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东梦

我的台东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东
  • 旅行
  • 散文
  • 回忆
  • 风景
  • 人文
  • 台湾
  • 个人随笔
  • 慢生活
  • 梦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做你真正渴望的事,找回真实的自己!

  怀抱「离开台北,搬到乡下」的梦想,曾经光鲜亮丽的文化媒体人徐璐,
  历经十年寻寻觅觅的心灵旅程,从绚丽回到平凡的起点,
  放下台北的急与躁,融入台东的松与慢,是成长,也是回到自我。
  她打造「铁花村.慢市集」,让原民歌手有了回家的理由,
  也让更多人看见台东的美与生活态度。

  这是一个安顿身心,自我追寻的精彩故事。
 
  「人生很奇妙,像一个必须回到原点的圆。
  不论离开多远、爬到多高,习于追寻自我的人,
  有一天终究会选择回到那个原点。」─徐璐

  过去的徐璐曾是身穿洋装、脚踩高跟鞋、手提名牌包,标准女强人打扮。
  她创办「大地生活」杂志、「台北之音」,是华视前总经理,
  但她说: 「在社交场合我总是不自在」……

  离开台北到乡下去,是她寻寻觅觅花了10年的时间,
  才找到可以扎根落脚,过简单生活的一段漫长旅程。

  初到台东,徐璐住的是在巷弄中的小套房,没有山、没有海、更不是所谓浪漫惬意的乡居生活,但整个台东从最南端的太麻里嘉兰村、池上、到花东交界的长滨都是徐璐的办公室。

  慢活的步调让台东人拥有与台北不同的创意与美感,就像徐璐与当地台东人共同打造的「铁花村」一样让人惊叹,他们更在莫拉克风灾后,投入嘉兰村重建。

  在台东也有很多从各地移居到台东的人,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目的,但最后,他们都爱上台东,不是买一块地来看山看海,而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片土地。

  从台北到宜兰,最后在台东生根,当徐璐找到她生命中不同的价值,从「徐总」变成台东人口中的「徐姊」,更多了一份家人的亲切与信任,也拉近彼此心中的距离。

  你我都曾在人生中徬徨、怀疑自己,我们都能从书中重新发现,
  徐璐的「台东梦」不仅是追寻「家」的归属感,它更是自我的探索。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台东梦」,
  我们都该尝试去倾听内在的声音,找到心里真正有热情的梦想。
  唯有真正放手做过自己想做的事,去探索、经历,
  就能回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状态,做一个从容、自在的自己。

名人推荐【感动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林怀民 云门舞集创办人│柯文昌 台湾好基金会董事长│胡德夫 原住民民谣之父│侯文咏 作家
  庄淑芬 奥美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夏曼‧蓝波安 作家│张念阳 台东阳光佈居民宿主人
  陈文茜 资深媒体人│蒋勋 画家、作家 │严长寿 公益平台基金会董事长

  「这本书,讲徐璐在台东看到的人,遇到的事,讲她如何在跟他们应对之间,安顿了自己的生命。故事非常精采,我还想继续听下去。」——云门舞集创办人 林怀民

  「徐璐很幸福,有了台东,那里有一种生活,唿应了她生命本质中最简单的想望。台东也很幸福,有了徐璐。因为这些共同的想望,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为自己的生命、为周遭的环境、朋友,创造出了不一样的可能…… 」——作家  侯文咏

  「『人』」,永远是生活中最美的元素,从来没有城市或乡下之别。这本书,希望招来更多这样情怀的灵魂,大伙一块共筑一方找得到归路的『桃花源』。」——台东阳光佈居民宿主人  张念阳

  「我怀念徐璐身上一直如此饱满的上个世纪七〇年代以后的生命力,她的「台东梦」不只是自己的「梦」,是许多在这岛屿上生存的人共同的梦。浮嚣张扬的都市红尘,迟早都要尘埃落定吧!」——画家、作家 蒋勋

  「徐璐一歩一歩地在土地上踏实的行走,在社区及部落,蹲下,倾听,落实了公益与理想并存的真实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实践者的身影与力量。  」——公益平台基金会董事长  严长寿
《岛屿的呼吸:台湾东海岸的自然史与人文脉络》 一、 序曲:太平洋的叩问与海岸的脉动 本书并非仅仅描绘一处地理空间,而是试图捕捉一种生命状态——台湾东海岸,那片被太平洋潮汐日夜冲刷、在中央山脉巨大阴影下生长的土地。我们从地质的宏大叙事切入,探究数百万年来板块挤压如何塑造了这里的陡峭山形与深邃海沟。花东海岸并非线性延伸的海岸平原,而是一系列断层、岬角、沙滩和礁岩的复杂拼图。在这里,山体仿佛不愿退让,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插入海洋,形成一种既疏离又紧密的独特地貌。 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地貌如何催生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从卑南溪口那片广袤的湿地,到三仙台的珊瑚礁裙边,再到清水断崖那令人屏息的垂直岩壁。书中的前三分之一专注于“自然的历史”——记录了季风、洋流、地震和海啸如何雕刻着这片土地的性格,以及这些自然力量如何决定了人类在此定居的风险与机遇。 二、 海洋的记忆:从渔火到蓝色的经济 东海岸的生命力源于海洋。本书细致考察了依海为生的族群们与这片蓝色疆域建立的千年契约。我们不再将渔业视为单一的经济活动,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复杂的文化技术体系。 我们将探讨阿美族、噶玛兰族等原住民在传统渔猎中的智慧:他们如何解读海象、如何使用无痕的工具捕捞、以及围绕渔获建立的社会结构与祭祀仪式。从东海岸的旗鱼祭到部落内部分享渔获的规矩,每一个仪式都蕴含着对海洋资源的敬畏与可持续性的深刻理解。 此外,书中还描绘了近代渔业的变迁——从传统木船到现代拖网捕捞的技术迭代,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源枯竭警示。我们并非简单地歌颂传统或批判现代,而是呈现这种转变的复杂性:在全球化的市场压力下,地方社群如何在维系生计与保护海洋遗产之间艰难平衡。书中收录了多位老渔民的口述史,他们的叙述充满了对浪花、风向以及消失的特定鱼种的怀念。 三、 山的低语:部落的根系与土地的语言 中央山脉如同一道巨大的绿色屏障,不仅界定了东海岸的气候,更孕育了多元的南岛语族文化。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宏观的人类学分类,而是深入探究不同部落如何在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生存哲学。 我们行走于花莲的太鲁阁峡谷深处,观察太鲁阁族人(Truku)如何从坚硬的大理石中开辟出耕地,以及他们如何将狩猎的伦理融入到对森林的保护中。书中详细阐述了“Gaga”(社群规范与律法)体系,这种超越法律的社群约束力,是如何有效地管理着对森林和水源的共同使用。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南端,探讨卑南族人(Puyuma)与知本溪流域的紧密关系。他们的祭典、音乐和成年礼,无一不与脚下的土地和河流的流向紧密相连。本书试图揭示的是,对于这些族群而言,“土地”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而是祖灵的居所和生命的延续。当现代开发项目侵入这些传统领域时,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危机,被放置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严肃的讨论。 四、 现代性的渗透与抵抗:发展、冲突与文化再生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现代化的浪潮以修建公路、发展观光和大型农业项目等形式席卷了东海岸。本书的这一部分,聚焦于“速度”与“永恒”的碰撞。 我们考察了苏花公路的修建过程——这项壮举如何连接了过去割裂的南北区域,同时也带来了地质风险的增加和原住民传统领域的切割。书中分析了现代性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冲击,例如年轻人外流、传统技艺的失传,以及消费主义对部落精神价值的侵蚀。 然而,抵抗并非意味着拒绝改变,而是智慧的重塑。我们记录了近年来新兴的文化复兴运动:年轻一代如何运用新的媒介(如纪录片、音乐、艺术创作)来重新诠释传统神话和历史;社区如何通过生态旅游和有机耕作,试图建立一种既能融入现代经济体系又不牺牲文化主体的“第三条道路”。这部分内容强调了韧性:在强大的同化力量面前,地方社群如何通过“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来维护其文化主权。 五、 结论:面向未来的东海岸 《岛屿的呼吸》最终指向一个核心议题:在气候变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个地理上处于地震与海啸前沿的地区,其生存智慧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东海岸的经验提醒我们,人类的生存不应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绝对征服之上,而应建立在相互的尊重与适度的谦卑之上。本书以一种非政治化的、侧重于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观察,描绘了这片土地上生者与逝者、山与海、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对话。它邀请读者不仅是观光客,更是学习者,去倾听太平洋那永不停歇的、关于生存与记忆的呼吸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璐


  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人。

  22岁创辨「大地生活」月刋,10期后以负债壮烈收场。担任「新新闻」週刋创刋总经理。自立晚报副总编辑,负责「面对面」人物专栏及国际採访。1987年,与李永得成为两岸开放解禁前,第一个赴中国大陆採访的记者。

  1994年和文化界,企业界朋友共同创办「台北之音」电台。2000年开始担任中华电视台副总经理及总经理。2006年转至非营利组织领域,先后担任中华电信基金会执行长及台湾好基金会执行长。2009年开始在台北—台东之间来回。现在多数时间在台东,自我认同是「台东人」。

图书目录

(序文)
1、蒋勋  拥抱台东
2、林怀民  徐姐好!
3、严长寿  实践者的身影
4、侯文咏  盛开的花朵
5、张念阳  台东,让幸福不再是想像

一、离开台北,到乡下去
/从四十六岁开始向往及追寻乡居生活的心路历程/
1、向右走,留在台北;向左走,到乡下去
2、宜兰的乡居梦
3、回到原点

二、当台北人来到台东
/台北人初到台东,总是「急」的经验/
1、当台北人来到台东
2、台北人的「台北味」:急
3、在台东与台北之间

三、生活在台东
/宽阔的台东,单纯的台东,带来了安定与放松/
1、台东初体验
2、生活在台东
3、铁花村

四、移居台东的台北人
/远离繁华,落土生根的新生之地/
1、朱平与陈郁敏的「乡居生活」
2、「阳光佈居」的张念阳与陈慈佈
3、傻瓜菜园的熙熙与木头

五、我与我的原住民朋友们
/流浪的青春,崎岖的回家路/
1、原住民的流浪者之歌    
2、胡德夫与巴奈
3、我的名字叫Cemedas

六、我的台东梦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徐姐好!

  我喊徐璐美女。因为她人美,心地美。
  曼菲卧病时,她几乎天天到医院照顾。
  九二一之后,她时时跑灾区,全力帮助灾户发展产业。

  后来,她规划捷运中山站「台湾好,店」,
  把在地优秀产品推介给台北人和国际访客。

  这几年,她住到台东。
  不是流行的慢活。她去做事,安安静静地。

  莫那克台风后,她协助嘉兰村重建。
  她创办台东铁花村,让在地歌手在地高歌。
  她长年耕耘池上,默默丰富稻乡文化生活。

  这本书,讲她在台东看到的人,遇到的事,
  讲她如何在跟他们应对之间,安顿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非常精彩,我还想继续听下去。
  希望这是一本大书的预告。

  从热血的党外青年,杰出的记者,
  电台、电视台总经理,到隐入人群里的社会工作者。
  近四十年,徐璐没变,仍然继续在为土地和人民奉献,
  也更忠实地作自己。

  出入部落,走在田野,台东人招唿她:「徐姐好!」
  「徐姐」比「徐总」好很多,
  那是亲人的唿唤!

林怀民 云门舞集创办人

推荐序二

实践者的身影


  徐璐有很多老朋友,好朋友。相较之下,我们认识的时间算是短的。但是在过去短短的十年当中,我们却都因为花东而发展出了深厚的盟友伙伴关系。最初认识她是因为共同的朋友罗曼菲的关系。之后则是因为反对苏花高共同的理念,当时我因缘际会成了民间及艺文界朋友出面整合的代表,虽然有许多人共襄盛举,但能够拨出时间做事的人很少。因此当时还在中华电信基金会担任执行长的徐璐就成为我第一个邀请协助整合与策划的伙伴,她二话不说就承接了这份工作,而且成功的达成我们期待的目标。随后徐璐应好友柯文昌的邀请,筹备台湾好基金会并担任执行长。她对花东的关怀也越来越殷切。莫拉克台风发生后,徐璐在文昌兄的全力支持下,第一时间就为嘉兰村募款,并在嘉兰村进行了二年半的陪伴,得到部落充分的信任,完成一座部落广场;她也在池上满懐理想地耕耘了六年;接着又和观光局合作,创立铁花村;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徐璐总是能在低调中,从无到有,做出令人赞叹的成绩!

  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要勇敢追逐梦想」。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梦想,常常还是一个只在心中的想像和渴望。因为大多数的人最终还是惧怕改变,惧怕离开自己的「舒适圏」,惧怕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所以,真正愿为自己的梦想,卷袖挥汗,蹲下耕耘的人并不算多。

  对徐璐来说,她似乎从年轻时就是在不断的挫折和追寻的轨道上成长。勇于面对改变,努力实践内心的梦想,是她生命的常态。从宜兰乡居梦到台东梦,对在步入中年之后想找到安身立命之处的她,花了十年的时间。这段漫长的摸索,不是因为惧怕,她也没有让自己只停留在渴望的幻想。她一歩一歩地在土地上踏实的行走,她在社区及部落,蹲下,倾听。倾听他人,更倾听自己的内心,为的只是让自己的梦想走的很扎实。所以从她自己描述在宜兰那段比较不切实际的乡居梦,到她在台东落实了公益与理想并存的真实生活。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实践者的身影与力量。

  这本书,初看书名,会误以为只是她个人的生命之旅。但是内容很丰厚,对台东的人,事,物,文化,都有极深入又细致的观察。借由她的书,好像也实地体验了一趟乡居之旅!台东之旅!

  其实人生就是一种过程,只有在过尽千帆之后,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对生命的渴望与选择。徐璐经历过社会运动,事业,人生的大风大浪。她有很多选择,但是当一切都见识过了。她远离了政治,放弃了高薪的职务,她做出了最忠于自己的选择!对于所有现在在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来说,也许您正在某个城市,经历某件关键的事,企盼能够找到自己、自我实现,而这一切,只有在你全心的付出与锲而不舍地追寻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己人生的终极梦想。

严长寿 公益平台基金会董事长

推荐序三

台东,让幸福不再是想像!


  要认识一个地方去玩玩,不难,只要用心蒐寻网路资讯;要认识自己,投入一个迥异以往的生活,很难,因为要做的功课之多、之微、之幽不知从何说起。

  五十岁壮年失业迁居台东,其动机是「走投无路不得不」与「索性闯它一回」的两种组合,与lulu因「内心唿唤」而来的原因不同。但无分先来后到和起心动念,我们不约而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疼惜脚下所踩的这块土地。

  从台北花园新城移民长滨,两地名字各取其一,夫妻俩创造了一个新名词「长城计画」。利用多年累积的人脉,我们提供免费食宿和交通费用,邀请各种才华朋友来这儿与乡亲免费分享,透过「城乡交流/社区服务」方式打开生活新想像,因而快速融和了原来疏离的在地乡亲,在友善的环境中充分享受到山居之美;而徐璐顶着「台湾好基金会执行长」的光环,弯腰倾听用心唿应在地心声,因而发现「採菊东篱下」的种种潜规则,这才能气定神闲悠悠吐诉「我们台东人…」。

  许多田园梦碎败兴而返的城市移民不解,为何「真相」与「想像」差异如此巨大?也许,从徐璐亲身走过的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当初所有的挫败都与这个字息息相关。

  「人」,永远是生活中最美的元素,从来没有城市或乡下之别。

  这本书,希望招来更多这样情怀的灵魂,大伙一块共筑一方找得到归路的「桃花源」。

张念阳 台东阳光佈居民宿主人

图书试读

一、离开台北,到乡下去
 
【向右走,留在台北;向左走,到乡下去】

从台北到台东,全长约三百七十八公里。
坐普悠玛号直达列车,只要三个半小时。
以一般环岛车队的速度,骑单车大约是五〜六天。
若是搭飞机,不到一小时。
 
如果是以心灵的距离和速度,它花了我近十年,让我这个台北人,从宜兰一路来到台东,才找到了我内心一直寻寻觅觅,可以扎根落脚,可以过简单生活的地方。
 
【向右走,留在台北;向左走,到乡下去】
 
在台北之音和华视当总经理时期的我,是那种外表光鲜亮丽,十足的「女强人」!我曾在一个聚会和几个也是职场的女性朋友,谈到:「我的个性其实是很腼觍的,在社交场合很不自在。」
 
她们的反应是哈哈大笑:「妳腼觍喔!那我还自闭呢!」
 
当我说我想「离开台北,搬到乡下去!」时,当时我穿了一身丝质的洋装,一双细跟的高跟鞋,一个名牌包包。她们看我的表情很像我讲了一个很幽默的笑话。
 
一九九九年,我写了「暗夜倖存者」,做为自己迈入四十岁的生日礼物。那本书记录了我做为女性在工作、爱情、生命,以及走出一段被朋友称为「苦海女神龙」的自我成长过程。
 
我曾说,「等我五十岁时,我会再写一本关于『女人五十』的书」,回想起来,这句话很像「顺口熘」。谁知道四十岁以后,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旅程?可能栖栖遑遑,无所事事。当然,这几年来,以台湾在生活价值观的多元和改变,一本书名为「无所事事」或「栖栖遑遑」,谈不要汲汲于求的书,说不定也颇符合市场趋势。我在四十岁,夸夸而谈提到女人五十的时候,我还有一种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多数女性都可能有的自负。对芳华正盛的女性,「五十岁啊!那可是好久好久以后的事,久到都要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了。」
 
报应来了!时间,乘着太空梭,一下子就来到了我面前。虽然不是一觉醒来,但因为忙于工作,好像是霎时之间,我就成了常被媒体称为「老妪」的中年妇人。
 
今年的我,已是五十六岁。
 
「女人五十」的我,更正确的说,是四十六岁的我,就开始站在一个「向右走,留在台北」;「向左走,到乡下去」的交叉路口,正准备为自己中老年的生活做出重大改变。因为改变太大,所以,我在交叉路口徬徨了很多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我的台东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关于对远方和梦想的渴望。我之所以会选择阅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慢生活”的向往。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停下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的台东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例,它用详实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台东地区那种不慌不忙、顺应自然的节奏。书中关于农忙时节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土地的馈赠和农民的辛勤,同时也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那些关于节庆的记述,更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市集,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小细节的捕捉,比如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小吃店,一株默默绽放的山野花,一个孩童纯真的笑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汇聚成了台东独特的生活画卷,也正是这些细节,让这本书如此真实而动人。它让我明白,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平凡的点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珍惜。

评分

**评价一:** 翻开《我的台东梦》,我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宁静的力量包裹,瞬间将我从都市的喧嚣拉回了那片我魂牵梦萦的土地。我并非台东的居民,却在年少时一次偶然的旅行中,被它纯粹的美景和淳朴的人文深深打动。这本书,就像是那段回忆的延展,那些我曾经走过、感受过的角落,在这里被细致地描绘,又被赋予了更深的生命力。我总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台东的故事,更是在勾勒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当我读到关于海边的描写时,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着岸礁的声音,闻到海风中夹杂着咸涩与青草的独特气息,看到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再缓缓沉入海平线,留下漫天星辰。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格外细腻,他们或许是淳朴的渔民,或许是热情的原住民,又或许是坚持梦想的创业者,每一个角色都如此鲜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持,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仿佛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在台东的山海之间,感受着生活最本真的脉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家”的定义,它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理位置,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属,一种对纯粹、自由、美好的向往。《我的台东梦》无疑是实现这种向往的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也激励我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台东”。

评分

**评价二:** 初次接触《我的台东梦》,我带着几分期待,又夹杂着一丝不确定。毕竟,对于一个对台东风土人情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要深入理解书中描绘的世界,并非易事。然而,作者以其精妙的笔触,将我一步步引向了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书中对于台东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的描绘,简直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身临其境。我仿佛能感受到太平洋吹来的海风,带着淡淡的咸味和湿润的水汽,穿过金黄色的稻田,拂过翠绿的山峦,最终停留在那些依山傍海的小镇。那些章节里,对雨季的描写尤为深刻,雨水淅淅沥沥地落下,洗涤着尘埃,也洗涤着心灵,将整个台东笼罩在一片朦胧而诗意的氛围中。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台东人生活方式的展现。他们似乎拥有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能够从简单的劳作中找到乐趣,从邻里之间的互助中汲取力量。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与我平日里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不禁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台东的美景,更是关于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不被物质洪流裹挟、保持内心宁静的力量。

评分

**评价五:** 《我的台东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触动,一种对生活本源的探索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触及人心深处的故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书中对于台东地理和人文的描绘,是如此的细腻和真挚,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海风拂过脸颊,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鸟儿的歌唱。那些关于原住民文化的章节,更是让我对这片土地的古老历史和独特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我惊叹于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世代传承的价值观。书中对一些人物命运的描绘,虽然有时伴随着挑战和困境,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却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平凡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梦想”并非总是宏大而遥远,它也可以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坚持,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美好的追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活出更有意义、更有温度的人生。《我的台东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回归、关于梦想的启示,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评分

**评价四:** 读完《我的台东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模糊的山海轮廓,而是清晰而鲜活的画面。我仿佛置身于书中描绘的某个清晨,空气中弥漫着露水和泥土的清新气息,远处的山峦披着薄雾,宛如仙境。我能听到鸟儿清脆的鸣叫,看见晨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书中对于台东独特的自然环境的描述,丝毫不亚于专业的地理科普,却又带着文学的温度,让冰冷的地理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惊叹于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火山地貌的奇特,还是海岸线的蜿蜒,亦或是高山族部落的神秘,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许是饱经风霜的渔民,皮肤被海风吹得黝黑,眼神中却闪烁着坚韧的光芒;他们或许是热情好客的原住民,用古老的歌谣和舞蹈诉说着祖辈的传承;他们或许是坚持理想的年轻人,在广袤的土地上播种着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台东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图景。这本书让我对“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更是脚踏实地的坚持,是融入生活、融入土地的执着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