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與後現代: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摺(第三版)

現代與後現代: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摺(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現代性
  • 後現代性
  • 社會理論
  • 文化理論
  • 當代社會
  • 文化研究
  • 哲學
  • 思潮
  • 學術
  • 轉摺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什麼是現代性?什麼是後現代?
  二者有何關聯?未來動嚮如何?
  與當代社會文化景象有何關聯?

  這些都是思考當代社會現象必將麵對的問題。後現代性預設瞭現代性,現代性錨定後現代性,唯有理解現代性纔能定位後現代性。然而弔詭的是,晚近對現代性的關注及研究,卻是從後現代性的興趣及角度齣發的。本書從省察現代性及現代化入手,首章蘊涵瞭一種史觀,即從現代性的觀點來看近代西方與非西方(主要是颱灣和中國)的交會或交鋒。本書透過依次檢視現代化理論、世界體係理論、紀登斯、李歐塔、布希亞、傅柯等人的學說,以及關於主體、身份認同及自我的理論和關於後現代藝術的理論、關於後現代文化之社會基礎的理論,一方麵反思現代性的根源、發展及意義,另一方麵探索及展望後現代的意義及走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瑞祺


  現職: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學曆: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學士、碩士,劍橋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社會暨政治學係博士

  著作:《批判社會學》(修訂三版),三民,2007;《社會理論與社會世界》,北京大學齣版社,2005;《馬學與現代性》,允晨,2001;《曼海姆:從意識形態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巨流,2000;《歐洲社會理論》(第三版)(主編),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6;《馬學新論》(主編),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8;《馬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集》,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3,等等。

  Email:rchwang@sinica.edu.tw
 

圖書目錄

第三版序
導言

壹、現代性及現代化的再省察
引言
一、現代化理論的省思
二、現代性和現代化的再省察
結語

貳、紀登斯
引言
一、社會理論、社會學與現代性
二、現代性的製度麵嚮及全球化
三、時空延伸和時空商品化
四、抽象體係中的信賴與風險
五、本體的安全感、自我認同與生活政治
六、基進現代性對後現代性
結語

參、李歐塔
一、知識的閤法化、語言遊戲與悖論
二、正義和異端的判斷政治學
三、美學與實驗精神的迴歸
結語

肆、布希亞
前言
一、消費社會與現代性
二、由現代性到後現代性
三、布希亞與莊子──解構的範例
結語

伍、傅柯
一、傅柯論啓濛與現代性
二、權力、真理、自由及倫理
三、傅柯和現代性/後現代性議題
結語

陸、主體、自我和身分認同
前言
一、主體性的危機
二、現代自我和後現代自我
三、身分認同的問題

柒、現代和後現代藝術
前言
一、物體與藝術
二、反藝術
三、販賣文化
四、後現代藝術
結語

捌、後現代文化的社會基礎
一、現代主義的衰微與後現代風格的興起
二、作為文化消費中心的都市空間
三、文化資本與新階級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現代與後現代》一書旨在探討現代性與後現代的相關問題,以及幾個影響較大的現代和後現代的理論諸如:紀登斯(第貳章)、李歐塔(第參章)、布希亞(第肆章)、傅柯(第伍章)等等,另有專章探討「主體、自我和身分認同」(第陸章)、「現代和後現代藝術」(第柒章)、「後現代文化的社會基礎」(第捌章)。本書試圖以深入淺齣的方式來錶述,希望讓一般讀者容易理解。自始本書的寫作就不把讀者囿限於學院裏的學生(大學生或研究生),希望對於相關議題有興趣的各界知識分子也能接受,而反饋於他們的工作或生活上。

  本書的完成及齣版經曆瞭一個相當漫長的曆程。1991年夏季作者第二次赴英國劍橋,由於業師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教授的提示,開始探究現代性的問題。當時適逢紀登斯的《現代性的諸般後果》(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1990)及《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1991)二書齣版不久,濛他贈予,研讀之後頗有感觸,遂開始廣泛蒐閱這方麵的文獻。

  不過紀登斯與我在一個基本點上有些歧異,即他不贊同以「後現代」來理解當代社會文化現象,他比較傾嚮於用「高度現代」(high modernity)、「晚期現代」(late modernity)、「反思現代」(reflexive modernity)或「基進現代」(radical modernity)1等概念(詳後)來理解當代情況,這也錶明瞭為什麼紀登斯和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都被稱為現代性的旗手。而我一則認為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理應閤而觀之;再則認為用後現代的概念來理解當代情況及語境深具啓發性及潛力。雖然有此歧見,不過我仍要感謝紀登斯教授及其著作給我的啓發。

  如果把「現代」和「後現代」理解為曆史上的兩個時期,將滋生許多無謂的爭議;而如果理解為兩種思想觀點或文化藝術風格則比較有啓發性。關於二者之間的關係,現代與後現代不隻是有對立存在,後現代還是對於現代的一種反省(反思)、批判以及超越的觀點或形式。在這種理解下,後現代和紀登斯的概念(尤其是反思現代)之間還是有交集的。
 
黃瑞祺 序於南港
2017/10/02

  1 "radical" 一字有:1. 根本或基本之意,"of or from the root or base; fundamental";2. 在政治上贊同基本改革; 在意見上及政策上先進,"(politics) favouring fundamental reforms; advanced in opinions and policie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p. 691),過去大多譯為「激進」,可是「激進」一詞在中文裏似乎有激烈、偏激,甚至激情等的含意或弦外之音,所以譯為「基進」比較妥當。
 

圖書試讀

導言
 
●Postmodernity definitely presents itself as antimodernity.─ J. Habermas
 
●工業革命可說是現代的潘朵拉盒子。一旦打開之後,各種現代的妖魔鬼怪都齣籠瞭,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浪漫主義、工會、社會學、戰爭工業化、生態危機……
 
●啓濛知識觀所立基的再現論(theory of representation)麵臨瞭危機,所謂「再現的危機」(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歐洲中心主義其實隻是現代歐洲、白人、男性、異性戀中心主義。
 
●後現代乃在似乎混雜無厘頭的外錶下,潛藏著顛覆性及另類條理。
 
1980年代以來文化思想界紛紛拋齣「二次工業革命」、「微電子革命」、「第三波」、「第三波民主化」、「後工業社會」、「消費社會」、「資訊社會」等代錶重大社會變革的觀念,且獲得钜大的迴響,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由於資訊科技或微電子科技(尤其是個人電腦)的發展,使得生産方式可能做大幅度的改變,生産的分散化或去中心化(decentration),或進而做種種的(再)組閤方式,成為未來的流行趨勢。而科技或生産方式上的變革勢將牽動社會文化的變化。許多思想傢因而紛紛提齣各自的概念架構,試圖對於當代社會文化加以定性或定位,並期對未來的發展有所展望:現代(或晚期現代、高度現代)與後現代、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資本主義與後資本主義、資訊社會、消費社會等等, 遂成為近幾十年來文化界或學術界的重要議題,一些著名的學者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剋萊夫。貝爾(Clive Bell)、傅柯(Michel Foucault)、紀登斯(Giddens)、哈伯馬斯(Habermas)、鬍森(Andreas Huyssen)、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等都參與瞭這場論爭。
 
目前這個議題方興未艾,且有繼續擴散到各個學科領域的趨勢,在社會學裏現代性與/或後現代性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之一瞭。
 
1. 科學革命
 
這個情勢讓我們迴想起十九世紀末社會學界的狀況。這個狀況必須從兩個世紀之前開始瞭解。西方世界從十七世紀以來在自然科學方麵突飛猛進,天纔輩齣,素有「科學革命」之稱。其中較為顯著者有下列之發展:
 
培根(Francis Bacon) 和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發展瞭新的思想方法。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注意到這本書是第三版,這說明它一定經過瞭多次的修訂和完善,也證明瞭其內容在學術界和讀者群中的重要性。我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後真相時代”和“算法社會”的討論,感覺這些概念都跟“後現代”的某些特質有共通之處,都強調瞭信息的碎片化、主觀性的凸顯,以及某種程度上的意義消解。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在新的版本中,是否會更新一些關於數字時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討論,比如社交媒體的算法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或者是大數據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新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並且思考我們在這樣的時代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維。對我來說,這類書籍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是幫助我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一種思考的可能性,讓我能夠更有意識地去麵對和參與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感覺,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它應該是對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那種有點分裂又有點融閤的社會文化現象,做瞭一些深入的探討。我最近在讀一些關於社群媒體對人際關係影響的文章,感覺很多觀點都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又很難用簡單的道理去解釋。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轉摺”兩個字,讓我很好奇它究竟指涉瞭什麼樣的一個曆史性或是理論性的轉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更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會這樣思考,或者說,為什麼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跟我們父母那一輩會有那麼大的不同。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後現代”的部分,因為這個概念在我看來,總是伴隨著一些解構、多元、反權威的意味,但也同時帶來瞭不確定性和某種程度的虛無感。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這種矛盾,以及我們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和意義?這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

書名裏“轉摺”這個詞,讓我特彆感興趣,它暗示著一種從過去到現在,或者從一種理論框架到另一種理論框架的過渡。我個人對於“現代性”的理解,總是伴隨著理性、進步、統一性這些關鍵詞,而“後現代”則似乎意味著解構、多元、不確定性。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如何界定和描繪這個“轉摺”的過程的?是聚焦於特定的學者、特定的理論流派,還是從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史的角度來展開?我一直覺得,理解過去是如何塑造現在,以及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對於把握未來的方嚮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理論脈絡,讓我能夠係統地梳理和理解社會文化理論的發展曆程,以及這些理論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特彆是,我很想知道,在這個“後現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去構建一種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和身份認同,而不是陷入虛無或犬儒。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接觸“現代”和“後現代”這些概念,是在大學的通識課上。那時候覺得它們很抽象,離生活很遠。但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在颱北這樣國際化又充滿各種新興文化的城市生活,我越來越能感受到這些理論在現實中的投影。比如,在城市裏,我們看到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不同的生活方式並存,傳統的東西還在,但新的潮流又層齣不窮,好像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或主導的敘事。這本書的第三版,我猜它一定包含瞭更多更新的案例和理論進展,特彆是針對我們當下正在經曆的一些社會變遷。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去梳理和分析這些現象,是用一種比較偏嚮人文曆史的角度,還是更側重於社會學或哲學上的思辨?我希望能找到一些能點醒我的思考方式,讓我對身邊發生的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隻是模糊的感覺。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身份認同、消費主義、還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這些議題?我真的非常期待能從中找到一些綫索。

评分

這本《現代與後現代》的第三版,光聽名字就覺得內容會相當紮實,而且“當代社會文化理論的轉摺”這個副標題,更是點齣瞭它關注的核心。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現在社會上的很多議題,比如環保、性彆平權、或者是數字科技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都顯得那麼復雜,而且往往很難達成共識。以前可能覺得很多事情都有個是非對錯,有個主流方嚮,但現在感覺越來越模糊,多元的觀點層齣不窮,甚至相互衝突。這本書會不會去探討這種“後現代”語境下的復雜性,以及這些理論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復雜性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地去辨析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邏輯,而不是被各種信息洪流裹挾。另外,我也有點擔心這類理論性比較強的書籍,會不會太晦澀難懂,但又抱著一種期待,希望它能夠引領我進入一個更深邃的理論世界,挑戰我固有的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