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时代批判

马克思与时代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时代批判
  • 哲学
  • 社会学
  • 政治学
  • 历史
  • 意识形态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理论
  • 批判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效法德国思想界前辈对知识、伦理、文化、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一生的活动虽称是革命的实践,却离开不了批判的理论,或是理论的批判。换言之,马克思就是批判的化身。马克思的战友思格斯,以及两人的弟子和信徒如普列汉诺夫、考茨基、罗莎‧卢森堡、列宁等无不把马克思的时代批判传𠄘下来,甚至变本加厉从理论的批判转化为夺权建国的暴力行为。但在西方,尤其是欧陆和英美,都因为资本主义带来一时的繁荣和稳定,马克思所预言的资主义之崩溃迄未成真。于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遭到知识份子的质疑和普劳群众的忽视。只剩下极少数激进的思想家和理论工作者勉强发展为西马、新马、后马的主张,从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研析和抨击,大体上仍延续马氏时代的批判。由于资本主义生命靭性的坚拔、转型本事的高强、加上国家不时的支援,上述马派抨击并不能撼动资本主义宰制和殖民百工众业的霸权优势。不过随着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历了1975、1998 和2008的三次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也以组合和财团的面目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跨国资本主义。更因科技发达、资讯进展、电脑应用,时代跃入依頼互联网俾进行沟通的崭新历史阶段。于是新马与后马乃针对当代数码化资本主义进行彻底的考察和勐烈的批判。本书正是马克思及其继承人对其所处的时代发挥批判精神之写照。本书出版的年份为西历2018年。这刚好是马克思诞生两百週年志庆与纪念的年头。相信全球不分国度、不分地域、不分人种必然掀起一股欢庆和纪念的热潮。本书的推出与此重大纪念活动有关,也期待借此引发青年学子对马克思学说的注视和研读的兴趣。本书完整介绍马恩学说及其后继者的申论与时代批判,为至今为止对马克思主义最精要的析述与公平的评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鎌德


  洪鎌德讲座教授留学德奥期间(1962-1967)曾大量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文着作,故能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执教(1967-1973)国际政治时,与左派偏激学生论辩,而赢得他们的信服。后转任教新加坡南洋(1973-1981)与国立大学(NUS 1981-1992)更能使用英、日、德、义等外文加深对马、恩学说的理解。正因他有关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有独到之处,遂被中国九所重点(北京、广州中山、厦门、复旦、南京、南开、浙江等)大学聘前往大陆讲学五次,主讲老马(马、恩)、西马、新马和后马等理论,深获好评。自1992年获聘台大客座教授之后,前后在台大与交大任教,并在辅仁、东海、淡江、东吴、体大兼课,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当代主义、社会科学导论、当代思潮等科目。有关马克思的生平和着作之评析中英德文之作品不下20本,文章超过50篇。近作《个人与社会--马克思人性论与社群观的析评》(2014)尤能绾合个人超过半世纪探索马克思学(marxologie)之心得,而发挥学术界析评之精神。
 

图书目录

序—马克思诞生两百年志庆
第一章 马克思多灾多难、贫病缠身的一生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源起、主旨与衍变
第三章 何谓辩证法?
第四章 辩证唯物论是马列主义的核心教条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析评
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
第七章 新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
第八章 评介拉克劳和穆芙的后马理论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与传播理论
第十章 马克思重返资讯社会:数位资本主义盛行之下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 迎接马克思和屠格涅夫诞生两百週年纪念日的到来
参考书目
人名引得
事物引得
英文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翻开《马克思与时代批判》这本书,我是带着点“朝圣”的心情,觉得这大概会是一本相当严肃、甚至有些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马克思”这个名字,总会让人联想到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沉重的政治议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流畅且引人入胜的。作者的笔触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姿态,娓娓道来。他没有直接告诉你马克思的思想“对”或“错”,而是将马克思置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他提出的问题,以及他试图寻找的答案。这个过程让我感觉,马克思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试图理解自己所处世界,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思想家。书中对“时代批判”这个概念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批判当下,而是要去理解当下是如何被历史塑造的,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近年来的一些讨论,比如关于身份认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甚至是对传统价值的重新审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书中的论述,去思考这些议题在台湾的具体体现。作者对于马克思思想的梳理,也相当细致,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尝试去勾勒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其中存在的张力和演变。这让我对马克思的认识,不再停留在那些标签化的印象,而是有了一个更 nuanced 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思想价值,在于它能否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激起涟漪,能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而《马克思与时代批判》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我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研究者,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打开了通往马克思思想世界的大门。书中没有出现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逻辑和流畅的叙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马克思思想时,不回避其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呈现。这让我感觉,这是一次真诚的学术探索,而非简单的意识形态输出。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关于“异化”的论述,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比如,在高度分工化的现代职场中,我们是否真的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又或者,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我们的欲望是否被不断地制造和操控?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时代批判”并非仅仅是对社会弊病的揭露,更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求,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预设。对于台湾社会而言,我们正经历着快速的转型和全球化的挑战,理解马克思的“时代批判”,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并规划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读完《马克思与时代批判》,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当下主流叙事的思考工具。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观点极速更迭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而很少有机会去深入地、系统地理解某个思想体系。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马克思思想的宏观视野和深邃洞察。作者并没有把马克思塑造成一个绝对的先知,而是将他置于历史的洪流中,去探讨他的思想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这让我意识到,任何思想的价值,都离不开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在后世的再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资本”这个概念的剖析,它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或生产资料,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活动和价值判断。对于台湾这个经历过快速工业化和全球化洗礼的社会,书中关于资本扩张、劳动价值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论述,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更加关注那些隐藏在经济数字背后的社会现实,以及这些现实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马克思与时代批判》,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马克思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时代”的书,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是理解这个时代的一面棱镜。我一直对社会发展背后的动力和逻辑感到好奇,尤其是对于台湾社会,我们经历了高速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理解不同思想体系对社会的解释力,是很有意义的。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去“洗白”或“妖魔化”马克思,而是以一种非常学术、但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了马克思思想的复杂性及其历史影响。他让我们看到,马克思的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不断地解读、发展和争论。这种梳理让我对马克思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些刻板印象,而是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批判”的讨论所吸引。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深入的洞察,去揭示事物背后的结构和力量。在当下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这种深入的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马克思本人,以及与后世的解读者们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本书带来的启发,让我开始更审慎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现象,并尝试去寻找更深层次的解释。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马克思与时代批判》,但读完之后,我反而对“批判”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思考,甚至觉得它在某些层面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时代批判”的范畴,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一直对历史思潮如何塑造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感到好奇,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观念像是潮水般涌来,让人难以分辨真伪。这本书就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马克思的思想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脉络中,去审视它为何能成为一个如此强大的理论体系,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被解读和应用。读的时候,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台湾社会近几十年的变迁,从经济起飞到社会运动,再到如今的全球化浪潮,总觉得马克思的某些论述,即便不是直接的答案,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维度。比如,书中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总能让我联想到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或是新兴产业的崛起伴随的旧有模式的瓦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马克思思想时,不拘泥于某个单一的视角,而是从经济、哲学、社会等多个角度切入,让整个论述显得非常立体和饱满。这不像是一本简单的理论入门读物,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导览,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一个宏大且复杂的思想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