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

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镜像神经元
  • 学习科学
  • 大脑科学
  • 教育心理学
  • 儿童教育
  • 认知神经科学
  • 天生能力
  • 学习方法
  • 神经科学
  • 成长发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模仿不但是最原始的学习,更是形塑人类行为的一双手。

  从同理心的本能到自闭症者社交缺陷的关键,剖析模仿暴力与药物滥用的不良行为,从行销与广告、政治认同到团体归属感,这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发现,让我们对大脑的奥妙又多了一份敬畏。

  你听过「神经行销学」、「神经经济学」或「神经政治学」吗?不久的将来这些将会变成热门研究。

  一九八○年代末,义大利的一个神经生理研究团队在猕猴的大脑中,意外发现一种特别的神经元,进而在人类大脑中也发现同样的神经元,为神经科学带来石破天惊的影响。它有个恰如其份的名字: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有多重要?有学者认为,就像DNA的发现对生物学的影响一样。有了大脑中这无数面的镜子,科学家对这个人体最神祕的主宰从此「脑界大开」。原来,被奉为圭臬数十年的理论──皮亚杰的「婴儿是透过学习才会模仿」──有误,如今的实验证据显示恰恰相反:婴儿是透过模仿来学习的。

  经由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本身即为重要研究者之一的作者,带领我们饱览一趟镜像神经元发现之旅:有出人意表的灵光一闪、创意十足的研究蹊径,也有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巧妙无比的实验手法;有规规矩矩的科学实验,也有社会活动的研究应用--例如行销与政治。「人是社会的动物」这句话,竟然可以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得到充分的支持。

  原来模仿竟然如此重要,它不但是最原始的学习,更是形塑人类行为的一双手。看到别人笑时,镜像神经元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微笑起来;透过观察到的面部表情,镜像神经元提供我们一个内在的模仿,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察知别人表情和情绪的改变;镜像神经元帮助我们的大脑知晓别人的意图,让我们了解别人的心智状态;透过这种镜像式的模仿,我们可以跟别人分享情绪、经验、需求和目标──模仿和镜像神经元加速了自己和他人的亲密关系。

  大脑派出镜像神经元这个特派员,来了解我们自己存在的情况并处理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人我是「一枚铜板的两面」:没有他人,何来自我。透过模仿,我们了解别人,进而了解自己。这种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正是社会行为最基本的起始点。没有人是孤岛,人类是生物上先天设定、演化上设计好要跟别人深深相互联结在一起的──镜像神经元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简介

马可.亚科波尼(Marco Iacoboni)

  来自义大利的神经科医师和神经科学家,目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医学院精神病学与生物行为科学教授,也是大脑定位中心跨颅磁刺激实验室(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Lab at the Ahmanson-Lovelace Brain Mapping Center)主任。他的脑造影研究是人类镜像神经元研究的先驱,《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曾报导过他的研究。

译者简介

洪兰

  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中正大学和阳明大学,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已翻译三十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学方面的好书,包括《学习乐观.乐观学习》、《改变》、《养男育女调不同》、《改变是大脑的天性》、《大脑当家》、《语言本能》和《教养的迷思》等,并着有《讲理就好》等十一本书。近年来有感于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阅读是教育的根本,前后去过台湾大大小小近一千所中小学作推广阅读的演讲。

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 一、人际互动与共情的基础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行为与情感连接的核心机制,着重分析了驱动我们理解他人、模仿行为以及产生共情能力的关键生理基础。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复杂的神经回路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生物。理解这些回路,就是理解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 1. 社会认知的微观架构 社会认知,即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预测他人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是人类社会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石。本书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拆解了社会认知的各个层面。我们首先考察大脑中负责面部识别、声音处理以及情绪反馈的特定区域。例如,杏仁核在处理威胁和恐惧信息中的作用,以及前额叶皮层在调控复杂社会决策中的角色。通过详述这些区域的互动,我们揭示了“快速反应”的社会判断是如何在潜意识层面完成的。 2. 模仿的生物学驱动力 模仿,从婴儿学习语言到成年人学习新技能,贯穿了人类发展的始终。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过程。本书阐述了模仿行为是如何在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之间建立起动态的桥梁。我们探讨了婴儿早期对成人手势和面部表情的自发模仿,这被视为构建早期依恋和学习社会规范的第一步。这种“感应-行动”的回路,使得经验的传递得以跨越语言的障碍。 3. 共情:感受他人的痛苦与快乐 共情,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道德行为和合作的基础。本书详细解析了共情的两个主要维度:情感共鸣(Affective Empathy)和认知理解(Cognitive Empathy)。情感共鸣涉及分享他人的情绪状态,其神经机制与体验自身情绪的区域高度重叠。我们审视了这些重叠区域如何使得我们无需亲身经历,便能“感受到”他人的喜悦或悲伤。而认知理解,则更侧重于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即推断他人信念和意图的能力,这与大脑中负责长期规划和情景记忆的网络密切相关。 二、从观察到行动的无缝转换 人类的大脑似乎拥有一种预设的机制,能够将观察到的外部动作,无缝地转化为内部的行动准备。本书深入探究了这种“观察-执行”系统的运作机制,强调了这种内在映射对学习和技能掌握的决定性作用。 1. 运动系统的内在模拟 当我们观看他人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比如演奏乐器或进行体育运动时,我们的大脑内部,特别是与运动规划相关的区域,会发生微妙的激活。这种激活并非真实的肌肉运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彩排”。本书通过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展示了运动前区在观察他人运动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种内在模拟机制,极大地加速了运动技能的学习曲线,因为它允许学习者在不进行实际操作的情况下,预先在神经层面演练动作序列。 2. 意图的解码 理解一个动作的意义,远比记录动作本身更重要。例如,看到一个人拿起水杯,我们不仅知道他的手臂移动了,更理解他想“喝水”的意图。本书分析了大脑如何整合视觉信息和上下文信息,以快速解码行动背后的目标。这种解码能力依赖于对运动序列和环境线索的快速整合,它使得社会互动能够保持流畅和高效,避免了对每一个微小动作进行逐一分析。 3. 学习的社会维度 人类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性的。本书将传统学习理论与神经可塑性相结合,阐述了社会互动如何塑造和固化新的神经通路。从口头语言的习感到文化习俗的内化,模仿和观察学习是主要的媒介。我们考察了在学习特定文化规范(如礼仪、禁忌)时,大脑中与奖励和惩罚相关的通路是如何被激活,从而强化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抑制不当行为。 三、障碍与失调:理解社会连接的断裂 当构建人际连接的底层神经机制出现功能障碍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本书的最后部分,审视了在特定神经发育或损伤情况下,社会认知和共情能力受损的表现及其潜在的神经病理基础。 1. 发展中的社会挑战 我们考察了一些在儿童早期显现的社会互动障碍,这些障碍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情感信号的反应不足或对社交情境的过度敏感。通过对比典型发展与非典型发展(如某些自闭症谱系障碍),我们得以更好地界定正常社会认知回路的边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探索早期干预的有效途径,目标是优化神经可塑性窗口期,以增强个体融入社会环境的能力。 2. 情感处理的偏差 共情能力的缺失或过度敏感,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本书分析了当处理“痛苦”或“快乐”的神经通路出现功能失调时,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如何偏离常轨。例如,在某些精神疾病中,对负面情绪的过度放大( hyper-reactivity)或对他人痛苦的完全漠视( hypo-reactivity)都可以在大脑特定网络的功能异常中找到对应。 3. 神经回路的整合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关于社会脑研究的前沿领域,强调了不同认知功能(如语言、记忆、情绪)的神经回路并非孤立运作,而是高度整合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将集中于如何通过精确调控这些网络,来改善因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社会隔离问题,从而最终提升人类社会的整体协作效率和个体福祉。我们相信,对这些基础机制的深入理解,将为构建更具同理心和更有效率的社会互动模式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天生爱学样 ──发现镜像神经元:从模仿、学习到同理、了解人我关系的脑际特派员
〈策划缘起〉迎接二十一世纪的生物科技挑战∕洪兰
〈导读〉模仿为学习之始∕洪兰

第1章 有样学样●「神话四英雄」如何发现大脑中的镜子 17
第2章 赛门说●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 61
第3章 掌握语言●你「看到∕了解」我说的吗? 91
第4章 看到我,感受到我●同理心镜子:我感受到你的痛苦 117
第5章 面对你自己●自我与他人:一枚铜板的两面 139
第6章 破碎的镜子●自闭症:镜像神经元系统失功能 165
第7章 超级镜像神经元和大脑回路●负责控制与调节 191
第8章 丑恶的:暴力和药物滥用●我们是自由意志的主人吗? 211
第9章 欲求与喜爱的模仿●神经经济学:消费行为的预测指标 227
第10章 神经政治学●模仿在政治思考中扮演的角色 251
第11章 神经科学与社会●演化上设计来与别人相互联结 265

〈附录〉牵动你我神经──镜像神经为什么重要?∕专访曾志朗

图书序言

导读
洪兰
模仿是学习之始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中国人很喜欢用典型、模范、榜样来教育孩子,强调「以身作则」,千百年来成效显着,忠臣出孝子之门,有岳母这样的贤母就有岳飞这样的忠臣,但是为什么有效却一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随着时代改变,现在大家生活忙碌,事事讲究分工,许多父母开始把孩子送去二十四小时托婴或安亲班、才艺班,美其名曰交给「专家」带,自己则努力加班赚钱付补习费。当每个人都在「上班」时,孩子的行为就出现偏差了:他失去在父母身边观察父母待人接物这个身教的机会,一些过去不曾见过的自私行为就出现了。要说服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把他留在身边自己带,需要好的科学证据,让父母看到身教的重要性──小时候教养好了,长大轻松,小时候长歪了,长大不易扳回来。过去苦于不知「模仿」为什么有效,直到一九九二年这个大脑学习最基本的机制之谜才被解开。

  义大利帕玛大学(Parma University)瑞索拉帝(Giacomo Razzolatti)的研究团队无意间发现猴子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当猴子伸手去抓东西吃时,猴子的运动皮质区神经元会活化起来,但是当牠看到别人的手去拿东西吃时,这些神经元也会活化起来。看到别人做,自己会不由自主的在大脑中做,这就是「模仿」,科学家终于找到模仿的神经机制了。有人说这个发现可以比美一九五三年华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这个类比或许有点夸张,但不可讳言的,一九九二年在神经学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过去许多学习理论上的争辩,一夕之间答案揭晓了。(例如一九六○年代,有好几个理论在解释语言的学习,其中之一是美国哈斯金实验室〔The Haskins Labs)所提出的语音知觉的运动理论〔The 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研究者李柏曼教授〔Alvin Liberman〕主张人会听得懂别人说什么,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大脑中同时也在模仿如何发这个音,如果用电脑合成一个人的发声器官所不可能发出的音时,我们的大脑便不能辨识,也就听不到了。这个当年饱受攻击的理论,现在被证明是对的了。)

  本书详细的介绍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本质是什么的各个重要实验,因为作者本身参与了这些实验,所以他的描述简单扼要,实验过程既生动又真实,读起来引人入胜,除了是神经心理学、神经经济学、神经行销学等跟大脑有关领域的学子必读的书,学哲学的人尤其应该看,因为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科学家看到「意识」的大脑机制。在这些实验中,抽象的意识变成可操弄的变项,真是令人惊奇。事实上,这本书中描述的每一个实验都做得很漂亮,研究实验法的人可以拿它当做楷模。

  例如实验发现猴子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拿东西吃时,牠的运动皮质区的镜像神经元会活化起来,但是牠用同样这两根手指去搔头时,这些神经元并不活化──同样是动大拇指和食指这两根指头,心中的意念不同,活化的神经元不同。又如同样给受试者看一个人手上拿着杯子,但是一张图的背景是摆得整整齐齐的桌子,表示在茶?之前,另一张图则杯盘狼借,表示在茶?之后,大脑镜像神经元的活化居然会依背景不同而不同,表示我们对情境的解释影响我们的意图,也就影响了我们神经元的活化。在犯罪学上,意图是量刑的根据,以前这些抽象的东西无法直接研究,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行为上去推论,现在不同了,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可以让我们知道,做这件事背后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古人说「母子天性」,但是为什么是天性并不清楚,现在镜像神经元的亲子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原因,也知道了为什么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母亲与自己婴儿表情的互动是人类情绪学习的根本,我们在大脑中看到了依附行为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神经机制(读者可以参见第4章)。这个实验可以让很多父母了解为什么婴儿应该自己带,不该假手他人。

  这本书还非常完整地介绍了「模仿」行为的产生(镜像神经元),及抑制(超级镜像神经元)的机制,想想看,假如我们每天不停的自动化模仿别人,那不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所以大脑中一定有抑制它的机制。有心去找,研究者果然找到了(读者可以参见第7章)。大自然中,一物克一物是个定律,想不到连大脑中都如此,使人对造物者的细致週到,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过去,我一直觉得「人定胜天」这句话太狂妄,现在终于知道人不可能胜天,人一算,天一断,人要敬天畏神,跟大自然和平共存,不可存克服它之心,因为有太多的太多我们还不知道,与大自然比起来人是太渺小了。

  最后,教育学者一定要看这本书,因为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古人一再强调身教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看到身教的神经机制,它的确是「典型在夙昔」: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做什么样的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除了基因上的关系之外,后天的模仿不可忽略。在指责孩子之前,最好先低头检视一下自己有无给他个好榜样。

  这本书虽然是生物神经科学的书,但是书中每一章节都非常适用在教育孩子。或许是因为人是动物,受到大自然的规范,孙悟空怎么变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人怎么聪明也脱离不了大自然给我们的限制。「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大自然给我们的条件下,好好的去创造我们的人生,不要辜负大脑中一兆(1012)神经元给我们的能量。

图书试读

心理学上一直认为研究意图是个难度超高、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意图太抽象、太心智化了,不太容易用实验仪器捕捉。
我们怎么知道别人有跟我们一样的心智状态?
现在镜像神经元的研究给了所有对人如何了解彼此有兴趣的人
一个可以思考的材料。

感同身受的神经元
仔细想一想,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每天干了什么事。我们阅读世界,尤其是每天所碰到的人。早晨一起床,镜中的我的脸不怎么好看,但是镜中我旁边人的脸告诉我,我太太今天应该很愉快。看一眼早餐桌旁我十一岁女儿的脸告诉我,今天最好小心一点,不要多话,安静的喝我的义大利浓缩咖啡。当实验室的同事伸手去拿扳手时,我知道他是要修理磁刺激仪器,而不是生气的要把扳手丢向墙壁。当另外一个同事脸上高兴或得意的笑时,脸上肌肉微乎其微的差别,我就自动的、几乎立刻察觉她的心情。我们每天做几十个、几百个这种区辨。这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

我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想都不想就在做,看起来理所当然,但这其实是非常的特殊─特殊到看起来理所当然!千百年来,哲学家一直搔头,想搞清楚人怎么能够了解彼此,他们的迷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可以着手研究。但是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来,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已经有科学知识可以着手研究了,而最近的五十年,可供科学家研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更多了。但他们还是继续搔头,不能了解,没有人可以解释我们怎么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和感觉到什么。

现在我们可以了。感谢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我们终于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了。这些镜像神经元真是奇蹟,它让我们顺利的度过每一天,它使我们能够在心灵上和情绪上跟别人结合在一起。

为什么我们在看电影时,会跟着剧中人的喜怒哀乐而情绪起伏,甚至一掬同情之泪?因为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替我们重新创造了电影中生离死别的场景,我们对剧中人产生同理心─我们知道他的感觉─因为我们自己也经验过同样的感觉。当我们看到银幕上明星彼此亲吻时,大脑中在我们亲吻爱人时活化的那些神经细胞也活化了。「替身」(vicarious)这个字还不足以描述这些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当我们看到别人受苦时,镜像神经元使我们读懂他脸上的表情而让我们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感觉就是同理心或道德的基础。道德是有生物性基础的。你有看电视转播的球类比赛吗?假如有,你就会注意到观众席上的投球反应:观众因期待而暂时停止唿吸,全身僵住,如果篮球投中了,棒球打到了,观众会狂喜(这在棒球赛实况转播时,特别明显)。

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让我们在看到电视转播时,感受到同样的情绪,跟他们是一体的。我们看到球员比赛就好像我们自己在比赛一样,我们看到球员接到球时所活化的神经元跟我们自己接到球时活化的一样,我们了解球员的动作,因为我们大脑中有做那个动作的样板,这个样板是以我们自己的肌肉动作为基础所形成的。因为不同的行为其实有许多基本动作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必是杰出的运动员就能了解真正的运动员动用到的是哪些神经元。不是网球好手的网球迷看到球员杀球时,他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一样活化起来,因为他一定曾用自己的手臂杀过球。像我这种参加过比赛的网球迷,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活化就更厉害了。假如我在看费德勒(Roger Federer)比赛的话,我相信我的镜像神经元一定活化得更厉害,因为我是费德勒的大球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光听书名就让人联想到那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一直觉得,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并且发展出如此复杂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观察、学习、模仿。想想看,我们小时候怎么学会说话的?怎么学会走路的?怎么学会人情世故的?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模仿身边的人,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爱学样”这个词,简直说到心坎里了!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类,尤其是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模仿天性。而“镜像神经元”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点专业,但结合前面的“爱学样”,我就能大概猜到,这本书是要揭示我们大脑里负责模仿和学习的那个“秘密武器”。我很好奇,这些镜像神经元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是不是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别人的行为,然后我们的大脑也跟着“运作”起来,从而实现学习?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而模仿就是这条学习之路的起点。这让我想到,教育和亲子关系里,父母的言传身教真的太重要了,因为孩子就是通过模仿来认识和学习世界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种天生的能力,无论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对我们自己的成长?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很多儿时的回忆。我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模仿大人,大人做什么,我就会在旁边手舞足蹈地跟着学,有时候学得不像,大人就会笑,然后耐心地教我,那个过程充满了乐趣。后来长大了一些,看到电视里的人物,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动作和说话方式。我一直觉得,模仿是人类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镜像神经元”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一种神秘感,它似乎是解开我们模仿冲动的钥匙。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到底会为我们揭示一个怎样的科学世界?镜像神经元究竟是什么?它们在大脑的哪个区域?它们又是如何工作的?是否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能够复制我们看到的行为,并让我们产生类似的感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与生俱来的同理心、共情能力,甚至是我们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都可能与镜像神经元息息相关。我猜这本书会通过很多有趣的例子和生动的讲解,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这些复杂的脑科学知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了解镜像神经元,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与他人互动,甚至在教育和治疗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评分

拿到《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这本一看就很有意思的书,我的大脑立刻就开启了各种联想模式。说实话,“爱学样”这三个字,简直太贴切了!谁小时候不是个“小跟屁虫”?看到大人做什么,就觉得好奇,就想模仿,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学习技能的最直接方式。而“镜像神经元”,这个词听起来就自带一种探索未知的吸引力,它仿佛是一个科学的标签,指向了我们大脑里那个神奇的、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机制。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擅长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为什么看到别人跌倒,我们也会跟着紧张?为什么看到别人成功,我们也会由衷地感到高兴?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有一种特殊的神经元,能够“镜像”出别人的行为和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好像是我自己在做”或者“好像是我自己有这种感觉”的体验?这本书,我猜就是要把这个科学秘密揭示出来。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镜像神经元的原理,并结合各种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们理解它们在人类学习、社交、甚至道德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一直对人类的脑科学很感兴趣,这本书听起来绝对是那种能够打开新视野、带来深度思考的作品。

评分

哇,看到《天生爱学样:发现镜像神经元》这个书名,就觉得好有意思!我一直都很好奇,为什么小孩子看到大人做什么,就好像自带录影机一样,马上就模仿起来,而且学得还挺像的。特别是看到宝宝对着我挤眉弄眼,然后我也跟着做,他就会咯咯笑,那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天生的本能,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一个科学的解释——镜像神经元!这本书的副标题直接点出了核心,感觉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真的很想知道,我们的大脑里到底藏着什么神奇的机制,让我们如此擅长学习和理解他人。是镜像神经元在背后默默工作吗?它们是怎么运作的?又在我们的社交、情感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猜这本书里会有很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来解释这些复杂的问题,用大家都能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光是想到能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就觉得这本书一定要好好读一读。我平时就挺喜欢看一些跟心理学、脑科学沾边的书籍,总是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也让我对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听起来就是那种既有深度又容易引发共鸣的作品,非常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必须说,真的太有画面感了!“天生爱学样”,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吗?看到什么新鲜玩意儿,大人做什么,我们就凑上去,学着大人一样比划,一样模仿,那种投入的表情,专注的神情,简直就是对“爱学样”最好的诠释。而“发现镜像神经元”,则为这份天生的“爱学样”赋予了科学的解释。我一直在想,我们为什么会对别人的行为如此敏感?为什么看到别人痛苦,我们也会感同身受?为什么看到别人开心,我们也会跟着高兴?这些微妙的情感连接,是不是就和镜像神经元有关?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带领我们去“发现”这些神经元?是通过脑科学的实验,还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我非常期待能够了解,当我们在观察别人时,大脑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镜像神经元是如何被激活的?它们又是如何将外部的动作和意图,转化为我们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颠覆我们对“学习”和“共情”的传统认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社会性,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同理心。光是想到这些,就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会非常精彩,而且充满了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