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搞懂大脑,天才与白痴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30秒搞懂大脑,天才与白痴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il Seth
图书标签:
  • 大脑科学
  • 认知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思维模式
  • 天才与白痴
  • 行为心理学
  • 大脑功能
  • 自我提升
  • 科普读物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50个突破性的神经科学观念
每一个只用30秒说给你听

  早上喝美式咖啡还是拿铁?
  午餐点牛肉面还是馄饨面,晚上吃蛋炒饭还是排骨饭?
  人脑虽然看起来只有一颗花椰菜大小,里面的质地像豆腐,
  但是分分秒秒都在做决定。
  一般成人大脑中的连结多到一秒钟数一个,也要花上300万年才数得完。
  本书告诉你睡着和作梦有何差别,昏迷和植物人有什么不一样,
  自己呵痒为什么不会笑?我们为什么会视而不见?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他的手不是他的?有些人看到文字有颜色,闻到音符有味道?

  《30秒搞懂大脑,天才与白痴没你想的那么复杂》邀请该领域的专家说明神经科学50个最令人兴味盎然的理论,是最快了解脑袋里面到底发生什么的方法。每一则条目只用30秒归纳总结——篇幅不过两页,300字左右再加一幅插图。发掘由9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网路怎样共同运作,产生知觉、行动、认知与情绪。探讨大脑怎样勾勒你的人格特质,以及在你睡着时忙碌些什么。搭配抽象的插画,辅以神经科学领域先驱者的传记,这本书能让你的灰质仔细思考灰质这档事。
书籍简介:《思维的迷宫:探索心智运作的深层机制》 导语: 人类的心智,这个被誉为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至今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如何感知世界?记忆如何编码和提取?情绪如何驱动决策?意识的本质又在哪里?《思维的迷宫》并非一本速成指南,它是一场深入人类认知核心的、严谨而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本书旨在剥开那些简化论的表象,带领读者进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哲学交汇的深水区,以详尽的视角审视“思考”这一行为背后的复杂工程。 第一部分:感知的构建与失真 我们对现实的体验,并非镜子般的直接反映,而是大脑不断进行的“最佳猜测”。本部分将从基础的神经信号处理开始,深入探讨感官系统如何将物理能量转化为心理体验。 视觉系统的拓扑学与错觉: 我们将详细解析视觉皮层的分层结构,从 V1 区域的基础边缘检测,到颞叶中处理“何物”和“何处”的通路分离。通过对著名的视觉错觉案例(如潘诺夫错视、康德罗夫效应)的深度剖析,本书揭示了大脑如何依赖先验知识和上下文线索来快速填补信息缺失,以及这种高效机制在面对特定刺激时如何产生系统性的“错误”。这不仅仅是关于“看”,更是关于“解读”的过程。 听觉与多模态整合: 听觉世界的构建同样充满精妙的算法。我们将考察听觉通路如何处理复杂的时频信息,区分语音与噪音。更进一步,本书将聚焦于多模态整合——大脑如何无缝地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融合成一个统一、连贯的经验。例如,麦格克效应(McGurk Effect)展示了视觉信息如何强制性地重塑我们对声音的感知,揭示了感官间资源的竞争与合作。 第二部分:记忆的韧性与脆弱 记忆是自我认同的基石,但它远非一个可靠的档案柜。本卷将深入探究记忆系统的多重维度,从分子层面到行为表现。 海马体的空间导航与情景重现: 详细阐述海马体在记忆编码中的关键角色,包括其著名的“位置细胞”(Place Cells)和“网格细胞”(Grid Cells)如何共同构建起我们内在的认知地图。我们将讨论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的提取过程,即我们如何“重返”过去的特定时间点,以及该过程涉及的前额叶皮层和感觉皮层的复杂互动。 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与执行控制: 工作记忆——那个我们进行实时思考的工作台——的有限性是认知负荷的根本来源。本书会引入巴德利和希奇的工作记忆模型,并结合最新的神经影像学证据,探讨前额叶皮层(PFC)在维持、更新和抑制信息流中的“执行控制”功能。理解这些限制,是理解为何复杂任务会使人感到心力交瘁的关键。 遗忘的生物学意义: 遗忘并非失败,而是大脑为了优化资源而采取的主动过程。本部分将区分去适应性遗忘(如创伤后的记忆扭曲)与正常的、有益的遗忘机制,探讨突触修剪和干扰效应在记忆巩固和提取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情绪与决策的交织网络 长期以来,理性与情感被视为对立面。现代神经科学揭示,它们是深度耦合、互相依赖的系统。 情绪的神经基础与计算模型: 我们将深入研究杏仁核(Amygdala)在威胁评估和情感标记中的核心地位,并对比詹姆斯-兰格理论、沙赫特-辛格双因素理论等经典模型与现代的“情景驱动”情绪模型。重点将放在“情绪调节”——前额叶皮层如何介入,以平息或引导杏仁核的反应。 风险评估与价值判断: 决策过程是情绪和认知的最终体现。本书将剖析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和眶额叶皮层(OFC)在计算潜在奖励和风险时的作用。我们将探讨“损失厌恶”等非理性偏好如何系统性地偏离纯粹的概率计算,以及这些偏好在经济行为和健康选择中的体现。 社会认知与心智理论(ToM): 人类决策深受他人影响。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心智理论”——理解他人意图、信念和欲望的能力。我们将探讨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在移情和模拟他人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互动中,我们如何迅速、无意识地构建关于他人的“内部模型”。 第四部分:意识的边界与心智的涌现 意识——这种主观体验的“内在剧场”——仍然是科学的终极难题。本书不提供最终答案,而是梳理当前最前沿的理论框架。 信息整合与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 我们将探讨“整合信息理论”(IIT)和“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GNWT)等主流理论。GNWT 强调,意识的出现依赖于信息在广泛的皮层网络中广播的能力,只有被全局“广播”的信息才能进入我们的自觉体验。 注意力的机制与意识的开关: 注意力是意识的聚光灯。本部分将区分先验性注意力(自上而下)和反应性注意力(自下而上),并分析当注意力资源耗尽时,意识体验如何变得模糊或缺失。 潜意识的强大驱动力: 潜意识并非神秘的深渊,而是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的信息处理系统。我们将通过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内隐联想测试(IAT)等实验,展示潜意识信息处理如何持续地、强大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偏见和行为,即使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结语:心智的开放性 《思维的迷宫》旨在揭示人类心智的复杂性、模块化结构及其固有的局限性。理解心智运作的深层机制,不是为了将复杂的心灵简化为一堆公式,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欣赏我们体验世界的非凡能力,以及在面对不确定性和不完美时,我们如何依然能够有效地航行。这是一本邀请读者参与认知科学前沿对话的书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尼尔.赛斯(Anil Seth)


  阿尼尔.赛斯(Anil Seth)是英国萨赛克斯大学认知与计算神经科学教授,兼赛克勒意识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发表过的科学论文及书籍章节超过100篇,并针对一般大众,广泛以神经科学为题演说及写作。他的研究成果获得许多媒体大幅报导,包括《卫报》及《新科学家》。

译者简介

林奕伶


  自由译者,曾任电视台国际新闻编译,国际通讯社财经新闻编译。译有《订价背后的心理学》、《真希望我第一次买股票就知道这些事》、《FBI教你读心术》等书。

图书目录

06  前言
08  导论

12  大脑构造
14  名词解释
16  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
18  神经传导物质与受体
20  神经遗传学
22  科学家档案:桑地牙哥.拉蒙.卡哈尔
24  大脑的基本构造
26  小脑
28  大脑的发育
30  持续演化的脑

32  大脑理论
34  名词解释
36  功能分区
38  海伯学习定律
40  神经网路
42  神经密码
44  科学家档案:唐纳德.海伯
46  波动不断的脑
48  神经达尔文主义
50  贝氏大脑

52  大脑图谱
54  名词解释
56  神经心理学
58  脑部显影
60  人脑连结体
62  光遗传学
64  科学家档案:怀尔德.潘菲尔
66  休息状态
68  左脑与右脑
70  刺激大脑

72  意识
74  名词解释
76  难题
78  睡眠与做梦
80  科学家档案:法兰西斯.克里克
82  意识的神经关联
84  具体化的意识
86  意识与整合
88  意志、意图与「自由意志」
90  经麻醉的脑
92  昏迷与植物人状态

94  感知与行动
96  名词解释
98  为何看得到颜色
100 盲视
102 联觉
104 感官替代
106 视而不见
108 如何拿起一杯咖啡
110 科学家档案:奥立佛.萨克斯
112 异己手症候羣

114 认知与情感
116 名词解释
118 记忆的大脑
120 情感的大脑
122 想像的大脑
124 科学家档案:保罗.布洛卡
126 语言的大脑
128 后设认知
130 决策
132 镜像神经元

134 不断变化的大脑
136 名词解释
138 神经新生与神经可塑性
140 训练大脑
142 大脑与人格
144 老化的大脑
146 帕金森氏症的大脑
148 科学家档案:罗杰.史培利
150 精神分裂症的脑
152 沉思冥想的脑

附录
154 参考资料
156 撰稿人简介
158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知识充满好奇,特别是当它们能用轻松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时。这本书的标题“30秒搞懂大脑”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正是这种“速食”的吸引力,让我觉得它可能藏着一些突破性的见解。我个人认为,“天才”和“白痴”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是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强行划分出来的。有些人可能在某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而被冠以“天才”的光环,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同样平凡,甚至有明显的缺陷。反之,有些人可能在传统意义上的学业上表现不佳,但他们在人际交往、情感理解或创造性思维方面却有着过人的才能,却往往被贴上“白痴”的标签。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社会建构的标签,以及它们对个体潜能的压抑?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聪明”与“愚蠢”的定义,以及如何发掘和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potential, irrespective of conventional labels.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天才与白痴没你想的那么复杂”,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我记得我小学时有个同学,他在数学方面简直是个奇才,心算速度惊人,但却常常在语文课上开小差,写出来的作文也让人啼笑皆非。大家就私下里说他是“数学天才,语文笨蛋”。而反观我自己,在数学上总是磕磕绊绊,但却对历史故事和小说的情节特别敏感,也喜欢东拼西凑地写一些小故事。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大概离“天才”和“白痴”都很遥远,夹在中间不上不下。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在暗示,这种“聪明”与“愚蠢”的界限,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模糊得多。我好奇书中会不会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来阐述大脑在不同功能上的不均衡发展,从而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过人的能力,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学会用一种更宽容、更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30秒搞懂大脑”这个书名时,第一个反应是:“哇,这么厉害?真的假的?” 感觉有点像是一个都市传说。但后面加上“天才与白痴没你想的那么复杂”,就让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我常常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强调“标签”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在某个方面稍微突出一点,就被冠以“天才”;反之,一旦出现一些小失误,就可能被扣上“白痴”的帽子。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有时候真的挺伤人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大脑的运作方式,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某些领域似乎“天赋异禀”,而在其他方面却“笨手笨脚”。会不会书中会分享一些有趣的神经科学小知识,让我们了解到,所谓的“天才”和“白痴”,可能只是大脑在某些特定功能上的表现差异,而并非智力的绝对高下?这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颠覆,让我们学会欣赏每个人的独特性。

评分

最近在咖啡馆里,听到旁边几位朋友聊起一本新书,书名是“30秒搞懂大脑,天才与白痴没你想的那么复杂”。她们的讨论引起了我的兴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去书店找这本书,但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思一些关于“天才”和“白痴”的反思。我总觉得,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可能太过二元对立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在某个领域天赋异禀的人,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显得笨拙;而那些在某些方面反应迟钝的人,却可能在情感上有着超乎常人的细腻。这让我不禁思考,是不是大脑的功能本来就是高度分化的?所谓的“天才”可能只是在某个特定脑区高度发达,而“白痴”则可能是在某些区域发育不足,但并不代表整个大脑都“失灵”。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一些关于大脑不同区域功能侧重的有趣论点,从而打破我们对“全能天才”和“一无是处白痴”的刻板印象?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们看到,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其独特的光芒,即使在不被主流认可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太吸引人了,我当下就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关于“30秒搞懂大脑”的读书笔记。不过,我得老实说,我还没来得及真正翻开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和一些网上的介绍,就已经让我脑洞大开了!我常常觉得,我们对“天才”和“白痴”的定义,是不是太狭隘了?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才华可能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而所谓的“笨拙”也可能是一种另类的智慧。我想到以前在学校里,有些同学成绩平平,但画画、音乐却是一绝;有些同学似乎对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得很慢,但却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是不是这本书会帮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分类?我尤其好奇,书里会不会提到一些研究,证明大脑的可塑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会不会颠覆我们对学习能力、智力高低的传统看法?光是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期待的书,希望读完后,我能更自信地和身边那些“不太一样”的朋友们说:“没关系,我们的大脑都有它自己的奇妙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