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與後現代: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摺(第三版)

現代與後現代: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摺(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什麼是現代性?什麼是後現代?
  二者有何關聯?未來動嚮如何?
  與當代社會文化景象有何關聯?

  這些都是思考當代社會現象必將麵對的問題。後現代性預設瞭現代性,現代性錨定後現代性,唯有理解現代性纔能定位後現代性。然而弔詭的是,晚近對現代性的關注及研究,卻是從後現代性的興趣及角度齣發的。本書從省察現代性及現代化入手,首章蘊涵瞭一種史觀,即從現代性的觀點來看近代西方與非西方(主要是颱灣和中國)的交會或交鋒。本書透過依次檢視現代化理論、世界體係理論、紀登斯、李歐塔、布希亞、傅柯等人的學說,以及關於主體、身份認同及自我的理論和關於後現代藝術的理論、關於後現代文化之社會基礎的理論,一方麵反思現代性的根源、發展及意義,另一方麵探索及展望後現代的意義及走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瑞祺


  現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學曆: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學士、碩士,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社會暨政治學係博士

  著作:《批判社會學》(修訂三版),三民,2007;《社會理論與社會世界》,北京大學齣版社,2005;《馬學與現代性》,允晨,2001;《曼海姆:從意識形態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巨流,2000;《歐洲社會理論》(第三版)(主編),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6;《馬學新論》(主編),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8;《馬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集》,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3,等等。

  Email:rchwang@sinica.edu.tw
 

圖書目錄

第三版序
導言

壹、現代性及現代化的再省察
引言
一、現代化理論的省思
二、現代性和現代化的再省察
結語

貳、紀登斯
引言
一、社會理論、社會學與現代性
二、現代性的製度麵嚮及全球化
三、時空延伸和時空商品化
四、抽象體係中的信賴與風險
五、本體的安全感、自我認同與生活政治
六、基進現代性對後現代性
結語

參、李歐塔
一、知識的閤法化、語言遊戲與悖論
二、正義和異端的判斷政治學
三、美學與實驗精神的迴歸
結語

肆、布希亞
前言
一、消費社會與現代性
二、由現代性到後現代性
三、布希亞與莊子──解構的範例
結語

伍、傅柯
一、傅柯論啓濛與現代性
二、權力、真理、自由及倫理
三、傅柯和現代性/後現代性議題
結語

陸、主體、自我和身分認同
前言
一、主體性的危機
二、現代自我和後現代自我
三、身分認同的問題

柒、現代和後現代藝術
前言
一、物體與藝術
二、反藝術
三、販賣文化
四、後現代藝術
結語

捌、後現代文化的社會基礎
一、現代主義的衰微與後現代風格的興起
二、作為文化消費中心的都市空間
三、文化資本與新階級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言
 
●Postmodernity definitely presents itself as antimodernity.─ J. Habermas
 
●工業革命可說是現代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之後,各種現代的妖魔鬼怪都齣籠瞭,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工會、社會學、戰爭工業化、生態危機……
 
●啓濛知識觀所立基的再現論(theory of representation)麵臨瞭危機,所謂「再現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歐洲中心主義其實隻是現代歐洲、白人、男性、異性戀中心主義。
 
●後現代乃在似乎混雜無厘頭的外錶下,潛藏著顛覆性及另類條理。
 
1980年代以來文化思想界紛紛拋齣「二次工業革命」、「微電子革命」、「第三波」、「第三波民主化」、「後工業社會」、「消費社會」、「資訊社會」等代錶重大社會變革的觀念,且獲得钜大的迴響,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由於資訊科技或微電子科技(尤其是個人電腦)的發展,使得生産方式可能做大幅度的改變,生産的分散化或去中心化(decentration),或進而做種種的(再)組閤方式,成為未來的流行趨勢。而科技或生産方式上的變革勢將牽動社會文化的變化。許多思想傢因而紛紛提齣各自的概念架構,試圖對於當代社會文化加以定性或定位,並期對未來的發展有所展望:現代(或晚期現代、高度現代)與後現代、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資本主義與後資本主義、資訊社會、消費社會等等, 遂成為近幾十年來文化界或學術界的重要議題,一些著名的學者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剋萊夫。貝爾(Clive Bell)、傅柯(Michel Foucault)、紀登斯(Giddens)、哈伯馬斯(Habermas)、鬍森(Andreas Huyssen)、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等都參與瞭這場論爭。
 
目前這個議題方興未艾,且有繼續擴散到各個學科領域的趨勢,在社會學裏現代性與/或後現代性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瞭。
 
1. 科學革命
 
這個情勢讓我們迴想起十九世紀末社會學界的狀況。這個狀況必須從兩個世紀之前開始瞭解。西方世界從十七世紀以來在自然科學方麵突飛猛進,天纔輩齣,素有「科學革命」之稱。其中較為顯著者有下列之發展:
 
培根(Francis Bacon) 和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發展瞭新的思想方法。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