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志业

以学术为志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x Web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奠基人、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
谈投身学界的条件与特质
学术生涯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机遇」。
有志于学界者必须明白其双重任务:研究和教学,而两者完全不相容。

  本书是韦伯于1917年11月7日受巴伐利亚「自由学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学所做的第一场演讲,第二场演讲为《以政治为志业》。两场演讲皆是「以精神工作为志业」的系列演讲之一。韦伯后来根据速记人员抄录的笔记,于1919年出版演讲内容。

  讲座对象主要是学生,即将面临职业生涯的选择,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走上学术之路。韦伯首先指出这个职业的外部条件,他比较了德国与美国在学术体系上的差异,分析体制对于学者选拔过程的影响,很大程度是由机遇而非才能所决定。不仅如此,他还告诫有志于此的年轻学子,必须明白等待他的是双重任务:他不仅要有学者的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这两种素质通常是完全不相容的。

  他再谈到学者的内在条件,必须心无旁骛的沉潜在工作上,并坚守严格的专业。但就算抱持再多的学术热情,在研究成果上仍是无法强求的,且学术追求不断的进步,更是永无止境的命运,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严苛事实。此文发表虽已百年,依旧是精辟透彻的经典之作。

  何谓「以学术为志业」:

  个人唯有在最严格专业化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某种定见,也就是在学术领域贡献出某种确实相当完美的东西。……谁要是没有能力做到所谓的心无旁骛,并且沉潜到某个想法,也就是自己心灵的际遇就取决于:他能否对这部抄本的这个段落做出某种正确的推测的话,那就只好离学术远一点了。

  唯有单纯为事业献身的人,才具备学术领域的「人格」。……任何学术上的「完满」都意味着新的「探究」,并且想要被「超越」和变得过时。所以任何想要效力于学术的人,都必须迁就这一点。

本书特色

  ◎最新德文译本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与《以政治为志业》一百週年纪念

名人推荐

  郑志成(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专文导读

韦伯的各方评价

  ˙雅斯培(Karl Jaspers):马克斯.韦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德国人。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韦伯的才能是百科全书式的,这在现代极其罕见。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马克斯.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史壮柏格(Roland N. Stromberg):社会学最大的黄金时代无疑是马克斯.韦伯,一个具有极大眼界与创力的学者。

  ˙亨尼斯(Wilhelm Hennis):涉入韦伯的着作,乃是一项冒险。

  ˙拉德考(Joachim Radkau):无论伟大与否,韦伯在社会科学上无疑是一位具备了独特观点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位通常能磨砺我们思考的思想家。

  ˙柯塞(Lewis A. Coser):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克斯勒(Dirk Kaesler):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知名的社会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与马克思和涂尔干公认是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年轻时就展现出对哲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神学等各方面的广泛兴趣。一八八九年获得柏林大学法律博士,一八九一年开始在柏林大学法律系任教。一八九三年与妻子玛丽安娜结婚,一八九四年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一八九六年转至海德堡大学任教。一八九八年曾因精神状况无法正常工作,后来虽曾短暂恢复教学,但最后仍在一九○三年辞职,与宋巴特创办《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期刊,开始撰写他后来最知名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九○九年开始写作《经济与社会》。一九一五年发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前三个部份,隔年发表第四部份。一九一九年参与威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一九二○年出版《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一卷,即修订后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年六月因肺炎在慕尼黑辞世。

  他身后留下的大量作品,都是由遗孀玛丽安娜编辑整理后出版,包括:《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三卷、《政治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科学学说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等。一九八四年开始,《韦伯全集》陆续出版。

译者简介

李中文


  辅仁大学德文硕士。担任过出版社主编、大学德语讲师.目前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儿童背嵴健康法》、《孩子需要的9种福分》、《运动让你不生病》、《无效的医疗》、《细菌之谜》、《阅读的历史》、《美国说了算》、《何谓哲学问题》、《论时间》、《数位痴呆症》、《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二、三十本书。E-mail: roger6869@gmail.com
 

图书目录

导读
一、德国大学的编外讲师和美国大学的助教
二、学者选拔过程是由机遇而非才能本身所决定
三、灵感之于学者的重要性
四、学术所求的进步有别于艺术作品永不过时的完满
五、学术在过去曾被视为追求真理的手段
六、学术作为志业的意义何在?
七、课堂不是先知和鼓动家的场所
八、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师,不必是位领袖
九、教师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促成思绪清晰和责任感
十、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疏远神且没有先知的时代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以学术为志业

按照各位的要求,我要来谈谈「以学术为志业」(Wissenschaft als Beruf)。我们国民经济学者总带有几分学究气,所以我想依循此点来谈:我们一向拿外部的情况作为出发点,因此这里的问题是:就职业这个词的物质意义而言,学术的情况是如何呢?不过,这在今天实际上主要意味着:一名决心投入学术生涯、以学术做为职业的毕业生,其处境是怎样的呢?为了了解我们德国的情况所具有的特殊性,这里最好以比较的方式来处理,并揣摩国外在这方面的情况,美国在这方面跟我国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

德国大学的私聘讲师和美国大学的助教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一名以学术为职志的年轻人,生涯通常是从担任「私聘讲师」(Privatdozent)开始的。他在跟相关的院所代表面谈并取得认可之后,以一本书以及一次通常偏向形式上的科系考试为根据来获得讲师资格,可以在一所大学里头开课,主题则是从他自己的讲授许可(venia legend)范围内来决定。但校方并不支付薪水,酬劳独独仰赖学生的听课费。至于在美国,学术生涯通常有完全不同的开端,也就是被聘任为「助教」(assistant)。这就类似于我国在自然科学和医学科系的大型机构向来所出现的情况,只有一小部分助教才能获得私聘讲师正式的任教资格(Habilitation),而且通常要很晚才能够得到。这种对比实际上意味着:在我国,一个学术人的生涯完全建立在金权政治的前提之上。因为对于一名完全没有财产的年轻学者而言,完全仰赖学术生涯的这些条件是格外冒险的。他必须能够忍受至少好几年,完全不知道自己往后是否有机会谋得一个足以煳口的职位。至于在美国,则有官僚制度。因为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是受雇的。薪水当然并不多,这份薪资通常达不到一名不完全熟练工人的薪资额度。虽然他是从这么一个貌似稳定的职位开始,因为他是固定受雇的;然而通常的情况却是,就如同我国的助教,当他不符合期待时,就有可能遭到解聘,对于这一点,他要有种种勇敢的心理准备。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