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与日常:资本主义与东亚批判研究──哈若图宁选集

历史的记忆与日常:资本主义与东亚批判研究──哈若图宁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arry Harootunian
图书标签:
  • 历史
  • 记忆
  • 资本主义
  • 东亚
  • 批判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政治学
  • 哈若图宁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毕生钻研马克思学说的西方历史学家
以「日常生活」视角透析现代性
抨击新帝国主义与新法西斯主义

  哈若图宁(Harry Harootunian)为美国学界重要的日本研究学者,曾以意识型态批判方法及比较研究,带动一波新兴的日本研究,挑战传统方法学。此外,他长期关注区域研究及后殖民研究、全球化研究的结构性盲点,并不时提出关于历史书写之评述。出生于1929年的哈若图宁至今治学不辍,2015年末方才出版Marx after Marx,为近年马克思研究一大盛事。

本书特色

  本书选译其学术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数篇论文,借机反思:以亚洲为焦点的研究,如何与其他地域互为参照,而历史研究又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证档案之间的关系,如何深化对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自省。本书并邀得国外东亚研究学者及马克思主义专家,析论哈若图宁曾提出的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在此刻的意义。

  哈若图宁结合批判理论与文化资料分析的日本研究,是东亚研究、历史学研究不容忽视的方法框架。他以「日常生活」视角透析现代性、他对「时间性」做为区域研究方法伦理的坚持、以及他对现下新帝国主义与新法西斯主义的抨击,更值得研究现当代的人文学、社会科学学者与学生参考。

名家导言

  从哈若图宁的眼中看来,这些历史批判全都被误导了。──Hyun Ok Park(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哈若图宁不只敦促我们放弃生产模式阶段论,也期待我们重思撑架生产的时间与历史观。──Massimiliano Tomba(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意识史系教授)

  他的着述企图摸索出一条可以超越失败主义决定论的路径。──Viren Murthy(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副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研究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身份构建与权力关系,避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内容: 《流动边界:全球化时代的身份重塑与社会张力》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跨学科的深度研究,旨在剖析当代世界在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复杂社会转型。我们生活在一个边界日益模糊、文化加速交流的时代,传统社会结构、身份认同和权力运作机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本书通过对全球南方与北方不同社会场景的细致考察,试图揭示出在经济全球化、技术飞速发展与文化身份政治交织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定位自身,以及社会群体间如何产生新的张力与联系。 第一部分:全球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本部分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地方社会肌理产生的深刻影响。不再是简单的“世界村”叙事,而是深入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信息流动的非对称性。我们关注跨国公司活动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结构性影响,特别是在新兴工业中心和自由贸易区内,新的阶级分化是如何被催生的。研究揭示了传统家庭结构和社区联系如何被新的经济逻辑所瓦解或重构,并探讨了移民、劳工流动如何塑造了城市空间和郊区的景观。 一个核心议题是对“发展”与“现代化”叙事的批判性反思。我们审视了既有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衡性,并考察了地方社区如何通过非正式经济活动、集体行动等方式来适应或抵抗主流的经济规范。这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指标的分析,更是关于人在这些变迁中所体验到的希望、不确定性和生存困境的具身研究。 第二部分:身份的碎片化与重新编织 身份认同是本书关注的另一核心领域。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国家、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传统的身份锚点正在受到侵蚀或被政治化利用。本部分考察了媒介技术,尤其是数字平台,如何在塑造和传播新的身份范式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我们深入分析了“主体性”的流动性。研究关注后移民社会中,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在寻求文化归属感时所经历的“在场与缺席”的矛盾状态。他们既不是完全融入主流社会,也难以完全回归母体文化,这种“边缘”状态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实践和政治表达。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性别、性向和种族身份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复杂互动。通过对特定社会运动、线上社群的案例研究,我们揭示了权力关系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最小单位,以及边缘群体如何利用新的媒介空间进行身份的能动性建构和政治动员。这些研究强调,身份不是预先给定的本质,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协商和斗争的过程。 第三部分:批判性视角下的文化生产与抵抗 文化领域是社会张力最直观的体现地。本部分聚焦于在全球资本与技术力量的推动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意义的生产过程。我们检视了文化商品化对地方知识和传统艺术形式的冲击,以及全球流行文化如何被地方化(glocalization)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混合形态。 研究关注抵抗文化和替代性实践的涌现。这包括对非主流艺术、地下音乐场景、以及新兴的社会运动话语的分析。我们探讨这些文化场域如何成为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质疑的平台。特别地,本书关注了“记忆的政治学”——即历史叙事如何在国家层面被建构,以及社会记忆在面对重大历史创伤或社会断裂时,如何成为个体和群体进行政治斗争的资源。 本书的视角建立在对现代性、权力结构和话语分析的深刻理解之上,强调了细微之处的意义,拒绝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用以理解我们身处这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时代。它不仅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对未来社会形态可能性的严肃探寻。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政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所有关注全球化、身份政治和当代社会变迁的公众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哈若图宁(Harry Harootunian)


  Harry Harootunian教授的学术生涯已超过半个世纪。他于1958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尔后曾在芝加哥大学执教二十余年,被授予Max Palevsky 历史与文明冠名教授职衔,并担任过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及历史系系主任。离开芝大后,Harootunian教授转往纽约大学,任职于历史系及东亚研究系。退休后,曾在杜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授课。除了教学,Harootunian教授担任过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编辑及Critical Inquiry共同主编。他在2003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Harootunian教授的专长领域为日本近现代史及思想史、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出版过的专书包括Toward Restoration: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Tokugawa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Things Seen and Unseen: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okugawa Nativ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History’s Disquiet: Modernity, 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 Question of Everyday Lif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Overcome by Modernity: History,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Interwar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Marx after Marx: History and Time in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编者简介

陈春燕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副教授

刘纪蕙

  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图书目录

编者前言 
Harry Harootunian序─「我们的现代性」/我们的历史
Hyun Ok Park导言─「问题出在资本主义!」:论哈若图宁的时间
Massimiliano Tomba导言─将马克思「去地方化」:谈哈若图宁对马克思的解读 
Viren Murthy导言─再思历史的界限:哈若图宁对德川国学的解读
文章出处 
I 历史、时间与资本主义
1.班雅明效应:现代主义、重复,以及通往不同文化想像之路
2.追忆历史当前时刻 
II 区域研究、冷战与东亚
3.对可比较性与空间―时间问题的一些思考 
4.区域研究之后,「关于低度发展的记忆」 
III 日本与世界史
5.内建暧昧:日本现代史中现代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延续
6.哲学与回应性:京都学派与世界史的灵光片刻
7.将马克思「去地方化」:省思一个文化主流

图书序言

编者前言

  我们和Harry Harootunian 教授结缘,始于2012 年6 月,他受交大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以及社文所之邀,前来参加「马克思主义在东亚」国际学术工作坊,发表主题演讲“Deprovincializing Marx”; 师大英语系期刊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把握机会,为他举办了一场名为“Exigency of Time”的座谈会。老先生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神采奕奕,言语锋利,对学术论辩执着热情。

  Harootunian 教授师承John Whitney Hall,后者被公认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学界更新日本研究的先驱人物。如果说他的老师协助促成日本研究在美国学院的专业化、建制化,Harootunian 教授则是长久以来对所属学科保持高度自觉,对日本史研究、东亚研究都不时直言批判。

  Harootunian 教授在日本研究奠定地位之作是他早期出版的两本关于德川幕府时期的专书(1970 年的Toward Restoration: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Tokugawa Japan;1988 年的Things Seen and Unseen: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okugawa Nativism):两者皆探讨明治维新前二、三十年间日本知识分子为寻索日本定位所做的思想选择及政治建言。及至2000 年,Harootunian 教授一口气推出两本关于现代性的专书(History’s Disquiet: Modernity, 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 Question of Everyday Life;Overcome by Modernity: History,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Interwar Japan),将欧洲与日本思想家回应现代性的方式相互参照,宏观处理资本主义在全球不同社会所制造的骚动,尤其是其中形式类似的发展不均。他在这些书中,也竭力开发现在几乎可称得上是他个人标志研究的「日常性」、「时间性」之说:「日常性」是平凡之人可能逃脱资本主义霸制的出口,而「时间性」则可作为透析资本制度之下不均衡情况的方法。

  两年前,他又推出新书Marx after Marx: History and Time in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ism,整理了他毕生钻研马克思学说的心得,试图将注意力拉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全球视野及其在此时此刻的适用性。

  Harootunian 教授的学术成就格外令人尊敬之处,在于他一方面立基于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一方面广博涉猎世界不同地区的现、当代思想─换言之,日本案例并非只在日本史学框架内言之成理,也具有比较研究之意义。这是我们相信他的着述值得引介至此间学界的主因。

  这本选集所收录的,是Harootunian 教授从1990 年代中期以来发表过的几篇重要论文。上述贯穿他学思取径的几大轴线,在每篇论文透过不同细节加以深化。第一部分「历史、时间与资本主义」收录两篇文章:〈班雅明效应〉一文申论班雅明这位对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唯物论者的历史实践概念;〈追忆历史当前时刻〉则从「后九一一」脉络出发,上溯后冷战、冷战时期,再上溯至现代,批判不同时间节点上普遍知识界对「历史」的错误认知,并揭示「不同时代之同时性」这个更值得参考的时间性观点。

  本书第二部分「区域研究、冷战与东亚」亦亟欲阐释不同时间秩序在特定历史定点同时有效的立论,但处理方式是环绕区域研究,检视并批判区域研究(乃至于人文学科)近年急于空间转向、忽略时间性所造成的思索盲点:〈对可比较性与空间-时间问题的一些思考〉重返几位西方时间哲学家,探看他们所提议的非同时代时间节奏共振共在的论说;〈区域研究之后〉则在批判区域研究之余,以日本为例,将线性时间观的主流地位归因于资本主义时间性的强势。

 本书第三部分「日本与世界史」则结合关于「日常性」与「时间性」的观察轴线,聚焦于日本思想史的脉络,并且放大看待日本二十世纪初期知识界对于日本自身历史地位的焦虑与反思:〈内建暧昧〉先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位代表性日本哲人如何各自从文学、美学、哲学角度建构他们所以为的大时代之下存在之道,继而延伸至战后时期日本社会对过往的记忆与遗忘;〈哲学与回应性〉则定焦于京都学派哲学家在一历史关键当下针对历史价值所做的讨论;〈将马克思「去地方化」〉再以日本思想家为范例,但目的是批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眼界只限欧洲、让马克思学说故步自封的问题。

  这本选集成书,或许在时间表上称不上即知即行,但我们在这些年间持续与Harootunian 教授私下交流,持续关注他的研究动态,也知道他直至最近,近九十高龄,依旧治学、讲学不辍。本书末篇〈将马克思「去地方化」〉正是他数年前在交大「马克思主义」工作坊所发表的演讲,而其内容精髓,与他的新书Marx after Marx是一致的,我们也算等到他思想丰收之时最精华的一些言论。

图书试读

Harry Harootunian序 
「我们的现代性」/我们的历史
陈春燕 译
 
收录在这本书中的论文呈现的是一段漫长岁月里触角广泛的兴趣─包括日本的文化史及思想史、与之相关的后设理论(meta-theory)难题及诠释策略等。但这些文章同时也透露了对某一特定议题始终如一的执着。事实上,我是一直到着手进行(如今完成了)一项书写计画,试图重建我父母逃离1915至1916年亚美尼亚灭族事件的过程,我才意外地透悟了我个人这一生的学思使命。我的父母很早便下定决心,绝口不向我和两个姊姊提及当年经历。手边欠缺可供参考的档案(例如父母和亲戚之间的书信),当年照片也几乎付之阙如,我能做的,仅止于回返一个我几乎毫无所知的时代,将一些我并不认识的人的生命─他们在一个艰难时局里的每日经历─重组起来。身为历史学家,我先前的研究以及我父母倖存经历之间如果有任何连结(註1),便是提醒我去认清,我们都必须处理历史与记忆、事件与经历、世界历史性(world historicality,通常浓缩于国家形式中)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遇,甚至是不时的冲突。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激发这个体会的,是历史叙事与日常性之间难以忽视的距离:历史叙事由世界历史堂而皇之的事件性(eventfulness)所主导,在全球舞台上由民族国家予以实践;而日常性(everydayness)则坐落于重复的例行事务中,几无可资一书的大事,其节奏也难以融入国家形式。假使前者宣称握有可靠的历史知识,后者则构成了回忆与瞬间即逝之经验的储藏库。两者之间的距离,关乎不同的印象存留(retention)与认知模式,差异甚大。这一点,一言以蔽之,正如学者罗丝(Kristin Ross)所谓「被构思之事物」(the conceived)与「被经历之事物」(the lived)之间的差别。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书名“历史的记忆与日常:资本主义与东亚批判研究──哈若图宁选集”,就让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学术能量扑面而来。在台湾,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从早上通勤的拥挤,到晚上加班的疲惫,再到周末消费的冲动,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具体。然而,我们有多少机会停下脚步,去思考这一切背后的深层原因,去探究这些“日常”是如何被历史所塑造,又如何被资本主义的逻辑所渗透?哈若图宁的选集,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把钥匙,去解锁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历史脉络。他如何将宏观的资本主义理论,与东亚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相结合?他会不会探讨,那些在台湾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记忆,例如对日本殖民时期的复杂情感,或是对国民党迁台的集体创伤,是如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相互交织,最终影响了我们对当下议题的看法?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能够理解我们自身“记忆”与“日常”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评分

“哈若图宁选集”这样的字眼,让我对作者的学术深度充满了好奇。而“资本主义与东亚批判研究”则直接命中了许多台湾读者关心的焦点。在台湾,我们一方面享受着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便利和全球化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承受着它带来的巨大压力,比如过劳的工作文化、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这本书,似乎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深度的视角,来审视资本主义在东亚这片区域的运行机制。我非常好奇,哈若图宁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与东亚传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会不会分析,在那些表面上似乎与资本主义格格不入的传统观念中,是否也隐藏着与资本主义逻辑相契合的某些特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反思”,让我们能够跳脱出习以为常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系统,去理解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记忆”和“日常”。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一条更为清醒的思考路径。

评分

读到“资本主义与东亚批判研究”,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在台湾常常被讨论,却又难以找到根本解答的议题。比如,为什么许多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努力读书、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成为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这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单纯的个人志向,还是已经被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所规训?哈若图宁的选集,会不会触及这些我们从小到大都在经历,却很少去深究的“日常”?我希望他的研究,能提供一些“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看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生活模式,其实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尤其是资本主义扩张过程中的产物。他会不会探讨,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东亚的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甚至是性别角色?在台湾,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传统价值与现代资本主义逻辑的碰撞,这种碰撞又如何塑造了我们个人的情感和人际互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解释,帮助我理解为何我们的“日常”会是如此,为何我们对“历史”的感受会是这样。

评分

这本书名《历史的记忆与日常:资本主义与东亚批判研究──哈若图宁选集》光是看着,就觉得很有份量,而且“哈若图宁”这个名字对我来说相当陌生,但“资本主义与东亚批判研究”却直击我心。在台湾,我们每天都在资本主义的洪流中浮沉,从股市涨跌到物价飞升,从消费主义的盛行到阶级差距的拉大,这些都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但我们有多少时间真正停下来,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去审视这一切?我们又是如何被塑造成今天这个消费、工作的模式?哈若图宁这位学者,通过他的选集,是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我们既有认知的视角?我很期待他如何剖析资本主义在东亚的在地化,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并最终塑造了我们这些东亚人的集体记忆和个体经验。我好奇的是,他会如何连结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与我们微不足道的个人生活,例如,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对“幸福”的追求,甚至是对“家”的想象,是不是都早已被资本主义的逻辑悄悄地渗透和改造了?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在看似平凡的生活缝隙中,窥见那深刻的历史烙印,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自己。

评分

“历史的记忆与日常”,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对于台湾自身发展历程的联想。我们走过戒严,经历经济腾飞,如今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资本主义的逻辑,早已深入我们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从都市的霓虹闪烁到乡村的凋零,从教育的功利化到人际关系的疏离,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在我们身上的投影。而“东亚批判研究”,更是精准地指出了我们所处的地域位置,以及可能存在的共同经验与差异。哈若图宁的选集,想必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理论说教,而是尝试去理解,去分析,去解构资本主义在东亚这片土地上,是如何与原有的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相互作用,产生出既相似又独特的面貌。我特别想知道,他如何看待台湾在整个东亚资本主义发展脉络中的位置?我们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也有某种主体性的发挥?他的研究,能否为我们理解当下台湾社会面临的困境,例如贫富差距、世代正义、地方认同等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发?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何如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