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从读硕士班至今一直教授「人际沟通」方面的课程,当时大多是对成人的「终身教育」(如社教馆),而今则成为大学的正式课程。
受到「少子化」及「个人主义」的影响,现代大学生较欠缺人际沟通及冲突化解的能力。「个性」凌驾「群性」之上,不易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作为,团队合作的困难度提高;加上自由、民主、平等风气的推波助澜,大学生与长辈及平辈,彼此都觉得难以沟通。
但,年轻人真的那么蛮不讲理或强词夺理吗?其实他们大多有打工经验,也知道进入职场要注意人际关系与沟通的问题。所以,与其责怪他们不懂礼貌、不为别人着想,不如给他们更多培养同理心及磨练沟通能力的「实习情境」。
现代大学生有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也激发出更多学习动机。所以每到期末我读到他们的学习心得,总因他们自觉在人际沟通上学习效果显着,让我有持续下去的教学热忱。
所以,我以若干学生的期末心得代替序言:
*我很喜欢跟别人说话,但因不太注意沟通技巧而常得罪人或给人留下不好印象,事后想起非常后悔与懊恼。上过「领导与沟通」课程后,我觉得自己与人沟通的方式及想法跟以前不一样了。我养成了新的沟通习惯,如:面带笑容、保持快乐的心情、主动打招唿跟问候、多观察对方与使用同理心等。可能因为觉得我好相处吧!现在我认识的新朋友比以往多了。以前只跟喜欢的人打交道,没兴趣的就不怎么理睬。现在才发觉这样是绝对不行的,广结善缘才是好事。
*因为「沟通与口语表达训练」课程的关系,我们组员变得很有向心力,大家总可以闲聊个两句,并且真心地互相帮忙,而不是为了小组报告而虚伪发言或冷冷地去工作。大家来自不同的科系,当中还有一位陆生同学,自然可以互相弥补,也让自己增加视野。我们下个星期还约好下课后全组一起去吃饭呢!上课可以学到东西又交到好朋友,实在一举两得!
*「沟通与人际关系」课程所说关于职场同事之相处,让我印象深刻。不管与主管的关系再好,也要有一定的界线与距离,否则就容易「以下犯上」,得罪主管而不自知!现在尽管我与主管的感情深厚,但在措辞上仍要尽量使用与平辈不一样的词汇,不仅能表达尊重,也让主管觉得我是成熟的,却不感到做作。
*拥有能言善道的嘴巴和随机应变的头脑,比起满腹学问更可在这个社会为自己加分。「人际关系与沟通」这堂课,可说是印证了我父母的论点。老师提供很多不同沟通技巧的练习机会,引领我们去应付各种突发或人际冲突的状况,让我受益良多!
*我不喜欢跟人交谈,因为我很难流利的与人侃侃而谈。也许是太害羞吧!团体活动时我总是默默的那一群。分组让我有点困扰,也许是孤独惯了,加入团体总是不得不的决定,也因为如此我无法在团体中顺利表达想法而错失不少好机会。这堂课因为跟组员几次的讨论、安排戏剧,我渐渐可以跟组员谈话、开玩笑了。虽然还不能放得开,但已经是了不起的突破啦!
*人总是自私的,不管任何时候往往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将责任推给他人或逃避自己的工作;却没想到若我不做,就有人必须多出一份力,而且他人对我也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日后选组员时不会再接受我。倘若我能以同理心主动分担组员的工作,不仅使团队运作更加顺利,别人一定对我有好印象;日后当我遇到困难,便会适时伸出援手。
*我记得老师分享了身为老师面对学生,无论如何都要保持适当的态度。尽管赶时间,仍要对同学说:「不要急,慢慢来,老师还有一分钟。」其实不管各行各业,人际沟通都是不分阶级、平等的;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因为是大学的最后一学期,我辞掉打工,想把重心放回家人身上。父亲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对我们怀有愧疚,每次喝完酒总会一直抱歉。就在这学期有一次我回家时,对父亲说出放在心里的一段话:「爸爸!你是我的同学当中最好的一位爸爸,我每次在外面提起你,总是满满的骄傲,你是最伟大的爸爸!」在家人沟通上,这学期我进步非常多。之前或许是打工及课业较忙,我不是一个爱回家的人,这学期他们应该对我改观了。希望我能在不断反省中成长,让父母讲起我时也是骄傲的。
*老师常提醒我们要关心缺席的同学,我心有戚戚焉。「关心别人」是上了大学较缺乏的部分,因为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想让对方觉得干涉别人的生活。身为大学生大概也知道其他人没来上课的原因,例如:准备考试或写作业、睡过头、心情不好等。但看到那么多大学生孤单、身心症或因压力而自杀的案例,就知道其实只是一句关心,就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在这个工商社会,我们害怕付出会没有回报甚至受伤害,所以过于小心翼翼吧!
*「亲密易生侮慢之心」,这是老师在「情爱沟通」课堂上说过的话,我把它大大的写在记事本上,这句话点出了我与家人、朋友,甚至是男朋友方面没注意到的问题。有时候和对方太亲密而自以为了解他,就忘记对方的身分或想法与自己有差距。他们「没有必要」对我那么好,即使是自己的男朋友。这句话也让我发现,在接受别人的好时,常忘了要记得对方的好。
*我原本以为自己害羞、在人际关系中退缩,而且对人际互动充满焦虑。但在沟通的课堂上,我似乎没有害羞的样子,也没有在和同学讨论时感到焦虑,还交到一些好朋友。我觉得和同组同学合作完成报告、一起讨论各种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议题,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似乎没有我想像得那么难,这是选这门课时没有料想到的收获。
*这学期我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做了许多努力,除了师生关系、同侪关系、家人关系之外,我还必须面对身为专题生,与指导教授、督导、主任和校长的关系。后者常令我不知所措,迫使我反思自己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样貌,也积极思考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以差异化沟通方式面对不同类型的人。
*在教育学程「人际关系与问题」的课堂上,我们探讨校内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发现与同事、下属及主管,有许多微妙的人际互动及需要注意的礼节,像是有同事结婚或生小孩要包多少钱,这也可能隐藏许多冲突。影响人际互动的因素中包含对自己的接纳,如果连自己都讨厌自己,不能和自己好好相处,又怎么期望别人喜欢我呢?若太在意他人对我的评价、深怕有人不喜欢我,这种不合理的想法也会使我们动辄得咎。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可以被所有人喜欢,也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欢。
*当有人做出让我不舒服的事情时,我并不会诚实的说出来,而是装出一副没关系的样子。其实如果能真诚的和对方沟通,不仅能化解对彼此的误会,也能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有一次上课时,我们讨论人际互动使用的语言,哪些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有时不经意说出来的话,可能不小心伤害他人或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说话时应该小心。
本书为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状况,以顺利衔接毕业后业界的要求,在撰写时我尽量使用大学生的案例,并请几位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校园记者」实况报导。使大学生在「储备」沟通力与领导力方面,有更多「真实学习」的机会。
本书的章名页插画以及每章最后「补充教材与课后自学」的第三篇之小说、动画、漫画介绍文,作者皆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胡钧怡同学,在此一併致谢。
让我们也和大学生一起学习沟通,因而「教学相长」吧!
王淑俐
201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