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浪板上的哲学家:从现象学、存在主义到休闲资本主义

冲浪板上的哲学家:从现象学、存在主义到休闲资本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aron James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存在主义
  • 休闲
  • 资本主义
  • 哲学
  • 冲浪
  • 文化研究
  • 身体性
  • 现代性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冲浪的经验和精神,探索哲学中的关键概念,同时说明何谓「休闲资本主义」,主张工作应越少越好。

  ★媲美「史上最多读者的哲学书」《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与沙特冲浪

  在失灵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要如何看待岁月、知识、自由、控制、流变、快乐、社会、自然,还有人生的意义?冲浪板上的哲学家邀您一同与沙特来一场海岸边的深刻对谈。

  何谓「休闲资本主义」?工作能不能越少越好?
  除了拚命赚钱,我们能不能多些闲暇情趣?
  少点工作,多点冲浪,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

  《冲浪板上的哲学家》是一本哲学之书,阐释逐浪而活的冲浪客,何以能掌握关于岁月、知识、自由、控制、流变、快乐、社会、自然,还有人生意义等奥祕;它同时也是一本冲浪之书,揭示人类在经历二次世界大战及经济萧条之后,「休闲革命」仍应持续下去,人类顺应世界潮流,享受更悠闲、更像冲浪客般的「休闲资本主义」,让大家都有工作做,却可以做得更少,让工作不再是我们存在的主要理由。

  本书作者亚伦.詹姆斯(Aaron James)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哲学教授,平日爱好冲浪,他结合了自身冲浪的经验和精神,探索哲学中的关键概念,同时说明何谓「休闲资本主义」,试图为忙碌的现代人寻找内心的平静。

  詹姆斯深受沙特思想的影响。早在二十世纪中期,沙特便提出深刻的人类生存状态问题,思考黑暗深沉的生存困境。就像其他哲学大师与门徒的对话一样,詹姆斯也开始在咖啡馆、卡车上、冲浪时,开启了与沙特的对话――亦即本书的内容。这一连串探问,会依循古早论着的方式,从深层的基础开始,一点一滴地涉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本书论及的哲学面犹如大海般深广:沙特及其他现象学的大师,特别是海德格和莫里斯.梅洛–庞蒂,以及亚里斯多德探讨行动和幸福、佛教和斯多噶主义;霍布斯和卢梭探讨社会;约翰.洛克聚焦在公共事务,以及马克斯所谈的自主性及休闲,当然也要看看康德对于「崇高经验」的论述,又会与冲浪客对大自然的崇敬有何不同。

  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詹姆斯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独特观点,认为冲浪与相关休闲活动是新的「休闲资本主义」的一部分,将帮助我们适应生态资源不断减少的星球。这或许是一个乌托邦的想法,毕竟目前的社会机制不允许我们朝此方向进展。但这也是哲学的美妙之处,能让我们逃离政治的束缚,因而看得更远。「少点工作,多点冲浪」或许能成为一种伦理教训,带领我们找到通往阳光之处、一个充满希望的历史观,以及更丰富自由的生存方式。

各界评论

  深入浅出……在追求智慧与追逐浪头间达到了巧妙的平衡。——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叹为观止。——《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笔锋平易近人……快将这本好书带回家吧。——《旧金山纪事报》

  洞见非凡!真是本清晰而丰富的宝典。——《哲人杂志》

  与沙特对谈工作与游戏,妙不可言的一本书。作者主张少工作、多休闲、更要多冲浪,这不仅无可批评,更是我们道德上该做的事!——杰玛尔尤吉斯,《坦帕湾时报》

  才智出众,无比动人;既震撼又纯粹;凭着一股冲浪客的精神以简驭繁。——《缅因先锋报》

  深刻而积极。《冲浪板上的哲学家》不仅有趣,更充满睿智洞见,对人类境况提供一套新颖见解,无论是象牙塔里的学者、无拘无束的冲浪客,还有街头上的你我都能受益非凡。——《好书觉察网》
 
  细心钻研,思想深刻⋯⋯作者以他身兼哲学家与冲浪客的独特角度重新剖析了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哲学评论网站「理性与意义」

  震撼人心,趣味十足;好一本关于工作与自由的轻松文集。——《克尔库斯书评》

  对冲浪与哲学的深刻思辨……就算你不冲浪,作者也能带你一探冲浪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从中汲取丰富的意义。——《出版者周刊》

  才智过人的作品……彷彿在一道哲学巨浪上遨游,酣畅淋漓!——《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评论》

  作者真是太了解怎么让深入思考充满趣味了……想想看,一个大学尔湾分校的哲学教授教你怎么从冲浪客的角度去理解自由、存在和知识论,这实在是太酷了!——《图书馆杂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伦.詹姆斯 Aaron James


  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哲学教授。着有《Assholes: A Theory》、《Assholes: A Theory of Donald Trump》、《Fairness in Practice: A Social Contract for a Global Economy》,以及许多学术文章。詹姆斯获得美国学术团体协会 Burkhardt 奖学金,同时于二○○九~二○一○学年在史丹佛大学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并于二○一三年秋季担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他同时也是狂热的冲浪爱好者,目前住在加州尔湾。

译者简介

邱振训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研究专长为伦理学、道德心理学。译有《大师与门徒》、《自己拯救自己》、《来生》、《离经叛道的哲学大冒险》(皆立绪出版)等书。       
  Email:cch5757@gmail.com
 

图书目录

导论 这既是本关于冲浪的书,却又不是如此   

第Ⅰ部 行动中的知识论
冲浪客懂什么
自由
控制

第Ⅱ部 形上学
心流与流动
存有
超脱

第Ⅲ部 政治哲学
社会
自然
工作

结语 在灿烂的阳光下
志谢
词汇解释


 

图书序言

导论

这既是本关于冲浪的书,却又不是如此


  不久之前,在每週固定工时四十小时之前的黑暗日子里,一般人只能不断辛勤劳作,没有充足休息时间,更甭提闲散度日、从事创作,甚至是到海边冲浪了。还好,历史有了革命性的转变。在一九四○年代初期,劳工运动为大多数劳工成功争取到了固定工时、週末休假,以及公定假日。战后经济蓬勃发展,许多人纷纷在这新鲜的休闲文化浪潮中冲往海边,寻找新的生命意义型态。时至今日,资本主义更重视闲暇,世界各地的冲浪点都看得到寻常的冲浪客,为当天最好的剎那巨浪着迷不已,将工作压力抛在一旁,彷彿整个人生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骑上那浪头。

  我的意思是,真的超级着迷,至少在巅峰时刻是这样。沉迷在那浪头唿啸而起,轰然而落之间。在那剎那会觉得一切都如此轻松惬意、美妙、灿烂非凡。彷彿你只需要休息,吃个墨西哥卷饼。你先前的担忧,早已不知飞去何处了。冲浪客也许会冒出几句若有深意的话来:「只有冲浪人才懂」、「浪花沖掉了所有的问题」、「万事万物都息息相关」、「你得埋头冲向更大的目标,你懂我意思吧?」等。或许最诚实的回答是:「你现在到底在说啥?」不过随便啦,你知道的,有谁会在意呢?暧昧不明的话无法表达这轻松的时刻,非得要用仔细定义的真理来讲吗?当然,彻底的思考并非总是必要的,更别说是因为世界永远无法用言语完全掌握,就算我们用词遣字再精确也依然如此。当你为了浪头上一切都到位而欣喜不已,或是当你抓住了一个真正漂亮的浪管(tube),滑进浪管里头,彷彿历经了无数时光,这一刻,你根本什么也无需着手控制。你会着迷,是因为在其中没有任何事会发生。因为没有任何事物会有所变化。因为你可以单纯活在这一刻。因为在南加州星期一的下午三点十五分冲完浪的这一刻,在墨西哥卷饼摊旁,在灿烂的阳光下,你正活生生地在这里。

  冲浪客并不是不知羞耻的懒惰虫——至少在比例上并未比总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更高。大多数的冲浪客都有工作。他们会去上班,就算浪花卷起,他们也会为了责任感而强忍跑去冲浪的欲望。「工作狂」会汲汲营营于工作,狂热地追求金钱与职位,根本无暇顾及责任感。那到底谁的工作更有道德价值呢?是只为了严肃的责任而行动的人,还是只管自己喜好而为的人呢?

  对康德(Immanuel Kant)这位启蒙哲学家、严格的道德家来说,行动的道德价值来自于行动的动机;这些为了责任——而且大概也只是因为责任所迫——而来上班的寻常冲浪客,也许可以因为做他或她其实不喜欢做的事而受到赞许吧。但是康德这位高尚又超理性的哲学家(他可是与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并列最伟大的哲学家)大概不会冲浪。虽然康德年轻时也是个喜爱宴客派对的人,但他却一辈子也没离开过德国的柯尼斯堡(Königsberg)。据说,你可以在他每天散步沉思的时刻调整手表来对时。这位勤奋的天才对于快乐充满怀疑,对于道德又太过理智,严格要求服从律则,光是这些理由就足以叫冲浪客另寻高明,探索冲浪生活独特的美妙之处了。

  这倒也不是说现今的工作本身有多糟糕。大部分的人都能够从赖以为生的工作中找到某种意义。一旦你进入了「心流状态」(稍后会谈到),无论是在争论厨房该有什么样的规矩、回电子邮件,或是整理商店货架,时间都会迅速流逝。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办法持续专注在这些事上,尤其当工作变得乏味时,更是如此。我们的心思往往会飘到自己所欠缺的事物上。所以冲浪客经常陷入骑上浪头的白日梦里,无论是在键盘前、收银台,还是在刷油漆,都忍不住会划动手脚,而不是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

  我曾经在几间餐厅洗过窗户。这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工时弹性,所以我大可以在浪潮来时跑去冲浪。用刮刀快速刮过玻璃窗,不留一滴水渍,稍待一会儿就能开门迎客,这也很教人快活。光是看着水流过的纹路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开心了——更别说这花不了多少时间,好让我能更快上路去冲浪。当陆风吹向海面,缓缓卷起了浪花,每隔六呎就袭来一波波浪头,我心里只会想着这浪真是漂亮到不行,完全忘了我那微薄的薪水有什么用。这倒不是说如果我只为了这念头而工作,生活就会更好。生命的意义就发生在现在,就在今天,就在丹尼餐厅外几哩之遥,但我现在只能在丹尼餐厅里强忍时间不断流逝的痛楚,就像被爱人抛弃一样孤零零的,却还得强颜欢笑,招待那些早餐吃太饱的顾客。

  冲浪客的白日梦里几乎总有浪管驾乘的画面。每个冲浪客都会告诉你,在浪管里头驾乘是多么地令人狂喜,甚至可比拟高潮经验(大概差不多啦)。「在浪管里面的时间是静止的」,他们会这样说。「那真的太狂了!经典!真的,老兄」——就算那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他们也会你一言我一语,彷彿像是才刚读了普鲁斯特的书一样,活灵活现地一再谈论他们遇过最棒的浪管。他们会细细描述他们在浪涛深处的速度,还有那浪壁有多么陡峭。他们会提到有几滴水花飞溅身旁,会提到浪头在哪个点开始「崩塌」,在他们的前方筑起一道水幕。他们会强调他们只差那么一点就被崩下来的浪峰压进水底,或是为自己的英雄身手加油添醋,说他们如何抓准时机,靠着超凡的悠闲镇定,轻轻松松地就滑了出来,虽说他们其实根本想都没想到自己冲得出来。他们会告诉你在浪管里空气抽吸的声音有多大(还一边示范给你听),说那里头风压有多强,甚至还会有人睁大双眼,像是发疯了一样,手舞足蹈地大声唿号,说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要证明给你看。

  还好,冲浪客的这些话,就跟钓客会说他们钓过多大的鱼一样夸张,你用不着相信。高耸峭立的碧蓝水墙,以及冲浪客在涡卷里优雅站立的模样,本身就是十足的美景,是自然和人类能力的极致展现,是人与海浪之间的完美协调。

  冲浪客通常对于世界万有和他们自己存在的意义有种天生的轻松感。经常待在海边的人就能充分体会冲浪客有多么好运。我们很难讨厌这么彻底投入生命的人,就算他们实在有些招人反感甚至批评的缺点也一样。当然,我们大都能学着活得轻松些,看淡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果想要真正轻松地「滑」过我们的日常生活,冲浪客的生活方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实质的哲学建议。

  这是本关于哲学的书。这本书要谈的是关于岁月、关于知识、自由、控制、流变、快乐、社会、自然,还有人生意义的问题,看看冲浪客能否给我们什么答案。这是本关于冲浪的书,却又不是如此,或者说不只如此,因为冲浪客所知道的,或至少所感觉到的,虽然未必细心体察,却也是举世关键的历史时刻,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工作、地球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合而言之,冲浪客所知的,是教我们继续推动战后时期开始,从两次大战和经济衰退中兴起的休闲革命。近来鼓吹工作减量但维持或增加工时的潮流逐渐兴起,尤以美国为最。但是我们并不该怠忽改善现今的种种制度。我们应该顺着世界重大潮流,享受更悠闲、更像冲浪客般的资本主义,让大家都有工作做,却可以做得更少,让工作比较不再是我们存在的主要理由。或者说,这是我在这本书中主要的论述目标,将在底下章节细说。

  这本书也是我对于生命中的两大重心「哲学」与「冲浪」的摸索,看看这两者彼此会有何启发。这一摸索,就带我走向了二十世纪中期的哲学家与文学家让——保罗.沙特(Jean-Paul Sartre)的世界。这个人太酷、太法国了,所以才会放弃一九六四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说他不能让自己「被转化为一种体制」,此外还给了一些不太重要又暧昧的理由。)身兼理论家、剧作家、公共知识份子的沙特对着他所处的时代说话,那是在两次大战战后,弥漫着冷战的恐惧以及一种显着荒谬、理性力量有限、文明不堪一击的感受,整个世界都黯淡无光的一段岁月。对许多人而言,他就是那时代的良心,是见证时代暴行的勇士,是对时代焦虑的喊话声。沙特于一九八○年逝世,尽管他的观点一直不是我们英美「分析」哲学主要的关注,但我倒是开启了与他之间的对话,就像每个哲学家对伟大前辈会做的事一样。要是我有机会和他在咖啡厅长谈,或是在热狗摊前聊天,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要对他说的话。

  我们的探问会依循古早论着的方式,从深层的基础开始,一点一滴地涉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但既然大多数现代读者不会这样读书,因为我们实在太容易分心(或也可能工作太忙),我或许该先说说冲浪客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好让大家知道这书中究竟要论证些什么。

  有不少冲浪客确实该好好找份工作,为社会做些贡献。但是大部分的人,包括大多数冲浪客在内,却有着恰恰相反的毛病:我们做太多工作了。正因为我们工作做得太多,冲浪客在这一点上才会建议我们应该少做一点工作。这意思是我们真的应该这么做,真的该少做点工作。当然,我们还是能够工作,但是可以更有效率,更不浪费时间,只要赚到足够的金钱就好,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好去乘风破浪。这项建言听起来或许有些不正经,甚至连许多冲浪客都未必能真正做到,可是「少点工作,多点冲浪」如今反倒能成为一种伦理教训,让人真正能对他人有些用处。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都会持续排放出暖化地球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所以在我们这生态稀缺的特异处境中,只要做比工作耗费更少生态资源的事,例如冲浪(只要不特别长途开车或搭机飞行的话),就会比努力工作少一些气候变迁问题,也就是对社会做出贡献了。

  这是冲浪客合理化自己逃避工作的借口吧?少做点工作,反而对社会有所贡献——这难道不荒谬,难道不是带点嬉皮风格的冲浪「哲学家」在阳光沙滩上的信口胡诌,更甭说是对「努力工作」这文明与个人德行基石的蔑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我要说的重点是这个想法确实有清楚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追求清晰的思考,在哲学上的挑战方式,就是说出这里头不合逻辑的地方。
 
  全球经济富裕的日子过了,人要努力工作赚钱,排放温室气体,丝毫不担心会造成生态危害、海平面上升、旱涝轮发、饥馑频仍、人口集中迁移、资源战争等极端结果的巨大风险。冲浪客不是最具利他精神的一群人,但是就算不考虑他们对其他人的基本关怀,你也可以料想得到他们有自己的理由来重视这问题,因为海平面一升高,就会漫过世上许多绝佳的冲浪点。我们都应该相信并祈祷有个方便的科技能处理这问题。可是不能天真地以为我们不必自我调适,光靠新科技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事实证明,解决其他急迫问题的调整方式之一,就是发起每週工时四十小时的休闲革命。如果所有人都少做点工作,比方说,每週只工作二十小时,气候危机也许就不像现在那么可怕了。

  对这个影响世界历史的活动来说,就算冲浪客自己并不知情,也仍是积极的参与者。对其他不喜欢冲浪的人而言,当然还有养花莳草、陪伴孩子、阅读书籍等你此刻所热爱的事项可选。只要这项活动比你在劳动市场上辛勤工作所排放的气体少,那么你做得愈多,工作愈少,就与冲浪客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愈相像。

  所以说,冲浪客是文明德行的某种新楷模。真正恼人的其实是工作狂,他们对勤于工作的努力反而使得地球暖化问题变本加厉。我敢说自己可是在代表冲浪客发言,因为若只是其他人有了这种不幸的缺陷,就责怪他们没办法放松,那实在是太不酷了。还好,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全力投入这种限缩工时的新方向。尽管工作狂的工时还是高过了新的平均时数,但是冲浪客只要去冲浪就好,这样才能「抵销」多余的温室气体排放。正如其他光怪陆离的事一样,一旦我们了解到这生态稀缺的全新境况,就能得到这个结论。

  这是个伦理学的问题:如果气候科学就像我为了这个论证而假设的一样,大致上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在道德上便可以毫无限制地工作挣钱,就算将来会有千百万的生灵遭殃,或是增加未来人类面临严重伤害的重大危机也无所谓吗?还是说,我们应该试着调整?假设我们在这调整中所做的「牺牲」就是少做点工作,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乐和从事运动好了,那很困难吗?如果我们想变得更幸福,或者至少不要变得更不幸,那么坚持休闲革命就不只是一项道德命令,而是我们真的能够习以为常的事了。

  我们必须终止新教的工作伦理,毕竟就算是世俗化最深刻的人也紧紧依附着这种强调努力、纪律、节俭的准宗教伦理观。这种源自路德与喀尔文神学的伦理观已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根深柢固,所以我们是不是真的能放下这种观念就成了货真价实的问题。单单是质疑这种伦理观就会惹人生气了,一想到要不靠这种伦理观过活,会更让人深觉不快,甚至手足无措。要是不看我的工作,我又会是谁?二十世纪伟大的存在哲学家沙特认为,人类并非生来就能适应无所事事的生活。人类天生既有自我意识,又十足自由,使得我们在永恆的自我创造中「注定要做出选择」。在这一点上,这位真正的法国人却是与首先肇兴于欧洲,后来在美国蓬勃发展的老派资本主义完全一致。存在即是作为(Being is just doing),而作为本身就是某种劳动——这种劳动使我们变成属于某种更大事物中的某个东西,成为了某某人(someone)。

  沙特本人是个马克思社会主义者,支持他那个时代进行的共产主义实验。但是「存在即劳动」这个观念倒是横跨了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地,深植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直至今日仍挥之不去。个人的身分,亦即个人自我创造的成果,是看其他人愿意为这个人的时间与天赋花上多少自己辛苦挣得的钱来定义。我们非常依赖市场决定我们对这社会做出多少贡献,依赖市场决定谁来享受公共好处,依赖市场决定我们在他人眼中,甚至在自己眼中有什么样的形象。没错,每週四十小时工时确实可以让我们有许多闲暇时间,但这是为了提升生产力的一项策略。休闲的目的就是为了替我们的职场工作「充电」,因为工作才是自我意义的真正根源。闲暇、懒散、放松、游荡、冲浪的时光,是休闲重生(recreation)的时机,而不是工作唿召(vocation)的时刻。

  新教的工作伦理确实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要是不先提升国家财富,休闲革命根本无从开始。因此,冲浪客确实欠前人一份恩情。但这并不表示这种伦理观就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一部分,而是要说这样才能变得富裕,才有时间做这些活动,不用再努力工作。既然现在先进国家这么富裕了,那么这套旧的伦理观是不是过时了呢?冲浪客的名声并不是来自于他们的知识,但他们有可能——也就是并非不可能——在历史中选对了边站。

  不管怎样,这就是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懂得如何驾驭风浪的冲浪客所知道的,能够回答自古以来的难题——关于自由、控制、快乐、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等重大问题。冲浪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供我们借鉴,告诉我们在这不断变迁的地球上,在人世间前所未见的暖化趋势中要如何调适。这看似有些痴人说梦,就和工作环境中大部分的人道变革起初的模样相去不远。但这就是哲学最伟大的地方:我们可以拥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可以靠着把眼光放远,将自己从日复一日的政治算计中解放出来。

  我能理解,这一切听起来像是混合了什么冲浪营和巴黎街头咖啡馆的哲学胡扯。但是我敢保证,冲浪客确实能带出全新的洞见。事实上,沙特这个着作等身、头脑敏锐、争议不断、菸不离手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是我这本书里最大的对手。如果能和他谈谈在我们这二十一世纪的困境中如何看待这些千古难题,我肯定会用冲浪客的知识来瓦解他哲学的中心思想。沙特将人类境况的深刻难题丢给了我们,也将我们抛入了凄凉的存在困境。在找寻出路的过程中,冲浪客指出了一条走向阳光的路径,一种充满希望的历史观,也带给我们一个更丰富、更生动的存在概念。



 

图书试读

对每个人最好的事就是尽可能过得轻松。——亚当.斯密《国富论》
 
麦可.里菲佛(Mike Lefevre)是一名住在芝加哥外围的钢铁工人。他忿忿地指着一名工人,诉说着心里的不满:「我们做工的人不是笨好吗?他只是累了,就这样而已。」里菲佛也提出了一套解决这问题的办法:
 
要是我一个星期只要工作二十小时,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跟我老婆混熟一点。有个小鬼找我去社区大学看看,跟我说要约在夏天的某个週六。开玩笑!要是得在带老婆小孩去野餐跟去大学之间选择的话,当然是去野餐啊!可是如果每个星期只要工作二十小时,我就可以两个都选了。
 
对大多数劳工而言,美好人生总是在遥不可及的地平线彼端。一般的冲浪客对此肯定深有体会。毕竟,大多数冲浪客也都过着每週工作五天的传统日子。澳洲人会把漫长的工作日集中,拿着积了几星期的假飞去印尼冲浪,但他们也得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工作。只有少数冲浪客冲浪是有薪水可领的。不过,虽然顶尖的职业好手现在可以领到惊人的高薪,但是说实话,大部分职业选手能拿来当作冲浪品牌行销的选手生涯还是非常短暂,之后他们就会转入冲浪业界的其他工作,甚至彻底转行了。一心追梦的年轻冲浪客很快就会发现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就是要做哪一行、要不要生孩子,还有要怎么找到知心的另一半。要是随便哪一个选错了,这辈子就别指望能经常去冲浪了,因为你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啊!
 
所以一般的冲浪客绝对会赞同里菲佛的主张,要在从事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和工作赚钱之间做选择时,多想要能够有充裕一点的时间安排啊!所以说,我们得向週末冲浪的冲浪客致敬,他们可从来没错过哪个週六的浪头。但是冲浪这回事就和其他的才能一样,需要耐心、专注投入、充分的时间、对时机的把握,对于想要冲到好浪、让自己能驾驭各种浪头的冲浪客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尊敬在工作中所得到的愉悦,但是除了帮我们付清账单之外,每週四十小时工时的安排还是夺走了每个人最珍贵的事物——我们真正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