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后现代:当代社会文化理论的转折(第三版)

现代与后现代:当代社会文化理论的转折(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后现代?
  二者有何关联?未来动向如何?
  与当代社会文化景象有何关联?

  这些都是思考当代社会现象必将面对的问题。后现代性预设了现代性,现代性锚定后现代性,唯有理解现代性才能定位后现代性。然而弔诡的是,晚近对现代性的关注及研究,却是从后现代性的兴趣及角度出发的。本书从省察现代性及现代化入手,首章蕴涵了一种史观,即从现代性的观点来看近代西方与非西方(主要是台湾和中国)的交会或交锋。本书透过依次检视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纪登斯、李欧塔、布希亚、傅柯等人的学说,以及关于主体、身份认同及自我的理论和关于后现代艺术的理论、关于后现代文化之社会基础的理论,一方面反思现代性的根源、发展及意义,另一方面探索及展望后现代的意义及走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瑞祺


  现职: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

  学历: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剑桥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社会暨政治学系博士

  着作:《批判社会学》(修订三版),三民,2007;《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马学与现代性》,允晨,2001;《曼海姆: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诠释学》,巨流,2000;《欧洲社会理论》(第三版)(主编),中央研究院欧美所,1996;《马学新论》(主编),中央研究院欧美所,1998;《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等等。

  Email:rchwang@sinica.edu.tw
 

图书目录

第三版序
导言

壹、现代性及现代化的再省察
引言
一、现代化理论的省思
二、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再省察
结语

贰、纪登斯
引言
一、社会理论、社会学与现代性
二、现代性的制度面向及全球化
三、时空延伸和时空商品化
四、抽象体系中的信赖与风险
五、本体的安全感、自我认同与生活政治
六、基进现代性对后现代性
结语

参、李欧塔
一、知识的合法化、语言游戏与悖论
二、正义和异端的判断政治学
三、美学与实验精神的回归
结语

肆、布希亚
前言
一、消费社会与现代性
二、由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三、布希亚与庄子──解构的范例
结语

伍、傅柯
一、傅柯论启蒙与现代性
二、权力、真理、自由及伦理
三、傅柯和现代性/后现代性议题
结语

陆、主体、自我和身分认同
前言
一、主体性的危机
二、现代自我和后现代自我
三、身分认同的问题

柒、现代和后现代艺术
前言
一、物体与艺术
二、反艺术
三、贩卖文化
四、后现代艺术
结语

捌、后现代文化的社会基础
一、现代主义的衰微与后现代风格的兴起
二、作为文化消费中心的都市空间
三、文化资本与新阶级
结语

结论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言
 
●Postmodernity definitely presents itself as antimodernity.─ J. Habermas
 
●工业革命可说是现代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开之后,各种现代的妖魔鬼怪都出笼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浪漫主义、工会、社会学、战争工业化、生态危机……
 
●启蒙知识观所立基的再现论(theory of representation)面临了危机,所谓「再现的危机」(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欧洲中心主义其实只是现代欧洲、白人、男性、异性恋中心主义。
 
●后现代乃在似乎混杂无厘头的外表下,潜藏着颠覆性及另类条理。
 
1980年代以来文化思想界纷纷抛出「二次工业革命」、「微电子革命」、「第三波」、「第三波民主化」、「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等代表重大社会变革的观念,且获得鉅大的回响,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由于资讯科技或微电子科技(尤其是个人电脑)的发展,使得生产方式可能做大幅度的改变,生产的分散化或去中心化(decentration),或进而做种种的(再)组合方式,成为未来的流行趋势。而科技或生产方式上的变革势将牵动社会文化的变化。许多思想家因而纷纷提出各自的概念架构,试图对于当代社会文化加以定性或定位,并期对未来的发展有所展望:现代(或晚期现代、高度现代)与后现代、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与后资本主义、资讯社会、消费社会等等, 遂成为近几十年来文化界或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一些着名的学者如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傅柯(Michel Foucault)、纪登斯(Giddens)、哈伯马斯(Habermas)、胡森(Andreas Huyssen)、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李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等都参与了这场论争。
 
目前这个议题方兴未艾,且有继续扩散到各个学科领域的趋势,在社会学里现代性与/或后现代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了。
 
1. 科学革命
 
这个情势让我们回想起十九世纪末社会学界的状况。这个状况必须从两个世纪之前开始了解。西方世界从十七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方面突飞勐进,天才辈出,素有「科学革命」之称。其中较为显着者有下列之发展:
 
培根(Francis Bacon) 和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发展了新的思想方法。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