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

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Benyovszky Móric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福爾摩沙
  • 航海日誌
  • 18世紀
  • 貝紐夫斯基
  • 曆史
  • 文化
  • 歐洲視角
  • 颱灣研究
  • 匈牙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來自匈牙利的大冒險傢,因緣際會踏上瞭十八世紀的颱灣
寫下一段驚險、驚異、精彩的福爾摩沙傳奇史詩……

  貝紐夫斯基(Benyovszky Móric)原為匈牙利的貴族,因參與波蘭的抗俄軍事行動而被俘入獄,成功脫獄並劫船逃逸之後,一路航行返迴歐洲。這段冒險經曆不但至今仍為匈牙利人津津樂道,貝紐夫斯基在返航途中因緣際會來到福爾摩沙,展開十幾天驚險、驚異而精彩的颱灣之旅,更與颱灣原住民有多次接觸。雖然貝紐夫斯基與原住民頭目歃血訂盟,重返福爾摩沙展開殖民計畫的想法未能付諸實現,但是這位幻滅的「福爾摩沙之王」仍舊在颱灣曆史上留下瞭屬於他的一頁傳奇。

  本書深入介紹貝紐夫斯基其人其書,將《貝紐夫斯基伯爵之迴憶與遊記》中有關「福爾摩沙」的內容詳譯為〈福爾摩沙紀實〉一文;同時,本書亦依據完整譯文,修正過去相關譯著略譯、錯譯而産生的謬誤,並重新描繪貝紐夫斯基颱灣行旅的細節,及其所見的颱灣人事物。不但是目前最為詳實、完整的中譯本,也是當前以貝紐夫斯基登陸事件為主題,進行最多討論的專著。

  這片撲朔迷離的曆史拼圖或許未臻完整,但它將告訴我們更多關於這段異人冒險的始末,也為18世紀颱灣原住民族與颱灣史的討論激發更多可能。

本書特色

  1.貝紐夫斯基伯爵颱灣探險紀事首度逐日、逐句、逐字完整中譯。
  2.相關匈文圖資首度披露,貝紐夫斯基登颱之人事時地物詳細解謎。
  3.專傢專文導讀,颱灣史研究的深度對話與探索。

名人推薦

  Kubassek János博士(匈牙利地理博物館 館長)
  此書的齣版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是第一本較完整介紹這位匈牙利探險傢的中文著作;而這位匈牙利探險傢的一生,已將遠方國度的人民、文化拉近在一起。因此,我希望讀者也能喜歡莊宏哲所寫的這本書。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正經的颱灣史老師或研究者,通常不太願意深究這件發生於1771年之。但有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曆史敘述,若經史學的結構想像,還是可挖掘齣一些若隱若現的「事實」,從而迫使我們反思既定的曆史圖像。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對讀者來說,藉由本書的帶引,除能直接讀取貝紐夫斯基〈福爾摩沙紀實〉的完整中譯外,對作者的創見,無論是否認同,應該也能各自找到理解的切入點。而解讀文本,原就是遊走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考驗,在繁花異草中淘解齣真相的果實,纔是趣味的所在。

著者信息

著、譯者簡介

莊宏哲 Chuang Hung-che


  1955年生於彰化,輔大大眾傳播係畢業,美國美利堅大學進修。曾經服務於行政院新聞局,任職期間曾兩度派任駐匈牙利新聞外交官。2011年底退任公職後,潛浸水彩繪畫興趣成為自由畫傢,目前任教於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淡水社區大學。

  著作:
  《匈牙利—走馬不看花》
  《布達佩斯—走馬不看花》

  Email: chuanghungche@yahoo.com.tw

圖書目錄

緻讀者推薦文──Kubassek János博士
Benyowsky航海迴憶的再迴憶──翁佳音
在真實與虛擬之間──詹素娟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幻滅的福爾摩沙之王
第 一 章 貝紐夫斯基的傳奇一生
第 二 章 貝紐夫斯基的航海日誌

【第二篇】 福爾摩沙紀實
摘譯自1790 年倫敦英文首版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tius Augustus Count de Benyowsky
第 一 章 航往颱灣
第 二 章 探路遭襲
第 三 章 親自登陸
第 四 章 遇到貴人
第 五 章 再遭襲擊
第 六 章 展開反擊
第 七 章 軍頭來訪
第 八 章 頭目來訪
第 九 章 締結盟約
第 十 章 殖民之念
第十一章 支援戰事
第十二章 擒賊敗敵
第十三章 辭彆頭目
第十四章 眾勸留足
第十五章 殖民計畫
第十六章 準備啓航
第十七章 離開颱灣
第十八章 航嚮澳門

【第三篇】 登陸福爾摩沙之謎
第 一 章 重繪「海上四日」行蹤
第 二 章 初探「第一登陸現場」
第 三 章 再現「第二登陸現場」
第 四 章 釐清「登陸曆史時刻」
第 五 章 如何看「登陸第一人」

【第四篇】 福爾摩沙島民之謎
第 一 章 牽涉登陸事件的原住民
第 二 章 盟約文字與馬匹的疑惑

【後記】 

圖書序言

緻讀者推薦文
  
  貝紐夫斯基是位18世紀的探險傢,也是自由鬥士、軍人、學者、旅行作傢、殖民者,他的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及非洲。他曾參與波蘭的獨立戰爭,因而遭到俄國人俘虜並被流放到勘察加半島,而後自獄中逃脫,駕乘「聖彼得與聖保羅號」船艦經過一番冒險曆程,於1771年抵達福爾摩沙島,他是第一位登陸福爾摩沙的匈牙利人。
  
  貝紐夫斯基在他的迴憶錄中,對於福爾摩沙島有令人憧憬與景仰的描述。根據他的迴憶,他對福爾摩沙第一印象的形容:「她是已知世界中最美麗最富庶的島嶼之一。」
  
  之後,他也前往美國,最後則身亡馬達加斯加。他的聲名在匈牙利、斯洛伐剋、波蘭、馬達加斯加備受尊崇---我希望從此以後,也能在颱灣受到同樣的愛戴。
  
  本書的作者莊宏哲曾經是派駐匈牙利多年的新聞外交官,也是我的至交好友。他對於貝紐夫斯基的著作以及歐洲世界,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與認知。此書的齣版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它是第一本較完整介紹這位匈牙利探險傢的中文著作;而這位匈牙利探險傢的一生,已將遠方國度的人民、文化拉近在一起。因此,我希望讀者也能喜歡莊宏哲所寫的這本書。

緻上誠摯敬意
匈牙利地理博物館館長
KubassekJános博士
謹誌於匈牙利Érd市
  
推薦文
  
Benyowsky航海迴憶的再迴憶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
  
  研讀颱灣史的人,鐵定都會知道有兩位奇特的歐洲番(stranger):一是法國人G.Psalmanasaar(約1679~1763),另一個就是本書的男主角M.Benyowsky(1746?~1786)。前者冒充原住民王子,講瞭一大堆的話唬爛;匈牙利或波蘭人的Benyowsky則通常被罵為無恥冒險傢,以吹噓行走社交界。譬如他書中一開頭便說俄國長官女兒Aphanasia(有一本戲劇則把此女的名字寫成Athanasia)愛上他;後來又說深受日本四國沿岸的領主招待,相談甚歡。研究者大都已指齣,事實上沒這個女孩,而當時日本仍在鎖國氣氛中,全無這迴事。
  
  也因此,正經的颱灣史老師或研究者,通常不太願意深究這件發生於1771(清乾隆36)年之事,所以國內讀者知道有此號人物與事蹟者不多。但我老是覺得,把轟動一時又流傳甚久的國際浪漫史(romance)棄之一旁,實在是有點糟蹋。我很喜歡跟學生講他吹噓航經奄美大島時,與一位應該是掰齣來、名叫TintoVolangta(我戲譯芳名為「明月」)的年輕姑娘淡淡之愛;以及他炫耀在東颱灣的作戰事蹟,並高調說颱灣番仔(原住民)頭目Huapo與他歃血訂盟,試圖建設歐洲人殖民地,這簡直是18世紀的詹姆士龐德(JamesPond)諜報劇情,不看,太可惜。
  
  如今,拜網路文獻數位化的恩賜,要取得Benyowsky的原書影本已輕而易舉。不過相對的,縱使仍有新研究問世,寡聞所及,具重大突破的好像還少見。很高興,終於有曾任職匈牙利多年的退休新聞局外交官莊宏哲先生,花瞭相當的心力蒐輯、考訂,並翻譯颱灣部分,而交由前衛齣版社堂堂齣版這本好書。書中,他澄清瞭主人翁Benyowsky的國籍,以及他的船在東颱灣何處登陸,跟哪些原住民互動,等等。我特彆要一提的是,莊先生根據1898年的英譯本,提齣登陸地點是Kaleewan,為「加禮宛」,也就是宜蘭鼕山河河口,進而是蘇澳一帶,這是迄今比較少被提到的觀點。
  
  (二)
  
  莊先生的說法,算不算定論,並非我或少數人說瞭就算,這是「曆史」迷人之處。我寫這篇小文呼應他,除瞭佩服其認真用心外,主要仍在提醒研究界與讀者,有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曆史敘述,若經史學的結構想像,還是可挖掘齣一些若隱若現的「事實」,從而迫使我們反思既定的曆史圖像。
  
  當然,若從謹嚴角度來看,Benyowsky的航海記錄確實糟透瞭。船隻明明經過奄美大島後往南走,內容說船員發現可照AnsonVoyage的航綫,也就是可從颱灣南端的巴士海峽航行到澳門。但接下來的紀錄,經緯度與地名亂七八糟,「害」得我們的莊先生花瞭相當篇幅去考證;結局,看記錄,Benyowsky的船好像又摺迴,大費周章繞過北部海岸前往澳門。
  
  不過,他確實到過到日本,日本研究者也老早考訂齣確實地點。Benyowsky曾在琉球群島北端的UsmayLigon,即奄美(Amami)大島,用德文寫信嚮長崎齣島的荷蘭商館求救,並警告俄國有侵略日本之野心。齣島的荷、日人把信文翻譯後,認為侵寇是無稽之談,信件束之高閣,迄今存於檔案館。然而,Benyowsky當時誇張恐嚇,居然影響到稍後的經世論傢林子平(1738~1793),從而開啓日本警戒北方俄國的論述。林子平有幅著名的「琉球三省並三十六島之図」,原來也是由此産生的國防論作,如今很受中國保釣運動者鍾愛,因為該圖釣魚颱的顔色與中國相同,被認為是釣魚颱屬中國的如山鐵證。至於該圖颱灣色不同中國,當然得蓄意漠視。就這樣,吹噓中有不易事實,事實中有肆意虛構,這是「曆史」難免的特色。包括Benyowsky之名,被當時人誤解為德文名而譯為「はんべんごろう」,後來在我們國內居然又迸齣「半邊五郎」的譯名,有趣吧?
  
  (三)
  
  還是迴到颱灣的有趣事。Benyowsky離開奄美島後,大約漂航一週,纔到颱灣東部。由於書中提到是在23.22度靠泊,因此一般的書通常都認為是在花蓮秀姑巒溪的大港口一帶,莊先生以新資料主張是宜蘭鼕山河與蘇澳等地,並提齣種種的解釋,我暫不妨害讀者順著閱讀與判斷。我隻希望在讀完後,不妨抽閑讓腦筋運動一下,一併思考我以下所提齣的兩個問題:
  
  一、Benyowsky在東部宜蘭、花蓮一帶約18天的活動,是否接觸對象全屬原住民?他們的對話,如:“SignorHouvritto,vai,vai.”,分析起來,倒是很像西班牙語與閩南語的混閤,也許原招呼語是:“SeñorHorrido,Lai,Lai.”「大人先生,來來。」換言之,在解析他的迴憶時,族群對象,不妨稍放寬一點。例如,頭目Hoapo及其屬下的行頭與武裝描述,看起來很像滿清帝國的裝備,是真的原住民嗎?進而,當時的戰鬥有韆萬人參與,是否吹法螺吹過頭?Benyowsky的同行者IvanRyumin也留下記錄,爆料說東颱灣之戰,隻是小事一樁。
  
  因此,英語版的編譯者就曾懷疑他可能是離開颱灣,經澎湖(Piscatoria)後,因缺水進入Tanasoa,而與當地人爭執交戰。後來迴憶,也許把此段戰事錯置到東颱灣。我看這個可能性也不是沒有。Tanasoa,顯然就是西洋人海圖上的Tansoa,即福建省外小島銅山或東山。他們的船離開東山後,遇到會講一點點葡萄牙語的華人漁民篷船,而於當年9月22日被帶到澳門。
  
  二、縱然Benyowsky東颱灣戰記可能誇張或錯置,並不錶示說宜蘭、花蓮一帶的故事就沒精彩事可講。其實,我們可以從日本文獻,如《華夷變態》、《唐通事會所日錄》等,得知1692~1693(清康熙31)年前後,有宜蘭原住民「漂流」到日本被遣返,內情也許不單純,東颱灣應該不像研究者所說的那樣與外界隔絕。而鬱永河的《裨海紀遊》又提到大約1695年時通事賴科前往東部颱灣,「……東番……各番社,禾黍芃芃,比戶殷富,為苦野番間阻,不得與山西通,欲約西番夾擊之。」這段記事,看起來又與Benyowsky吹噓的情節有些神似。Benyowsky的膨風故事,還是值得再迴憶。
  
  (四)
  
  研究界所忽略的軼事,還不止上舉之例。多年前,我就看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士兵冒險記中,有位名叫範‧德‧哈賀(CarolusVanderHaegh)比利時人士兵,他於1704年6月時與同夥在菲律賓偷取一艘船,航經東部颱灣,也看到「像華人」的漁民與村莊。這個村莊從文字描述看來(參見Zutphen,2002.DeavonturenvaneenVOC-soldaat.),倒很像是宜蘭的蘇澳。也因此,莊先生提到Benyowsky船有到蘇澳,我多少能同意。
  
  最後,我順著莊先生的勞心勞力著作,既然要繼續推想東颱灣的少文字時代史事,我就再提齣一個可討論的史學結構想像。Kaleewan(加禮宛)與蘇澳是東颱灣重要舞颱,那蘇澳為何地名叫蘇澳?蘇澳在西班牙文獻上,是被命名為“St.Lorenzo”,在荷蘭文獻中,蘇澳與加禮宛都是東颱灣重要的交易地點,而且是唯一可入大船的港口。我不禁開始懷疑,蘇澳這個地名是否與野柳(PuntoDiablo)、三貂角(SaintJago),以及「哆囉滿(Douroman)」一樣,都是西班牙語地名?西班牙語的Lorenzo,閩南語音大約是「路連蘇(Lō•-liân-so•)」,省略之後為「蘇」。Benyowsky在這裏碰到西班牙人,也就不那麼奇怪瞭。
  
  無論如何,Benyowsky到日本之後,日本有林子平的防衛北方外犯之論;他1771年離開颱灣一、二十年後,中文文獻開始有東颱灣的非法移民、海盜的記錄。這本書若放在如此長期曆史文脈中來閱讀,也許會更好玩。
  
推薦文
  
在真實與虛擬之間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貝紐夫斯基(MauritiusAugustusCountdeBenyowsky)是十八世紀著名的匈牙利傳奇人物。他在1770年因涉入波蘭與俄羅斯的戰事,遭俄人俘虜,最後關押在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的監獄。1771年,貝紐夫斯基與同夥奪船逃離堪察加半島,嚮南航嚮自由。在行程中,貝紐夫斯基的航海日誌曾以數十頁篇幅,描述該船在1771年8月26日到9月12日之間,在颱灣東岸登陸、遭逢原住民的經曆。這一今天讀來仍相當精彩刺激的探險遭遇,盡管當時清帝國的颱灣官府未必知曉,一般民眾也可能完全不曾聽說,卻是十八世紀真實發生於島嶼東部的重大事件,其紀錄更成為十九世紀來颱西方人瞭解颱灣風土人情的重要參考。
  
  因此,長久以來,貝紐夫斯基的相關書寫,主要流傳於史蒂瑞(JosephBealSteere)或禮密臣(或戴維遜,JamesW.Davidson)等西方人的調查資料與颱灣書寫中,不見於漢文史料;日治時期的伊能嘉矩,自將貝紐夫斯基的事蹟納入《颱灣文化誌》的框架後,始成為較普遍的曆史知識。針對這一事件,有人說:貝紐夫斯基在「無意中闖入瞭颱灣曆史」,也有人把事件視為與原住民世界相關的漂流史之一;然而,貝紐夫斯基的颱灣「快閃」,說明瞭什麼曆史現象?貝紐夫斯基與夥伴們究竟遇見瞭「誰」,似乎從未得到明確的討論。進一步來說,貝紐夫斯基的身世、航海日誌的書寫與版本,到目前為止還不曾獲得颱灣人的注目與重視。當此之時,兩度派駐匈牙利擔任新聞外交官的莊宏哲先生,在機緣、興趣、曆史愛好與執著的努力之下,緻力於這份資料的譯解,並試圖提齣一套解釋的說法。
  
  我們細看內容,全書分為四篇,第一篇說明貝紐夫斯基的人與書,第二篇是與颱灣相關的航海日誌文本中譯,三、四兩篇則是作者以文本為基礎,針對來颱前的海上航程、船艦兩次登島的港灣地點(第一登陸現場、第二登陸現場)、登島時間、誰是登島第一人,尤其是貝紐夫斯基一行人在島上相遇的西班牙人、原住民村落及所屬民族等的詳細討論。對讀者來說,藉由本書的帶引,除能直接讀取貝紐夫斯基〈福爾摩沙紀實〉的完整中譯外,對作者的創見,無論是否認同,應該也能各自找到理解的切入點。
  
  就筆者而言,本書最有趣的部分,則在於作者有關登陸地、原住民族的推論。不同於伊能嘉矩對第一登陸地──秀姑巒溪口(即東海岸花蓮縣豐濱鄉的大港口)的推測,作者認為1771年8月26日船艦的首次登岸探路地點是蘇澳灣的北方岬角灣內處;其次,盡管曆次版本對8月28日停泊上陸的第二處港灣都註說貝紐夫斯基留空未寫,但作者根據1898年的英文版,則指齣該處為KaleewanBay(加禮宛灣),即今鼕山河口。而基於貝紐夫斯基兩次登陸都在宜蘭境內的假設,作者在整理文本記錄的十二次原住民接觸經驗,並歸納齣五種類彆──蘇澳灣原住民、交易物品原住民、Huapo原住民、汲水處原住民、Hapuasingo原住民後,對可能的對應部族盡皆鎖定於北颱灣的原住民族。對前三者,作者分彆推估為猴猴族、噶瑪蘭族(或疑似巴宰族)、泰雅族;對後兩者,作者態度謹慎,雖點名凱達格蘭、巴賽、龜崙、道卡斯,甚至賽夏族等,還是不敢輕易斷定。
  
  由於資料過於稀少,加上筆者對經緯度、洋流、岬角地形、風嚮、海洋深度等所知有限,著實不敢斷言作者登陸地推論的可否。但作者根據維基百科「與那國島可以遠眺颱灣」之說,以文本提到「此時福爾摩沙島已在視綫內瞭」一語,猜測貝紐夫斯基船艦駛進的大岩石即為與那國島東部石岩之臆測;或未慮及今日「既寬且深」的蘇澳灣,也是日治時期即已開始整建的人工港口;或鼕山河不能直接齣海,必須匯入蘭陽溪一起流嚮海口,所以加禮宛灣未必小而美等,卻還有參酌思考的空間。
  
  筆者雖不能完全肯認貝紐夫斯基船艦的兩次登陸地,卻也可以假設:如果貝紐夫斯基船艦的第一處登陸地真是蘇澳灣,該地住民確實可能是猴猴人。隻是猴猴人並非來自大洋洲的外鄉人,而是原居花蓮立霧溪流域的在地人;他們是在太魯閣人的東遷壓力下,離開老傢,並在陶賽人的驅趕下,一路穿山越嶺,北上到蘇澳一帶的猴猴高地;又因泰雅族南澳群的虎視,轉遷海岸沙丘,十九世紀中葉始返迴南方澳海邊,日治時代則入住南澳。至於作者推測第二處遭逢的「交易物品原住民」為噶瑪蘭人,應該無誤。自有文獻記載,噶瑪蘭人即以劃獨木舟往來於沿岸海域的活動力著稱──最北曾抵達今新北市金山區、在八裏區留下噶瑪蘭坑地名,嚮南則越過秀姑巒溪口,威嚇阿美族人;而這樣的移動,有時會在海上與外來者交易物品,有時則是戰鬥獵首,很難以單麵形象揣測他們的對外關係。同時,筆者也要指齣,Kavalan(噶瑪蘭)作為平原數十個村落的集稱,需到二十世紀纔發展齣「民族」意涵;迴歸到十八世紀,其中實包含各種文化特性、生計型態不一,且彼此不相統屬,甚或關係對立的社群。換句話說,我們若考慮到蘭陽平原內部社群的差異性,就不會以單一同質的民族性解釋十八世紀的噶瑪蘭人,也會把仍在西部發展農墾勢力的巴宰族、在中央山地活動的泰雅族溪頭群,暫時排除在相關的考慮外。
  
  貝紐夫斯基最引人爭議的敘述,大概是馬匹、原住民動員人數、大量的金銀塊、盟約、紙張與文字書寫等,前人如史蒂瑞等均曾提齣質疑,筆者也認為貝紐夫斯基有誇大不實之嫌。不過,考慮到「福爾摩沙經曆」是貝紐夫斯基對歐洲王室貴族說服募款的「文案」,為瞭讓金主感覺「海外投資‧物超所值」,在事實之中增補素材、誇張數據,甚至模糊化颱灣已納入清帝國版圖的政治現實等,都是必要的策略。解讀文本,原就是遊走於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考驗,在繁花異草中淘解齣真相的果實,纔是趣味的所在。
  
自序
  
莊宏哲

  
  我於任職行政院新聞局期間,曾兩度派駐匈牙利擔任新聞外交官職務,前後兩任駐留布達佩斯長達8年時間(2000年~2003年、2008年~2011年)。因為職務關係,有幸接觸不少匈國媒體界及文化圈人士,也因此機緣得知貝紐夫斯基(BenyovszkyMóric)這位匈牙利傳奇人物,以及他曾於1771年探訪福爾摩沙的這段曆史事件。既身為颱灣人,又有這段匈牙利經驗,我對於這件牽係著颱灣與匈牙利淵源的曆史,自然産生瞭莫大的好奇心及求知慾,當時在心中便已興起撰寫本書的動機。直到2011年12月退卸公職之後,我終於得空拈起筆來著手這項計畫中的撰著。
  
  這本記載著貝紐夫斯基傳奇事蹟的“MemoirsandTravelsofMauritiusAugustusCountdeBenyowsky”《貝紐夫斯基伯爵之迴憶與遊記》,最早於1791年在倫敦首度以英文編印發行,計有第一捲、第二捲共兩冊。有關颱灣的紀事編印在第二捲,共計45頁;起自1771年8月26日探路登陸,直到同年9月12日離開颱灣。這段紀事雖然隻是貝紐夫斯基航程中短短的18天,卻為颱灣18世紀的近代史增添瞭難能可貴的一頁。
  
  在本書第二篇〈福爾摩沙紀實〉中,記錄著這短短的18天期間內,貝紐夫斯基一行人在島上與颱灣原住民的接觸與互動,以及他們所經曆的各種事件,重要情節如下:(航往颱灣)、探路遭襲、親自登陸、遇到貴人、再遭襲擊、展開反擊、軍頭來訪、頭目來訪、締結盟約、殖民之念、支援戰事、擒賊敗敵、辭彆頭目、眾勸留足、殖民計畫、準備啓航、離開颱灣、(航嚮澳門)。
  
  這些事件當中,除瞭好幾次與原住民發生錯愕驚險的戰鬥以外,最重要且最具戲劇性的互動,當然就是「締結盟約」與「殖民計畫」這兩段情節瞭─因為「締結盟約」一旦實現,當時的颱灣也許就不是漢人能險渡黑水溝遷徙屯墾的仙島;「殖民計畫」如果成真,當時的福爾摩沙就可能要再經曆一段西方強權的統治。曆史的「偶然」與「必然」,就在某個時空交會之際擦身而過,但卻又就此分道揚鑣。「偶然」就像輕風飄去,常讓人看不到結局;「必然」卻猶如洪流奔來,總教人隨波而逐流。這或許正是曆史的宿命,是幸或不幸?我們無從得知。所以,各位讀者讀到這兩段內容時,不妨放慢節奏仔細閱讀,好好瞭解一下這兩件差點改寫颱灣曆史與命運的事件。
  
  再者,我們透過這篇〈福爾摩沙紀實〉細膩而生動的文字描寫,對於這段被遺忘的颱灣與西方之接觸史,或許剛好可以補上一課;關於一些鮮為人知的原住民風俗習性,也可以藉此機會有所認識。雖然平心而論,貝紐夫斯基在福爾摩沙這18天的紀事,有些情節看似誇張而值得進一步推究。但我覺得即便不拿它們當史料看待,純粹當作遊記閱讀,也是相當有趣而值得的。
  
  本書除瞭這篇〈福爾摩沙紀實〉是摘譯自原著外,其他如〈幻滅的福爾摩沙之王〉、〈登陸福爾摩沙之謎〉、〈福爾摩沙島民之謎〉等篇章,則純屬我個人的觀點與論述。這三篇主要針對〈福爾摩沙紀實〉當中的關鍵描述進行探討考究,讀者不妨視為延伸題材來閱讀。
  
  至於本書的完成,在此我要感謝一位我十幾年交情的匈牙利老友。他是「匈牙利地理博物館(MagyarFöldrajziMúzeum)」的館長Dr.KubassekJános,他慷慨提供瞭本書部分的匈文圖資。也正因為某次我拜訪博物館時,經他介紹貝紐夫斯基「福爾摩沙之行」的事蹟,纔啓發我計畫著手撰寫本書的動機。
  
  個人學能有限勉強草就此書,雖難免野人獻曝不自量力;我之所以膽敢提筆撰作,純粹基於對此曆史事件之好奇及求知。但我相信它的成書,對於國內有關貝紐夫斯基之研究,多少能添注一些助益,並開啓可能的新觀點。
  
  本書全文約十萬餘字,計經兩年時間陸續成篇,於2014年2月終告撰作完成;感謝前衛齣版社之編印齣版,讓本書如今得以麵世。唯自知僅憑旅居匈牙利之數年生活經驗以及有限資料的涉獵閱覽,本書之論述及觀點難免仍有未臻周全之處。職是之故,井蛙之見若或顧此而失彼,猶盼諸方大傢不吝賜教。

圖書試讀

第一篇幻滅的福爾摩沙之王

第一章貝紐夫斯基的傳奇一生


「貝紐夫斯基」這個名字對大多數颱灣人而言是陌生的;但颱灣對貝紐夫斯基而言卻不那麼陌生,因為早在二百多年前,他就與颱灣這塊土地結下淵源。

貝紐夫斯基於1746年(或1741年,詳後述)9月21日齣生在當時還是匈牙利領土的Verbó,1786年5月24日戰死並葬於馬達加斯加島上。

關於他的齣生年份

貝紐夫斯基齣生的年份有兩個說法:一是1777年由Verbó當地牧師所簽發的齣生證明,文件上登載的齣生年份是「1741年」(航海日誌原書的編者序以及他的自述亦稱是1741年)。但另一份由Verbó當地的天主教會於施洗時所登錄的齣生紀錄,其登載的年份則是「1746年」。這份文件中可以看到貝紐夫斯基的名字Mauritius(拉丁文)就列在倒數第二行第二個位置,日期是1746年9月21日。

一般認為,天主教會所登錄的「1746年」纔是較為真確的齣生年份,因為這纔是最原始的紀錄,不可能後來再更改。至於「1741年」之所以值得懷疑,原因是這份由Verbó當地牧師所簽發的齣生紀錄文件,可能是貝紐夫斯基為瞭嚮法國進行遊說,在被要求證明身世時所造作的。再者,這份文件於1777年纔簽發,明顯是後來纔齣現的文件,而非他齣生受洗時就寫下的紀錄。這也許是因為他當時已背離天主教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因而與天主教會決裂,自然不便也無法自天主教會取得證明,所以纔轉請基督教當地教區牧師PaulusMaczunda來簽發這份文件。

此外,這份文件上所載的「1741年」,也有可能是憑貝紐夫斯基個人的口述,或另有其他原因而作成的錯誤登載。亦有人認為,簽發文件的教區牧師PaulusMaczunda在1778年1月就因病過世,當他於1777年5月簽發這份文件時,應該已經病重甚或病危瞭。他當時的行為能力是否足夠、腦筋意識是否清楚,都相當令人懷疑。因此,他也很有可能隻是按著貝紐夫斯基怎麼說,他便怎麼寫。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瞥見《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這個書名時,腦海中立即跳齣瞭“時間機器”的概念。十八世紀,一個對於現代人來說遙遠的時代,而“匈牙利人”這個身份,更是給這份曆史的探尋增添瞭幾分神秘感。我最感興趣的是,貝紐夫斯基,這位來自歐洲大陸的旅行者,他將如何描繪他眼中的福爾摩沙?他的記錄,是單純的地貌風光描寫,還是對當地人文社會的細緻觀察?“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讓我對內容的真實性和第一手性充滿瞭信心。我相信,在這本日記中,我們會看到未經修飾的、最真實的十八世紀颱灣。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對當時颱灣的物産,例如茶葉、蔗糖、樟腦等,是否有記錄?他對當地居民的語言,是否有嘗試理解或記錄?他是否會對比他所熟悉的歐洲文化,去解讀他在颱灣所見所聞?這本書,就像是一封穿越時空的信件,來自一個陌生的旅人,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他筆下的颱灣,或許有今日我們難以想象的淳樸,或許有當時社會特有的矛盾與張力。我期待著,通過他的眼睛,去發現一個被時間塵封的福爾摩沙。

评分

我對於《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的期待,很大一部分源於“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這個身份標簽。我們熟知很多關於西方人觀察東方的記錄,但“匈牙利人”這個身份,多少帶著一絲不同尋常的色彩。匈牙利,位於歐洲中部,其自身的曆史文化背景就十分多元且復雜,與西歐的傳統認知有所區彆。那麼,一位來自這樣的背景的觀察者,他的視野和感受,是否會比來自英法等國的旅人更為獨特?他對於福爾摩沙的描述,是否會因為他自身的文化烙印,而帶有更多元的解讀和視角?書名中的“福爾摩沙”,本身就帶著殖民時期歐洲對颱灣的一種命名,承載著曆史的印記。而“航海日誌紀實”則保證瞭內容的真實性和原始性,意味著我們可以直接接觸到第一手的、未經後人大量解讀和過濾的信息。十八世紀的颱灣,那時的原住民文化、早期漢人移民的生活狀態、與荷蘭、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痕跡(即便已退去),都可能在貝紐夫斯基的筆下留下蛛絲馬跡。他所見的,或許是今日我們難以想象的原始風貌,或許是當時社會結構和人際交往的生動寫照。我很想知道,這位匈牙利人,他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的信仰、技藝、社會組織,是否有深刻的體察?他對當時的自然環境,森林、海岸、山脈,又有什麼樣的描繪?這本書,仿佛是一封來自遙遠過去的情書,寫給這片被遺忘的島嶼,而收信人,則是我們這些渴望瞭解曆史真相的讀者。

评分

讀到《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這個書名,首先觸動我的是“1771年”這個具體的時間點。十八世紀,對於颱灣而言,是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清朝已經統治颱灣一段時間,但其統治基礎,以及島上原住民與漢人移民之間的關係,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中。同時,這也是一個海洋貿易和探險活動依然活躍的時代。在這個節點,一位匈牙利人,貝紐夫斯基,他的到來,會帶來怎樣的觀察?他的身份,作為一位來自歐洲大陸腹地的人,而非直接的殖民者或商人,他的視角會更加客觀,還是會帶有某種特定的預設?“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讓人聯想到那些詳盡、樸實的記錄,充滿瞭細節,比如日期、天氣、航行軌跡、所見所聞。我期待的是,貝紐夫斯基會如何描繪他眼中的福爾摩沙?他會關注島上的政治格局嗎?還是更側重於風土人情、地理地貌?他筆下的颱灣,是否會有他熟悉的歐洲元素與之對照?他對島上居民的禮儀、信仰、生活方式,會有怎樣的評述?例如,他是否會記錄下颱灣當時特有的植物、動物,或是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更深層次地,他作為一個異域的旁觀者,他如何理解和解讀他所看到的一切?這本書,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貝紐夫斯基的眼睛,我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颱灣的某個側麵,一個被忽略卻又真實存在的側麵。

评分

《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這個標題,立刻吸引瞭我的目光。十八世紀,一個充滿變革與發現的時代,而“匈牙利人”的身份,為這位探險傢增添瞭一層神秘感。我尤其好奇,貝紐夫斯基,這位來自歐洲大陸的觀察者,他將如何解讀和描繪他眼中的福爾摩沙?“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意味著我將能夠直接接觸到第一手的、未經後人過多修飾的記錄。我想知道,他是否會詳細描述他在颱灣的航行路綫、登陸地點、以及他在當地的所見所聞?他對颱灣的地理環境,如山脈、河流、氣候,是否會有細緻的描繪?更吸引我的是,他對島上居民的觀察,包括他們的外貌特徵、服飾、語言、生活方式、信仰習俗,以及他們的社會組織。他是否會對比他在歐洲所見所聞,從而産生獨特的理解?這本書,就像是一次時空旅行,通過貝紐夫斯基的眼睛,我希望能夠窺探一個十八世紀的颱灣,一個可能與我們今天所認識的颱灣截然不同的世界。他筆下的福爾摩沙,將是怎樣的風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對曆史探險的濃厚興趣。《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單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故事感。十八世紀,一個充滿未知與發現的時代,而“匈牙利人”這個身份,更是為這次航行增添瞭一絲彆樣的色彩。我非常想知道,貝紐夫斯基,這位來自遙遠中歐的旅人,他將如何描繪他眼中的福爾摩沙?“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更是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真實性、細節度和第一手資料性充滿瞭期待。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記載他航行的路綫、所經之處的天氣狀況、遇到的海況,以及他在颱灣停留期間的活動。我對他對颱灣的自然風貌,例如山川、河流、森林、海洋,是否有生動的描寫?他對當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無論是原住民還是早期移民,是否有深入的觀察和記錄?他會如何描述他們的生活習慣、服飾、飲食、語言、信仰,甚至是他們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這本書,仿佛是一張泛黃的舊地圖,上麵標記著一位探險傢的足跡,而他所留下的文字,則為我們揭示瞭十八世紀颱灣隱藏的秘密。他筆下的颱灣,會是一個怎樣的景象?

评分

當我看到《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一幅幅古老的畫麵。十八世紀,一個歐洲人,一位匈牙利人,他的航海日誌,記錄下的颱灣。這個組閤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曆史,尤其是地方史,往往需要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豐富其層次和深度,而一位來自匈牙利的旅行者,其視角無疑會是獨特的。我想知道,貝紐夫斯基是如何描述這片土地的?是壯麗的自然風光,還是原住民的淳樸生活?亦或是當時社會結構中的某些細節?“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暗示著這本書內容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它不是後人的解讀,而是親曆者的第一手資料。我想象著他在甲闆上,麵對著陌生的海岸綫,心中是怎樣的波瀾。他會如何記錄下島上居民的外貌、服飾、語言,甚至是他們的神話傳說和信仰體係?他是否會對比他所熟悉的歐洲文化,從中找齣異同?例如,他對當時颱灣的建築風格、交通方式、飲食習慣,會否有詳細的描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颱灣的曆史,更是關於一個旅人的探索精神,關於跨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它提供瞭一個機會,讓我們能夠通過一個十九世紀之前的歐洲人的眼睛,來重新審視我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颱灣。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與異域的神秘感,1771年,一個匈牙利人,一個名叫貝紐夫斯基的人物,他航行到瞭福爾摩沙,也就是我們如今所熟知的颱灣。十八世紀,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對於遙遠的東方島嶼,對於當時歐洲人來說,福爾摩沙更是如同一個未知的世界。光是想象一下,一位來自歐洲大陸深處的探險者,穿越重洋,踏足這片充滿熱帶風情卻又相對孤立的土地,他的眼睛會看到什麼?他的筆尖會記錄下怎樣的景象?書中“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更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日誌,意味著真實、第一手、未經修飾的記錄;紀實,則強調瞭其客觀性和曆史價值。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航海,更是一次文化、地理、甚至人種的碰撞與觀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貝紐夫斯基是如何描述這片土地的自然風光?島上的居民是什麼樣的?他們的生活方式、服飾、習俗,在他眼中是怎樣的奇特或尋常?一位來自中歐的貴族或探險傢,他的視角,他的評判標準,定然與我們現在看待颱灣的方式大相徑庭。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他人的眼睛,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土地。這本書,絕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十八世紀颱灣的時光之門,而貝紐夫斯基,就是那把開啓這扇門的鑰匙。我好奇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更是曆史人物的心靈軌跡,他來到這裏的動機,他的所思所想,他的驚奇與睏惑,都將是這趟閱讀之旅中最迷人的部分。

评分

《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這個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對曆史的好奇心。十八世紀的颱灣,一個充滿瞭變數和故事的時代,而“貝紐夫斯基”這個名字,以及“匈牙利人”的身份,更是為這份探索增添瞭一層獨特的色彩。我們習慣瞭閱讀歐洲大陸主要強國對東方世界的觀察記錄,但來自匈牙利的視角,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他的文化背景,他的經曆,他的價值觀,都會影響他對福爾摩沙的描繪。這本書的“航海日誌紀實”性質,意味著它將是充滿細節、真實而生動的。我非常期待他會如何描繪颱灣的自然風貌,是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還是崎嶇的山脈,亦或是蔚藍的海岸綫?更重要的是,他對島上居民的生活狀態,他們的社會結構,他們的文化習俗,會有怎樣的記錄?他是否會提及當時與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勢力留下的遺跡,或是他對原住民部落的深入觀察?這本書,仿佛是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與我們現在所知的颱灣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想知道,他是否會記錄下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信仰和祭祀活動,他們的音樂和舞蹈?他筆下的颱灣,會是一個怎樣的“異域”?

评分

《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元素。十八世紀,一個充滿探險與殖民色彩的時代,而“匈牙利人”的視角,無疑會帶來一種與傳統歐洲視角不同的解讀。我非常好奇,貝紐夫斯基這位作者,他的人生經曆,他的文化背景,將如何影響他對颱灣的描繪?“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真實性與細節度充滿瞭期待。我想象著,他在筆記本上,一筆一劃地記錄下他所見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他對颱灣的地理環境,是否會進行詳細的描述?例如,島上的山脈、河流、海岸綫,以及當時的植被覆蓋情況?他對當時居住在颱灣的各族群,如原住民、漢人移民等,是否有細緻的觀察和記錄?他會如何描述他們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飲食習慣,以及他們的社會組織和信仰習俗?更重要的是,他作為一個外部的觀察者,他如何理解和評價他所看到的一切?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像是一把開啓十八世紀颱灣曆史的鑰匙,通過貝紐夫斯基的眼睛,我希望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立體的颱灣,一個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颱灣有所不同,卻又深深根植於曆史的颱灣。

评分

一看到《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颱灣》這個書名,我的好奇心就被點燃瞭。十八世紀,一個充滿未知與冒險的時代,而“匈牙利人”的身份,更是為這位探險傢增添瞭一層獨特的魅力。我非常想知道,貝紐夫斯基,這位來自歐洲大陸的旅人,他將如何描繪他眼中的福爾摩沙?“航海日誌紀實”這幾個字,更是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真實性和細節度充滿期待。我想象著,他在航行途中,在遙遠的島嶼上,是如何用筆記錄下他的所見所聞?他對颱灣的自然風光,如山川、海洋、植被,是否會有細緻入微的描寫?他對當時居住在島上的原住民和早期移民,他們的生活狀態、文化習俗、社會結構,是否會有深刻的觀察和記錄?他會如何看待這些與他來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這本書,仿佛是一封來自過去的書信,由一位陌生的探險傢寄齣,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他筆下的颱灣,將是一個怎樣的景象?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過他的眼睛,去發現一個隱藏在曆史深處的福爾摩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