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现代苏格拉底」哲学家阿兰的经验谈,既是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

论教育:「现代苏格拉底」哲学家阿兰的经验谈,既是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in
图书标签:
  • 教育
  • 哲学
  • 阿兰
  • 苏格拉底
  • 儿童教育
  • 启蒙
  • 自我认知
  • 思考
  • 成长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响整个法国当代思潮──哲学家阿兰于1932年出版的教育经典=
法文直译本,资深译者陈太乙精心译作
●哲学博士杨凯麟教授审订●

《论教育》共有八十六随笔。
本书是阿兰长达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所汇聚而成的经验谈,内容包含教育的目的、方法与教育素材等。
这并非一部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具体地透过他个人教育工作上的经验分享,与广大读者一同反思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与核心价值。

与其重视英才教育,阿兰更主张儿童自身创造力的启蒙与意志锻鍊对学习过程中的帮助。他强调因材施教,而非系统性的同一教育,以五育均衡的概念复兴希腊教育的传统。承袭康德与卢梭教育理念的阿兰认为,人性与兽性仅在一线之隔,而教育的必要性正在于如何「使人为人」,也就是成为一个能自由思考的主体与对自己和社会群体皆能负起责任的个体。

这本深入浅出、幽默又富含深意的教育小书既是启发儿童,
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内容不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 --- 《思辨之径:教育、哲学与人性的深度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提供标准答案的教育手册,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论著。它是一场关于教育、哲学、个体成长与社会责任的深度对话。作者通过对人类知识传承方式、个体心智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社会语境下教育角色的深刻审视,试图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自我发现与观念重塑的旅程。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日益加速的当下,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本书直面这一核心议题,探讨何为真正的“有教养”(cultivation),以及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出独立思考、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深厚人文素养的个体。 第一部分:教育的本质与现代困境 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教育”这一概念的古老根源与现代演变。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康德的启蒙精神,作者梳理了西方哲学思想中关于知识、真理与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并不满足于对历史的回顾,而是将这些宏大的哲学命题,落脚于当代教育实践的土壤中。 作者指出,现代教育系统在追求效率和量化成果的同时,往往牺牲了对个体独特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标准化的测试和单一的评价体系下,学习的乐趣和探索的欲望常常被消磨殆尽。本书强调,真正的教育不应是向大脑中注入数据,而应是点燃内在的火焰,激发个体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它探讨了“教”与“学”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教师在引导而非主导过程中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的锻造 本书将批判性思维视为个体在复杂世界中生存的核心能力。它不仅仅是“挑错”或“反驳”,更是一种审慎的、开放的、基于证据的思考方式。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培养这种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论证分析、识别认知偏见等关键环节。 书中提供了多种思维模型和分析工具,旨在帮助读者超越表象,深入探究事物的底层逻辑。例如,如何有效地解构一个复杂的论点?如何识别潜藏的假设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思考的训练,不仅适用于学术领域,更是日常决策、职业发展乃至参与公共讨论的基础。 第三部分:个体心智的构建与自我认知 教育的终极目的,或许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本书将教育视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局限、潜力与价值取向。它强调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箴言在个人成长中的不可替代性。 作者探讨了自我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一个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必然也需要面对伦理困境和价值选择。书中引入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鼓励读者正视自身经验的独特性,并在与他者的互动中,构建更为成熟和坚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要求个体必须保持一种开放和反思的状态。 第四部分:在复杂世界中寻找意义 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如何为下一代(或为我们自己)赋予教育以意义?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宏观的社会维度。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关乎社会的健康与文明的延续。 作者呼吁,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公民责任感的使命。这需要一种超越专业技能的培养,去关注历史的教训、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本书探讨了如何在一个日益专业化和分化的社会中,保持对整体性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使知识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工具性的目的。 结语 《思辨之径》是一次邀请,邀请每一位阅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重新审视自己所信奉的观念,并勇敢地踏上探索真理与自我完善的永恒征途。它倡导的不是一种固定的哲学体系,而是一种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思辨态度。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兰Alain
(1868-1951)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评论家|教育家

原名埃米尔.沙尔捷(Émile Chartier),以笔名闻名于世。笛卡儿学派追随者。
出生于佩尔什的莫尔塔涅,父亲是兽医,母亲为擅长饲养马匹的佩尔什人,这些背景促使他认为,应当透过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种冲动情绪去体认人的本质,并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从洛里昂到卢昂,再到巴黎,担任高中哲学教师40年(1892-1933),广受学子爱戴。阿兰的学生,同时也是着名小说家、传记家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誉其为「现代的苏格拉底」。

对政治的热情以及对党派的痛恨,使其成为报社的专栏作家,以自创的随笔(propos)体裁,于《卢昂快报》(1906-1914)、《自由论坛》(1921-1936)发表文章。做为人文主义者,他积极反战;身为爱国者,他为服从义务而参战(1914),在战场上见证情绪所导致的致命性,并由此寻觅人类受困于情绪的原因,这也成为他一系列作品的初始,并逐步形成一个创新且历久不衰的哲学计画。1951年获颁「法国国家文学大奖」(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为此奖第一位受奖者。

主要作品有《论幸福:「现代苏格拉底」哲学家阿兰的教导,成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快乐的艺术》、《论哲学家》、《论政治》、《论教育》、《美术体系》、《观念与年纪》、《诸神》等书。


相关着作:《论幸福:「现代苏格拉底」哲学家阿兰的教导,成为自己的思想者,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快乐的艺术》

译者简介

陈太乙
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毕业,法国Tours大学法国现代文学硕士,法国Grenoble第三大学法语外语教学硕士暨语言学博士候选人。曾任中学及大学兼任讲师,现为专职译者。

译有《秘密时光》、《猫的智慧》、《睡莲方程式》、《幸福书》、《马谛斯》、《消失的小王子》、《偷脸》、《反骨:法国第一女律师的故事》、《法国女魅力小百科》、《王者,席丹》、《欧赫贝奇幻地志学A-Z》套书、《我死了,但什么也没学到》、《最后的巨人》、《普瓦兰面包之书》、《女力设计100年》、《拇指男孩的祕密日记》、《丁丁历险记:电影珍藏本》、《长崎》、《哥伦布行动》、《花神咖啡馆》(合译)、《飞移关卡》、《我有一颗陌生的心脏》、《很爱很爱你》、《微乎其微的小事》、《欧赫贝的秘密》套书、《蓝色小药丸》、《哈德良回忆录》、《云王国三部曲》套书、《14-14 穿越时空的来信》、《现代生活的画家:波特莱尔文集》等书。


图书目录

01孩子的雄心
02孩子的热情
03挨打的孩子
04讨孩子开心
05学习的严肃性
06学习的开始
07学校的人性
08游戏式的思考
09老师的冷淡
10教导自己的孩子
11自然的本性
12孩子的野蛮状态
13孩童族与父母族
14孩子的议会
15与孩子匹配的力量
16教导以便了解孩子
17退后即是向前
18怀疑是一种过程
19这个必须学
20教导的艺术
21画画
22释放天性
23保持做自己
24性格的考验
25阅读
26两种学习
27自己思考
28记忆
29学校与工坊
30从已知到未知
31共生
32难题与错误
33知识的源头
34抄写
35教育督学
36反覆练习
37一面背诵一面求变
38朗读
39完整的头脑
40阅读,再阅读
41当书的助手
42高声朗读
43大众教育的文盲
44凝听、背诵与高声朗读
45重读原着
46《特勒马库斯历险记》
47《殉道者》
48历书
49无声的听写
50内心语言
51历史课
52认真书写
53燕雀
54书写的艺术
55写字体操
56意志力的好处
57从自身过错学到真相
58认识自我
59教学的范围
60科学的精神
61 教学之道
62数学
63会思考的猴子
64怀疑
65几何学与代数
66语言的翻译
67直接读原典
68古典研究
69首先从希腊文开始
70人性与共同记忆
71拉丁文
72先从静态开始
73警告用的小铃铛
74奥古斯特.孔德
75孩子的认真本性
76大器的社会学
77社会学与人性
78正确的精神
79小学生的整体精神
80摇撼大树
81请练习尽可能地支持对手的论述
82自私与利他
83服从与反抗
84团结
85自由的心智体操
86小而充足的改变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孩子的雄心

有些人喜欢玩「填字」游戏。这游戏众所周知,玩法是用零散的字母组出文字。这些组合高度刺激专注力,三到四个字母的小题目极度便利,鼓励心智投入一项颇为耗神的习作。这是一个学习技术用语与正确拼字的好机会。因此,我常心想,要集中孩童的注意力很容易:替他搭一座桥,架在他玩的游戏与各位的学识之间,让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由于这种童年养成的习惯,终其一生,学业将会是一种休憩与欢乐,而非大多数人记忆中的那种酷刑。所以,我与蒙田曾是同路人,一起依循这迷人的点子。但黑格尔的幽灵更有说服力。

这个幽灵说,孩子其实不如你所以为的那么喜欢孩童似的欢乐。在他当下的生活中,是的,他的确还是个孩子,喜欢当个孩子;但对你来说如此,对他来说并不是。基于反射动作,他很快就抗拒自己的孩童状态;他想当个大人,而在这一点上,他比你认真严肃得多;比起幼稚的你,他反而比你更不像小孩。因为,对于使出童年全副力气成长的孩子来说,大人的状态很美好。睡眠是一种动物性的享受,总有点阴沉灰暗;但人们一下子就迷失其中,钻熘进去,深陷进去,丝毫不想回归自我。这是最好的乐趣,是动物与植物最大的享受,想必没错;这也是无法克服任何事情,不肯提升自我的人最大的乐趣。但摇哄催眠并非教导。

相反地,这巨大的幽灵说,我希望游戏与学习之间彷彿有一道鸿沟阻隔。什么?透过填字游戏来学阅读与书写?用榛果来算术,用猴戏般的活动来学习?我要担心的恐怕是这些伟大的奥祕显得不够困难,也不够庄重。呆瓜玩什么都开心,他大口吞食你的美妙点子,咀嚼,发笑。这个假扮成大人的野人令我担忧。画一点图画,当作玩耍;弹奏几个音符,说停就停,毫无节拍可言,没有事情正经严肃的一面。一场关于镭的演说,或一封无线电报,或X光,一副骷髅的黑影,一则轶事。一点舞蹈,一点政治,一点宗教。深不可测的事物用六个字就说完。「我知道,我懂了。」呆瓜说。无聊反而更适合他,说不定,他能打发这无聊时光。但在这场填字游戏中,他坐着不动,而且非常忙碌,以他的方式一本正经,并且很满意自己的表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这句话简直说中了我的心坎里!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单向的,是大人对小孩的“教导”,但其实,孩子身上有着我们早已遗忘的纯粹与好奇,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时比我们更直接、更富有洞察力。这本书的副标题,恰恰点出了教育的精髓所在——它是一个互相启发的旅程。我一直相信,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打开一扇门,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刻的自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时,我也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反思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是否已经被固化,是否还需要继续学习和成长,甚至能否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发现自身存在的盲点和不足。这是一种谦逊的学习姿态,也是一种成熟的自我认知,我迫不及待想翻开它,开始这场“双向思考”的旅程。

评分

这本《论教育》的书名,光是“现代苏格拉底”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教育的本质是启发,是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苏格拉底式的诘问,那种循循善诱、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正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而将这个称号赋予“哲学家阿兰”,让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了期待。他的“经验谈”更是引人入胜,这意味着他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这种来自第一线的分享,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加生动和实用。副标题中“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更是点出了教育的互动性和普遍性。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更是对我们成年人的一次深刻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世界,引导他们探索未知,同时也能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不断成长。

评分

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论教育:「现代苏格拉底」哲学家阿兰的经验谈,既是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感觉这本书一定很有分量。尤其是“现代苏格拉底”这个称谓,立刻让我想到那个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人思考的智者,而哲学家阿兰能获得这样的美誉,想必他在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经验谈”这三个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很接地气,不是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生活气息和实践智慧的分享。副标题“既是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更是打动了我。我一直觉得,教育最棒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奇妙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具体的启发,让我能够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能让我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和孩子一起成长,实现真正的“双向思考”。

评分

“论教育”,一个如此朴实而又深刻的书名,直接点出了其核心议题。更引人注目的是“现代苏格拉底”这个标签,它立刻将哲学家阿兰的形象与那个在古希腊街头以问答方式引导思想的智者联系起来。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阿兰的教育方式是否也同样注重启发与引导,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经验谈”则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纯粹的理论著作,而是充满了作者在实践中的体悟与心得,这种贴近生活的分享,往往更容易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副标题“既是启蒙儿童的提示,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双向思考”,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本质——它是一个动态的、互相促进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够借此机会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成长,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进步的“双向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现代苏格拉底」这个称号,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在雅典街头启发无数思想的智者,而将这个称号放在哲学家阿兰身上,更是勾起了我对教育这一古老议题的新视角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唤醒,一种对世界、对自己永不停止的探索。「论教育」这个直白的标题,反而显得格外真诚,它不像那些包装华丽的畅销书,而是直接切入核心,承诺要与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书名中“经验谈”的字眼,则让我感受到一种贴近生活、充满温度的分享,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从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这让我期待,阿兰的文字会是那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声音,或许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为我提供一个静下心来思考教育本源的机会,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定位,不仅仅是作为被教育者,更是作为主动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