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与《学问之劝》

福泽谕吉与《学问之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福泽谕吉
  • 学问之劝
  • 启蒙思想
  • 明治维新
  • 日本近代史
  • 教育思想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日本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对青年学子而言,为学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学问可以兼顾有趣与有用吗?而什么样的学问才称得上是有用的学问?这些古今中外学子心里经常存有的迷惘与疑惑,皆可从福泽谕吉《学问之劝》一书中找到解答。这本近代日本史上的首部畅销书,自出刊以来历一百四十年而不衰,日本社会每每遇上瓶颈时,例如,幕末维新的时期、太平洋战争败战之后,以及所谓「消失的二十年」之现在,《学问之劝》经常扮演救赎的角色,温故而知新,人们试从作者福泽谕吉的教示中寻求处方笺,更突显福翁思想的历久弥新。

  身处瞬息万变、前途多舛的二十一世纪,每个人心底多少潜藏着各种隐忧,《学问之劝》则引领读者凡事应正面思考,以逻辑思惟的合理精神去面对各种困境,言动审慎,学习自尊自重而不损知识分子风范之道。
 
《文明的曙光:思想碰撞中的知识探索》 导言:思想的源流与时代的脉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关键的时刻,思想的火花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本书聚焦于一个宏大而又细微的命题:知识如何塑造个体,知识如何推动文明的进程。我们并非简单地回顾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深入探究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知识的传播、接受与再创造是如何构成一个复杂而富有张力的系统。这是一个关于启蒙、变革与坚守的故事,它关乎人类心智的觉醒,以及对“何为真正有益之学”的永恒追问。 第一章:开端——理性之光的初现 我们从一个思想觉醒的时代切入。彼时的社会结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旧有的权威体系受到质疑,一种对经验和逻辑的渴求开始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萌芽。本章详细考察了早期启蒙思潮对欧洲大陆及其他地区的影响。重点分析了数位关键思想家如何通过他们的著作,系统性地挑战传统观念,倡导以科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来认识世界。 例如,我们将探讨理性主义思潮中的一些重要流派,他们对于“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但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目标:将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运用自身理性进行判断和决策。我们审视了早期教育理念的变革,从古典的修辞学训练,转向对自然科学和伦理学的重视,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激烈的学术争论和对既得利益者的挑战。 第二章:知识的载体与传播的媒介 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能否有效地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本章聚焦于知识传播媒介的革命性发展。印刷术的成熟与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使得过去仅限于贵族和教士阶层的知识得以流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我们考察了早期学术期刊、小册子和地下出版物的兴起,这些非官方的传播渠道如何成为思想交锋的主战场。通过对特定时期书信往来和秘密社团活动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的萌芽往往在官方不容的角落里得以滋养和壮大。此外,我们也分析了语言和翻译在知识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接受者如何“重塑”外来思想,使其更符合本土的认知结构,这中间充满了复杂的文化适应与抵抗过程。 第三章:教育的重构——培养现代公民 真正的变革发生在教育体系的深处。本章深入探讨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当社会开始意识到,一个高效、稳定的国家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职业技能的公民时,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便势在必行。 我们详细对比了不同国家在教育改革上的实践。一些国家倾向于建立国家主导的、强调纪律和统一思想的教育体系;而另一些地区则更注重个性发展、自由探索和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本章将重点分析“实用知识”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张力。知识的功利性取向是否会损害公民的道德完善?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确保知识的传承不至于沦为简单的技术操作指南?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思想家们必须直面的伦理困境。 第四章:科学革命的浪潮与人文精神的坚守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引擎。本章审视了自然科学的突破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构建。从牛顿力学到早期化学的发现,这些实证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自己认知能力的信心。 然而,知识体系的扩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科学日益专业化、学科壁垒日益分明时,如何保持知识的整体性和人文关怀?本章探讨了那些试图在科学发现与传统道德、宗教信仰之间架起桥梁的努力。有学者主张,知识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纯粹的智力游戏。这种对知识责任的强调,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我们通过分析几起著名的科学争议事件,揭示了知识的进步往往伴随着社会价值的重估。 第五章:知识的社会影响——从精英到大众 知识的普及并非意味着社会平等的自动实现。本章分析了知识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复杂作用。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新知识和新技能往往首先被既有的优势群体所掌握,从而可能加剧社会鸿沟。 我们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初期,如何区分“真知”与“伪知”。在大量未经筛选的观念涌入市场时,民众对知识的辨别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社会精英如何引导大众的知识获取方向?大众文化中对新知识的接受与误读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都是理解知识力量的社会维度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通过对当时社会调查和大众读物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知识在社会肌理中渗透和发酵的全过程。 结语:面向未来的反思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引发读者对知识本质的再思考。我们所回顾的时代,充满了对知识力量的无限憧憬与审慎的警惕。知识的获取与运用,永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双刃剑。了解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如何处理知识的伦理、传播的责任以及教育的导向,对于我们身处信息时代,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伦理挑战的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知识在塑造现代世界中的深层逻辑与不朽的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呈蓉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比较文化学研究人文科学博士(1993);
  学术专长为日本对外关系史、日治时期台湾史。

  现为淡江大学历史系专任教授。曾获取2003年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亚洲女性研究者支援奖助金,并担任过台湾历史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等职务。

  代表着作有《近现代史のなかの日本と中国(合着)》(1992)、《前近代日本对外方针之研究》(1998)、
  《Island in the Stream ~ A Quick Case Study of Taiwan’s Complex History(合着)》(2000)、
  《台北县史料汇编~淡水篇》(2001)、《台湾史(合着)》(2003)、《桦山资纪苏澳行》(2004)、
  《近代国家的摸索与觉醒~日本与台湾文明开化的进程》(2005)、
  《近代台湾的医疗卫生~从「安平追想曲」到「国家卫生原理」(莎士比亚版)》(2006)、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2006)、《皇民化社会的时代(莎士比亚版)》(2007)、《日本史》(2008)、
  《皇民化社会的时代(五南版)》(2010)、《水野遵—一个台湾未来的擘画者》(2011)、
  《台湾涉外关系史概说》(2015)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福泽谕吉:日币万元的肖像
明治日本最热销的教科书:《学问之劝》
历史文脉中的未来:史学研究之真义
另一思考核心:民权论、国权论与实学

壹 福翁的心路历程
一、福泽谕吉思考的形塑
二、聪明大智的境界
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贰 《学问之劝》真义
往上提升的帝王之道
一、《学问之劝》之内涵
〈初编〉天不在人上造人亦不在人下造人
〈二编〉人际间的同等事宜
〈三编〉国际间的同等事宜
〈四编〉论学者之职分 其一
〈五编〉论学者之职分 其二
〈六编〉论国法之可贵
〈七编〉论国民之职分
〈八编〉不可以我心制他人身
〈九编〉学问之目的所为何事
〈十编〉提升学问的目标
〈十一编〉名分与职分之相违
〈十二编〉讲演乃学问研究的一项重要手法
〈十三编〉怨念有害论
〈十四编〉心念的盘点与决算
〈十五编〉凡事存疑并断然取舍
〈十六编〉守护眼前的独立
〈十七编〉论人望
二、《学问之劝》解析
《学问之劝》之于二十世纪的意义
《学问之劝》之于二十一世纪的意义

参 《学问之劝》释疑
伪本《学问之劝》
《学问之劝》释疑

肆 再谈福翁
一、福泽谕吉迷思之背景
福泽史观的本质
讲究实用之学
人间平等论
《学问之劝》的时代意义
福翁的文明观
福翁对外观之形塑
文明与野蛮的抉择
国权与民权之间
二、福泽谕吉的思想进程
《美欧回览实记》的启示
「明治十四年政变」的冲击
清日甲午战争:见证文明开化的成果

结语 独立自尊
国民的品格:判断力与行动力
综观福翁

附录 福泽谕吉的学问论
附录一 学问之独立
附录二 中津留别之书
附录三 财富之外还有名誉

主要参考资料(依出版年份排序)

福泽谕吉年表
 

图书序言



战后的福翁情结


  福泽谕吉(1835-1901)在明治日本的时代发表过不计其数之着作,透过洋书翻译,而扮演媒介西洋文明的角色。为了介绍欧美社会,有效传达日本社会前所未闻的新观念,福翁自创了各种「新语」,例如「自由」、「社会」、「权利」、「借方」、「贷方」、「版权」、「汽车」、「讨论」、「改良」、「保险」等等(斋藤孝,49),而这些译语又辗转传入了近代中国社会。福翁曾自诩他要把西洋文明切成一节节地卖出(西洋文明の一节つづの切り売り)。

  除了翻译作品之外,福翁的着作、社论、诗文等汗牛充栋,多数都收录于战后出版的《福泽谕吉全集》全二十一卷(1958-1964), 近年来更有书简史料大量出土。众所周知,了解福泽谕吉、研究福泽谕吉乃了解明治日本、研究明治日本的捷径之一,而书简的出土更是掌握幕末维新期间日本社会情势的重要史料。早在1918年(大正7)福翁的相关书简约两百五十四封被集结成册,以《修养实训 福泽先生の手纸》为题,出版刊行,但其数量亦难以与2001年岩波书店《福泽谕吉书简集》全九卷之版本相比拟。 福泽谕吉之相关着作,数量庞大,可以等身高称之。福翁仍在世期间的1898年(明治31)曾把部分作品编篡成《全集》五卷;到了大正年间,又有《福泽全集》全十卷(1824-1825)、《续福泽全集》全七卷(1933-1934)出版;战后则有《福泽谕吉全集》全二十一卷(1958-1964)出刊;接着,在千囍年以后的当代,另有《福泽谕吉书简集》全四卷(2001-2003)刊行。显见福翁可谓是古今中外少见的多产作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日本第二十九任首相犬养毅(1855.6-1932.5)也是福泽谕吉门下生,他曾为《修养实训 福泽先生の手纸》写序,在犬养的认知中,福翁书简的文体与氛围,宛如家人之间谈笑风生,显见福泽谕吉的文笔之于近代日本而言,相对是平易近人,亦清楚展现福翁的人格特质(服部礼次郎,页3-4)。

  福泽谕吉原本被明治政府视为是「锁国攘夷论」者,即使相互之间并不对盘,但明治政府仍试图延揽入阁,但仍遭福翁婉拒,他一心专注于洋学教育与着书翻译上。然而,福泽谕吉却成为日本社会新思惟的开创者。当明治新政府的欧化方针确立之后,福泽谕吉的态度一变,开始批判日本传统旧思惟,并为新文明开启社会启蒙的新页,而《学问之劝》则可谓是这一连串活动的重要文宣品。

  根据日本经济学者小泉信三(1888-1966)之研究指称,福泽谕吉立场转换的主因在于,此一时期福翁的思想逐渐受到明治政府感召,欣见新政府的开明作为,乃决意从旁协助明治政府的革新事业,且以成为日本新思想指导者自诩,而其中一项具体作为,即《学问之劝》十七编的撰写(大久保启次郎,1)。

  福泽谕吉撰写、出版《学问之劝》,始于1872(明治5)2月至1876(明治9)11月期间,历时四年,福翁时逢三十九至四十三岁的壮年之际,其后再把陆续发表的十七编小册结为一册,而成为启发明治人心、打破封建旧思的利器,亦成为福翁作品中首屈一指的重要代表着作(大久保启次郎,1)。

  明治初期的福泽谕吉除了获取今东京都内的三田台地,经营私校「庆应义塾」;又把过去三度西游的欧美海外见闻,着书介绍,此一时期的福翁可谓是对西洋文明与国家未来,充满热情与期待的年代(西田毅,页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1882年(明治15),福泽谕吉创刊〈时事新报〉(1882.3.1-1955.10.31),每天的报纸社论基本上是由福泽谕吉撰稿,然而福翁再怎么关心时政,果真在1901年过世以前都是由福泽谕吉执笔撰写?1971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福泽谕吉全集》二十一卷,其中〈时事新报〉的部分占占了九卷。部分研究者根据福翁的习惯用语推断,在九卷的〈时事新报〉中,福泽谕吉亲笔撰写的社论,充其量是亦不过是两、三卷而已。

  福泽谕吉研究者认为,这些社论中部分是福翁亲自起稿,部分则是由旗下的少壮记者撰写。毕竟从福泽谕吉撰写惯习用语观之,福翁几乎不太使用「有」、「无」等字眼,而多使用「可」与「不可」;其次,除了四字成语之外,福泽谕吉在撰写社论时则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的汉学造诣;而在用词遣字上,福翁更有自己固定的笔癖。而大妻女子大学教授井田进也的研究则认为与〈脱亚论〉相关的几篇文章,如〈东洋の波兰〉、〈戦争となれば必胜の算あり〉等侵略主义或皇室中心主义的文章,乃由少壮记者高桥义雄、渡边治等人起稿的可能性较大(井田进也,页7)。

  明治日本最热销的教科书:《学问之劝》

  近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其执笔撰写的论作以「等身高」形容,绝不为过。即使距今近两世纪,然而其代表作之一的《学问之劝》、《文明论之概略》、以及《福翁自传》等作品,或可称之为福翁的三部曲,至今在日本社会仍有广大的阅众市场。其中,《学问之劝》不仅在当代,更是明治时期、或称日本史上第一本畅销书。据闻明治时期的日本总人口数约三千万,但该书在当时共卖出了三百四十万册次,《学问之劝》的热销景况可见一般。

  福翁撰写《学问之劝》的契机源自于九州中津一带(今大分县中津市)想办教育,乃委请同乡的福泽谕吉撰写一部足以因应新时代,建立国民基本精神,且能提供社会大众广泛阅读的的教学讲义。福翁早在江户时期的1858年(安政5),利用中津藩的江户藩邸开设兰学塾,教授洋学,因此他便以「庆应义塾」名义出版《学问之劝》。然而,〈初编〉的部分是福翁与小幡笃次郎的共着之作。由于〈初编〉一推出便热销,人气沸腾,福泽谕吉乃乘胜而独力完成其余各编,最后的〈十七编〉的完稿之际已是1876年(明治9)11月,而两年后的1880年(明治13)7月,则将各编合刊,另以《合本 学问之劝》全一册之姿,重新刊出。合本的自序中记载如下,「该书乃自己读书余暇随笔之所记,自明治五年二月执笔撰写初编开始,同九年十一月则以十七编告终」 、又毎编「撰稿篇幅约十页」左右 。

  《学问之劝》〈初编〉的热销景况,依福翁自己的说法,正版狂卖了二十万部,外加伪版、盗版印刷本等共二十二万部流通市面。换言之,以当时日本的社会人口三千五百万计,平均每一百六十人便有一人购买该书(大久保启次郎,1)。

  然而,何以《学问之劝》在当时如此受到社会瞩目呢?翻开该书开头,「天不在人上造人、不在人下造人」 一句,便足以惊艳四座,而一如福泽谕吉其他的论作一般,福翁习以平易语调之文笔,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症结。撰写《学问之劝》的当时,则是以民间普遍读本、抑或是小学教科书为出版目标,因此从〈初编〉乃至〈三编〉之内容,则尽可能地以简易字眼深入简出;〈四编〉与〈五编〉的内容,其所设定之阅读社群是知识分子,因此用词遣字相对艰涩;〈六编〉以后则再度回复简易文体,以方便阅读。 无论如何,《学问之劝》仍不可不谓是影响明治日本大众思惟的重要作品之一。

  事实上,受到影响之阅读大众从南至北,从庶民布衣乃至达官贵人,不计其数。以北海道地区为例,明治初期的日银总裁川田小一郎之子,川田竜吉于1874年(明治7)曾在庆应义塾学习,竜吉后来到英国学习造船技术,回国后除了拥有造船事业之外,并在北海道的上矶创设农业试验所,因成功栽培日本马铃薯而闻名;无独有偶的,1874年同时在庆应义塾学习的伊豆豪农依田勉三,毕业该校后便组成土地开拓集团「晚成社」,前往北海道的带广辟地开发。

  再以九州为例,1881年(明治14)创立的〈鹿儿岛新闻〉(今〈南日本新闻〉)之关系者元吉秀三郎(编集长)、矢野可宗(编集员)、野村政明(社长)等,皆为福泽谕吉的旗下门生,1882年(明治15)8月的一篇社论中,以「与其生为奴隶之民,勿宁死为自由之鬼」的斗大标题,大肆宣扬福翁的自由与民权精神;北九州佐贺武士之子的高取伊好,也曾进入庆应义塾学习英学与炭矿学,其后从事石炭业而成为日本大正时期的石炭王,除了活跃于炭矿界之外,更热心于地方文化的发展(石板严,页1-4)。 在明治十年代以前,帝国大学尚未设立,福泽谕吉创办的「庆应义塾」,则是培育日本近代人才的摇篮。

图书试读

〈二编〉人际间的同等事宜
 
延续〈初编〉所谓的人与人之间、国民与政府之间应该各司其职,相互敬爱,而非弱肉强食、相互掣肘。在〈二编〉开头,开宗明义「学问」之定义,区分为「有形」的学问与「文形」的学问两类。心学、神学、理学乃无形之学问;而天文、地理、穷理、化学等则属于有形之学问。我们应该增长知识、扩大见闻,才能明辩事非道理,了解自我职责之所在。为了增广见闻,必须听取前辈经验,或是精进技艺,抑或是博览群书。因此为学的前提莫过于具有阅读能力,但阅读却不等于为学(二编,页19)。 福泽谕吉以「读论语但不懂论语」,定义之。
 
另一方面,福泽谕吉虽称人际之间乃对等存在,但其所指的是「权理通义」之事,但现实上却有贫富、强弱、愚智之别(二编,页21)。 所谓「权理通义」乃指个人的生命、财产、名誉应该受到保障(二编,页22)。 福翁认为平等的权利与义务,乃是每个人所与身俱有的,然而倘若欠缺学问之修得,便难以伸张自我权利,更遑论善尽己任与义务,而其撰写劝学的意义则莫过于此。
 
人与人之间皆有同等的地位、平等的权利,出生之际是没有上下阶级的区别。每个人皆具有尊重生命、保守财产的权利,而人格与名誉更远胜于一切。无论身处什么状态,这个权利是不容他人任意侵犯。在旧幕府时代,武士与平民之间的社会地位天壤之别,武士总是逞其勐威,视百姓町人为罪人。而政府与平民的关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是幕府,地方大名亦在自家领地开设小政府,任意支配平民百姓,不认可他们的基本人权。
 
事实上,当政府与民众之间皆拥有对等权利的同时,两者所应承担之义务亦同,但现实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确具有强弱之别。政府向民众收取年贡米与税金,就应该正当运用,保护民众,这是政府所应善尽之职务,毕竟国家的财富收入乃取之于国民。因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契约、亦有义务,应该以礼相待(〈二编〉,24-25)。
 
福泽谕吉认为无学者既不解国法,亦不知己任,天生就是遭致政府压制的对象,因为政府势必会以苛政处置无学、文盲的投机取巧者。因此,唯以学问为职志,修炼自己的能力与品格,才能有效与政府抗衡,避免招致苛政之祸,确保国民之于政府能拥有对等的资格与地位(大久保启次郎,2)。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翻開《學問之勸》,我並沒有預期會在這本百年前的著作中,找到與當代台灣社會如此契合的思考。福澤諭吉那種對「學問」的廣泛定義,以及對個人主體性的強調,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健全人格的塑造。他將「學問」視為一種能夠擺脫愚昧、追求自由的力量,這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對「獨立」的闡述,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它不只是經濟上的自由,更是思想上的解放,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我常常在想,在台灣,我們是否過於強調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內在的成長?福澤諭吉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的視角:學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成為一個有能力、有智慧,能夠為社會貢獻的人。我特別喜歡他那種鞭策人心的力量,他敢於直面人性的弱點,敢於挑戰陳腐的觀念,這股勇氣,在任何時代都值得我們學習。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啟迪,它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才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這本書,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引導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道。

评分

一直以來,福澤諭吉這個名字總帶著一股日本近代啟蒙的歷史厚重感,好像只存在於教科書的篇章裡,或是學術研討會上的嚴肅討論。這次偶然翻開這本《學問之勸》,卻意外地發現,這位被譽為「日本馬克思」的學者,他的思想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可以說,是許多台灣人正在經歷或思考的困境的解答。閱讀過程,我常常會聯想到我們島嶼上,在快速發展的社會脈絡下,關於教育、個人價值、國家未來等等的爭論。書中對「實學」的強調,不只是為了求取功名利祿,更是為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認識世界、改造自身的力量。我尤其欣賞他那種鞭辟入裡的分析,以及對個人責任的強調,這與我們社會中常常出現的「怨天尤人」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提出,學問的目的是為了「獨立」,不是依附於他人,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要主動地去探求、去實踐。這讓我反思,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真正學會了分辨真偽,學會了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被動地被演算法餵養?書中對「獨立」的定義,包含了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甚至人格獨立,這在追求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我認為,這本書對於任何關心自己、關心社會,甚至關心國家前途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入門。它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充滿智慧的人生指南,引導我們如何在變動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力量。

评分

拿起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堆枯燥乏味的道理,畢竟「學問」兩個字本身就帶著點學術的距離感。然而,福澤諭吉的筆觸意外地生動,充滿了哲思的火花,讀來讓人拍案叫絕。他將「學問」的範疇擴展到極致,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更包含了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對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對自身能力的培養。這讓我聯想到,在台灣,我們常常太過強調分數與學歷,卻忽略了學問真正應有的內涵。福澤諭吉對「學問」的定義,是一種對世界的探究,一種對自我的提升,一種對社會的貢獻。書中有一段論述,關於知識與實際應用的關係,我非常有感觸。他認為,學問若不能化為實際的行動,那便如同一盤散沙,毫無價值。這不正是我們許多人在追求學位後,卻難以在職場上發揮所長的寫照嗎?他強調的「實學」,是一種能夠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學問,這對於我們這個講求效率與創新的社會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我特別喜歡他那種直率、不留情面的批判,他敢於挑戰傳統的價值觀,敢於質疑權威,這股勇氣在當今社會,是相當難得的。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長者對話,他用最樸實的語言,揭示了最深刻的道理,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學問」的意義,以及它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一個能夠獨立思考、有判斷力的人。而福澤諭吉的《學問之勸》,恰恰觸碰到了我心中對於「何謂真正教育」的疑惑。書中反覆強調的「獨立」,並非只是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主。他描繪了一種理想的個體,能夠擺脫愚昧與迷信,用理性去認識世界,用知識去武裝自己,從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這讓我想到,在台灣,我們常常面臨著社會價值觀的衝突,年輕一代與傳統觀念的拉扯,以及各種資訊的混淆。福澤諭吉的觀點,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思路:回歸到個人本身,提升自我,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他對「愚昧」的批判,讓我反思,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訊息所綁架,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書中對「學問」的定義,是廣泛而深入的,它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甚至是藝術與人文。他認為,這些領域的知識,都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學問」的動機的闡述,它不是為了迎合他人,不是為了獲得讚譽,而是源於一種內在的求知慾,一種對真理的渴望。這本書,就像是一劑清醒劑,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態度,以及對知識的追求,是否真正出於一份純粹的渴望,還是被外在的功利所驅使。

评分

對於許多身處現代社會,卻又常常感到迷失的讀者來說,《學問之勸》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討的讀物。福澤諭吉的文字,如同清流般,洗滌著我們被商業化、碎片化資訊所蒙蔽的心靈。他那種對「實學」的堅持,以及對個人社會責任的強調,在台灣社會當前對於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討論中,顯得格外有份量。書中對於「人」的定義,不是一個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創造者。他鼓勵人們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立足。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在台灣,常常面臨著產業轉型、人才競爭的壓力,而福澤諭吉的理念,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方向:唯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學識與能力,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尤其讚賞他對「獨立」的深刻理解,它不僅是指經濟上的獨立,更包含著思想上的解放。他鼓勵人們要敢於質疑,敢於批判,不要盲從,這在一個信息複雜的時代,尤為重要。閱讀這本書,我彷彿看到了一個清晰的藍圖,指引著我們如何培養一個具有獨立人格、擁有批判性思維,並且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現代公民。它不是一本提供現成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探索的書,它的價值,正在於引發我們內心深处的共鳴與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