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详注精装本】

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详注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心理学
  • 人物传记
  • 成长
  • 自我认知
  • 行为心理学
  • 文化
  • 思想
  • 精装本
  • 畅销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不是人,而是炸药!」

  尼采生平唯一自传与绝笔之作,哲人对自己的一生与创作的最后註解
  关于尼采如何成为「尼采」最权威的诠释
  
  「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以及「我为什么是命运」,这不是疯言呓语,而是尼采《瞧,这个人》的篇章标题,是尼采对自己第一人称的自问自答。
  
  一八八九年一月,尼采精神崩溃;一九○○年八月十五日,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才正要展开。
  
  一八八八年是尼采意志清楚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他密集地写了五部作品,其中一部就是《瞧,这个人》,书名怀有深意地将耶稣与自己做了对照。他在该年十月底开始写作本书,直至十二月初即完稿,这本书也就成为了他在思想上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之作。

  彷彿预料自己将遭受百般误解,为了与后人争夺对于自己的诠释权,为了不让后世把自己「误认为另一个人」,尼采在这部最后的作品中逐一点评了自己的重要代表作,回顾了自己的思想与一生。因而本书是尼采对于其着作和人生的最后巡礼与回眸,是一部「夫子自道」之作,可谓其「精神自传」,乃是对他自己的天才、写作与思想的整体总结与反思,也是对尼采如何成为「尼采」最权威的诠释。

  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尼采以「炸药」自喻,逼迫人们不可停止对于世界与生命的思考,然而我们真的读懂他了吗?人们真的理解了这位「与被钉上十字架者对抗的狄奥尼索斯」吗?

  在悠长的哲学史中,尼采无疑地为自己的思想与写作建立了清楚的品牌。在他表面上可能令人望之生厌的自大口吻底下,其实蕴含了他的深层关怀。

  他在《瞧,这个人》书中将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称为「我给予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餽赠」,但他更警醒读者:「难道查拉图斯特拉不是一个诱惑者吗?」「小心谨防查拉图斯特拉!」「也许他欺骗了你们!」

  尼采其实不要读者成为查拉图斯特拉的信徒,也不要读者成为他的信徒。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没有竖立新的偶像,他只是推翻偶像,他要读者成为他们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诗人,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尼采主义者。

  虽然尼采是上上个世纪末的人物,距离当下超过一个世纪,但完全无碍于我们将他视为同一时代的作家。在一切信仰、价值更趋分崩离析的当代,真理早已远离这个世界,一切只是各说各话,这种肤浅的「相对主义」正是尼采提醒人们必须小心的虚无主义根源。

  于是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仍活在尼采的时刻!」

本书特色

  ■ 佛洛伊德将《瞧,这个人》定义为「大师之作」:「尼采的这部作品相当令人佩服,应该视为大师杰作好好保存。」

  ■ 本书直接译自尼采德文原着,并参酌利科版《尼采着作全集》及Walter Kaufmann的英译本,加入大量注释,是极为信实周延之中文译本。

  ■ 特别收录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叶浩教授专文导读。
  
  「阅读《瞧,这个人》,读者首先当关注的不再是本书是否提出了新的概念,亦或关于尼采的生平的描绘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史实,而是作者试图替自己的生命注入什么样的风格,使其人生故事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创作。……採取此一角度来阅读本书,不仅有了一种以尼采的思想、真实经历以及自我叙事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立体的阅读对象,也因此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构成了另一层尼采与试图理解他的人之间的关系。这层关系或许才是尼采谋划本书时的真正意图,也是终将决定我们是否能成为尼采的朋友之关键。」──叶浩
历史的沉寂与现代的回响:一部关于权力、记忆与身份重塑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本探究个体心理演变或深入个体哲学思辨的著作,而是聚焦于一种更为宏大、更具结构性的叙事:社会秩序的构建、集体记忆的筛选,以及在权力更迭中,个体叙事如何被放大或消音的历史进程。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在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或模糊笔触的人物群像。这不是对“英雄”或“恶棍”的简单颂扬或批判,而是对特定历史场域中,个体行为逻辑与社会结构之间复杂互动的冷静剖析。 本书的核心关切点在于:一个“人”如何被其所处的时代定义、塑造,并最终成为某种社会意义上的“典范”或“反面教材”。 我们将从三个相互交织的维度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沉积与裂变——古代世界的制度遗产 本部分将深入考察几个关键历史断代中,社会权力结构的沉积方式及其在危机时刻的裂变。我们不讨论具体的个人传记,而是侧重于分析制度的惯性。 一、早期帝国的行政模式与信息控制: 我们将对比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权概念(其排他性是其核心特征)与早期东方帝国的中央集权模式。重点探讨的不是某位君主的性格,而是官僚体系的早期形态如何形成一套自我维护的机制。例如,在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中,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文本的标准化,如何成为国家意志得以贯彻的基础。这种制度基础,决定了后世所有试图挑战或继承该体系的“人”的行动空间和话语权限制。 二、宗教与世俗权力的边界模糊: 在漫长的中世纪乃至早期近代,神圣性是如何被用作世俗权力合法性的支撑的?本书将分析不同文明中,“天命观”或“神选说”如何渗透进法律、税收和军事征调体系。 我们考察的不是某个神学家或教皇的个人信仰,而是宗教文本被政治化解读的过程,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塑造了特定社会群体(如贵族、教士和平民)的身份认同和阶级壁垒。 三、革命的酝酿:社会张力的结构性分析: 我们将审视17、18世纪欧洲社会内部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土地分配不均、新兴商业阶层的崛起与传统贵族特权的僵持。重点在于,当社会张力达到临界点时,“被压迫者”的概念是如何从一种模糊的群体感受,转变为明确的政治口号和动员力量的。 这里的“人”是一个集合体,他们的反抗是社会结构失衡的必然表现,而非单一煽动家的杰作。 第二部分:记忆的炼金术——历史文本的重写与消隐 历史的撰写从来就不是对既定事实的复述,而是一种选择、排序和诠释的过程。本部分致力于揭示历史叙事是如何被“炼制”出来的。 一、官方史学的建构逻辑: 聚焦于“正史”的编纂传统。这些文本往往服务于当权者的合法性巩固。我们将分析官方史学家如何运用“褒贬”的二元对立框架来简化复杂的历史事件。这种框架倾向于将历史简化为“明君贤臣”与“奸佞乱臣”的对决,从而掩盖了社会矛盾的深层根源,并将所有的复杂性归咎于少数“代表性人物”的道德瑕疵或高尚品质。我们关注的是叙事目标,而非人物本身。 二、地方志与口述传统的边缘化: 与宏大的官方叙事相对,本书探讨了那些未能进入主流史册的“地方记忆”和“民间传说”。这些声音往往承载着被主流叙事压抑的群体经验——农民的苦难、被征服者的视角、以及女性在历史转型期的隐秘参与。这些“边缘叙事”的失语,恰恰是主流历史构建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三、图像与符号的政治学: 在印刷术普及和大众传播兴起的早期阶段,纪念碑、钱币、绘画和戏剧等非文本媒介,是如何参与到历史记忆的塑造中去的。例如,某一著名战役的描绘,其对胜负双方的形象处理,比起文字记载更能深入人心。符号的选择和重复,形成了一种比历史论辩更强大的“集体幻觉”。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动性与后世的审视——从历史人物到文化符号的转化 当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命终结,他的社会角色并未消亡,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后世的文化、政治运动不断地重新定义。 一、意识形态对历史人物的“挪用”: 分析在不同的意识形态浪潮下(如民族主义兴起、社会改革运动等),历史人物如何被“征用”并“塑造成型”。他们不再是活生生、充满矛盾的个体,而是被剥离了复杂性的“文化图腾”或“警示案例”。 这种挪用过程,往往要求对原有的历史语境进行高度的简化和扭曲。 二、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漂移: 当某个地区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被引入另一个文化体系时,其原有的政治含义和身份标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例如,一个古代哲学家在不同世纪被翻译和诠释的过程,展示了“意义”是如何随着读者的代际和地理位置而不断漂移的。 这种漂移揭示了,任何被视为“确定”的身份,都不过是特定时间点上权力与理解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现代性视野对“古代人”的审判: 探讨在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思潮下,后人如何以现行的道德标准和科学认知去评判历史人物的行为。这种“时空错置的审判”的危险性在于,它倾向于将历史的复杂性还原为简单的“进步”或“倒退”的二元对立,忽视了历史人物所面对的约束与局限。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审视历史的框架:它不是关于“某个人究竟是谁”,而是关于“社会、权力与记忆如何共同协作,最终决定了哪些‘人’的故事得以流传,以何种面貌流传”。 读者将在此书中找到对权力运作、文本建构和集体遗忘机制的深刻洞察,而非个人命运的描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尼采曾说,「有些人是死后才得以诞生的」,他自认属于他的时代在他生前尚未到来。他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了自己的命运,更预言了他对后世的影响。

  尼采犀利的文字如投枪一般,往往直击人们的内心,宛如当头棒喝。他就像一面镜子,甚至是一面放大镜,可以映照、放大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不断地要求人们思考当前的生命处境,正面迎向世界的挑战。

  他所留下的着作并非为此时、此地而发,弔诡的是――这完全无碍于今日读者将其视为同时代的伟大作家。

译者简介

孙周兴


  浙江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海德格与尼采哲学研究学者,译有多部海德格与尼采的重要着作,包括海德格的《路标》、《林中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以及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等书,并主编中文版《尼采着作全集》。

导读者简介

叶浩


  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政治哲学博士、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PHEDO 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首任理事长、民视「哲学谈,浅浅地」节目共同主持人。

 

图书目录

一位「敌基督」哲人朝向命运嘶声吶喊的另类「阿们!」──《瞧,这个人》导读╱叶浩
序言
在这个完美的日子里
我为什么如此智慧
我为什么如此聪明
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
悲剧的诞生
不合时宜的考察
人性的,太人性的
曙光
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恶的彼岸
论道德的系谱
偶像的黄昏
华格纳事件
我为什么是命运
译者后记
尼采生平年表
延伸阅读书目

 

图书序言

导读

一位「敌基督」哲人朝向命运嘶声吶喊的另类「阿们!」──《瞧,这个人》导读【摘录】
文╱叶浩(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PHEDO 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首任会长)


  一本关于尼采何以是「尼采」的创作

  尼采的《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写于一八八八年义大利古城杜林(Turin)的秋天。十二月六日该书大功告成之后,人们关于他的记载就只剩下两件不寻常的事蹟:十二月二十七日,在房间里裸身跳舞,以及隔年一月三日在街上抱住一匹正在被鞭打的老马,然后精神崩溃被送入疗养院。直到一九○○年八月二十五日辞世之前,他的神智不曾清醒过来──其缘由有人说是因为他曾宣告「上帝已死」并以诋毁基督教为职志,发疯不过是一个无神论者的现世报;同情尼采的人则说,他不仅如同耶稣般深爱世人,也怜悯其他生灵,但终究承受不了这个充斥虚伪、缺乏真爱的世界而发狂;亦有学者持续拿着精神医学的放大镜,试图从这本书的内容找寻作者身染梅毒最终发病的证据。

  然而,根据尼采所言,这本书既是一本关于自己的理解,也是写给后人理解自己的读物,而且是一个试图与未来那些肯定会误解自己的读者们争夺关于自己思想与人生的诠释权之努力。换言之,尼采深知自己「不合时宜」的哲学终将被误解,甚至身为一个人也总是「一再被误认为另一种人」,因此有必要替自己的哲学註解,替自己的生命故事做出最权威的诠释,因此才写了这本书。毫不意外地,一个值得如此书写的人,后人肯定会继续对他的思想与事蹟做出不同的理解。更何况,这本书的内容不乏虚构的成分(例如宣称自己是一位波兰贵族)。

  整体而言,人们可以从底下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阅读本书。

  首先,《瞧,这个人》可被理解为一本关于尼采主要着作的导读。作者以过半的篇幅,针对《悲剧的诞生》(一八七二)、《不合时宜的考察》(一八七三─七六)、《人性的,太人性的》(一八七八)、《曙光》(一八八一)、《快乐的科学》(一八八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八八三)、《善恶的彼岸》(一八八六)、《论道德的系谱》(一八八七)、《偶像的黄昏》(一八八八)、《华格纳事件》(一八八八)等着作一一解释其写作动机与目的。此时的尼采某程度上也是个读者,不仅不断赞叹自己作品的卓越超群,也认为自己无论在外在容貌或内在精神上,都处于最好的时刻,人生正值收割的大好季节。除了同样完稿于丰收的一八八八年之《敌基督者》以及文集《尼采对上华格纳》之外,本书点评了尼采生前的主要作品。

  再者,本书当然也是一本自传。除了上述针对主要着作的点评之外,《瞧,这个人》的另外一半篇幅包括了四篇文章,旨在分别说明自己为何如此有智慧、为何如此聪明、为何能写出如此好书,以及为何是人类的共同宿命。如果说,书名暗示了尼采对自己人生的「盖棺论定」,那内文宣称自己「不是一个人,是炸药」,历史终将以他作为区分的最后一篇,甚至作为结束的最后一句话「人们真的了解我了吗?──与被钉上十字架那一位对抗的狄奥尼索斯」,无疑更加强化了此一印象。绝大部分的读者,想必难以不把焦点放在书名的影射,然后沿着尼采将自我类比为耶稣这一条线索去阅读。是故,我们也不难理解何以总有医生与学者不顾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的反对,将本书当作尼采发疯的证据来进行个案研究。尼采的狂妄,过度自我感觉良好,乃至给人以「先知」甚至「世界救赎者」自居的印象,皆被视为梅毒入侵脑部后的初期症状。

  最后,有别于上述两种阅读都假定文字表面意思与作者意图的一致性,人们可以更后设地看待《瞧,这个人》,也就是把这本书理解成尼采的另一种哲学风格的创作尝试。事实上,多数学者认定尼采的哲学思考在《瞧,这个人》之前已经完成,所以这本书并无新意。尼采本人的说法似乎也印证如此。他在序言当中强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他「给予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餽赠」,是人类史上兀自矗立的巅峰之作。至于他一再声称自己思想当中最玄妙的「热爱命运」(amor fati)早在《快乐的科学》一书已有清楚的阐释。甚至,尼采曾说,《善恶的彼岸》的内容不过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另一种说法,而《论道德的系谱》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针对前者的釐清。鉴于「热爱命运」的实践是一个人是否真正克服了「永劫回归」并超越了「善」、「恶」二元对立思维,从而「重估一切价值」的关键检测,我们似乎无需在本书当中寻找新的哲学思想或概念。

  不过,正如作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另一种说法」之《善恶的彼岸》其实也提出了许多充满格言与寓言的前者所不能表述的哲学论证;且《论道德的系谱》釐清《善恶的彼岸》的方式是透过批判基督教的伦理道德,来实践超越善恶的思维,同时并示范「系谱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即使关于同样的想法与概念,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述也将有不同的意义,重点在于:《瞧,这个人》这一本书是否採取了另一种表述方式?抑或,作为一本自传体的作品,尼采是否借此增添了什么其他方式所不能表述的内涵?

  本书副标题「人如何成其所是」或许是关键所在。尼采曾于《快乐的科学》当中处理过同样的主题,一方面严谨地论证一个人何以「必须成为真正的自己」,一方面阐释何以「生命并非一场论证过程」,而是关于「自我」的艺术创作,最后并大声疾唿,我们真正想当的是「自己生命的诗人」! 当然,这是一种比喻,但不是意在凸显诗人如何将深刻的亲身经历注入字句的比喻,而是强调为自己的人生注入一种「风格」的具体生活方式。

  是故,人若要不枉此生,必须成为自己,而成为自己不仅是我必须由自己所创造,而且还必须创造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自己,如同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创作。循此线索来阅读《瞧,这个人》,读者首先当关注的不再是本书是否提出了新的概念,亦或关于尼采的生平的描绘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史实,而是作者试图替自己的生命注入什么样的风格,使其人生故事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创作。换言之,风格一事无关「真实」与否,而是关乎其艺术价值与独特性。甚至,某程度虚构或省略不提也是一种必要。

  尼采与其真敌人和假朋友

  对立的存在以及关于两相对立事物的认识,乃尼采的智慧之钥。于是他在《瞧,这个人》第一篇文章如是说,「我知道两者,我就是这两者」──唯有如此,才让他得以从残酷的命运与无限循环的病痛当中获得一种唯有真正的「辩证法家」(Dialektiker)才能有的清晰思绪,才能冷静地深思事物的道理。然而,终身孤独的哲人也想把这一把钥匙分享给朋友。甚至,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那样,亟欲送火给人类,正如底下出自《偶像的黄昏》的一段话所暗示:

  我们可以如是设立一个最高的命题:如果一个人要创设道德,就必须有绝对欲求其对立面的意志。这便是我探索最久的一个巨大且骇人听闻的难题!

  这个命题或难题,让尼采笔耕不辍,也是他一次又一次竖立起与主流价值观相对的反面事物的真正理由。

  于是,我们在《悲剧的诞生》看到了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代表两种美学典范,在《善恶的彼岸》看到「哲学家」与「哲学学者」的差异,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到了下山传讲与登山宝训,以及自

  我超克的超人哲学与上帝拯救人类的基督教的对立,《论道德的系谱》之中「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的对立,在《华格纳事件》和《尼采对上华格纳》看到了他重新诠释过的自己与华格纳的对立,以及本书《瞧,这个人》当中「德意志精神」与「自由精神」(freier Geist)的对立,以及他结束哲人作家身分的最后一句话──「人们真的了解我了吗?──与被钉上十字架那一位对抗的狄奥尼索斯」。除此之外,尼采也在《快乐的科学》立起「价值创造者」与「虚无主义者」的对照,以及《敌基督者》一书当中为许多读者所忽略的「耶稣基督」与「圣徒保罗」之对立。

  事实上,面对上述种种的对立时尤须注意,尼采的目的之一在于迫使我们自行针对我们至今所相信的一切价值进行「重估」,但不是去「否定」一切价值,是去「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从此遁入虚无主义(nihilism),并宣称世界上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换言之,看到了事物的「反面」,立即就说一切都是「假的」,甚至从此不再相信世界上存在有任何的「真」(real),或绝非上述尼采所说的「辩证」意义。

  如果将尼采竖立的反面事物,理解成一栋建物,当我们看到了尼采在其正对面也打造了一栋建物,首先必须思索两者的形式与内容上的异同之处,然后掌握了两者的各自优劣,才称得上他所谓的「十分冷静地深思了各种事物」之后所下的判断。这一种辩证,当然也涉及了肯定与否定,但,必须是走到侧面去端详两者,做出的正确选择。更具体地说,尼采确实在基督教对面竖立一个类似宗教的价值体

  系,不过,身为读者的我们必须走到侧面,严谨地评估超人哲学与救赎神学的根本差异,然后小心翼翼地跟随着作者留下的仿讽线索,开始逐步剔除掉形式上下山传讲与登山宝训的类似之处,抽丝剥茧地拆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所有类似宗教的叙事框架,或说拆解尼采所精心虚构的一个舞台──唯有如此,尼采才会掀开查拉图斯特拉的面具,真诚地拥抱读者为「朋友」。

  当一切都拆穿之后,其实只剩下一个关于人生赤裸裸的真相:基督教所谓的「救赎」、「真理」、「永生」、「灵魂不朽」以及据此所建构的彼岸与概念大楼,并不存在;此岸的人生才是我们唯一所拥有,必须珍惜的一切,而且必须替自己创造人生的「价值」,打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同理,所有预设一种世界预埋了「真理」等待我们去挖掘的世界观,都是「基督教世界观」的残留!即使以为自己远离了黑暗的基督教世纪,启程航向具有「美感」的「纯粹」真理的自然科学家也不例外,因为那也预设了一个绝对客观的「实体」,以为所谓的「科学真理」可以如同镜子般清楚且完整地呈现,其知识可以天衣无缝地与世界本相吻合,化约成一道道的「数理公式」,而人类的语言也正好可以准确地捕捉真实世界的片段,人类的大脑认知结构也这么巧合地能够完整无误地认识外在世界──事实上,这一切预设,都是承袭了基督教世界观而不自知的结果,甚至还以为自己是基督教的对立面!

  事实上,就连「无神论」也是如此。当《快乐的科学》借由疯子的口宣告「上帝已死」的时候,他说的是:上帝被所有的人杀了!他们谋杀的方式是以为上帝必须存在时空当中,可以让我们任意触摸,

  因此当他们找不到的时候,就认为祂已经死去,其实愚蠢。据此,标榜科学理性的启蒙运动,不是真正的人类曙光。康德的「唯心论」及其友人试图借此打造的「德意志精神」因此也不是真正的「自由精神」;反之,还在展现「真理意志」努力建构一套绝对客观的形上学之哲学家,离自由尚远,甚至也称不上真正的「哲学家」。理解至此,读者或可理解尼采为何在《论道德的系谱》当中说道:

  所有这些毫无血色的无神论者、敌基督者、无道德论者、虚无主义者……他们肯定相信自己已尽可能地从苦行理想当中解放出来,这些「自由,非常自由的精神主体」……──如果我猜对任何谜题的话(我希望这个命题可以证实如此),他们远远不是自由的灵魂,因为他们依旧相信真理。

  尼采眼中,此时那些宣称自己手上握有真理的人,若非无知,就是假先知。然而,他似乎把最愚蠢的位子留给了宣称信仰上帝的「敌基督者」(anti-Christian)。他们一共杀了上帝两次。第一次是耶稣被虔

  诚的信徒钉上十字架。这是误杀,因为他们连「道成肉身」的上帝都认不出来。第二次则是耶稣被认定为「基督」(救世主)之后又在「使徒保罗」(St. Paul)的手上死了一次。这一次是因为这一位召基督徒到万国传福音的圣徒,根据尼采的理解,根本误解了耶稣的福音真谛:耶稣来是为了彰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且他亲自示范,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实践了「爱人」的可能以及最高境界。然而保罗却把如此具体的生命意义,转化为一套宗教,让人以为重点在于「信靠」上帝,才能战胜原罪与私慾,导致了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进而建构起一套抽象的基督教神学,最后再让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高举「因信称义」,一步步将原本耶稣以具体行动作为圣爱的印记,转化为基于「内在动机」并期待圣灵从外协助的「信仰」──然而,内在战场上最需要的不是外力,而是仰赖真正的「权力意志」,凭己力克服「老我」,才能展现「新我」的真正的自由与尊严。

  按此描述,因为採取行动效仿耶稣才必须以「平安!」作为暗语的使徒情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牧师一次又一次宣告「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然后信徒行礼如仪,齐喊一声「阿们!」的崇拜,是为礼拜。

  至此,读者应当也不意外在《敌基督者》一书读到对于耶稣的赞赏。事实上,耶稣几乎是尼采笔下在行为上最接近他自认为「最内在的本性」,人类历史上真正能称得上真正「新颖、独特,无可比拟,自

  我立法、创造自我的人」──是的,只是一个「人」,不是「基督」,也因此,他最后决定把自己的生命故事诠释成耶稣基督的对照,当另一种类的敌基督者。一方面,为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生命理想依然可能,未来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人可以超越人性,克服自己,继续创造历史。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自己如同耶稣一样,生前必然百遭误解,因为自己的时代尚未来临。于是有了本书──《瞧,这个人》。

  然而,虽然看透事物两面性、但却饱受孤寂的尼采,期待与人分享手上的智慧钥匙,不过人们似乎不愿意从对立面走向侧面去思索与判断,再回到尼采。正如他在《瞧,这个人》序言最后借用查拉图斯特拉的一句话:

  现在我要你们丢掉我,去寻找你们自己;唯有当你们把我彻底地否定,我才愿意回到你们身边……

  换言之,读者必须自行剔除尼采仿讽文体当中类似另一面的地方,从中提炼出的真正智慧,其实也就是──「热爱命运」。这是尼采无限次跌倒与爬起,无限次绝望与希望之间,搜索灵魂,千锤百鍊下来的结晶,也是他个人展现不依赖上帝即可达至崇高的生命境界,替人类保有一个高贵姿态的方式,所以是一句另类的「阿们!」

  然而,人们似乎更乐于从他手上接过钥匙,但不愿意跨出自省的一步;例如,乐于接受查拉图斯特拉从山上下来传讲真理,如同耶稣的登山宝训,只是道理相反。但这是尼采所最厌恶、基督徒身上常见的「教条主义」(dogmatism)。亦或,人们看透两面性之后,直接宣称世界上没有真理,一切都只是各说各话,宛如自己这一句话本身就是真理,殊不知其中的逻辑矛盾。这种极其肤浅的「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尼采提醒人们必须小心的虚无主义来源,更是一个人放弃思考的表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瞧,那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詳注精裝本】」,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想的了。我是在書店裡偶然翻到的,那時候我正為最近工作上的一些人際關係感到困擾,總覺得為什麼有些人就是那麼難以理解,明明是簡單的事情,卻總能演變成複雜的劇本。書的封面上那句「人如何成其所是」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究竟是受到哪些內在或外在因素的影響?是家庭教育?成長環境?還是社會價值觀的塑造?精裝本的質感也很好,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印刷,讓人感覺這本書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我還沒開始閱讀,但光是看目錄和前言,就覺得內容肯定非常豐富。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對人性有更深刻的認識,或許也能找到一些化解人際困境的方法。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直接的答案,而是能讓我們重新思考問題的角度。這本書,看起來就是這樣一本能夠引導思考的工具。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現象和人際互動的觀察者,我一直覺得,理解「為什麼人們會這樣做」是解開許多謎團的關鍵。這本「瞧,那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詳注精裝本】」光是書名就極具吸引力。我認為它可能會深入探討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決策過程,以及這些模式是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被建構起來的。「詳注精裝本」的精緻,讓我聯想到這可能是一本需要沉下心來細細閱讀、反覆咀嚼的著作,其中必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嚴謹的論證。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群體行為」或「社會認同」的洞察,因為這些現象總是我感到最難以捉摸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人性的複雜性,以及在各種社會情境下人們的反應模式,那將會是對我認知世界的一大提升。

评分

最近一直對「人性」這個議題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在經歷了一些社會事件後,更加覺得需要深入探討。這本「瞧,那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詳注精裝本】」聽起來就是一本非常適合深入研究的書籍。從書名「人如何成其所是」來看,它似乎不是在探討人性的善惡二元論,而是更側重於人之所以會形成特定性格、行為模式的深層原因。我對「詳注精裝本」的「詳注」部分特別感興趣,一般來說,有詳注的書籍代表作者或編者對內容做了更為嚴謹的考證和補充,這對於理解複雜的概念和學術觀點非常有幫助。我正在考慮是否要入手這本書,因為我希望能從中獲取一些學術性的養分,而不是流於表面的探討。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了解一些心理學、社會學或哲學上的觀點,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動機和發展。如果內容真的如我所預期,那麼這將會是一筆很值得的投資。

评分

我是一個對於「自我成長」和「個人潛能開發」非常熱衷的人。這陣子一直在尋找能夠啟發我、幫助我突破現狀的書籍,偶然間聽朋友提到了「瞧,那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詳注精裝本】」。光是「人如何成其所是」這句話,就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潛能、天賦、後天學習、環境影響等等的討論。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著重於心理層面的探索,還是會涵蓋社會學、文化學等更廣泛的面向?「詳注精裝本」的設計,讓我感覺這本書是經過一番細緻打磨的,應該會提供很多細節和深入的解析。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更了解自己、發掘自身優勢、克服缺點的方法。我也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讓我能夠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進而實現更美好的自己。

评分

最近剛讀完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讓我開始思考「性格養成」這個議題。而「瞧,那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詳注精裝本】」這個書名,馬上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在家庭、學校、社會這些不同的環境中,人是如何被塑造,進而形成獨特的個性和價值觀的。我對於「詳注」的部分感到非常好奇,我想像著這本書裡可能會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報告,甚至是一些歷史文獻,來支持它的論點。我希望能從中學到一些關於如何理解不同類型的人,以及如何在親子溝通、師生互動中,更有效地引導孩子成長。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關於「人格形成」的百科全書,希望能幫助我更全面地認識這個複雜的「人」的構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