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感总序
译序 描绘一个不存于任何地方的圆周
导读 回望《物体系》:布希亚的幻象形上学与摄影消失术
导论
A.功能性系统或客观论述
I. 摆设的结构
传统环境
纯功能解放现代物
模范性室内
元件
墙壁与光线
照明
镜子与画像
时钟与时间
迈向摆设的社会学?
摆设人
II. 气氛的结构
气氛价值:色彩
传统色彩
「自然的」色彩
「函数」色彩
温暖与冷峻
气氛价值:材质
自然木材、文化木材
气氛的逻辑
模范材质:玻璃
关系人和气氛人
座位
文化性与检查制度
气氛价值:手势与形式
传统手势:劳力
功能化手势:操控
一个新的操作场域
迷你化
风格化──顺手性──封套
象征面向的终结
力量的抽象化
功能性形式:打火机
形式的延伸义:汽车的翅翼
形式的[不在场]无罪证明
III. 结论:自然性和功能性
附录:居家世界和汽车
B. 非功能性系统或主观论述
I. 边缘物──古物
它的气氛价值:历史性
它的象征价值:起源神话
「真确性」
新-文化症候群:古蹟修复
共时性、贯时性、时代错乱
反向投射:「原始人」心目中的技术产品
古物市场
文化新帝国主义
II. 边缘体系:收藏
由功能中抽象出来的物品
激情-对象物
最美丽的家庭宠物
系列游戏
由量到质:独一无二之物
物品与习惯:手表
物品与时间:被引导的週期循环
禁闭物:嫉妒
去结构物:变态
由系列性动机到真实动机
针对自我的论述
C. 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新奇的小发明和机器人
技术层面的引伸义:自动化主义
「功能化」的超越性
功能错乱:无意义的小发明
伪功能性:玩意儿
后设功能性:机器人
技术的灾难
技术与潜意识系统
D. 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型态体系
I. 模范与系列
前工业文明物品与工业模范
「个性化」物品
选择
边缘性差异
模范的理念性性格
由模范到系列
技术缺失
「风格」上的缺失
阶级差异
现时性的特权
人格的厄运冒险
模范的意识形态
II. 信用贷款
消费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先行消费:一项新伦理
强迫购买
购买的奇蹟
家居事物的暧昧性
III. 广告
针对物品的论述和作为物品的论述
广告的命令式和直陈式
圣诞老公公的逻辑
母性作用元:艾尔朋扶手椅
购买力的嘉年华会
恩宠与压制:双重作用元
集体的推定
和平牌洗衣粉
有广告意味的竞赛
Garap
新人文主义?
系列性制约
由欠缺产生的自由
一种新的语言?
结构与分割:品牌
普遍符码:地位
结论:迈向「消费」的定义
译后记:一个阅读
坦白說,我對《物体系》最初的期待,其實是有點半信半疑的。畢竟「物体系」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學術,我怕它會太過理論化,讀起來會比較吃力。但翻開書頁後,我才發現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擅長用生動的例子來闡述觀點,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它不像我以前讀過的某些探討「物」的書籍,只是羅列一大堆名詞或理論,而是真的能引導我去觀察、去思考。我特別喜歡它裡面對一些日常物品的細膩描寫,像是廚房裡的鍋碗瓢盆,或是書桌上的文具,作者都能從中挖掘出不尋常的面向,讓我對這些熟悉的物品產生全新的認識。在台灣,很多老一輩的人對於「物」的使用都有一種勤儉、惜物的精神,我覺得這本書其實很能呼應這種價值觀。它不是在推崇某種消費主義,而是在鼓勵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物」的關係,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什麼又是可以被遺忘的。這種由淺入深、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讓我讀起來覺得很受用,也很有感觸。
评分最近真的好喜歡《物体系》這本書!老實說,一開始是被它那個充滿文藝氣息的書名給吸引住的。我本身對那種討論「器物」和「人」之間關係的題材就很有興趣,總覺得生活周遭的各種東西,從一棟老房子到一個舊的收音機,都承載著歷史的痕跡和時代的記憶。這本書的書寫方式,我覺得非常細膩,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知識堆砌,而是透過充滿情感和觀察力的文字,帶領讀者一步一步地走進「物」的世界。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像是描述一件舊家具上的刮痕,或是老物件上留下的使用痕跡,這些微小的細節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勾勒出時間的流動。在台灣,我們有很多充滿歷史故事的老物件,或是傳承幾代的手藝,這些都讓我對「物」的價值有更深的體會。這本書讓我反思,我們現在習慣了快速消費、輕易替換,是不是也失去了對「物」的那份珍視和情感?它提醒我,每一個「物」都可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們需要有耐心去傾聽,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成隨時可丟棄的消耗品。
评分不得不說,《物体系》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啟發。我是一個比較注重生活品質的人,對於家裡的擺設、使用的器具,總是會花很多心思去挑選。但之前我可能更偏向於美學和功能性,很少去深入思考這些「物」背後的意義。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在我心中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它讓我發現,原來每一個「物」的誕生,都牽涉到很多層面的東西,從最初的設計理念、材料的選擇,到生產製造的過程,甚至是它最終的去向,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去關注。特別是書裡提到的一些關於「物」與人之間情感連結的描寫,讓我覺得非常有共鳴。在台灣,我們其實有很多人對於傳統工藝、老物件有著深厚的情感,像是阿嬤傳下來的碗盤,或是老家留下的老家具,這些「物」承載了太多家庭的記憶和情感。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重新找回與「物」之間那種深刻的連結,不再只是追求新奇和便利,而是能夠去欣賞、去珍惜,讓「物」真正地融入我們生活,成為有溫度的陪伴。
评分哇,最近在書店裡偶然翻到這本《物体系》,那個封面設計就讓我眼睛一亮!那種沉靜又帶點神祕的配色,加上簡潔有力的字體,瞬間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回家後上網查了一下,發現評價還蠻不錯的,加上我對生活中的「物」一直有種特別的關注,總覺得它們不只是死氣沉沉的擺設,而是有自己的故事和生命。所以就迫不及待地把它帶回家了。老實說,我對這類主題的書向來沒有特別的預設立場,但《物体系》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好像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更貼近生活、更感性的探索。我個人很喜歡這種從日常物件出發,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意義的寫作方式。總覺得我們每天接觸到的這些東西,手機、馬克杯、舊衣物,它們的來源、製造過程、以及我們與它們之間的關係,背後其實藏著好多我們沒有去發掘的故事。尤其在台灣這個海島,東西的進口、製造、再到被丟棄,循環的過程其實很能反映我們的社會脈動和消費習慣。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就是希望它能讓我重新看待身邊的每一個「物」,不再只是單純的使用者,而是能多一點欣賞、多一點連結,甚至多一點對它們「生命」的尊重。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物体系》的書,這本書的調性我覺得跟市面上很多同類型的書籍很不一樣,它沒有那種很強烈的批判性,也沒有刻意營造一種高冷的學術氛圍,反而是一種很溫和、很引導的姿態。它讓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我身邊的「物」,不再是從功能性或美學的角度,而是從它們的「存在」本身去感受。作者好像是一位溫柔的引路人,帶領我們去探索每一個「物」背後的故事,那些關於設計、製造、使用、以及時間的痕跡。我尤其喜歡書裡面那種對「時間」的描寫,它讓我覺得,一個「物」之所以變得有價值,往往是因為時間賦予了它故事和記憶。在台灣,我們有許多傳統的老行業,或是傳承下來的技藝,這些都讓我對「物」的生命有更深的體會。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在我們這個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是否也應該放慢腳步,去感受「物」帶給我們的平靜和力量?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就立刻改變什麼的書,但它絕對會在你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你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