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與中西思想對話

羅素與中西思想對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20年代,羅素首次訪華,這位西方知名哲學傢與文人間的對話,最終成瞭中國文化沿革的見證。

  本書深入探討羅素與中國文人的互動關係,在東西方思想對話的曆史語境中還原羅素,分析這位哲學傢濃厚中國情結的前因後果,審視羅素與當時中國各界的互動,見證瞭中國文化發展的曆程。羅素藉由各種不同方式「對話」的對象包括:梁啓超、蔡元培、章太炎、鬍適、丁文江、魯迅、郭沫若、林語堂、徐誌摩、梁實鞦、趙元任、楊端六;孫中山、譚延闓、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張太雷、瞿鞦白、周恩來、張國燾、張申府;以及梁漱溟、張東蓀、金嶽霖、馮友蘭、李石岑、傅銅、張岱年、賀麟、洪謙、任華、瀋有鼎、王浩、牟宗三、唐君毅、張君勱、徐復觀、方東美、殷海光等代錶人物。

本書特色

  國際知名哲學傢、加州州立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丁子江新著;
  全方位闡釋羅素:一位對話中西思想的先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子江


  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碩士,美國普渡大學哲學博士。加州州立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現兼任英文《東西方思想雜誌》(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主編,中文《東西方研究學刊》主編等。曾研究或任教於北京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等。著有《羅素與中華文化》《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傢》《思貫中西》《險道三十年》《中國當代民營經濟史評》等十餘部著作以及大量中英文論文。

圖書目錄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
自序
 
導言  在東西方對話的曆史語境中重溫羅素
一、羅素的訪華語境:東西方跨文化直接對話的溝通基礎
二、羅素的訪華語境:特定社會曆史文化的全方位還原
三、羅素的訪華語境:跨文化的「最大公約數」與「不可翻譯性」
四、羅素的訪華語境:跨文化「自我反思」的挑戰
五、羅素的訪華語境:跨文化對話的橋樑設計者與構築者

第一章  亞裏斯多德以來最博學的思想大師
一、精彩紛呈的一生
二、跨學科與跨文化的一代大哲

第二章 終生的中國情結
一、與中國不解之緣的「暗結」
二、熱情的「崇華派」:大哲難忘的中國之戀

第三章 羅素與中華文人精英
一、梁啓超、蔡元培、章太炎、蔣夢麟
二、鬍適、丁文江
三、魯迅、郭沫若、林語堂、徐誌摩、梁實鞦
四、趙元任、楊端六
五、其他文人精英

第四章 羅素與中華政治精英
一、孫中山、譚延闓
二、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
三、周恩來、張太雷、瞿鞦白、惲代英、張國燾
四、張申府

第五章 羅素與中華哲學精英
一、梁漱溟
二、張東蓀、金嶽霖、馮友蘭、湯用彤、李石岑、傅銅
三、張岱年、賀麟
四、洪謙、任華、瀋有鼎、王浩
五、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方東美
六、其他哲學精英

第六章 羅素的重大講演及其影響
一、第一大演講《哲學問題》
二、第二大演講《心之分析》
三、第三大演講《物之分析》
四、第四大演講《社會結構學》
五、第五大演講《數理邏輯》
六、《臨彆講演:中國的到自由之路》

第七章  羅素:一位瞭解中華文化的大哲
一、羅素的中華文化觀
二、羅素的中國重建觀

第八章  1920年代中國的羅素化與杜威化
一、「羅素化」與「杜威化」的區彆
二、「羅素化」與「杜威化」的「失利」與「復興」

第九章 悲情曆史的承載:羅素祖孫與中國的不同「對話
一、約翰‧羅素:兩次鴉片戰爭的重要決策者
二、伯特蘭‧羅素對鴉片戰爭的批判

第十章  羅素非凡的寫作及其著作中譯本
一、因思想著述和優美寫作而獲諾貝爾文學奬的大哲
二、羅素著作中譯本的齣版概況
 
後記 在大師遨遊的曆史時空穿越
 
參考文獻
羅素著作列錶
羅素有關中國的部分英文文章列錶(1919~1927)
羅素著作中文譯本列錶
羅素訪華大事記
羅素生平年錶

圖書序言

(以下摘引自本書「第六章 羅素的重大講演及其影響」之「六、《臨彆講演:中國的到自由之路》」)
 
講學會、羅素學說研究會於7月6日在教育部會場舉行歡送大會,並請羅素和勃拉剋作最後一次演講作為臨彆贈言。羅素以其在華一年的觀察印象作瞭《中國的到自由之路》的演講。他熱情洋溢而又文采飛揚地說道:一個外國的人,在華時候不久,中國文語完全不懂,有如他的樣子,要對於中國的各種問題,個個發點議論,實在冒著鬧笑話的極大危險。中國有極占極繁復的文化,在現在世界當中,老的資格,真可稱最。中國的習尚,和歐洲完全不同;中國從前在哲學上、美術上、音樂上,有過極大的貢獻;但這種藝術,全然獨立於歐洲影響之外,和古希臘文化各不相沽。以中國的社會道德宗教的基礎,全不相同於基督教的社會,要教一個歐洲人去瞭解它的狀況,已經要費多少的勁;何況再加以中國近代的事實,宜乎歐洲人想定齣一個方式來改造中國,常常要走入歧途瞭。因此之故,「我嘗勸有心改革的中國人,去自立方式,不要全然依賴在外人知識的幫助上。話雖如此,我現在終敢大膽的把我對於中國情形,及其改進的方法的感想,擺在諸君麵前。這種感想,是我和諸君相處之間,漸漸得來,並非初跨上岸的時候,就到我腦筋裏麵的。有兩件極普通的事情,我覺得非常明白:第一,中國不應統括的採用歐洲文化;第二,中國傳統的文化,已不能適應新需求,不得不對嶄新的讓步。
  
他坦誠地說,現在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傢不是應當改造的,中國不過是其中之一。改造的重大責任,自然有賴青年負擔。中國學生極富進取精神,前途很可樂觀。因此,中國有誌改革的人們,頂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切莫完全依靠外人。就中國的實際看,有兩件應該注意的事情,一是中國不要盲目地採用歐洲文化,韆萬不要好壞齊收;二是中國舊文明之不適於新人生需求者,應該割愛。中國既不要盲從西方的文明,也不要保存中國殘留的古化。將來的中國,和過去的一樣,對於文明之創造,將有一特異的貢獻。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