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冈哲学映射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冈哲学映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拉冈
  • 精神分析
  • 哲学
  • 存在主义
  • 真理
  • 后结构主义
  • 主体性
  • 镜像理论
  • 符号学
  • 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汉语学界第一本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与思想大师拉冈哲学思想的学术专着。以拉冈着名的《文选》(Écrits)为解读对象,深入解析了拉冈哲学复杂的学术背景,并以他独有的颠覆式的历时性关联,说明拉冈与超现实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和语言学结构主义等学术思潮之间的承袭关系。

  笔锋所及之处,作者以通俗生动的文风言说着难解的魔幻拉冈哲学。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拉冈哲学在当代之所以显要,并不在于他片面而深邃的思想性和非普世性,而在于它无疑就是每一个不想靠自欺活着的人必须内省的一副清醒剂。

本书特色

  ◎第一本汉语学界从哲学文本学的视角,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与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学术专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冈哲学映射》的图书简介草稿,内容将聚焦于拉康思想的核心概念,并力求展现一种深刻、严谨的学术风格,避免任何AI痕迹。 ---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冈哲学映射》图书简介 引言:迷宫中的真理 在当代哲学、精神分析与文化理论的版图上,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雄峰。他的回归弗洛伊德的努力,并非简单的复述,而是一场对人类主体性、欲望结构与语言本质的根本性重塑。本书《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冈哲学映射》,旨在为读者绘制一幅精确而深刻的拉康思想全景图。我们并非试图提供一套“入门指南”,而是深入到拉康思想中最核心、最晦涩,也最富革命性的领域,探讨那些构成其理论基石的“不可能”与“真”。 第一部分:符号界、想象界与实在界——结构的重塑 拉康对人类经验的划分——想象界(Imaginary)、象征界(Symbolic)与实在界(Real)——是理解其哲学的关键支点。 想象界与镜像阶段的悖论: 本书将详细剖析“镜像阶段”(The Mirror Stage)。这不仅仅是关于自我认同形成的一个心理学时刻,更是拉康对主体(Subject)的初始建构提出挑战的起点。个体在镜中对自身的统一性认同,奠定了“自我”(Ego)的幻觉基础,而这种统一性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他者的目光之上的异化。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最初的“完形”是如何在后来的结构中被不断地瓦解和颠覆的。 象征界的法则与语言的暴政: 象征界,即语言、法律与社会秩序构成的网络,是拉康理论的核心舞台。本书将探讨“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概念,它并非一个具体的人或神,而是话语的结构性场域,是意义得以产生和约束主体欲望的规则系统。拉康的“无意识如同语言结构”的论断,意味着主体并非语言的主人,而是被语言所生产的产物。我们将深入考察“父之名”(Name-of-the-Father)如何作为象征秩序的切割点,将混沌的实在界划入意义的轨迹,从而构筑出人类的社会性。 实在界的不可触及性: 实在界是拉康哲学中最具挑战性的概念。它不是“真实世界”的经验论意义,而是那些无法被象征界完全纳入、无法被语言捕捉的“剩余物”。它与创伤、绝对的死亡和无法被表述的性经验紧密相关。本书将着重分析实在界如何以“斑点”或“核心的空洞”的形式,渗透并最终瓦解象征秩序的完整性,揭示了所有知识结构的内在裂缝。 第二部分:欲望、匮乏与对象的A——动力学的探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动力学,围绕着欲望(Desire)的本质展开,彻底颠覆了将欲望视为生理需求满足的传统观点。 欲望的本体论地位: 欲望不是对某个特定客体的需求,而是对“他者之欲望的欲望”(Desire of the Other's Desire)。这意味着主体的欲望从一开始就是被中介的、被引导的。本书将追溯欲望如何产生于“匮乏”(Lack)之中——一种永恒的、不可弥补的结构性缺失。这种匮乏源于主体进入象征界时对实在界整体性的割裂。 对象的“A”(Objet petit a):原因而非目标: “小客体a”是理解拉康的终极钥匙。它既不是可以被欲望捕获的客体,也不是欲望的目标,而是欲望得以产生的“原因”(Cause)。我们将详尽梳理对象a在不同维度——乳房、粪便、声音、凝视——中的体现,并论证它如何作为主体失落的“实在界残余”,驱动着人类永无止境的追逐。 主体与他者的辩证: 本书将深入分析拉康对主体性(Subjectivity)的解构。主体是通过“他者”(the Other)的语言和目光被构成的,但同时,主体也总是包含着对“他者”(the other)的抵抗与颠覆。这种永恒的张力构成了主体自身的动态性。 第三部分:性差、伦理与“无”的真实 拉康的理论在处理性别差异和伦理问题时,展现出其冷峻而彻底的洞察力。 “没有两性的公式”(There is no sexual relation): 我们将批判性地解读拉康的这一著名论断。它并非否认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而是揭示了在象征界中,个体无法通过语言(即通过符号化的“公式”)来完全捕捉和实现“两性之间的关系”。性关系总是在一种误解、一种“非对称”的结构中运行。本书将探讨拉康如何通过对男性立场和女性立场的分析,来描绘主体在性领域中的挣扎。 精神分析的伦理学:直面欲望的真实: 拉康的伦理学建立在“无”(Nothing)的基础之上,与康德式的义务论截然不同。它要求主体忠诚于自己的欲望——并非指纵欲,而是识别那个在象征界法则下被压抑、被扭曲的真正欲望所在。这种伦理的实践,要求主体直面自身存在的结构性虚空,并认识到真理与快乐(Jouissance)的纠葛。 结语:穿过幻象,映照真实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冈哲学映射》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拉康精心构建的语言迷宫。它要求我们放弃对“清晰”、“统一”和“可把握”的期望,转而学会如何在符号的破碎中,识别和定位那“不可能的存在之真”——那个始终缺席、却又定义了我们一切存在的结构性核心。本书是对那些勇于面对拉康哲学挑战的求知者的邀请,进入一场关于主体、欲望与语言边界的深度对话。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一兵


  1956年生于南京,祖籍山东茌平。1981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哲学系资深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代表性论着有:《回到海德格尔——本有与构境》、《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文本的深度耕犁》等。

图书目录

「秀威文哲丛书」总序/韩晗

写在前面的话

前言/张一兵

序/张一兵

剧场指南和内容简介
1、拉冈出生、活着和死去
2、魔幻的问题式
3、强暴式的先行性
4、颠覆性的历史语境
5、一种时间空间化的逻辑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1、心灵的新大陆:意识背后的无意识深渊
2、压抑:症候、梦与口误的真谛
3.骑手自我:人格的内在三元结构
4、力比多:欲望的祕密

第二章  超现实主义与新黑格尔主义
1、超现实主义:另一个世界的惊异之美
2、达利:妄想狂批判中的一团自己的欲望
3、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欲望关系

第三章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
1、拉冈镜像理论的本相
2、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
3、小他者影像中的异恋
4、从镜像到形象:众人之镜中建构的异化主体

第四章  索绪尔与语言学结构主义
1、索绪尔:能指与所指
2、语言结构主义的历史逻辑
3、克劳德.李维史陀的象征主义结构人类学

第五章  作为存在之尸的象征性语言
1、拉冈语言观的逻辑起点
2、概念:存在的尸体
3、象征性:主体的熵学
4、命名:你不是为自己活着
5、伪主体的本质:我在语言询唤是成主体

第六章  能指链:我在我不思之处
1、能指:象征域中的君王
2、能指链中的转喻和隐喻
3、能指与主体存在之他处

第七章  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
1、理念、上帝的绝对他者与魔鬼他者
2、存在主义的他人理论
3、列维纳斯的他者之面貌

第八章  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
1、主体在本体论上的疯狂本质
2、从主体际到大写的他者
3、无意识是大写他者的话语
4、主体间辩证法:人与小、大他者的游戏

第九章  伪「我要」:他者欲望的欲望
1、本真的需要与异化的要求
2、追逐无的欲望
3、欲望他者的欲望

第十章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1、巴代伊:没有伪装,没有光与影的游戏
2、大写的真实:打断一个美梦的敲门
3、删除乡愁:创伤性的不可能之真
4、大写的物与对象a
5、作为「Σ」出场的症候

本书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后记

图书序言



  《拉冈选集》的汉译本已经出版近三年,而中国哲学界对拉冈这样一位在后现代语境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大师却几近哑口无言。关于拉冈及其思想,我们几乎没有一篇正式一些的系统性、原创性的哲学学术论文。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些文学式的解释性复述文本中,拉冈又恰以颠倒的误认形式被严重遮蔽,从而使我们与这位在海德格尔之后,进一步揭示了个人的存在之残破性和深层痛楚的精神巨人,总是擦肩而过。可深具反讽意味的是,今天刚刚进入物化世俗王国的中国人恰巧正焦虑于拉冈所揭露这种灵与肉、光与影、有与无的挣扎和痛楚之中。拉冈语境中那个个人伪主体和大写的魔鬼他者正大行其道,令这块黄土地上的世人病入膏肓而无诊。

  究其根源,拉冈在中国学界的备受冷落主要还是因为其哲学思想的艰深难解。比起他的先生佛洛伊德,拉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块无法吞噬的精神顽石。就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看,读拉冈真是一种对正常理性的折磨(列宁曾经愤愤地说,读黑格尔是引发头痛的好办法。那么,读拉冈则是让人头大而脑裂)。清高的拉冈自己就公开表示对精神「暗礁的喜爱」,他的真实用意就是想绊倒这个世界上一切自以为是的人。一路读下来,拉冈的文字实在好比一堆极端复杂多变的功能性话语症候群,绝难正常阅读和理解。对打开拉冈的常人来说,那里面只有无人知晓的神喻。在一定的意义上,他似乎有意不给读者确定的路(入口),而只留下「无路可走」的出口。他直接说:「我倾向于艰涩。」在流行的意义上,他的东西将不是常规式的「写作」。所以,人们读拉冈会「像描绘生硬的无意识一样的独特的文体强迫读者如同解梦般地苦战」。甚至也有人说,拉冈理论本身就是不能被理解的,即便理解了必定也只能是误解。在拉冈门前团团转却不得其门而入之后,终于有人恶意诽谤道:「拉冈是不可理解的,而他的追随者们只不过是一些百依百顺的傀儡」。5也有打圆场的:「拉冈建构的观念游移不定,因此,面对一个特定的术语,最好是问『它有什么用处?』或者『它的思考路径是什么?』而不是直接问『它究竟有什么涵意?』」6等等。虽然都是一些阅读失败后心有不甘的丧气话,但恐怕也的确是相当多人拿起拉冈的书,然而最终放弃的主要原因。7

  所以,面对拉冈,我必须自省的只有四个字:怒犯天条。我解读了,并且用中文重新言说了不可能说清的拉冈哲学。加上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固有的硬性专业边界,这一次,我可能会犯下比解读阿多诺时更大的错。这也是我将本书的副标题命名为「拉冈哲学映射」的真实缘由(其英文译名中我选用了影像易碎的「mirror」一词)。

  不过,已经在思辨的十字架上倍受折磨的我绝不想让大家跟着急。我还是想斗胆向你们承诺:力争替你们打开拉冈哲学那根本没有开口的密封瓶。记得巴代伊说过,倘若你真想理解一种思想,便要在那些概念中非知性地「深深地活过」。可依我现在的痛苦经验,要在拉冈的概念中「活一次」都是极不容易的。不过,这一次我的解读策略是讲故事。我先说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非常真实的事情。然后,我们再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来靠近这种梦幻般呓语般的学术魔殿。真的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在拉冈的那些理论恐怖主义概念中存活。

  第一个故事: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刚吃过晚饭准备看书,突然发现有一男子坐在我的客厅的沙发上抽烟(他没有预约,在保姆打开门倒垃圾时只说了一句:「张老师在家吗?」就径直闯入,一坐下就点燃了香烟)。我走上前却发现是自己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王二,他是我们某一个学院的一位辅导员。「怎么有空?」我硬压住心里的不快问他。「噢,我发达了,来看一看我一直敬重的老师。」王二眼里闪着一种常人很少有的光芒。不得不说,我其实挺讨厌那种从底层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突然暴富起来的人,但我还在敷衍他:「哦,做什么?」他压低声音伏在我耳边说道:「做基金,与美国很大的一家公司合作,赚了20多个亿。我有钱了。」这次是我暗暗地吃了一惊。可也是这个时候,我看到他手指间夹着的是石林牌的香烟。「那太好了!」面对发展得不错的学生,我通常会这么说。接下来,他把抽完的烟头掐灭在香烟盒内盖上,并塞进烟盒中。我一直没有拿烟灰缸给他,这其实是一个不让他抽烟的暗示,可他并不明白这个常人不难发觉的暗示(象征)。「我已经在汤山(南京市郊)花五千万买了一块地,想请老师去当校长。」他又点燃了一支烟。「这下,我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办一所大学了,这是我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不由得开始仔细打量他,他今年应该是30岁上下,还在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回想起来,当年在课堂上他总摆出一副拥有绝对真理的架势,对着他无时不在的责备目光,我倒时常感到自己是歪嘴和尚。有一两次,在课堂上听讲的他还突然高声说一两句反驳我的话。现在,我还看清了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声称自己发了大财的人,背着一个如今连城里中学生都不用的黑色牛津包。我悄悄在想,他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他并未停止兴奋的述说:「我差点死过一次,可现在真的很厉害了,我买下了阅江楼下的一幢二层的楼,窗户都是防弹玻璃做的。」我还没有搭上腔,他已经又伏到我耳旁轻声说:「想不想动一动啊?我大伯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有人。」此刻,我已经十分清楚,坐在我面前的这个抽着石林香烟的人,已经不是过去课堂里的那个学生了,而是一个趁人精神分裂之际现身的无意识的个人欲望。我那个可怜的学生平素在内心里压抑的欲望像附身的魔鬼一般无意识地在说他。第二天,我证实了他刚从医院出来。

  第二个故事:在我给博士生上课的班上,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梅子,在他人眼里,她是一个天才幸运儿,因为她上中学的时候就在国外一个国际史学文献竞赛中获大奖,现在她已经是一位南京大学成就卓着的青年学者。留校任教的她发表在刊物上的论文,常常被误认为是学界资深前辈的大作,人们在报刊上与20多岁的她讨论问题时,总是恭敬地尊称其先生。在同学中间,她真的总是很像个学者,说话举止无不处处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和高高在上的傲气。可是有一天,她突然找到我,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居然发生了:她清楚地告诉我,她要退学并且辞去在南京大学的工作。「为什么?!」我(常人思维中的我)几近是生气地发问道。20岁的她字正腔圆地告诉我:「我不再想做那个学者了。我只想做一个平常的女孩子」。她说,她现在只想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再愿意继续做那个过去20年来他们要她成为的成功者和学者。我(他们中的一个)当时就急了,因为我们(南京大学里的他们)实在不想失去一个已经成名并且十分有前途的青年学者。「能不能既做一个平常的女孩子,又做一个学者呢?」那个我(他们的代表之一)小心翼翼地问道。「不!」她说了她的理由:她突然发现,她始终不曾为自己活过。开始是为父母,然后是为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其中也包含着同学和周遭一切认识她的人的肯定目光。在这些无时不在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她是一个成功者,她将成为着名的学者。她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看书和写文章成了她每天做的唯一事情。在他们的眼里,她不应该是一个平常的姑娘。她不应该是她。大写的她是人们无形中期望她成为的人,是其他人用目光交织而成并且也被她自己认同了的大她者。现在小写的她醒悟了,她想做回她自己,拒绝那个大写的她。最后,在我们(不是她的他者)惋惜和反对的目光中,她走了自己所选的道路。她结了婚,做了一个她想做的平常的人。

  说这两个故事,是想让读者预先融入一种新的思考语境,这也是长期以来国内传统哲学研究不常驻足的一种情境,即我们平时鲜有注意的现当代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精神分析。首先想让读者熟悉一下,这思潮的开山鼻祖佛洛伊德式的基本话语,由此,我们才可能真正进入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中更激进的批判话语:拉冈哲学和将拉冈与马克思嫁接起来的后马克思思潮中的齐泽克。

  以下,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两个其实随时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情景中,用佛洛伊德和拉冈的眼睛会看到一些我们从前看不到的东西。

  在第一个故事里,对那个不经预约而突然闯进我家的王二,我不能责备、生气,更不能将他赶出门去,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他发疯了。他并不知道自己做的和说的是什么。也就是说,那天晚上坐在我家客厅里的并不是王二的自我意识主体,只是通常被他自己深深压抑在很深的黑暗牢狱中的无意识欲望。根据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往被人视为主体本质的意识背后,还存有一种更为基础的东西,即由本能冲动和欲求构成并被压抑在意识阈限之下的无意识。在做学生的时候,王二的个性很强,他不太看得起一般的同学和老师,可是他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能力又十分有限。显然,王二的本我中有种种欲望,譬如像索罗斯一样做一笔基金,轻轻松松拿个几十亿的进账(他不应该这样贫穷);他不喜欢现在的大学体制总想自己办一个大学(他的才华受到压制);他也希望在「上面有人」能在政治上唿风唤雨(他恨那些「没有本事却成功的人」),等等。可是在平时,这些想法都迫于现实环境的压力,王二的自我不得不将其压抑下去,日日在社会公众的层面中出现的王二其实只是一个戴着人格面具的超我。在王二没有发疯的时候,这些欲望可能会在平时的口误和玩笑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或可能较常在梦中以怪异虚幻的方式实现。记得我曾经问过一位做精神病学的朋友,他告诉我,使人发疯的最重要病因即是个人的理想和欲望与现实环境的激烈对抗。当主体不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即无法成功地将它们压抑到冰河之下,使之无意识地奔涌而出并试图与坐在王位上的主体自我意识一争高下时,主体便精神分裂了。病症的程度可能会由轻微的脑子不做主到分裂式的时有呓语,再到狂怒的歇斯底里症。王二心比天高,可是他在现实中没有一丁点成功,最终以他的婚姻离异并丢了工作后的精神分裂杀死了主体。心怀强力意志的他面前唯一的解脱是发疯。不过,刚从医院里出来的王二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因为当时他还知道把抽完的烟屁股熄灭在烟盒中,而不是直接按在桌上。这就是佛洛伊德眼中的所看到的情景之帘幕背后的东西。

  好。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故事。这一次,我们请来的评点人是自诩为佛洛伊德遗产继承人的拉冈。借用拉冈的眼来看,女孩梅子在下决心做回她自己之前的生活过程中,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小写的她自己(即佛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拉冈甚至根本不承认本我的初始存在)。开始是父母,后来是从幼稚园到学校的老师同学,还有能够接近她、影响她的一切人,所有人都用「你行」、「你是最棒的」、「你天生就是一个学习的料」、「你怎么能像一般的女孩子平庸呢」的话语每时每刻建构着一种并不是她的大写的她。那些并非恶意的其他(autre)人就是他者。这些亲近的他者用他们每日的目光、表情和言行围绕和建构着梅子对自己的心理和观念认同,起初,她可能在镜子里看到过这个作为对象整体的她(依拉冈的说法,在这个镜像中,人对自我的认同已经异化,自我认同的伪心像是主体最早的篡位者,也是小写的他者a的阴险意象,小他者成了她,而她自己却一开始就死亡了);后来,她主要存活在他者们的有脸和无脸的反映式形象指认中。她是小写他者的想像式的镜像存在(这其实是佛洛伊德那个开始向现实低头的自我的反向蜕化物)。从梅子能够完整地接受文化语言教化开始,她的存活就发生了一个重要转换,即从想像域转换到象征域。现在是语言符号那种无脸的大写他者(上帝、观念、主义、事业、成功)建构大写的她了(超我=主体S,可是拉冈一定要说这个主体其实是被本体性的删除斜线划着的$)。然而今天,梅子要做回她自己了。她不想继续作为别人想像中那个光亮的女学者而存在了,她试图穿过欲望的幻象,经营一个普通女孩子的生活。她要打倒形形色色的他者。

  我不知道,梅子有没有读过拉冈,可她却成功地通过拉冈式的解放从学者式的他者阴影中逃脱了。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是,她又如何知道,「普通的女孩子」是不是另一种更为阴险的他者之幻象呢?因为,在拉冈的真实域中,不可能性才是存在之真。人就是腹中空空的症候或症象人。
这两个故事显然有不同的语境。我们先以佛洛伊德和拉冈两种话语分别解读了这两个故事。这已经有了一种各自的差异性。可是,如果我们进而让拉冈再去分析第一个故事呢?这就会呈现真正的思想异质性。在拉冈的眼里,那天坐在我客厅中的王二,并不是佛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本真主体,拉冈的质问是,王二每天被压抑下去的欲望(做基金发大财、唿风唤雨等)真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吗?他在自我崩溃后直抒出来的无意识真是他的本我吗?拉冈的回答是「不」!拉冈会认为,王二的欲望其实是今天象征话语体系那个大写的他者欲望的欲望,他只是想要(欲望着)今天成天在人们耳边轰鸣的市场意识形态制造出来各种幻象,王二的灵魂深处涌动的无意识就不会是他本己的本能冲动,而是种种大他者无形强制下的奴性物。拉冈因此断言:「无意识是大写他者的话语」。更可悲的是,拉冈还要指认疯掉的王二本来就是一个被种种象征性身分和反讽性关系建构的空无,没有发疯之前也是另一种更深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王二和所有人一样,并没有本真的本我(佛洛伊德的本能被拉冈作为生物学的动物性排除在人之存在以外了),他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最早期的一个对「我」的体认便是镜射幻象(小他者Ⅰ),然后以他身边最亲近关系的小他者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一直到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幼稚园老师等等)的反射性强迫自己成为一个他人眼中「应该」成为的「我」。长大以后,不在场的语言象征逐渐替代了身边当下的面容,教化式的大他者成了新的成年「我」(=主体)规划和一块一瓦建构生存情境的真正原动。处于社会语言存在中的「我」,只可能追逐人们都想要的东西,无从挣脱和免俗。而这些东西,都只是形形色色大他者的他性欲望。我们永远只是无意识地欲望着他者的欲望,可我们却自以为是自己的本真欲望。拉冈认为,主体不过是一具被斜线划着的空心人。人,从来不是他自己,也永远不可能是他自己。这种不可能真实存在的此在,就是人的本体论存在意义上最重要的大写的真实。王二疯了,可连他的疯话都是大他者强迫下吐露的「真言」。这就是拉冈令我们深深恐惧的地方。

  我敢说,读者听了这两个故事及其分析,可能更加疑惑了,因为旧问题不见得清楚了,却多半会产生一大堆新的疑问。这不打紧,关键是有没有一种特别想接着听下去的欲望和好奇。关于故事,我们不妨先打住,因为,我们这整本书都是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故事中全部的谜底都在本书的叙述和分析之中。真想知道这些结论性的东西,只有耐下性子读完此书。所以,下面让我们先转而介绍本书写作的一些基本背景和内容概要。

  首先,第一个背景问题就是我们已经提出来的拉冈与佛洛伊德的关系。拉冈常常说自己是在「回归佛洛伊德」,可是我们却发现了拉冈在这种「回归」中对佛洛伊德的质性否定式的超越。这种超越其实凭籍了太多的复杂历史资源,如超现实主义经科耶夫、伊波利特仲介过的黑格尔、索绪尔、雅各布森、克劳德.李维史陀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还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传统,沙特、列维纳斯等人的他人、他者理论和巴代伊的圣性事物观等等。况且,这一切又都是被颠覆式地挪用。这里出现的将会是颠覆性挪用的「二次方」。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看起来拉冈也使用一些佛洛伊德的关键字,然而这些词语的涵义却已经有了新的甚至是相反的语境。这是我们在解读拉冈时容易碰到的第一件难事。拉冈的自我、无意识、症候等概念都是这样的怪异情境。因此,倘若你在拉冈这里读到熟知的传统精神分析学概念,千万当心,说不定倒过来理解才是拉冈的真意。

  下一个需要交待的地方,是拉冈学术主题和讨论的多变性。我指的不是拉冈思想在总体逻辑上的非同一性,而是说拉冈绝非那种建构一种原创学术平台之后几十年凝固不变的学人。从1936年提出镜像阶段开始,到1953年在「回到佛洛伊德」的口号下突显语言结构主义的能指话语,依拉冈门徒齐泽克的定位,这算是拉冈的「古典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拉冈下一个新的理论时期的开始,即探讨诸如对象a、症象人、没有大他者的大他者之类的不可能直接触及的形上规定,这些可怕的东西充斥于此时拉冈大量的报告和文本之中。考虑到是首次向国内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述拉冈哲学,我恰巧选择了拉冈「古典时期」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即以1966年出版的《拉冈选集》(Écrits)为核心的解读文本群,只在最后概要地讨论了拉冈晚年的一些东西。

  第三,因于拉冈哲学的艰涩,所以我在这本书的主要行文中虽然也採用了自己独有的文本解读方式,可是我也刻意拼贴了一些具象的、戏剧性的平和外观。为得是让大多数头痛欲裂的读者能够有些感性的通道,这就像我们平常看恐怖片时也需要通过暂时的逃离稍稍放松一下。

  本书的第一部分(剧场指南)对拉冈生平和理论逻辑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和讨论。我尽可能在其中简略清晰地线性再现拉冈哲学的思想轨迹,同时尝试着以非文本学的方式使拉冈哲学中最重要的当代形上意义连结和基本哲学理论逻辑的轮廓得以初步浮现。第二部分(序幕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作为拉冈基本逻辑前提的佛洛伊德。当然,我只是非专业化地讨论了精神分析学某些重要理论范畴和最一般的理论原则。这一部分中,我已经开始穿插拉冈和齐泽克的评点,也算是一个大的理论逻辑过渡。第三部分(第一幕中的两章)则讨论了拉冈早期的镜像理论。拉冈正式登场之前,我首先在第二章介绍了影响青年拉冈哲学的特定学术语境,主要是超现实主义思潮(特别是达利)和经科耶夫重新诠释的新黑格尔主义某些倾向性的观念。前者的作用在于对现实存在的批判性解构,尤其是达利以疯狂性艺术存在对现实之茧的真实挣脱;而后者的意义则在于科耶夫、伊波利特对黑格尔以对象性关系认同为核心的主奴辩证法和欲望辩证法的过度诠释。第三章是对拉冈的镜像理论的集中研究,在那里,我第一次深入分析了自我镜像异化的哲学逻辑起点,小他者的两种形式以及镜像关系的深层本体论意义。其中,关于小他者的两种形式的区分算是我的原创。第四部分(第二幕中的三章)是对拉冈象征性能指学说的讨论。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作为拉冈能指学说理论重要背景的语言学结构主义的基本学术资源,尤其是索绪尔和克劳德.李维史陀的符号学理论和象征性观念。相对而言,后者对拉冈的影响更直接和更深刻一些。第五章则聚焦于拉冈的证伪性的语言观,其中尤以「语言即对存在的杀戮」为最,并由此导引出拉冈极端的伪个人主体论。第六章是拉冈哲学中作为逻辑核心的能指理论。在这里,拉冈的能指成为篡夺一切事物和人存在之位的隐性暴君,生存现象中招摇在世的个人主体不过是能指链互指轮回的空心木乃伊。第五部分(第三幕中的三章)是拉冈他者理论和批判性欲望学说。第七章主要分析了他者理论的历史性发生逻辑,包括从神学语境中的圣性他者和魔鬼他者,到存在主义的他人逻辑,以及列维纳斯的他者之面孔说。由此,当代西方学术语境中炙手可热的他者理论之复杂语境终于得以彰显。第八章则集中探讨了拉冈的大写他者理论。拉冈大写他者理论的前提是他的存在疯狂说,大他者正是主体际关系存在中的魔化力量,无意识是我们最本己的东西,可却也是大他者的隐性绳索。第九章则是拉冈独特的欲望论。从界划具象的需要、言说的要求出发,欲望是以本体性的空无为对象的,更重要的是,欲望总是以他者的欲望为欲望对象的,个人的欲望永远只能在幻象中得到虚假满足。最后一部分(终曲一章)的研究对象是浓缩了的拉冈晚年迷入的存在真实域。关于那一段,我着重分析了不可能性的存在之真的实质,以及晚年拉冈所热衷的大写的物、对象a、症候之类的古怪概念的基本含义。

  我真的以为,拉冈哲学对今天的中国学界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也真的已经来的太晚了些。拉冈思想对那些感觉过好的人来说像朝头浇下的一盆冷水,而今天,这种自以为是的人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实在太多。他们真应该在拉冈精神分析的躺椅上接受一下心理哲学治疗。

  最后,我举一个例子来结束这段。1958年,一位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学者克洛德.迪梅尔走进了拉冈的研讨会,当他听懂拉冈所讲的东西时感觉如下:「真是恐怖,一个超凡脱俗的君子突然像鲤鱼一样一言不发了,那个充满诱惑的人把你洗劫一空,使你一文不名。

  不再是理论上的,我被宰得鲜血淋漓。」为什么?他听到了什么?你如果真想知道,就请坚强地不言放弃地读完本书。然后,你还得说:「我一定要真实地活下去」。哪怕是「指着面具而前行」(巴特语)!这算是我们的事先约定。

  在这里真心祝你好运。

张一兵
2004年1月9日于香港国际机场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佛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精神分析的两个发现―性本能的活力不能被完全压制住;思辨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是通过不完全和不可靠的感觉传输给自我并受其控制―等于这样一个判断:自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主人。」──佛洛伊德

实际上,以上这幕短剧在现实生活中倒真也会发生。偶尔,在某个会议的开幕式上,我们可能听到主持人无意中冒出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口误:「我宣佈,大会正式闭幕了」!对此,听众往往只是善意地一笑置之,因为人们会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的口误。可是也有人不这样认为,依他们的解析,此类口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发言者内心深处的真实,即他对这个会议的反感和抵触。提出这种分析的学术背景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的精神分析学。在本章中,我们首先要集中讨论的就是作为这一学派创始人的当代科学家和思想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这也是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拉冈哲学最基本的逻辑前提。在西方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上,佛洛伊德的名字与精神分析学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实际上远远超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霍尔说,一次大战结束时,「佛洛伊德已经为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所熟悉,心理分析学风靡一时,生活的每一侧面无不受其影响」。用拉冈的话说,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关涉到人文学科,「而且关系到人的命运的东西都受到了佛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哲学,形而上学,文学,艺术,广告,宣传,我相信由此还到经济」。甚至可以说,20世纪以来,但凡与人类精神生活有关的文化科学活动以及探讨人的本质的各种理论学说,或多或少都烙着佛洛伊德思想的印迹。也正是这个佛洛伊德的学说,成为了我们将主要讨论的拉冈哲学生长起来的重要理论基础。拉冈也是一辈子自称是佛洛伊德的遗产继承人,也是他公开提出了那个着名的口号:「回到佛洛伊德」!可是我们将会看到,正是这个口口声声说要「回到佛洛伊德」的拉冈,恰巧最澈底地展开了一场理论弒父的行动!以下,我将尽可能通俗地来讨论这些来自于佛洛伊德思想中最重要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喔!這本書名《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光是聽就覺得很有意思!拉岡這個名字,在哲學圈裡可是響叮噹,但說實話,我平常看書的口味比較偏向輕鬆一點的,像是小說、散文,或是比較貼近生活的心理學書籍。不過,最近突然覺得自己需要一點「硬」一點的東西來挑戰一下腦袋,加上「映射」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可能是在試圖將拉岡那種比較抽象、深奧的理論,用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我一直對「不可能的存在」這個概念很好奇,什麼樣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又該如何去「真實」地理解它?這讓我想到了很多關於自我認同、身份建構的討論,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也不是那麼「真實」地存在,或者說,我們所認定的「真實」是不是早已被各種社會規範、文化符號給框定了?這本書會不會就在探討這個問題呢?而且,拉岡的理論聽說跟語言、符號、無意識很有關係,我對這些東西也一直很好奇。畢竟,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溝通,但語言真的能完全表達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嗎?有時候覺得,很多話說出口,好像就變味了。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重新思考語言、思想和存在之間的關係。總之,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我非常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

评分

當我看到《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本書名時,一股莫名的興奮感就湧上心頭。拉岡!這名字代表著一種極致的思辨,一種對人類心靈深處的探索。然而,他的理論卻常常被認為是難以捉摸、充滿障礙的。這也正是我好奇的點,作者究竟是如何將如此深奧的拉岡哲學「映射」出來的?「不可能的存在」,這個詞本身就充滿了哲學的張力。什麼樣的存在,會被冠上「不可能」的標籤?是那些我們極力想抓住卻總是錯過的,還是那些我們潛意識裡否認卻又真實存在的?我對「真」這個字也特別有感觸,在這個充斥著虛假訊息和表面功夫的時代,探尋「真實」的本質,本身就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或許是透過對話、故事,或者某種象徵性的闡述,來揭示拉岡思想中關於主體、慾望、語言、象徵的糾葛。我並不是哲學專業的,但我對人類內在的運作機制,以及我們如何在這個世界中安頓自己的位置,一直抱持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名讓我預感,它將是一場關於自我認知、存在意義的深度冒險,一場挑戰我既有觀念的知識饗宴。

评分

說實話,我平常比較少接觸到像拉岡這樣硬底子的哲學家,他的理論聽起來總是有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感覺像是專屬於學術界或者精神分析專家的領域。但《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書名,卻意外地吸引了我。特別是「映射」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不是在照本宣科,而是試圖將拉岡複雜的概念,透過某種「圖像化」或「對應」的方式,來幫助我們理解。我一直覺得,人生的很多困惑,都源於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不清。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活在一個別人設定好的劇本裡,做著別人期望你做的事,說著別人認為應該說的話,久而久之,你甚至會懷疑,那個「真實的自己」到底在哪裡?這種「不存在」的感覺,或者說「不真實」的存在感,是不是就是書中所謂的「不可能的存在」?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拉岡的理論來解析這個現象。是從語言的結構出發?還是從慾望的無窮無盡?又或者是從鏡像階段的認同危機?光是想像這些可能性,就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會平淡。我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以及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

评分

老實說,拉岡這個名字我聽過,但對他的哲學只是一知半解,感覺非常艱澀難懂,像是藏在象牙塔裡的學問。不過,《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個書名,卻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這個對哲學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尤其「映射」兩個字,讓我聯想到一種「翻譯」或「轉化」的過程,似乎是在試圖把原本枯燥的學術理論,變得更親民、更容易消化。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面臨著一種「疏離感」,彷彿自己不是真正活在當下,而是被一些遙遠的理想、未竟的慾望,或是過去的創傷所牽引。這種「漂浮」在虛無中的感覺,是不是就是一種「不可能的存在」?我們渴望真實,卻又常常被虛幻所困,這種矛盾的狀態,不知道拉岡的哲學是否能提供解答?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映射」這個概念,去呈現拉岡關於主體性、無意識、語言的理論。是透過心理分析的案例?還是透過文學、電影的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面鏡子,照映出我們內心深處的困惑,並提供一些方向,讓我們能夠從迷霧中找到那一絲「不可能」的真實。

评分

看到《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岡哲學映射》這個標題,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存在」這件事本身有多麼弔詭。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存在」的,但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存在」?是肉體的物質性?還是意識的連續性?又或者是社會關係的互動?拉岡的哲學聽說就非常深入地探討了這些問題,而且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都是建立在「他者」的眼光上。我們透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的社會角色,來建構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他者」的眼光本身就是扭曲的,或者我們一直試圖去迎合一個根本不存在的「他者」,那我們的「存在」豈不是就變成了一種「不可能」的虛假?「映射」這個詞,讓我覺得作者可能試圖將拉岡的理論,像是投影到一個螢幕上,讓我們更容易看到其中的線條和輪廓。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圖像」或「範例」,來幫助我們理解拉岡所說的「大他者」、「象徵界」、「想像界」和「真實界」。光是聽這些名詞,就覺得很燒腦,但我又非常著迷於其中探討的關於主體、慾望、失落這些核心的哲學議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脈絡,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是如何在語言的迷宮和社會的角力中,努力尋找那份「不可能」的真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