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伟大的棒球打击手,在挥棒时其实并没看见球!
世界杰出桥牌冠军,只是大胆基因的作用结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许的逻辑思考,其实来自于与外星人的对话?
接受严格医学训练的知名医师,竟会支持无法证实的另类疗法?
人类为何会如此「自我感觉良好」?根本原因其实深植在大脑生物学中。
波顿博士在本书中引经据典,呈现大脑如何创造「知道感」使人类的意识得到鼓励,而这种自我良好的感觉,又如何受到基因的影响。
在人类追寻生命意义的终极目标时,终究会发现科学和宗教的极限。
如果我们能因此反省,并开始质疑「自我感觉良好」的本质,对于科学、宗教、信仰、舆论、争端,愿意採取不同的观点来思考,就可以展现出更宽容、更自在的生活态度。
◎ 人们所确定的事,事实上大多都没有证据和理论支持!
◎ 当记忆与事实有所出入时,人们竟然会选择相信自己的记忆?
◎ 决定一个人的宗教、灵性态度,竟然是基因?
◎ 依照直觉下判断,其实是任凭大脑照着感觉走的危险方式!
◎ 视而不见,并不代表没有看见?科学家们竟然没有看见篮球场的黑猩猩!
◎ 即使面对相同的证据和数据,科学家会因为自己的立场而导致不同的结论。
◎ 科学、宗教都是有极限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敞开心胸,接纳不同的观点。
作者简介
罗伯特.波顿 医学博士(Robert A. Burton, MD)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博士,美国精神病学与神经科学委员会委员。加州大学旧金山钖安山医院神经科学系副主任。着有A Skeptic's Guide to the Mind: What Neuroscience Can and Cannot Tell Us about Ourselves.(怀疑论者的心理指南:神经科学怎么告诉我们)及数部科学小说。一生致力于探讨大脑功能,对于科学的限制,认同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格罗斯教授所言,「我们所知的越多,便会发现我们不知道的更多。事实上,知识最重要的产物就是无知。」
译者简介
鹿忆之
国防医学院研究所肄,台北人,侨居美国后回台,作品曾获新闻局小太阳奖。文字工作悠游企划、採访、编辑、撰文、翻译,不改其乐。翻译作品涵盖亲子健康心灵类,包括《非你莫数—轻松教快乐学数学》、《开心吃素》、《木碗》、《爱搭公车的猫》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