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论洗洁剂──
「我们总是觉得贾微牌的洗洁液类似某种液体之火,其作用要小心翼翼地评估,否则物品本身就会毁损,『被烧坏』;这种产品暗含的传说感,乃是倚赖一种对物质剧烈的、打磨式的改变。其作用皆属于化学性或肢体损伤的范畴:洗洁剂能够『杀灭』脏污。反之,清洁粉则是产生分离作用的物质;它们的理想功能是将物品自不完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我们『驱除』脏污,不再是杀掉它;在『奥妙』的图片介绍中,污垢是一名虚弱、脏兮兮的渺小敌人,仅仅在『奥妙』的审判威胁之下,就从洁净美丽的棉布中拔腿逃跑。毫无疑问,氯及氨全然是某种火焰的代言人,负有拯救之力,但也盲目打击;而肥皂粉则不同,它是有选择的,它在衣衫的经纬纱线之间推挤、引导污垢寻找出路,像警察在维持秩序,而非战争的厮杀。」
巴特论玩具──
「玩具在表面上预见了成人世界的工作样貌,显然这个事实只会让孩子准备全盘接受、甚至在他能够自行思考之前,直接为他建立一个原始本能的託辞借口,这股本能无时无刻创造出士兵、邮务员、伟士牌机车。……举例来说,还有一种娃娃会撒尿;娃娃体内都安装了食道,我们把奶瓶塞过去,接着它们就会尿湿襁褓巾;当然啰,它们腹腔里的牛奶很快就会转变成水。我们可以借由这种方式,让小女孩熟悉家务工作的因果定律,让她开始『适应』未来母亲的角色。在这座充满了准确及复杂物件的宇宙面前,孩子只会变成拥有者或使用者,永远不会成为创造者。他不创造世界,他使用这个世界:我们已经帮他准备好缺乏冒险、缺乏惊奇、缺乏欢乐的起步动作。我们让孩子变成一位小房东,成天宅在家里,甚至用不着去创造应付成人命运所需要的精力;我们把整套东西准备好,直接交给他们:孩子只须直接取用,我们从来不给他自己从头到尾亲身悠游的机会。」
巴特论水灾──
「它改易了某些物体的样貌,引入了一些不符合常态、却可以解释的视点,使人对世界的感知焕然一新:我们看到汽车淹到只露出车顶;路灯一大半泡在水中,只余顶部浮出水面,有如朵朵睡莲;房舍被切割成东一块、西一块,像孩子玩的积木;猫咪受困树上多日。所有这些日常物件看似瞬间失根断线,被夺走了最合理的典型实体:大地。这道断裂保留了稀奇古怪的感受,却不会引发魔幻妖异的威胁感:这片汪洋大水制造了一种出色的、人们常见的特效场面──事物的形貌改变了,却依然显现出『浑然天成』的样子──,我们的心思可以专注在效果上。洪水打乱了日常视觉的观看方式,却并未引发幻觉。事物部分消失抹除,而非变形走样:这场奇观极其殊异,却合情合理。……但凡一切日常生活稍微大幅的断裂都会导向『节庆』。然而,洪水不只是选定并改变某些物品的外貌,它甚至颠覆了风景的感知以及自古以来的地平线结构:土地量测的惯用线条、树木形成的连绵绿幕、房屋的排列、道路,乃至河床本身,这恆常稳定的稜角分明,曾经如此妥善精准地安排土地所有权的形式,这一切都像用橡皮擦拭去一样,从边角到平面摊开抹平:不再有道路,不再有河岸,不再有方位;一个平坦的实体,水漫八方,铺天盖地,如此便中止了人的生成发展,使人脱离理智,脱离了地点的实用工具性。」
巴特论牛奶与葡萄酒──
「牛奶是真正与葡萄酒相反的东西:不只因为孟岱斯•法朗斯所倡议的措施(这是刻意设计的神话姿态:在议会演讲的讲台上喝牛奶,就像大力水手卜派吃菠菜一样),也由于在物质各种各样的形态中,牛奶与火相互对立──出于它密集的分子结构和表层覆盖的乳油状本质(因而能使人镇静);葡萄酒会毁损健康,具整形作用,它能引发变质,又负有催生之力;牛奶则有美容功效,它可以黏合、遮盖、恢复元气。此外,它的白净可以连结到婴孩的纯真,是力量的保证,这股力量不会诱发、引导,不会导致充血,但却令人沉静、脸色白皙、神智清明,这一切与牛奶的实体样态相符。」
巴特论罢工──
「仍有不少人认为罢工是一件可耻的事:换言之,罢工不只是一项错误、骚乱或不法之举,还是一起道德犯罪,在这些人眼中,这项行径扰乱了自然秩序,令人难以容忍。无法接受,可耻之至,引人反感,这是某些《费加洛报》读者对最近一次罢工行动所下的评语。这种语言的使用其实可以上溯到复辟时期,表达出该时期深层的心灵状态;那个时候,布尔乔亚阶级才刚执政没多久,在道德与自然之间操纵一种融接的过程,使双方互为彼此的保证:他们担心必须将道德自然化,于是便将自然道德化了,假装混淆了政治秩序与自然秩序,最后下了一个结论──一切质疑社会结构法则的事物都是不道德的。……对他们来说,罢工首先是一种对道德化的理性规范的挑战:罢工等于『不把社会放在眼里』,与其说它违背了公民权的合法性,不如说它违反了『自然的』合法性,危害到布尔乔亚社会的哲学基础……罢工意味着人是完整的存在,其所有的功能都相互牵连、密不可分,不论是使用者、纳税人或军人的角色都如同太过窄薄的城墙,不足以抵御事件的扩散,而且在社会当中,人人彼此牵涉。布尔乔亚阶级反对罢工行为,认为罢工会干扰他们,这就证明了社会的各种作用有其内部的凝聚力,到了罢工最后阶段才会显露出来:矛盾在于,就在罢工正要使小布尔乔亚阶级臣服于其明显的隶属关系之刻,小布尔乔亚阶级却恳求能够保有自身独立状态的理所当然性。」
巴特论竞选照片──
「我们这位未来的议员直直瞪视敌手、障碍以及『问题之所在』。只露出四分之三脸庞的取镜方式比较常见,它暗示了一种理想的专横力道:目光庄重地陷入未来,这道目光并不正视,而是俯瞰,低调地散播一个广泛无垠的他方愿景。几乎所有露出四分之三脸庞的照片都呈现仰角构图,人物的脸孔迎向一道超自然的光芒,面部表情带有一份憧憬,使之提升到高尚人性的精神境界,于是候选人便抵达崇高情感的奥林帕斯之巅。在那里,一切政治上的矛盾冲突都解决了: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与和平、社会进步与资方的利润、私立学校与甜菜补助、左右派之争(这其实一直是种『落伍』的对立!),这一切都在这道深思的目光中和平共存,庄重地锁定秩序的隐藏利益。」
每次提到羅蘭.巴特,腦海中總是會閃過一些零散的詞彙:符號學、後結構主義、意識形態、解構。這些詞彙雖然聽起來有些學術,但卻是我在大學時期,乃至於後來參與一些文化討論時,經常接觸到的概念。而《神話學》,作為他的經典代表作,卻一直沒有一個真正完整、權威的中文譯本,這讓許多像我一樣,對西方現當代理論充滿好奇的台灣讀者,感到有些遺憾。這次「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的推出,簡直是給我們投下了一顆震撼彈!我特別期待的是,這次的全譯版能否更精準地傳達巴特原文的細膩與複雜。要知道,很多學術著作在翻譯過程中,由於語言、文化和理解上的差異,很容易造成意義的流失或偏差。我希望透過這個「全譯版」,能夠更貼近巴特最初的思考脈絡,理解他如何從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現象中,提煉出深刻的文化觀察。例如,他對於廣告、大眾媒體、甚至是某些體育賽事的解讀,究竟是如何進行的?這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批判性視角?對於一位長期在台灣社會中,試圖理解當代文化現象的讀者來說,這本《神話學》全譯版,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把解鎖當代符號密碼的鑰匙。
评分一直對羅蘭.巴特這個名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彷彿是學術殿堂裡的一縷傳奇,卻又遙不可及。這次終於有機會一窺他的經典代表作《神話學》的廬山真面目,而且還是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這簡直讓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文化符號學的台灣讀者,內心激動不已。猶記得多年前在圖書館的書架間尋覓,總是只能找到零散的翻譯或二手資料,對於巴特那精妙的分析邏輯、那些看似尋常卻又充滿深意的符號解讀,始終只能隔靴搔癢。這次的《神話學》全譯版,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文字的完整呈現,更是一次與巴特思想的深度對話。這本書的問世,無疑填補了台灣學術界的一大空白,對於所有對符號學、後結構主義、文化批判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重量級著作。我尤其好奇,巴特如何能將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神話」,如香菸廣告、摔跤比賽、甚至是車輛,解構成層層疊疊的意義結構,進而揭示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社會意識形態。這本「全譯版」的出現,意味著我們終於可以擺脫過去版本可能存在的刪節或改寫,以最原汁原味的面貌,體驗巴特獨特的思想魅力。對於我來說,這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理解當代社會運作邏輯的窗口,讓人期待透過他的眼睛,重新審視我們周遭的世界。
评分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讀者,對於「神話」這個詞,腦海中總會先浮現的是那些古老傳說,像是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或是希臘神話中的眾神。然而,當我第一次接觸到羅蘭.巴特這個名字,並且得知他有一本名為《神話學》的經典著作時,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我所認知的那種傳統神話。而且,當這本書以「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的面貌出現在我眼前時,我更是難掩興奮。這代表著,我們終於有機會能夠不受任何限制地,去閱讀、去理解巴特本人所闡述的「神話」概念。在台灣,對於後結構主義的思潮,一直有著相當程度的關注,巴特作為其中的關鍵人物,他的符號學分析,特別是對於現代社會符號運作的解構,對許多文化工作者和學術研究者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特別期待,這次的全譯版,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能體會到巴特那種對日常事物,例如一則廣告、一個明星,甚至是一份報紙的報導,進行細緻入微的符號解碼。他如何從這些看似平凡的現象中,挖掘出隱藏的意識形態,將「自然」的意義,重新定義為「人造」的建構?這對我這個身處台灣社會,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符號訊息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極為寶貴的學習機會,能夠幫助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周遭的世界。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看到《神話學》這個書名,腦袋裡浮現的可能是希臘羅馬的神祇、創世的故事,或是那種古老而遙遠的傳說。然而,當我得知這是羅蘭.巴特的經典之作,而且是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我立刻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台灣的出版市場,對於引進國外重要學術著作,尤其是非主流但影響深遠的思潮,一直有著一種謹慎而熱切的態度。巴特,這個名字在台灣的學術圈和文藝界早已享有盛名,他的符號學理論,特別是其對現代社會符號運作的解構,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傳播學、文化研究、文學批評等領域。這次《神話學》的「全譯版」登場,對我這個在學術路徑上,時常需要跨領域閱讀的台灣讀者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迫不及待想看到,巴特如何將他那犀利的筆觸,對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視而不見的「神話」,如何從這些現象中剝離出意識形態的權力結構,揭示出符號背後的社會意涵。我想,透過這本「全譯版」,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巴特理論的精髓,以及他對於現代社會符號消費現象的深刻洞察,這絕對是一次重要的學術補課機會,也是對我個人思想的一次洗禮。
评分我一直對法國的現當代理論家們充滿了興趣,尤其像傅柯、德希達、以及今天我們要談的羅蘭.巴特。在台灣,學界對於這些思想家的介紹和引介,可說是不遺餘力,但也因為這些理論本身就充滿了晦澀與挑戰,許多重要的著作,總是在翻譯上卡關,要麼是片段的介紹,要麼是過於簡化的理解。這次《神話學》終於有了「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這對我這個長年從事文化研究的台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件振奮人心的消息。我記得過去為了理解巴特的一些觀點,常常需要查閱大量的英文資料,或是比較不同版本、不同學者的翻譯,費時又費力。這次的全譯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為清晰、完整、且權威的閱讀體驗。特別是《神話學》這本書,它將如何剖析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神話」?巴特所說的「神話」,究竟是指那些虛構的故事,還是更廣泛地,指涉那些被視為「自然」、「理所當然」的社會建構?我希望透過這本全譯版,能深入理解巴特那套獨特的分析方法,如何將複雜的社會現象,簡化為易於理解的符號模型,並最終揭示出隱藏在這些模型背後的意識形態運作。這將有助於我更深刻地理解台灣當代社會的文化景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