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班雅明精选集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班雅明精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alter Benjamin
图书标签:
  • 班雅明
  • 艺术理论
  • 机械复制
  • 文化批判
  • 现代性
  • 哲学
  • 媒介
  • 历史
  • 收藏
  • 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摄影、电影、文学、哲学、左派思想……处处都闪现着他的灵光
德文原典直译 ╳ 华文界最完整精确的班雅明精选集
在灵光消逝的年代,一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

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一八九二年生于柏林的德籍犹太人,被汉娜.鄂兰誉为是「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
  
少年早慧的班雅明虽然笔耕不辍,但因思想过于前卫,无法获得大学教职,纳粹当权后流亡欧洲各国,最后于西班牙吞药自尽,享年四十八岁。他在世时虽受到当代知识分子的推崇,却仍没没无闻,待阿多诺和鄂兰将其手稿编纂出版,才让其在一九五○年代后声名大噪,之后的苏珊.桑塔格、阿冈本、泰瑞.伊格顿等各个世代的学者皆深受其影响,名声至今不坠。

他的文字,无论置于哪个时代都历久弥新,而其身为哲学家、文学、艺术评论家、左派思想家和译者的多重身分,更让他的作品被各个领域奉为经典。本书分为「美学理论」、「语言和历史哲学」与「文学评论」三部,收录班雅明最具代表性的十篇作品,像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巴黎,一座十九世纪的都城〉、〈译者的任务〉、〈说故事的人〉等,让读者得以从各个面向理解其思想理路,一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

-----------------------------------------------------------------------------------------------------
专文导读
「如果你们问我在这座班雅明城市旅游的体验,我会说,在进步的历史观中,失败者的故事总是被牺牲,唯有重返现代城市的历史废墟,借由艺术生产的技术革新所催生的集体回忆能力,找回乌托邦的寓言,才会创造出改变的力量。一旦觉醒的那一瞬间,弥赛亚就会穿越并显现──因为你们就是弥赛亚。」──耿一伟|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顾问

重磅推荐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术馆馆长
李明璁|自由学者、作家
林志明|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侯季然|电影导演
纪金庆|台师大助理教授
郭力昕|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
杨凯麟|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廖咸浩|台湾大学外文系特聘教授
蔡士玮|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蔡庆桦|作家、外交官
罗丽君|政治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探讨现代性、技术与文化转型的深度著作的简介: 《回响的都市:现代性、记忆与城市空间的形塑》 一、导言:现代性的迷宫与碎片化体验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经验、集体记忆以及城市空间之间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学或城市规划史,而是一次对“现代性”这一宏大概念的解构,着重于展示技术进步、商业逻辑和大众文化如何共同作用,重塑了人们感知世界和栖居环境的方式。 我们将考察“现代性”如何从一种进步的叙事,逐渐异化为一种充满疏离感、碎片化和不断消逝的体验。城市不再是稳定的家园,而是一个由不断变动的奇观、短暂的相遇和被遗忘的角落构成的动态系统。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以效率为导向的物质世界中,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感”和“身份认同”是如何被侵蚀、改造,甚至被重新建构的? 二、流动的奇观与“波德莱尔式的漫游者” 本卷的重点章节聚焦于19世纪巴黎的转型,特别是奥斯曼男爵对城市进行的宏大改造。我们并非简单地描述街道的拓宽或建筑的更迭,而是关注这些物理变化如何催生出一种新的主体性——即“漫游者”(Flâneur)。 漫游者是现代都市的第一位观察者,他以一种疏离而又沉浸的方式穿行于大道的喧嚣之中。他既是消费者,也是无目的的观察者。通过对波德莱尔诗歌文本的细致梳理,我们揭示了“注视”(gaze)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转移:从对永恒的凝视,转向对转瞬即逝的商品和时尚的迷恋。 都市的“橱窗”成为了新的圣殿,展示着欲望的无限可能性。这种奇观化的城市景观,迫使个体将自我投射到外部的物质世界中。本书探讨了这种“奇观社会”的雏形,它如何通过广告、公共展览和新型的交通工具(如地铁和有轨电车)来组织人们的注意力,并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刺激和商业促销。 三、记忆的建筑学:遗忘的工程与物质残留 现代性的一个悖论在于,它热衷于创造新事物,却也同时制造了大规模的遗忘。本书深入研究了物质文化在承载和阻碍记忆方面的作用。 我们分析了“遗迹”(Relics)在现代语境下的命运。在古典时代,遗迹是神圣和连续性的保证;而在工业时代,旧有的建筑和街区被视为“碍眼之物”,是进步的绊脚石,必须被拆除以让位于更“现代”的结构。这种对“旧物”的系统性清理,构成了城市记忆的“遗忘工程”。 然而,记忆并未完全消失。它以一种潜藏的、非线性的方式,固化在城市的残存物中——狭窄的小巷、被遗忘的拱廊、旧工厂的废墟。本书借鉴了心理学和现象学的视角,探讨了这些“物质残留”如何与个体的无意识记忆发生共振,形成一种“非自愿的记忆”(Involuntary Memory)。这种记忆的闪回,是现代人试图在冰冷、理性的城市结构中锚定自身历史感的微弱尝试。 四、大众的汇聚与异化:空间的社会动力学 随着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城市中心。本书考察了这种人口密度对社会关系和个体心理的影响。 我们探讨了人流如何从有机的社群关系,转变为匿名、功能化的“人群”(Crowd)。人群既是经济活动的燃料,也是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一方面,人群的汇聚催生了新的消费文化和公共娱乐形式(如电影院、大型百货公司);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肤浅而短暂,加剧了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 福柯式的权力分析被引入,用以审视城市规划如何成为一种对身体和行为进行规训的工具。宽阔的街道和统一的立面,看似是为了效率和美观,实则服务于更高效的社会控制和商业流通。居民的行为模式、通勤路径乃至休闲活动,都被城市基础设施所预设和引导。 五、技术、异化与时间观念的重塑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关注技术媒介对时间感知的颠覆。钟表、电报和摄影术等技术,不再只是辅助工具,它们开始主动地重塑人类对“此时此刻”的理解。 时间被分割、标准化并商品化了。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又僵硬。通过考察早期的交通时刻表和工厂的计时系统,我们揭示了这种“机械时间”如何取代了基于自然节律的传统时间感。 这种对瞬间的过度强调,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体验“持续性”和“深度”。每一个瞬间都被期望产生最大化的效用或娱乐价值,这使得沉思、缓慢的阅读和长久的专注变得愈发困难。最终,技术媒介将城市居民推入一个永不停歇的“现在进行时”的循环中,使得对未来的展望和对过去的追溯都变得同样地虚无缥缈。 结语:在废墟之上寻找意义的努力 《回响的都市》最终试图表明,现代性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的富裕和技术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断裂。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在一个由玻璃、钢铁和电光构成的流动景观中,如何重新定位人类的经验、记忆与归属感。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批判性的工具,去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后工业化、信息爆炸时代的城市文化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华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籍犹太裔思想家、哲学家暨文学、艺术评论家,一八九二年七月十五日生于柏林,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二十世纪最后的精神贵族、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

班雅明从高中时期便十分关注社会议题,屡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之后陆续就读弗莱堡大学、柏林洪堡德大学、慕尼黑大学、瑞士伯恩大学,更屡次前往巴黎游历,一九一九年于伯恩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便带着妻小回到柏林,度过了人生最安逸的一段时光。

一九二五年,班雅明争取法兰克福大学的教职未果,便开始定期在《法兰克福日报》(Frankfurter Zeitung)及《文学世界》(Die literarische Welt)发表文章,优渥的稿酬让爱好旅行的他得以四处游历,足迹遍及法国、西班牙、义大利、挪威,一度甚至远至莫斯科。

班雅明在法兰克福结识了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从此成为挚友。二战前夕,阿多诺建议流亡法国的班雅明一道移民美国,但他认为「人们在欧洲必须捍卫一些立场」,执意留在欧洲,并开始四处流亡的生活。之后,他在巴黎遇见之前便相识却未深交的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 1906-1975),并结为至交,最后更将部分手稿託付给鄂兰。

一九四○年,德军佔领巴黎,班雅明逃往西班牙,入境时遭到刁难。绝望之余,班雅明吞下吗啡自杀,留下的纸条写道:「这种情况是在告诉我,我已无处可逃,所以只能选择结束。在这个庇里牛斯山的小村落里,没有人认识我,而我的生命即将在这里划上句点。」

班雅明部分的手稿最后由鄂兰带往美国,交给已迁往纽约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阿多诺在一九五○年代中期开始编纂并出版班雅明的文集与书信集,才使原本默默无名的他声名大噪,鄂兰则在一九六八年将班雅明的几篇经典作品集结成英文文集出版,直至过世前,鄂兰都仍在为班雅明编纂第二本英文文集。

译者简介

庄仲黎
一九六九年生,女,德国汉堡大学民族学硕士、博士候选人。目前从事英、德语译介工作,译笔简明流畅、清晰易读,译有《荣格论心理类型》、《盛会不歇: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时光,纳粹统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德国文化关键词:从德意志到德国的64个核心概念》、《柏林:欧洲灰姑娘的重生与蜕变》、《想像之城:与二十三位经典人物穿越柏林五百年》、《德意志领导:足球场的哲学家──勒夫,德国足球金盃路》、《带着两只大象翻越阿尔卑斯山》、《七天学会用哲学思考》、《达尔文密码》、《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与美味料理》、《心理韧性训练》、《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守护者的凝视:八个不放弃生命的动人故事》、《怎么有人研究这个?》、《读书别靠意志力:风靡德国的逻辑K书法》等书。

相关着作:《荣格论心理类型》

图书目录

游荡在一座名为班雅明的迷宫城市|耿一伟
略谈华特.班雅明的一生|弗利德里希.波兹泽斯(Friedrich Podszus)

美学理论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1936
巴黎,一座十九世纪的都城 Paris, die Hauptstadt des XIX. Jahrhunderts, 1928-1929, 1934-1940
论波特莱尔的几个主题 Über einige Motive bei Baudelaire, 1939
摄影小史 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 1931

语言和历史哲学
译者的任务 Die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 1921
历史的概念 Ü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 1940

文学评论
论普鲁斯特的形象 Zum Bilde Prousts, 1929
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纪念 Franz Kafka: Zur zehnten Wiederkehr seines Todestages, 1934
作者作为生产者 Der Autor als Produzent, 1934
说故事的人──论尼古拉.列斯克夫的作品 Der Erzähler: Betrachtungen zum Werk Nikolai Lesskows, 1936

附录
华特.班雅明年表
西文与中文人名对照表
西文与中文专有名词对照表
 

图书序言

 游荡在一座名为班雅明的迷宫城市|耿一伟(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戏剧顾问,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获颁德台友谊奖章与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

一九一八年,二十六岁的班雅明与成为毕生好友的修勒姆(Gershom Scholem, 1897-1982)在讨论时提到:「一种不能包括与解释从咖啡渣占卜未来可能性的哲学,就不是真正的哲学。」从这段话,就可发现班雅明毕生的哲学志趣,是从一个过往看似不相干的次要细节(一杯喝完咖啡的残渣),解读出事件的未来走向。当然,这杯咖啡非常有可能是在咖啡厅喝的,所以现代性的未来,总是包含城市,涉及建筑空间。

我对班雅明的神祕主义倾向特别敏感,很早就留意到他对笔相学有着长期的兴趣。但用什么方式解读这些细节,班雅明的惊人之处,在于解读这些现象时,他将唯物主义的观点纳入,让神学启示服务于阶级解放的左派理想。这也是他在〈历史的概念〉第一节所强调的,藏在对弈的人偶机械装置底下的操控的,其实是代表神学的驼背侏儒,「历史唯物主义只要获得神学的奥援,就会毫无顾忌地跟任何人较量。至于神学如今已不重要,也不受欢迎,因此,不该再抛头露面!」(页214)

算命是从不相干的细节里,观照出世间的一切,好像原住民可以从清晨鸟的叫声,判断接下来一天的好坏。班雅明从波特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身上,发现符合现代性的新解释,他将这样的能力称唿为「通感」(correspondances),一种能感应到杂多细节背后有相互连结的能力。通感在诗人波特莱尔那里,是属于现代美,但班雅明依旧看到能穿越现代破碎时间感的能力背后,与宗教仪式之间的相关性(页133-135)。作为班雅明的好友,同样是犹太裔的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 1906-1975)的剖析比我更清楚,她评论道:「精神和物质的表象如此密切相连,似乎随处可窥见波特莱尔的「通感」。若联系得当两者可相互说明阐发,以至于最终无须任何诠释或解释的论说。他(班雅明)关注一片街景、一桩股票交易、一首诗、一缕思绪,以及将这些串通连缀的隐密线索……」

一九四○年八月,试图逃离纳粹魔掌的班雅明在马赛碰到鄂兰,他把〈历史的概念〉的稿件託付给她,一个月后班雅明在西班牙边境自杀身亡。如果没有与鄂兰在南法的意外相遇,我们根本没有机会读到这份论纲。班雅明的书写与书稿,总是诞生于危机。他花了十四年进行的「採光廊街」未完计画(Das Passagen-Werk),其稿件也是长期处在流亡当中。在班雅明碰到鄂兰的三个月前,他将大量手稿与笔记本交给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工作的作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保管,并在其他图书馆员的协助下,藏于图书馆中,后世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份宝贵文献。本书收录的〈巴黎,一座十九世纪的都城〉,即属于採光廊街计画的一部分。

班雅明弟子兼挚友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编辑的两册《班雅明文集》(Schriften)于一九五五年出版之前,基本上班雅明在西方是默默无名,命运与卡夫卡类似。一九六八年汉娜.鄂兰担任了首部英译本《启迪:本雅明文选》(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的编辑,内容选自一九五五年的德文版。我前面段落引用的文字,即出自鄂兰为英译本写的导论。另外,美国女才子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于《土星座下:桑塔格论七位思想艺术大师》(Under the Sign of Saturn, 1980)一书中,关于班雅明的同名长文,以及英国左派文学评论家泰瑞.伊格顿(Terry Eagleton, 1943-)作为英语世界第一本班雅明研究专着的《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Walter Benjamin or Towards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 1981),这些代表性翻译与讨论,催生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班雅明热,至今方兴未艾。当代最重崇敬的义大利思想家阿冈本(Giorgio Agamben, 1942-),亦曾担任班雅明选集的义大利译本编辑,班雅明成为他思想中可以对抗海德格的解毒剂。

在台湾,英国艺术评论家与作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 1972)于一九八九年翻译出版,书中大量援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观念,让班雅明开始广为人知。解严后在引介西方思潮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当代》杂志,于九○年代初陆续刊登不少关于班雅明的论文。一九九八年第一本班雅明的中译本《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出版,收录了〈摄影小史〉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之后他的繁体中译本多以单行本的方式进行,且篇幅较小。这次商周出版的《班雅明精选集》是首度收录他大量代表性着作的选集(唯一例外,是当年可以在唐山书店买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启迪:本雅明文选》繁体中译本)。

对我来说,班雅明的文章是个城市现象,其书写受到他的城市经验影响,特别是出生地柏林与最爱的巴黎,更别说他还写过文章《那布勒斯》(1925)与《莫斯科日记》(1926-27)。班雅明喜爱旅行甚至被迫旅行(流亡),他总是在城市空间探询他的研究主题与方法。他于《柏林童年》(1938)中写道:「在一座城市里找不自己的方向,可一点也不有趣,但在城市里要像在森林中一样迷路,则需要反覆练习……直到多年以后,我才学会这门艺术,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这个梦想的最初印迹是我涂在练习簿吸墨纸上的迷宫。」是巴黎教他学会这种迷路的艺术,一九三三年至三九年之间,他在巴黎搬家多达十八次。班雅明的文章像是个迷宫,每一大段都是独立的街区,密密麻麻的句子则是蜿蜒交错的巷子。这种断片式的书写风格甚至影响了后世思想家,特别是阿冈本。

在这座名为《班雅明精选集》的迷宫城市中,有着「美学理论」、「语言和历史哲学」、「文学评论」等不同区域,读者需要带着游荡者的步伐与心情,细细品味迷路的乐趣。阿多诺在他编辑的《班雅明文集》的导言中提到:「为了正确理解班雅明,必须感受到他每个句子背后的转换,从极端的不安转换到某种静止……」,这就意味着一种步行速度的变化,彷彿旅行时经过某过转角,看到什么令人停下脚步的震撼景观。读者必须学习在班雅明的文字景观中,去寻找这样的启迪瞬间。

不过,这座迷宫城市中有一个坦荡的大公园,没有弯曲的复杂巷弄与拥挤的往来行人,让人心旷神怡,可以一览班雅明之城全貌,这座公园名为〈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由于这是一篇演讲稿,不论文风与佈局,都清晰无比,〈作者作为生产者〉往北有地道可直通热门景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往南则紧邻一片森林〈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纪念〉(1934)。对于文学创作者必须反省自己在生产关系的位置,「他们是否已促进精神生产工具的公有化?」(页323),包括摄影的议题等,班雅明在演讲中坚定地从左派立场加以辩护。在〈作者作为生产者〉的后半部中,我们也能发现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对他的影响。他们相识于一九二九年,这对于理解班雅明的晚期艺术理论,是重要的线索。

修勒姆在他对班雅明的回忆录里强调,班雅明称其思考有「双面神雅努斯」(Janus face)的倾向,一面是给布莱希特看,另一面是给他看,前者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后者则是神学。在构思〈作者作为生产者〉的同一期间,班雅明也同时撰写了〈卡夫卡──逝世十週年纪念〉,而在后者,我们读不到生产关系、阶级、行动或战斗等批判字眼,而是大量精巧的文学譬喻,观察锐利的通感解读,以及他行文中常出现的对比意象──驼背侏儒与天使。

不论是驼背侏儒与天使、算命与通感、宗教与现代性、柏林与巴黎、神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灵光与机械复制、卡夫卡与波特莱尔、救赎与毁灭、修勒姆与布莱希特、收藏与流亡等,类似这样对立连结的矛盾碎片,不断出现在班雅明的城市景观,给读者带来难以理解的震撼经验。最能说明这样的双面性,应该是班雅明于一九二一年所购得,于流亡期间依旧随身携带的珍藏──保罗.克利(Paul Klee, 1879-1940)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网路上很容易查到这幅画作的图像,不论是一九二一年计画筹办的杂志《新天使》,到人生最后阶段的〈历史的概念〉(请特别参阅第九节),这幅画作「一直是他的冥想图像,一直在提醒他留意某种精神的唿召」(页17)。

这本精选集所收录的文章大多出自上个世纪的三○年代,若想要理解班雅明早中期的语言哲学及文学批评理论,〈译者的任务〉(1921)与〈论普鲁斯特的形象〉(1929),是一定要造访的老街区。

迷路的乐趣,是在历史废墟与当代文明之间,找寻能相互说明阐发的通感现象,我建议读者可以在〈巴黎,一座十九世纪的都城〉这个徒步街区,练习游荡时所应具备的洞察力。态度上,要向他嗜读的比利时推理小说家西默农(Georges Simenon, 1903-1989)笔下的马戈探长学习,看似漫无目的地游荡,其实都在找线索。若想在班雅明的迷宫城市里熟门熟路,西谚有云「到了罗马就应该像个罗马人」,特别是当你对世界的未来感到不安,想关怀弱势却又被现实夹攻,迷失方向感时,班雅明透过他的书写示范,如何借由解读失败的细节,从那些历史的残渣中,预测救赎的可能性。你得学习成为班雅明,在旅行时,在火车上,在机场航厦,阅读这本书──姿势类似〈新天使〉,你需要一只眼睛看书,另一只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如果你们问我在这座班雅明城市旅游的体验,我会说,在进步的历史观中,失败者的故事总是被牺牲,唯有重返现代城市的历史废墟,借由艺术生产的技术革新所催生的集体回忆能力,找回乌托邦的寓言,才会创造出改变的力量。一旦觉醒的那一瞬间,弥赛亚就会穿越并显现──因为你们就是弥赛亚。

※延伸练习:阅读本书期间,请抽空观看电影《骇客任务》(The Matrix, 1999),尝试引用班雅明的文字,来註解电影。
 

图书试读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艺术的形成以及各种不同的艺术类型的出现,源起于那个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的时代,而那个时代的古人仍未具备我们现代人对事物与环境的支配力。较之往昔,我们所使用的媒介在适应力和精确性方面,已有惊人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美」这个人类古老的产业将出现影响最深远的变化。所有的艺术都具备有形物质的部分,但由于这部分已无法摆脱现代的知识与实践的影响,因此,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那般地看待它和处理它。这二十年来,不论是时间、空间或物质,都已不同于以往。一切艺术技巧已出现巨大的创新,对此人们必须做好准备,如此一来,才足以影响创新本身,或许最终还能以最巧妙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梵乐希(Paul Valéry),〈无所不在的征服〉(La conquête de l’ubiquité),《艺术杂谈》(Pièces sur l’art, Paris[o. J.], p. 103f)
 
前言
 
当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时,这些生产方式才刚刚出现。马克思当时非常专注于这方面的分析,因此,这些分析才具有预测未来趋势的价值。此外,他还探究维系资本主义生产的人民基本生活条件,并呈现资本主义未来还将如何糟蹋人民的生活。后来的事实发展不仅让人们相信,资本主义对无产者的剥削已愈来愈严重,甚至最后还形成了可能瓦解资本主义的环境条件。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想深入了解班雅明,但總覺得他的著作門檻有點高,這次《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的出版,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入門級」讀者量身打造的。最讓我驚喜的是,除了大家熟知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之外,書中還收錄了許多其他極具啟發性的文章。例如,他對於「戲劇」的分析,那種從劇場的互動性、表演者的身體性,談到觀眾的參與和情感投射,我覺得非常生動。他似乎能看透表演背後的種種細節,將看似平常的戲劇體驗,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又比如,他對「童年」的描繪,那種透過物品、遊戲來理解世界的純粹視角,既溫柔又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讀著他的文字,我彷彿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重新體驗了那些被遺忘的細節。班雅明並非只是抽象的哲學家,他對現實生活的細膩觀察,對日常物件和行為的深度挖掘,讓他的思想充滿了生命力。這本書的精選,展現了他思想的廣度與深度,也讓我對這位偉大思想家有了更全面、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

終於等到了!一直以來,班雅明的思想就像是迷宮裡的光,忽隱忽現,引人入勝又讓人捉摸不定。這次《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的問世,對台灣許多熱愛藝術、哲學、文化研究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久旱逢甘霖。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篇赫赫有名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老實說,第一次接觸班雅明,就是被這個標題吸引,總覺得「機械複製」這個詞本身就充滿了科幻感和時代的張力。讀著讀著,才發現班雅明並非只是冷冰冰地探討技術,他更深入地挖掘了複製技術對「靈韻」(Aura)的消解,以及藝術在新的傳播媒介下的權力轉移。他描繪的電影、攝影,彷彿帶著我們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傳統藝術品被大量複製、流通時,那種獨一無二的、神聖的光環如何逐漸褪色,又如何被賦予了新的政治和社會功能。那種細膩的觀察和犀利的洞察,讓人拍案叫絕。這不只是一篇理論分析,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洗禮,讓我們重新思考,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藝術的本質究竟為何?它是否還有我們曾經認定的那種「靈韻」?這本書的出現,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去重新審視我們與藝術的關係。

评分

對於班雅明這本《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我最有共鳴的是他在探討「收藏」這件事時所展現的獨特視角。他筆下的「收藏家」,並非只是單純地囤積物品,而是一種對「過去」的凝視,一種試圖在物化的時間中,捕捉失去的意義和情感的努力。他描述的那些細細品味、小心翼翼陳列藏品的收藏家,彷彿在與時間賽跑,試圖從那些靜態的物件中,重新喚醒生命的活力與記憶。這和我個人對於老物件、舊照片的那種情感是如此相似。每次逛二手市集,或者翻箱倒櫃找出塵封的童年玩具,我都能感受到那種微妙的連結,彷彿觸碰到了過去的自己,聽到了來自遙遠時光的低語。班雅明將這種個人化的情感體驗,提升到了哲學的層次,他看到了收藏家與物件之間,那種深沉的、帶有儀式感的互動。他認為,收藏家在物件身上投射的情感,其實是對於「失去」的一種對抗,一種對「永恆」的渴望。讀著讀著,我感覺到自己不再是孤獨地在懷舊,而是與班雅明這位偉大的思想者,在同一個層面,共同探索著時間、記憶與物件之間的奧秘。

评分

我一直覺得,班雅明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不像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了詩意和畫面感,甚至帶有某種宿命般的預言色彩。這次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裡,我特別被他關於「經驗」(Erfahrung)的探討所打動。他認為,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和都市化的進程,正在瓦解著傳統的「經驗」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稀釋、被簡化的「經歷」(Erlebnis)。這種區分,看似微小,實則影響深遠。傳統的「經驗」是累積性的、帶著深度和個人印記的,而「經歷」則更像是瞬間的、表面的感知,缺乏反思和沉澱的空間。班雅明對於這種轉變的擔憂,讓我聯想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接收海量資訊,體驗著各種新奇事物,但真正能夠內化成自己「經驗」的,又有多少呢?他描繪的工廠勞動者,在機械化的生產線中,體驗著重複與疏離,這不就是許多現代人生活的寫照嗎?這種對「經驗」的失落,也連帶著影響了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感受,甚至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在追求效率和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也付出了失去深刻體驗的代價。

评分

讀到班雅明關於「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的論述時,我整個人都被深深吸引住了。在現在這個資訊碎片化、人人都是「發布者」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難找到那種能夠真正進入人心、將經驗和智慧凝聚成傳奇、並且能夠世代相傳的「說故事的人」了。班雅明對於傳統說書人面臨的挑戰,以及現代社會中「孤獨」和「死亡」與說故事能力的消逝之間的關聯,那種細膩且充滿詩意的筆觸,真的讓人感觸良多。他談到,在戰爭與資訊的洪流中,人們失去了傾聽的耐心,也失去了分享的意願,以往那種在爐火旁、在旅途中的分享,那種帶著個人經驗、帶著對生命理解的娓娓道來,似乎漸漸成為遙遠的回憶。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是更多的資訊,還是更少的「故事」?是更快的傳播,還是更深的連結?班雅明用他的筆,為我們畫出了一個逐漸消逝的文化圖景,也讓我們反思,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失去了某些最珍貴的東西。這本書裡,他不僅僅是個哲學家,更像是一位溫柔的觀察者,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提醒著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裡,尋找那些能夠觸動靈魂的、真實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