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

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el Serres
图书标签:
  • 环境污染
  • 生态危机
  • 人类学
  • 环境伦理
  • 可持续发展
  • 消费主义
  • 资源枯竭
  • 环境破坏
  • 社会责任
  • 地球未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环境污染、父权制、战争、居住不正义、
资本主义、垃圾讯息与广告,原来通通
都是 人类的佔有慾 惹的祸?

  关于「玷污」的一段历史与两种哲学

  动物撒尿以圈出领地;当人用口水弄脏汤,或用商标弄脏物品时,也宣告了他对这些东西的所有权。污染是为了佔有吗?是的,从动物到人类皆是如此。正如动物需要栖地,人也得佔据居所才能维生。可是,人的佔有慾早已超越了生存的需求,污染的规模也并非动物所能比拟。综观人类的历史,污染不但无所不在,范围还不断扩大。

  农人透过牲祭的血液圈出田地;罗马皇帝的建基,亦溅下了兄弟的鲜血;
  直至最近,男人还宣称自身保有女人的初夜,也就是有权透过精液来玷污并佔有她们;
  工厂则用废弃物,剥夺了居民的健康;而在资本主义中,唯有制造越多产品及垃圾的人,才能积累越多的财富;
  除了有形的物质之外,佔有慾也拓及符号的领域。反覆播送的空洞广告,便佔据了公众的注意力。

  是的,污染即财产!时至全球遭遇生态危机的今日,主宰人类文明,却也使人比动物更像动物的所有制/财产权,也即将走到尽头。

  那么,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否仍有其他出路?我们能否透过「租赁者」的哲学、而非基于「佔有者」的慾望,来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素来以跳脱人类中心论而闻名的哲学家赛荷,将在本书邀请您一起来思考这些问题。

本书特色    

  ◎善用隐喻连结种种现象,从动物的栖地谈到部落及国家的兴建,再触及现代世界的鉅变
  ◎不只批判自然世界中的「硬性」污染,更唿吁人们关注人文世界中的「软性」污染
  ◎横跨科学、文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的视角,并以平易近人的笔法,描绘「污染」及「佔有」的幽微联系

各界推荐

  好评推荐
  林文源│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教授
  冯朝霖│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夏曼蓝波安│作家
  张君玫│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按笔画顺序排列)

  「一个物种赢了,就成为自然的主人与拥有者!」但是,只有当人类物种赢的时候,这句话才成立。人类如此对待他们征服的其他人类,同时也如此对待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这本小书相当奥妙,不仅有趣,很小却战斗力十足。生物学家宣佈我们进入「人类纪」,意味着人类的行为早已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在此同时,人类是否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万物之灵变成万物之魔?这本小书可以给你一些思考。──张君玫 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当代法国思想家Edgar Morin以「复构性思想」称世,他声称华人比法国人更容易理解他的哲学。相较之下,赛荷的哲学与文风则更可称为法国版的现代禅学。本书《失控的佔有慾》一句「去其所有」棒喝,粉碎资本主义文明根深蒂固的罪孽习性(habitus),因为世间一切的佔有皆是遮蔽,而唯其「空其所有」,才能体验「美/无/虚/神」之「出神的狂喜」(ecstasy)。「去其所有」敲响当代美学素养三重奏(存在、公民与生态)序曲。──冯朝霖 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Michel Serres的哲学不易阅读,却值得深入。以STS为例,他以希腊神话信使Hermes原型提出的传讯╱转变者(translator),不但唿应其跨越多重知识空间的实作,更启发Bruno Latour等人发展ANT(行动者网络理论)。
  本书从佔有╱慾的知识与后设架构切入,同样提供宽广探索空间。
  建议阅读可多思考:如何使Serres的佔有、寄食与传讯╱转变概念走出他的文化与知识脉络,连结您的知识空间?──林文源 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教授
迷途的旅人:文明的边界与人性的疆域 书名: 迷途的旅人:文明的边界与人性的疆域 作者: [此处留空,或虚构一位学者/作家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虚构一家严肃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留空,或虚构一组数字] 字数: 约 1500 字 --- 图书简介 《迷途的旅人:文明的边界与人性的疆域》是一部深邃而广博的哲学人类学著作,它摒弃了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聚焦于人类文明进程中那些隐秘的、经常被忽视的“边界状态”——无论是地理上的隔绝,还是道德上的模糊地带,抑或是认知结构中的内在冲突。本书试图解构“进步”这一概念的内在矛盾性,并重新审视人类在追逐秩序与意义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深层代价。 第一部分:失落的坐标——对“中心”的祛魅 本书开篇即对现代文明赖以生存的“中心性”假设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作者从古老的地理学迷思与早期人类的迁徙模式入手,探讨人类如何在面对广袤未知时,建构起暂时的、脆弱的“定锚点”。 核心议题在于“边界的生成与消解”。不同于传统的文明史观将历史视为从边缘向中心的线性推进,本书认为,文明的真正生命力恰恰存在于那些不断被划定、又不断被跨越的边缘区域。例如,对古代航海记录的细致分析表明,早期的探险家并非仅仅是资源的掠夺者,他们更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前沿实践者。他们的“失落”——迷失方向、漂流于海上——反而孕育了对新秩序的潜在理解。 作者引入了“认知拓扑学”的概念,探讨人类心智如何映射物理空间。当外部环境的秩序崩塌时(如遭遇瘟疫、饥荒或突发的社会解体),人们如何通过集体叙事的重构来避免彻底的虚无感?这种重构往往是高度非理性的,它依赖于对“他者”的投射与恐惧,构建起一个看似坚固的内心堡垒,但这堡垒同时也成为了隔绝真正创新的牢笼。 第二部分:法律的阴影——秩序的灰色地带 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成文法的建立,但本书深入剖析了法律体系在实际运作中产生的“阴影地带”——那些制度性遗漏、道德解释的真空,以及权力结构在模糊地带的任意裁量。 作者精心选取了几个历史案例:例如,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共识性审判”中,群体情感如何凌驾于既定法律之上;或者,在殖民地治理体系中,对本地习俗的“选择性认可”如何为高压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外衣。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为了维护表面的安定,社会不得不默许或制造一些“不可言说”的运作机制。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个体对规则的内在背叛”。我们如何能在遵守法律的同时,内心深处依然对某些规则保持着深刻的蔑视?这并非简单的犯罪心理分析,而是对现代主体性结构的反思:当社会规范日益复杂和异化时,个体如何保有其道德自主性而不至于彻底沉沦为规则的奴隶?作者认为,对规则边界的试探,是人性深处渴望重新定义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挣扎。 第三部分:语言的陷阱——意义的漂移与固化 语言是人类构建世界的工具,但同时也是最强大的限制。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聚焦于符号系统如何限制了人类感知能力的拓展。 本书对比了不同文化中描述“时间”和“情感”的词汇系统。例如,一些古代语言中对“悲伤”存在着比现代术语丰富得多的细分词汇,这反映了他们对复杂情感状态的更精微捕捉能力。然而,当一种语言开始趋向于“效率化”和“标准化”时,那些精微的感受和独特的经验便面临着被抹除的风险。 作者特别关注了意识形态的语言陷阱。当某些词汇(如“自由”、“效率”、“发展”)被反复使用,并被赋予了绝对化的意义时,它们便不再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塑造现实的枷锁。这种语言的“固化”阻碍了对现实的更深层次的提问。本书力图唤醒读者对日常用语的警惕,鼓励使用那些“不合时宜”或“边缘化”的词汇,以重新激活思维的弹性。 第四部分:记忆的考古学——被筛选的过去 历史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选取的。《迷途的旅人》以考古学的严谨态度,审视了人类社会如何集体性地“遗忘”或“重写”自己的过去,以服务于当下的政治或社会需求。 本书关注“沉默的档案”——那些被主流叙事排除在外的声音、失败者的记录以及被刻意销毁的文献。通过对几桩历史记忆重构案例的深入剖析,作者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往往是当下权力最精妙的投射。 然而,作者并不主张彻底的虚无主义。他指出,记忆的“迷失”本身也是一种信息。那些被埋藏或扭曲的记忆,如同地质层中的断层,虽然被掩盖,却依然在潜意识层面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结构和群体行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对这些“断层”进行耐心的挖掘和修复,而非简单地粉饰太平。 结论:在不确定中定位 《迷途的旅人:文明的边界与人性的疆域》的最终目标,并非提供一套新的、完美的“中心”理论,而是引导读者接受人类存在的根本不确定性。文明的旅程并非一条通往理想彼岸的单行道,而是在不断设限、不断突破、不断陷入迷茫的循环往复中。 本书呼吁读者放弃对绝对安全和清晰定义的盲目追求,转而拥抱那些处于边缘、模糊不清、充满内在矛盾的状态。只有当我们正视自己作为“迷途的旅人”这一身份,并理解文明的边界并非是静态的围墙,而是持续流动的张力场时,我们才可能真正学会如何审慎而有尊严地度过我们有限的、充满悖论的一生。这是一次对理性傲慢的温柔反抗,对人性深度探索的真诚邀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米歇尔.赛荷(Michel Serres)


  法国哲学家,在1990年获选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他本身也是着作等身的畅销作家,写作不落入学术格式的窠臼,而是面向大众。早年修习数学并倾心于自然科学,但因战争的经历,使赛荷开始对人类的科技文明进行反省,后来转而修习哲学与人文学科,并在知名哲学家Gaston Bachelard之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跨学科的背景,让他能游走于科学、哲学、文学之间,从表面上看似相异的现象之间,以「隐喻」的方式,去挖掘其间的关联或普遍性。他的思想已被证实为充满前卫性,晚近开始受到各个学门之关注,在社会学界,赛荷的思想对Bruno Latour、Niklas Luhmann等理论家的影响,便相当广为人知。赛荷近来关怀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包含环境、教育、科技、金融等等。

译者简介

陈荣泰


  清大历史所硕士。因学习科技与社会(STS)而接触塞荷的哲学。近来关注复杂系统(包括生态农业)中的知识与伦理问题。

伍启鸿

  清大哲学所硕士。近年投入生态农业,试以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摸索人类物种的定位,以及群我的相处之道。

图书目录

上篇 尿、屎、血、精液:所有权的生命基础
清洁与污秽:动物的习性、人类的习性
血液与尸体:农人与献祭的习俗
红线:商业的使用与滥用
精液:性滥用
 
下篇 垃圾、图像、声音:物质与记号
硬污染:物质滥用
软污染:讯息滥用
无人佔有的世界
后记:个人的使用与滥用

图书序言

导读 

邂逅、吟游与寻渡—赛荷其人其事

 
许宏儒(国立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师资培育中心专任助理教授)
 

  收到群学出版社的邀请,为本书撰写导读,并向华人世界的读者介绍米歇尔.赛荷(Michel Serres),实是荣幸,但也是莫大的挑战。赛荷在欧陆为一重量级学者,可惜在台湾,却没有太多的人介绍他,遑论研究其思想。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实有引介其思想的必要性。然而,赛荷的思想遨游众学科,甚至解构与再融合了各种知识元素,尽管笔者的博士论文以赛荷的思想为研究主题,对他的学说有某种程度的理解,迄今也与赛荷保持联系,但要想在短短篇幅中,完整介绍赛荷灵巧轻盈的学术方法,引介他笃实深邃的理论思想,实是一艰鉅的任务。

  再者,既然赛荷的思想如此庞大且横跨纵通各个知识领域,而笔者的学术领域是教育学思想与教育哲学,对他的研究,主要也聚焦在他的教育学概念,因此,光是处理他在教育学上的概念,着实已花费笔者不少的心力,对于他其他的思想与概念,也只能说是略懂而已。在本书里,虽然赛荷以平实的文字叙写,但涉及到的是他对于地球「永续性」的整体性关注,范围触及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神话学、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在朴实的文字里,蕴含着的是内容与深度上的全方位,要导读他的作品,对笔者而言实是一大挑战。因此,与其称此文为导读,不如说是笔者个人的诠释与分享。而本书的核心蕴意,就请读者透过阅读台湾第一本赛荷的中文翻译本,细细挖掘与品味。
 
  邂逅
 
  2011年秋天,我回到法国。当飞机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的跑道上,许多酸甜苦辣的回忆又涌上了心头,其中便包括2008年圣诞节前与赛荷的初次邂逅,与他充满热情的笑容与温暖的双手。
 
  当时,我因博士论文研究,与法国当代伟大思想家米歇尔.赛荷相约在他巴黎的家中进行学术请益。第一次的见面,谈话内容十分丰富,针对他许多的哲学概念,我怯生生地向他请教,深怕误解与曲解他的思想,而显得自己的无知。只见他毫无架子的,毫不保留的、鉅细靡遗的以最清楚的方式一一回答。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他甚至举他所理解、所懂的台湾文化脉络为例,以及他的女儿至中国讲学的经验仔细说明,彷彿,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与我话家常。
 
  知识的吟游者
 
  赛荷早先是一名数学家,接受传统科学教育的培育,并经历了1940年代Claude Shannon在资讯理论中关于「熵」的概念之发展。而后,他开始转向哲学。在《阐明:与拉图的五个对话》一书中,可以看到他学术上的三个关键点:
 
  第一,他深受同时身为科学家、文学家与哲学家身份的Gaston Bachelard的影响。事实上,赛荷的博士论文写的是《莱布尼兹的系统和其数学模型》。他在数学上接受到革命性的观念转变,并开始关注当时物理学中的资讯理论,气象学所处理的骚乱问题、渗透、失序和混沌问题、几何学中不规则曲线和奇异吸子。
 
  第二,量子物理。赛荷受到资讯理论的革命与变化所影响,开始领略生活世界当中的事物「既是物理学也是哲学」,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里的不确定性、噪声与喧嚣。他于是开始思考以往在科学,以及在哲学当中,所谓的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
 
  第三,受到法国发现基因转译的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者的Jacques Monod及其《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书的影响。从基因科学来探究生命,终究会领略与感叹到生命的无常与变化,并且感受到偶然就是生命发光与创生的动力。
 
  赛荷指出他「随着这种变动的生活而生」。他认为这三个知识的革命促使他来到了哲学的世界。但事实上,在现今学科定义与学门界线分野的疆界架构之下,我们很难将赛荷归类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之中。除了哲学之外,他本身拥有希腊与拉丁古典研究学位、两个数学学位。在写作上,他的风格经常是隐喻式的,在行文中以文学或诗学的方式,间接的指涉、诠释与批判某些学术概念或是理论。在取材上,他也遨游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疆界之间。即便是他的哲学思想,也很难看出是纯属于哲学领域的论述。或者说,他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总是处在「中介之处」,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跨越学科界线,连结学科当中的各个概念,甚至是交融与转化每一个概念。即便赛荷自己也说,他无法找出自己是师承哪一位思想家或是承袭那一个学派 。他也在前述与拉图(Bruno Latour)的对谈中,认为他的研究方法是「一些」方法,而非「一种」方法 。
 
  当然,吾人会问:赛荷与后现代的关系为何?知名的科技与社会研究学者拉图,便曾经追问赛荷这个问题,而赛荷的回应是:「做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嘲笑自己对自身定位」。须知道,在法国学术界,学者对于被归类为后现代的阵营,是十分小心而谨慎的。面对拉图的问题,赛荷不想选边站,也无法给予回应,因为他不想被归类。更重要的是,由于赛荷融合了交杂的理论旨趣,使得他到底是现代主义者,还是后现代主义者的问题,显得更加复杂。虽然他并不拒绝理性,然而他「并非是一个生气的或是失望的理性主义者,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者」 。因为赛荷所做的是种解构兼具综合的工作。当然,这样使得他的理论同时遭致后现代主义者和传统实证论者批判 。他的工作是在两者「之间」:既沟通连结,又交融与审慎。这种工作无关乎现代或是后现代。他并不全然赞扬(现代主义者所作的)区分,但也不全然赞颂(后现代主义者所作的)解构。
 
  赛荷不想被定位或者归类。事实上,他不喜欢用一个明确的字词来定义他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说:「事实上,就您刚刚所用的那个字,也许我不是现代的。但重要的是……我应该用形容词的表达来描绘我是这或是那吗?尤其是谁有资格说?哪种旨趣最为正确?」是故拉图认为,赛荷显然不是反现代的,也不是后现代的,也不是失望的理性主义者。赛荷所做的事实上就是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进行交融转化的工作。
 
  赛荷游走于各个知识领域之间,他希冀的是诗、是冒险、是神话、是歌唱、是想像、是故事。而这其中,有着各种知识、各种想法、各种词汇的交融与想像──想像着更为交融的知识。
 
  自然的「寻渡」者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以及史丹佛大学教授Éric Lambin在其《幸福生态学》便指出,人类现代生活的一切进步与繁荣,却使得人类距离滋养我们的母亲――这片大地、这个美丽的地球越来越远,连带地,也使我们离幸福的人生越来越遥远。就地质学上而言,从1950年代开始的「人类世」(l’Anthropocène),在整个地球上,印刻着是人类对于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所产生的永续性影响的刻痕。化学燃料的燃烧与废气排放、核能、轻重工业的开发与污染……影响的是对于地表、河川、土壤、海洋、大气,以及各类物种与生态多样性的整体性的与全面性的剧烈变化。人类从1950-1960年代开始,对于地球永续性的各项资源的消耗为70%;到了1980年代,已经达到最高点100%;至1999年已达120% 。随之而来的是饥荒、物种的消失、气候的异常、海平面的上升、环境生态的破坏。同样的,我们离幸福的人生似乎越来越远。
 
  赛荷始终关注着这个星球所面临最迫切的危机。他对于这个地球与这片土地,有着本质上的关注与爱。他离开人类中心主义,积极关怀着人与人之间、与其他物种、与土地、与生命、与地球,彼此间的连结,并积极的寻求通向彼此之间的渡(passage)与桥。从1990年代开始,赛荷经常谈的就是「土地、村庄、法律、正义与地球」。其中,最闻名的一部着作,便是《自然契约论》(Le Contrat naturel)。
 
  寻渡,首先得反求诸己。作为一名关心人类苦痛的学者,赛荷提醒着,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们现在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环境。的确,工业革命与科学的进步,确实为人类社会甚至世界带来了有别于以往的样貌。我们似乎比以前「进步」了些。但是,当人类正在欢欣鼓舞地庆祝这一个人类的嘉年华会时,环顾四周,我们是否遗忘了什么?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当人类这一个物种诞生于地球当中,到了今天成为地球上的主宰时,我们应该试问自己,我们是否曾好好地「对待」我们的母亲(地球)?我们有无好好地「对待」其他跟我们一样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物种?并且,世界以及其他生命物种,「他们给了我们牛奶、能源、居住环境、工作与肉品,那我们带给母牛、树木或是公牛的是什么呢?到底给了什么呢?我们给了死亡」。我们人类,为其他的物种以及地球,带来的是灾难、是死亡。我们到底用了什么方式,造成这些灾难呢?
 
  关于本书
 
  本书《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便是在探讨这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小时候为了与同伴争那一支好吃的枝仔冰,我们可能都曾经以最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冰棒上抹上自己的濡沫,以宣示它的佔有权。正如同老虎在窝边撒尿,许多动物都「会用恶臭难忍的尿液来标记自己的地盘」。那么,今天,人类如何宣示自己拥有地球的佔有权呢?书中这样说道:
 
  「从城市大量排放的废弃物,标记着那里的人口对周遭自然环境的佔据。不停地玷污四邻,我们(谁是我们?)不知不觉地便把周围的地方佔为己有。当我们说「环境」的时候,难道不是已经直言不讳了吗?事物围绕在人类周遭,便指明人类是中心。我们仍然说人类是所有者。当污染抵达扩张的极限,就意味着世界已被此物种佔据了。
 
  一个物种赢了,就成了自然的主人与拥有者!如今养猪业把猪科密集聚拢,大量粪肥排山倒海而至,吞毁地下水层,以致乡下臭气薰天,有时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不靠幻想,我们随时也能忆起这景况。」
 
  污染的形式不仅仅只是像工业废弃物那样的「硬污染」。「软污染」更是以最微细的方式,侵入到我们的身心灵之中:「那些图像,那些如海啸涌现的文字、记号与商标,以致广告,淹没乡村与城市,充斥公众、自然与田野等空间」。生在台湾,我们似乎对此都十分有感,比如说,每到了选举时节,从都市到乡村,处处都是候选人的旗子、传单、大型看板广告与跑遍大街小巷的宣传车;电视机上的新闻报导,那如同电影情节的内容,那如同演员的播报方式,以及萤幕中那涌自四面八方的跑马文字,加上极度糟蹋颜色之美的比例配色;抑或是,人类世界所发明的某些奇怪的价值观:「高富帅」与「白富美」=「人生胜利组」。
 
  软污染,不知不觉充斥着地球,再次宣示着人类对于地球、以及对于「受污染的人」之所有权。而地球上原本美妙的风声、海浪声、树叶飒飒声、小鸟的歌声,到哪里去了呢?它们好似摇尾乞怜的失败者:「金钱与广告的扩张,这两者和污染维持怎样的关系呢?经过一张图文并茂的海报前,那些影像与字母专横地逼迫你去看,然而世上的万物却卑屈地向你的感官乞求意义。后者请求,前者命令」。透过内(软)外(硬)兼修的方式,人类正式佔有了地球。「我们用肮脏来取得,并保持一己之干净」,而所谓动物或人的「分疆画界,即是画出某处所的边界,以便我以主宰与拥有人之姿加以统治」。
 
  寻渡,亦必须积极寻找通道与桥樑。因此,赛荷要做的不仅仅只是消极的批判,也就是揭示这些「由硬而软」的普遍演化过程。他还透过三个意义来寻渡:「就贮藏这件事而言,世界以及万物构成整个保留地。这便是第一个意义,既是集体的又是客体的,表现出人类与其居所的连结:积蓄、储备、宝藏、世界公园」。这是一种生态保育区或自然保留区的概念。但目前,这两者仍是以局部性为其范围:如非洲的野生动物保育区。而他进一步以最为宽广的视野,将「整个」地球当作是保育区,对于其中的各个物种与资源,加以妥善保护与细心照护。
 
  而第二个意义则是「主体的,同时具心理学、美学与道德的意涵:矜持、慎重、适度、谦逊、尊重、节制、端庄、知耻、赞叹钦佩……我们应当遵行适可而止的本分」。环境保育除了对于外在环境与物种予以照护之外,更必须好好照看人类内在的这颗心及人类的所思、所言与所行。对于赛荷来说,这个历程关系到人类与万事万物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他认为,人类必须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内在价值与思维,省思人类最深处的内在是如何看待大自然:对于大自然,我们是轻视、是敌视、是佔据?还是敬畏、是赞美、是保卫?是否因为我们精巧的智慧,区分了主体(人)与客体(一切与人不同之事物),视客体为我们的附属品、我们的佔有物,而开始不断地对其勘天役物。是否因为骄傲与傲慢,让我们毫无休止地伤害身边的伙伴,也就是其他人以及各式各样的物种,并摧毁这一片孕育万事万物的土地。
 
  对于赛荷来说,人类这个目前主宰世界的物种,必须得反问自己、检讨自己。在《自然契约论》这部作品中,他认为,面对我们人类自己所造成的全球生态问题,要做出改变的是我们。他唿吁,人类要试着去「控制我们所形成的主宰。因为纯粹的主宰会反过来危害自己」,他提醒着人类必须节制,必须谦卑。这样的立场在该书出版近二十余年后的本书(原出版于2008年)中,也从未变过。赛荷依然坚持人类要节制、谦卑,妥善地自我要求,并恰如其份地与大自然之间进行互动;他唿吁人类至少「也要做到自我管理(égonomie)」才行。
 
  因此,赛荷的论点便来到了第三点。第三点是契约、是法律的概念,也是和平的概念,更是美学的概念。由于世界万物构成了后代的遗产,「这最后的意义亦关乎租赁:在此并且唯有在此,我住在为我保留的地方」。赛荷提出的「自然契约」,意味着:「我们不该再自居为自然的主宰与拥有人。我们不该再自居为自然的主人与拥有者。新的契约就是租约。一旦我们变身为单纯的房客,我们便能构想和平」。
 
  赛荷指出,这个地球、这个世界,不属于任何人:「世界不属于任何人……因此,Res nullius, mundus(无人所有之物,即世界也):不要再为了世界打斗,世界不再属于人。不可得而有,故去其所有」。Res nullius, mundus,代表的更是一种「参赞化育」的精神,也是上述赛荷所谈论的美学意义(赞叹……心醉、热诚、罕有……去其所有、澄明地赞美、有效地保卫)。
 
  那么,若回到本书书名「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赛荷一步步回答这个问题。然而,在本书中,他更勾勒的是一个人类与地球整体性的未来图像,叙说着的是一/多条、无止尽的旅程。这些旅程所开展的,便是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的缘起、相即、共同创生与转化的永恆寻渡之旅。而这样的寻渡之旅,或许也可在近来兴起之「全球生态村运动」(Global Ecovillage Movement)中窥见吧!
 

图书试读

上篇 尿溺、粪肥、血水、精液:所有权的生命基础
 
老虎喜欢在窝边撒尿,狮子和狗也是。这些肉食者,连同其他许多动物,都算是我们的近亲,同样会用恶臭难忍 的尿液来标记自己的地盘。但牠们的招数层出不穷,有时会勐吠,有时却会轻唱柔和的歌曲,比方麻雀或夜莺那样。
 
 「Marquer」(标记)这个法语动词,字源可推溯自沙地上留下的足印。据说从前亚历山卓城的妓女会把凉鞋鞋底翻过来,刻上自己名字的缩写。如此一来,嫖客就可以从印在沙地上的痕迹,得悉意中人的芳名,以及该往哪里度春宵。那些在城市看板到处印上商标的老板,要是知道自己直接对这些妓女的花招有样学样,就像个乖宝宝那样,想必会又惊又喜吧。
 
又或许,他们继承上述那些动物的习性,爱用排泄物标记自己的范围。同样地,有些植物会在四周散布微小到几不可见的酸液。所以在冷杉冰冷的阴影底下,才长不出什么东西来。
 
洁与秽:动物的习性,人类的习性
 
生物如何做到居有定所?生物如何打造住所,又如何辨认住所?狮子靠嗅觉,鸟儿靠听力……广告商和妓女则靠视觉。就是靠这三种警觉器官。动物又如何营造与人的法律一样强而有力的束缚,以便佔有一块供自己居住生活的处所呢?
 
动物行为学详细描绘各种巢、窠、窝、穴、生态栖位,或简单点说,各种动物的住处。同时,这门科学也描绘雄性动物如何用排泄物界定并且防卫自己的地盘。这些地方通常隐密、幽蔽、阴暗,甚至埋藏于地底,人烟罕至。生物在这些地方吃喝、睡觉、冬眠、生育,也诞生自这些地方。简言之,生物在那里得以维生。生物是否拥有或者租用这些地方?也许拟人化了些,但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动物的角度,反过来看待这个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一开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失控的佔有慾”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性,让人联想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甚至是我们内在的某种冲动,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外在的行为,更关乎一种根本性的驱动力。而“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这个问题,更是直击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议题之一。 我常常在想,我们是不是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拥有”的概念,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对资源、对土地的“拥有感”。这种佔有慾,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从孩童时期想要拥有所有玩具,到成人后对房产、名车、甚至对特定社会地位的渴望,这种“想要更多”的念头,是不是就像一个黑洞,不断地吞噬着我们周围的一切? 更深一层地思考,这种佔有慾是否源自于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当我们觉得不够,当我们害怕失去,是不是就会拼命地去抓住、去累积,以求得一丝虚幻的安全感?而这种集体性的不安全感,会不会最终投射到我们对环境的态度上?我们或许认为,占有更多的土地,开发更多的资源,就能证明自己的强大,就能抵御未知的恐惧。然而,这种策略,却恰恰将我们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這種“失控”的佔有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基因裡就有的本能,還是社會文化長期塑造的結果?抑或是兩者交織作用的產物?如果它是一種可以被“控制”的慾望,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控制”它?是否需要從教育、從價值觀的重塑,甚至從我們對“成功”和“幸福”的定義上,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調整? 總之,這本書的標題預示著一場深入的探索,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環境議題的科普讀物,更可能是一次對人類內心深處的剖析。我期待著它能為我們揭示,那股驅動我們不斷索取、不斷佔有的“失控的慾望”,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才能引導這股力量,走向一個與世界和諧共存的未來。

评分

《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這個書名,讀起來就有一種很強烈的警示意味。在台灣,我們也能明顯感受到環境的壓力,空氣品質、水資源、土地開發等等,這些議題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常常覺得,我們對待資源的態度,似乎有點像是在揮霍,好像地球上的東西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這種“佔有”,我覺得不單單是物質上的擁有,可能還包含了一種對“支配”的渴望。我們想要改造自然,讓它符合我們的需求,卻忽略了自然本身的規律。這種“失控”的狀態,聽起來就像是一種失焦的追求,讓我們離最初的目的越來越遠。 我特別想知道,書中對於“為什麼”的解釋,會不會深入到人類的本能層面?是不是我們天生就有一種強烈的佔有和擴張的驅動力?又或者,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為了追求經濟增長和所謂的“進步”,所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如果是後者,那麼我們是否還有選擇的餘地? 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跳脫出日常生活的瑣碎,去思考人類行為的整體性。它會不會提出,這種“失控的佔有慾”,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怎樣的表現和演變?又或者,它會不會引導我們去探究,是否存在一種更為謙遜、更為智慧的生存方式? 這本書的標題,簡直像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我們是時候該停下來,好好審視一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了。我希望它能帶給我啟發,讓我對“污染”這個現象,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且思考,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能為改變這個局面做些什麼。

评分

讀到《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這個書名,腦袋裡立刻浮現出很多畫面。像是新聞裡報導的塑膠垃圾堆積如山,或是過度開發導致的山林消失、海岸線後退。這些景象,都讓我感覺到一種無止盡的索取,而這種索取,似乎是源於一種難以滿足的“佔有”。 我很好奇,書中對於“佔有慾”的定義,會不會超出一般人對物質的執著?會不會包含對權力、對數據、甚至是對思想的佔有?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各種意見充斥,我們是不是也在無形中,試圖去“佔有”和“篩選”我們所接觸到的訊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而這種“佔有”,又是如何一步步導致了對環境的“污染”?會不會是因為我們認為“擁有”了之後,就可以隨意地“丟棄”,而忽略了物品本身的生命週期,以及它們最終的去向?就像小時候,孩子們拿到新玩具,玩一陣子就可能膩了,然後就丟在一旁,這種短視的行為,會不會是我們集體行為的一種縮影?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會不會從進化的角度,去探討這種“佔有慾”是否是人類生存本能的一部分,然後再探討,在現代社會,這種本能是如何被扭曲和放大的。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方法,去“馴服”這份本能,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這本書的標題,直接拋出一個巨大的問題,讓我忍不住想要去尋找答案。它不僅僅是關於環境的破壞,更像是一次對人類內在驅動力的拷問。我期待它能提供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洞見,讓我對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這個書名,一開始就讓我聯想到一些比較深層次的議題,不只是單純的環境保護,而是指向了人類行為模式的根源。在台灣,我們也常常會討論到“過度消費”的問題,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常常會忍不住想要擁有,即使有時候並非真的需要。 我認為,這種“佔有慾”可能是一種被社會文化不斷強化的價值觀。從廣告行銷,到社群媒體上的生活展示,似乎都在告訴我們,“擁有”更多,才能“證明”自己。而這種“擁有”,有沒有可能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我們能夠完全掌控和支配我們所擁有的,包括我們對待環境的方式? 書中“為什麼污染世界”這個部分,讓我聯想到,我們是不是把地球當成了一個巨大的倉庫,裡面有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我們作為“主人”,可以隨意地取用,然後把不再需要的東西,隨手丟棄,而忘了它們最終會去哪裡,會對生態造成什麼影響。 我特别好奇,作者會不會探討這種“失控”的佔有慾,和我們對“進步”的定義之間的關係?是不是我們一直以來對“進步”的理解,都過於狹隘,只著重於經濟上的增長,而忽略了環境的可持續性?如果我們對“進步”有更全面的認知,會不會就能夠更好地控制我們的“佔有慾”? 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也預示著一場對人類行為動機的深刻挖掘。我期待它能為我帶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更清晰地理解,那股驅動我們不斷索取、不斷佔有的力量,是如何影響我們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以及如何才能找到一條通往更平衡、更永續未來的道路。

评分

拿到《失控的佔有慾:人类为什么污染世界?》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這書名好直接,也好有力量,瞬間就點出了現代社會的一個核心病灶。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處處充斥著各種「要更多」的聲音,從社群媒體上不斷曬出的消費品,到新聞報導裡爭奪資源的衝突,似乎「佔有」已經成了一種衡量價值和成功的標誌。 我常常在想,這份“佔有慾”,究竟是從何而來?是不是源於一種集體的焦慮,一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所以我們拼命地去積累,去抓取,彷彿這樣就能獲得安全感?就像小時候,孩子們為了爭奪玩具而哭鬧,這種本能的衝動,有沒有在我們長大後,以更複雜、更隱蔽的方式延續下來,甚至被放大? 書中“為什麼污染世界”這個子題,讓我聯想到,我們是不是誤以為“擁有”就意味著“控制”?當我們認為土地、河流、森林是我們的,我們就可以隨意地去開發、去改造,去符合我們想要的樣子,而忘了它們本身就擁有其自然的法則和生態的循環。這種傲慢的態度,是不是也是一種“失控的佔有慾”的體現?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哲學的角度,去剖析這種“失控”的背後原因?它會不會指出,我們追求的“擁有”,其實常常是膚淺的、短暫的,甚至最終會反噬我們自身?更重要的是,它會不會提出一些具體的、可行的解決方案,告訴我們,如何在不放棄追求進步的同時,找到一種與環境共生共榮的模式?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標題非常有吸引力,它觸及了一個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預示著一場對人類行為模式和價值觀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提供給我新的視角,讓我更清晰地看到,這份“失控的佔有慾”是如何將我們帶入今天的困境,以及如何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