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学校:杜威论学校教育(唯一繁体中文版)

明日学校:杜威论学校教育(唯一繁体中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Dewey
图书标签:
  • 杜威
  • 教育
  • 学校教育
  • 明日学校
  • 教育哲学
  • 进步主义教育
  • 经验教育
  • 课程
  • 教学
  • 教育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响二十世纪前期美国与中国教育思维最大的哲学家杜威对于「学校教育」的关键想法

杜威教育理念经典之作

书中阐述杜威最重要的两个教育思想:让孩子「自然发展」以及「做中学」。

让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就是孩子。

教育者要如何协助孩子自然发展并学会生活与独立思考?
杜威记录多所实验教育学校的概况,描绘其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
不仅明确阐述他的教育理念,也提出让孩子自然发展和做中学的实际应用方法。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明日学校:杜威论学校教育》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且字数达到约1500字。 --- 书名:《古今学问之道:从蒙学到学术的演变与反思》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虚构的教育史学家或思想史学家,例如:林秉文] 出版社: [此处可设想一家学术出版社,例如:宏观文史出版社]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知识的传承、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学习观念的演变进行一次宏大而深入的梳理与探讨。我们不再将教育视为一个孤立的现代现象,而是将其置于人类社会结构、哲学思潮和技术变革的宏大背景之下,探究“何为学问”、“如何教习”以及“学问的终极价值”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面貌。 第一部分:蒙昧初开——古代的知识启蒙与伦理奠基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早期文明中教育的起源形态,即“蒙学”阶段。我们将回顾古代社会中,知识是如何从口头传统、宗教仪式和家族技艺中逐步分离、固化为可教授的内容。 第一章:文字的诞生与记忆的重塑 我们首先探讨文字系统(包括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字母文字的早期形态)如何从信息记录工具演变为知识传承的载体。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不再完全依赖于个人的记忆力,从而催生了最早的“学校”雏形——祭司学堂、官吏训练所。重点分析了早期书写材料(甲骨、竹简、莎草纸)的特性如何反向制约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第二章:希腊的“逻各斯”与罗马的“实用主义” 深入剖析古希腊城邦教育体系的核心——“逻各斯”(理性)的培养。柏拉图的学园与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Lyceum)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对理想人格和公民义务的塑造中心。我们详细对比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智者学派的修辞教学,揭示了早期思辨教育的内在张力。紧接着,转向罗马教育,分析其如何将希腊的哲学思辨与帝国的治理需求相结合,强调了法律、军事技能和公共演讲(Rhetoric)的实操性。 第三章:东方经典的深厚积淀 在东方,尤其在中国,本部分将侧重于儒家经典教育的形成过程。从孔子开创的有教无所私,到汉代“独尊儒术”后,教育体制如何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我们细致考察了《四书五经》在不同朝代被解读的侧重点变化,探讨了科举制度(及其前身)对知识结构的固化作用——即教育目标是如何被高度统一于“入仕”这一单一路径之上,以及这种固化对民间智慧和技术创新的潜在抑制。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与学术的坚守 本部分转向黑暗时代与中世纪,考察在社会动荡和宗教主导下,知识的保存与发展。 第四章:修道院的灯火与知识的避难所 探讨修道院在西欧文明断层中扮演的“知识保险库”角色。抄写员的工作是何等艰巨,他们不仅是复制者,更是文本的守护者和早期校订者。分析了《七艺》(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课程结构,揭示了其神学根基。 第五章:大学的兴起与知识的自治 重点分析了博洛尼亚、巴黎大学等早期大学的起源,它们是如何从教会或城市自治体中争取到独立的“特许权”(Charter)。考察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尝试调和信仰与理性(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努力。大学内部的“教师行会”与“学生行会”的运作模式,为后世的学术共同体提供了最初的组织蓝本。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至启蒙——人本主义与科学方法的觉醒 本部分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颠覆,以及科学革命对课程内容的彻底重塑。 第六章:人文主义的回归与“全人”的塑造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目标从服务于神或国家,转向关注人的潜能的全面发展(Uomo Universale)。本书将展示彼特拉克、伊拉斯谟等学者如何倡导回归古代经典的原貌,强调体育、艺术与伦理的平衡发展,并批判中世纪经院教育的空洞化倾向。 第七章:科学革命的冲击与实验方法的建立 伽利略、培根等人的工作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式。本书详细分析了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在教育中的引入。这种新方法如何挑战了“权威文本”的绝对地位,并迫使教育体系开始重视实践操作和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探究。 第八章: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芒与公立教育的萌芽 伏尔泰、卢梭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被置于本章的核心。我们将对比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激进的“自然教育”理念与启蒙思想家们对普及基础教育(旨在培养理性公民)的呼吁。分析了普鲁士等早期国家如何开始尝试建立中央集权的、世俗化的国家教育体系,为现代学校制度奠定了行政和意识形态基础。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困境与未来的展望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近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特别是对教育目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术的反思。 第九章:工业化时代的教育需求与知识的碎片化 考察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如何推动了大规模、标准化的“工厂式”学校的建立。标准化考试、分级教学和效率至上的原则如何成为主流。同时,我们探讨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它试图弥合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鸿沟,但其在实践中常被简化为单纯的技术训练。 第十章:知识爆炸时代的教育哲学再审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的边界日益模糊,学习的终身性成为常态。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合理性进行审慎的哲学反思,探讨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教育如何应对身份认同的多元化、技术工具的迭代,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我们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试图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历史框架,以便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育选择,是如何由数千年来的思想沉淀和制度博弈共同塑成的。 --- 《古今学问之道:从蒙学到学术的演变与反思》 是一部深入浅出、立意深远的历史考察,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传承之道。它关注的是教育的“精神内核”,而非“具体方法”的迭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
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理则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思维,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者。美国还曾于1968年发行杜威纪念邮票。
杜威出生于佛蒙特州伯灵顿市,家中经营一家小杂货店。1875年,杜威进入佛蒙特大学就读,开始接触到进化论。大学毕业后,杜威先后在两所中学任教,这时期他阅读了大量与哲学有关的书籍,深受美国圣路易黑格尔学派刊物《思辨哲学杂志》影响。1884年,杜威取得约翰.霍普金斯哲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密西根大学,开始关注教育课题。
杜威一生学术着作丰富,主要代表作有:《我们如何思考》、《民主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类本性及行为》、《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艺术即经验》、《逻辑:探求的理论》、《公众及其问题》、《人的问题》等等。


相关着作:《我们如何思考:杜威论逻辑思维》

译者简介

吕金燮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专长资优教育与认知心理学,曾任中华资优教育学会理事长,英国巴斯大学及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访问学者。
经历:1.「华人教养智慧」团队:文化历史观点探讨各国资优教育的实践历程,建构华人「资优教育」观。2.Design-Based Learning团队与广达文教基金会合作「设计学习」计画,发展学生问题解决与创造力。3.「好野人小学」团队,建构偏乡儿童才能发展支持系统。


吴毓莹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专长学习评量、谘询辅导、师培教练。现任阿德勒心理学会副会长、傅尔布莱特资深学者、科技部优秀研究人才、教育部弹薪教授。曾任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
研究:1.华人教养智慧团队:从文化历史观点探讨华人「教养(cultivation)」心态与策略。2. 开发YES就业力量表,法务部矫正署成瘾者生涯建构。3.与魔法狮合作SEL社会情绪学习套件与评量系统,于线上、上海及新疆实施。


图书目录

推荐序预言成真(杂学校创办人苏仰志
译者序:百年走来,明日就在今日(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吴毓莹
导读:学会生活——明日学校的校训(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吕金燮
前言
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 Education as natural development
所谓自然就是在成年之前,让每个孩子就是孩子自己。如果我们不循序渐进,那最后的结果将如同一个强摘的果实,不成熟且索然无味、腐败的速度远快过于其熟成的速度。

第二章:教育为自然发展的实验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 as natural development
遵循着自然发展,孩子会因自己的求知慾而自主地学习读书、写字、数学、地理......。我们必须让孩子自己产生求知的慾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需求。

第三章自然成长的四个因子 Four factors in natural growth
在梅里亚姆这所附设小学,一天分别用以进行游戏、故事、观察与手工四个时段。这些活动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是自发、享受的,且在学会后可以马上获得实用价值。
第四章:课程的重整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孩子不是透过读书或是听着课堂上讲解怎么吃东西、避开火源等,而是借由一次次地自己吃饭、烫伤自己来累积经验——透过不断地实作来学习。「做中学」就是许多教师调适课程的写照。

第五章:游戏Play
要尽可能让儿童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他们想要弹珠,就会自己实验,直到他们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来使东西变成圆形。

第六章:自由与个体性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对于学生来说,自由是一种可以检验所有世界上人事物的冲动和倾向的机会,借由这些检验,他会发现他自己,充分地发现这些人事物的特质,以便他可以摆脱那些有害的东西,并发展那些对他自己和他人都有用的东西。

第七章:学校与社区的关系The relation of the school to the community
学校是社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同社区中的消防队与警察局。社区多方运用青少年的能量与兴趣,就会发展出具有社会性的学校以及建构这种学校所需要的资源,学校将会协助学生发展出社群情怀与兴趣。

第八章:学校是社会安定之所在  The school as a social settlement
要抵抗剥削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小开始教育孩子如何清楚的思考,以及如何照顾好自己。
扩大运用学校设施,不仅训练年轻人承担起自我改善的责任,更提供社区所欠缺的娱乐、社交以及进步的机会。

第九章:产业与教育调整 Industry and Educational Readjustment
阅读、写作以及算术,这3R因为有用而被教导。这些科目可以让人民自足、变得更好,在商业变化中提供更好的经济服务。学校应该引起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和离开学校后,都能自己寻找历史、科学、传记和文学等领域的材料。

第十章:经过产业洗礼的教育 Education through Industry
工作室课程提供学生在理论和过程上的知识,因为学生们不是要学习成为木匠、电工或裁缝师,而是要了解生活中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所有技术高中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学生都喜欢上学并享受学习,因为他们看到所学的课程会把自己带去哪里。

第十一章: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办学目的不为少数学生,才符合民主社会的真正需要。

图书序言

小野/台北市影视音实验教育机构校长
邱淑惠/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
苏仰志/杂学校创办人
苏伟馨诺瓦中小学暨幼儿园创办人兼董事长

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教导孩子学会明智的生活,要求孩子对事物要有自身的见解,才能唤醒和激起儿童身体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过程,促进孩子自我教导。~~吕金燮/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强摘的果实不甜。喜欢探索、充满好奇的童年,被迫待在狭小的教室,阅读脱离经验的教科书,练习没有体悟的写作。现在的教育,让孩子讨厌学校,却反过来责怪孩子过动。杜威强调自然教育,但要如何实践,是不少人的困惑,此书以实例阐述,好懂。自然教学需要因地、因时制宜,阅读此书,教学灵感不断,让人很想在自己的课堂实验。本书的导读也让人心有戚戚。深深觉得,明日学校的校训「学会生活」应该成为全民素养。~~邱淑惠/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教授

杜威对我影响至深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尊重个体发展」的意图以及「塑造社会性终身学习生态」的启发。我不是教育专业背景,认识杜威也是因为在做杂学校这个社会创新行动过程中的机会效应,然而令人兴奋的是,在此时此刻持续探索改变教育的同时能有这本书的中译版出现,给了我更多的印证与启发。~~苏仰志/杂学校创办人

翻看《明日学校》的内容时,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是大多数教育者耳熟能详的名词。书中提及许多学校教学模式,详细的说明了如何在学校教育里,实践「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其中提及了许多教育一直存在的错误目的,至今也未曾消失。站在2018年的此刻,在翻看百年前教育理念的同时,突然连结起1915年此书的出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年代,在硝烟四起的战乱时代里,在百年前的生存模式下,杜威对教育的见解和分析,足以称之为「先知」。~~苏伟馨/诺瓦中小学暨幼儿园创办人兼董事长
 

【译者序】百年走来、明日就在今日(吴毓莹/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我与金燮在翻译《明日学校》过程中,常常想起我们的好友,颜学诚,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本书在第九章「产业与教育调整」中,提到「school」一词的希腊文字源有「闲暇」之意。如杜威百年前所观察,欧美国家当时在广设公立学校、教育普及的历程中,确实离不开贵族闲暇阶级对于学习的设定──学习知识、动脑思考、不动手劳作,涉及手与身体部分越少者,表示智能(intellectual)等级越高。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时也带出了另一个相关概念,就是自由(free),意指不需要劳动服务的自由,且悠闲贵族所学习的内涵,包括哲学、神学、数学、逻辑、文学与语言等。当时杜威看到产业普设、产品制造与流传越加快速,深感产业教育的调整有其文化习惯上的困难,然改革的进行却也不得不然。
翻译到这儿,彷彿看到中世纪贵族们学习典籍的田野现场,便想与学诚对话。那么,汉字的「学校」一词,源头出处是什么,这样的源头三千年来如何影响华人对于教育的想像?一百年前的杜威,忧心教育在「强迫成就」与「自然发展」两端间的冲突(请见第1章)。我与学诚在2015年所写的文章,提到《社会移动与个人发展之冲突》(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mobilit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文中提及台湾的教育改革不论改了哪些机制,如班级人数、教师专业社群、课程课纲等,其中最纠结人心的,还是影响孩子进入哪个学校的入学测验方式,包括国中升高中的会考、以及高中生大学的学测与指考。而入学测验分数与学校的排序等级相互关联,最终,指向我们的结论──无论教改如何进行,改不掉的是一般人咸相信教育主要功能在于配置资源,促成个体向上移动,阶梯观念深植人心。从学校到学生、从机构到个我,大家排序在阶梯上,个体的独特性往往遭受某些牺牲。
学诚癌症病发、治疗、复发、再疗过程中,仍念念不忘世界和平的理想。学诚发现在陌生人彼此间愈来愈繁复接触的社会中,证照与等级提供了清楚具体的任用与交往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稳定,在人类发展历程上,是一个有智慧的好方法,同时也加速且有效化社会的运作。而今的我们,显然从十二年国教的议题到大学入学方式的改革,关心的重点在于阶梯排序所带动的资源分配是否公平之议题上,盖过了个人独特性的发展。2018年指考放榜时,大学入学率已高达96%,人人有大学可以读,即便在此情况下,学校仍旧有排序高低之别,依旧与学习结果相互映照。
我们显然很难排除这样的文化习惯,那么个体的独特性,如何在这样的文化下得到发展,教育的下一步要如何走?从强迫成就到自然发展,在华人世界中,排序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就是我们的文化习惯。吴宝春的动手做面包、曾亚妮的运用身体挥桿,在社会民众心中,等同李远哲的诺贝尔奖。抽象思考也好,动手动脚也可;是成就导向?还是自然发展?
我们终究会问,等级如何,代表着资源与前景,也指向更务实的生存问题,这确实是华人教育的核心标准。如同佛教的七级浮屠,或是道教的十八层地狱,把等级更细腻地区分,都与基督教的天堂与地狱的二元划分,大大的不同。我们真想与学诚聊聊,华人历史上溯三、四千年,在东亚这片大陆上,从北方大汉到南方小个,从东边讨海到西边吃山,族群混合的结果,使得我们在考虑教育时候,担心着什么?最关怀什么?这真是难解的问题,答案终究要回到我们自身,不在杜威的美国。
我们的老友袁汝仪,台北教育大学艺术设计学系教授,也写了一篇论述,提及中国进入高校(大学)的高考与美术教育间的关联,中学生如何借由艺术的补习与精进,以参加艺术类的高考进入高校来改变命运。同样地,民众的核心考量不是人文教育或是艺术鑑赏,而是学习成就与资源配置间的连结,这就是常民对于教育的期待──向上流动。读书这件事情,自隋文帝创科举以来,也确实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担保。台湾教改二十年,不断在改革考试方式,企图拉大级距,模煳分数区隔,我们困境在于,是否可以打破成就阶梯与资源配置的连结。广设大学的理想境界是,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风格、资源随处有,分配不烦恼。可能吗?答案未知,然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迂回、后退、与前进。
成书过程中,还等不及完稿,想好好与学诚讨论,他竟已离开人世。汝仪念念不忘的艺术教育,摇身一变,成为资源分配的重要工具。她的遗着,为艺术教育在华人世界中,描绘了一个文化导向的转弯。
我们一群伙伴,十人,一起读书写书,也十年了。完成《华人教养智慧—若水》,以及《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华人文化之教育与教养)。十年以来,杜威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讨论中,我们总是不禁地望向美国,看看他们的教育如何走法。今有此机会,把杜威所赞许的学校以及教育方式,尽量原汁原味翻译描绘出来。虽然只有我与金燮双人组,然而,我一直感受到过去十年的讨论内涵,以及十人相互论辩的火花,虽然已有两位伙伴身不在此世,仍旧充满在我们双人组心中,与杜威的言语激盪着。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杜威百年前所描述的明日学校,杜威描绘的社会,虽然存在于百年前,我们阅读起来也活生生觉得那不就是当代吗?
此时的学校,像不像杜威赞许的明日学校?今日学校符合杜威百年前所描绘的明日学校吗?这就有请读者仔细读后,来比较与思索了。
我们在翻译时,尽量使用杜威的用词,而非目前台湾盛行的说法。例如,杜威所强调的自然发展(natural development),与大家现在常谈的适性发展,并不相同。前者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自然性,而后者是带着目的与价值来与学生的特性配合调整教育。即使一般用语,例如智能,我们还是标出了英文intellectual,以让读者感受到英文用词的意涵,更含有知识分子的高层思考意味。
感谢商周出版邀请翻译《明日学校》一书,我与金燮当下就答应下来,欣喜商周出版对于教育的兴趣,高兴看到不同领域工作者对于教育的关怀。
谦谦华人,灵动台湾人,对于教育,下一步是什么呢?




 

图书试读

【导读】(摘录)

学会生活:明日学校的校训(吕金燮/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教授)


我想教会他生活。~~卢梭•爱弥儿

「学会生活?」既没有学问,更不是专业,怎能成为明日学校的校训?杜威这个老掉牙的理念能给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什么有用的启示呢?明日学校的校训应该是创造性、突破性的、伟大的理想;或者,至少应该像北欧的「芬兰经验」,一个各国竞相效仿的学校教育成就,才足以构筑明日学校的校训。「学会生活」很多读者不但会不置可否,尤其越专业的教育学者越鄙视「生活」这个名词,所以杜威在第一章开宗名义就引用卢梭的话:「我们越是受教育,我们就越偏离正轨。」

我们翻译这本书,正是企图要从杜威的智能遗产中,获得对台湾教育的启示,尤其历经二十多年教改之后的台湾,两个教育的发展主流已然成形,正如杜威在第一章中所描述的教育现象,一个极端是「强迫成就导向」,另一极端是「自然发展导向」。我们在两个极端之中,急切找出一套有效的教育制度,此刻正需要对杜威的教育哲学观点多一些理解,避免错误认知与期待。

「教育即生活」是国内对杜威教育哲学的普遍理解,因为太普遍,朗朗上口后我们往往低估这个概念的重要性。细读杜威的重要着作,我们的确可以清楚可见「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毕生的职志,而《明日学校》可以说是杜威教育哲学中最具体也最易懂的一本书,杜威其他的着作风格艰深难解,连心理学之父威廉 • 詹姆士(Williams James)都有意见。《明日学校》出版于一九一五年,当时杜威五十六岁,这一年是杜威教育专业上的巅峰时期,同时期着作《德国哲学与政治》(German Philosophy and politics)以及《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的修正版,当年度杜威共同创办美国大学教授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同时担任首任主席。隔年他发表《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明日学校》的最后一章就是这本书的序曲。

《明日学校》出版时,教育学术界的反应非常平淡,例如「有趣」但是没有新意是最普遍的回应。其中比较多评论的是杜威对主流教育过度强调3R(阅读、写作以及算术)的重要性的,因为「学校一定要教阅读,虽然阅读的教学常被批评在某些程度上太制式而且没有效率。」杜威并不是认为阅读不重要,他要改变的是学习阅读的方法与目的,以及对阅读的过度重视而忽略其他学习的趋势。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孩子們放學回家,不是疲憊地攤在沙發上,就是機械地滑著手機,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擔憂。總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給予他們的,似乎太多外在的規範和壓力,卻太少內在的引導和啟發。《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的出現,讓我覺得,或許是我一直以來對教育的困惑,終於有了一個可以依循的理論基礎。書中對「進步主義教育」的深入闡述,讓我理解到,教育的目標不應該只是為了升學,更不應該只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期待的「標準人才」。而是應該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培養他們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並且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書中那種強調「兒童中心」的教育理念,讓我看到了一個更溫暖、更有人性的教育願景。我常常想像,如果我們的學校能夠真正做到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探索中獲得成就感,那該有多好!這本書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了我對教育的渴望,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學術討論,它觸及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未來,以及我們希望為他們創造一個怎樣的教育環境。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試讀機會,我真的是太興奮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教育發展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學以致用」這件事感到很掙扎。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但畢業之後,許多人卻發現所學的知識,似乎與現實社會的需求脫節,這讓我感到非常可惜。《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這本書,正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非常深刻的見解。杜威所強調的「學校即社會」,讓我理解到,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應該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讓學生在其中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如何解決問題,進而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好準備。書中那種強調「實用性」和「經驗性」的教育觀念,讓我看到了一條更務實的教育道路。我曾經看過一些國外的教育紀錄片,其中一些學校的做法,就非常貼近杜威的思想,孩子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解決真實的問題,那種學習成效,真的令人印象深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台灣引起更多的迴響,讓我們的教育,能夠真正地為孩子們的未來負責,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迫不及待想與身邊的親友分享的書!《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這本繁體中文版的出現,簡直就是為我解開了心中長久以來的許多疑惑。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本質,不應該是讓孩子們變成考試的機器,而是應該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懂得愛、懂得思考、懂得創造的人。書中杜威對於「民主教育」和「個人成長」的強調,讓我看到了一個更為理想的教育場景。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學校,能夠真正地鼓勵孩子們去發聲,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去參與到學校的決策中,那將會是一個多麼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書中對於「過程」的重視,也讓我反思,我們是不是太過追求「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掙扎、喜悅和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更貼近人性的、更富生命力的教育。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關於台灣教育的討論,讓我們能夠一起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日學校」。

评分

說實話,對於杜威這個名字,我並不陌生,但過去對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比較片段式的知識。這本《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的繁體中文版,讓我得以系統性地、深入地去認識這位教育巨擘的思想。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學思達」的討論感到興趣,雖然書名是「杜威論學校教育」,但其核心思想,與我們台灣推動的「學思達」教學法,有著非常深刻的連結。那種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參與討論、獨立思考的教學模式,正是杜威所倡導的「民主教育」精神的體現。我常常覺得,台灣的課堂,有時候太過安靜,學生們習慣了聽講,卻鮮少有機會真正發聲。這本書,就好像一個強力的催化劑,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制內,引入更多鼓勵學生主體性的元素。書中對於「做中學」的強調,也讓我聯想到許多實踐式的學習方式,像是實驗、探究、專題製作等等,這些都是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並且更具意義的關鍵。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紮實的思想充電,讓我對如何實踐更有效的教學,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评分

這本《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的繁體中文版,對我來說,簡直像是在迷霧中看到了一盞指路明燈。我一直對教育抱持著很深的關注,但總覺得現行的許多教育模式,似乎都離「真正的學習」越來越遠。孩子們被堆積如山的考卷和制式的課程填滿,卻鮮少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去動手實踐,去真正理解知識的意義。翻開這本書,我彷彿聽見了杜威那穿越時空的迴響,他提出的「從做中學」、「學校即社會」等觀念,在今天聽來,依然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和啟發性。書中探討的教育應該如何貼近生活、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台灣教育體系一直以來不斷尋求突破的方向。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經驗」在學習過程中重要性的強調,這讓我反思,我們是不是太過強調單向的知識傳輸,而忽略了讓孩子們透過親身經歷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理論書,它更像是為所有關心下一代教育的人,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教育本質的契機。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一些想法,應用到我自己的教養孩子上,或是和身邊的老師們交流討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