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尔卑斯山与尼采相遇

在阿尔卑斯山与尼采相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Kaag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登上尼采的哲学山岭,了解其人及其思想
有些物事之发生,不在山顶,而在路上。人们有机会,用尼采的话来说,「成为你自己」。

  本书描叙了两段哲学旅程:一段是作者十九岁时,以沉迷于自省的少年身分前往,另一段则是他在十七年后,以极为不同的身分再度前往——如今他身为人夫人父,并且与妻小同行。他出发前往瑞士歇尔斯玛丽亚小镇上方的山峰,尼采也是在此写出他的重要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两段旅程都在寻找尼采哲学核心中的智慧,作者却有了极为不同的理解与诠释,更重要的是,对于人类处境的启发。

  本书不仅是对尼采的理想,也是他的生活经验如何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所连结的迷人探索。本书大胆深入,富有洞见,它教导你我如何免于自满,在明智与疯狂间取得平衡,掌握那些原本无法企及之物。不论是独自或与家人一同登上阿尔卑斯山,过程中尼采总是与作者同行,他因而了悟到即便是不慎失足也具有启发性。因为踏错步伐也是登山的过程,而套句尼采的话来说,透过无可避免的坠落,人们有了可以「成为自己」的机会。

本书特色

  从尼采与登山之间的关系切入其人生、思想与着作,并反思作者(现代人)的人生处境。

  王迦岚、耿一伟、阿泰、刘沧龙、冀剑制
  ——温柔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国外媒体报导

  「向人生的高峰攀爬」并不只是青少年的励志口号。只要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针对任何一个面向,不满于现状,只要还提得起勇气,就向天际攀爬。阅读这本书,和作者一起跟随尼采,再一次于黑夜的星空下,展开冒险旅程,看看那超越平凡的世界,多么自由灿烂。——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冀剑制

  凯格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活泼,让尼采的一生和他自己的生命绵延相接……鼓动他的读者去当个他们有可能成为的那种人。——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B. Smith),《纽约时报书评》

  虽然这本书扮演的是尼采着作入门的角色,但其真正的成就在于体现了尼采的一项核心观念——也是你无须读过他的书就能认识的观念:成为你自己之律令。……称之为哲学亦可,称之为回忆录亦可,这是一本充满热情魄力的书。冒着被拉去成为你自己的风险,读读这本书吧。——史考特.帕克(Scott F. Parker),《明尼亚波里斯明星论坛报》

  《和尼采一起健行》提供关于这位德国哲学家作品的一篇直率、甚至是实用的入门导论,并就这些作品何以依然重要,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就连那些不一定有受到诱惑而堕入尼采深渊的读者,也一定会发现凯格对自我、颓废、同侪情谊和身体束缚所做的探讨,既清爽有劲又启迪思想。与教你如何过一生的类型相反,也为了配合尼采爆炸性且令人不适的想法,凯格尽力问了所有的正确问题,却未急于触及任何掩饰缓解的答案或解方。——莫顿.严森(Morten Høi Jensen),《洛杉矶书评》

  在本书中,凯格探讨了心理上的奋斗和生理上的奋斗这两种观念如何紧系在一起。老实说,我这辈子到了这种时候,大概是绝不会去读尼采,但凯格清楚明晰的文风,以及关于我们为何着迷于山巅极顶的洞见……听来真实且让我觉得有比较开窍了一些。——西瑟.汉斯曼(Heather Hansman),《户外》杂志

  《和尼采一起健行》巧妙地将尼采的传记、对于尼采的重大观念平易近人但仍精妙的引介,和凯格自己的怀旧回忆搅拌在一起……有趣而且动人。——保罗.葛里森(Paul W. Gleason),《新闻日报》

  这不是一部悲惨回忆录或任何这一类的。这是关于哲学如何与人生有所关连的严肃讨论,透过作者自己一部分的人生加以讲述。由一位技巧非常纯熟的作者,以无须看似耽溺便能可读且有趣的方式,把这些事情编织在一块儿。——奈哲尔.沃布顿(Nigel Warburton),《五书网》〈2018年最佳哲学书〉

  了不起的尼采导论,以作者所经历过的地景与城市做成独一无二的背景。其调性与写作风格让一般读者易于亲近,同时其内容也让熟悉尼采的人有所收获。——《图书馆期刊》

  我从未真正欣赏过尼采。我或许甚至有点怕他。但本书改变了这一点。约翰.凯格这本具有启发性的新书,提供了对于这位哲学家思想的深度理解与同理入情,加上关于同侪情谊、婚姻、为父之道、寂寞、颓废、自我欺骗、自我实现、绝望,最后还有欢乐,各方面宽宏且原创的洞见。——艾琳.波拉克(Eileen Pollack),《房间里唯一的女人:为什么科学仍然是男生的俱乐部》作者

  靠着本书与他前一本书《美国哲学:一个爱的故事》……凯格或许已经创造出一个新的类型……他将相对较为严酷但具有高度可读性的尼采生命与着作导览,与当代「创意性非小说」模式的个人书写,近乎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本书可以提供一种自传式哲学及哲学式自传的新样板。——克里斯宾.史塔特维尔(Crispin Startwell),《时代杂志文学副刊》

  你不需要喜欢尼采,就会爱上这本书……这是一条标示非常完善的尼采世界入门小路。这是中年人重新在尼采哲学上垦荒拓殖的尝试……[凯格提供了]巧妙的故事叙述和这种充满动力与毫无隐瞒的文体……有关于大自然、湖泊与群山的亮眼描述……不管凯格写什么,我都想读。——齐鄂朗.塞提亚(Kieran Setiya),《文学评论》

  一本写得很好、奇幻、引人入胜的尼采生平及作品入门书……令人着迷。——罗杰.寇克斯(Roger Cox)

  关乎我们所涉足之道路、全然异乎寻常的一本书:它紧紧抓住你的心、小心翼翼地解开你灵魂之谜。——达伦.布朗(Derren Brown)

  引人入胜的非学院派沉思录……问题最终仍在于,尼采的哲学,配合潜藏的巨大冲动而调整到了这种地步,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场。凯格的答案既简省又深奥,彰显出对其主题的深刻理解。——《纽约客》杂志

  一如《美国哲学》一书,凯格巧手交织着同理入情的传记、平易近人的哲学分析,以及自我批判的自传。……在这本颇具刺激性的书里,凯格从尼采及其追随者那儿撷取诸多凭借追索反思以对抗绝望及骄矜自满的相关观念。——赫勒.麦卡尔宾(Heller McAlpin),npr.org

  凯格先生灵巧地将哲学关怀与日常生活或小或大的危机编织在一起……他的诚实以告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乔福.维思纳(Geoff Wisner),《华尔街日报》

  凯格有一种讨人喜欢的解嘲、紧凑风格,对于受到尼采深重影响的思想家们特别感兴趣。——史蒂文.普尔(Steven Poole),《卫报》〈每日一书〉

  凯格已经开拓出一种纯属他自己的类型,这种类型承诺要缩减奥祕与熟悉、学术与非学术、哲学家与自我激励大师之间的鸿沟。对于那些具备凯格这种哲学诡辩与叙事技巧罕见混合体的人,这是一个很值得仿效的类型。——约翰.穆勒(John F. Muller),《洛杉矶书评》

  在这位哲学家的作品上投注了一辈子,留下一篇鲜活……深刻的个人纪录。——英国版《闲谈》杂志〈今年春天要读的十本书〉

  ……凯格已经打造出一种鼓舞人心、关于个人与伟大心灵相遇的叙述方式。——《出版人周刊》

  融合紧张的情绪与毫不畏缩的分析,凯格邀请读者把哲学当成是一场提升生命的探险。——《书目杂志》

  一段令人焦心、非常私密的旅程,穿越凯格自己的尼采深渊。——苏.菩莉窦(Sue Prideaux),《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作者

  凯格完美重启这种回忆录与传记的内省混合类型……他对钖尔斯地区做了令人屏息的描述,搭配尼采令人着迷的个人史,提供一种独一无二、引人入胜的叙事……有了本书,现在凯格可以在漫游思想家的名单上加进自己的名字了。——贝琪.戴鄂门(Becky Libourel),《书页》杂志

  凯格成功办到了……借由他勇于迈向尼采,以及源自个人——且不只知性——观点的普遍性哲学……一部充满自我理解的沉思作品,将会引起所有曾被虚空所吸引的人们共鸣。——《科克斯书评》

  约翰.凯格是这条大胆路线的最佳导游,这段旅程是从寂寞与想念到成熟的包容,嗯,还有爱。是对棘手难题的一次优雅结算,是哲学上一堂具有挑战性的课程,是阅读上的一种深度乐趣。——詹姆斯.卡罗(James Carroll),《君士坦丁的剑与回廊》作者

  将回忆录和哲学纺成一幅紧扣人心且引人深入的编织画。凯格在阿尔卑斯山健行中找到发现尼采作品的完美类比,凸显出每一部作品中所发现的风险、失败与崇高。他鲜明生动地提醒我们,哲学并非耽溺于炼金术般的抽象萃取,而是一桩攸关生与死之事。——贾许.柯恩(Josh Cohen)

  这不只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尼采思想导论。当哲学针对正常神智那种有益身心的消沉烦闷提供一道矫正疗方,凯格的书……也正是哲学兴盛的确证。……凯格年纪渐长,年轻时的夸张剧情或许不再,但他继续任由哲学来搅乱他。哲学曾经一路上带着他,来到阿尔卑斯山悬崖边缘、来到濒临饿死的地步。哲学接着毁了一段婚姻,又鼓舞了另一段。而哲学继续疗癒我们,但并非让我们觉得好过,而是好好地打造我们。——蓓卡.罗丝菲尔德(Becca Rothfeld),《大西洋月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凯格(John Kaag)


  麻萨诸塞州大学洛厄尔分校哲学教授。着有《美国哲学:一个爱的故事》(American Philosophy: A Love Story),该书名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2016年好书榜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编辑选书。作品散见《纽约时报》、《哈泼杂志》(Harper’s Magazine)、《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及其他众多出版品。他与妻女住在波士顿近郊。

译者简介

林志懋


  台湾大学物理系肄业、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职杂志社文稿编辑、出版社编辑,现专职翻译。译有《叔本华》、《伏尔泰》、《天赐美味》、《阿基米德的浴缸》、《数学巨人哥德尔》、《艾可博士的36道推理谜题》、《所谓的知识分子》(合译)、《光的故事》、《公尺的诞生》(合译)、《知识超人:埃及大冒险》、《补脑全书》、《培养自律的小孩》、《巴西,如斯壮丽:传奇总统卡多索回忆录》、《万物运动大历史》、《酒杯里的谋杀》、《愚昧者》、(合译)、《打败NASA上太空》、《打开演算法的黑箱》。

图书目录

地图
序幕:群山之父

第一部
第一章 旅程是怎样开始的
第二章 不离不弃的同伴
第三章 最后之人
第四章 永劫回归

第二部
第五章 恋爱中的查拉图斯特拉
第六章 在山上
第七章 论系谱学
第八章 颓废与厌恶
第九章 深渊旅馆

第三部
第十章 马
第十一章 瞧!这个人
第十二章 荒野之狼
第十三章 成为你自己

尾声:曙光乍现

尼采生平与着作编年表
书目摘录及推荐读物
谢辞

图书序言

序幕:群山之父
 
设定你自己的目标,崇高又尊贵的目标,并消亡于目标的追寻中!我不知道有哪一种人生目的,胜过消亡于追求伟大与不可能:挥霍伟大的灵魂。——尼采,未出版笔记,一八七三年
 
攀上柯尔瓦奇峰之巅,花了我六个小时。这是尼采之山。清晨低悬的夏雾几乎尽消,露出下方一英里远的山麓。我来到一块磨损的花岗岩板上休息,感叹我这一路远来。我俯瞰钖尔斯湖一会儿,在柯尔瓦奇闪耀生辉的山脚,海蓝镜面穿沿山谷,让我本已心许壮丽不可思议的景色,一化为二。接着,最后的云朵蒸散,伯连纳峰浮现东南。其实,我还没去过那么远。伯连纳,东阿尔卑斯第二高点,是柯尔瓦奇之「父」,由北向南迆离的山脉最高点,将巨大的冰河河谷分成两段。二十八岁的柯兹(Johann Coaz)在一八五○年率先攀顶后写道:「我们满脑子都是严肃的念头,贪婪的双眼眺望大地直至遥远的地平线,而数以千计的山峰环绕我们周遭,如岩石从灿烂光华的冰海中升起。我们满怀惊叹与敬畏,扫视这壮丽的山岭世界。」
 
当时我十九岁,父山以某种力量施加于我。父山,或隐约、或遥远,是指一定范围内最高之峰,地质上诸子皆从此点沉降而下。我被阿尔卑斯山吸引,来到钖尔斯玛利亚的小村落,尼采在他的知性生命中,有很长一段时期称这个瑞士村落为家。我在他于十九世纪末游历过的这些山里漫游了好几天,然后继续循尼采的足迹,前去寻觅其中一座父山。柯尔瓦奇峰,一一三二○英尺,山荫覆盖诸子,那围绕钖尔斯玛利亚的群山。河谷对岸,是伯连纳峰。西去三百英里,在这片「壮丽的山岭世界」辖内的法国国境处,矗立着伯连纳最远的祖辈,白朗峰。白朗峰之后,坐落着遥远疏隔得不像话、神威无时无处不在的圣母峰,几乎是它这法国子孙的两倍大。柯尔瓦奇峰、伯连纳峰、白朗峰、圣母峰——这条前往父山之路,对大多数旅人而言,远得无法承受。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