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上):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2019年版)

启蒙运动(上):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2019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Gay
图书标签:
  • 启蒙运动
  • 现代思想
  • 西方哲学
  • 历史
  • 文化史
  • 宗教史
  • 异教
  • 现代性
  • 知识分子史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面性探讨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与其时代的复杂互动关系

  这是一本很令人动容的着作,不但具备学术研究的严谨,且雅俗共赏,适合大众阅读,有极高的可读性,喜欢读史的人,能从本书中获得阅读的喜悦。

  盖伊学问渊博,文体优雅,主要论点信而有征。这部煌煌鉅着共一千余页,百余万字,出版后广泛获得学界的激赏,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其经典名着的地位屹立不摇,在当代同类研究中已无人能出其右。

  启蒙运动是盖伊一生用力之所在,这部着作开启了他一生从启蒙运动以降的系列精彩欧洲社会与历史的研究与着作,并奠定其史学巨擘之地位。

  全书由《启蒙运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1966)、《启蒙运动:自由之科学》(1969)两本相关却又独立的书所构成,作者将全书内容分三部份:Ⅰ对古代的诉求、Ⅱ和基督教的紧张关系、Ⅲ现代性的追寻。作者表示,第Ⅰ、Ⅱ部别代表「正」、「反」,第Ⅲ则代表「合」,安排为辩证性的三部曲,是为了反映启蒙思想家大致的心路历程,企图全面性地探讨启蒙运动。

  《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与《自由之科学》为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两部作品,是彼得.盖伊对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精彩再诠释的姊妹篇。

  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中,盖伊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如何利用古代异教思想家作为资源,摆脱自身继承的基督宗教文化遗产。

  《自由之科学》则可视为是一部启蒙运动的社会史,书中,盖伊描述了启蒙思想家身处的时代,他们的行动纲领、进步观、科学观、艺术观、社会观和政治观。作者解释了启蒙思想家与其时代的复杂互动关系,指出他们的思想既汲取自时代氛围和从中得到支撑,复有一部分反对这氛围和开风气之先。他们部分是时代的领导者,部分是其缩影,部分是其反对者。作者指出:「这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如方才说过,启蒙思想家与其环境时而敌对,时而友善。但不管有多错综复杂,不了解它们,就无由给启蒙运动下一个充分定义。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尽管约翰生(Johnson)与伏尔泰(Voltaire),波普(Pope)与休谟(Hume),或卫斯理(Wesley)与莱辛(Lessing)的歧异处所在多有,但共通处一样所在多有。

  本书虽然把重点放在伏尔泰、休谟和莱辛,但没有忘记其他人。例如,他说:「……我们当然不可忘掉狄德罗和莱辛的美学是不同的,不可忘掉休谟和伏尔泰的政治哲学是相异的,不可忘掉不同启蒙思想家有关进步、科学、教育和其他课题的观点涵盖幅度颇宽的光谱。我把这些差异都记录了下来──本书上下两册会那么长,主要原因在此。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启蒙思想家的一般定义不涉及他们的政治或美学观念。以这种方式,我设法既忠于历史的丰富性、微妙差异性和个人癖性,又忠于共性和完形(Gestalten)──它们都是启蒙运动之所以为启蒙运动的原因。」盖伊的精辟评价为读者打开新的视野,让人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方法和其人道及自由愿景有更深入认识。

本书特色:

  .「启蒙运动」是彼得.盖伊一生用力之所在,这部煌煌鉅着出版后广泛获得学界激赏,奠定其史学巨擘之地位。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经典名着地位屹立不摇。具备学术研究的严谨,同时雅俗共赏,有极高的可读性。
  .余英时教授专文推荐:Gay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认识「启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一座桥樑。

名人推荐

  史学巨擘彼得.盖伊奠基之作、余英时教授专文推荐

  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行动,从未有过一部涵盖如此全面的作品。它是一座资讯金矿。──贝伦兹(C. B. A. Behrens),《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盖伊先生给了我们一部罕有其匹的思想史着作。本书既分析和评价了过去的思想,也企图形塑当代的思想。──拉特(John Ratte),《每週之书》(Book Week)

  盖伊为启蒙思想家描绘的图像具有说服力,学养深湛而文体从容。──莫斯(George L. Mosse),《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部最让人动容的着作:学问广博、文体优雅、主要论点信而有征,而且还对大量相关研究着作有睿智评论。在各种把启蒙运动解释为具有一贯性和自觉性的努力中,这书无疑是最引人入胜和最激发思考的。──希利(George R. Healy)《威廉与玛丽季刊》,(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本书是对启蒙运动一个大师手笔的全面研究,说明了批判理性是如何兴起,被认为是改善人类处境的槓桿。……本书之完成是一个辉煌的成就、一座学问的丰碑(它的「研究着作评介」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是日后其他学者不可不读的),却又平易近人、可读性极高。──伯罗(J. W. Burrow),《週六评论》(Saturday Review)

  盖伊教授是研究启蒙运动的美国学者中之翘楚,故这部着作极为重要。它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同凡响的杰作。──帕尔默(R. R. Palmer),《现代史期刊》(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文艺复兴的余晖与科学的曙光:一部关于近代早期欧洲思想转向的深度剖析 书名:《理性的黎明: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的知识重塑与社会图景》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欧洲大陆所经历的一场深刻而复杂的思想与社会结构转型。我们聚焦于“早期近代”(Early Modern Period)这一关键时期,探讨那些奠定现代世界诸多基石的思想、技术、信仰与权力运作。本书的叙事主线并非集中于单一的哲学流派,而是通过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知识领域和文化现象的细致梳理,描绘出一幅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欧洲心智地图。 本书的第一部分,“信仰的破碎与权威的重构”,将审视马丁·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及其对欧洲政治地理和个体精神生活产生的长远影响。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神学辩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印刷术如何成为宗教传播与思想动员的引擎,以及诸如“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重大历史事件如何最终塑造了主权国家的雏形。重点讨论了天主教内部的反思性运动——反宗教改革,特别是耶稣会士在教育和全球传教活动中的角色,以及这种多极化的宗教版图如何间接催生了对世俗理性权威的更高要求。 第二部分,“自然秩序的揭示与方法的革新”,将专注于科学革命的复杂进程。我们认为,科学革命并非一个突然的“灵光乍现”,而是一个长期的、由多种知识传统交织而成的演变。本书细致考察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先驱者如何挑战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以及牛顿的综合性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如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量化的世界模型。我们特别关注了科学方法的形成,从培根的归纳法到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法,探讨这些新方法论如何被应用于知识的各个领域,挑战了传统经院哲学的地位。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早期科学社团(如伦敦皇家学会)的功能,它们如何作为知识的孵化器和认证机构,推动了知识的公共化。 第三部分,“疆域的扩张与异域的想象”,探讨了地理大发现对欧洲自我认知的冲击。随着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和对非欧洲世界的接触,欧洲人被迫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文明”的定义。我们分析了早期探险报告、植物志和动物志如何丰富了欧洲的知识库,同时也揭示了殖民主义思想的早期萌芽。这一部分将讨论欧洲人如何通过构建“他者”的形象来反观自身,并审视早期的人口学观察和对“野蛮人”与“高贵野蛮人”的论述,这些讨论为后来的社会理论奠定了复杂的基础。 第四部分,“权力、法律与公共领域的萌芽”,关注政治思想的演变。霍布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如何回应宗教战争和王权专制的挑战,构建了关于契约论、自然权利和社会治理的新理论。本书强调了法律和行政机构在近代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考察了早期议会制度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之间的张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了“公共领域”的雏形——咖啡馆、沙龙和信件网络——是如何在精英阶层中逐渐形成,成为挑战传统信息垄断、促进理性批判性讨论的非官方空间。 本书的整体论点在于:早期近代欧洲的思想变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传统上由教会和古典权威所垄断的知识中心被分散到新的机构(大学、科学院、政府部门)和新的实践(实验、航海、商业)之中。这种分散化带来了巨大的创造力,但也引发了深刻的焦虑,表现为对新知识的狂热追捧、对旧秩序的激烈抵抗,以及对“理性”本身边界的不断探索。本书力求通过多角度的文本细读和历史语境的还原,展现这一复杂过渡期的丰富内涵与内在矛盾。 目标读者:对欧洲思想史、宗教改革史、科学革命史以及近代早期社会文化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历史学与哲学专业学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Peter Gay)


  一九二三年出生于柏林,之后移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耶鲁大学史特林(Sterling)历史学教授、古根汉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学者、剑桥邱吉尔学院海外学者。

  历获各种研究奖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学奖、美国历史学会(AHA)学术杰出贡献奖等,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二○一五年于纽约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着作等身,包括《史尼茨勒的世纪:布尔乔亚经验一百年》、《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威玛文化》、《弗洛依德传(I):1856-1905》、《弗洛依德传(II):1902-1915》、《弗洛依德传(III):1915-1939》、《启蒙运动(上、下)》、《现代主义》等(以上皆由立绪文化出版)。

译者简介

刘森尧


  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学士,爱尔兰大学爱尔兰文学硕士,并于法国波特尔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着有《电影生活》、《导演与电影》、《天光云影共徘徊》,译有《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威玛文化》、《闲暇》等。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目前为专业翻译者,共完成约近百本译着,包括《文化与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现代主义》(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图书目录

余英时推荐序
本书相关评论
引用作品简称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序
 
序曲:自成一体的启蒙运动
一、一小撮的启蒙思想家
二、表相与现实
 
第Ⅰ部 对古代的诉求
1有用而可爱的过去
一、希伯来人和希腊人
二、志同道合
三、寻找异教精神:从确认到认同
 
2第一次启蒙运动
一、希腊:从神话到理性
二、罗马的启蒙运动
 
3批评的风气
一、批评哲学
二、好客的万神殿
三、道德的现实主义至上
四、憨第德:苦行的享乐主义者
 
第Ⅱ部 和基督宗教的紧张关系
4从理性退缩
一、古代的膺品
二、批评的背叛
三、神话的复甦
 
5异教徒基督宗教的时代
一、源头的净化
二、古今之争:古人派
三、古今之争:今人派
 
6可疑的「战争」
一、基督宗教成分
二、僧侣之背叛
 
7不受神圣圈所囿
一、学问的剽窃
二、卢克莱修任务
三、休谟:彻底的现代异教徒
 
研究着作评介
主要引用作品一览
 

图书序言

推荐序

  Gay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认识「启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一座桥樑。

  Peter Gay两卷本的Enlightenment研究是关于欧洲启蒙运动史的经典之作,虽然分别完稿于一九六六和一九六九,但根本不发生所谓「过时」的问题,近三、四十年来,这一领域尽管日新月异,却未出现一套有系统的新解足以取本书而代之。

  Gay写这部鉅着时,他的争辩对象是Carl Becker的《十八世纪哲学家的天国》(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1932)。Becker此书篇幅极短,然而论点鲜明,提出了对启蒙运动的整体看法,成为西方(至少美国)史学界的正统观点。

  Becker强调启蒙思潮仍未全脱中古思惟模式的笼罩,当时思想家所用的建构材料虽然是很新的,但所建构出来的「天国」(Heavenly City)则一仍中古之旧。这一论断在美国史学界流行了三十多年,未受到严重的挑战,直到Gay的着作问世,才发生了基本变动。Gay先后花费了六、七年的时间,遍读十八世纪原始资料,提出了全面性的新解读。仅以功力而论,Gay的两卷本专着已远非Becker的讲演集所能匹敌,Becker是一位卓越的史学大家,没有人能够怀疑。他的论点也确有坚强的根据,并非简单的「错误」,不过稍嫌片面,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简单化了。Gay则从多方面运用极其丰富的史料将整个启蒙运动的面貌呈现了出来。他相当肯定了启蒙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认定启蒙上接文艺复兴,恢复了古代经典的地位,并以古典的多元而开放精神对抗中古教会的武断和不容忍。自由、进步、科学、宽容等都是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开始发展出来的,更重要的,启蒙也导致了美国的独立革命和一个崭新的民主自由社会的建立。Gay特别指出: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都引美国的创建为荣,认为这是启蒙的精神价值的最高体现。总之,启蒙运动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阶段,不但承先启后,而且包涵着种种复杂的成分。Gay的专着则尽量客观地但同时也抱着同情的理解,把这一段复杂而困难的历史进程分析得井然有序。今天有不少人开始怀疑以至批判启蒙的历史与现实功能,但无论对启蒙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地认识它,Gay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认识启蒙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一座桥樑。
 
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教授

作者序

  本书是两本相关却又独立的书的第一本,这两本书都一样企图全面性探讨启蒙运动的问题。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知性历史学家、研究文学的学生及政治理论家莫不汲汲营营为还原启蒙运动之真实面目而努力,企盼将其从赞美者或诋譭者手中拯救出来。他们出版了许多主要着作的权威版本,发现许多新的资料,同时还编纂许多启蒙思想家清晰明确而极具可读性和参考价值的通信纪录。然而,他们在经过这番努力之后,却觉得极为不满足。自从柏克(Burke)的勐烈抨击和德国浪漫主义派的大力谴责之后,启蒙运动竟变成要为现代的恶魔背负责任,许多指责指向它肤浅的理性主义,愚蠢的乐观主义以及不务实际的乌托邦空想。跟上述那些观点比较起来(它们其实比它们批判的对象更为肤浅、愚蠢和罔顾实际),自由派与激进派人士对启蒙运动的热烈崇拜反而无伤大雅:右派的居心不良毕竟要比左派的天真幼稚危害更大。对启蒙运动的自由激进观点,就像保守派的观点那样,毕竟总是不尽人意,仍有待改进,许多学者遂有转为争论的倾向,我自己也加入这场争论阵营,挺身反对右派,坦白说,我觉得很有意思,现在正是把争论带向结论的适当时机。

  下结论之前必须先釐清其中的复杂性:启蒙运动那些人必须由教条、气质、环境以及世代等要素去加以区分。事实上,就他们的观念所散发的光谱以及他们那些辛辣的争论内容来看,其性质必不可能单纯,许多历史学者遂放弃研究一个单一的启蒙运动之企图。我们忍不住要问,保守派的休谟和民主派的孔多塞,两人之间有何共同之处?霍尔巴赫贬损所有宗教,莱辛却拥护宗教,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狄德罗既羡慕又轻蔑古物研究者,而吉朋适巧相反,既爱古物研究者又想和他们一较高下,他和狄德罗的共同点又在哪里?卢梭很崇拜柏拉图,杰佛逊从来无法读完《理想国》,这两个人又有何共同点?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核心放在这些问题上面,如果这样做就会跌入唯名论(nominalism)的陷阱,毕竟历史不是人物传记,更何况这样做就会为了牵就个体而忽略了总体。上述那些问题有其作用,但其作用也仅止于中和的功能而已:可以让历史学家避免顾全总体而忽略个体以及过分简化的诠释风格,这种风格向来很普遍,却实在是诠释历史的大忌──比如把启蒙运动看成只是一堆教条的展现,是一个理性的时代,然后把狄德罗的活力论(Vitalism)、卢梭的热情或休谟的怀疑论(skepticisn)看成是异质的个体或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这是类似窃盗的定义方式,大大抹煞了启蒙运动的丰富性,然后去抱怨它的贫瘠。在这两本书之中我无意採行上述任何一种方法,我将尊重启蒙思想家之间的歧异,唯有这些歧异才赋予启蒙运动极大的活力,并借此丰富其内在历史的内涵。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我并不使用柏拉图式观念来称唿一段称谓,而是集合他们重要的相似之处,然后放在一起讨论,我会不断提到启蒙思想家(philosophe)这个称谓,然后把他们观念的总体,他们的策略和生涯称为「启蒙运动」,最后我会在使用这些名词之余,把这些人称为一个「大家庭」(family),一个由一群知性分子透过他们相同的思想风格组合而成的家庭。

  然而,启蒙运动虽是由「一个家庭」的启蒙思想家所构成,却又不仅止于此:它还是一种文化气候,启蒙思想家在这样的世界中活动,不断大胆叛逆,然后静静抒发他们的观念,企图把他们的观念散发给这个世界。但启蒙思想家的世界,在他们眼中的十八世纪,又至少有一部分是他们自己的意识型态建构;他们热烈的投入他们自己的时代,和当时最深刻的一些思想潮流打成一片,只不过他们有时会对一些不合时宜的现实不闻不问。因此,我认为我不仅要诠释启蒙思想家的观念以及说明他们的观念和他们所处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还要判断他们领悟力的得当与否。杰佛逊心目中理想的罗马共和是否就是二十世纪学者心目中的罗马共和?休谟心目中的西塞罗和我们心目中的西塞罗一样吗?还有,启蒙思想家所说的「文学的复甦」是否和我们所谓的「文艺复兴」一致呢?像这一类问题会把我从知性的历史带向社会的历史,然后质问是否以及在什么样程度上,启蒙思想家所建构和所经验的启蒙运动,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启蒙运动只是一椿历史事件。

  既然我个人的主要兴趣乃在于观念和现实世界之互动关系的问题上面,我很自然就会把焦点核心和诠释的主要原则放在启蒙思想家的经验上面。我发现启蒙思想家的经验乃是一种为求得独立自治的辩证式挣扎,企图同化他们所继承的两个过去遗产──基督宗教和异教──首先让他们互相对抗,然后再为他们取得独立的姿态。启蒙运动可以用两个观念来加以概括:批评和权力。伏尔泰有一次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说,他因为懂得如何去爱,

  因此也就懂得如何去恨,而其他的启蒙思想家也一样使用破坏性的批评去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然后再去建设,因此这样的批评所扮演的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角色。卡西勒(Ernst Cassirer)曾如此得当的说过启蒙运动,「能够史无前例地把批评和创造的功能巧妙结合在一起,然后互相转化。」

  本书的副标题已经清楚表明,我把启蒙思想家的叛逆行径看成是为了追求两个目标:以异教姿态去对抗基督宗教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依赖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异教观念为媒介,使自己成为现代异教之后,再从古典异教解放出来,就好比从基督宗教束缚解放出来一样。古代人教导启蒙思想家如何运用批评,当代哲学家则教导他们如何运用权力。在本书中,我也一样研究启蒙思想家们的教育背景:他们先从古代异教的丰富遗产中学习批评的能力,这些遗产在基督宗教第一个千禧年之中受到打压而式微,但是却在文艺复兴时代及紧接下来的十六和十七世纪之中又复活了。在本书中我分为两个大的标题,即卷一的「对古代的诉求」和卷二的「和基督宗教的紧张关系」,说明在启蒙运动的辩证进化过程中,启蒙思想家如何发展他们的运动。卷三「现代性的追求」则设定在下册之中。因此,两本书其实是同一个诠释的两个面,分开叙述乃是为了分析说明的方便,可是又由于内在精神的一致性,还是必须当做一个总体来看,在这上册之中,我主要叙述启蒙思想家如何获得自由,接着在下册之中,我则叙述他们如何运用这个自由。

  我从一九五九年开始着手这本书的写作,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再把时间往前推到一九四四年,我当时就读于丹佛大学的大学部,就在那时我发现了休谟。在一九五九年之前我已出版多本着作,其中一本是《伏尔泰政治观:讲实际的诗人》(Voltaire's Politics: The Poet as Realist)从那时以后我写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在为如今这本书以及紧接下来另一本做铺路工作。细心的读者当会发现,我如今这本书从上述那本书里头借用了许多东西,他如果在现在这本书之中读到某些句子或某些论点,觉得很面熟,那就对了,请不必感到讶异。每当我感到无法在从前说过的话上面做任何改进,而且有必要放入目前这本书里面,我就只好跟自己借用了。

  我在写这两本书之时,得力于我内人之处最多,如今就把这两本书献给她。她不是专业历史学家,对于我把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来源和所有功劳全归功于她,她可能会感到不自在。我可以了解这种感觉,并深深加以体会,但我自己身为一位专业历史学家,我必须把真正的事实直接说出来:虽然没有我内人的襄助,我也一样可以把这本书写出来,但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写那么快,写那么好,甚至写得那么愉快。她很仔细谨慎读过并批评书中每一细节,从书的名字到书目,可谓鉅细靡遗,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反覆的读,同时还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Arthur Wilson和Robert K. Webb也为我仔细读过每一章,并提供极富见解的有用意见,Charles和Hanna Gray读过前面几章,并适时提供许多清晰宝贵的意见。William Bouwsma帮我重新修订第四章部分并不断和我讨论其他章节有关宗教和批评之间关系部分,让我获益良多。Helen Bacon以她受过古典训练的敏锐眼光为我校读前面几章部分;R. R. Palmer许久以来即助我良多,这次他要我特别留意启蒙思想家和基督宗教世界之间的关系,他指正的结果,既严格又具建设性,主要出现在第六章部分。十五年来,Richard Hofstadter读过所有我所写过的东西,这次他特别读过这本书的初稿,如今由于他的指正而改得差不多认不出来了,可见他的大力指正是多么有用。

  过去几年来,我也曾经和几位朋友谈过有关这本书的写作,其中Henry Roberts对我的观念最有耐心,对我的「灵感」也最能包容,同时不吝惜时时给我鼓励。另一方面,我要特别感谢在本书开始之际,Rudolf Binion所提供的唯名论批评,由于他的指正,使得我能够在撰述有关启蒙运动的团结状况方面,做得更加周全完整。书中我能够掌握住有关古典对启蒙运动重大影响这个核心观念,主要来自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年之间和已故的Walter Dorn的不断对谈;除此之外,透过对谈而让我获益良多的,还有下列诸人:Crane Brinton, Leo Gershoy, Beatrice Hofstadter, Irving Kristol, Gertrude Himmelfarb Kristol, Herbert Marcuse, Orest Ranum, Fritz Stern,以及John William Ward等,我必须一併在此致上谢意。Raymond Grew和Richard Webster在有关义大利启蒙运动方面,也曾提供给我许多有关的建议。

  很幸运的是,我曾经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讨论课程的一员,一九六二年夏天,这个讨论课程刚成立之时,我率先在课堂上以我现在这两本书为讨论的核心课程──着重在启蒙运动的辩证观念──经过两年下来的激烈讨论,不断地检验、批判、修正和补充,使得这本书变得更加完美,因此我要在此一併感谢我课程上的几位同僚:James Clifford,Otis Fellows,Allan Hazen,H. Jean Hecht,Albert Hofstadter,Paul Henry Lang以及Rudolf Wittkower等。另外,讨论课上我的一些学生也提供给我许多很精彩的引言和有用的批评,我要特别感谢Gerald Cavanaugh,Stephen Kern以及Victor Wexler这三个人。我虽然从事独立研究,但有两位研究助理在此不能不顺便一提,他们是Mrs Patricia Lavndel和Mr. Augustus Pallotta,他们在挖掘义大利资料方面帮助最大。

  本书写作期间,我有机会能够借着演讲的机会试验一下我在书中的一些观念,演讲前的准备和事后经过讨论而改写,可说获益极多,我要在此感谢邀请我演讲的一些东家以及前来听讲的听众: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代斯大学(Brandeis)、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安姆赫斯特学院(Awherst College)以及维琴尼亚大学。此外,我也有机会在芝加哥的美国历史协会和英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法国历史学会宣读与这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报告,我要在此顺便对这两个单位申明感谢热忱。

  同时我也要感谢几个单位对我写作本书所提供的襄助,首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学会和历史系的康宁基金会提供研究基金和必要书籍给我从事写作本书之用;另外,要不是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年之间美国议会的博学协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适时提供给我会员资格,我就不可能写作本书(我的任务是研究十八世纪的现代性之胜利,我的任务必须等到本书下册完成之后才得以解除)。还有,要不是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之间美国行为科学研究中心(a Fellowship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提供给我会员资格,我这本书就不可能写得那么顺利和那么愉快,这个中心是逃避日常杂务的最佳避难所,许多做研究的人对这个中心都赞不绝口,过去有许多关于这个中心的美丽传闻和热情的颂词,我必须强调这些都是真的。我在那里一年期间工作之所以进行那么顺利,我要特别感谢三个人:Ralph Tyler,Preston Cutler和Jane Kielsmeier。我一样也要感谢我在这个中心研究时的秘书Joan Warmbrunn,还有帮我打字的Ene Sirvet,感谢她的细心和热心,还有对我研究内容的兴趣。最后我也要表达能够在Alfred Knopf出版公司五十周年庆之际出版这本书的愉快热忱,能够和这么伟大的出版商攀上关系实在是与有荣焉,其中出版社的编辑Patrick Gregory我也要好好谢他,因为他对我的写作风格能够手下留情,没有弄糟,真希望所有编辑都能够像他那样。

彼得.盖伊
一九六五年识于纽约市

图书试读

序曲:自成一体的启蒙运动
Overture: The Enlightenment in Its World


一、    一小撮的启蒙思想家

1

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有许多,但是启蒙运动却只有一个。当时,从爱丁堡到那不勒斯,从巴黎到柏林,从波士顿到费城,一群松散而非正式且完全没有组织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论者以及政治改革家,这些启蒙思想家组合成为一支喧嚣的乐团,当然他们中间容或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但是更令人讶异的则是他们之间的和谐一致。这些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以一种巨大企图心的姿态结合在一起,支撑他们这种姿态的不外乎世俗主义、人文精神、世界主义,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由──杯葛独裁作风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贸易的自由、实现个人才能的自由、从事美学活动的自由,一言以蔽之,一个道德人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我的自由。一七八四年,启蒙运动正臻于巅峰之际,康德把此一运动定义为人类从自我设限的牢笼里挣脱出来的活动,并为此一活动冠上一句名言,曰「勇于认知」(Sapere aude):从事发现的冒险、行使大肆批评的权利、从事自己料理自己的孤独生活。康德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他把其他人长久以来的论调加以归纳统合──把启蒙运动看成是人类对自己被视为负有责任之成人的要求。这种看法可以说是当时许多启蒙思想家的一般共识,由于此一共识,启蒙运动才真正成为西方世界在心灵发展上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事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启蒙运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实在是吊足了我的胃口。我想象中,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启蒙思想家的梳理和介绍,而是会更深入地去探讨那些隐藏在理性光辉下的,对传统信仰和价值的挑战。在我看来,任何时代的“启蒙”,都伴随着对旧有秩序的质疑和颠覆,而这种质疑和颠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往往会被视为“异端”或者“异教”。这本书的“崛起”二字,更是暗示了一种力量的勃发和蔓延,它不仅仅是一些零散的思想火花,而是一种能够形成气候、影响深远的思潮。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启蒙运动,或许会聚焦于那些被忽视的、非主流的启蒙思想家,或者揭示启蒙运动背后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驱动力。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精神困境”和“价值真空”的深刻反思,也许,从理解“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过程中,我们能找到一些应对当下挑战的线索。

评分

「启蒙运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这个书名,让我的思绪立刻飞到了那个充满思想碰撞与变革的年代。我想,这本书大概率会不仅仅是对哲学、科学、政治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会着力于挖掘那些在那个时代悄然兴起,却又显得与主流格格不入的“精神特质”。“异教精神”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叛逆与解放的意味,它或许指的是一种挣脱宗教束缚、摆脱教条限制、强调个体自由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勾勒出这种“异教精神”的图景?它是否与科学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个体关怀,以及对传统权威的质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分析那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的思想,是如何逐渐渗透并最终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我期待,它能带我领略那种勇于挑战、敢于质疑的智慧之光,并理解这些“异教”般的声音,是如何一步步构建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价值。

评分

光是书名「启蒙运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就已经让我感到一股强烈的思想冲击。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启蒙,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必然伴随着对既有秩序的挑战,对传统观念的颠覆,而这种挑战和颠覆,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都会被贴上“异端”或“异教”的标签。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在那个被誉为“理性之光”的启蒙时代,究竟隐藏着怎样一股“现代异教精神”的力量,它是如何孕育、滋长,并最终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我猜想,作者可能会打破传统对启蒙运动的刻板印象,去挖掘那些不那么“主流”,但却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思想流派,甚至是对当时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提出根本性质疑的声音。我非常好奇,这种“异教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思想家的著作中,又以何种方式体现在当时的社会变革中,最终又是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社会的精神内核。

评分

对于「启蒙运动: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略带审慎的好奇。毕竟,“异教”这个词在传统观念中往往带有负面色彩,而将其与“启蒙运动”这样的历史性进步概念并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张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界定和阐释这个“现代异教精神”的?它是否是对既有宗教或世俗权威的一种反叛?又或者,它是一种对人类理性、个体自主性的极端推崇,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剥离了原有的精神慰藉?我个人对历史上的思想冲突和观念碰撞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如何最终被主流所接纳,甚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挖掘那些在启蒙运动时期,一些不被主流所容纳,但却极具颠覆性和创新性的思想火花,并追溯它们对现代社会形成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或许它会探讨一些关于怀疑主义、无神论、或者对传统道德和政治秩序的挑战,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价值体系,甚至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未曾深入思考的现代观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启蒙运动」这个词就自带一种庄重和历史的重量,而「现代异教精神的崛起」更是让人好奇,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我一直以来都对思想史特别着迷,尤其喜欢那种能够挑战传统、颠覆认知的论述。2019年版这个标注,也说明了作者在内容上应该是做了更新或者有新的理解,这让我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价值观和信仰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历史上的思想运动,尤其是那些曾经被视为“异端”但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潮,或许能为我们当下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的路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先驱们的心灵轨迹,去理解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挑战权威,构建起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究竟是什么样的“异教精神”能够与“启蒙”并列,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逻辑和历史必然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找到答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