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條件

人的條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Hannah Arendt
圖書標籤:
  • 維剋多·弗蘭剋爾
  • 存在主義
  • 心理學
  • 意義療法
  • 精神分析
  • 苦難
  • 希望
  • 人生意義
  • 個人成長
  • 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代政治思想傢漢娜‧鄂蘭思想最重要的哲學作品

  我們如何以政治行動愛這個世界?

  「如果我們可以從如此復雜的作品裏抽取一個核心主題的話,那麼它應該是要提醒人們政治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的政治能力的正確認知,以及這些能力可能招緻的危險和提供的機會。」——瑪格麗特‧卡諾凡(Margaret Canovan,本書導讀者,政治理論傢)

  「該書旨在喚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的等待之中來到世上,並且被賦予一種創造奇蹟的力量,成就不朽的可能——同時也提醒讀者,逝者的託付實際上存在風險,畢竟,人世間是由活人所主導的世界,雖然他們可以傳頌逝者的豐功偉業或緻力於完成未竟的宏圖,但也可以決定在曆史上翻頁,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葉浩(本書導讀者,政大政治係副教授)

  本書是一代政治思想傢漢娜‧鄂蘭最重要的思想拼圖,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都可以帶著思考去行動、啓動新的事物,盡管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測的。amor mundi(愛這個世界)則是鄂蘭設定的原始書名,指齣瞭閱讀切點,以及她對於基督教神學源頭奧古斯丁思想的長期思索,關乎我們如何去愛這個塵世。

  對於鄂蘭來說,人類是在啓動事物和一連串事件的意義下行動的生物,縱使能量微弱且不斷麵臨各種睏境,但我們永遠都可以採取進一步行動,改變或轉化那些看似無法避免的曆程。透過寬恕與承諾,我們永遠有機會解決過往之不義並興起未來之不朽,也永遠麵對著黑暗與不可測知的災難;而對於這樣的開放性結局選擇奮戰不懈,正是我們以政治行動愛世界的方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齣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鬍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瞭她的博士論文: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奧古斯丁愛的觀念),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瞭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緻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瞭德國詩人與哲學傢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與丈夫和母親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分,並於同年齣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58年,齣版畢生最重要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當時的觀察促使她寫下備受推崇與爭議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為心髒病發在紐約過世。

譯者簡介

林宏濤


  颱灣大學哲學係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啓濛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綫》、《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圖書目錄

人類行動的本質與政治希望之所在
——鄂蘭《人的條件》導讀 ◎葉浩

導論 ◎瑪格麗特.卡諾凡

序言

第一章 人的條件
一、行動的生活以及人的條件
二、「行動的生活」一詞
三、永恆相對於不朽

第二章 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
四、人:社會或政治的動物
五、城邦和傢政
六、社會領域的興起
七、公共領域:共同的事物
八、私人領域:財産
九、社會和私人
十、人類活動的場域

第三章 勞動
十一、「我們身體的勞動和我們雙手的工作」
十二、世界的事物性格
十三、勞動和生命
十四、勞動和繁殖力
十五、財産和財富的私有性
十六、工作的工具和分工
十七、消費者的社會

第四章 工作
十八、世界的耐久性
十九、實體化
二十、工具性和勞動的動物
二十一、工具性和「工匠人」
二十二、交易市場
二十三、世界的恆久性和藝術作品

第五章 行動
二十四、行為者在言說和行動中的開顯
二十五、關係網路和上演的故事
二十六、人類事務的脆弱性
二十七、希臘人的解答
二十八、權力和顯露的空間
二十九、工匠人和顯露的空間
三十、勞工運動
三十一、傳統上的以製造取代行動
三十二、行動的曆程性格
三十三、不可逆性以及寬恕的力量
三十四、不可預測性和承諾的力量

第六章 行動的生活和近代世界
三十五、世界的疏離
三十六、阿基米得點的發現
三十七、普遍科學相對於自然科學
三十八、笛卡兒的懷疑的崛起
三十九、內省和共感的喪失
四十、思想與近代的世界觀
四十一、沉思和行動的翻轉
四十二、行動的生活內部的翻轉和工匠人的勝利
四十三、「工匠人」的挫敗和幸福的原則
四十四、作為最高善的生命
四十五、「勞動的動物」的勝利

圖書序言

導論

  隨著人的創造,開端的原理也進入世界本身……我們沒辦法預期會開始什麼新的事物,這就是開端的本質。(p. 177)

  一、

  大抵上,漢娜‧鄂蘭是關於各種開端的理論傢。她的所有著作都是關於不可預見的事物的故事(不管是探討極權主義前所未有的恐怖,或是革命的新黎明),而對於人類啓動新事物的能力的反省,也在她的思考裏觸手可及。當她在一九五八年齣版《人的條件》時,她自己就把一個齣人意料的事物散播到世界,四十年後,這本書的原創性依然令人矚目。它自成一格,也後無來者,它的文體和風格更是深具個人特質。雖然鄂蘭無意聚集弟子,成立她自己的思想學派,但是她一直是個偉大的教育傢,讓她的讀者以新的眼光探索世界和人類事務。她用以照亮被人忽略的經驗角落的方式,往往是提齣新的區分,其中許多都是三分法,宛如傳統的二分法對於她的知性想像力而言太過死闆瞭。《人的條件》裏充斥著各種區分:勞動、工作和行動;力量(權力)、武力和力氣;地球和世界;財産和財富,不一而足,而許多是透過字源學的探蹟索隱加以確立的。但是這些區分也都駸駸然以更爭議性的方式挑戰著當代的老生常談。因為她在古希臘裏發現瞭一個阿基米得點(那是她的作品裏最讓人跌破眼鏡的特色),據此以批判性的眼光探討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和行為模式。的確,她冷靜地假設我們或許可以從二韆五百年前的人們的經驗學習到重要的啓示,光是這點就顛覆瞭我們對於進步的信仰。她在書中不斷地提到希臘人,這點讓《人的條件》的讀者更加大惑不解,不知道這本書葫蘆裏在賣什麼藥。這是漫長而阡陌縱橫的書寫,不嚮既有的類型妥協,也充斥著無法預料的洞見,但是欠缺一個清晰可見的論證結構。因此,這篇導論最迫切的問題是,鄂蘭究竟在做什麼?

  這本書的難題和它縈迴不去的魅力,在於她同時探討瞭許多事物。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很難跟得上縱橫交錯的思路,即使反覆閱讀,也都不時會有驚喜齣現。但是有一件事是她顯然不做的,那就是書寫傳統意義下的政治哲學:也就是說,以哲學論證為後盾,提齣政治的對策。習慣那種文類的讀者,會在《人的條件》尋找那樣的東西,通常是藉著強調鄂蘭關於人類的行動能力的闡釋。既然這本書也摻雜著對於近代社會的批判,人們往往會以為她意圖呈現一個政治行動的烏托邦,一種新雅典。這樣的諷刺畫也不算是無的放矢。鄂蘭的確很關注參與式民主,也是公民運動的熱情觀察傢,從美國的反越戰示威,到一九五六年曇花一現的匈牙利革命期間由基層民眾組成的「革命委員會」。提醒我們在形格勢禁的情況下仍然存在著行動的能力,這當然是她的目標之一。但是她堅決否認說,她身為政治思想傢的角色不是要提齣任何未來的藍圖,也不想告訴任何人怎麼做。她拒絕「政治哲學傢」的頭銜,認為自柏拉圖以降的所有政治哲學傢都犯瞭一個錯誤,也就是忽略瞭一個政治學的基本條件:那是關乎眾多人們的事,每個人都可以行動,可以啓動新的事物。這樣的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預測的,「那是政治實務的事,取決於眾人的閤意;它們不是基於理論的考量或一個人的意見」(p. 5)。

  好吧,不是政治哲學,這本書很多地方錶麵上完全不像是在談論政治。關於勞動和工作、近代科學和經濟成長的蘊含的長篇大論,都隻是政治的背景而不是政治本身。即使是行動的討論也隻有一部分和具體的政治行動有關。在這本書齣版不久以後,鄂蘭自己形容《人的條件》是她計畫中(但是一直沒有完成)的政治理論係統作品的「一種序論」。她解釋說,既然「行動是核心的政治活動」,那麼首先就有必要預備性地釐清,「在概念上將行動和人類其他活動區分開來,它往往和它們混為一談,例如勞動和工作。 」而這本書最明顯的結構性原理,就在於對這三種對於人的條件而言很根本的活動形式的現象學式(phenomenological)分析:勞動,對應於身為動物的人的生物性生命;工作,對應於人類在塵世建造的事物的人造世界;以及行動,對應於我們作為判然有彆的個體的多元性。鄂蘭主張說,這些區分(以及其中蘊含的活動的位階層級)在以哲學和宗教為優先的思想傳統裏一直被忽視。然而,這本書不隻是現象學的分析而已,也不是是鄂蘭對於傳統政治哲學的誤解人類活動的批判而已。因為這些都在她對於當代事件的迴應框架裏。當她在序言裏說,她隻是想要「思考我們到底在做什麼」而已,就已經錶明她心裏不隻是要提齣對於人類活動的概括性分析,而是要「從我們最新的經驗和最近的恐懼的製高點,重新思考人類的條件」。那是什麼經驗和恐懼呢?

  (待續)

◎瑪格麗特‧卡諾凡(Margaret Canovan)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人的條件》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對話。它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通過提齣的一個個問題,引導我去探索,去思考。它就像一個經驗老到的智者,站在曆史長河的岸邊,看著我們這些奔湧而來的後浪,溫和地提醒我們,在奔騰之前,或許應該停下來,看看腳下的泥土,看看遠方的星辰。它讓我第一次真正地審視“人的本質”這個話題,它不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構成我們生命最底層的邏輯。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公共領域”的闡述。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傾嚮於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裏,迴避與他人的真實連接。《人的條件》卻強調瞭公共領域的重要性,認為它是人類精神得以生長、文明得以延續的土壤。它不僅僅是指政治或社會層麵的公共空間,更是指一種人與人之間坦誠交流、共同創造的可能。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與周圍人的關係,我是否真正地參與到“公共生活”中,我是否為構建一個更好的公共空間貢獻瞭自己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人的條件》就像一本打開瞭新世界大門的鑰匙,讓我對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生活有瞭截然不同的理解。讀之前,我總覺得生活就是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然後努力賺錢、成傢立業,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人的條件》這本書,它用一種非常獨特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將“人”這個概念抽絲剝繭,從最根本的哲學層麵去探討我們的存在意義。它不是那種講故事、說道理的書,更像是一種思維的引導,它提齣的問題,很多是我以前從未想過,或者即使想過也無法觸及的。 比如,書中對“勞動”和“工作”的區分,讓我醍醐灌頂。我一直以來都把兩者混為一談,覺得隻要有付齣就有産齣,有辛苦就有迴報。但這本書告訴我,勞動更多是生物性的維係生存,是動物都會做的;而“工作”則是一種更具創造性、指嚮永恒性的活動,它能留下痕跡,塑造世界,成為我們區彆於短暫生命的存在證明。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每天在做的事情,哪些是真的在“工作”,哪些隻是在“勞動”,甚至是在消磨時間。這種區分,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更是會對我的生活方式、職業選擇産生深遠的影響。我開始思考,我是否真的在創造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還是隻是被裹挾著,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某種模式。

评分

《人的條件》這本書,像一本古老的哲學地圖,指引我探索人生的更深層意義。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立刻解決生活煩惱的工具書,也不是能讓你一夜暴富的成功學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精神旅程,需要你投入時間和思考,纔能逐漸領悟其中的精髓。它所探討的“人的條件”,並非簡單的生理或社會屬性,而是指嚮人類之所以為人的獨特之處,是那些構成我們生命主體性的根本要素。 書中對“死亡”的描繪,並非為瞭渲染悲觀,而是為瞭凸顯“生命”的意義。正是因為生命的有限性,我們纔更應該去珍惜當下,去做齣有意義的“行動”,去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這種對生命終極命題的直麵,讓我開始反思,我的人生是否充實,我是否活齣瞭自己的價值。它不是一種催促,而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在短暫的生命中,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活著”的含義,以及我們每個人身上所肩負的責任。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顛覆性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生活就是不斷地去“擁有”一些東西,比如財富、地位、名譽,然後通過這些“擁有”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人的條件》卻恰恰相反,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價值,往往不在於我們“擁有”瞭什麼,而在於我們“做瞭”什麼,在於我們如何去“存在”。這種對“擁有”與“行動”之間關係的重新定義,徹底改變瞭我對成功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被物質的欲望所驅使,迷失瞭真正的方嚮,錯過瞭生命中更寶貴的東西。 書中的一些片段,比如關於“脆弱性”的探討,讓我感同身受。它沒有迴避人的脆弱,反而將這種脆弱視為人類存在的真實麵貌。我們都會經曆失敗、痛苦、失落,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人的條件》這本書,它不是要我們變得強大到無堅不摧,而是要我們理解和接納自己的脆弱,並且在脆弱中找到力量。這種深刻的洞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在指導我們如何“變得更好”,而是在幫助我們“成為自己”。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掩飾脆弱,而是擁抱真實。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層麵的衝擊,更是情感上的共鳴。它好像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受,那些關於孤獨、關於自由、關於我們在這個廣闊宇宙中的渺小與不甘。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好像被什麼東西隔離開來,找不到真正可以依靠和寄托的東西。而《人的條件》這本書,它恰恰能用一種非常溫柔又堅定的語言,去描繪這種狀態,並且提供瞭一種理解的框架。它不迴避現實的殘酷,不掩飾人性的復雜,但它又能在看似絕望的境地中,找到一絲微弱但堅韌的光芒。 尤其是書中關於“行動”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它將“行動”視為人類最本質的活動,是區彆於動物的根本特徵,是實現個體自由和突破局限的關鍵。這讓我反思,我有多久沒有真正地“行動”瞭?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動地接受,是被環境推著走,或者沉溺於思考卻遲遲不邁齣第一步。這種“行動”,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一種對自身生命負責的承諾。它需要勇氣,需要決心,需要麵對不確定性的坦然。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內心深處被點燃瞭一團火,一種想要去“行動”,去改變,去創造的衝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