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理念經典之作
書中闡述杜威最重要的兩個教育思想:讓孩子「自然發展」以及「做中學」。
讓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就是孩子。
教育者要如何協助孩子自然發展並學會生活與獨立思考?
 杜威記錄多所實驗教育學校的概況,描繪其課程內容與學習方法,
 不僅明確闡述他的教育理念,也提齣讓孩子自然發展和做中學的實際應用方法。
第二章:教育為自然發展的實驗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 as natural development
 遵循著自然發展,孩子會因自己的求知慾而自主地學習讀書、寫字、數學、地理......。我們必須讓孩子自己産生求知的慾望,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需求。
第三章:自然成長的四個因子 Four factors in natural growth
 在梅裏亞姆這所附設小學,一天分彆用以進行遊戲、故事、觀察與手工四個時段。這些活動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是自發、享受的,且在學會後可以馬上獲得實用價值。
 第四章:課程的重整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孩子不是透過讀書或是聽著課堂上講解怎麼吃東西、避開火源等,而是藉由一次次地自己吃飯、燙傷自己來纍積經驗——透過不斷地實作來學習。「做中學」就是許多教師調適課程的寫照。
第五章:遊戲Play
 要盡可能讓兒童自己解決問題,如果他們想要彈珠,就會自己實驗,直到他們找到一個好的方法來使東西變成圓形。
第六章:自由與個體性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對於學生來說,自由是一種可以檢驗所有世界上人事物的衝動和傾嚮的機會,藉由這些檢驗,他會發現他自己,充分地發現這些人事物的特質,以便他可以擺脫那些有害的東西,並發展那些對他自己和他人都有用的東西。
第七章:學校與社區的關係The relation of the school to the community
 學校是社區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同社區中的消防隊與警察局。社區多方運用青少年的能量與興趣,就會發展齣具有社會性的學校以及建構這種學校所需要的資源,學校將會協助學生發展齣社群情懷與興趣。
第八章:學校是社會安定之所在  The school as a social settlement
 要抵抗剝削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小開始教育孩子如何清楚的思考,以及如何照顧好自己。
 擴大運用學校設施,不僅訓練年輕人承擔起自我改善的責任,更提供社區所欠缺的娛樂、社交以及進步的機會。
第九章:産業與教育調整 Industry and Educational Readjustment
 閱讀、寫作以及算術,這3R因為有用而被教導。這些科目可以讓人民自足、變得更好,在商業變化中提供更好的經濟服務。學校應該引起學生的問題和興趣,引導學生在學校期間和離開學校後,都能自己尋找曆史、科學、傳記和文學等領域的材料。
第十章:經過産業洗禮的教育 Education through Industry
 工作室課程提供學生在理論和過程上的知識,因為學生們不是要學習成為木匠、電工或裁縫師,而是要瞭解生活中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所有技術高中都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學生都喜歡上學並享受學習,因為他們看到所學的課程會把自己帶去哪裏。
第十一章: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辦學目的不為少數學生,纔符閤民主社會的真正需要。
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是教導孩子學會明智的生活,要求孩子對事物要有自身的見解,纔能喚醒和激起兒童身體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過程,促進孩子自我教導。~~呂金燮/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係教授
強摘的果實不甜。喜歡探索、充滿好奇的童年,被迫待在狹小的教室,閱讀脫離經驗的教科書,練習沒有體悟的寫作。現在的教育,讓孩子討厭學校,卻反過來責怪孩子過動。杜威強調自然教育,但要如何實踐,是不少人的睏惑,此書以實例闡述,好懂。自然教學需要因地、因時製宜,閱讀此書,教學靈感不斷,讓人很想在自己的課堂實驗。本書的導讀也讓人心有戚戚。深深覺得,明日學校的校訓「學會生活」應該成為全民素養。~~邱淑惠/國立颱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係教授
杜威對我影響至深的兩個重要理論基礎:「尊重個體發展」的意圖以及「塑造社會性終身學習生態」的啓發。我不是教育專業背景,認識杜威也是因為在做雜學校這個社會創新行動過程中的機會效應,然而令人興奮的是,在此時此刻持續探索改變教育的同時能有這本書的中譯版齣現,給瞭我更多的印證與啓發。~~蘇仰誌/雜學校創辦人
翻看《明日學校》的內容時,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是大多數教育者耳熟能詳的名詞。書中提及許多學校教學模式,詳細的說明瞭如何在學校教育裏,實踐「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其中提及瞭許多教育一直存在的錯誤目的,至今也未曾消失。站在2018年的此刻,在翻看百年前教育理念的同時,突然連結起1915年此書的齣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年代,在硝煙四起的戰亂時代裏,在百年前的生存模式下,杜威對教育的見解和分析,足以稱之為「先知」。~~蘇偉馨/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兼董事長
  
【譯者序】百年走來、明日就在今日(吳毓瑩/國立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我與金燮在翻譯《明日學校》過程中,常常想起我們的好友,顔學誠,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副教授。本書在第九章「産業與教育調整」中,提到「school」一詞的希臘文字源有「閑暇」之意。如杜威百年前所觀察,歐美國傢當時在廣設公立學校、教育普及的曆程中,確實離不開貴族閑暇階級對於學習的設定──學習知識、動腦思考、不動手勞作,涉及手與身體部分越少者,錶示智能(intellectual)等級越高。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時也帶齣瞭另一個相關概念,就是自由(free),意指不需要勞動服務的自由,且悠閑貴族所學習的內涵,包括哲學、神學、數學、邏輯、文學與語言等。當時杜威看到産業普設、産品製造與流傳越加快速,深感産業教育的調整有其文化習慣上的睏難,然改革的進行卻也不得不然。
 翻譯到這兒,彷彿看到中世紀貴族們學習典籍的田野現場,便想與學誠對話。那麼,漢字的「學校」一詞,源頭齣處是什麼,這樣的源頭三韆年來如何影響華人對於教育的想像?一百年前的杜威,憂心教育在「強迫成就」與「自然發展」兩端間的衝突(請見第1章)。我與學誠在2015年所寫的文章,提到《社會移動與個人發展之衝突》(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mobilit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文中提及颱灣的教育改革不論改瞭哪些機製,如班級人數、教師專業社群、課程課綱等,其中最糾結人心的,還是影響孩子進入哪個學校的入學測驗方式,包括國中升高中的會考、以及高中生大學的學測與指考。而入學測驗分數與學校的排序等級相互關聯,最終,指嚮我們的結論──無論教改如何進行,改不掉的是一般人鹹相信教育主要功能在於配置資源,促成個體嚮上移動,階梯觀念深植人心。從學校到學生、從機構到個我,大傢排序在階梯上,個體的獨特性往往遭受某些犧牲。
 學誠癌癥病發、治療、復發、再療過程中,仍念念不忘世界和平的理想。學誠發現在陌生人彼此間愈來愈繁復接觸的社會中,證照與等級提供瞭清楚具體的任用與交往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穩定,在人類發展曆程上,是一個有智慧的好方法,同時也加速且有效化社會的運作。而今的我們,顯然從十二年國教的議題到大學入學方式的改革,關心的重點在於階梯排序所帶動的資源分配是否公平之議題上,蓋過瞭個人獨特性的發展。2018年指考放榜時,大學入學率已高達96%,人人有大學可以讀,即便在此情況下,學校仍舊有排序高低之彆,依舊與學習結果相互映照。
 我們顯然很難排除這樣的文化習慣,那麼個體的獨特性,如何在這樣的文化下得到發展,教育的下一步要如何走?從強迫成就到自然發展,在華人世界中,排序從魏晉的九品中正製度以來,就是我們的文化習慣。吳寶春的動手做麵包、曾亞妮的運用身體揮桿,在社會民眾心中,等同李遠哲的諾貝爾奬。抽象思考也好,動手動腳也可;是成就導嚮?還是自然發展?
 我們終究會問,等級如何,代錶著資源與前景,也指嚮更務實的生存問題,這確實是華人教育的核心標準。如同佛教的七級浮屠,或是道教的十八層地獄,把等級更細膩地區分,都與基督教的天堂與地獄的二元劃分,大大的不同。我們真想與學誠聊聊,華人曆史上溯三、四韆年,在東亞這片大陸上,從北方大漢到南方小個,從東邊討海到西邊吃山,族群混閤的結果,使得我們在考慮教育時候,擔心著什麼?最關懷什麼?這真是難解的問題,答案終究要迴到我們自身,不在杜威的美國。
 我們的老友袁汝儀,颱北教育大學藝術設計學係教授,也寫瞭一篇論述,提及中國進入高校(大學)的高考與美術教育間的關聯,中學生如何藉由藝術的補習與精進,以參加藝術類的高考進入高校來改變命運。同樣地,民眾的核心考量不是人文教育或是藝術鑑賞,而是學習成就與資源配置間的連結,這就是常民對於教育的期待──嚮上流動。讀書這件事情,自隋文帝創科舉以來,也確實提供瞭嚮上流動的擔保。颱灣教改二十年,不斷在改革考試方式,企圖拉大級距,模糊分數區隔,我們睏境在於,是否可以打破成就階梯與資源配置的連結。廣設大學的理想境界是,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風格、資源隨處有,分配不煩惱。可能嗎?答案未知,然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迂迴、後退、與前進。
 成書過程中,還等不及完稿,想好好與學誠討論,他竟已離開人世。汝儀念念不忘的藝術教育,搖身一變,成為資源分配的重要工具。她的遺著,為藝術教育在華人世界中,描繪瞭一個文化導嚮的轉彎。
 我們一群夥伴,十人,一起讀書寫書,也十年瞭。完成《華人教養智慧—若水》,以及《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華人文化之教育與教養)。十年以來,杜威一直齣現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總是不禁地望嚮美國,看看他們的教育如何走法。今有此機會,把杜威所贊許的學校以及教育方式,盡量原汁原味翻譯描繪齣來。雖然隻有我與金燮雙人組,然而,我一直感受到過去十年的討論內涵,以及十人相互論辯的火花,雖然已有兩位夥伴身不在此世,仍舊充滿在我們雙人組心中,與杜威的言語激盪著。
 現在我們已經走到瞭杜威百年前所描述的明日學校,杜威描繪的社會,雖然存在於百年前,我們閱讀起來也活生生覺得那不就是當代嗎? 
 此時的學校,像不像杜威贊許的明日學校?今日學校符閤杜威百年前所描繪的明日學校嗎?這就有請讀者仔細讀後,來比較與思索瞭。
 我們在翻譯時,盡量使用杜威的用詞,而非目前颱灣盛行的說法。例如,杜威所強調的自然發展(natural development),與大傢現在常談的適性發展,並不相同。前者尊重學習者個體的自然性,而後者是帶著目的與價值來與學生的特性配閤調整教育。即使一般用語,例如智能,我們還是標齣瞭英文intellectual,以讓讀者感受到英文用詞的意涵,更含有知識分子的高層思考意味。
 感謝商周齣版邀請翻譯《明日學校》一書,我與金燮當下就答應下來,欣喜商周齣版對於教育的興趣,高興看到不同領域工作者對於教育的關懷。
 謙謙華人,靈動颱灣人,對於教育,下一步是什麼呢?
 
 
  
收到這本書的試讀機會,我真的是太興奮瞭!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教育發展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學以緻用」這件事感到很掙紮。我們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但畢業之後,許多人卻發現所學的知識,似乎與現實社會的需求脫節,這讓我感到非常可惜。《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這本書,正是針對這個問題,提齣瞭非常深刻的見解。杜威所強調的「學校即社會」,讓我理解到,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體係,而應該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讓學生在其中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如何解決問題,進而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好準備。書中那種強調「實用性」和「經驗性」的教育觀念,讓我看到瞭一條更務實的教育道路。我曾經看過一些國外的教育紀錄片,其中一些學校的做法,就非常貼近杜威的思想,孩子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解決真實的問題,那種學習成效,真的令人印象深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颱灣引起更多的迴響,讓我們的教育,能夠真正地為孩子們的未來負責,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培養齣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
评分說實話,對於杜威這個名字,我並不陌生,但過去對他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比較片段式的知識。這本《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的繁體中文版,讓我得以係統性地、深入地去認識這位教育巨擘的思想。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學思達」的討論感到興趣,雖然書名是「杜威論學校教育」,但其核心思想,與我們颱灣推動的「學思達」教學法,有著非常深刻的連結。那種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參與討論、獨立思考的教學模式,正是杜威所倡導的「民主教育」精神的體現。我常常覺得,颱灣的課堂,有時候太過安靜,學生們習慣瞭聽講,卻鮮少有機會真正發聲。這本書,就好像一個強力的催化劑,讓我重新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製內,引入更多鼓勵學生主體性的元素。書中對於「做中學」的強調,也讓我聯想到許多實踐式的學習方式,像是實驗、探究、專題製作等等,這些都是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並且更具意義的關鍵。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紮實的思想充電,讓我對如何實踐更有效的教學,有瞭更清晰的藍圖。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迫不及待想與身邊的親友分享的書!《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這本繁體中文版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解開瞭心中長久以來的許多疑惑。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本質,不應該是讓孩子們變成考試的機器,而是應該培養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懂得愛、懂得思考、懂得創造的人。書中杜威對於「民主教育」和「個人成長」的強調,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理想的教育場景。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學校,能夠真正地鼓勵孩子們去發聲,去錶達自己的想法,去參與到學校的決策中,那將會是一個多麼充滿活力的學習環境!書中對於「過程」的重視,也讓我反思,我們是不是太過追求「結果」,而忽略瞭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掙紮、喜悅和成長。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一種更貼近人性的、更富生命力的教育。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關於颱灣教育的討論,讓我們能夠一起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日學校」。
评分這本《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的繁體中文版,對我來說,簡直像是在迷霧中看到瞭一盞指路明燈。我一直對教育抱持著很深的關注,但總覺得現行的許多教育模式,似乎都離「真正的學習」越來越遠。孩子們被堆積如山的考捲和製式的課程填滿,卻鮮少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去動手實踐,去真正理解知識的意義。翻開這本書,我彷彿聽見瞭杜威那穿越時空的迴響,他提齣的「從做中學」、「學校即社會」等觀念,在今天聽來,依然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和啟發性。書中探討的教育應該如何貼近生活、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颱灣教育體係一直以來不斷尋求突破的方嚮。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經驗」在學習過程中重要性的強調,這讓我反思,我們是不是太過強調單嚮的知識傳輸,而忽略瞭讓孩子們透過親身經歷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係。這本書不隻是一本理論書,它更像是為所有關心下一代教育的人,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教育本質的契機。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一些想法,應用到我自己的教養孩子上,或是和身邊的老師們交流討論。
评分每次看到孩子們放學迴傢,不是疲憊地攤在沙發上,就是機械地滑著手機,我的心裡總有一種說不齣的擔憂。總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給予他們的,似乎太多外在的規範和壓力,卻太少內在的引導和啟發。《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的齣現,讓我覺得,或許是我一直以來對教育的睏惑,終於有瞭一個可以依循的理論基礎。書中對「進步主義教育」的深入闡述,讓我理解到,教育的目標不應該隻是為瞭升學,更不應該隻是為瞭培養符閤社會期待的「標準人纔」。而是應該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培養他們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並且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書中那種強調「兒童中心」的教育理念,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溫暖、更有人性的教育願景。我常常想像,如果我們的學校能夠真正做到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探索中獲得成就感,那該有多好!這本書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瞭我對教育的渴望,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單純的學術討論,它觸及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孩子的未來,以及我們希望為他們創造一個怎樣的教育環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