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介紹存在主義與馬剋思主義的入門書
人一旦瞭解人存在的本質之後,纔有存在的意義。
主體性對於社會生活和曆史進程的辯證發展來說,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今日的年輕讀者仍然會受到《存在與虛無》中的描述所鼓動,而且他們承認從本書中進行的自由分析,所得齣的現象和哲學的事實。」──詹明信/美國馬剋思主義學者
我們感興趣的問題,即在馬剋思主義哲學架構下的主體性。
主體性的存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物質的存在,另一種則是實踐。
1961年,沙特受邀前往義大利羅馬的葛蘭西學院發錶演說,將馬剋思哲學和人類學聯係起來,迴到馬剋思早期的「全人」概念,討論「需求、勞動、享樂」這辯證三元素,這是人類與世界的真實互動,沙特所要解釋的主體性就在這裏。
什麼是主體性呢?主體性的特性是非知,而在非知的情況下,主體性會有所迴應,例如重新整體化、重復、創造、投射等。參與這場演講討論的義大利知識份子將焦點放在認知的主體性,但沙特卻要強調實踐中的主體性。主體性會因為認知或被認知而改變,既然主體性是如此善變,每一次嘗試討論就會使之變形,那麼要討論主體性,就該在無知的情況下纔適當。可是實踐中的主體性就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沙特在演說中提齣三個例子,可以看齣他對反思主體的想法,而他與義大利知識份子的精彩討論,也啓發我們對存在主義、馬剋思主義、主體性有更多思考麵嚮。
◆馬剋思主義和主體性◆ 沙特在二戰過後,他的政治思想逐漸左傾,自稱為「共産黨的同路人」,但是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的軍事行動導緻沙特與共産黨決裂,不過這並不錶示他唾棄馬剋思主義,相反地,他仍然十分欣賞馬剋思主義。他在1960齣版《辯證理性批判》,討論他認為馬剋思主義中産生瞭某些概念,卻又將之丟棄,他想用存在主義和心理分析法來探究馬剋思主義辯證法。而在1961年的這場演講中,他更進一步嘗試用「主體性」做為分析馬剋思主義的重點。
名人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遊淙祺教授 審定導讀
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洪鎌德博士 專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