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

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
  • 歐洲左翼文藝
  • 現代主義
  • 文化批評
  • 中西文化交流
  • 知識分子
  • 文學史
  • 思想史
  • 比較文學
  • 二十世紀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現代主義和馬剋思主義作為二十世紀兩種最具影響力的思潮,如何跨越地域、語言和文化的界限在不同國度相遇?

  二十世紀中國嚴峻的政治和文學環境又怎樣成就兩種思潮「相遇」的獨特形式?

  本書聚焦在1927年中國大革命失敗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各個曆史的關鍵時刻,試圖在世界文藝思潮的宏大版圖之下重構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之間的關係脈絡,揭示中國現代性發展的混雜性和異質性特點,為跨國的現代主義論述提供不同的探討方嚮,亦為「全球化」和「在地化」的左翼文藝研究提供「中國左翼作傢聯盟」以外的考察對象,以期開拓相關課題的研究視野。
 
名人推薦

  《黑暗的明燈》探討現代中國文學最具張力的課題: 現代主義與馬剋思主義的交匯與交鋒。鄺可怡教授立足香港,叩問中國與世界現代性的弔詭。全書橫跨不同國傢、文化和政治領域,從中國到法國、蘇聯、日本、英國,從革命現實主義到新感覺派,從詩歌到文論,從黨派機構到文學社團。《黑暗的明燈》為現代中文學界首開先例之作,並深入涉獵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論證縝密,關懷深遠值得鄭重推薦。──王德威

  本書從幾個學界從未仔細研究過的個案為切入點,把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派作傢和歐洲左翼文學的關係做深入的探討和梳理。重點放在名詩人戴望舒在法國參加歐洲左翼運動的來龍去脈,和他對法國左翼文人所做的報導和批評,全盤托齣,並細加分析,由此闡明現代派的先鋒派文藝、左翼世界主藝、革命運動和話語三者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係。──李歐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鄺可怡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碩士、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索邦)法國文學及比較文學係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副教授,2014年應邀齣任法國巴黎人文科學中心(FMSH)訪問教授及研究員,專研中國現當代文學、二十世紀歐美文學批評、比較文學。近年齣版法文學術專著Du Langage au silence: L`evolution de la critique litteraire au XXeme siecle(《從語言到沉默:二十世紀文學批評的演變》)(Paris:L`Harmattan,2011),並以中、英、法文發錶學術論文多篇,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學術期刊。

圖書目錄

序  黑暗的明燈   i
 
第一章  導言:兩種世界文藝思潮的「相遇」   1
封存七十年的信件   1
相遇、對抗和協商   11
現代主義者的先鋒姿態   15
文本置換與文化政治   18
 
中國現代派、法語左翼、俄蘇文學
第二章  「俄羅斯革命中的詩人們」的異質聲音   24
俄、法、比、中的文化跨越   25
高力裏《詩人們》與法語左翼文藝   37
革命時期的文藝復興   48
從「詩壇逸話」到「文學史話」   59
我為甚麼,為誰寫作?   85
 
第三章  「轉譯」中的法語左翼文藝   87
《鐵甲車》轉譯中的盲點與洞見   88
謝爾蓋評介「俄羅斯精神生活紀事」   95
國際主義和「中國式」的異國情調   110
 
II  歐亞戰爭語境下的中國現代派
第四章  現代派與「新世界主義」   125
穆杭與歐洲戰後思潮   126
戰爭語境下的跨國性和異國情調   135
〈六日之夜〉與戰後現代主義   145
亞洲曆史脈絡的翻譯與重譯   153
 
第五章  抗日戰爭時期的詩情世界   171
翻譯作為內在抵抗的形式   172
抗戰時期文學翻譯與政治   179
小説翻譯展現的「詩情」概念   198
「雨巷詩人」與「愛國詩人」   205
 
III  先鋒性與現代性
第六章  中國現代派的先鋒性探索   209
《新文藝》雜誌的「轉嚮」   209
不同思想傾嚮並行的「新興文學」   218
文藝理論翻譯:兩種先鋒性的並行圖像   232
現代派作傢的兩難處境   243
 
第七章  中國現代派小説的都市風景修辭   259
都市風景與現代性   259
「都市風景綫」的隱喻修辭   268
鄉村自然的象徵:香港   288
滬港之間的審視角度   296
文明的風景   302
 
西文引用書目   306
中文引用書目   321
外國人名索引   346
中文人名索引   356
 

圖書序言

序語一

  這本學術著作彌足珍貴,為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研究開拓瞭一個嶄新的世界視野。書中很多資料和觀點,皆發前人之所未發。作為一個研究現代文學的學者,我獲益良多。

  本書從幾個學界從未仔細研究過的個案為切入點,把三十年代中國現代派作傢和歐洲左翼文學的關係做深入的探討和梳理。重點放在名詩人戴望舒在法國的留學經驗和譯作,將戴望舒在法國參加歐洲左翼運動的來龍去脈,和他對法國左翼文人所做的報導和批評,全盤託齣,並細加分析,由此闡明現代派的先鋒派文藝、左翼世界主義、革命運動和 話語三者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係。

  本書作者鄺可怡教授曾在法國留學,深通法文,她從大量法文、英文、俄文和中文資料中梳理齣的左翼文學景觀,可謂多采多姿,特彆是關於法國(或流亡到法國)的左翼知識份子──如馬爾羅(André)、紀德(André Gide)、高力裏(Bejamin Goriély)、謝而蓋(Victor Serge)──的言論和著作的介紹,十分精彩,令人摺服。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序語二

  《黑暗的明燈》探討現代中國文學最具張力的課題:現代主義與馬剋思主義的交匯與交鋒。鄺可怡教授呈現瞭三、四十年代極其復雜的文學、文化、意識形態互動。先鋒與現代,中國與世界,革命與摩登,戰爭與抒情,菁英與大眾,翻譯與創造──種種理念對話、文字實驗銘刻齣一個高潮迭起、眾聲喧嘩的時代。

  鄺可怡教授立足香港,叩問中國與世界現代性的弔詭。全書橫跨不同國傢、文化和政治領域,從中國到法國、蘇聯、日本、英國,從革命現實主義到新感覺派,從詩歌到文論,從黨派機構到文學社團。《黑暗的明燈》為現代中文學界首開先例之作,並深入涉獵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論證縝密,關懷深遠值得鄭重推薦。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
中國文學暨比較文學講座教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這個書名,的確很能抓住我的注意力。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當代文學的讀者,我始終覺得,任何一個文學流派的興起,都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它與外部思想的互動。《中國現代派》這個標簽本身就充滿瞭現代性與革新,而《歐洲左翼文藝》則指嚮瞭二十世紀一股強大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力量。我很好奇,這本書將會如何勾勒這兩者之間的聯係。是中國現代作傢主動擁抱瞭歐洲左翼思潮,還是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下,兩者自然産生瞭某種交集? 我尤其關注的是,當“歐洲左翼文藝”的激進、批判、以及對社會變革的渴望,遇上中國現代派作傢們對國民性、民族命運、以及個體存在睏境的深刻反思時,會擦齣怎樣的火花? 比如,那些在作品中展現齣強烈社會批判精神的魯迅、茅盾、巴金等作傢,他們是否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瞭歐洲左翼文藝的某些價值取嚮?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他們是如何在保留自身獨特創作風格的同時,將左翼思想融入到文學敘事中,使其既能反映中國現實的“黑暗”,又能閃耀齣引領方嚮的“明燈”般的光輝?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具象、更深入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談,讓我看到具體的文本細節,以及作傢們在思想與創作上的麯摺曆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评分

讀到《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思潮的碰撞中,尋找自身與時代的定位。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黑暗”與“明燈”的並置,預示著這段曆史並非單綫條的進步,而是充滿瞭麯摺與掙紮。中國現代派,那些帶著西方現代主義的疏離、反叛和個人主義的文學巨匠們,他們的作品,諸如魯迅對國民性的深刻剖析,瀋從文對湘西鄉土的溫情描繪,徐誌摩的浪漫與哀愁,丁玲對女性命運的呐喊,以及後來的曹禺、巴金等人的現實主義批判,無不承載著時代的聲音。而“歐洲左翼文藝”,這幾個字更是勾勒齣二十世紀波瀾壯闊的政治與文化圖景。從馬剋思主義的思潮席捲而來,到左翼文學在反法西斯、反殖民、爭取社會公正的浪潮中扮演的角色,其影響力跨越國界,深入人心。我好奇的是,這兩股看似平行卻又可能交織的力量,在中國現代派的土壤上,是如何生根發芽、又如何開齣獨特的花朵的?書名中的“與”字,似乎暗示瞭一種連接,一種相互啓發,甚至是相互塑造的關係。我想這本書大概率會探討中國現代作傢們如何接觸、理解並吸收歐洲左翼文藝的理念,是如何將這些外來的思想內化,並融入到他們對中國社會現實的觀察與錶達之中。是簡單的模仿,還是創造性的轉化?是積極的擁抱,還是審慎的揚棄?這一切都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即將推開一扇通往那個復雜而迷人的曆史隧道的大門。

评分

“黑暗的明燈”,多麼詩意的名字,立刻就勾起瞭我閱讀的衝動。《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這個副標題,則直接點明瞭本書的主題。作為一個在颱灣長大、對中國近現代曆史和文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總覺得,中國現代派的文學成就,某種程度上離不開當時全球性的思想潮流。而歐洲左翼文藝,無疑是二十世紀影響最深遠的思潮之一。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具體地闡釋“現代派”與“左翼文藝”之間的聯係。是說中國現代作傢直接藉鑒瞭歐洲左翼作傢的寫作技巧或思想內核?還是說,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中西方不同的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相似的社會問題時,不約而同地走嚮瞭相似的錶達方式?我傾嚮於認為,中國現代派的形成,必然是一個復雜而多層次的過程,它既包含瞭對西方現代主義美學形式的探索,也包含瞭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深刻關懷。而歐洲左翼文藝,恰恰在後者方麵提供瞭強大的理論支持和思想啓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梳理齣,歐洲左翼文藝中的哪些核心理念,是如何被中國現代作傢所理解、吸收,並最終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中的。比如,對普羅大眾的關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等等,這些在中國現代文學中都能找到鮮明的印記。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國現代作傢們如何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中,成為引領思想、啓迪民智的“明燈”,而歐洲左翼文藝,又在這段曆程中扮演瞭怎樣的催化劑和參照係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覺得,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思潮,都不是憑空産生的,它一定是在與外部世界,尤其是那些影響力巨大的思想體係發生碰撞、交流、甚至辯論中,纔逐漸清晰起來的。中國現代派,這個在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流派,它的誕生本身就帶著一股“嚮外看”的姿態。從新文化運動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吸收西方各種思潮,而左翼文藝,作為二十世紀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與文化力量,其對社會變革、階級鬥爭、勞動人民解放的關注,自然會引起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極大興趣。我猜這本書會深入剖析,在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度,當歐洲的左翼思潮,尤其是馬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遇到瞭中國本土的現代文學實踐,會産生怎樣的火花?是激烈的碰撞,還是溫和的融閤?比如,像茅盾、郭沫若、田漢、魯迅這些作傢,他們本身的創作就帶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他們對底層人民的關注,對國民性的反思,與歐洲左翼文藝的某些核心關切是高度契閤的。這本書或許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去理解這些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們,在接受西方左翼思想影響的同時,是如何保持自己獨特的中國視角和創作個性的。我期待它能揭示齣,在那個充滿動蕩和變革的年代,中國現代作傢們是如何在“黑暗”的現實中,找到自己作為“明燈”的道路,用文學去照亮前行的方嚮,並在這個過程中,與遙遠的歐洲左翼文藝産生瞭怎樣的共鳴與對話。

评分

讀到《黑暗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中國現代派,這批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裏,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筆觸,為中國文學注入新生命力的作傢們,他們的創作怎能不受到當時世界思潮的影響?而歐洲左翼文藝,這股在二十世紀呼喚變革、批判現實、追求解放的洪流,其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解構“黑暗”與“明燈”的辯證關係。在中國那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黑暗”年代,正是中國現代派的作傢們,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不屈的鬥誌,如“明燈”般照亮瞭國民的精神世界,喚醒瞭沉睡的民族意識。而歐洲左翼文藝,在某種程度上,是否成為瞭他們黑暗中摸索前行的重要指引?書名中的“與”字,暗示瞭一種連接,一種互動,甚至是一種相互塑造。我想,這本書大概率會深入探討,中國現代作傢們是如何接觸、理解並內化歐洲左翼文藝的思潮,是如何將這些外來的理念,融匯到他們對中國社會現實的深刻描繪與批判之中。是純粹的接受,還是帶有本土特色的轉化?是思想的啓迪,還是藝術形式的藉鑒?這一切都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仿佛即將揭開一段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文化交流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