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

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cott L. Montgomery, Daniel Chirot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现代史
  • 自由主义
  • 平等主义
  • 进化论
  • 民主思想
  • 西方哲学
  • 社会思想
  • 历史
  • 启蒙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价值混沌纷乱的时代,描绘一段伟大的思想史

  还原亚当‧斯密、马克思、达尔文、杰佛逊和汉弥尔顿的思想主张,理解「自由、平等、演化、民主」如何形塑现代世界,影响人类历史文化
  《纽约时报》2015年百大好书、《彭博商业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优选》(Choice)杂志2016年杰出学术着作得奖之作!

  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大革命性观念,到底如何形塑我们所知的今日世界?
  这些伟大观念,本身既含有矛盾与潜在危险,也同时具有解放力量的洞见。
  这让我们有更多理由,充分了解开创这些观念的思想家究竟写下什么、意思为何。


  过去三个世纪,观念是现代历史背后的主要动力,是构筑现代世界种种决定和行动的根源。《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将观念脉络化,提供一个整体框架给读者,以便理解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冲突的进程。

  《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证明了观念的持久力量,为继承启蒙运动并体现其最崇高进步理想的诸人──包括亚当‧斯密、马克思、达尔文、杰佛逊、汉弥尔顿──描绘出令人难忘的肖像。本书也展现他们的思想,如何在时间之流及其追随者和反对者手中,转化信仰、制度、经济和政治的本质。但这些观念也隐含矛盾。有人利用它们,为诸如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等体制服务,或被史达林和希特勒等人所擅用、扭曲,并遭伊斯兰萨拉菲主义者和基督教右派运用,激起针对启蒙遗产的反动回应。

  《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认为,若不熟悉这些改变世界的观念,不明白其历史和内在张力,我们不可能理解当下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冲突。本书期待帮助读者认清这些观念的核心重要性:它们是西方人文传统的历史力量和支柱,也充分说明了,阅读伟大思想家的着述,可以获得无价的深刻洞见,理解那些形塑我们思考方式和信念的观念。

  本书第一部分全面阐述了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大观念的启蒙过程,以及它们在现代历史和重塑现代世界的作用。第二部分阐述后人对这些思想进行的昇华与思辨过程,及其对人类信仰、制度、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名人推荐

  国际媒体与专家学者一致好评

  我一再被本书卓越的广度、博学和明晰所打动。──法理德.札卡瑞亚(Fareed Zakaria),《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难能可贵。它敢于用如椽大笔描绘一段伟大的思想史,将我们当下经常互相竞争的信念体系,摆回它们十八、十九世纪的脉络。有鑑于现在的新闻标题越来越教人困惑,这种大胆的脉络设定,是个货真价实的礼物。──黛安娜‧法雷尔(Diana Farrell),摩根大通研究所(JPMorgan Chase Institute)总裁兼执行长,《彭博商业周刊》2015年最佳图书推荐词

  这本书教人惊叹。蒙哥马利和希罗结合双管齐下的学问、清晰的文笔和可观的智慧,为我们带来一场迷人的观念史游览。对任何想理解今日的新兴冲突,以及启蒙自由主义再次风行将付出什么代价的人,《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是部必读着作。──杰佛瑞‧杰德明(Jeffrey Gedmin),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艾德蒙‧华许外事学院(Edmund A. Walsh School of Foreign Service)

  《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野心勃勃,读来让人愉悦,它展现精彩绝伦的学识。蒙哥马利和希罗将现代史上的伟大观念脉络化,提供一个整体框架,以理解社会变迁和意识形态冲突的进程。──保罗,弗罗斯(Paul Froese),《美国的四个上帝:我们怎么谈上帝,这又说明了我们的什么》(America’s Four Gods: What We Say about God―and What That Says about Us)作者(合着)

  这本精彩的着作,为过去两个世纪中启蒙运动的诸般关键观念及其反动回应,提供一个非常渊博和均衡的讨论。我可以保证,任何人读过此书后,都会变得更睿智、更有文化,并成为在智识上更加有趣的晚餐伙伴。──左坦‧巴拉尼(Zoltan Barany),《军人与变化中的国家:非洲、亚洲、欧洲和美洲民主军队的建立》(The Soldier and the Changing State: Building Democratic Armies in Africa, Asia, Europe, and the Americas)作者

  这部重要着作展示了启蒙观念的力量,展示它们如何形塑我们现在的世界,以及它们如何历经岁月,创造了行动与反动的体系。这本书应得到广泛阅读,尤其是学生、教育者,以及那些认为没必要讲授经典思想家,或认为那个时代已经终结的人。──凯伦‧巴基(Karen Barkey),《歧异的帝国:比较视野下的鄂图曼人》(Empire of Difference: The Ottoma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作者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原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地描述一部关于不同主题的著作,并力求语言自然流畅。 --- 《穹顶之下:探寻古文明的辉煌与失落》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曾经照耀世界、却最终隐入尘烟的伟大文明。我们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军事角力,而是试图从一个全新的、更侧重于文化结构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重构这些文明的兴衰轨迹。这趟旅程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访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书房、古埃及的尼罗河畔、玛雅雨林深处的观测台,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奇迹。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一个文明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其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其内部社会结构在面对关键转折点时的韧性。我们避免将这些文明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性交流网络中考察,探讨技术创新、信仰体系的演变以及气候变迁如何共同塑造了他们的最终面貌。 第一部分:泥土与神谕——两河流域的起源与幻灭 我们将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冲积平原开始。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不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他们构建宇宙观的基石。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他们的城邦政治、复杂的灌溉系统,以及基于星辰运动建立的早期数学体系。重点分析了阿卡德帝国如何通过军事征服,首次实现了区域性的政治整合,以及这种整合在后续的巴比伦和亚述时代所产生的文化遗产。我们特别关注了汉谟拉比法典,将其视为社会契约理论的早期雏形,探讨其对后世法律思想的潜在影响。 然而,文明的脆弱性也在此显露无遗。本书探讨了持续的内部冲突、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力的长期侵蚀,以及周边游牧民族的压力,如何共同导致了这些开创性文明体系的逐步瓦解与文化断裂。这不是一个关于“征服”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生态承载力”的故事。 第二部分:日影与永恒——尼罗河的周期性秩序 古埃及文明以其惊人的连续性和对永恒的追求而闻名。我们跳过了传统的法老编年史,转而关注尼罗河的潮汐对埃及人世界观的塑造。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淤泥,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一种高度依赖中央集权规划的社会模式。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建造技术,到中王国时期的文学复兴,再到新王国时期的帝国扩张,本书着重分析了“玛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这一核心概念如何渗透到行政管理、宗教仪式乃至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深入研究了阿肯那顿的宗教改革——一次对既有秩序的剧烈冲击。这次改革的失败,并非单纯源于政治上的阻力,而是其所倡导的激进一神论与根深蒂固的农业周期信仰体系之间的深刻冲突。通过对考古遗址的最新发现进行解读,我们试图还原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工匠、祭司和农民的日常经验,以此来理解支撑这个千年帝国运行的无形机制。 第三部分:雨林之谜——玛雅的星象学与城市衰落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中美洲的热带雨林。玛雅文明以其令人惊叹的数学成就(特别是对零的使用)和精确的天文观测而著称。我们详细解读了他们的历法系统——长纪历、哈布历和卓尔金历之间的复杂交织,揭示了这些系统如何不仅用于计时,更成为他们理解历史循环和预言未来事件的工具。 与两河流域和埃及不同,玛雅并未形成统一的帝国。本书着重分析了提卡尔、卡拉克穆尔等强大城邦之间的“星战”周期,探讨了贵族精英阶层如何通过仪式化战争和对稀有资源的控制来维持其统治。最终,对西元九世纪出现的“古典期崩溃”的考察,将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本书提出了一个多因素模型,认为长期干旱、资源枯竭导致的农业歉收,加剧了城邦间的竞争烈度,最终使得复杂的社会组织难以为继,导致了人口向北部的迁移与南方核心地区的遗弃。这不是突然的毁灭,而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结构性崩塌过程。 第四部分:失落的宏伟——印度河谷的沉默城市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早期文明模式:高度的城市规划、先进的卫生系统,以及出奇的缺乏明显的、集中的权力象征。本书将重点分析其公共浴场、标准化的砖块尺寸和复杂的排水网络,这些都指向一个高度组织化、可能基于某种契约而非王权统治的社会。 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谜团在于其文字系统至今未能被完全破译,以及其相对“和平”的考古记录——缺乏大规模的防御工事和战争遗迹。我们探讨了这一文明如何可能通过商业网络和资源分配的效率来维系其社会凝聚力。其最终的衰落,据推测与气候模式的改变(季风带的转移)导致萨拉斯瓦蒂河的干涸息息相关,这不仅摧毁了农业基础,也可能切断了其内部复杂的贸易动脉。文明的沉默,是对我们过度关注暴力史观的一种深刻反思。 结论:共性的悲剧与教训 全书的结论部分旨在提炼出这些伟大文明共有的结构性弱点:对单一资源(水、特定气候带)的过度依赖、精英阶层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迟缓、以及当内部复杂性超过其实际的组织承载力时,系统性崩溃的不可避免性。这些失落的辉煌,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系统及其潜在的脆弱性,提供了跨越数千年的、令人警醒的参照系。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极限、环境制约力量以及“秩序”这一概念如何在时间洪流中被重新定义的历史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考特‧蒙哥马利(Scott L. Montgomery)


  作家、地质学家,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兼任讲师。写作、教学和讲演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能源(地缘政治、资源、核能、气候变迁)、美国政治、思想史、语言和传播、科学史等,是一名跨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独立学者,其论着为许多领域做出贡献,包括科学史、翻译研究、语言研究和科学传播。为多种网路期刊撰稿,如《对话》(The Conversation)、《富比士》(Forbes)和《财富》(Fortune)。其社论见于《新闻週刊》(Newsweek)、《市场观察》(Marketwatch)、《哈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和合众国际社(UPI)。经常进行公开演讲,并服务于各种小组委员会,涉及全球能源与政治经济趋势之关系,以及永续性观念等议题。

丹尼尔‧希罗(Daniel Chirot)

  哈佛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为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Henry M. 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俄国与欧亚研究的赫伯特‧艾利森(Herbert J. Ellison)讲座教授。曾于东─中欧、西非和东南亚进行研究并写作。

  近期着作有合编的《面对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欧洲与亚洲的互责与和解》(Confronting Memories of World War II: Recriminations and Reconciliations in Europe and Asia)。过去的着作环绕社会变迁、东欧、暴政和种族─民族主义冲突。研究曾获古根汉奖(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美国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资深学者奖助与其他机构的补助,并于西非和东欧担任顾问工作。

译者简介

傅扬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中国中古史、政治文化史、思想史学等。现为东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译 序 观念的力量 傅扬

前 言
导 论 作为历史动力的观念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发明者和归诸他们的种种观念
第一章 亚当‧斯密:关于人、道德和货币的科学
第二章 马克思:杰出理论的悲剧结果
第三章 达尔文:观念世界的奋斗与选择
第四章 打造民主:杰佛逊和汉弥尔顿的辩论

第二部分:反启蒙的世俗与宗教反动
第五章 反启蒙:从反现代主义到法西斯
第六章 基督宗教的基本教义派:美国的上帝政治
第七章 净化伊斯兰:穆斯林对西方启蒙运动的反动
结 论 观念的力量和人文学的重要性

致 谢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译序
 
观念的力量
 
傅扬(东吴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观念如何产生力量?特定观念如何形塑现代世界的面貌?我们应如何恰当理解这些观念和它们的前世今生?这些是好学深思者可能感兴趣的问题,也可谓《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一书的核心关怀。《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的二位作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者,但透过明确的问题意识、兼容并收的综合能力,以及举重若轻的叙事技巧,本书相当适合对思想史、近现代史和当代社会文化课题有兴趣的读者。
 
  本书除导论和结论外,计有二部分共七章。导论说明着书旨趣,尤其强调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的角色。第一部分含四章(一─四),分别从几位重要人物出发,阐释作者认为极其重要、根源自启蒙运动的四个宏大观念(big ideas)。第二部分共三章(五─七),讨论反启蒙(counter-enlightenment)的三个指标性思潮。结论则重申前述观念的重要性,唿吁读者正视人文学与观念史的价值。
 
  联经出版本书,欲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引。我忝为译者,虽然专业能力未必够格,仍愿尽绵薄之力,透过介绍全书要旨以权充导读。
 
  启蒙运动与现代世界
 
  如同一开始说明的,本书意欲探究「特定观念如何形塑现代世界的面貌」,而作者认定的现代世界,其实便是西方(特别是西欧和北美)启蒙运动后产生的世界。作者强调,现代性(modernity)的诸多根本观念,源自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一、两百年间,也就是一般认知的启蒙运动时期。应强调的是,近数十年的欧洲史研究,对启蒙运动的理解已经相当细致、复杂。但若稍加检视《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的参考书目,这些较「新」的成果却并不多见。
 
  换言之,本书对启蒙运动,採取了一种经典、强而有力但可能流于简单的理解,即启蒙催生的种种观念、价值和(广义的)制度,是现代世界的根基。二位作者虽明白各种当代或后现代思潮对启蒙的批判,仍强调启蒙运动确实带来进步。而促成此结果的,正是启蒙最核心的诉求:自由。因为自由,人得以发挥理性,探询、阐释以至实践种种观念。形塑现代世界的四个宏大观念,正是此一过程的产物。
 
  四个宏大观念
 
  作者承认,造就现代世界的观念非常多,所谓「四个宏大观念」,其实只代表他们的观点。不过,二位作者也强调,他们挑选「宏大观念」,重点不仅是抽象的理念或学说本身,还包括它们是否有力量影响不同层次的思想和社会现实(包括政策、制度)。根据以上标准,书中的四个宏大观念是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演化(evolution)和民主(democracy),分别对应亚当‧斯密(Adam Smith)、马克思(Karl Marx)、达尔文(Charles Darwin),和美国开国元勋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与汉弥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本书第一章探究亚当‧斯密着述体现的自由观念,和其学说的后续衍变。本章先整理亚当‧斯密的成长背景与时代问题,再结合《道德情感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和《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说明他理想中的社会与经济关系,再透过这些讨论,提醒读者不要太过狭隘地理解亚当‧斯密,特别不能只从倡议自由贸易的角度加以观察。本章后半介绍了《国富论》之后的经济理论变迁,尤其是不同学派如何考虑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并唿吁从这些辩论中正视亚当‧斯密的洞见。
 
  第二章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冲击。本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力量,首先来自其历史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强调经济现实和由之而生的阶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关怀则是十九世纪所见的社会问题,亦即来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不平等。马克思服膺启蒙运动的信念,在《资本论》(Das Kapital)中「科学地」分析社会问题,对西方和非西方世界都有强烈吸引力。本章后半把焦点转移至十九世纪末以降的世界史,描绘全球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政权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世界主义」(“Third Worldism”)兴衰和共产政权之悲剧。作者最后强调,只要不平等问题存在,马克思主义仍将有其支持者。
 
  第三章环绕达尔文的演化理论,凸显现代世界生命观的一个重要典范。本章先介绍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文化,尤其是各种关于生命和演化的学说,再把重心放在《物种起源》(Origins of Species),阐述达尔文的洞见。作者认为《物种起源》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以天择(natural selection)为核心的演化理论,并说明该书何以风靡。本章后半则呈现达尔文学说在诸多方面的回响,叙述它们如何影响世界各地的科学与政治社会思潮,以至催生出达尔文本人恐不乐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和优生学(Eugenics)。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达尔文的思想遗产,依旧在横跨科学与人文的众多领域中激起辩论。
 
  第四章将美国创建视为民主的重大成就,并聚焦开国元勋中的杰佛逊与汉弥尔顿,讨论他们代表的两种民主观念。作者强调,美国开国元勋多受启蒙运动洗礼,即便杰佛逊与汉弥尔顿在年龄和出身上有差异,却都认可民主的价值。不同的是他们理想中的民主制度。汉弥尔顿主张中央政府必须强大,透过《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和政治实践,最终奠立美国的联邦体制和财政基础。有别于此,杰佛逊拥护小政府和州的权利,并对美国政治和教育的世俗化做出极大贡献;当选总统后,则在施政上多少结合了汉弥尔顿的民主观点。本章最后强调,这二位开国元勋的观念差距,反映了对自由的不同理解;而整部美国历史,可说是他们思想遗产的反覆交锋,至今依然。
 
  反启蒙的挑战
 
  启蒙运动除了孵育自由、平等、演化、民主等观念,也催生挑战这些观念以至启蒙本身的反启蒙思潮,同样是现代世界,尤其是二十世纪历史不容回避的一章。第二部分的三章即以反启蒙为主题,分别讨论法西斯主义(Fascism)、基督教基本教义派(Christian Fundamentalism)和伊斯兰教的极端主义。
 
  第五章聚焦法西斯主义的起源及影响。本章先描绘反动政治和民族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再定调法西斯主义的特质:赞扬暴力、讴歌民族起源和种族纯粹性、对领袖的英雄崇拜,以及唾弃民主和资本主义;其知识根源多元复杂,包括反犹主义(Anti-Semitism)、帝国主义、菁英理论(Elitist Theories)等。本章后半则考察法西斯主义在义大利和德国兴起的背景与表现,讨论其恶果和失败缘故,并说明它何以能扩散至东亚、拉丁美洲和中东等地,展现多样面貌。本章最后强调,法西斯主义得到许多学者与思想家支持,说明它反映了启蒙运动理想的(部分)破灭,未来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第六章检视美国的基督教基本教义派。作者澄清,福音主义(evangelicalism)与基本教义派不可简单画上等号:前者在十九世纪是信仰观念的革新者,对政治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科学与世俗化则让此后的福音派分成不同传统,自由派致力于「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推动进步,至今犹然;保守者则流于好战、激进的基本教义派。作者归纳基本教义派的众多元素,特别是《圣经》无误论(Biblical inerrancy)、前千禧年主义(Premillennialism),和《基本信条:真理的见证》(The Fundamentals: A Testimony to the Truth)一书。本章后半则描绘基本教义派如何经过一九四○至七○年代的复兴,又得到一九八○年代以来的新凭借,在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种族、人权、医疗等问题上,挑战许多启蒙观念。
 
  第七章分析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根源及表现。宗教极端主义的特征,包括坚持唯有自己掌握宗教真理、排他,也不容许群体成员质疑其宗教真理。伊斯兰历史曾经辉煌;过去的辉煌,在十九世纪遭遇进步的西方文明时,则刺激知识分子思考如何现代化,如阿富汗尼(Jamal al-Din al-Afghani)代表的世俗路线。作者考察中东历史与政治,说明世俗路线何以失败,和极端的「萨拉菲主义」(Salafism)如何兴起。「萨拉菲主义」欲以《古兰经》为据,回归最纯粹、纯洁的伊斯兰信仰,甚至不惜使用暴力以达成目标。其表现形态不一,沙乌地阿拉伯的瓦哈比派(Wahhabism)、启发基地组织(al-Qaeda)创立的萨义德‧库特卜(Sayyid Qutb)及其学说、何梅尼(Ruholla Khomeini)与伊朗的什叶派(Shi’a)等,皆为着例。本章最后强调,虽然多数穆斯林不会走向暴力,但由于伊斯兰世界缺乏稳固的制度凭借,宗教极端主义仍有可能取得偌大影响。
 
  思潮与社会
 
  由以上简述可知,《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是一部「非典型」的观念史或思想史着作。它不仅关注个别观念的内涵,也考察观念的异变和各种层面之影响。更精确地说,这是部视野开阔,聚焦十八、十九和二十世纪思潮与社会的着作。
 
  这唿应一开始说明的全书关怀:观念如何产生力量?特定观念如何形塑现代世界的面貌?作者利用许多实例,说明启蒙与反启蒙观念的内涵;结合观念的延展性与不同历史情境,分析观念带动思潮与社会影响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是,透过思潮与社会互动的历史,作者也不断提醒我们,这些观念依旧有生命力,随时有可能燃起燎原大火。无论是否欣赏本书对启蒙运动的论断,读者应该都会同意,书中呈现的观念和思潮,确实是形塑现代世界面貌的重要动力。
 
  欲处理如此复杂、多面向的历史进程,势必得借重大量研究成果。但在此之外,本书也花费相当篇幅征引经典,讨论重要观念见诸文字的最初样态。这提醒了我们全书的另一核心关怀:应如何恰当理解这些观念和它们的前世今生?作者的立场非常清楚─既要考虑观念在不同时空情境如何为历史当事人所发挥、挪用;也要一再回到源头,咀嚼这些观念在思想家着述中粉墨登场时,究竟意欲传达什么,其中又可找到哪些思辨轨迹,与面对各种问题时的激情。
 
  人文学的角色
 
  《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虽无法全面分析十九、二十世纪的重要思潮(任何单一着作恐怕都做不到),但其包罗之广,已经令人印象深刻。全书涉及的主题,跨足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宗教、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即便仅就这个角度看,本书试图综合各种讨论,提供一个考察思潮与社会互动的观念史叙事,本身便值得重视。对二位作者而言,此乃人文学(humanities)的首要任务及价值所在。
 
  本书在结论重申此点,应该颇具说服力。经过七章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已清楚发现,观念确实有其力量,观念及其历史和现代世界各种事件、态度、趋势等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思想家、经典、他们的观念,以至承载和推动观念的知识分子,人文学则是欲竟其功的不二法门。人文学的内涵,当然比作者所强调者复杂得多;但在全球人文学科普遍处于不利位置(相对于科学和实用性学科)的今天,这种积极又不失凭据的陈述确实挺鼓舞人心。书中大量的例子表明,人文学和观念史不只是学院内研究者的技艺,也是所有关心人类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我们都应该重视的:以认识今天的世界从何而来,又可能走向何方。
 
  对台湾的读者来说,本书部分内容或许显得熟悉,若干主题也许看来陌生。但无论熟悉或陌生,这些观念和现象,毫无疑问是理解现代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启蒙运动虽源于西方,其衍生的许多观念、价值和现代性课题,却不受时空和文化差异限制。身处台湾的我们一样接受这些观念洗礼,同样希望打造更理想的世界,也同样面对诸多反启蒙思潮的挑战。自由真谛是什么?怎样确保合理的经济生活?如何实践社会公平正义?如何认识「人」之为物?台湾民主如何走向成熟?什么是右派?民粹的表现和危机是什么?宗教信仰在公众生活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凡此种种,都是本书可能带来的启发。这些问题也应该刺激我们,进一步考察台湾与周边世界的历史和情势,以找出自己版本的宏大观念,持续塑造我们理想的现代世界。
 
前言
 
  理解本书旨趣和我们的书写策略有其重要性。简言之,本书是关于造就现代世界的几个关键概念。受限于篇幅和能力,我们讨论的当然不是所有观念,而是现代世界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运作,以及它可能怎么变化,一直且仍旧是最为核心的那些观念。我们从政治、经济、科学和宗教等领域,挑选出这些观念,呈现它们划时代影响力的历史。这看上去可能不特别具有原创性或开路之功。诚然,我们意不在此。过去已有人透过不同形式,陈述我们的首要主题,即无论好坏,观念造就了我们身处的世界,且仍然引导我们关于世界的概念甚至想像。我们的主要努力,是透过考察特定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阐明和澄清此主题。至为清楚的是,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观念,已在各种不同时间点,经由形形色色的方式,影响了从十八世纪晚期迄今的绝大多数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将持续发挥影响力。由此带出我们的第二个,但同样重要的主题:此时此刻,我们亟需阅读和讨论这些特别的知识分子。我们甚至认为,要真切地理解现代性和当代的全球社会,这些知识分子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本书的策略是教育性(instructional)而非理论性的。就本书所检视的人物而言,我们无法宣称发现了任何新事实或迄今不为人知的洞见。我们当然查阅了这些人的着述(必要时仰赖翻译),但这不是一部主要以原始文献为基础的书。本书每一章都综合与特定思想家或思想群体有关的研究,包括他们的着述,并利用此知识去彰显、分析和评估他们在过去所具备,且持续保有的影响形式。
 
  我们的预设读者不须具备多少背景知识。所以对相关学科的学者来说,本书关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马克思(Karl Marx)、达尔文(Charles Darwin)等人的讨论,很可能像是入门性质。我们不把它看成职业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而视其为无可避免之事。我们希望将这些关键人物和他们无可估量的重要性,介绍给更广大和形形色色的读者。我们也想为其辩护,必要时可以使尽力量:无论什么型态的高等教育,学习这些人物和着述非常重要,对人文学科而言尤其如此。
 
  我们在结论中主张,世界走到今天这地步,如果想理解其复杂性,我们必须阅读这些和其他形塑我们世界的主要思想家的着作。思想史和针对这些最重要着述的分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们强调了思想和表述的力量。人文学科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必须性上(compulsory)不该逊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抛弃人文学科(如今日许多人所为),会减损我们去认识和理解某些观念的能力──这些观念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形塑我们所相信的事物。
 
导论(节录)
 
作为历史动力的观念
 

  亚当‧斯密(Adam Smith)、马克思(Karl Marx)和达尔文(Charles Darwin)可能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三个人,但终其一生,他们都未能见证观念来袭的力量。这三位思想家恐怕没料想到以他们之名,在一九○○年以降数十年出现的各种财富、革命和科学型态,或是丑陋的教条主义、伪科学和令人瞠目结舌的野蛮行径。同样会令他们吃惊的是,在这数十亿人口的世界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皆闻其名。若能多活几十年,他们应该会发现风向变化的蛛丝马迹。亚当‧斯密、马克思和达尔文无法想见的是,就形塑现代历史的面貌而言,他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亚当‧斯密、马克思和达尔文并非王者或军事统帅,亦非政治领袖或宗教先知,而是知识分子。他们的贡献及遗产,主要体现在观念的世界(realm of ideas)。在追随者、诽谤者以至其他人手中,他们的观念可谓一种放射性物质,促成世界转型。谈论现代经济学的兴起和资本主义体系(它深远地改变世界的本质并充分全球化)不可能不提到亚当‧斯密。人们试图透过其松通的观念摧毁这个体系的同时,马克思也启发了许多横扫整个社会的革命和战争,改变以至摧残了数以百万计的生灵。那达尔文呢?达尔文的思想重新定义了生物宇宙和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从根本上削弱宗教解释万事万物的力量,也让宗教对现代性的反动更加激进。
 
  不消说,这些并非什么可有可无的发展;无论怎么定义,他们都是「现代」的必要基础。尤有甚者,导致这些发展的冲突、辩论以至斗争,还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我们从过去两百年的历史中了解一点,即根本(fundamental)观念(它们是许多面向的基本要素,包括建立体制、政府和社会组织变革、个人主义和人权等概念)仍与现代世界缠结难分,这种互动以至紧张并未远去,也看不到终结的前景。举例来说,自由市场和政府权力的对峙尚未解决;苏联解体并未让国家控制销声匿迹,也没有让世界自动地走向民主;现代生物学没有摧毁基本教义派宗教(fundamentalist religion)。这些根本性的交锋,有一段绵延不绝、依然生机勃勃的历史,其中有极端也有温和的表现;就重要性而言,现在和一百年前并无二致。鉴古识今,没有任何团体、国家或党派彻底打赢了观念之战。
 
  简言之,当代社会是在时间递移中,由思想素材打造而成。我们的制度和政治体系,是由各种观念所创造、形塑,观念则经常源于大思想家们的想像力。一开始见诸于世时,许多观念极富原创性甚或大胆,以致被时代贬抑为难以置信甚至具危险性。与此同时,大多数人很容易假定我们的社会长久以来便是如此,基础稳固。我们往往没准备好接受一件事:本质有异、观看世界的种种新方式,可能会重塑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但事实确实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它们确实是吾人社会存在(social existence)的根源,甚至是社会存在信念的应有之义。这意味的不仅是涉及经济、历史、人生的宏大理论,还包括关于自由、个人、宗教的角色、教育,以至涉及民族国家的种种观念。相关概念经常被冠上其他名目,如政策、原则、方案、计画,但都回归与社会本质及社会如何运作有关的基础和根本性哲学。因此,观念绝非仅是心灵素材。透过领袖、公众、利益团体和芸芸众生,观念是创造社会现实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
 
  我们绝非首倡此议者。二十世纪最伟大经济学家之一的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即透过敏锐文字,为其最富野心的《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作结: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种种观念,无论对错,都比一般所理解的更有影响力。诚然,统治世界的其他东西少之又少。务实的人相信自己不受任何思想影响,却经常是某些已逝经济学家的奴隶。掌握权势的狂人凭空听音,却从若干年前三流学术角色那里汲取狂热。我确信的是,相较于观念的蚕食鲸吞,既得利益的力量被过分高估了……或迟或早,无论好坏,危险的是观念而非既得利益。
 
  在绝大多数方面,我们都同意凯因斯。但因为置身其后又得见更大量的历史发展,我们要对凯因斯的结论做出重要修正。本书强调,即便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有其重要性(如凯因斯所言),他们无法代表所有引领我们走到今天境地的思想家。举例来说,我们不可忽略如科学和宗教等核心领域的观念。本书不会如此,也不会忽视凯因斯提及的,对关键观念进行极端且往往具暴力性诠释的危险。
 
  本书标题说「四个宏大观念」(four big ideas)形塑了现代世界。冒着过度简化的风险,我们想强调,本书是从开阔、无所不包的角度立论。迄今为止的讨论应可清楚显示,我们将处理的,不仅是单一的概念和信念,还包括触及所有层次社会经验的整个思想体系。合而观之,它们可以如下面归纳的,分成包罗甚广的四个主题。
 
  来自亚当‧斯密的观念是,个人应拥有自由,可以去做所有影响物质和道德生活的必要决定。如果人们都得以如此行事,因之而生的社会将会是最有效率、繁荣且自由的。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观念,反对共有传统(communal tradition)和盛行于其时代的权威型态。
 
  远在马克思之前,人类便醉梦于普世平等(universal equality)。但马克思所做的,是表明乌托邦美梦并不足以促成其事。一个平等主义(egalitarian)的世界,将会随统治历史的「科学法则」(scientific laws)到来;但为了实现它,必须先以受压迫的多数人之坚实物质利益为基础,组织革命政党。唯有如此,才能永久消除世界的不平等和不公义。
 
  达尔文将演化观念转化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为所有生命,赋予一种世俗化的发展过程,并经由天择(natural selection)的必要机制,被其他人应用至社会的诸多面向,也在晚近被用以解释人类的行为与文化。这个理论在达尔文的时代便极富争议性,至今犹然,因为它提出了关于我们生在地球上有何目的(purpose)的种种难题。不同于其时和当下许多敌人的宣称,达尔文并没有否定或逃避,而是坚持须透过开放探索来面对这些议题。
 
  那第四个「宏大观念」呢?现代民主始自美国创建者的努力,我们选择讨论的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和汉弥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相较于其他人,正是这两位卓越但不无瑕疵的人物,透过其激烈辩论,立下了如何想像、实现、制度化这个新政治体系的榜样。这个新政治体系将以各种形貌,在后来对世界产生偌大影响。
 
  这定义了本书所谓的四个「宏大」主题观念: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演化(evolution)、民主(democracy)。我们不仅考虑这些观念本身,也关注因排斥它们而产生的种种回应。我们当然了解这几位思想家并非这些主题观念的唯一创发者;在他们之外,也有其他人曾就这些观念撰写过重要着作。但如之后将解释的,这些人毫无疑问是最具影响力的。本书将尽力彰显其思想的复杂和多面,它们如何孵育许多追随者,以及为何自昔至今屡屡遭受抵斥和对抗。
 
  我们的目的,是追求一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史。简言之,我们希望展现的是,在过去三个世纪,观念也是现代历史背后的一个主要动力。也就是说,观念不仅有所谓,还极为重要,是构筑现代世界种种决定和行动的根源。因此,本书是由此前提出发的一个历史诠释。我们认为,今昔领袖们的选择和动机已能传达此点;追踪观念自身的独特影响,以及观念作为历史事件动因的种种特定方式,则让它更加显豁。不计其数的生命,已经因为各种政治哲学、历史理论、国族认同概念或其他观点,或是得到改善、拯救,或是遭陷牢笼、抹煞湮灭。这让我们确信,吾人需要一种取径,以俾更直接理解观念的力量。以下几章讨论一些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概念,他们形塑了二十世纪的面貌,也正在形塑二十一世纪。本书的目标,是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些思想家及其概念,和他们形形色色的长程影响,提出一个综合性的融贯讨论。
 
  「观念论」(idealist)和「唯物论」(materialist)的历史解释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辩论。新观念会引发社会、政治、经济变迁吗?还是与之相反,观念是时代的产物呢?博学、有意避开粗糙概括的哲学家们,已就此议题展开超过一个世纪的辩论。我们不拟加入辩论。本书的立场毋宁是,观念经常走在物质变迁前面,随即在解释和推动这些变迁上推了一把。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终归推进、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业,即便他并未察觉工业革命行将造就世界转型;马克思希冀带来改变,其观念也确实达成此目标;达尔文更加谨慎,害怕其观念会引发巨大变化,事后证明他是对的。本书不会以这些例子为证据,提出某个单一、教条主义的历史诠释。与此同时,我们也无法抗拒这个想法:某些观念确实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展现出推动转型的力量。当然,这一观点并非孤明先发,几位重要的社会科学和哲学学者亦有此论。
 

图书试读

第二章 马克思:杰出理论的悲剧结果
 
马克思生于一八一八年,是个难相处又急躁,对世界充满愤怒的人。但他开创了一个理论,解释有朝一日,世界如何可能臻至天堂之境。我们或可理解其愤怒,因为他的生命中充斥着悲剧与苦涩的讽刺。马克思敬爱其早逝的父亲而怨恨其母:她长寿得多,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让他无法获得遗产。马克思深爱的妻子(尽管马克思曾对她不忠)死于癌症,孩子多数早夭。他成年岁月则屡受疼痛的疔疮(细菌感染导致的脓肿)折磨。尤有甚者,他生活困窘,常被债主讨索,直到其挚友和共同作者,富裕的资本家恩格斯为他设置了一份年金。
 
尽管其若干亲戚是有钱的资产阶级(bourgeois),包括一位儿子成立了大型电气公司(现为电子公司)飞利浦(Philips)的荷兰叔父,他们有些人也偶尔会提供财务资助,马克思却厌恶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在当时,这些人是中上阶层的商人和政府公仆。他指谪这些人和其代表的资本主义体系,要为世界上的严苛苦难和无以处理的不平等现象负责。他认为,物质进步既然已进展到当时那样的阶段,这些糟糕的灾难理应不复存在才对。
 
从家乡德国移居巴黎后,他于一八四四年结识恩格斯。恩格斯的父亲是一名富有的纺织业老板,在英格兰和德国都有工厂。历史学家法兰克‧曼努埃尔(Frank Manuel)指出,若没有恩格斯提供的财务、情感和智识协助,马克思很可能难以为继,更别说写出这么多东西。相较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其友所关注的一些关键课题,懂得其实更多,特别是科学与科技;但他拜倒在马克思的魔力之下,成为最忠实的支持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眼前一亮,简直太对我胃口了!《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作为一个从小就对历史和哲学充满兴趣的人,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着迷于那些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家,他们就像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人类前进的方向。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个词在我看来,就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许多权利和机会。而“五位思想巨人”,这个说法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哪五位,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推动了这四大观念的发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出这清晰的逻辑线索,将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对现代社会的起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不只是知道“然”,更能理解“所以然”。我想知道,这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挑战。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冒险,我一定不能错过!

评分

哇!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超有份量的,一股浓浓的思辨气息扑面而来!《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光是看到“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个词,就让人忍不住联想到西方近代史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法国大革命的街头,启蒙运动时期的咖啡馆,还有工业革命的蒸汽轰鸣。尤其是“五位思想巨人”这个说法,让人充满好奇,究竟是哪五位神人,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影响力?是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是会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但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四大观念与这五位巨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解读他们思想的脉络如何一步步勾勒出现代社会的轮廓。这种宏大的叙事,感觉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像是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塑造我们当下世界的关键时刻。而且,从书名来看,作者应该不是简单地介绍这些观念和人物,而是会深入探讨他们思想的内涵、传播的过程,以及最终如何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和社会结构。我真的太期待了,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更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

《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知识性和启发性!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就要抓住那些引领时代的思想观念。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个词,几乎涵盖了我们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选出那“五位思想巨人”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这些观念的指引下,推动人类社会迈向现代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些思想家们是如何突破时代的局限,提出了超越他们所处时代的见解,并且这些见解是如何被后人继承、发展,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世界”的基础。从书名来看,作者应该会深入探讨这四大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家身上的体现和演变,从而勾勒出现代世界思想演进的宏大图景。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史公开课,我非常期待能在其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让我瞬间被吸引住了。我一直对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真正改变世界格局的观念。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它们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理解当下世界运行逻辑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挑选出这“五位思想巨人”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大观念的框架下展开,并且最终对人类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观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且通过这五位思想巨人的视角,展现出他们思想的独特性和普适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这些伟大的思想所塑造的。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创造现代世界的四大观念:五位思想巨人,用自由、平等、演化、民主改变人类世界》,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准备的!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思想家们充满敬意,而“自由”、“平等”、“演化”、“民主”这四个词,无疑是构成现代世界最核心的支柱。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视角,将这四大观念与五位伟大的思想巨人联系起来,这让我非常有兴趣去探究,究竟是哪些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孕育了这些改变世界的概念。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在叙述这些思想家的生平、思想的同时,展现出他们思想中的前瞻性,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一步步被接受、被传播,并最终融入到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这听起来不只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思想史的深度挖掘,一场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精彩解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论述,让我对这些观念和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