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澤諭吉與《學問之勸》

福澤諭吉與《學問之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福澤諭吉
  • 學問之勸
  • 啓濛思想
  • 明治維新
  • 日本近代史
  • 教育思想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日本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對青年學子而言,為學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學問可以兼顧有趣與有用嗎?而什麼樣的學問纔稱得上是有用的學問?這些古今中外學子心裏經常存有的迷惘與疑惑,皆可從福澤諭吉《學問之勸》一書中找到解答。這本近代日本史上的首部暢銷書,自齣刊以來曆一百四十年而不衰,日本社會每每遇上瓶頸時,例如,幕末維新的時期、太平洋戰爭敗戰之後,以及所謂「消失的二十年」之現在,《學問之勸》經常扮演救贖的角色,溫故而知新,人們試從作者福澤諭吉的教示中尋求處方箋,更突顯福翁思想的曆久彌新。

  身處瞬息萬變、前途多舛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心底多少潛藏著各種隱憂,《學問之勸》則引領讀者凡事應正麵思考,以邏輯思惟的閤理精神去麵對各種睏境,言動審慎,學習自尊自重而不損知識分子風範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呈蓉


  日本禦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1993);
  學術專長為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颱灣史。

  現為淡江大學曆史係專任教授。曾獲取2003年日本禦茶之水女子大學亞洲女性研究者支援奬助金,並擔任過颱灣曆史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等職務。

  代錶著作有《近現代史のなかの日本と中國(閤著)》(1992)、《前近代日本對外方針之研究》(1998)、
  《Island in the Stream ~ A Quick Case Study of Taiwan’s Complex History(閤著)》(2000)、
  《颱北縣史料匯編~淡水篇》(2001)、《颱灣史(閤著)》(2003)、《樺山資紀蘇澳行》(2004)、
  《近代國傢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颱灣文明開化的進程》(2005)、
  《近代颱灣的醫療衛生~從「安平追想麯」到「國傢衛生原理」(莎士比亞版)》(2006)、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2006)、《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莎士比亞版)》(2007)、《日本史》(2008)、
  《皇民化社會的時代(五南版)》(2010)、《水野遵—一個颱灣未來的擘畫者》(2011)、
  《颱灣涉外關係史概說》(2015)等。
 

圖書目錄

前言 福澤諭吉:日幣萬元的肖像
明治日本最熱銷的教科書:《學問之勸》
曆史文脈中的未來:史學研究之真義
另一思考核心:民權論、國權論與實學

壹 福翁的心路曆程
一、福澤諭吉思考的形塑
二、聰明大智的境界
福澤諭吉的〈脫亞論〉

貳 《學問之勸》真義
往上提升的帝王之道
一、《學問之勸》之內涵
〈初編〉天不在人上造人亦不在人下造人
〈二編〉人際間的同等事宜
〈三編〉國際間的同等事宜
〈四編〉論學者之職分 其一
〈五編〉論學者之職分 其二
〈六編〉論國法之可貴
〈七編〉論國民之職分
〈八編〉不可以我心製他人身
〈九編〉學問之目的所為何事
〈十編〉提升學問的目標
〈十一編〉名分與職分之相違
〈十二編〉講演乃學問研究的一項重要手法
〈十三編〉怨念有害論
〈十四編〉心念的盤點與決算
〈十五編〉凡事存疑並斷然取捨
〈十六編〉守護眼前的獨立
〈十七編〉論人望
二、《學問之勸》解析
《學問之勸》之於二十世紀的意義
《學問之勸》之於二十一世紀的意義

參 《學問之勸》釋疑
僞本《學問之勸》
《學問之勸》釋疑

肆 再談福翁
一、福澤諭吉迷思之背景
福澤史觀的本質
講究實用之學
人間平等論
《學問之勸》的時代意義
福翁的文明觀
福翁對外觀之形塑
文明與野蠻的抉擇
國權與民權之間
二、福澤諭吉的思想進程
《美歐迴覽實記》的啓示
「明治十四年政變」的衝擊
清日甲午戰爭:見證文明開化的成果

結語 獨立自尊
國民的品格:判斷力與行動力
綜觀福翁

附錄 福澤諭吉的學問論
附錄一 學問之獨立
附錄二 中津留彆之書
附錄三 財富之外還有名譽

主要參考資料(依齣版年份排序)

福澤諭吉年錶
 

圖書序言



戰後的福翁情結


  福澤諭吉(1835-1901)在明治日本的時代發錶過不計其數之著作,透過洋書翻譯,而扮演媒介西洋文明的角色。為瞭介紹歐美社會,有效傳達日本社會前所未聞的新觀念,福翁自創瞭各種「新語」,例如「自由」、「社會」、「權利」、「藉方」、「貸方」、「版權」、「汽車」、「討論」、「改良」、「保險」等等(齋藤孝,49),而這些譯語又輾轉傳入瞭近代中國社會。福翁曾自詡他要把西洋文明切成一節節地賣齣(西洋文明の一節つづの切り売り)。

  除瞭翻譯作品之外,福翁的著作、社論、詩文等汗牛充棟,多數都收錄於戰後齣版的《福澤諭吉全集》全二十一捲(1958-1964), 近年來更有書簡史料大量齣土。眾所周知,瞭解福澤諭吉、研究福澤諭吉乃瞭解明治日本、研究明治日本的捷徑之一,而書簡的齣土更是掌握幕末維新期間日本社會情勢的重要史料。早在1918年(大正7)福翁的相關書簡約兩百五十四封被集結成冊,以《修養實訓 福澤先生の手紙》為題,齣版刊行,但其數量亦難以與2001年岩波書店《福澤諭吉書簡集》全九捲之版本相比擬。 福澤諭吉之相關著作,數量龐大,可以等身高稱之。福翁仍在世期間的1898年(明治31)曾把部分作品編篡成《全集》五捲;到瞭大正年間,又有《福澤全集》全十捲(1824-1825)、《續福澤全集》全七捲(1933-1934)齣版;戰後則有《福澤諭吉全集》全二十一捲(1958-1964)齣刊;接著,在韆囍年以後的當代,另有《福澤諭吉書簡集》全四捲(2001-2003)刊行。顯見福翁可謂是古今中外少見的多産作傢,幾乎無人能齣其右。

  日本第二十九任首相犬養毅(1855.6-1932.5)也是福澤諭吉門下生,他曾為《修養實訓 福澤先生の手紙》寫序,在犬養的認知中,福翁書簡的文體與氛圍,宛如傢人之間談笑風生,顯見福澤諭吉的文筆之於近代日本而言,相對是平易近人,亦清楚展現福翁的人格特質(服部禮次郎,頁3-4)。

  福澤諭吉原本被明治政府視為是「鎖國攘夷論」者,即使相互之間並不對盤,但明治政府仍試圖延攬入閣,但仍遭福翁婉拒,他一心專注於洋學教育與著書翻譯上。然而,福澤諭吉卻成為日本社會新思惟的開創者。當明治新政府的歐化方針確立之後,福澤諭吉的態度一變,開始批判日本傳統舊思惟,並為新文明開啓社會啓濛的新頁,而《學問之勸》則可謂是這一連串活動的重要文宣品。

  根據日本經濟學者小泉信三(1888-1966)之研究指稱,福澤諭吉立場轉換的主因在於,此一時期福翁的思想逐漸受到明治政府感召,欣見新政府的開明作為,乃決意從旁協助明治政府的革新事業,且以成為日本新思想指導者自詡,而其中一項具體作為,即《學問之勸》十七編的撰寫(大久保啓次郎,1)。

  福澤諭吉撰寫、齣版《學問之勸》,始於1872(明治5)2月至1876(明治9)11月期間,曆時四年,福翁時逢三十九至四十三歲的壯年之際,其後再把陸續發錶的十七編小冊結為一冊,而成為啓發明治人心、打破封建舊思的利器,亦成為福翁作品中首屈一指的重要代錶著作(大久保啓次郎,1)。

  明治初期的福澤諭吉除瞭獲取今東京都內的三田颱地,經營私校「慶應義塾」;又把過去三度西遊的歐美海外見聞,著書介紹,此一時期的福翁可謂是對西洋文明與國傢未來,充滿熱情與期待的年代(西田毅,頁6)。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1882年(明治15),福澤諭吉創刊〈時事新報〉(1882.3.1-1955.10.31),每天的報紙社論基本上是由福澤諭吉撰稿,然而福翁再怎麼關心時政,果真在1901年過世以前都是由福澤諭吉執筆撰寫?1971年,日本岩波書店齣版《福澤諭吉全集》二十一捲,其中〈時事新報〉的部分占占瞭九捲。部分研究者根據福翁的習慣用語推斷,在九捲的〈時事新報〉中,福澤諭吉親筆撰寫的社論,充其量是亦不過是兩、三捲而已。

  福澤諭吉研究者認為,這些社論中部分是福翁親自起稿,部分則是由旗下的少壯記者撰寫。畢竟從福澤諭吉撰寫慣習用語觀之,福翁幾乎不太使用「有」、「無」等字眼,而多使用「可」與「不可」;其次,除瞭四字成語之外,福澤諭吉在撰寫社論時則盡可能地隱藏自己的漢學造詣;而在用詞遣字上,福翁更有自己固定的筆癖。而大妻女子大學教授井田進也的研究則認為與〈脫亞論〉相關的幾篇文章,如〈東洋の波蘭〉、〈戦爭となれば必勝の算あり〉等侵略主義或皇室中心主義的文章,乃由少壯記者高橋義雄、渡邊治等人起稿的可能性較大(井田進也,頁7)。

  明治日本最熱銷的教科書:《學問之勸》

  近代日本最重要的思想傢福澤諭吉,其執筆撰寫的論作以「等身高」形容,絕不為過。即使距今近兩世紀,然而其代錶作之一的《學問之勸》、《文明論之概略》、以及《福翁自傳》等作品,或可稱之為福翁的三部麯,至今在日本社會仍有廣大的閱眾市場。其中,《學問之勸》不僅在當代,更是明治時期、或稱日本史上第一本暢銷書。據聞明治時期的日本總人口數約三韆萬,但該書在當時共賣齣瞭三百四十萬冊次,《學問之勸》的熱銷景況可見一般。

  福翁撰寫《學問之勸》的契機源自於九州中津一帶(今大分縣中津市)想辦教育,乃委請同鄉的福澤諭吉撰寫一部足以因應新時代,建立國民基本精神,且能提供社會大眾廣泛閱讀的的教學講義。福翁早在江戶時期的1858年(安政5),利用中津藩的江戶藩邸開設蘭學塾,教授洋學,因此他便以「慶應義塾」名義齣版《學問之勸》。然而,〈初編〉的部分是福翁與小幡篤次郎的共著之作。由於〈初編〉一推齣便熱銷,人氣沸騰,福澤諭吉乃乘勝而獨力完成其餘各編,最後的〈十七編〉的完稿之際已是1876年(明治9)11月,而兩年後的1880年(明治13)7月,則將各編閤刊,另以《閤本 學問之勸》全一冊之姿,重新刊齣。閤本的自序中記載如下,「該書乃自己讀書餘暇隨筆之所記,自明治五年二月執筆撰寫初編開始,同九年十一月則以十七編告終」 、又毎編「撰稿篇幅約十頁」左右 。

  《學問之勸》〈初編〉的熱銷景況,依福翁自己的說法,正版狂賣瞭二十萬部,外加僞版、盜版印刷本等共二十二萬部流通市麵。換言之,以當時日本的社會人口三韆五百萬計,平均每一百六十人便有一人購買該書(大久保啓次郎,1)。

  然而,何以《學問之勸》在當時如此受到社會矚目呢?翻開該書開頭,「天不在人上造人、不在人下造人」 一句,便足以驚艷四座,而一如福澤諭吉其他的論作一般,福翁習以平易語調之文筆,一針見血地點齣問題癥結。撰寫《學問之勸》的當時,則是以民間普遍讀本、抑或是小學教科書為齣版目標,因此從〈初編〉乃至〈三編〉之內容,則盡可能地以簡易字眼深入簡齣;〈四編〉與〈五編〉的內容,其所設定之閱讀社群是知識分子,因此用詞遣字相對艱澀;〈六編〉以後則再度迴復簡易文體,以方便閱讀。 無論如何,《學問之勸》仍不可不謂是影響明治日本大眾思惟的重要作品之一。

  事實上,受到影響之閱讀大眾從南至北,從庶民布衣乃至達官貴人,不計其數。以北海道地區為例,明治初期的日銀總裁川田小一郎之子,川田竜吉於1874年(明治7)曾在慶應義塾學習,竜吉後來到英國學習造船技術,迴國後除瞭擁有造船事業之外,並在北海道的上磯創設農業試驗所,因成功栽培日本馬鈴薯而聞名;無獨有偶的,1874年同時在慶應義塾學習的伊豆豪農依田勉三,畢業該校後便組成土地開拓集團「晚成社」,前往北海道的帶廣闢地開發。

  再以九州為例,1881年(明治14)創立的〈鹿兒島新聞〉(今〈南日本新聞〉)之關係者元吉秀三郎(編集長)、矢野可宗(編集員)、野村政明(社長)等,皆為福澤諭吉的旗下門生,1882年(明治15)8月的一篇社論中,以「與其生為奴隸之民,勿寜死為自由之鬼」的鬥大標題,大肆宣揚福翁的自由與民權精神;北九州佐賀武士之子的高取伊好,也曾進入慶應義塾學習英學與炭礦學,其後從事石炭業而成為日本大正時期的石炭王,除瞭活躍於炭礦界之外,更熱心於地方文化的發展(石闆嚴,頁1-4)。 在明治十年代以前,帝國大學尚未設立,福澤諭吉創辦的「慶應義塾」,則是培育日本近代人纔的搖籃。

圖書試讀

〈二編〉人際間的同等事宜
 
延續〈初編〉所謂的人與人之間、國民與政府之間應該各司其職,相互敬愛,而非弱肉強食、相互掣肘。在〈二編〉開頭,開宗明義「學問」之定義,區分為「有形」的學問與「文形」的學問兩類。心學、神學、理學乃無形之學問;而天文、地理、窮理、化學等則屬於有形之學問。我們應該增長知識、擴大見聞,纔能明辯事非道理,瞭解自我職責之所在。為瞭增廣見聞,必須聽取前輩經驗,或是精進技藝,抑或是博覽群書。因此為學的前提莫過於具有閱讀能力,但閱讀卻不等於為學(二編,頁19)。 福澤諭吉以「讀論語但不懂論語」,定義之。
 
另一方麵,福澤諭吉雖稱人際之間乃對等存在,但其所指的是「權理通義」之事,但現實上卻有貧富、強弱、愚智之彆(二編,頁21)。 所謂「權理通義」乃指個人的生命、財産、名譽應該受到保障(二編,頁22)。 福翁認為平等的權利與義務,乃是每個人所與身俱有的,然而倘若欠缺學問之修得,便難以伸張自我權利,更遑論善盡己任與義務,而其撰寫勸學的意義則莫過於此。
 
人與人之間皆有同等的地位、平等的權利,齣生之際是沒有上下階級的區彆。每個人皆具有尊重生命、保守財産的權利,而人格與名譽更遠勝於一切。無論身處什麼狀態,這個權利是不容他人任意侵犯。在舊幕府時代,武士與平民之間的社會地位天壤之彆,武士總是逞其猛威,視百姓町人為罪人。而政府與平民的關係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是幕府,地方大名亦在自傢領地開設小政府,任意支配平民百姓,不認可他們的基本人權。
 
事實上,當政府與民眾之間皆擁有對等權利的同時,兩者所應承擔之義務亦同,但現實上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確具有強弱之彆。政府嚮民眾收取年貢米與稅金,就應該正當運用,保護民眾,這是政府所應善盡之職務,畢竟國傢的財富收入乃取之於國民。因此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有契約、亦有義務,應該以禮相待(〈二編〉,24-25)。
 
福澤諭吉認為無學者既不解國法,亦不知己任,天生就是遭緻政府壓製的對象,因為政府勢必會以苛政處置無學、文盲的投機取巧者。因此,唯以學問為職誌,修煉自己的能力與品格,纔能有效與政府抗衡,避免招緻苛政之禍,確保國民之於政府能擁有對等的資格與地位(大久保啓次郎,2)。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直以來,福澤諭吉這個名字總帶著一股日本近代啟濛的歷史厚重感,好像隻存在於教科書的篇章裡,或是學術研討會上的嚴肅討論。這次偶然翻開這本《學問之勸》,卻意外地發現,這位被譽為「日本馬剋思」的學者,他的思想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可以說,是許多颱灣人正在經歷或思考的睏境的解答。閱讀過程,我常常會聯想到我們島嶼上,在快速發展的社會脈絡下,關於教育、個人價值、國傢未來等等的爭論。書中對「實學」的強調,不隻是為瞭求取功名利祿,更是為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認識世界、改造自身的力量。我尤其欣賞他那種鞭闢入裡的分析,以及對個人責任的強調,這與我們社會中常常齣現的「怨天尤人」現象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他提齣,學問的目的是為瞭「獨立」,不是依附於他人,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要主動地去探求、去實踐。這讓我反思,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真正學會瞭分辨真偽,學會瞭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被動地被演算法餵養?書中對「獨立」的定義,包含瞭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甚至人格獨立,這在追求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瞭微妙的平衡點。我認為,這本書對於任何關心自己、關心社會,甚至關心國傢前途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入門。它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充滿智慧的人生指南,引導我們如何在變動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力量。

评分

當我翻開《學問之勸》,我並沒有預期會在這本百年前的著作中,找到與當代颱灣社會如此契閤的思考。福澤諭吉那種對「學問」的廣泛定義,以及對個人主體性的強調,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健全人格的塑造。他將「學問」視為一種能夠擺脫愚昧、追求自由的力量,這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書中對「獨立」的闡述,讓我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它不隻是經濟上的自由,更是思想上的解放,是對自身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我常常在想,在颱灣,我們是否過於強調外在的成就,而忽略瞭內在的成長?福澤諭吉的觀點,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反思的視角:學問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成為一個有能力、有智慧,能夠為社會貢獻的人。我特別喜歡他那種鞭策人心的力量,他敢於直麵人性的弱點,敢於挑戰陳腐的觀念,這股勇氣,在任何時代都值得我們學習。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獲得瞭一種精神上的啟迪,它讓我更加堅定地相信,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纔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照亮瞭我們前進的方嚮,引導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道。

评分

拿起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堆枯燥乏味的道理,畢竟「學問」兩個字本身就帶著點學術的距離感。然而,福澤諭吉的筆觸意外地生動,充滿瞭哲思的火花,讀來讓人拍案叫絕。他將「學問」的範疇擴展到極緻,不隻是書本上的知識,更包含瞭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對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對自身能力的培養。這讓我聯想到,在颱灣,我們常常太過強調分數與學歷,卻忽略瞭學問真正應有的內涵。福澤諭吉對「學問」的定義,是一種對世界的探究,一種對自我的提升,一種對社會的貢獻。書中有一段論述,關於知識與實際應用的關係,我非常有感觸。他認為,學問若不能化為實際的行動,那便如同一盤散沙,毫無價值。這不正是我們許多人在追求學位後,卻難以在職場上發揮所長的寫照嗎?他強調的「實學」,是一種能夠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學問,這對於我們這個講求效率與創新的社會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我特別喜歡他那種直率、不留情麵的批判,他敢於挑戰傳統的價值觀,敢於質疑權威,這股勇氣在當今社會,是相當難得的。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長者對話,他用最樸實的語言,揭示瞭最深刻的道理,引導我們重新思考「學問」的意義,以及它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一個能夠獨立思考、有判斷力的人。而福澤諭吉的《學問之勸》,恰恰觸碰到瞭我心中對於「何謂真正教育」的疑惑。書中反覆強調的「獨立」,並非隻是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主。他描繪瞭一種理想的個體,能夠擺脫愚昧與迷信,用理性去認識世界,用知識去武裝自己,從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這讓我想到,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著社會價值觀的衝突,年輕一代與傳統觀念的拉扯,以及各種資訊的混淆。福澤諭吉的觀點,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思路:迴歸到個人本身,提升自我,培養獨立判斷的能力。他對「愚昧」的批判,讓我反思,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訊息所綁架,失去瞭獨立思考的空間?書中對「學問」的定義,是廣泛而深入的,它涵蓋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甚至是藝術與人文。他認為,這些領域的知識,都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學問」的動機的闡述,它不是為瞭迎閤他人,不是為瞭獲得讚譽,而是源於一種內在的求知慾,一種對真理的渴望。這本書,就像是一劑清醒劑,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態度,以及對知識的追求,是否真正齣於一份純粹的渴望,還是被外在的功利所驅使。

评分

對於許多身處現代社會,卻又常常感到迷失的讀者來說,《學問之勸》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討的讀物。福澤諭吉的文字,如同清流般,洗滌著我們被商業化、碎片化資訊所濛蔽的心靈。他那種對「實學」的堅持,以及對個人社會責任的強調,在颱灣社會當前對於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討論中,顯得格外有份量。書中對於「人」的定義,不是一個被動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創造者。他鼓勵人們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纔能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立足。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在颱灣,常常麵臨著產業轉型、人纔競爭的壓力,而福澤諭吉的理念,恰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思考方嚮:唯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學識與能力,纔能應對未來的挑戰。我尤其讚賞他對「獨立」的深刻理解,它不僅是指經濟上的獨立,更包含著思想上的解放。他鼓勵人們要敢於質疑,敢於批判,不要盲從,這在一個信息複雜的時代,尤為重要。閱讀這本書,我彷彿看到瞭一個清晰的藍圖,指引著我們如何培養一個具有獨立人格、擁有批判性思維,並且能夠為社會做齣貢獻的現代公民。它不是一本提供現成答案的書,而是一本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探索的書,它的價值,正在於引發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與反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