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志业

以学术为志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x Weber
图书标签:
  • 学术生涯
  • 职业发展
  • 高等教育
  • 科研
  • 学术规划
  • 个人成长
  • 知识分子
  • 学术伦理
  • 读书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奠基人、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
谈投身学界的条件与特质
学术生涯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机遇」。
有志于学界者必须明白其双重任务:研究和教学,而两者完全不相容。

  本书是韦伯于1917年11月7日受巴伐利亚「自由学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学所做的第一场演讲,第二场演讲为《以政治为志业》。两场演讲皆是「以精神工作为志业」的系列演讲之一。韦伯后来根据速记人员抄录的笔记,于1919年出版演讲内容。

  讲座对象主要是学生,即将面临职业生涯的选择,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走上学术之路。韦伯首先指出这个职业的外部条件,他比较了德国与美国在学术体系上的差异,分析体制对于学者选拔过程的影响,很大程度是由机遇而非才能所决定。不仅如此,他还告诫有志于此的年轻学子,必须明白等待他的是双重任务:他不仅要有学者的研究能力,更要具备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这两种素质通常是完全不相容的。

  他再谈到学者的内在条件,必须心无旁骛的沉潜在工作上,并坚守严格的专业。但就算抱持再多的学术热情,在研究成果上仍是无法强求的,且学术追求不断的进步,更是永无止境的命运,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严苛事实。此文发表虽已百年,依旧是精辟透彻的经典之作。

  何谓「以学术为志业」:

  个人唯有在最严格专业化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某种定见,也就是在学术领域贡献出某种确实相当完美的东西。……谁要是没有能力做到所谓的心无旁骛,并且沉潜到某个想法,也就是自己心灵的际遇就取决于:他能否对这部抄本的这个段落做出某种正确的推测的话,那就只好离学术远一点了。

  唯有单纯为事业献身的人,才具备学术领域的「人格」。……任何学术上的「完满」都意味着新的「探究」,并且想要被「超越」和变得过时。所以任何想要效力于学术的人,都必须迁就这一点。

本书特色

  ◎最新德文译本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与《以政治为志业》一百週年纪念

名人推荐

  郑志成(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专文导读

韦伯的各方评价

  ˙雅斯培(Karl Jaspers):马克斯.韦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德国人。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韦伯的才能是百科全书式的,这在现代极其罕见。

  ˙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马克斯.韦伯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史壮柏格(Roland N. Stromberg):社会学最大的黄金时代无疑是马克斯.韦伯,一个具有极大眼界与创力的学者。

  ˙亨尼斯(Wilhelm Hennis):涉入韦伯的着作,乃是一项冒险。

  ˙拉德考(Joachim Radkau):无论伟大与否,韦伯在社会科学上无疑是一位具备了独特观点的思想家,他也是一位通常能磨砺我们思考的思想家。

  ˙柯塞(Lewis A. Coser):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克斯勒(Dirk Kaesler):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学术之巅:知识的拓荒者》 导言:探寻知识的边界与学者的使命 在浩瀚的知识宇宙中,总有一些先行者,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致力于挖掘真理的根基,拓展人类认知的疆域。本书《学术之巅:知识的拓荒者》正是一部献给这些致力于学术事业、将探索未知视为毕生追求的学者的颂歌。它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汇编,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漫游,带领读者走进现代学术的腹地,感受其脉搏的跳动,理解其内在的逻辑与价值。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学术的实践”与“学者的精神图景”。我们试图描绘出,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快的当代社会,真正的学术研究是如何在纷繁芜杂的噪音中,锤炼出具有穿透力和持久生命力的知识体系的。我们将探讨的不是某一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而是构成一切高质量学术活动所必需的方法论基石、伦理准则以及创新思维的培育。 --- 第一部分:构建学术的基石——方法论的重塑与坚守 学术的生命力源于其严谨的方法。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当代学术研究中,不同学科领域是如何建立起其独特的知识建构范式的。我们认为,方法论是连接经验世界与理论世界的桥梁,其精确性决定了研究发现的可靠程度。 1. 范式转移与研究范式的选择: 我们首先考察了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与变异。探讨了当传统范式遭遇无法解释的“异常点”时,新的研究方法(如计算社会科学中的大数据分析、生物学中的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等)是如何被孕育和接纳的。本书强调,选择何种研究范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是研究者世界观的体现。我们详细分析了定性研究的深度洞察力与定量研究的统计严谨性之间如何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排斥。 2. 严谨性的双重标准:可重复性与可证伪性: 在科学哲学的光芒下,可重复性成为衡量研究价值的黄金标准。我们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可重复性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并系统梳理了各国顶尖研究机构为应对此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包括预注册(Preregistration)、开放数据(Open Data)运动的兴起,以及同行评议(Peer Review)制度的自我革新。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如何平衡研究的伦理限制与追求理论的普遍性,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难题。我们认为,对证据的极度谦逊和对偏见的持续警惕,才是学术严谨性的终极体现。 3. 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与路径: 现代的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往往无法被单一学科的视角完全捕获。本书审视了“组合式创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历史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学科思想交叉碰撞时产生的巨大能量。我们探讨了如何跨越学科术语和思维定势的壁垒,建立真正有效的交流机制,并提出了一套“结构化对话模型”,以促进不同知识体系间的有效整合。 --- 第二部分:学者的精神肖像——道德、韧性与创新 学术的推进,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第二部分转向对学者个体精神世界的描绘,探讨支撑其长期投入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在面对挫折和外界压力时所展现出的职业伦理与心理韧性。 1. 学术诚信的边界与挑战: 学术研究的生命线在于诚信。本书严肃探讨了数据操纵、引用不当以及“成果至上”文化对学术道德的侵蚀。我们不回避近年来出现的学术不端案例,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制度背景下进行分析。重点提出了“预防性伦理教育”的构建,强调研究者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应将伦理考量内化为研究流程的一部分,而非事后的审查对象。 2. 面对“失败”的韧性培养: 科学发现的本质是排除错误的过程。一个成功的理论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次被证伪的尝试。本书特别关注了学术研究中的“负面结果报告”的价值,鼓励研究者将“失败”视为积累知识的宝贵环节。我们分析了顶尖学者如何构建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应对长期研究带来的孤独感、资源匮乏以及研究方向被质疑的压力。韧性,在此被定义为一种持续学习、不断调整策略的适应能力。 3. 创新的源泉:好奇心与深度沉思: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检索能力,但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深度沉思和“慢思考”。本书推崇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所倡导的“过程哲学”,探讨学者如何通过长时间的、不受干扰的独处,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为具有原创性的洞见。我们对比了“即时满足”的科研模式与“长期主义”的探索,论证了慢下来、保持对基本问题的持续追问,才是突破性发现的必要条件。 --- 第三部分:学术的社会责任与知识的传播 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美感,更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学术研究如何有效地走出象牙塔,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产生良性互动。 1. 学术与公共领域的对话: 当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但同时,对专家的不信任感也在增加。本书探讨了学者如何用清晰、准确且非傲慢的方式,向公众解释其研究成果的意义和局限性。我们分析了“知识翻译官”的角色,以及在社交媒体时代,维护学术权威性与保持开放态度的平衡艺术。成功的知识传播,不是将复杂降维为简单,而是保留复杂性的核心,同时降低理解的门槛。 2. 研究资助与学术独立性: 研究资金的来源深刻影响着研究的方向和结果。本书审视了政府、产业界和基金会资助模式的优缺点。我们深入讨论了如何在接受外部资源的同时,确保研究路线图的学术自主权,防止短期商业利益绑架长期基础研究的探索方向。 3. 构建面向未来的学术生态: 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学术研究的形态。随着人工智能辅助研究工具的普及,学者的角色将从信息搜集者转向“意义的构造者”。我们探讨了下一代学术评价体系应如何侧重于研究的质量、影响力和伦理深度,而非单纯的引用数量。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鼓励冒险精神的学术生态,是确保人类知识持续进步的根本保障。 --- 结语:永不止息的求索之旅 《学术之巅:知识的拓荒者》旨在为所有热爱探究、致力于在学科前沿耕耘的同仁提供一面镜子,反思我们所从事事业的深度与重量。学术之路,漫长而崎岖,但正是这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定义了人类文明前行的轨迹。本书献给那些不以功名为目标,而以发现本身为最高奖赏的,真正的知识拓荒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国知名的社会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与马克思和涂尔干公认是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

  年轻时就展现出对哲学、历史、法律、政治、经济、神学等各方面的广泛兴趣。一八八九年获得柏林大学法律博士,一八九一年开始在柏林大学法律系任教。一八九三年与妻子玛丽安娜结婚,一八九四年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一八九六年转至海德堡大学任教。一八九八年曾因精神状况无法正常工作,后来虽曾短暂恢复教学,但最后仍在一九○三年辞职,与宋巴特创办《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文库》期刊,开始撰写他后来最知名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九○九年开始写作《经济与社会》。一九一五年发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前三个部份,隔年发表第四部份。一九一九年参与威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一九二○年出版《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一卷,即修订后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年六月因肺炎在慕尼黑辞世。

  他身后留下的大量作品,都是由遗孀玛丽安娜编辑整理后出版,包括:《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三卷、《政治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科学学说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社会经济史论文集》等。一九八四年开始,《韦伯全集》陆续出版。

译者简介

李中文


  辅仁大学德文硕士。担任过出版社主编、大学德语讲师.目前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儿童背嵴健康法》、《孩子需要的9种福分》、《运动让你不生病》、《无效的医疗》、《细菌之谜》、《阅读的历史》、《美国说了算》、《何谓哲学问题》、《论时间》、《数位痴呆症》、《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二、三十本书。E-mail: roger6869@gmail.com
 

图书目录

导读
一、德国大学的编外讲师和美国大学的助教
二、学者选拔过程是由机遇而非才能本身所决定
三、灵感之于学者的重要性
四、学术所求的进步有别于艺术作品永不过时的完满
五、学术在过去曾被视为追求真理的手段
六、学术作为志业的意义何在?
七、课堂不是先知和鼓动家的场所
八、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师,不必是位领袖
九、教师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促成思绪清晰和责任感
十、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疏远神且没有先知的时代
译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导读

激情与理智同步、信念与责任共舞──志韦伯《以学术为志业》与《以政治为志业》百週年


  一、缘起:向韦伯致敬

  去年二○一七,韦伯演说《以学术为志业》一百周年;明年二○一九,韦伯阐述《以政治为志业》一百周年;今年二○一八,暖暖书屋出版这两篇演讲的中文新译版本,正逢其时。对于一位学者的尊重致意,毋须歌功颂德,不必立碑膜拜,只要印其书,读其书,论其书,不论着述还是译作,足矣!我认为,这是对学者的最高礼敬吧!

  相较于韦伯绝大部分论述着作的质地绵密,论证繁复,这两篇演讲说得平易近人,脍炙人口。平易近人许是因为以演说形式,而非书写表述;脍炙人口则反映了演说内容切中时势,直扣人心。最重要的是,百年以来,这两篇演讲并未过时,仍具时效。除了对于学术与政治两大工作领域本质特征的考察细究之外,特别是演说内容的规范性诉求,也就是学者当为与从政者当为的审度,以此检视现下台湾学界、政界处境,当有清时弊、正风气的警醒。

  既然,韦伯的两篇志业演讲──以学术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读来平易近人,那么这一篇导读的用意便不钻入文本侧重演讲内容的梳理註解,而是企图扣紧着这两篇演说之讲者对于讲题的感知状态与所处历史情境,扼要铺陈其生成缘起与背景脉络。因为,演讲人对于讲题的感知状态与历史处境形塑了演讲内容的框架与外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取舍了内容的开展。因而,这一篇导读的任务便是试图勾勒韦伯这两篇演讲的个人处境与历史场景,盼能有助于读者对于这两篇志业演讲的理解与掌握。

  二、两篇志业演讲的共同背景

  1. 演讲魅力

  在介绍韦伯两篇演讲的机缘发生之前,可以就有限的线索提供读者关于韦伯的演说魅力。根据韦伯夫人玛丽安娜在她那本刻意形塑其丈夫伟大形象的传记中,玛丽安娜援引了当时维也纳报纸文化版对韦伯上课讲演的报导,细致地描述了韦伯的演讲魅力:

  这位身材高挑、留着胡须的学者,看起来像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石匠。只是他的眼睛没有匠人的直视和肉慾的喜悦。他的目光深邃,似乎沿着一个隐藏的通道,然后消逝在远方。他典型的表情是外表凝固不动,似乎是一副具有无穷意味的图画。这里所显现的是某种近乎希腊人认识事物的方式。他的言辞洗练,让人联想起巨石。然而一旦我们集中到他这个人,他立刻就变成了纪念碑式的人物。他的每一个表情都彷彿是雕刻在大理石上,轮廓清晰。他讲话的时候偶尔伴以轻柔的手势。他纤细的手指和稍微有点任性的拇指做出的手势恰到好处,幅度很小,他的手更像是Petroniusnatur[公元一世纪时罗马讽刺作家]的而不像学者的。自Unger、Lorenz von Stein及Jhering以来,在维也纳大学法学院,还没有哪个教授像韦伯这样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学生。然而这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绝不是因为这个人能说会道,也不在于他的论证的原创性和严格的客观性,而主要在于他所具有的激发潜藏在他人心灵中的感情的能力。他的每一个词都明白地显示出,他自认为是德国历史的传人,并被对后代的责任感所主宰。

  类似的听讲印象,还可以在Karl Löwith的回忆录中读到,将于下文叙述《以学术为志业》时摘录。当然,具备卡里斯玛的演说魅力,并不保证演讲内容的品质。但韦伯对于自己的演讲能力当是有自信的。一九一八年夏天,韦伯应聘维也纳大学任教。在一封给妹妹的书信中,韦伯曾感叹自己不是上课教学的料,但却也透露出他自己对于演讲的自信:「我非常清楚,我的课最多就是中等。尽管如此,也许因为有备课,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不!我生来就是为了动笔写作、为了演讲讲坛,而不是为了课堂讲台。于我而言,这种经验有些痛苦,但却十分清楚。」

  2. 演讲文体

  关于韦伯这两篇分别以「学术」志业及「政治」志业为题的演讲,早在一九九二年由Wolfgang J. Mommsen与Wolfgang Schluchter共同编纂以《韦伯全集》第Ⅰ部第十七卷(MWG I/17)出版。这个以全集面世的版本,主要文本系依据一九一九年由慕尼黑及莱比钖的Duncker & Humblot出版社出版的《以学术为志业》(三十七页)以及《以政治为志业》(六十七页)两本小册子为主,并辅以当时报纸《Münchener Neueste Nachrichten》于演讲隔两日对韦伯「以学术为志业」演讲的报导,以及韦伯「以政治为志业」两份关键字词手稿编纂而成。这两本与演讲同名的小册子的内容都经过韦伯大幅增补修订,因而并非当日演讲的逐字稿。也就是说,出版面世的文本虽以演说形式为骨干,但后续的内容补缀以及文字修辞系以书写方式为之,不能等同视为「演讲稿」。但我仍以为文各有体,得体为佳。这两篇「志业」文本的「得体」仍属演讲形式,迥然有别于韦伯的其他书写论文。

  《韦伯全集》的编纂策略不若甫于二○一六年全部卷册皆已出齐面世的《齐美尔全集》(Georg Simmel.Gesamtausgabe; GSG, 1989-2016)之编纂形式。《齐美尔全集》的编纂系尽可能蒐集齐美尔所发表之文章、遗稿、笔记、书信等文类如实重刊。并于卷后「编辑报告」、「付印的文稿」(Druckvorlage)及「版本差异」中简要说明该文本缘起出处,标记版本内容差异处,并不提供内容评註及援引考据。因此《齐美尔全集》可以在「短短」三十年左右即全数二十四卷编纂完成出版。《韦伯全集》则採取「历史性─批判性」的编纂纲领,也就是除了文本的掌握之外,还需考据文本生成、版本比较并尽可能并陈差异,以及文本内容的註解、考据。因而《韦伯全集》的编纂旷日经年,今年(2018)可望将全集第Ⅰ部分「论文与演讲」总计二十五卷全部编纂完毕出版(1984-2018)。这一部分的编纂工作历时近半个世纪。至于第Ⅱ部「书信」及第Ⅲ部「上课笔记」的编纂完工仍在未定之日。

  也因为《韦伯全集》的编纂以「历史性─批判性」的方式进行,所以被列为全集第Ⅰ部第十七卷《以学术为志业;1917/1919.以政治为志业;1919》的这两篇「志业」演讲之起始缘由与来龙去脉,以近百页的篇幅(「导论」及两篇志业演讲的「编辑报告」;MWG I/17: 1-46, 49-69, 113-137)堪称详尽地获得相当程度的考察并釐清。在此无法也不需鉅细靡遗照录重述,仅以全集该卷的导论及编辑报告的文件与文献为主要依据,扼要整理,重点介绍如下。

  3. 演讲推手:自由学生联盟(Freistudentischer Bund)

  韦伯的这两篇「志业」演讲的缘起要追溯到「自由学生联盟巴伐利亚分会」于一九一七年起所构思策划的「以精神工作为志业」(Geistige Arbeit als Beruf)系列演讲。自由学生联盟系十九世纪末针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剧烈变动之反应而形成。其政治立场大致可以归为倾左的自由派学生团体。自由学生联盟主要的抗议诉求是针对当时德国高等教育由规模较小的机构,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持续扩增,变成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大企业组织。因而「有识」之大学生在各地大学各式各样的传统学生社团之外,成立了所谓的「自由的」学生团体。这些各地各校的「自由学生们」于一九○○年联合成立了共同社团,即名为「德国自由学生会」(Deutsche Freie Studentenschaft)联盟,并提出代表所有未参与学生社团的学生们之诉求。其目标为打破传统学生社团的优势,联合全体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并自主的社团。

  此外,自由学生会运动主要致力于改善许多学生恶劣的社会处境,以及超越学校学习,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因此,自由学生会在各大学组织了学术部门,举办演讲,以超越大学「职业培训」的狭隘框架。亦有自由学生会举办连结学者与劳工的相关课程。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爆发了关于自由学生会理论基础的争辩。一九○七年Felix Behrend提出关于自由学生运动的内容与目标之高等教育政策计画。Behrend主张回归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的教育理念,亦即学术的独立性、教学与研究的统一性,以及知识促成人格培养。Behrend反对大学日益适应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秩序需求,并警告一种纯粹的「营生学习」(Brotstudium)只会走向「市侩习气」(Philistertum)。Behrend更批判专业化的蔓延现象迫使个人只满足于知识的枝微末节。自由学生会的目光必须投向知识的一般原则问题,以及求索文化的基底。

  在此特别提醒,上述场景与眼下台湾的高教处境多么近似,但这是一个世纪前德国大学生的社会批判与自我省思。

  自由学生会如是的高等教育政策理念主张与高教决策及行政管理阶层自然格格不入,关系对立紧张,并促使自由学生会走向政治行动的抗争方式。他们控诉,大学并不以完善的、自主的世界观教育学生,反而在饲养专家,并且抗议将大学成为职业培训所。其中一部分自由学生会领袖亦受到由教育改革家Gustav Wyneken所倡议的德国青年运动的教育理念影响。

  约莫是在这样抗议当时德国高教专业化、职业化取向日趋严峻,自由学生联盟系十九世纪末针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剧烈变动之反应而组织成立。「以精神工作为志业」系列演讲亦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反思生成。(未完)

郑志成(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图书试读

以学术为志业

按照各位的要求,我要来谈谈「以学术为志业」(Wissenschaft als Beruf)。我们国民经济学者总带有几分学究气,所以我想依循此点来谈:我们一向拿外部的情况作为出发点,因此这里的问题是:就职业这个词的物质意义而言,学术的情况是如何呢?不过,这在今天实际上主要意味着:一名决心投入学术生涯、以学术做为职业的毕业生,其处境是怎样的呢?为了了解我们德国的情况所具有的特殊性,这里最好以比较的方式来处理,并揣摩国外在这方面的情况,美国在这方面跟我国形成了最强烈的对比。

德国大学的私聘讲师和美国大学的助教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一名以学术为职志的年轻人,生涯通常是从担任「私聘讲师」(Privatdozent)开始的。他在跟相关的院所代表面谈并取得认可之后,以一本书以及一次通常偏向形式上的科系考试为根据来获得讲师资格,可以在一所大学里头开课,主题则是从他自己的讲授许可(venia legend)范围内来决定。但校方并不支付薪水,酬劳独独仰赖学生的听课费。至于在美国,学术生涯通常有完全不同的开端,也就是被聘任为「助教」(assistant)。这就类似于我国在自然科学和医学科系的大型机构向来所出现的情况,只有一小部分助教才能获得私聘讲师正式的任教资格(Habilitation),而且通常要很晚才能够得到。这种对比实际上意味着:在我国,一个学术人的生涯完全建立在金权政治的前提之上。因为对于一名完全没有财产的年轻学者而言,完全仰赖学术生涯的这些条件是格外冒险的。他必须能够忍受至少好几年,完全不知道自己往后是否有机会谋得一个足以煳口的职位。至于在美国,则有官僚制度。因为年轻人从一开始就是受雇的。薪水当然并不多,这份薪资通常达不到一名不完全熟练工人的薪资额度。虽然他是从这么一个貌似稳定的职位开始,因为他是固定受雇的;然而通常的情况却是,就如同我国的助教,当他不符合期待时,就有可能遭到解聘,对于这一点,他要有种种勇敢的心理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以学术为志业》,第一感觉就是书名很有份量,听起来就是一本关于人生选择、理想追求的重量级著作。翻开目录,里面章节的设置也很吸引人,像是“象牙塔的日常”、“研究的瓶颈与突破”、“学术的传承与创新”等等,这些主题都深深地触及了我作为一名还在学术领域摸索的人的内心。我一直觉得,学术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执着。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在书写时,一定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坚定地将学术视为毕生的事业,并从中找到成就感与价值。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各种诱惑和压力无处不在,能够坚持学术理想的人,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作者在面对学术低谷时的心路历程,以及是如何保持对研究的热情不减的。同时,对于学术界内部的生态,比如学术评审、职称晋升、人际关系等方面,作者是否会有一些深刻的观察和建议,也是我非常好奇的。毕竟,这些都是许多学者在学术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示,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追求,也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在学术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不忘初心。

评分

从《以学术为志业》的书名来看,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因为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和追求的方向。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工作,更多的是谈论它的回报、它的社会地位,但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讨,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甘愿投入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那些看似枯燥的领域。这本书的名字,直接触及了“志业”这个概念,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职业定义的召唤,一种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紧密结合的理想。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学术生涯的规划,以及如何在个人兴趣和学术前沿之间找到平衡。毕竟,很多时候,我们既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要考虑到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的,以及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以学术为志业”的理念,让我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不忘初心,并且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以学术为志业》,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也很有启发性。我一直觉得,能够将学术当成一生的事业来经营,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人生选择。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以及它如何能够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如今这个讲求效率和功利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追求知识的真谛,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学术研究的动力来源的分析,比如,是什么样的内在驱动力,让一个人能够甘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未知?同时,我也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学术界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困境,比如研究的同质化、成果的评价机制等等,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思考和解决之道。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学术追求与个人生活的启示,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志业”的内涵,并从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步伐。

评分

《以学术为志业》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学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知识的深度,更在于它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格局。这本书的名字,传递出一种把学术当成一生的追求、一种使命感,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宝贵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保持学术的定力和纯粹性。比如,作者是否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抵御外界诱惑,坚守学术诚信的经验?又或者,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历史上或当代优秀的学者,他们是如何将学术融入生活的,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学术研究方法论的思考,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学术人脉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真正的“志业”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完成研究项目,发表论文,更是要通过学术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这本书,无疑是我在学术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

评分

读完《以学术为志业》的序章,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我认识的老师和前辈,他们身上的那种淡泊名利、专注于研究的精神,简直就是这本书书名最生动的写照。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创造者和文化的守护者。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种“志业”的内涵,它不只是一个工作,而是一种人生使命。我在大学里也接触过不少老师,其中有几位,我至今都觉得他们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辉,那是对知识的纯粹热爱,以及对学术事业的无限投入。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本非常温暖且充满力量的书,它或许会探讨一些我们作为学生,在看待学术时容易忽略的层面,比如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又或者是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者是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来阐述“以学术为志业”这种精神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毕竟,空泛的理论很难打动人,而那些真实的人生经历,往往更能触动我们的灵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更深入地理解学术的真谛,并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也能怀揣着这份“志业”精神,去探索未知,去贡献社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