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陪你看电影

哲学家陪你看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电影
  • 文化
  • 思维
  • 人生
  • 启迪
  • 思考
  • 艺术
  • 解读
  • 大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电影可没你想像的这么简单
九场经典电影 九个哲学思考

  ※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 黄冠闵 推荐

  这是一个影像丰沛的年代。
  在这影像丰沛的年代,你的思考方式也被影像制约着;在影像的时代里,更要警醒地考虑到影像的构成。

  台湾近年来强调公民教育、希望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哲学思考。要如何将哲学思考更贴近生活,不落入专技的范围,却又不失哲学特质的挑战并不小。

  而看电影即是生活中再普遍不过的日常行为。

  电影不只是电影,它投射出一个影像运动的平面,纠集了不同时间流,就连公共生活或私人空间也被此类异样的时空所穿透,有多到不行的层次可以挖掘,甚至在想像力中撑开极大的张力。

  此书特殊之处在于,作者并不刻意将电影哲学化或是哲学电影化,而是把它清楚分为两件单一的主题作讨论。因此,各章节将以影片资讯、镜头画面、镜头、场景、叙事或故事、主旨、问题的顺序作呈现,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叙述,小心翼翼地进入电影,穿破视觉直观,再深入哲学。当了解哲学语言的运作,知道怎么读电影,也就会理解到影像「要说什么,不说什么、什么留白」,这时,要插入哲学思考的发问,就会有合理性。反过来,有较为丰厚的哲学知识,更是有助于提炼出一些问题设定,借用影像运动来进行推理。

  《楚门的世界》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楚门离开被安排的人生后,
  就获得真正的「快乐自由」了呢?

  《关键报告》
  有犯罪意图的人,就可被构成罪犯吗?

  《刺激一九九五》
  为何主角不惜被关禁闭,也要播放音乐呢?
  「希望」之于生活到底代表了什么?

  透过影像来思考,质问影像,找到之间微妙却相辅相成的连结,用更平易近人的管道,以触发更多思考的可能。
  影像固然不是真理,也未必揭露真相,但往往能够形成一道帷幕操纵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与感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场电影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侧重于哲学、历史、艺术和心理学等领域,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书名及其主题: --- 书名:《时间之镜:文明演进中的永恒命题》 作者:[此处留空,以增加历史感与神秘感] 出版信息: 出版社: 磐石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像与手稿复刻件 页数: 880页 内容简介: 《时间之镜:文明演进中的永恒命题》并非一本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核心驱动力的深度挖掘与跨学科溯源。本书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致的视角,审视了自史前曙光至现代信息社会,贯穿数千年的思想、权力结构、美学转向与集体潜意识的变迁轨迹。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二章,每一章都如同打开一面承载着特定时代精神的“时间之镜”。 上卷:理念的铸造与秩序的构建 (The Forging of Ideas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Order) 上卷聚焦于人类如何从自然支配的原始状态,逐步构建出规范社会行为、解释世界本质的初始框架。 第一章:混沌与创世:早期神话的权力结构 本章深入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早期中华文明中创世神话的共通逻辑与地域差异。重点探讨了“秩序”概念如何在神圣的叙事中被确立,以及这种叙事如何直接支撑了早期王权的合法性。我们分析了《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对不朽的原始渴望,与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对祖先神力的依赖之间的张力。这不仅是文学分析,更是对早期政治哲学萌芽的考察。 第二章:理性之光的降临:希腊城邦的理性实验 本章将焦点转向古希腊。作者细致梳理了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演变,但关键在于考察这些思想是如何被应用于城邦的实践中。我们不仅讨论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更着重分析了雅典民主的内在矛盾——其对奴隶制和女性权利的排斥,如何与它对自由思辨的推崇形成悖论。苏格拉底之死,被视为第一次理智与群体盲从之间的公开冲突,是研究公民责任的起点。 第三章:帝国之维:罗马的法治与工程学的精神 罗马的伟大在于其将哲学抽象转化为可操作的结构。本章着重探讨了斯多葛主义如何被整合进罗马的法律体系与军事伦理中,形成了一种坚韧、实用且具有普适性的统治哲学。从万民法(Jus Gentium)的诞生到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我们看到了理性秩序在物理世界中寻求永恒的努力。本章还特别插入了对罗马道路网和渡槽的建筑学分析,论证了工程的精确性本身就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信仰表达。 第四章:信仰的转向:中世纪的形而上学霸权 进入中世纪,本书转向研究一元化宗教信仰如何重塑了西方乃至近东的认知结构。奥古斯丁的神城观、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改造,是本章的核心。重点分析了修道院的知识保存功能,以及手抄本的制作工艺如何体现了对“神圣知识”的敬畏与垄断。我们审视了经院哲学如何试图用逻辑工具为信仰提供辩护,以及这种努力对后世科学思维的间接影响。 第五章:重返人间:文艺复兴的个体觉醒 文艺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兴”,而是一场对人类主体性(Subjectivity)的激进宣告。本章探讨了人文主义者如何从古典文本中提取出对“人”的关注,从彼特拉克到蒙田,个体经验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达芬奇的笔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不仅是艺术成就,更是人类试图用自身的感官和智力去重新丈量世界的宣言。本书详细分析了美第奇家族对艺术赞助的政治意图,揭示了美学与权力运作的微妙联系。 第六章:科学革命的颠覆:新世界观的诞生 本章是关于范式转移的关键论述。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机械宇宙论,本书强调了数学语言在取代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分析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为现代主体性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并探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归纳法如何催生了实验科学的方法论。这不仅仅是物理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对自身认知能力信心的指数级增长。 --- 下卷:现代性的裂隙与后人类的追问 (Fissures of Modernity and Post-Human Inquiries) 下卷将探讨启蒙运动的理想如何遭遇现实的复杂性,以及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技术、意识形态与艺术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当前的生存境况。 第七章:理性的暴政:启蒙的阴影与浪漫主义的反思 启蒙运动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但也催生了对“效率”和“可计算性”的狂热。本章深入剖析了卢梭对文明异化的批判,以及康德在道德律令上的努力。随后,本书转向浪漫主义的“反动”:歌德、拜伦以及早期德国唯心主义者如何通过情感、自然和非理性来抵抗启蒙哲学的冰冷结构。我们探讨了这种对“深度体验”的追求,如何成为现代人焦虑的源头。 第八章:权力的重塑:马克思与尼采的批判之剑 十九世纪后半叶,是对既有秩序最具颠覆性的时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解构,与尼采对“上帝已死”后价值体系崩溃的哲学洞察,构成了现代批判思想的两大支柱。本书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文本结构,展示了“异化”与“权力意志”如何成为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核心概念。我们特意引入了对早期工厂制度社会学研究的材料,以佐证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九章:潜意识的挖掘:弗洛伊德与现代心灵的碎片化 本章探究了科学如何从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非纯粹的医学成果,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看待自我、欲望和道德的方式。通过对“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本书论证了现代性如何揭示了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基础,使自我成为一个充满内在冲突的战场。我们还将简要对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展现这一领域内部的分歧与互补。 第十章:意识形态的陷阱:两次世界大战与极权主义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对人类理性承诺的沉重打击。本章将重点分析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工程如何利用现代大众传播技术和心理学知识,实现对民众思想的全面控制。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理论和维特根斯坦对语言边界的探讨,在本章被用作解读极权社会病理学的工具。我们研究了“宣传”作为一种系统性艺术的运作方式。 第十一章:后现代的解构:意义的消散与符号的泛滥 在二战后的废墟上,后现代思潮兴起。福柯对知识与权力的耦合分析、德里达对文本中心主义的消解,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的集体不信任。本章探讨了大众媒体与消费主义如何加速了意义的碎片化,使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通过分析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我们考察了艺术如何从追求“原创性”转向对“复制性”的迷恋。 第十二章:技术伦理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随着信息技术、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类正站在一个全新的“门槛”上。本书探讨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伦理困境:我们如何定义“生命”?我们对“自由意志”的理解将如何被算法重塑?本书最后呼吁读者,在拥抱技术效率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那些被早期哲学家确立的、关于人性与社会正义的永恒命题,并在加速演进的时代中,主动塑造我们的存在意义。 全书总结: 《时间之镜》试图证明,尽管技术、政治形态和审美标准不断变化,人类在面对生、死、爱、权力与真理时的核心困境始终如一。文明的演进,不过是在用新的工具和新的语言,重复着古老的追问。本书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的考古,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历史事件,直面时间深处那些不变的命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士玮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屏东南州「水林艺术空间」策画及策展人、多所高中哲学教师。研究领域为德希达哲学中政治-文化身分认同问题、艺术理论与美学研究。

梁家瑜

  高雄人,英国艾赛克斯大学电影与文学硕士,法国高等电影验就学院助理导演二级文凭,曾任国际新闻编译、纪录片版权专员、驻外新闻特派,翻译作品有《压迫与自由》、《论特权》、《边境国》、《法国高中哲学读本(二)、(三)》,着有《起初,是黑夜》,现为英国萨赛克斯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生。

绘者简介

Point Chen 点点陈

  桃园人,是一名不太务正业的工程师。
  喜欢用画笔记录日常小事,一笔一画轻轻描绘,
  再平凡的日子都是最值得回味的时光。

  instagram : pointdiary
  Facebook:点点陈插画事务所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黄冠闵
导读一  —看电影
导读二 —读哲学
1. 《楚门的世界》— 柏拉图《费多篇》
2. 《鹅毛笔》— 柏拉图《费德罗篇》
3. 《神父同志》— 斯宾诺莎《伦理学》
4. 《关键报告》── 康德《未来形上学之序论》
5. 《寻找新乐园》──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6. 《斗阵俱乐部》── 胡赛尔《逻辑研究》
7. 《魔鬼代言人》— 拉冈《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
8. 《刺激1995》— 布洛赫《希望的原理》
9.《V怪客》— 德希达《尤其不要记者》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看电影,读哲学

黄冠闵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员


  在规划「哲学之道」系列时,已经构想了三个轴线:(一)总论谈哲学教育经验,(二)哲学概念解说以翻译「什么是…?」为起点,(三)经典导读选一篇短的经典文本加上其概括介绍与评述解说。这三个轴线目前已经累积出一些出版成果 。

  在总论的轴线上,我们希望呈现出本土哲学教育的更多不同经验,尤其是在大学哲学系以外的别种尝试。当目光放在台湾的公民社会时,如何将哲学思考纳入更接近生活的、不落入纯专技范围,但又不失却哲学特质,则是一大挑战。为此,我们除了介绍法国的哲学教育外,还构思能够将哲学融入一般教育场域的可能性,诸如运动、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等等,勾勒出不同的想像。

  这本《哲学家陪你看电影》即是其中的一个成果。

  在如今影像丰沛的时代,用影像讲故事、协助推理似乎已经让人以为稀松平常,而影像世界已经从图片、绘画、摄影、电影、动画推展到微电影、立体影像、环场影像等各种表现方式,而拍摄、剪辑、散播的成本经由科技的进步,解决了解析度、档案格式、档案大小、流通速度等技术瓶颈,早些年所遭遇的一些门槛也逐步被越过。在这一个影像时代中,人的思考方式也同时受到影像的制约。一段影片如果没有在一分钟之内吸引观众,很快地,观众就失去耐性。很容易设想,这是影像所蕴含的时间性;影像在视觉上的直接呈现也受制于出现在眼前的时间长短(所谓的「緜延」)。当影像的可亲近性降低时,它作为各种思想、论述、商业、政治的载具,也就更为容易。电影带着一个完整的叙事轴线与框架,既能够以影像、声音的综合效果吸引注意力,也能够用故事来满足人听故事的原始欲望。在这样的便利中,把电影当作是哲学的教学媒介,也似乎就顺理成章。但是,这种把电影当作工具的思维,有时错失了电影本身的特质。

  两位作者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种工具化思维的陷阱,因此,当梁家瑜、蔡世玮分别以「看电影」、「读哲学」的两条轴线共同合作时,已经清楚地将哲学与电影的交错关系勾勒出来,这也构成本书的一个写作特色。

  我希望在推荐此书时,顺带简略地标示四个值得注意的要点。

  一、电影与哲学不是相互蕴涵的关系

  电影自有其一套构成的逻辑,是从剧本、选角、场景、地点、灯光、化妆、拍摄、剪辑的各种环节组成。电影里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环,不是全部;一组影像的呈现是在特定的框架中出现,取决于拍摄、剪辑所希望的呈现的视角。即使是以小说为蓝本,电影仍然是另一个作品,而不是小说的分身。要用电影来说哲学时,不会使得一部电影就变成一个哲学作品。哲学命题的铺陈有特定的形式,是环绕着哲学问题而展开的。即使一部电影带着哲学的问题意识,但其目标并非为了解答哲学问题。

  二、电影的哲学化、哲学的电影化

  以哲学化的方式来看待电影,意味着观看角度的调整;这时,看电影同时是思考电影,或者透过电影来思考哲学问题。有些问题是电影所汲取的生命实在或社会现实,有些问题是专属于电影制作所带来的挑战。思考电影的方式也就随着问题设定的独特关注而有差异,但是,如果不是意识到哲学的深度,而只是以老生常谈的陈套来说,这一种思考也需要在哲学上磨练才可能出现锐利的眼光。哲学的电影化,意味着哲学可以根据其命题的普遍性而具体展现在电影的平面上。电影可以从哲学论点抽绎出希望开展的特定方向,以电影叙事、影像构成的方式独特地演绎这些哲学论点。这等于是说,电影用它独特的手法检验哲学命题。

  不论是电影的哲学化或哲学的电影化,都需要对两者有敏锐的洞察以及丰富的背景知识。操作两方向的来回转换,则有赖于灵活的转化能力。

  三、要注意概念或影像,但不是顺从直观

  电影以视觉影像为本,在默片时代之后,加入了声音,然后一路朝向立体声道、环场音效发展。由于声影效果逼真(尤其在立体影像、虚拟实境技术开发后),看电影几乎被当成容易上手的娱乐。但是,容易接近的特色本身就是一种陷阱。谁不会看电影?──但是,看完一部电影后或从电影院出来后,难道没有人听过周遭的人喊着「看不懂!」?看不懂,是遭遇到一道跨不过的门槛。以为电影很容易看,可以理所当然看懂,这是一种信任直观的错误前提。如果回到动态影像、影像合成这类的影像特征,注意到其中的人为操作,揣度影片剪接的逻辑,将会发现,影像所要说的话可能远比故事大纲要说的更多。在哲学上也是,如果不去注意到概念、推理在一个论断中的角色,那么,哲学可能就会变成各种学说的百宝箱。人们将很容易地迷失在这一百宝箱里。不论是要把哲学融入教学中,或是,运用电影为素材来讨论哲学,乃至电影的哲学化或哲学的电影化,都必须摆脱单纯的观影直觉。

  四、进入知识脉络

  事实上,如果能够意识到哲学或电影各有其内部逻辑,那么,就应该可以顺此脉络把握到基础知识。知道电影语言、哲学语言是如何运作的,也就会理解到影像「要说什么,不说什么、什么留白」,这时,要插入哲学思考的发问,就会有合理性。反过来,有较为丰厚的哲学知识,更是有助于提炼出一些问题设定,借用影像运动来进行推理。

  在影像的时代里,更要警醒地考虑到影像的构成。影像固然不是真理,也未必揭露真相,但往往能够形成一道帷幕操纵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与感受。随着个人通讯载具普及分散,动态影像几乎如影随形地附着于现在与未来的人类生活中,虚实之间的界限在某些地方变得模煳起来。透过影像来思考,质问影像,将会是当代公民社会所具备的素养之一。电影构筑了一个交换情感、分享叙事的空间,不论是哪种萤幕,都投射出一个影像运动的平面,纠集了不同的时间流;公共生活或私人空间也被此类异样的时空所穿透,电影世界有很多的层次可以挖掘,甚至在想像上撑开极大的张力。「看电影、读哲学」所激发的思考可以重组为万花筒中全然不同的花朵,这是一个出发点,对于老师、学子、一般读者都可以产生出多元的想像。活泼的思考方式或许就此展开。

导读(一)

看电影

梁家瑜


  这是本奇特的小书,与士玮合作这本小书则是个充满学习与反思过程的愉快经验。在这篇简短的序言里面,我想简单说明一下对于我所书写的部份的一些想法。

  透过电影乃至其他影音艺术作品来进行哲学教学的材料,如今并不少见。我相信在台湾各地高中,如果有机会安排哲学课程,授课老师都有可能用到电影片段,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特定主题的素材。我个人参与翻译的《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里面,读者也可看到电影画面被使用来作为提出主题的工具。另外,在Youtube上也有「超级歪」频道,已经尝试过以哲学来解析电影的尝试。有了这许多的尝试,我并不希望再多增加一个同样方向的作品,相反地,我希望能够提供的是,让读者能够在进入「讨论哲学」之前,先体验一下「看电影」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我希望电影在这本书中能够不只是被哲学思考的对象,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方式。

  这样的意图便因此决定了本书当中「看电影」的部份的结构。读者可以轻易地发现,本书每篇文章的电影的部份的架构,一律按照下述顺序安排:影片资讯、镜头画面、镜头、场景、叙事或故事、主旨、问题。以下我将先依序说明每个部份,之后再统整说明如此安排的理由。

  影片资讯的部分,包括了类型、导演、编剧、原着、上映、主要演员、预算、票房。这些资讯是我希望提供给对电影有兴趣又对哲学有兴趣的朋友的。这些资讯一方面是提示「电影研究」这个学门里面的一些重要领域(例如类型、导演、改编[Adaptation]等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强调电影不单只是个可供哲学分析的文本,它还具有强烈的产业性格(预算与票房是所有电影工作者都面对的问题)。

  接下来的四个部分,也就是「镜头-场景-故事或叙事-主旨」,事实上是电影创作必然会有的四个层次。一个电影企划会有主旨(Subject),也就是「一句话说完这部片是在说什么」。我们常听到观众抱怨「不知道这部片在说什么」,那就是这部片的主旨无法清楚传递给观众的问题。在主旨底下,会有故事大纲(Synopsis),也就是用一整段文字说明整部片。接着,从故事大纲到我们通常所认知的剧本,也就是分场剧本,中间可能有分幕剧情大纲,或分幕剧本,但在本书的写作中,我直接省去这个段落(这毕竟不是电影书),而是直接提出「场景」,也就是分场剧本的每个基本单位。在此,场景(scene)的意思,便是分场剧本中的每一个场景的意思。通常分场剧本中会这样标明:

场景次序        
1.

白天或黑夜


室内或室外


地点
办公室

  接着再说明这个景发生了什么事,包括动作(action)与对话。按照分场剧本中的描述,助理导演可安排出整个拍摄计画,其中每一个场景都可分拆成许多镜头(shot),而精细的电影拍摄会为此再更进一步建立分镜剧本。

  而在这本书的写作安排上,我将这个由主旨、经过故事、场景直到镜头的顺序反过来,是因为这本书并不是在创作剧本,而是希望在看电影与读哲学之间,试着建立起一道桥樑,这首先当然是从看电影提出某个问题,但我希望这个问题是「透过『看电影』的行为」提出的问题,而「看电影」尽管可以只是看故事,看主题,但如果读者能透过看场景、甚至看镜头来看电影,那将能得到更大的乐趣。

  其中的乐趣之一,是在未来参与电影与哲学的讨论时,可以思考一些电影分析的基本问题:这场戏真的是要说这件事吗?它的镜头是不是暗示了它要说别的事?如果这个镜头暗示了别的事情,那现在讨论这部片的主题是不是离题了?换言之,就好像阅读哲学文本必须注意修辞与概念,阅读电影文本也就得注意镜头、剪接与场景乃至配乐。本书的安排,希望能强调出阅读电影的这种可能性。

  当然,在电影与哲学之间,还有各式各样可能的关系,本书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是个抛砖引玉,希望未来有更多不论是对电影或是对哲学有心得的朋友,能透入这方面的讨论、创作与分享,让台湾哲学普及的努力能够与台湾的艺术和文化相互刺激出更多的火花。

导读(二)

读哲学

蔡士玮


  本书每一章开始皆由家瑜带领如何看电影之后,读者即进入到哲学部分。

  哲学文献的选择定调了我们对电影镜头与叙事部分的理解,这个文献就像电影的镜头一样,是细部又全面的,这也是我和家瑜彼此唿应的互动做法。

  哲学部分採用的篇章结构是从「文献说明」开始,这个说明里面包含着文献本身的意义和与电影连结的意义。
  而在文献内容之后则是「文献解析」的工作。

  「文献解析」工作基本上是传统哲学教育的基本训练,这个训练必须展示出文献内容的主题和其内容尚未清晰的地方,也必须说明文献里必须了解的概念和观念重点。「解析」两个字在于解释和分析,这是大众所理解的哲学根本工作之一。只是我在这本小书里多做了一点部分,即是将文献解析的工作连接上每部电影和文献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这些提点,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将哲学与电影连接起来思考。

  最后则是「概念阐释」部分。
  这个部分一方面补充解析或文献的概念解释,一方面提示文献选读的重点,只有在需要的章节才会出现。

  在导读的最后,我想强调这本书是和家瑜合作的成果。我对哲学文献的解析都必须归功于家瑜对每部电影的精彩解说,两年多来彼此多次的研讨和尝试才成功地呈现各章的内容。因此,我们期待透过哲学讨论,电影变得更清晰和更深入;而透过电影解析,哲学不再枯燥诲涩,而是充满动感乐趣和丰富多样性。所以,本书自我期许是电影入门的使用手册,也是哲学入门的引导手册。

  现在,请让哲学家陪你一起看电影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喔,這本《哲學家陪你看電影》真的太讚了!身為一個平常就愛泡在電影院的人,每次看完電影,都只會跟朋友討論劇情有沒有神展開,或是哪個角色帥到不行。但這本書,真的把電影從單純的娛樂,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我記得書裡有提到一部很有名的愛情電影,我本來以為它會講述浪漫的愛情故事,或是分析主角們的感情糾葛。結果,作者卻從電影裡男女主角的互動、他們的選擇,去探討了「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結構」和「愛的本質」這些更深層的問題。那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愛情電影裡,也可以藏著這麼多關於人性的討論。 還有,書中對於某些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但覺得有點「虛幻」的類型片,例如某部奇幻大片,作者也沒有停留在特效的讚嘆,而是從裡面對「善與惡的二元對立」的描寫,引導我去思考「道德的相對性」和「英雄主義的迷思」。這種將看似遙遠的哲學議題,與我們日常觀看的電影內容巧妙結合的方式,真的讓我感到非常佩服。 作者的寫作風格也很吸引人,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說教。他用一種很生活化的語言,穿插著有趣的例子,把複雜的哲學概念講得淺顯易懂。每次讀到一個新的觀點,我都會有「原來是這樣!」的驚喜感。而且,他並不強求讀者認同他的觀點,而是鼓勵我們自己去思考,去發掘。 總之,《哲學家陪你看電影》是一本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書。它不僅讓我更懂得欣賞電影,也讓我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更深層次思考的大門。我絕對會把它推薦給身邊所有愛看電影的朋友,讓大家一起體驗這種「電影與哲學」的美妙結合。

评分

哇,拿到這本書《哲學家陪你看電影》真的讓我超驚喜的!平常看電影,頂多就是跟朋友聊劇情、演員,或是討論特效做得多神。但這本不一樣!它把我以前覺得遙不可及的哲學,用一種超親切、超有趣的方式帶進了電影裡。 我記得書裡好像有提到某部法國新浪潮的經典,它不是在講那個電影有多經典,而是從電影裡的角色困境,引導我去思考「自由意志」這個議題。以前聽到「自由意志」就頭痛,覺得那是學術上的東西,離我好遠。但作者透過電影裡的角色選擇、掙扎,讓我突然間好像抓到了一點感覺,好像自己也曾經歷過那種內心的拉扯。 還有,書裡好像也有講到一些大家可能比較熟的商業片,例如某部大家都在討論的科幻大片,它沒有停留在「哪個角色很帥」或「劇情好緊張」的層面,而是從電影裡的超能力、或是人機互動,去探討「何謂真實」、「意識的本質」這些更深層的問題。我看到那個章節的時候,真的有種「哇!原來電影不只是娛樂,還可以引發這麼多思考」的感覺。 最重要的是,作者的筆觸真的超生動的!不像很多哲學書那樣冷冰冰的,它寫得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樣,帶著一點幽默感。有時候讀到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段落,我都會忍不住大笑出來。而且,作者在引導思考的時候,不會強迫你接受他的觀點,而是像一個溫柔的嚮導,帶你走進哲學的迷宮,讓你自己在裡面探索。 總之,《哲學家陪你看電影》真的徹底改變了我對電影的看法,也讓我對哲學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只適合喜歡看電影的人,也適合任何對生活、對人生有好奇心的人。它讓我在享受電影的同時,也能讓大腦動起來,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我真的很推薦大家去看看,保證你會愛上這種「邊看電影邊思考」的感覺!

评分

天啊,這本《哲學家陪你看電影》完全超出我的預期!我平常就很喜歡看電影,但每次看完,腦袋裡都是劇情、演員,很少會去想更深層的東西。這本書,真的像名字說的一樣,請來了一位「哲學家」陪我一起看電影,而且這位哲學家超懂我的! 書裡面好像有講到一部我一直很喜歡的黑色電影,我本來以為它會分析角色的心理狀態有多扭曲,或是劇情有多黑暗。結果,作者卻從電影中「道德邊緣」的角色,引導我去思考「誘惑與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當時我真的有種被點醒的感覺,原來我在看電影時關注的「壞人」,背後竟然有這麼多值得玩味的哲學思辨。 而且,書裡探討的議題,真的非常廣泛。我記得有幾段,好像是關於某部探討社會議題的寫實電影,它不是在批判電影內容有多觸目驚心,而是從電影裡的角色處境,去引導讀者思考「公平正義」、「社會結構」等問題。這種將電影的娛樂性與現實的深刻議題結合的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有趣,更有意義。 作者的文筆真的沒話說,非常流暢,也很容易讀進去。他不會用那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把哲學的觀點融入到電影的分析之中。有時候讀到一些讓他感到驚奇的段落,我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後的那份興奮。 總之,《哲學家陪你看電影》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電影的書,也讓我對哲學有了更親切的感受。它讓我在享受電影娛樂的同時,也能夠啟發思考,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熱愛電影,並且對生活有著無窮好奇心的人。

评分

這本《哲學家陪你看電影》真是讓我耳目一新!以前看電影,最關心的就是劇情有沒有吸引人,特效有沒有震撼,演員的演技夠不夠力。這本書卻完全跳脫了這些表面的框架,用一種我從沒想過的角度,來剖析我們熟悉的電影。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好像討論了一部大家都很熟悉的偵探片。我本來以為它只會講述推理過程有多精彩,或是凶手是誰有多出人意料。結果,作者卻從電影中「真相」的追尋,延伸到了「知識的可靠性」以及「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哲學辯論。突然間,我發現自己平常在電影裡追尋的「真相」,背後竟然蘊含著這麼多值得探討的學問。 而且,書裡對於一些大家可能覺得「很嚴肅」的哲學概念,例如「存在主義」或是「虛無主義」,作者的處理方式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直接丟出艱深的術語,而是透過電影角色的抉擇、困境,像是某個角色在人生岔路上的迷惘,或是對生命的質疑,來具體地呈現這些哲學思想。這讓我這個對哲學一知半解的讀者,也能夠感受到那種思想的衝擊力。 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面感。他不是在「說」哲學,而是在「演繹」哲學。透過他對電影場景、對白、角色的細膩描寫,彷彿把我帶回了電影院,再次體驗那種氛圍。然後,再緩緩地注入他對電影的哲學思考。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覺像是在欣賞一場結合了電影和哲學的雙重饗宴。 總的來說,《哲學家陪你看電影》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在觀看電影的同時,也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影評,更是一本啟發智慧的讀物。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喜歡電影,同時又對生活充滿好奇的讀者。它會讓你重新認識電影,也會讓你對「為什麼」產生更多的追問。

评分

這本《哲學家陪你看電影》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本身就是一個電影迷,平常最喜歡的就是跟朋友分享看電影的樂趣,但總是停留在劇情、演員、特效這些層面。這本書,卻讓我發現了電影更深一層的魅力,真的非常精彩!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裡好像有提到一部我很熟悉的藝術電影,我本來以為它會著重在電影的視覺美學或是敘事手法。結果,作者卻從電影裡角色孤獨的身影,引導我去思考「個體的疏離感」和「存在的意義」這些比較形而上的議題。當時我真的覺得,原來電影不只是故事,還可以是一個讓我們反思生命的鏡子。 還有,書中對於一些大家可能比較陌生的哲學理論,例如「後結構主義」,作者也巧妙地透過分析某部實驗性質強烈的電影,將其闡釋得相當生動。它不是枯燥乏味地講解理論,而是透過電影的影像、情節,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那些理論的內涵。這種「化抽象為具體」的功力,真的讓我非常佩服。 我特別喜歡作者的筆觸,那種將哲學思考與電影賞析自然融合的感覺。他不會刻意賣弄學問,而是用一種非常真誠、也很個人化的角度,分享他對電影的觀察和體悟。有時候讀到一些讓他引以為傲的見解,我都能感受到文字裡的那份熱情。 總之,《哲學家陪你看電影》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它打破了我對電影和哲學的既有認知,讓我體驗到一種全新的閱讀和觀影方式。這本書不僅能夠提升我們對電影的欣賞層次,更能啟發我們對生活、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我強烈建議所有喜歡電影的朋友,都來讀讀這本書,你絕對會收穫滿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