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荣祖
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61),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1971)。美国维琴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1971-2003),其间曾获维琴尼亚州社会科学院杰出学者荣誉、全美研究型图书馆年度杰出学术着作奖(2001)。2003年回台湾长住,现任中央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主要学术着作有英文专书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等4种,中文专书有《史传通说》、《史学九章》、《诗情史意》等16种,中英文论文百篇、书评40篇。
罗志田
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近着有《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近代中国史学述论》等。
沈国威
男,辽宁人
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198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任职北京语言学院。1985年作为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生来日,1991年大坂大学博士课程修了,1993年2月,以论文《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获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日本大学任教职至今。
研究方向为:词汇学、中日词汇比较研究、汉语词汇教学法、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近十年来,在「汉字文化圈近代新词的诞生:创造、交流与共用」的框架下审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问题,近期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成立与国语的形成、两者之间互动关系多有探索。
陈建守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兴趣在于探究词汇与概念如何透过翻译的方式,进入近代中国的历史情境当中。
阿尔伯特‧霍夫斯塔特(Albert Hoffstädt)
博睿学术出版社资深策画编辑(Senior Acquisitions Editor)
张哲嘉译
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在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维康医学史研究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er)、哈佛燕京学社、纽伦堡—埃尔朗根大学国际人文研究中心等地访问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东亚医药文化交流史,于2008年以〈大黄迷思〉一文获得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疗学会颁赠竺可桢「论文奖」。
傅扬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中国中古史、中国思想文化史、政治思想史、比较历史等。近期研究主题包括先秦经济论述、汉代社会思想、南北朝的历史记忆与政治文化等,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原》、《早期中国史研究》、《新史学》、《汉学研究》、《汉学研究通讯》、《台大东亚文化研究》、《台大历史学报》和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等刊物发表论文、书评、学术翻译数篇。
卢华(1988-)
湖北洪湖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生。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硕士就读于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领域是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政治,尤其是清中期以来的政治-社会转型与中国革命史。
曾国祥
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政治学博士,现为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与比较政治思想。着有The Sceptical Idealist: Michael Oakeshott as a Critic of the Enlightenment (Exeter: Imprint Academic, 2003)以及《主体危机与理性批判:自由主义的保守诠释》(台北:巨流,2009)两本专书,并有论文发表于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Chicago-Kent Law Review,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Collingwood and British Idealism Studies、《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欧美研究》、《台湾民主季刊》、《思想史》、《哲学与文化》等中外专业期刊。
理查‧柏克(Richard Bourke)
伦敦大学玛莉皇后学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政治思想史讲座教授
陈禹仲
牛津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博士论文研究研究乔治‧柏克莱(George Berkeley)与早期启蒙对个人、社会、自然世界与神圣秩序的辩论,并透过分析当时自然哲学、医学、政治神学与社会进程等论述,检视柏克莱和启蒙运动的关系。学术兴趣为近代早期欧洲史、欧洲思想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科学与医学史、欧美史学史、政治思想史与历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