村泰 gian 這樣專業的學者來撰寫,真是讓人充滿期待。 我特別希望能從書中了解到,印度哲學的「梵」與「我」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以及不同學派是如何詮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兩者在印度思想體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核心角色?同時,我也很好奇,印度六派哲學,如數論、勝論、僧佉、瑜伽、彌曼沙、吠檀多,它們之間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是否有相互影響或辯駁?如果作者能夠提供清晰的圖表或脈絡,來展現這些派別之間的關係,那對於我這樣初入門的讀者來說,會非常有幫助。

评分

這本《梵我思辨:木村泰 gian 之印度六派哲學》的書名,就讓我聯想到那種深沉、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學術著作,但願它不會過於枯燥。我平常習慣閱讀一些關於歷史、宗教或是文學類的書籍,對哲學比較陌生,但近年來覺得很多現代的議題,追根究柢都會看到一些古老智慧的影子,所以這次才想挑戰一下印度哲學。 我對木村泰 gian 這個作者很有信心,感覺是個經驗豐富、學養深厚的研究者,相信他能用一種相對嚴謹但又不失溫度的筆觸,來引導讀者進入印度六派哲學的世界。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這六派哲學在實際應用上,或是對於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的?是透過儀式、道德規範,還是某種獨特的價值觀?如果書中能觸及這些部分,那就太有意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