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十大好书
出版人週刊十大好书
亚马逊书店百大编辑选书
「拜现代科技之赐,我们第一次,可以通过科学家的努力,『看见心灵的图像』。」
─姚仁禄,大小创意斋共同创办人兼创意长」
「这本书对我们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夏普(Phillip A. Sharp),一九九三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脑神经连结不同,命运大不同!
脑袋愈大愈聪明?三岁定终生?基因决定论?全都错了!最新的科学研究神经连结体(Connectome)彻底颠覆传统认知,不管我们变得多老,仍然可以改造大脑、储存新记忆、学会新技能,翻转平凡人生。
多年来,科学家努力想找出为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为何会有厌食症、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究竟是在我们的基因里?还是在我们的大脑结构里?我们的眼睛颜色、个性特质,都可能是由基因体决定,但是生命中的友谊、失败与热情,也同样戮力将我们塑造为现今的模样。问题是:这一切是怎么进行的?
本书作者承现峻,是国际知名脑神经科学专家,致力于发掘个人特质的生物学基础。他相信,每个人的独特性存在于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结模式,会因为我们的学习与成长而有所不同。
基因无法解释你的脑子为何会变成现在这样,当你在母亲子宫内就已经拥有现在的基因体,一切皆已命定;但是神经连结体不同,在你这辈子活着的每一天,它都会改变。神经连结体承载着可能性与潜力的最乐观讯息,是我们的基因遗传与生活经验交会激盪之处,也是先天与后天相遇的地方。
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人心思维的冒险故事,述说者不但怀抱澎湃热情,也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在这本条理清晰、行文生动的书里,承现峻揭示了惊人的先进科技,能在二十一世纪结束前找到神经连结体,甚至可以把人类的心智上传到电脑,实现永生不朽的愿望。本书提供勇敢创新的科技视野,最终目标在于了解究竟是什么塑造了我们,是所有自许思索生命本质者,不能不读的好书。欢迎大驾光临!一起探索神经科学的未来。
书籍特色 ‧ 台湾首部完整讨论神经连结体(Connectome)专书
‧ 二十一世纪最新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全记录
‧ 荣获《华尔街日报》及《出版人週刊》十大好书、亚马逊书店百大编辑选书
得奖记录 华尔街日报十大好书
出版人週刊十大好书
亚马逊书店百大编辑选书
推荐人 姚仁禄 大小创意斋共同创办人兼创意长
焦传金 清华大学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福清 阳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名人推荐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克里夫兰诚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
《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杂志
《克科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自然》(Nature)期刊
──专题报导 「建议读者,稍微仔细的读完这本书。因为,拜现代科技之赐,我们第一次,可以通过科学家的努力,『看见心灵的图像』。」──姚仁禄,大小创意斋共同创办人兼创意长
「除了研究神经科学的老师与学生应该阅读此书,对大脑如何感知世界、形成记忆、学习语言及形塑思考感到好奇的人,都会喜欢此书!」──焦传金,清华大学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这本书充满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科学知识,以及引人入迷的历史典故,对我们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夏普(Phillip A. Sharp),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九九三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承现峻登上神经科学的顶峰,以他聪慧的目光放眼环顾,述说这门科学的过往风光,并大胆展望其未来面貌,预见届时我们也许能够了解自己的大脑,并从而了解我们自己。」──布鲁姆(Kenneth Blum),哈佛大学大脑科学中心执行长
「承现峻什么都做得到。他早就被公认为一流的物理学家、电脑高手,以及开创新局的神经科学家,而这本书就像他本人一样干脆俐落、平易近人,又能启迪人心,显示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史特格兹(Steven Strogatz),康乃尔大学教授,《同步》(Sync)作者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华丽登场,至今还没有其他研究者能够如此深入大脑丛林,并揭露其中奥祕与大家共享。」──伊葛门(David Eagleman),《躲在我脑中的陌生人》(Incognito)及《死后四十种生活》(Sum)作者
「刚崭露头角的神经连结体学,是极其重要且令人振奋的研究领域,承现峻将亲自带着你一步一步了解这门学问。本书引人入胜,读之教人欲罢不能,是所有自许思索生命本质者不能不读的好书。」──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大脑、演化、人》(Human)及《我们真的有自由意志吗?》(Who’s in Charge?)作者
在生命这场牌局里,基因就是发给你的牌,你无法改变你的基因体,它是你手上非打不可的那副牌。基因体的世界观是悲观的,四面八方都受到限制;相对而言,你的神经连结体这辈子随时都在改变,而且你对这个过程多少有点控制能力。神经连结体承载着可能性与潜力的最乐观讯息。不过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究竟可以改变自己到什么程度呢?
我在第二章开头引用的「宁静祷文」,正和一段古老韵文的观点相互辉映:
普天之下,万般病痛
或有医方,或无疗策
有之则力求
无之则宽心
这种混杂的讯息,也会陈列在你家附近书店「自我成长」区的书架上。只要你花个几分钟浏览一下,将会发现很多书不是教你如何改变,而是教你如何认命。如果你被说服了,同意不可能改变自己的配偶,那么你也许会停止唠叨,开始学着从婚姻中找到快乐。如果你相信自己的体重是由基因决定的,你可能会停止节食,重享吃的乐趣。在这个光谱的另一端,还是有像《我会让你瘦下去,掌控你的新陈代谢》这类减肥书籍,以眩惑书名激励你乐观的减重意念。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他的自我成长指引书《改变:生物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如何有效协助自我成长》(What You Can Change and What You Can’t)当中提出悲观主义式的实证证据:只有五%或一○%的人真的靠节食成功达到长期减重的目标;这个数字实在低到令人沮丧。
所以改变确实是可能的吗?对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基因可能会影响人类行为,但并无法完全决定这些行为。不过,又有另一种决定论出现了,这一种以大脑为基础,而且几是悲观的。「强尼就是那个样子,他脑袋的接线方式和别人不一样。」你会听到人们这么说,这种神经连结体决定论否定个人过了童年期之后还有任何显着改变的可能。这种概念认为神经连结体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有塑性,但是一到成年期就固定下来了;这符合耶稣会修士的名言:「给我一个孩子,让我教养他到七岁,我就可以还你一个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