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

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国思想
  • 影像研究
  • 文化研究
  • 在地知识
  • 书写
  • 媒介理论
  • 社会理论
  • 人类学
  • 哲学
  • 当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书写与影像,在视听材料上就地实践
既是考古学,也是系谱学的思想运动
属于自身的在地与共时思考。
 
  杨凯麟最新论着《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
  以法国德勒兹思想为出发
  猎捕当代各种可述性(书写)与可视性(影像)媒材的逃逸与流变路径
  展现惊人的思考精细度
  不仅为当代华文文学与华文影像研究创造了新的里程碑
  也为当代德勒兹研究的在地实践开拓新局!
 
  杨凯麟进行法国思想的在地实践,以「书写」与「影像」两个部分,
  对于小说家、导演、艺术家作品从事思考的在地尝试。
 
  「书写」部分包括舞鹤、骆以军、施明正、童伟格、颜忠贤、张万康、罗兰巴特、萨德、德勒兹的研究;
  「影像」部分包括蔡明亮、北野武与王家卫、香港电影、袁广鸣、顾世勇、台南人剧团、柯能堡、洪席耶、德勒兹的影像论述,不仅考古学,而且系谱学地思考他们的作品。
 
  本书每一篇专论赋予上述原创性作者一种专属研究:以当代法国哲学从事台湾作者的「内在性研究」,回返作品本身,希望探究由在地作者署名的文学与影像时空,考掘其独特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凯麟
 
  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着有《分裂分析福柯》、《祖父的六抽小柜》,译有《德勒兹论傅柯》、《消失的美学》、《德勒兹─存有的喧嚣》、《傅柯考》(合译)等。
 

图书目录

序:书写与抵抗
 
第一部份:书写
舞鹤,硬蕊书写者──台湾文学的舞鹤难题
一、前言:台湾小文学
二、硬蕊(hard core)书写与文学经验:舞鹤程序
三、国语异托邦
四、结语:杀、破、狼
 
骆以军,游牧书写者──《西夏旅馆》的运动—语言与时间──语言
一、前言:骆以军时空
二、故事的再结界与后—断裂状态
三、生机时间(aiôn)
四、脱汉入胡的文字学
五、结语:意志与表象的(强现实)世界
 
骆以军,空间考古学者与时间拓朴学者
一、前言:书写虚拟,虚拟书写
二、空间考古学
三、时间制图学
四、结语:异质时空中的死亡场景
 
施明正,身体政治学者──书写的身体政治与政治身体的书写
一、前言:分裂仔
二、性─政治布置,或粉红色恐怖
三、浪荡主义与监狱的「知觉现象学」
四、虚构与现实的残酷剧场
五、结语:活在世间,我很抱歉
 
童伟格,文学的哲学工作者
 
颜忠贤,形上学者
 
张万康,野武士
 
分裂仔──从语言切入的界限经验
 
萨德,恶的实践理性者
一、前言:萨德条件
二、恶的实践理性与逆伦律令
三、恶的单义性
四、理性的激爽与人类学幻象
五、结语
 
德勒兹,文学论述者
一、前言:哲学与两种小说文类
二、巴特比与蜡样屈曲症(catalepsie)
三、系列一:全新的意义机器
四、一本没有图像的书
五、系列二:卡夫卡与不合法群众
六、何谓虚拟?
七、结语:普鲁斯特与虚拟影像
 
第二部份:影像
蔡明亮,平行主义者──明亮电影的内框与平行主义
一、前言:荒芜的生命
二、影像的内框与风格化的条纹空间
三、影像的平行主义
四、身体及其性复本
五、结语
 
北野武与王家卫,事件目击者──观看「事件」的两种方法
一、前言:凝视暴力之眼
二、北野武
三、王家卫
四、结语:生命在影像中的经过
 
香港电影,影像的知觉现象学者
一、前言:香港电影评论的二个难题
二、虚拟时空的影像建构
三、影像的加法与减法
四、影像的两种重复
五、结语
 
袁广鸣,时空幻术者──退行的镜头与黯灭的影像
 
顾世勇,异托邦者──微分裂空间的艺术布置
 
台南人剧团,时间脱节者──《哈姆雷》与究极之乱
 
德勒兹,影像论述者──虚拟的逻辑与影像的意义
一、影像与拟仿
二、拟像粒子与影像唯物论
三、影像多样性
四、真实时间中的运动
五、纯粹过去
 
跋:越界的地域哲学与就地游牧思考
 
引用书目
 

图书序言

 
书写与抵抗
 
  书写是仍然抵抗的一种实验,尽管许多时候实验注定失败,抵抗难免覆灭,但生命却因抵抗的痕迹而饱满充盈。
 
  这是一本关于书写与影像的文集,收录过去十年对于创造性材料的各种思考尝试。用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话来说,这些文章意图在视听材料上就地实践(exercice sur place)既是考古学亦是系谱学的思想运动。考古学的,因为总是尝试遍历研究对象的作品(考古学视─听档案),呈显其力量的可能布置(dispositif),考掘其构成条件,目的是提供认识作品的内在性可能,追索作品本身的「在地转型」(transformation autochtone),并因此展现书写与影像这二种主要创作媒材可以如何流变、如何背叛、如何逃逸、如何出格脱轨……。总之,将书写与影像创作视为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从事「生命如何才有生养契机」的认识论研究,其不仅必然指向「认识自我」的哲学基底,同时也必将是某种「关注自我」的行动准备。另一方面,这些文章亦往往是系谱学的,亦即目的在于「从致使我们是我们所是的偶然性中提取不再是、不再做或不再思我们所是、所做或所思的可能性」。考古学的历史凝视其实意在系谱学的价值重估,必须绕经原创性作品的启发以便获取特属于我们时代与我们地域的存有模式。如果考古学涉及的是此时此刻(现前)对于作品叠层(过去)的细究,那么系谱学则关注于某种虚拟性(virtualité),这是不可感、不可思与未知的未来,用德勒兹的话来说,它指向尚未诞生的人民,一种未来思想。
 
  这是对于小说家、导演、艺术家作品从事思考的在地尝试。在这样的信念下,我们尝试不仅考古学且系谱学地思考舞鹤、骆以军、施明正、蔡明亮、袁广鸣、顾世勇……。本书的每一篇专论都希望赋予这些原创性作者一种专属研究。诚然,不论是考古学、系谱学抑或本书使用的许多概念原都不是这些创作者的固有词汇,但这从不意谓某种「论述对作品的侵夺与霸凌」,不是理论先行创作随意的粗鲁,相反的,实践于此的是内在性哲学的基本起手势:寻觅作品本身「独具事件强度」的特异性,就地组装「致使思考可能」的问题性。
 
  这样的研究无疑地总是脱离不了表面的弔诡:如何以当代法国哲学从事台湾作者的「内在性研究」?这种内(在地)外(欧陆)、此地(台湾)他方(法国)的不可能翻折与无穷往返在哪一个决绝点上成为可能?由法国思想与台湾作品的交互陌异性(inter-étrangeté)所共构的论述平面如何能不失速、错乱与碎裂成毫不相关的系列?让这二者并列所几近不可能的坚实性(consistance)将呈现何种思想景观?将再激起何种恶魔性(monstruosité)?将揭示何种关于我们与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的崭新关系?这便是这一系列文章的赌注。
 
  这样的研究希望能回返作品本身,希望探究由在地作者署名的文学与影像时空,希望纵身浸入这个原创的虚构时空中,考掘其独特意义。我们理解我们,只因为我们理解了将我们自身建构成如此的时空,而每个重要创作者的作品正是说明此时此地的风格化註记。
 
  理解现前不过是为了朝向未来,朝向一个仍饱含虚拟能量与崭新可能的「尚未降临的时空」。
 
  这本书提供的并不是在地作品的法国思考,而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在地与共时思考。当然,在一本书揭橥的理想与真正抵达的成果之间总是存在着让人晕眩的距离,囿于能力,有更多值得研究的作者并未能在本书中触及,这是未来希望能继续投入的必要工作。
 
  如果本书所评论与研究的作者都以其惊人能量展现了「职人」的高度,都企图在某一独特面向展示书写与影像的风格化运动,并因此具有启蒙的教育意含。作为评论者,我亦期待这本书能勉力达到职人该有的高度,能伴随这些作者所激起的原创风暴前进,为他们作品所挟带的巨大威力说情(intercession),指出语言或影像中仅由他们翻搅而起的暴风之眼。
这是哲学意义下的友谊(amitié)。「与某人如同朋友般相遇,意谓着无法对他『视若无物』。」阿冈本(Giorgio Agamben)说。
 
  十年一瞬,希望这是关于下一个十年的备忘录。
 

图书试读

骆以军,游牧书写者──《西夏旅馆》的运动─语言与时间─语言
 
前言:骆以军时空
 
从许多方面来看,47万字的《西夏旅馆》对于当前华语文学版图都是一记摔碑裂山的重手。在文学形式与语言皆已山穷水尽的今日,吾人惊骇地发现骆以军仍猱身欺近文学创作的基底,意图以撼人的书写意志力搏早已蔫然昏瞶的文学现况。在穿越汹汹旭旭的庞大故事字团之后,浑厚难解的二册《西夏》已然是与文学固执缔结的「黄金盟誓之书」,一座未来或许将被命名为「骆以军时空」的文学特异空间确切地在作品自身上自我奠立。在此,文学不再只是诸异质故事喷涌如繁花迸放的天方夜谭(如《第三个舞者》),也不只是乖张的戏剧场景所犬牙交叠的怪奇志异(如《我们自夜闇的酒馆离开》,或其加强版),内建在这些表面上已多少崭露于先前作品的故事结界,《西夏》并不只是群星贺岁式的简单「集大成」,不只是工匠辛勤劳动后的「技巧更形纯熟」。《西夏》所从事的远比这些更多,或更少,或许一点都不重要。因为重点已不在此,其直抵致使前者成为可能并作为残酷核心的创造性时空条件!或者不如说,在所有先前的作品中,尽管已有许多篇幅专注于小说形式(或形上学)的高难度操演,并迫使书写一再成为一种自我朝自我折曲并内在揭露的技艺,在《西夏》出版后,骆以军的读者才愕然发现先前以为已催逼至底的故事存有状态(mode d’être),原来仅是其雏形,是完全变态之前的幼虫,吾人误以为早已探底的小说形上学实验最终竟需历经《西夏》折返后才可能真正理解。
 
什么是作为小说残酷核心的「骆以军时空」?在故事总是蜂拥而至并引发时空错乱的文学暴动中,必须质问的恐怕不是附属于故事的历史脉络与地理位置(不论其是否明确设定),不是去拼凑、重整并意图复原小说的内在时间顺序或外在地理参照,相反的,我们问:如果故事在此文学空间中总是迅勐地席卷而来,如果迫使故事强度化的意志在此凌驾一切(甚至取代对角色或情节一致性的要求),究竟什么是一再促使其成为如此的无上条件?换言之,我们要探究的不是《西夏》的时空(不论其如何怪异与破碎),而是致使其总是如是的文学条件。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这个书名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落脚点,最终都可能流于空泛。法国思想,历来以其深刻性和前瞻性著称,但我也常常疑惑,这些思想究竟是如何在法国的土地上扎根,并被普通人所理解和实践的?“在地实践”这几个字,恰恰击中了我的痒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出书斋,进入法国真实的社会肌理,去观察、去感受那些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化为具体的行动、生活方式、甚至文化符号的。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对法国社会现象的细致描绘,例如某种艺术思潮的兴起,或者某次社会运动的背后,来揭示隐藏其中的法国思想的“在地化”过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想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理解法国思想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文化如何与现实土壤相结合的启发。

评分

在我收到这本《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时,内心的兴奋难以言表。法国思想,总给我一种既遥远又亲近的感觉。遥远,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常常让我感觉深奥难懂;亲近,是因为它们的某些理念,又深深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台湾的文化。而“在地实践”这四个字,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的窗户。我一直在思考,那些被誉为“法国思想”的精髓,究竟是如何渗透到法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的?它们是如何体现在法国人的言谈举止、价值观念、甚至是社会议题的讨论中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那些抽象的哲学理论,是如何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被演绎、被转化、甚至是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法国文化的了解,更是一种跨越文化隔阂,去理解人类共同精神追求的尝试。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书写与影像”这两种媒介,来呈现法国思想的“在地实践”,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具象的理解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淡淡的、似乎是某个巴黎街角的素描,还有那句“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光是看到就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一直对法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情结,从电影、文学到哲学,总觉得里面有一种独特的浪漫与深刻交织的魅力。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淹没,而“在地实践”这几个字,像是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人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们从理论的殿堂走向鲜活的生活现场,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法国思想是如何在真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被当地人如何理解、如何转化,最终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串联起那些看似高远的哲学思辨和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用文字和可能的影像(虽然我还没看到书的内容)描绘出法国人独特的精神图景。毕竟,很多时候,伟大的思想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们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人性的最深处,而这通常需要一个具体的载体,一种在地化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塞纳河畔,或是某个小镇的咖啡馆,去感受法国文化的脉搏。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到了这本《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它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法国社会人文现象保持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文化的精髓,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宏大理论和历史的梳理,更需要深入到其现实的土壤中去体悟。特别是“在地实践”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它预示着作者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哲学家或某个流派的介绍,而是会深入到法国社会的具体层面,观察思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解读、被应用,甚至被挑战。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些关于法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或者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是如何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社会运动,甚至是街头巷尾的讨论中的。这就像是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概念,瞬间拉近到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让我们能更真实地感受法国文化的生命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让我们透过文字和影像,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法国。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冲动,源于我对法国那永不褪色的文化魅力的向往。书名《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就如同一个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深邃的法国思想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留下印记。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化理解,是那种能够触摸到的、能够感受到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在地实践”这四个字,恰恰点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想看到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如何与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甚至他们的艺术表达相结合,碰撞出火花。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法国人如何在街头巷尾、在咖啡馆、在家庭聚会中,讨论着那些影响世界的思想,又如何在他们的电影、绘画、音乐中,将这些思想转化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法国思想的介绍,更是关于思想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被生活所滋养,最终成为一种独特文化印记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法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