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等: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

论平等: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ex Callinicos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平等
  • 自由主义
  • 政治哲学
  • 社会正义
  • 公平
  • 意识形态
  • 批判理论
  • 西方哲学
  • 当代政治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当代思潮而言,平等思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现今世界的贫富差距一直在急遽扩大),但对它的意涵亦争论不止。首先,本书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由17、18世纪西方重要的资本主义民主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诸理想之中,追溯平等理想的思想根源。据此,作者解释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其中主要就是迫使资本主义实现其曾作出的许诺──「人人生而平等」。

  其次,作者分别阐述了罗尔斯 (John Rawls)、德沃金 (Roland Dworkin)、沈恩 (Amartya Sen) 以及科恩 (G. A. Cohen) 等着名政治哲学家的相关理论硕果,认为他们对于平等自由主义(egalitarian liberalism)正义观的辩论和发展,为平等理想提供了清晰的涵意:个人因自身无法控制的态势(诸如社经地位和自然禀赋),而在遭受的劣势后果之中有权获得保护,从而拥有平等的自由去追求自身的幸福。

  然而,作者亦尖锐地指出,如果要贯彻平等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内实现。本书援引了有力的例子,说明任何真正推进社会平等的政策,必定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逻辑产生冲突而遭到挫败。作者最后提出,我们需要复兴乌托邦的想像,只有在一个按民主原则和分权化而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理想。
 
  【封面影像︱作品名称〈天与地〉】
  摄影师王英达Isaac Wong,Instagram帐号:isaac_wyt。香港WYNG基金会主办「2012映香港摄影比赛──贫穷」入围作品。感谢王英达独家授权及WYNG基金会协助联系。

名人推荐

  英国着名的左派政治哲学家柯林尼可斯《论平等》一书再度出版,承蒙留学法国的译者宋治德先生重译与唐山出版社的努力,能够让台湾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经验。-林宗弘 ─ 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书与平等自由主义进行了扎实精彩的对话,并将其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结合起来,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伦理学的基础。-万毓泽 ─ 台湾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导言:思想的交锋与现代性的困境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平等”的追求始终是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之一。本书并非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具体论述,而是力求深入剖析这两种宏大思想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上的内在张力与潜在的融合可能。我们深知,这两种思潮代表了现代政治哲学光谱的两极,它们分别根植于对社会结构、个体权利和历史进程的根本性理解之上,构成了对现代性挑战的两种主要回应。 本书将首先构建一个分析的框架,用以解构“平等”这一概念在不同哲学传统中的内涵变异。我们不会拘泥于对特定文本的细致解读,而是关注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权力结构观。理解平等,必须首先理解差异;理解自由,必须先界定其边界。 --- 第一部分:结构的解剖与历史的维度 第一章:作为历史生成物的“平等”概念 本章着眼于平等观念的历史建构性。我们认为,平等并非一个永恒不变的自然真理,而是特定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下涌现出的意识形态工具。 我们将探讨古典自由主义如何将“形式平等”确立为现代政治的基石,聚焦于权利的个体化及其在私有财产关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形式平等,本质上是对前现代等级制度的颠覆,但其缺陷在于对物质不平等的合法化。 随后,我们转向对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平等的审视。这里的平等不再是法律条文上的对等,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消解——即人与人之间不再存在基于剥削的从属关系。我们将分析历史进程如何被理解为必然导向某种形态的解放,以及这种解放如何重塑我们对“人”的基本定义。 第二章: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自由与异化 在分析了两种范式对平等的初始定义后,本章将聚焦于现代社会中自由与异化的悖论。 现代性的一大特征是原子化的个体的崛起,伴随而来的是个体权利的空前扩张。然而,这种扩张是否带来了真正的自主性?我们探讨,当主体被定义为纯粹的经济人或政治权利的载体时,其深层存在需求是否被系统性地忽视。异化并非仅仅是生产资料的占有问题,更是一种关系和意义的断裂。 我们将侧重于分析现代社会中技术理性对主体能动性的渗透。技术进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如何通过新的监控机制和激励结构,重塑了人们对“好生活”的理解,并微妙地限制了超越现有秩序的可能性。 --- 第二部分:本体论的差异与认识的局限 第三章:主体性与结构:谁是行动的承担者? 本书的核心论辩之一在于对行动主体(Agent)的根本性差异界定。 平等自由主义倾向于将主体视为具有先在的理性能力和自主选择的意愿的独立个体。这种本体论预设了主体能够独立于社会结构,做出纯粹的道德或政治判断。我们对此进行反思:这种“独立性”是否只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幻觉? 相比之下,另一种思潮更强调结构对主体的塑造作用。个体经验和认知框架被视为社会关系和阶级位置的产物。本章将探讨这种强结构主义视角下,个人能动性(Agency)如何得以存续,以及如果所有行动都是结构性的产物,那么批判和变革的起点又在何处?我们试图考察,在完全被结构定义的宇宙中,如何可能产生对现有结构的质疑。 第四章:知识的立场:客观性与解放的知识论 认识论上的分歧直接导向了实践上的冲突。本章考察了知识的客观性与立场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传统自由主义追求一种去中心化的、普遍适用的真理,强调方法论上的中立性。我们质疑这种中立性背后的隐蔽立场——它往往维护了既得利益的稳定性。 而另一种知识观则强调,任何对现实的描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其社会和阶级立场。知识的价值不再仅在于其描述的准确性,更在于其是否能揭示被压迫的现实,并服务于解放的目的。然而,当我们接受知识的立场性后,如何避免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并建立起具有说服力的、超越现状的批判标准? --- 第三部分:实践的可能性与伦理的重塑 第五章:分配正义与关怀的伦理 当我们将目光从抽象的权利转向具体的社会生活时,平等的要求便转化为对分配正义的诉求。 本章不侧重于罗尔斯式的“无知之幕”的思辨实验,而是探讨资源和机会的实际匮乏如何固化了社会不平等。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在承认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的同时,实现一种更具实质性的平等。 更进一步,我们引入关怀伦理(Ethics of Care)的视角,来挑战过度强调权利和规则的分配模式。关怀伦理强调关系、责任和脆弱性,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在传统理论中被忽视的、维系社会再生产的“非正式”劳动和情感联结。 第六章:超越二元对立:对共同体实践的探索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超越两种范式之间僵硬的对立。我们认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困境在于其过度依赖个体-结构或自由-平等的二元对立框架。 本章提出,真正的实践进步可能存在于共同体实践(Communal Praxis)的探索之中。这并非回到前现代的有机共同体,而是指在承认个体能动性的同时,通过共同的劳动、共同的决策和共同的责任来重塑社会关系。 我们探讨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在民主参与的深度和资源的公平共享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要求我们构建一种既尊重个体权利,又能够持续抵抗结构性压迫的动态的、反思性的伦理政治。最终,对平等的追求,是对人类充分实现其潜能的持续追问。 --- 结语:在张力中前行 本书的航程至此,我们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或综合的公式,而是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对深层结构与历史必然性的洞察,以及平等自由主义对个体价值与权利保障的坚持之间,划出一条充满张力的思考轨迹。我们确信,只有正视并深入理解这两种思想资源所揭示的现代困境,我们才有可能迈向一个更具实质平等和真正自由的社会未来。 这本书是对思想边界的审视,而非对既有教条的复述。它呼吁读者以批判性的目光,审视自己所立足的知识和权力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塑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平等与自由的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


  1950年生于辛巴威,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欧洲研究系。作者已出版不少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着作,包括The Revolutionary Ideas of Karl Marx (Bookmarks 1983)、Trotskyism(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Imperialism an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Polity 2009)、Bonfire of Illusions (Polity 2010) 和 Deciphering Capital (Bookmarks 2014)。作者亦是英国激进左翼政党社会主义工人党 (Socialist Workers’ Party) 中央委员会成员,以及该党理论刊物《国际社会主义》(International Socialism) 的主编。

译者简介

宋治德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出生,香港长大,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本科毕业。前香港职工盟组织干事。法国史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之「伦理与社会」硕士课程毕业。现于史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修读博士学位。译着《托洛茨基主义》(Trotskyism),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唐山出版社,2015年。
 

图书目录

推荐序§阶级不平等:台湾社会所面对的挑战 林宗弘
译者序言 宋治德
原文书前言与致谢
 
第一章 今日的不平等
1.1 一个不平等的世界
1.2 在发达经济体的贫穷与不平等
1.3 不平等攸关重大吗?
 
第二章 平等与革命
2.1 现代性的原动力
2.2 社会主义与平等:马克思、托尼、克罗斯兰

第三章 平等与哲学家
3.1 新工党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3.2 罗尔斯与差别原则
3.3 什么的平等?
3.4 不正义、剥削和应得
3.5 认同与差异
 
第四章 平等与资本主义
4.1 毋须经过斗争而得的平等
4.2 资本主义的忽好忽坏
4.3 平等抑或市场
4.4 现实的试炼
 

索引
 
附录
X-1 理论、历史与许诺:访问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
万毓泽 译
X-2 2017年英国国会大选结果分析:柯宾合乎情理,梅伊威信扫地──左翼的跃进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 作/宋治德 译
X-3 迈向平等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林致良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节录自〈§ 阶级不平等:台湾社会所面对的挑战〉


  本书主旨在于重新检视不平等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回顾英国社会民主派与政治自由主义在平等议题上的哲学发展,在肯定其发展之余提出新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哲学批判,最后对铁娘子之后新工党妥协下的「第三条路」社会政策进行针砭。本书的主要论点,即是正义哲学仍对资本主义阶级不平等的本质太过轻忽。本书出版之后,英国政局已经多次改变,新工党下台之后,保守党立场走向脱欧,背后凸显了传统工人组织衰退,甚至受到右翼吸引的政治后果,而工党在2015年选出的党魁,代表左翼的杰若米.柯宾(Jeremy Corbyn)支持者则大量来自年轻世代,在2017年6月的国会大选中,工党选票大幅回升,除了苏格兰选民回归之外,主力即来自受新自由主义冲击、主张缩小贫富差距又反对脱欧的18至34岁青年,本书对此有先见之明。

林宗弘

图书试读

节录自〈一个不平等的世界〉

世界进入21世纪,财富超越了前几代人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程度,但它却被贫穷和不平等弄得颠来簸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每年发佈的《人类发展报告》(Human Development Report),主要致力于这个令人沮丧的任务:纪录全球持续增长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根据1999年的报告,占世界人口最富裕的20%人群的收入与最贫穷的20%人群的收入,两者差距的比率由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0年的60:1。到1997年,此比率已扩大到74:1。

《人类发展报告》在其最令人注目的标题部分,勾绘出超级富豪资产的增长情况。在1994-98年期间,世界上最富裕的二百人其净资产增长了一倍以上,从4,440亿美元增长到10,420亿美元:后者的数字相等世界41%人口的总收入。同时,每天必须靠少于一美元以维生的人数维持在十三亿人口。盖茨(Bill Gates)、沃尔顿家族(The Walton family,连锁超市集团沃尔玛(Walmart)的拥有者)和汶莱国王汶莱苏丹的这些富豪们,他们的财富相加起来至少等于世界三十六个最低度开发国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其国民总收入的总和。

不平等不仅是一个将富裕的北方和贫穷的南方两者分隔开来的真正全球性问题,而且在个别国家内的不平等问题亦正上升。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料,东欧和前苏联向市场资本主义的过渡中,制造了「比以往更爲急速发展的不平等状况。俄罗斯现在已成爲当中最大不平等的国家──占全国人口最富裕的20%人群之收入是最贫穷的20%人群收入的11倍。」俄罗斯在1987-88年和1993-95年,量度不平等的基尼系数(The Gini coefficient),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由0.24增长至0.48。在拉丁美洲经历19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尽管地区内的经济恢复增长而引发市场一阵的乐观情绪,但是基尼系数仍然稳定维持在0.58。

节录自〈毋须经过斗争而得的平等〉

在上一章讨论平等主义正义的理论,应该清楚它意味着社会资源有相当大的重分配。罗默(John Roemer)最近估计要在美国的教育方面实现「深层」的机会平等,其目标是确保儿童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付出相同的努力到长大成人会有相同赚取收入的能力,而所必须的花费:每个白人学生为九百美元,每个黑人学生则为二千九百美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论平等”,在我看来,直击了现代社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放眼全球,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平等的问题都以各种形态出现,有时是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有时是社会地位的不公,有时是法律上的权利差异,甚至在性别、族裔等议题上,平等仍然是长路漫漫的追求。而“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的并置,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阶级剥削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不平等的根源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它揭示了资本主义体系下,看似自由的交换背后可能隐藏着结构性的权力不对等。 另一方面,平等自由主义的出现,则是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捍卫。它试图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自由,并在社会资源和机会分配上获得相对公平的待遇。然而,这两种思想在实践中常常会产生冲突。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变革路径,有时会令人担忧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对个人自由的潜在威胁。而平等自由主义的改革路径,有时又被批评为无法触及深层的制度性不公,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不回避这种张力,而是试图深入剖析这两种思想体系在“平等”这一概念上的异同、互补与冲突,从而为我们思考如何真正实现一种既自由又平等的社会,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光看就让人感到一股思想碰撞的张力。我一直对这两种看似殊途同归却又在根本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思潮很感兴趣。马克思主义那种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剖析,对阶级斗争的强调,以及最终指向一个无阶级社会的宏大愿景,总让人觉得充满革命性的力量,但也常常伴随着对个体自由的某种程度的压抑疑虑。而平等自由主义,通常会强调个人权利、自由选择,以及在一定框架下追求机会均等,它的吸引力在于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但有时又会让人觉得它在面对结构性的不公时,力量略显单薄,或者说,它所追求的“平等”在实践中是否能触及深层的问题,令人存疑。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一个光谱的两端,硬生生地拉近了距离,试图找到它们的交集、矛盾,甚至融合的可能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复杂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力能否为自由主义提供更深刻的社会分析视角,使其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不忽视社会结构对个体机会的根本性影响?反过来,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和多元性的强调,是否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供更具人性的导引,避免走向历史上的某些极端,从而建立一个真正尊重每个人的社会?这样的探索,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演变,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更自由的社会,无疑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评分

老实说,当我看到“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这两个标签同时出现在一本书名中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它们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哲学光谱,一个强调集体,一个崇尚个体;一个倾向于激进变革,一个主张渐进改良。然而,正是这种“不可能”的可能性,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思想探索,往往就发生在这些看似对立的观点之间。 这本书的标题——“论平等”——更是直接点出了核心议题。平等,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着太多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平等、阶级消灭的追求,其彻底性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常常伴随着对个人自由的质疑。而平等自由主义,则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思想的“平等”观进行对话的?它们在理论层面是否存在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启发的空间?例如,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内在不平等的深刻批判,能否为平等自由主义提供更坚实的社会分析基础?反之,平等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的强调,是否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注入更多人性的关怀,避免历史上的某些教训?这本书的价值,很可能就在于它敢于直面这种思想上的张力,并试图从中寻找出新的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平等议题,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论平等”,一上来就抓住了我。在这个时代,谈“平等”太容易了,但真正理解“平等”的内涵,尤其是它在不同思想体系下的具体体现,却并非易事。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消灭阶级”,对“不平等的根源”的深刻剖析,我一直觉得很有启发性,但同时,它对于个人自由的论述,有时确实会让人觉得比较模糊,甚至担忧。我更习惯于从小小的个体出发,去理解“自由”的概念,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生活。 而“平等自由主义”这个词,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对这种个体自由的保障,在强调个人的前提下,去追求一种普遍性的公平。它的逻辑似乎更符合我这种平凡人的直觉。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仅仅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框架”,而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那么所谓的“平等”可能就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这本书的副标题,将这两种看似南辕北辙的思想放在一起讨论,让我非常好奇。它是否能尝试去融会贯通,或者至少,为我们揭示它们之间那种复杂而又迷人的关系?它会不会告诉我们,是不是只有在克服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结构性障碍之后,个体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或者,是不是平等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视角,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注入更多对个体尊严和权利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论平等: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光是看到就觉得非常有挑战性。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强调个体自由的前提下,实现真正的平等。马克思主义那种对资本主义深刻的批判,对阶级压迫的揭示,总是让我觉得它触及了问题的核心,看到了不平等的“根”。它描绘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听起来就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但是,在现实中,我时常会疑虑,一旦过于强调集体和经济平等,是否会牺牲掉我们珍视的个人自由和选择权? 另一方面,“平等自由主义”听起来就更贴近我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它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以及在法律和机会面前的平等。这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但是,我有时又会觉得,这种平等,会不会只是一个表面的框架?它是否真的能解决那些深植于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平等?比如,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鸿沟,它能否有效弥合?所以,当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被并列在一起时,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这本书会不会告诉我,马克思主义对不平等的根源性分析,能够给平等自由主义提供更深刻的理论支撑,使其在实践中更有力量?反之,平等自由主义对个体权利的关注,能否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注入更多人性化的考量,让我们在追求解放的同时,不失去我们作为个体的尊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讨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