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

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enyovszky Móric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福尔摩沙
  • 航海日志
  • 18世纪
  • 贝纽夫斯基
  • 历史
  • 文化
  • 欧洲视角
  • 台湾研究
  • 匈牙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来自匈牙利的大冒险家,因缘际会踏上了十八世纪的台湾
写下一段惊险、惊异、精彩的福尔摩沙传奇史诗……

  贝纽夫斯基(Benyovszky Móric)原为匈牙利的贵族,因参与波兰的抗俄军事行动而被俘入狱,成功脱狱并劫船逃逸之后,一路航行返回欧洲。这段冒险经历不但至今仍为匈牙利人津津乐道,贝纽夫斯基在返航途中因缘际会来到福尔摩沙,展开十几天惊险、惊异而精彩的台湾之旅,更与台湾原住民有多次接触。虽然贝纽夫斯基与原住民头目歃血订盟,重返福尔摩沙展开殖民计画的想法未能付诸实现,但是这位幻灭的「福尔摩沙之王」仍旧在台湾历史上留下了属于他的一页传奇。

  本书深入介绍贝纽夫斯基其人其书,将《贝纽夫斯基伯爵之回忆与游记》中有关「福尔摩沙」的内容详译为〈福尔摩沙纪实〉一文;同时,本书亦依据完整译文,修正过去相关译着略译、错译而产生的谬误,并重新描绘贝纽夫斯基台湾行旅的细节,及其所见的台湾人事物。不但是目前最为详实、完整的中译本,也是当前以贝纽夫斯基登陆事件为主题,进行最多讨论的专着。

  这片扑朔迷离的历史拼图或许未臻完整,但它将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段异人冒险的始末,也为18世纪台湾原住民族与台湾史的讨论激发更多可能。

本书特色

  1.贝纽夫斯基伯爵台湾探险纪事首度逐日、逐句、逐字完整中译。
  2.相关匈文图资首度披露,贝纽夫斯基登台之人事时地物详细解谜。
  3.专家专文导读,台湾史研究的深度对话与探索。

名人推荐

  Kubassek János博士(匈牙利地理博物馆 馆长)
  此书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是第一本较完整介绍这位匈牙利探险家的中文着作;而这位匈牙利探险家的一生,已将远方国度的人民、文化拉近在一起。因此,我希望读者也能喜欢庄宏哲所写的这本书。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正经的台湾史老师或研究者,通常不太愿意深究这件发生于1771年之。但有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历史叙述,若经史学的结构想像,还是可挖掘出一些若隐若现的「事实」,从而迫使我们反思既定的历史图像。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对读者来说,借由本书的带引,除能直接读取贝纽夫斯基〈福尔摩沙纪实〉的完整中译外,对作者的创见,无论是否认同,应该也能各自找到理解的切入点。而解读文本,原就是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考验,在繁花异草中淘解出真相的果实,才是趣味的所在。

著者信息

着、译者简介

庄宏哲 Chuang Hung-che


  1955年生于彰化,辅大大众传播系毕业,美国美利坚大学进修。曾经服务于行政院新闻局,任职期间曾两度派任驻匈牙利新闻外交官。2011年底退任公职后,潜浸水彩绘画兴趣成为自由画家,目前任教于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淡水社区大学。

  着作:
  《匈牙利—走马不看花》
  《布达佩斯—走马不看花》

  Email: chuanghungche@yahoo.com.tw

图书目录

致读者推荐文──Kubassek János博士
Benyowsky航海回忆的再回忆──翁佳音
在真实与虚拟之间──詹素娟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幻灭的福尔摩沙之王
第 一 章 贝纽夫斯基的传奇一生
第 二 章 贝纽夫斯基的航海日志

【第二篇】 福尔摩沙纪实
摘译自1790 年伦敦英文首版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tius Augustus Count de Benyowsky
第 一 章 航往台湾
第 二 章 探路遭袭
第 三 章 亲自登陆
第 四 章 遇到贵人
第 五 章 再遭袭击
第 六 章 展开反击
第 七 章 军头来访
第 八 章 头目来访
第 九 章 缔结盟约
第 十 章 殖民之念
第十一章 支援战事
第十二章 擒贼败敌
第十三章 辞别头目
第十四章 众劝留足
第十五章 殖民计画
第十六章 准备启航
第十七章 离开台湾
第十八章 航向澳门

【第三篇】 登陆福尔摩沙之谜
第 一 章 重绘「海上四日」行踪
第 二 章 初探「第一登陆现场」
第 三 章 再现「第二登陆现场」
第 四 章 釐清「登陆历史时刻」
第 五 章 如何看「登陆第一人」

【第四篇】 福尔摩沙岛民之谜
第 一 章 牵涉登陆事件的原住民
第 二 章 盟约文字与马匹的疑惑

【后记】 

图书序言

致读者推荐文
  
  贝纽夫斯基是位18世纪的探险家,也是自由斗士、军人、学者、旅行作家、殖民者,他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及非洲。他曾参与波兰的独立战争,因而遭到俄国人俘虏并被流放到勘察加半岛,而后自狱中逃脱,驾乘「圣彼得与圣保罗号」船舰经过一番冒险历程,于1771年抵达福尔摩沙岛,他是第一位登陆福尔摩沙的匈牙利人。
  
  贝纽夫斯基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于福尔摩沙岛有令人憧憬与景仰的描述。根据他的回忆,他对福尔摩沙第一印象的形容:「她是已知世界中最美丽最富庶的岛屿之一。」
  
  之后,他也前往美国,最后则身亡马达加斯加。他的声名在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马达加斯加备受尊崇---我希望从此以后,也能在台湾受到同样的爱戴。
  
  本书的作者庄宏哲曾经是派驻匈牙利多年的新闻外交官,也是我的至交好友。他对于贝纽夫斯基的着作以及欧洲世界,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认知。此书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是第一本较完整介绍这位匈牙利探险家的中文着作;而这位匈牙利探险家的一生,已将远方国度的人民、文化拉近在一起。因此,我希望读者也能喜欢庄宏哲所写的这本书。

致上诚挚敬意
匈牙利地理博物馆馆长
KubassekJános博士
谨志于匈牙利Érd市
  
推荐文
  
Benyowsky航海回忆的再回忆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
  
  研读台湾史的人,铁定都会知道有两位奇特的欧洲番(stranger):一是法国人G.Psalmanasaar(约1679~1763),另一个就是本书的男主角M.Benyowsky(1746?~1786)。前者冒充原住民王子,讲了一大堆的话唬烂;匈牙利或波兰人的Benyowsky则通常被骂为无耻冒险家,以吹嘘行走社交界。譬如他书中一开头便说俄国长官女儿Aphanasia(有一本戏剧则把此女的名字写成Athanasia)爱上他;后来又说深受日本四国沿岸的领主招待,相谈甚欢。研究者大都已指出,事实上没这个女孩,而当时日本仍在锁国气氛中,全无这回事。
  
  也因此,正经的台湾史老师或研究者,通常不太愿意深究这件发生于1771(清干隆36)年之事,所以国内读者知道有此号人物与事蹟者不多。但我老是觉得,把轰动一时又流传甚久的国际浪漫史(romance)弃之一旁,实在是有点糟蹋。我很喜欢跟学生讲他吹嘘航经奄美大岛时,与一位应该是掰出来、名叫TintoVolangta(我戏译芳名为「明月」)的年轻姑娘淡淡之爱;以及他炫耀在东台湾的作战事蹟,并高调说台湾番仔(原住民)头目Huapo与他歃血订盟,试图建设欧洲人殖民地,这简直是18世纪的詹姆士庞德(JamesPond)谍报剧情,不看,太可惜。
  
  如今,拜网路文献数位化的恩赐,要取得Benyowsky的原书影本已轻而易举。不过相对的,纵使仍有新研究问世,寡闻所及,具重大突破的好像还少见。很高兴,终于有曾任职匈牙利多年的退休新闻局外交官庄宏哲先生,花了相当的心力蒐辑、考订,并翻译台湾部分,而交由前卫出版社堂堂出版这本好书。书中,他澄清了主人翁Benyowsky的国籍,以及他的船在东台湾何处登陆,跟哪些原住民互动,等等。我特别要一提的是,庄先生根据1898年的英译本,提出登陆地点是Kaleewan,为「加礼宛」,也就是宜兰冬山河河口,进而是苏澳一带,这是迄今比较少被提到的观点。
  
  (二)
  
  庄先生的说法,算不算定论,并非我或少数人说了就算,这是「历史」迷人之处。我写这篇小文唿应他,除了佩服其认真用心外,主要仍在提醒研究界与读者,有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历史叙述,若经史学的结构想像,还是可挖掘出一些若隐若现的「事实」,从而迫使我们反思既定的历史图像。
  
  当然,若从谨严角度来看,Benyowsky的航海记录确实糟透了。船只明明经过奄美大岛后往南走,内容说船员发现可照AnsonVoyage的航线,也就是可从台湾南端的巴士海崃航行到澳门。但接下来的纪录,经纬度与地名乱七八糟,「害」得我们的庄先生花了相当篇幅去考证;结局,看记录,Benyowsky的船好像又折回,大费周章绕过北部海岸前往澳门。
  
  不过,他确实到过到日本,日本研究者也老早考订出确实地点。Benyowsky曾在琉球群岛北端的UsmayLigon,即奄美(Amami)大岛,用德文写信向长崎出岛的荷兰商馆求救,并警告俄国有侵略日本之野心。出岛的荷、日人把信文翻译后,认为侵寇是无稽之谈,信件束之高阁,迄今存于档案馆。然而,Benyowsky当时夸张恐吓,居然影响到稍后的经世论家林子平(1738~1793),从而开启日本警戒北方俄国的论述。林子平有幅着名的「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図」,原来也是由此产生的国防论作,如今很受中国保钓运动者钟爱,因为该图钓鱼台的颜色与中国相同,被认为是钓鱼台属中国的如山铁证。至于该图台湾色不同中国,当然得蓄意漠视。就这样,吹嘘中有不易事实,事实中有肆意虚构,这是「历史」难免的特色。包括Benyowsky之名,被当时人误解为德文名而译为「はんべんごろう」,后来在我们国内居然又迸出「半边五郎」的译名,有趣吧?
  
  (三)
  
  还是回到台湾的有趣事。Benyowsky离开奄美岛后,大约漂航一週,才到台湾东部。由于书中提到是在23.22度靠泊,因此一般的书通常都认为是在花莲秀姑峦溪的大港口一带,庄先生以新资料主张是宜兰冬山河与苏澳等地,并提出种种的解释,我暂不妨害读者顺着阅读与判断。我只希望在读完后,不妨抽闲让脑筋运动一下,一併思考我以下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一、Benyowsky在东部宜兰、花莲一带约18天的活动,是否接触对象全属原住民?他们的对话,如:“SignorHouvritto,vai,vai.”,分析起来,倒是很像西班牙语与闽南语的混合,也许原招唿语是:“SeñorHorrido,Lai,Lai.”「大人先生,来来。」换言之,在解析他的回忆时,族群对象,不妨稍放宽一点。例如,头目Hoapo及其属下的行头与武装描述,看起来很像满清帝国的装备,是真的原住民吗?进而,当时的战斗有千万人参与,是否吹法螺吹过头?Benyowsky的同行者IvanRyumin也留下记录,爆料说东台湾之战,只是小事一桩。
  
  因此,英语版的编译者就曾怀疑他可能是离开台湾,经澎湖(Piscatoria)后,因缺水进入Tanasoa,而与当地人争执交战。后来回忆,也许把此段战事错置到东台湾。我看这个可能性也不是没有。Tanasoa,显然就是西洋人海图上的Tansoa,即福建省外小岛铜山或东山。他们的船离开东山后,遇到会讲一点点葡萄牙语的华人渔民篷船,而于当年9月22日被带到澳门。
  
  二、纵然Benyowsky东台湾战记可能夸张或错置,并不表示说宜兰、花莲一带的故事就没精彩事可讲。其实,我们可以从日本文献,如《华夷变态》、《唐通事会所日录》等,得知1692~1693(清康熙31)年前后,有宜兰原住民「漂流」到日本被遣返,内情也许不单纯,东台湾应该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与外界隔绝。而郁永河的《裨海纪游》又提到大约1695年时通事赖科前往东部台湾,「……东番……各番社,禾黍芃芃,比户殷富,为苦野番间阻,不得与山西通,欲约西番夹击之。」这段记事,看起来又与Benyowsky吹嘘的情节有些神似。Benyowsky的膨风故事,还是值得再回忆。
  
  (四)
  
  研究界所忽略的轶事,还不止上举之例。多年前,我就看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士兵冒险记中,有位名叫范‧德‧哈贺(CarolusVanderHaegh)比利时人士兵,他于1704年6月时与同伙在菲律宾偷取一艘船,航经东部台湾,也看到「像华人」的渔民与村庄。这个村庄从文字描述看来(参见Zutphen,2002.DeavonturenvaneenVOC-soldaat.),倒很像是宜兰的苏澳。也因此,庄先生提到Benyowsky船有到苏澳,我多少能同意。
  
  最后,我顺着庄先生的劳心劳力着作,既然要继续推想东台湾的少文字时代史事,我就再提出一个可讨论的史学结构想像。Kaleewan(加礼宛)与苏澳是东台湾重要舞台,那苏澳为何地名叫苏澳?苏澳在西班牙文献上,是被命名为“St.Lorenzo”,在荷兰文献中,苏澳与加礼宛都是东台湾重要的交易地点,而且是唯一可入大船的港口。我不禁开始怀疑,苏澳这个地名是否与野柳(PuntoDiablo)、三貂角(SaintJago),以及「哆啰满(Douroman)」一样,都是西班牙语地名?西班牙语的Lorenzo,闽南语音大约是「路连苏(Lō•-liân-so•)」,省略之后为「苏」。Benyowsky在这里碰到西班牙人,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无论如何,Benyowsky到日本之后,日本有林子平的防卫北方外犯之论;他1771年离开台湾一、二十年后,中文文献开始有东台湾的非法移民、海盗的记录。这本书若放在如此长期历史文脉中来阅读,也许会更好玩。
  
推荐文
  
在真实与虚拟之间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贝纽夫斯基(MauritiusAugustusCountdeBenyowsky)是十八世纪着名的匈牙利传奇人物。他在1770年因涉入波兰与俄罗斯的战事,遭俄人俘虏,最后关押在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的监狱。1771年,贝纽夫斯基与同伙夺船逃离堪察加半岛,向南航向自由。在行程中,贝纽夫斯基的航海日志曾以数十页篇幅,描述该船在1771年8月26日到9月12日之间,在台湾东岸登陆、遭逢原住民的经历。这一今天读来仍相当精彩刺激的探险遭遇,尽管当时清帝国的台湾官府未必知晓,一般民众也可能完全不曾听说,却是十八世纪真实发生于岛屿东部的重大事件,其纪录更成为十九世纪来台西方人了解台湾风土人情的重要参考。
  
  因此,长久以来,贝纽夫斯基的相关书写,主要流传于史蒂瑞(JosephBealSteere)或礼密臣(或戴维逊,JamesW.Davidson)等西方人的调查资料与台湾书写中,不见于汉文史料;日治时期的伊能嘉矩,自将贝纽夫斯基的事蹟纳入《台湾文化志》的框架后,始成为较普遍的历史知识。针对这一事件,有人说:贝纽夫斯基在「无意中闯入了台湾历史」,也有人把事件视为与原住民世界相关的漂流史之一;然而,贝纽夫斯基的台湾「快闪」,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贝纽夫斯基与伙伴们究竟遇见了「谁」,似乎从未得到明确的讨论。进一步来说,贝纽夫斯基的身世、航海日志的书写与版本,到目前为止还不曾获得台湾人的注目与重视。当此之时,两度派驻匈牙利担任新闻外交官的庄宏哲先生,在机缘、兴趣、历史爱好与执着的努力之下,致力于这份资料的译解,并试图提出一套解释的说法。
  
  我们细看内容,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说明贝纽夫斯基的人与书,第二篇是与台湾相关的航海日志文本中译,三、四两篇则是作者以文本为基础,针对来台前的海上航程、船舰两次登岛的港湾地点(第一登陆现场、第二登陆现场)、登岛时间、谁是登岛第一人,尤其是贝纽夫斯基一行人在岛上相遇的西班牙人、原住民村落及所属民族等的详细讨论。对读者来说,借由本书的带引,除能直接读取贝纽夫斯基〈福尔摩沙纪实〉的完整中译外,对作者的创见,无论是否认同,应该也能各自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就笔者而言,本书最有趣的部分,则在于作者有关登陆地、原住民族的推论。不同于伊能嘉矩对第一登陆地──秀姑峦溪口(即东海岸花莲县丰滨乡的大港口)的推测,作者认为1771年8月26日船舰的首次登岸探路地点是苏澳湾的北方岬角湾内处;其次,尽管历次版本对8月28日停泊上陆的第二处港湾都註说贝纽夫斯基留空未写,但作者根据1898年的英文版,则指出该处为KaleewanBay(加礼宛湾),即今冬山河口。而基于贝纽夫斯基两次登陆都在宜兰境内的假设,作者在整理文本记录的十二次原住民接触经验,并归纳出五种类别──苏澳湾原住民、交易物品原住民、Huapo原住民、汲水处原住民、Hapuasingo原住民后,对可能的对应部族尽皆锁定于北台湾的原住民族。对前三者,作者分别推估为猴猴族、噶玛兰族(或疑似巴宰族)、泰雅族;对后两者,作者态度谨慎,虽点名凯达格兰、巴赛、龟崙、道卡斯,甚至赛夏族等,还是不敢轻易断定。
  
  由于资料过于稀少,加上笔者对经纬度、洋流、岬角地形、风向、海洋深度等所知有限,着实不敢断言作者登陆地推论的可否。但作者根据维基百科「与那国岛可以远眺台湾」之说,以文本提到「此时福尔摩沙岛已在视线内了」一语,猜测贝纽夫斯基船舰驶进的大岩石即为与那国岛东部石岩之臆测;或未虑及今日「既宽且深」的苏澳湾,也是日治时期即已开始整建的人工港口;或冬山河不能直接出海,必须汇入兰阳溪一起流向海口,所以加礼宛湾未必小而美等,却还有参酌思考的空间。
  
  笔者虽不能完全肯认贝纽夫斯基船舰的两次登陆地,却也可以假设:如果贝纽夫斯基船舰的第一处登陆地真是苏澳湾,该地住民确实可能是猴猴人。只是猴猴人并非来自大洋洲的外乡人,而是原居花莲立雾溪流域的在地人;他们是在太鲁阁人的东迁压力下,离开老家,并在陶赛人的驱赶下,一路穿山越岭,北上到苏澳一带的猴猴高地;又因泰雅族南澳群的虎视,转迁海岸沙丘,十九世纪中叶始返回南方澳海边,日治时代则入住南澳。至于作者推测第二处遭逢的「交易物品原住民」为噶玛兰人,应该无误。自有文献记载,噶玛兰人即以划独木舟往来于沿岸海域的活动力着称──最北曾抵达今新北市金山区、在八里区留下噶玛兰坑地名,向南则越过秀姑峦溪口,威吓阿美族人;而这样的移动,有时会在海上与外来者交易物品,有时则是战斗猎首,很难以单面形象揣测他们的对外关系。同时,笔者也要指出,Kavalan(噶玛兰)作为平原数十个村落的集称,需到二十世纪才发展出「民族」意涵;回归到十八世纪,其中实包含各种文化特性、生计型态不一,且彼此不相统属,甚或关系对立的社群。换句话说,我们若考虑到兰阳平原内部社群的差异性,就不会以单一同质的民族性解释十八世纪的噶玛兰人,也会把仍在西部发展农垦势力的巴宰族、在中央山地活动的泰雅族溪头群,暂时排除在相关的考虑外。
  
  贝纽夫斯基最引人争议的叙述,大概是马匹、原住民动员人数、大量的金银块、盟约、纸张与文字书写等,前人如史蒂瑞等均曾提出质疑,笔者也认为贝纽夫斯基有夸大不实之嫌。不过,考虑到「福尔摩沙经历」是贝纽夫斯基对欧洲王室贵族说服募款的「文案」,为了让金主感觉「海外投资‧物超所值」,在事实之中增补素材、夸张数据,甚至模煳化台湾已纳入清帝国版图的政治现实等,都是必要的策略。解读文本,原就是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考验,在繁花异草中淘解出真相的果实,才是趣味的所在。
  
自序
  
庄宏哲

  
  我于任职行政院新闻局期间,曾两度派驻匈牙利担任新闻外交官职务,前后两任驻留布达佩斯长达8年时间(2000年~2003年、2008年~2011年)。因为职务关系,有幸接触不少匈国媒体界及文化圈人士,也因此机缘得知贝纽夫斯基(BenyovszkyMóric)这位匈牙利传奇人物,以及他曾于1771年探访福尔摩沙的这段历史事件。既身为台湾人,又有这段匈牙利经验,我对于这件牵系着台湾与匈牙利渊源的历史,自然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心及求知慾,当时在心中便已兴起撰写本书的动机。直到2011年12月退卸公职之后,我终于得空拈起笔来着手这项计画中的撰着。
  
  这本记载着贝纽夫斯基传奇事蹟的“MemoirsandTravelsofMauritiusAugustusCountdeBenyowsky”《贝纽夫斯基伯爵之回忆与游记》,最早于1791年在伦敦首度以英文编印发行,计有第一卷、第二卷共两册。有关台湾的纪事编印在第二卷,共计45页;起自1771年8月26日探路登陆,直到同年9月12日离开台湾。这段纪事虽然只是贝纽夫斯基航程中短短的18天,却为台湾18世纪的近代史增添了难能可贵的一页。
  
  在本书第二篇〈福尔摩沙纪实〉中,记录着这短短的18天期间内,贝纽夫斯基一行人在岛上与台湾原住民的接触与互动,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各种事件,重要情节如下:(航往台湾)、探路遭袭、亲自登陆、遇到贵人、再遭袭击、展开反击、军头来访、头目来访、缔结盟约、殖民之念、支援战事、擒贼败敌、辞别头目、众劝留足、殖民计画、准备启航、离开台湾、(航向澳门)。
  
  这些事件当中,除了好几次与原住民发生错愕惊险的战斗以外,最重要且最具戏剧性的互动,当然就是「缔结盟约」与「殖民计画」这两段情节了─因为「缔结盟约」一旦实现,当时的台湾也许就不是汉人能险渡黑水沟迁徙屯垦的仙岛;「殖民计画」如果成真,当时的福尔摩沙就可能要再经历一段西方强权的统治。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就在某个时空交会之际擦身而过,但却又就此分道扬镳。「偶然」就像轻风飘去,常让人看不到结局;「必然」却犹如洪流奔来,总教人随波而逐流。这或许正是历史的宿命,是幸或不幸?我们无从得知。所以,各位读者读到这两段内容时,不妨放慢节奏仔细阅读,好好了解一下这两件差点改写台湾历史与命运的事件。
  
  再者,我们透过这篇〈福尔摩沙纪实〉细腻而生动的文字描写,对于这段被遗忘的台湾与西方之接触史,或许刚好可以补上一课;关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原住民风俗习性,也可以借此机会有所认识。虽然平心而论,贝纽夫斯基在福尔摩沙这18天的纪事,有些情节看似夸张而值得进一步推究。但我觉得即便不拿它们当史料看待,纯粹当作游记阅读,也是相当有趣而值得的。
  
  本书除了这篇〈福尔摩沙纪实〉是摘译自原着外,其他如〈幻灭的福尔摩沙之王〉、〈登陆福尔摩沙之谜〉、〈福尔摩沙岛民之谜〉等篇章,则纯属我个人的观点与论述。这三篇主要针对〈福尔摩沙纪实〉当中的关键描述进行探讨考究,读者不妨视为延伸题材来阅读。
  
  至于本书的完成,在此我要感谢一位我十几年交情的匈牙利老友。他是「匈牙利地理博物馆(MagyarFöldrajziMúzeum)」的馆长Dr.KubassekJános,他慷慨提供了本书部分的匈文图资。也正因为某次我拜访博物馆时,经他介绍贝纽夫斯基「福尔摩沙之行」的事蹟,才启发我计画着手撰写本书的动机。
  
  个人学能有限勉强草就此书,虽难免野人献曝不自量力;我之所以胆敢提笔撰作,纯粹基于对此历史事件之好奇及求知。但我相信它的成书,对于国内有关贝纽夫斯基之研究,多少能添注一些助益,并开启可能的新观点。
  
  本书全文约十万余字,计经两年时间陆续成篇,于2014年2月终告撰作完成;感谢前卫出版社之编印出版,让本书如今得以面世。唯自知仅凭旅居匈牙利之数年生活经验以及有限资料的涉猎阅览,本书之论述及观点难免仍有未臻周全之处。职是之故,井蛙之见若或顾此而失彼,犹盼诸方大家不吝赐教。

图书试读

第一篇幻灭的福尔摩沙之王

第一章贝纽夫斯基的传奇一生


「贝纽夫斯基」这个名字对大多数台湾人而言是陌生的;但台湾对贝纽夫斯基而言却不那么陌生,因为早在二百多年前,他就与台湾这块土地结下渊源。

贝纽夫斯基于1746年(或1741年,详后述)9月21日出生在当时还是匈牙利领土的Verbó,1786年5月24日战死并葬于马达加斯加岛上。

关于他的出生年份

贝纽夫斯基出生的年份有两个说法:一是1777年由Verbó当地牧师所签发的出生证明,文件上登载的出生年份是「1741年」(航海日志原书的编者序以及他的自述亦称是1741年)。但另一份由Verbó当地的天主教会于施洗时所登录的出生纪录,其登载的年份则是「1746年」。这份文件中可以看到贝纽夫斯基的名字Mauritius(拉丁文)就列在倒数第二行第二个位置,日期是1746年9月21日。

一般认为,天主教会所登录的「1746年」才是较为真确的出生年份,因为这才是最原始的纪录,不可能后来再更改。至于「1741年」之所以值得怀疑,原因是这份由Verbó当地牧师所签发的出生纪录文件,可能是贝纽夫斯基为了向法国进行游说,在被要求证明身世时所造作的。再者,这份文件于1777年才签发,明显是后来才出现的文件,而非他出生受洗时就写下的纪录。这也许是因为他当时已背离天主教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因而与天主教会决裂,自然不便也无法自天主教会取得证明,所以才转请基督教当地教区牧师PaulusMaczunda来签发这份文件。

此外,这份文件上所载的「1741年」,也有可能是凭贝纽夫斯基个人的口述,或另有其他原因而作成的错误登载。亦有人认为,签发文件的教区牧师PaulusMaczunda在1778年1月就因病过世,当他于1777年5月签发这份文件时,应该已经病重甚或病危了。他当时的行为能力是否足够、脑筋意识是否清楚,都相当令人怀疑。因此,他也很有可能只是按着贝纽夫斯基怎么说,他便怎么写。

用户评价

评分

《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元素。十八世纪,一个充满探险与殖民色彩的时代,而“匈牙利人”的视角,无疑会带来一种与传统欧洲视角不同的解读。我非常好奇,贝纽夫斯基这位作者,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文化背景,将如何影响他对台湾的描绘?“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与细节度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他在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地记录下他所见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他对台湾的地理环境,是否会进行详细的描述?例如,岛上的山脉、河流、海岸线,以及当时的植被覆盖情况?他对当时居住在台湾的各族群,如原住民、汉人移民等,是否有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他会如何描述他们的生活方式、衣着打扮、饮食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和信仰习俗?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外部的观察者,他如何理解和评价他所看到的一切?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把开启十八世纪台湾历史的钥匙,通过贝纽夫斯基的眼睛,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台湾,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台湾有所不同,却又深深根植于历史的台湾。

评分

一看到《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这个书名,我的好奇心就被点燃了。十八世纪,一个充满未知与冒险的时代,而“匈牙利人”的身份,更是为这位探险家增添了一层独特的魅力。我非常想知道,贝纽夫斯基,这位来自欧洲大陆的旅人,他将如何描绘他眼中的福尔摩沙?“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和细节度充满期待。我想象着,他在航行途中,在遥远的岛屿上,是如何用笔记录下他的所见所闻?他对台湾的自然风光,如山川、海洋、植被,是否会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他对当时居住在岛上的原住民和早期移民,他们的生活状态、文化习俗、社会结构,是否会有深刻的观察和记录?他会如何看待这些与他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这本书,仿佛是一封来自过去的书信,由一位陌生的探险家寄出,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他笔下的台湾,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他的眼睛,去发现一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福尔摩沙。

评分

当我瞥见《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即跳出了“时间机器”的概念。十八世纪,一个对于现代人来说遥远的时代,而“匈牙利人”这个身份,更是给这份历史的探寻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我最感兴趣的是,贝纽夫斯基,这位来自欧洲大陆的旅行者,他将如何描绘他眼中的福尔摩沙?他的记录,是单纯的地貌风光描写,还是对当地人文社会的细致观察?“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让我对内容的真实性和第一手性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在这本日记中,我们会看到未经修饰的、最真实的十八世纪台湾。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他对当时台湾的物产,例如茶叶、蔗糖、樟脑等,是否有记录?他对当地居民的语言,是否有尝试理解或记录?他是否会对比他所熟悉的欧洲文化,去解读他在台湾所见所闻?这本书,就像是一封穿越时空的信件,来自一个陌生的旅人,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他笔下的台湾,或许有今日我们难以想象的淳朴,或许有当时社会特有的矛盾与张力。我期待着,通过他的眼睛,去发现一个被时间尘封的福尔摩沙。

评分

读到《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这个书名,首先触动我的是“1771年”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十八世纪,对于台湾而言,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清朝已经统治台湾一段时间,但其统治基础,以及岛上原住民与汉人移民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这也是一个海洋贸易和探险活动依然活跃的时代。在这个节点,一位匈牙利人,贝纽夫斯基,他的到来,会带来怎样的观察?他的身份,作为一位来自欧洲大陆腹地的人,而非直接的殖民者或商人,他的视角会更加客观,还是会带有某种特定的预设?“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让人联想到那些详尽、朴实的记录,充满了细节,比如日期、天气、航行轨迹、所见所闻。我期待的是,贝纽夫斯基会如何描绘他眼中的福尔摩沙?他会关注岛上的政治格局吗?还是更侧重于风土人情、地理地貌?他笔下的台湾,是否会有他熟悉的欧洲元素与之对照?他对岛上居民的礼仪、信仰、生活方式,会有怎样的评述?例如,他是否会记录下台湾当时特有的植物、动物,或是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更深层次地,他作为一个异域的旁观者,他如何理解和解读他所看到的一切?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贝纽夫斯基的眼睛,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台湾的某个侧面,一个被忽略却又真实存在的侧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历史探险的浓厚兴趣。《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单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十八世纪,一个充满未知与发现的时代,而“匈牙利人”这个身份,更是为这次航行增添了一丝别样的色彩。我非常想知道,贝纽夫斯基,这位来自遥远中欧的旅人,他将如何描绘他眼中的福尔摩沙?“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更是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细节度和第一手资料性充满了期待。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记载他航行的路线、所经之处的天气状况、遇到的海况,以及他在台湾停留期间的活动。我对他对台湾的自然风貌,例如山川、河流、森林、海洋,是否有生动的描写?他对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早期移民,是否有深入的观察和记录?他会如何描述他们的生活习惯、服饰、饮食、语言、信仰,甚至是他们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这本书,仿佛是一张泛黄的旧地图,上面标记着一位探险家的足迹,而他所留下的文字,则为我们揭示了十八世纪台湾隐藏的秘密。他笔下的台湾,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评分

当我看到《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古老的画面。十八世纪,一个欧洲人,一位匈牙利人,他的航海日志,记录下的台湾。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历史,尤其是地方史,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来丰富其层次和深度,而一位来自匈牙利的旅行者,其视角无疑会是独特的。我想知道,贝纽夫斯基是如何描述这片土地的?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原住民的淳朴生活?亦或是当时社会结构中的某些细节?“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暗示着这本书内容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它不是后人的解读,而是亲历者的第一手资料。我想象着他在甲板上,面对着陌生的海岸线,心中是怎样的波澜。他会如何记录下岛上居民的外貌、服饰、语言,甚至是他们的神话传说和信仰体系?他是否会对比他所熟悉的欧洲文化,从中找出异同?例如,他对当时台湾的建筑风格、交通方式、饮食习惯,会否有详细的描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旅人的探索精神,关于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通过一个十九世纪之前的欧洲人的眼睛,来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或不熟悉的台湾。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异域的神秘感,1771年,一个匈牙利人,一个名叫贝纽夫斯基的人物,他航行到了福尔摩沙,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台湾。十八世纪,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对于遥远的东方岛屿,对于当时欧洲人来说,福尔摩沙更是如同一个未知的世界。光是想象一下,一位来自欧洲大陆深处的探险者,穿越重洋,踏足这片充满热带风情却又相对孤立的土地,他的眼睛会看到什么?他的笔尖会记录下怎样的景象?书中“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日志,意味着真实、第一手、未经修饰的记录;纪实,则强调了其客观性和历史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航海,更是一次文化、地理、甚至人种的碰撞与观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贝纽夫斯基是如何描述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岛上的居民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习俗,在他眼中是怎样的奇特或寻常?一位来自中欧的贵族或探险家,他的视角,他的评判标准,定然与我们现在看待台湾的方式大相径庭。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他人的眼睛,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土地。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十八世纪台湾的时光之门,而贝纽夫斯基,就是那把开启这扇门的钥匙。我好奇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是历史人物的心灵轨迹,他来到这里的动机,他的所思所想,他的惊奇与困惑,都将是这趟阅读之旅中最迷人的部分。

评分

我对于《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的期待,很大一部分源于“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这个身份标签。我们熟知很多关于西方人观察东方的记录,但“匈牙利人”这个身份,多少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色彩。匈牙利,位于欧洲中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十分多元且复杂,与西欧的传统认知有所区别。那么,一位来自这样的背景的观察者,他的视野和感受,是否会比来自英法等国的旅人更为独特?他对于福尔摩沙的描述,是否会因为他自身的文化烙印,而带有更多元的解读和视角?书名中的“福尔摩沙”,本身就带着殖民时期欧洲对台湾的一种命名,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而“航海日志纪实”则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第一手的、未经后人大量解读和过滤的信息。十八世纪的台湾,那时的原住民文化、早期汉人移民的生活状态、与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痕迹(即便已退去),都可能在贝纽夫斯基的笔下留下蛛丝马迹。他所见的,或许是今日我们难以想象的原始风貌,或许是当时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的生动写照。我很想知道,这位匈牙利人,他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信仰、技艺、社会组织,是否有深刻的体察?他对当时的自然环境,森林、海岸、山脉,又有什么样的描绘?这本书,仿佛是一封来自遥远过去的情书,写给这片被遗忘的岛屿,而收信人,则是我们这些渴望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

评分

《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十八世纪的台湾,一个充满了变数和故事的时代,而“贝纽夫斯基”这个名字,以及“匈牙利人”的身份,更是为这份探索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我们习惯了阅读欧洲大陆主要强国对东方世界的观察记录,但来自匈牙利的视角,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他的文化背景,他的经历,他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他对福尔摩沙的描绘。这本书的“航海日志纪实”性质,意味着它将是充满细节、真实而生动的。我非常期待他会如何描绘台湾的自然风貌,是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还是崎岖的山脉,亦或是蔚蓝的海岸线?更重要的是,他对岛上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文化习俗,会有怎样的记录?他是否会提及当时与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势力留下的遗迹,或是他对原住民部落的深入观察?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台湾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想知道,他是否会记录下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信仰和祭祀活动,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他笔下的台湾,会是一个怎样的“异域”?

评分

《1771福尔摩沙:贝纽夫斯基航海日志纪实–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人笔下的台湾》这个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十八世纪,一个充满变革与发现的时代,而“匈牙利人”的身份,为这位探险家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我尤其好奇,贝纽夫斯基,这位来自欧洲大陆的观察者,他将如何解读和描绘他眼中的福尔摩沙?“航海日志纪实”这几个字,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我将能够直接接触到第一手的、未经后人过多修饰的记录。我想知道,他是否会详细描述他在台湾的航行路线、登陆地点、以及他在当地的所见所闻?他对台湾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气候,是否会有细致的描绘?更吸引我的是,他对岛上居民的观察,包括他们的外貌特征、服饰、语言、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以及他们的社会组织。他是否会对比他在欧洲所见所闻,从而产生独特的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次时空旅行,通过贝纽夫斯基的眼睛,我希望能够窥探一个十八世纪的台湾,一个可能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台湾截然不同的世界。他笔下的福尔摩沙,将是怎样的风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