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近代中国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知识分子
  • 现代性
  • 中国哲学
  • 历史
  • 学术著作
  • 启蒙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汎森新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包括两部分文章,一部分是与近代中国思想中「主义时代的来临」这个主题相关的文字,另外一部分则是阐明「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研究的方向与态度。

  后者主张思想史亦应探讨「思想的生活性」及「生活的思想性」,而因为本书中与「主义时代的来临」有关的几篇论文也刻意从广义的「思想与生活」这个主轴出发,略有别于从政治角度去处理「主义」的问题。

  作者王汎森教授并不主张将思想化约为生活,也不是在宣扬一种唯与生活发生关系的思想才有价值的想法,更不是认为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诚如克罗齐所说的:「思想作为行动才是积极的」、「思想既不是对实在的模仿也不是装实在的容器」,同时他也强调「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职能」。那么如果想了解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实际的样态,则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种方式」。作者认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这两者之间往复交织,宛如「风」般来回有趣。此处所谓的「生活」,包括的范围比较宽,包括有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历史的深处与思想的重构:一份另类的思想史叙事 本书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重访了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思想变迁历程。它拒绝将思想视为孤立的、线性的发展序列,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结构、物质生活、权力运作以及日常经验的复杂脉络之中进行深度剖析。 一、 范式之下的裂痕:何为“近代”的开端? 本书开篇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这一既定概念提出了挑战性的质疑。传统的叙事往往将鸦片战争或戊戌变轨视为思想觉醒的明确起点,但本书认为,这种基于外来冲击的“被动开启”论调,掩盖了更深层次、更早萌发的内部张力。 作者将考察的范围延展至清代中晚期的士绅阶层内部对“义理”与“实学”的辩论,揭示了在西方冲击到来之前,中国思想界内部已存在的对传统儒家体系的持续性自我批判与精微调适。我们看到,无论是乾嘉学派对经典的细致考据,还是晚明心学在地方社会中的渗透,都为理解19世纪的剧变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这些“前奏”并非简单的铺垫,而是构成了思想转型的深层土壤。 书中详细考察了“器物论”的引入如何引发了知识精英对于“体用之辨”的根本性反思。这种反思并非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牵涉到对中国文化主体性与生存策略的焦虑。作者细致梳理了早期传教士与中国士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知识交流模式,指出许多重要的“西方概念”在被译介和接受的过程中,经历了多重意义的协商与扭曲,最终以一种“中国化”的形态嵌入到既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二、 革命的边缘与非主流的脉动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从传统的“精英话语”——如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标志性人物——的论述中抽离出来,转向了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边缘化的思想声音。 1. 乡绅的韧性与地方治理: 作者深入研究了地方士绅在地方自治、赈灾和水利工程中展现出的实用理性。这些治理实践中的“技术”与“伦理”的结合,构成了与自上而下的国家现代性议程相并行的一种“地方性现代性”。这些地方精英如何理解和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如何平衡传统宗族义务与新兴的公共责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变革的微观视角。 2. 女性书写与身体政治: 在对女性思想的考察中,本书不再将女性思想等同于对“解放”或“婚姻自由”的简单诉求。通过分析晚清民初的闺阁文学、女学读本以及早期女权运动的言论,作者揭示了女性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空间,对父权结构进行精巧的、往往是隐晦的抵抗与重塑。她们对“德行”的重新定义,对“识字”权利的争取,实质上是对传统社会秩序最根本的侵蚀。 3. 劳工与底层的话语: 摒弃将工人阶级简单视为革命的工具,本书尝试挖掘城市工人、手工业者在工厂和作坊环境中形成的独特认知世界。他们对于工时、工资、劳动尊严的理解,常常与知识分子的抽象理论产生摩擦。这些“身体的政治学”构成了理解现代社会结构张力的关键维度。 三、 知识的物质形态与空间的转向 本书将思想史的研究从抽象的文本分析,拓展到了对知识的“物质性”和“空间性”的考察。 1. 印刷术与阅读的革命: 印刷术的普及如何重塑了知识的传播速度、载体形式和接收方式,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小册子的流行、以及教科书的标准化,都改变了“真理”的权威性。作者探讨了“旧式书籍”与“新式报刊”在知识等级上的微妙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控制媒介形态来确立自己的思想领导地位。 2. 学堂、会馆与新的公共领域: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新式学堂)如何取代传统的书院和私塾,不仅是教育制度的变革,更是观念孵化的空间转变。书院强调的是个人修身与道德传承,而新式学堂则着重于培养国家公民和技术人才。本书考察了这些空间如何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前沿阵地。 四、 思想的“滞后性”与未来的回响 在对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高潮进行回顾时,本书提出了“思想的滞后性”这一概念。即,在社会结构和物质生活已经发生剧烈变化之后,思想的成熟与普及往往存在一个时间差。许多激进的理论,在被精英阶层完全吸收和内化之前,其社会基础可能已发生变化。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反思那些在近代被暂时压抑或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思想资源。这些被“现代性”急切抛弃的元素,是否仍以某种潜藏的形式,继续影响着今日中国社会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这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怀旧,而是通过对思想复杂性的深度挖掘,为我们理解当下处境提供更具弹性和穿透力的工具。 总结而言,本书试图构建的是一个充满张力、多层次、非线性的中国近代思想图景,它承认思想的脆弱性、偶然性,以及它与权力、生活和物质基础之间永恒的纠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汎森


  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2004年当选中研院院士,2005年获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着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晚明清初思想十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等书。
 

图书目录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
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
「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
「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
时间感、历史观、思想与社会──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个结构──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对「地方的近代史」的若干思考
人的消失?!──兼论二十世纪史学中「非个人性历史力量」
附录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图书序言



  在进入正文前,我要先提几点可能的疑问:我是不是在为中国没有发展出抽象的哲学思维辩护?是不是倾向于将思想化约为生活?是不是在宣扬一种唯与生活发生关系的思想才有价值的想法?是不是认为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没有价值,不必用心研究?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个人高度重视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像希腊以来的那种抽象的思维。诚如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所说的:「思想作为行动才是积极的,思想既不是对实在的模仿,也不是装实在的容器」,同时他也强调「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职能」。那么如果想了解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实际的样态,则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种方式」。至于本书的标题之所以仅取前者(「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只是为求简洁方便而已。而不管哪一面,我所讨论的都只是对传统思想史视野的一种扩大,而不是对思想史工作的取代。

  将近二十年前,我在〈思想史与生活史的交界〉一文中,便提到对「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这两者之间往复交织,宛如「风」般来回往复的现象的兴趣。但当时的想像相对比较简单,后来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宇宙如网」的意象经常出现在我脑海中。此处所谓的「生活」,包括的范围比较宽,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而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生活」这个面向,是因为即使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我所侧重的也还是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层面。

  一

  在近代中国史学中,「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之所以被忽略,可能与西方「哲学」观念的传入有关。「哲学」高踞学问的宝座之后,人们有意无意之间认为,要经过几度从生活世界抽离之后的哲学,才是最高的真理。但如果我们想了解历史的发展,则仅注意历朝各代比较抽象的哲学,往往又未必能解释历史的真正变动。本书所关心的是「intellection」,是广义的思想活动,是一切「思」之事物,是思想如微血管般遍布整个社会的现象。它们最初可能是来自一些具有高度原创性、概念性的哲学思想,但是它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像血液在微血管中流通,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现象。

  对于了解传统中国的历史而言,「思想的生活性」与「生活的思想性」,似乎是难以回避的面向。而且,在传统中的许多文本带有浓厚的生活性。儒家基本上是一种践履之学,譬如宋明理学的文本,如果不在相当程度上从践履的角度去把握,则必然会有所误失。一直到近代反传统运动之后,这个生活践履的层面才被刻意忽略。近人研究历史时,每每忽略传统思想的生活性,也忽略了一旦加入生活的面向,思想史的理路便要相应地扩充及复杂化。譬如说其中有性质及内容的不同,光谱浓淡、思想高低之差异,或者说有不同的思想史层次(layers of concept)的存在。不同层次之间既有所区分,也有各种复杂的影响或竞合关系。

  谈「intellection」时,绝不能抹杀大思想家的关键地位。试想,如果把孔子、孟子、朱熹(1130-1200)、王阳明(1472-1529)等人,乃至近代的胡适(1891-1962)与陈独秀(1879-1942)从思想史上抽掉,历史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将程朱或宋明理学诸大儒都抽掉了,整个东亚近八百年的历史又会是哪一种景色?历史上有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通俗文本或意识形态,往往是从具原创性的思想层层转手而来的。譬如格林(T. H. Green, 1836-1882)的伦理学思想形塑了19世纪英国公务员的基本意识形态;又如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说过的,许多财政部长脑海中的东西,其实是从他读过的经济学教科书转手而来的。所以在讨论思想史时应该留意它有一个纵深,需要了解并处理思想在社会中周流的实况,免得误将某种「思想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当作「历史的现实」。

  二

  多年来我都这样认为。第一,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单线的,其中都有各种力量同时在竞合着,但并不表示当时没有主旋律及次旋律之分,也不是没有大论述与小论述之分。第二,我们应该从历史中看出层次的分别。层次的分别当然不是像切蛋糕那样整齐,各层次之间的分别与界域往往模煳难定,但是层次之分别多少是存在的,而且层次之别有时出现在相同人身上。譬如清代考证学最盛时,从事考证的人可能一方面作反宋儒的考证工作,但是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攻习的仍是四书朱註。

  层次之别有时出现在不同人群中。譬如在清代考证学当令之时,有一层官员、学者、地方读书人是以生活化的理学作为其持身的标准,如唐鑑(1778-1861)《清学案小识》中所列举的大量案例,或如清末民初沈子培(曾植,1850-1922)所观察到的,即使在考证学盛行的时代,「干嘉以来朝贵负时望者,其衣钵有二途。上者正身洁己,操行清峻,以彭南畇《儒门法语》为宗;其次则谦抑清俭,与时消息,不蹈危机,以张文端《聪训斋语》为法。百余年来汉官所称贤士大夫之风气在是矣。」

  对不同思想史层次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澄清一种误会,误以为思想史中所陈述过的即自然而然周流于一般人民脑海中,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断裂(conceptual lags)。譬如说会误以为清代中期以后,戴震(1724-1777)、阮元(1764-1849)、凌廷堪(1757-1809)的新人性论已经是人们思想的公分母;或误以为明清以来,既然有崇商的思想家,那么广大士大夫世界应当是已经採取了一种重商的观点;或误以为太虚法师(1890-1947)于民初提出「人生佛教」之后,当时广大佛教信徒已经接受了这个概念,而忘了这是要等到几十年之后,经印顺(1906-2005)、证严等人提倡「人间佛教」之后,才得以下及广大的群众、并产生有力的行动。如果不分层次进行观察,则往往会误以为思想家所鼓吹的,自然会被各个层次的人所接受,或误以为浮在咖啡上浅浅的一层奶油,早已经渗透到整杯咖啡中。

  在「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或「生活是思想的一种方式」这个大前提下,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活与思想/知识交织的现象。首先,关心「文本」的「生活性」这个问题,有好几个方面,譬如古代有不少文本,本来就应该从「思想与生活」这个角度去领略。如果忽略了这一层,除了可能误失它的意义,而且不能鲜活生动地理解文本及文本后面的活生生的意志与活动之外,也失去了揣摩、模拟它们的意义,失去了转化自己心智与行动的机会。我个人所发表过的〈经学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则是另外一种例子,它显示在「使用」、「诠释」等场合中,思想与生活交织的现象。我在这一篇文章中提到,抄《春秋繁露。祈雨篇》以祈雨,评论《春秋》以寓自己的出处进退等都是。又如明清学术转型,一般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证学的崛起,很少注意到回向经典、回向古代,在现实政治、人生态度及其他若干方面带来的深刻改变。譬如它带出一批新的政治语言、带出一种新的想像政治的架构。在之前的一个阶段可能是处于边缘的,或陌生甚至不存在的语言及思考政治的架构,在此时来到历史舞台中央,成为形塑舆论,合理化或排斥某种政治生活的态度。而这些影响,其实与考证学这种新学术的兴起至少是一样重要的。

  历代「经书」每每有其生活性,讨论经书往往也同时在指涉现实。近代学者洪廷彦在〈经学史与历代政治〉中讨论何休(129-182)的《公羊解诂》。洪氏说该书的论点每每针对东汉末年社会政治的突出问题而发,如中央受宦官控制,如少数民族(羌族)的侵略。何休引用《公羊传》的说法,认为应该要「先正京师」,即针对处理宦官专权的问题而发;何氏又说「乃正诸夏」,即是把首都以外的地方安定下来;最后是「乃正夷狄」,即是解决少数民族的问题。足见《公羊解诂》这一部书,既是东汉的,也是跨越时空的;既是生活的,也同时是一部经典注释之书。每一次「用经」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一次新塑造,而每一次的「用」,也都是对经书的性质与内容的新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参与建构「传统」。所以,关于「用经」或「用史」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讨论还可以延伸到另一个面向:「历史的」与「思想的」是否必然处于互相排斥的状态?我认为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事实上,从生活情境中所孕育出来的思想、哲学,也可能产生跨越时代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治、社会、思想、人心有关,宋代大儒不满唐末五代以来的乱局,并试着对此乱局提出解方,而宋明理学即带有这个解方的某些药性,然而这并不影响那一套思想后来成为跨越时空的思想资源。故一时的,也可能成为永远的,而事实上所有永远的,最开始也与一时的历史与生活情境不能完全分开。举例说,我们如果细看朱熹的生平的资料,看朱氏成书或酝酿思想的过程,就可以印证前述的观点。

  三

  本书中所收的文字多与近代思想史有关,包括〈从新民到新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烦闷」的本质是什么──近代中国的私人领域与「主义」的崛起〉、〈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这些文章所牵涉到的主题往往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处理,但是收在这里的几篇文章往往倾向从存在的境遇、心灵气质及心识感觉的层面入手。譬如本书中与「主义」有关的几篇文章,「主义」当然是政治问题,但是在政治之外,它也与生活中实存的境遇、心识的感受密切相关。

  如前所述,由于这几篇文章多触及近代中国的心灵危机与革命,所以我要在这里略作一些申说。因为忽略了思想与生活面向的关系,所以我们对近代中国的心灵危机与革命也没有足够的把握。心灵革命当然与思想的变动密切相关,但两者不总是同一回事。此处的「心灵」是指一些实存感受、生命意义、精神世界,甚至是一些尚不能称之为思想的,佛家称之为「心识」的东西。从晚清儒学解体开始,中国社会/思想产生了心灵(或精神)革命/危机。一方面是革命,同时是危机,是无所适从;是解体也是创造、启蒙也可能同时有困扰,这些现象往往同时发生,有时候甚至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我们一向把对心灵世界的探索交给思想史,但是思想史对这个不太抽象、不太概念化的实存层面,也就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的部分,往往过于忽略。这个心灵的、实存的世界不只是对个人生命有意义,它与整个时代的历程与抉择,甚至与现实的政治都有分不开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说,政治的世界从来都不只是政治的,它还牵涉到许多个人的、心灵的、实存的、情感的、人生观的层面。这里我要引用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介绍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学说的话:「知识里面还有愿望、意志,影响于他的『信仰的意志』」,而愿望、意志、信仰,都是包括政治在内的各种现实活动不可忽视的部分。所以当我们想更深入了解近代的巨变时,不能不对这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譬如,想了解清代政治意识形态时,我们不能不深入了解理学与名教纲常、忠孝节义结合之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灵或思想状态。但我们很难在理学思想的研究中找到这方面的评估。有关这些大思想家的研究,大多在分析他们「理」、「气」、「心」、「性」、「诚」、「仁」等方面的概念。

  在探索五四之后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世界时,我们便发现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的重要性。〈五四运动与生活世界的变化〉一文即是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何如毛细管般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世界。〈从「新民」到「新人」〉则是讨论个人的人生观及内心结构,以及内心动力与态度之变化,如何与思想上的追求相互作用。〈「烦闷」的本质是什么〉是在探讨生命存在的感受、心灵的烦闷不安,如何成为时代思潮的「转辙点」。这三篇文章最后却都隐约指向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主义时代」的来临。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主义式的政治与思想对过去8、90年的历史影响最大,「主义时代」的来临最重要的背景当然是为国家、为政治找出路,或是年轻人为了生活「找出路」。但「主义时代」的来临不只是一个政治运动,同时也是思想史上的重大变化。如果只从政治来谈主义,或是从拥护或谴责某种主义来谈论它,以至于忽略了从思想史及生命存在感受、心灵困惑、生命意义的追求或生活史等角度去研究它,都将有所缺憾。

  本书中〈「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一文试着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时代集体的存在感受可能与政治有关?也就是为什么心灵的、思想的与生命存在方面的问题会影响到政治思想的抉择?它牵涉到生活与思想之间可能存在着介面与介面互相转接的关系,在〈「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中讨论透过「转喻」或「转辙点」,「生活史」与「思想史」或其他的介面套接在一起。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他们的体验,而如何体验他们的体验,便产生了介面衔接的可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转喻」的观念,即「意识到什么是什么」(conscious of something being something)。譬如意识到现实生活挫折的本质是什么、意识到烦闷的本质是什么。在极度无助的时代,或在新思想活跃的时代,「意识到什么是什么」的「转喻」式行为可能变得比较活跃,而且更容易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进而倾向于把体验到「什么」是「什么」的第二个「什么」用新思潮给填满。烦闷、生活挫折、日常小事的不如意可能被联系到一套更具理论性、更有延展性的思想系统,形成介面与介面的转接。透过「转喻」,使得生活的可以连接上思想的、主义的,因而一切存在的困境与烦闷便与政治主义有了连接,而且与现实行动形成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格局下,日常生活的感受都直接或间接、近期或长远地联系到一个清晰的蓝图,使得人们内心的意义感得到一种满足。讨论「主义」何以吸引人时,政治的层面当然是首要的,但我认为心灵的、存在的感受的层面也不可忽视,它们最后都归到政治,像纤维丛一般缠绕在一起,故「主义」的崛起与近代中国心灵世界的革命与失落、启蒙与困扰等有不可忽略的关系。

  更具体地说,我是在讨论近代思想中的「自我」与「政治」。近代主义式政治的兴起,是一件非常关键性的大事。但是政治行动的主体是一个一个的个人,是我、是人生观、是生命意义、是生涯规画等,这是一个包括心灵、情绪、感觉、内在自我等等非常广泛的世界(人的存在是什么?人的心灵是一堆杂草?)。国民党在「主义」与「人生」方面的论述非常少,国民党的刊物中也不断提到青年的「苦闷」,但是认为青年之所以苦闷是因为信错了共产主义,或没有坚定信仰所致。在三民主义阵营方面,比较像是国民党为了适应「主义」的时代,而勉力撑持出一套体系来。国民党不像共产党,有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扩充到各个层面。〈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一文讨论的是近代一种强大的「未来性文化」,还有这个强大的「未来性文化」对历史解释与历史写作的巨大影响,以及它对现代政治、文化所产生的超乎吾人所能想像的作用。

  人的思想像风中飘逸的火焰,它很容易熄灭,或被各种思想或信仰的怒潮席卷而去,这个情形在下层生活世界尤其明显。故本书中的另一条线索是如何了解下层生活世界的思想状态,如〈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再来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篇文章除了是对思想与生活交光互影的各种面相的陈述之外,还讲到「我在故我思」,即生活世界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在文中特别强调了「转喻」这一个观念。人的大脑是一个最重要的「转喻器」,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转喻」活动变得异常活跃,人们更灵敏地意识到「什么是什么」,在这种时候,生活中的挫折或生命中的烦闷,每每会「转喻」成对形形色色的思想体系的迎拒或发展出新的诠释。譬如前面提到的〈「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一文,我想用这篇文章来说明人如何「意识到什么是什么」,而将「生活」转喻为「思想」,或将「思想」转喻为「生活」。透过「转喻」,「思想」与「生活」形成有机连结,不再截然二分。

  本书的另一篇文章是偏于思想史方法论的反思:〈如果把概念想像成一个结构〉,乃是以思想「结构体」来思考晚清以来的一种思想复合性现象,而在无限多样复合式的结构体之上有各种支配的理路,譬如愈来愈强的民族主义。

  最后,在强调「思想」与「生活」时,不能不反省历史写作中「人的消失」的问题,故本书以〈人的消失?!〉一文作为总结。撰写这一篇文章有一个最重要的机缘。我注意到,近百年史学思潮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便是否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而且近代历史学太过倾向于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太受过度抽象的、哲学化的思潮左右。没有了「人」的历史,也使得历史这一门学问日渐远离了它原初的任务。

图书试读

古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
 
过去我曾多次使用「思想史与生活史的交界」这个标题。但是近来我觉得以「交界」为题,仍将「思想史」与「生活史」想像得太区隔,是「一而二」,但我脑海中所构思的其实是一种「二而一」的现象。所谓「二而一」的意思是它既是思想的,同时也是生活的。譬如说在传统中国,经学、思想与日常生活常常是融合无间的,只能以「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来描述。
 
在进入这个主题之前,我要先说明,本文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或刻意将思想化约为生活。我必须强调,如果我们把历史上的思想家,如孔子、朱子等人从思想史上抽掉,东亚历史将会变得非常难以想像。但是如果从历史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谈思想史的问题的时候,除了注意山峰与山峰之间的风景,还应注意从河谷一直到山峰间的立体图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提法,便是想对这个立体的思想图景进行比较深入了解的一条进路。它希望了解思想在广大社会中如微血管中血液周流之情形,因而也提醒我们注意不能随便将思想视为实际。
 
史家认为思想史着作是依据新创性原则所写成的,与微血管遍布的部分脱节,以至于对历史的实际发展变得不可解。因为忽略了上述的层面,连带有许多通俗的思想文本、思想流传方式与渠道、思想下渗之层次等被忽略了。结合前述,可以导出一种思想史的层次观,即可以大略区分几种不同层次的思想展现。再者,由「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推导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思故我在」的层面。
 
在「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个主题下,应该讨论的问题非常多,本文只选择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它们分别是:一、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二、「思想的存在」与「历史的事实」;三、「降一格」的文本;四、思想史的层次;五、扩散、下渗及意义的再生产;六、百姓的心识与「儒家文化的不安定层」;七、「我在故我思」的现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让我忍不住想探究一下。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句话点出了思想并非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学术探讨,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这个语境下,这更显得尤为重要。近代中国,那是一个风云激荡、巨变迭起的时代,无数的思想家、改革家、革命家,他们的思考,他们的主张,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当时中国社会的方向,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我一直觉得,研究思想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学派、某个理论的梳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落地生根,如何与当时社会大众的生活经验产生碰撞,又是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尤其是近代中国,在东西方文明的剧烈冲突与融合中,各种思想的涌现,其背后必然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土壤和现实需求。作者用“再思考”这个词,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是否意味着会对既有的、被广泛接受的近代思想史叙事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补充,甚至是颠覆?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更多生动的细节,去还原那个时代思想家们是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思考、行动,并最终留下他们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光是看名字就觉得引人入胜。尤其“生活方式”这几个字,立刻就让我联想到,我们平常所说的“思想”,很多时候可能都比较偏向于抽象的概念,或者书本上的理论。但“生活方式”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与我们每天息息相关的东西。中国近代,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各种新的思想涌入,旧有的观念受到冲击,这一切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把“思想”和“生活方式”这两者联系起来?会从哪些具体的方面来展现这种联系?比如,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模式、甚至生活习惯,是如何一点点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又比如,辛亥革命后,推翻帝制,提倡共和,这在人们的政治观念、社会关系上,又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再思考”这个词,更让我期待,这本书会不会对我们过去对近代思想史的一些普遍认知,提出新的看法,或者揭示一些我们过去没有注意到的面向?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生活”中,孕育、传播、并最终改变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

评分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这个书名非常吸引人,特别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句话,总能让人联想到,思想不应该是孤立的、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具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中国近代,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充满了变革与探索,各种新旧思潮的交织,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们常常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可能会过于关注那些理论上的推演,而忽略了思想是如何真正地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的。 我非常好奇,作者将会如何运用“再思考”这个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否会从一些过去被忽视的细节入手,例如,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方式、家庭观念等,来展现思想的实际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本身就是思想渗透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解读,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近代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改变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甚至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这应该会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

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我常常感到有一种疏离感,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是在阅读那些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留下的文字,而他们的思想,似乎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的书名「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却恰恰点出了这一点,仿佛在邀请我重新审视这个领域。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求索和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救亡图存的呐喊,还是启蒙救国的呼唤,这些思想的火花,最终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生活”这个切入点,来解读那些纷繁复杂的近代思想?是会从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中,挖掘出思想的痕迹?还是会关注那些更广泛的社会思潮,比如女性解放、科学精神的普及,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再思考”这个词,更让我期待,这本书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去打破我们对近代思想史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富有人情味的近代中国思想图景。我期待它能带领我,重新走进那个时代的“生活”,并在其中,重新认识那些伟大的思想。

评分

书名《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让我想到了很多,特别是“生活”这个词,它总是能让人立刻产生一种亲近感。近代中国,那真是一个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新旧思潮的碰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然而,我们常常在讨论这些思想的时候,可能会过于侧重于理论和流派,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真正地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的。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怎样去“再思考”这段历史?它会不会从一些更微观的层面入手,比如普通人是如何接受、理解、甚至传播这些思想的?或者,它会关注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声音,去展现思想是如何在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中流传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本身就是思想影响力的最佳体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解读,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宏大的思想,是如何与当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紧密相连的,甚至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