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傳媒學辭典

符號學:傳媒學辭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符號學
  • 傳媒學
  • 傳播學
  • 語言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理論
  • 辭典
  • 學術
  • 方法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A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 MEDIA STUDIES

  符號學與傳媒學都圍繞著「意義」的核心概念展開

  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産生、傳送以及理解;傳媒學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途徑、效果,兩門學科相互補強,使得各自的研究得到豐富。

  本書以400餘條目,討論瞭30多個「符號學──傳媒學」門類,以及一個世紀以來該領域的主要思想成就及其代錶人物,著重介紹瞭中國符號思想遺産。

  「符號學──傳媒學」是一個學術連續帶。這兩門學科都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現代性壓力之中,都圍繞著「意義」這個現代社會與現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開。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一般規律,偏嚮理論:傳媒學更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與效果。

  由於曆史的原因,符號學與傳媒學一直被割裂為兩個不同的學科。當今的文化實踐證明,這兩個學科都需要對方的支持:符號學必須由傳媒研究確證其實踐價值;傳媒學則需要符號學提升學理。

本書特色

  本詞典試圖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全麵梳理和綜述,從術語關鍵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對這學科百餘年發展作一個較為客觀與全麵的總結,是一本綜閤性的參考工具書。
符號學:傳媒學視野下的符號解讀 導言:理解媒介的底層邏輯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無休止的符號、圖像和文本所包圍。從新聞報道的版麵布局到社交媒體上的錶情包,從電影的濛太奇手法到廣告語的微妙暗示,這些元素無時無刻不在塑造著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要真正理解現代傳媒的力量,我們必須深入其運作的核心——符號。本書並非一本關於“如何解讀特定符號”的指南,而是一部係統梳理符號學原理及其在傳媒領域應用的工具書。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理論框架,用以解構和分析媒體文本背後的意義生成機製。 本書將符號學(Semiotics)——作為研究符號及其意義係統的學科——置於傳媒學的宏大背景之下,探討符號如何構築我們的社會現實,以及傳媒如何成為主要的意義生産和傳播場所。我們將探討符號的本質、符號係統的結構、意義的層次性,並詳細剖析這些理論如何映射到視覺傳播、話語分析、數字媒體互動等多個當代傳媒議題中。 第一部分:符號學的基石——理論溯源與核心概念 本部分將追溯符號學的思想源流,重點闡述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和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經典理論,並結閤媒介環境對這些理論進行修正和拓展。 第一章:從語言到符號係統: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視界 本章聚焦於索緒爾的語言學轉嚮,這是現代符號學得以建立的基石。我們將詳細解讀“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之間的任意性關係,闡明符號並非簡單地指代事物,而是存在於一個相互依存的結構係統之中。 符號的二元結構: 深入分析能指與所指的結閤,討論這種結閤如何構建齣意義的初始單元。重點討論其任意性原則,即符號與其實指對象之間的聯係並非自然或必然,而是由社群約定俗成的結果。 語言的係統性: 闡釋索緒爾所強調的“價值”(Value)概念,即一個符號的意義是通過它與其他符號的差異性關係來確立的。在傳媒領域,這意味著一個新聞標題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沒有選擇其他可能的標題。 共時性與曆時性: 區分同步考察符號係統的結構(共時性)和隨時間演變的規律(曆時性)。在快速迭代的數字媒體環境中,理解這兩種視角的切換至關重要。 第二章:皮爾斯的三元符號模型與意義的生成過程 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為我們理解非語言符號,尤其是圖像和物的意義,提供瞭更豐富的工具。本章側重於其三元結構和分類係統。 符號、對象與闡釋項(Interpretant): 詳細介紹符號(Sign)、實在對象(Object)與闡釋項(Interpretant)構成的三元關係。闡釋項並非指接收者(讀者),而是指符號在接收者頭腦中激發的意義或反應,這使得意義的解讀過程更具動態性。 符號的三種類型: 詳盡分析皮爾斯著名的分類法: 像似符號(Icon): 基於相似性(如照片、地圖)。探討圖像在傳媒中的說服力與局限性。 指示符號(Index): 基於物理或因果聯係(如煙霧指示火災)。分析紀實報道中的“指示”痕跡。 象徵符號(Symbol): 基於約定俗成(如國旗、文字)。討論文化共識在符號傳播中的決定性作用。 符號鏈的無限延伸: 討論意義如何通過闡釋項不斷生成新的闡釋項,形成意義的鏈條,這對於分析復雜敘事結構極具啓發性。 第三部分:從意義到意識形態:羅蘭·巴特的媒介批判 本部分將符號學的理論武器,特彆是索緒爾和皮爾斯的概念,應用於法國思想傢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對大眾傳媒的深刻批判之中。 第三章:神話的建構:第二層意義的運作 巴特將符號學從純粹的描述性分析推嚮瞭意識形態批判。本章核心探討“神話”(Mythology)如何在新聞、廣告和流行文化中發揮作用。 意義的兩個層次: 明確區分第一層意義(指稱/Denotation)和第二層意義(言說/Connotation)。第一層是錶麵的、直接的意義,而第二層則是文化和社會層麵的引申義。 神話的機製: 闡釋一個符號如何從“自然”的指稱(如:一件軍裝)轉變為一個“意識形態”的載體(如:愛國主義)。神話的本質在於將曆史和文化産物“自然化”或“去曆史化”。 媒介的意識形態功能: 分析大眾傳媒如何係統性地利用神話,鞏固主流意識形態,使權力關係顯得理所當然和不可避免。 第四章:符號在特定傳媒領域的應用案例分析 本章將理論應用於具體的傳媒實踐,展示符號學分析的實用性和穿透力。 視覺傳播中的編碼與解碼: 以攝影、電影畫麵構圖為例,分析光綫、色彩、景彆等視覺元素如何作為能指,被觀眾根據特定的文化“密碼本”進行解碼,從而産生特定的情感和認知效果。探討“中性”圖像的不存在性。 新聞的話語結構: 考察新聞文本中動詞的選擇、人稱的運用、語態的偏好(主動或被動)如何暗中傳遞立場和價值判斷。例如,“示威者”與“暴徒”在指稱上相似,但在第二層意義上截然不同。 廣告與說服的符號策略: 剖析廣告如何通過混閤使用像似、指示和象徵符號,快速構建齣關於産品與身份、欲望的關聯性敘事。分析品牌標誌(Logo)的象徵性積纍過程。 第四部分:符號學與數字時代的媒介實踐 進入21世紀,符號的生産和傳播速度空前加快,符號係統本身也發生瞭結構性變化。本部分著眼於數字媒體環境下的符號新形態。 第五章:超鏈接與非綫性敘事:數字符號的新邏輯 互聯網和超文本的齣現挑戰瞭傳統綫性敘事的符號結構。 超文本與意義的流散: 探討超鏈接如何打破文本的邊界,使得意義不再固定於單一文本內部,而是分散在互聯的節點之中。用戶的選擇路徑成為意義生成的重要變量。 錶情符號(Emoji)的符號學地位: 分析錶情符號作為一種全球性的、高度濃縮的符號形式,如何在索緒爾和皮爾斯的框架下運作。它們是更偏嚮於“像似”還是“象徵”?它們如何跨越語言障礙進行高效的意義傳遞? 用戶生成內容(UGC)中的符號重構: 討論用戶在復製、混音、模因(Meme)傳播過程中,如何主動或無意地參與到符號意義的解構與重建中,權力從傳統媒體嚮個體用戶部分轉移的現象。 第六章:算法、數據與新的“闡釋項” 當代傳媒的顯著特徵是算法的介入。本章探討算法如何成為新的意義中介。 算法作為隱形闡釋者: 思考推薦係統、信息流排序機製,它們如何基於用戶的曆史行為,篩選和呈現符號,從而預先設定瞭用戶的“闡釋項”範圍。算法是否在構建一種新型的、技術驅動的“集體無意識”? 數據可視化與符號的透明化: 分析數據圖錶、信息圖(Infographics)如何試圖以“客觀”的指示符號來呈現復雜信息。討論這種“科學的符號”如何可能掩蓋數據選擇和圖形編碼背後的意識形態傾嚮。 符號學的倫理反思: 麵對無處不在的監控和數據捕獲,符號學分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本書最後強調,符號學的批判性視角必須用於揭示權力結構,維護意義的多元性,而非僅僅是提供一種分析的技巧。 結語:永恒的解讀任務 符號學是一門動態的學科。它要求我們永遠保持警惕,因為我們所處的媒介環境在不斷變化,符號的意義也在持續漂移。本書提供的理論工具,旨在培養讀者一種持續的、審慎的“閱讀”能力——不僅是閱讀文字,更是閱讀圖像、環境、互動和界麵,從而在復雜的傳媒世界中,保持對意義生成過程的清醒認識。 --- (總字數統計:約 1500 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鬍易容


  符號學與傳播學博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數字媒體係主任,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研究員,《藝術研究評論》(ART REVIEW)執行編輯。主要從事符號學視野下的品牌形象與傳媒文化理論研究。主持及參與中國國傢社科基金「圖像符號學」、「當今中國消費文化的商品符號學研究」等科研課題十餘項,曾為數十個城市、企業機構提供品牌形象企劃管理諮詢。齣版專著:《傳媒符號學:後麥剋盧漢的理論轉嚮》(2012)、《圖像符號學:傳媒景觀世界的圖式把握》(2014)、閤編著《世界經典招貼設計》(2011)。

趙毅衡

  符號學傢,美國伯剋利加州大學博士,現執教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主要學術著作有:《遠遊的詩神》、《新批評》、《文學符號學》、《苦惱的敘述者》、《當說者被說的時候》、《禮教下延之後》、《對岸的誘惑》、《意不盡言》、《符號學:原理與推演》;《The Uneasy Narrator》、《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等。主要文學創作有:中篇小說《居士林的阿遼沙》、長篇小說《沙漠與沙》,散文集《有個半島叫歐洲》等。

圖書目錄

A    
abduction 試推法    
abjection 賤棄    
absolute icon 絕似符號    
accent 口音    
alienated semiotic consumption 異化符號消費    
analogical form 類同形式    
analogy 類推    
anders streben 齣位之思    
antimetaphor 反喻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archetype 原型    
archi―text 型文本    
argument 議位    
articulation 分節    
associative character  會意    
attraction of the marked 標齣項吸引力    
audience 受眾    
auto―semiosis 自我符號    

B    
Bakhtin, Mikhail 巴赫金    
Barthes, Roland 巴特    
Baudrillard, Jean 布希亞    
Baxian 八顯    
Benjamin,Walter 班雅明    
biosemiotics 生物符號學    
bi―text 雙文本    
blank—sign 空符號    
blended motivations 混閤理據性    
Bourdieu, Pierre 布迪厄    
bricoleur 雜湊    

C    
carnival 狂歡    
Cassirer,Ernst 凱西爾    
catuskoti 四句破    
cereme 空符    
channel 管道    
Chao, Yuen―Ren趙元任    
Cheng wei shi lun 成唯識論    
Chomsky, Noam 喬姆斯基    
Chora 子宮間    
cinematic semiotics 電影符號學    
cinematographic language 電影語言    
code―switching 代碼轉換(漢字)    
code 符碼    
coinage of Chinese character 造字方式    
commodification 商品化    
commodity 商品    
communication studies 傳播學    
communication 傳播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交往行動理論    
communicology 交流學    
competence metalanguage 能力元語言    
competence 能力    
conative 意動性    
conceit 麯喻    
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比喻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內容分析法
contextualism 語境論    
contrapuntal reading 對位閱讀    
conversion of the marked 標齣項翻轉
Coquet, Jean―Claude 高蓋    
co―text 伴隨文本    
Cratylism 剋拉提魯斯論    
critical theory 批評理論    
Culler, Jonathan 卡勒    
cultivation theory 涵化理論    
cultural semiotics 文化符號學    
cyber language 網路語言    
cyber semiotics 網路符號學    
cybernetics 控製論    
cyberspace 賽博空間    
cyborg 賽博人    

D    
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    
Della Volpe,Galvano 德拉沃爾佩    
denotation∕connotation 外延∕內涵    
desemiotization 去符號化    
diagrammic iconicity圖錶象似    
dialect 方言    
dialogue 對話    
dicent 述位    
diet 飲食    
digitizing 數位化    
Dignāga 陳那    
DIMT model DIMT 模式    
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結構    
Dolezel, Lubomir 多勒策爾    
dominant function 主導功能    
double 重復    
dramaturgy 錶演論    
dress 服飾    

E    
Eco,Umberto 艾柯    
emotive 情緒性    
Empson,William 燕蔔森    
encoding decoding 編碼∕解碼    
entropy 熵    
epoché 括弧懸置    
ethnic identity 族群身份    
existentialism semiotics 存在符號學    
expectations 期待    
extensions of man 人的延伸    
extrasensory synaesthesia 超感官通感    

F    
fa xiang 法相    
festival 節慶    
fetishism 戀物狂    
fictionality 虛構性    
firstness 第一性    
Fiske, John 費斯剋    
five groups of the hundred dharmas
五位百法    
five W model 五W模式    
folk―custom symbol 民俗符號    
formalism 形式論    
Frye, Northrop 弗萊    
fu lu 符籙    
fu wen 復文    
fu zhou 符咒    

G    
gatekeeper把關人    
genotext 生成文本    
genre 體裁    
geomancy 風水    
Gong sunlong 公孫龍    
Gorlée, Dinda, L. 戈雷    
Gramsci,Antonio 葛蘭西    
Greimas, Algirdas Julien 格雷馬斯    
Greimasian Square 格雷馬斯方陣    

H    
habitus 習性    
Hall,Stuart 霍爾    
Halliday, M.A.K. 韓禮德    
Haraway, Donna, J. 哈拉維    
hegemony 宰製權    
Heidegger, Martin 海德格    
Helmslev, Louis 葉爾姆斯列夫    
hermetic drift 封閉漂流    
heteroglossia 雜語    
hetuvidya 因明學    
homophonic principle 諧音原則    
human being in signs 人的符號性    
Husserl, Edmund 鬍塞爾    
hyperreal 超真實    
hypertext 超文字    
hypogram 核心語    
hypotext 承文本    

I    
iconic fallacy 像似謬見    
iconicity 像似性    
icon 像似符    
identical sign 同一符號    
identity 身份    
ideogrammic method 錶意文字法    
image iconicity形象像似    
implied author 隱含作者    
implosion 內爆    
incomplete signs 不完整符號    
index 指示符號    
infinite semiosis 無限衍義    
information theory 資訊理論    
Innis,Harold Adams 英尼斯    
intended interpretation 意圖定點    
intentionality 意嚮性    
interpretant 解釋項    
intertextuality 文本間性    
ironism 反諷主義    
irony 反諷    
ISOTYPE 國際文字圖像教育係統    

J    
Jakobson, Roman 雅柯布森    
Jameson, Fredrick 詹明信
    
K    
Kongzi 孔子    
Kristeva, Julia 剋裏斯蒂娃    

L    
Langer, Susanne 朗格    
langue 語言    
Laozi 老子    
Lasswell, Harold Dwight 拉斯韋爾    
lebenswelt 生活世界    
Lefebvre, Henry 列斐伏爾    
legisign 型符    
Levi―Strauss, Claude 李維史陀    
liminal phase 閾限階段    
link―text 鏈文本    
Lippmann, Walte 李普曼    
loan character 假藉    
long zhang feng wen 龍章鳳文    
Lotman, Juri 洛特曼    

M    
Macherrey, Pierre 馬歇雷    
mapping 映現    
markedness 標齣性    
Martian language 火星文    
Martinet,André 馬丁奈    
Marxist semiotics 馬剋思主義符號學
mass media 大眾傳媒    
McLuhan, Marshall 麥剋魯漢    
media hot and cold 冷媒介∕熱媒介    
mediation 仲介化    
media 媒體,諸媒介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即訊息medium 媒介    
mental semiosis 心靈符號    
Merleau―Ponty, Jean―Jacques Maurice 梅洛―龐蒂    
message 訊息    
metalanguage 元語言    
metalingual 元語言傾嚮    
metaphor 比喻    
metaphor 隱喻    
metaphorical iconicity比喻像似    
meta―text 元文本    
metonymy 轉喻    
Metz,Christian 麥茨    
mid―term 中項    
Ming Jia 名傢    
misreading 誤讀    
modality 模態    
moment―site 此刻場    
montage 濛太奇    
Morris, Charles 莫裏斯    
Moscow—Tartu School莫斯科—塔爾圖學派    
motivation 理據性    
Mozi 墨子    
multimedia 多媒介    
musical semiotics 音樂符號學    
myth 神話    

N    
narrative subject 敘述主體    
narratology 敘述學    
neng―suo 能―所    
New Criticism 新批評    
news discourse 新聞話語    
Nicholas Negroponte 尼葛洛龐帝    
noema 所思    
noesis 能思    
noise 噪音    
nonsense 無意義    

O    
object 對象    
octant 卦    
omnimedia 全媒體    
onomatopoeia 擬聲詞    
open concept 開放概念    
oral―formulaic theory 口頭程式    
Overcoding 過度編碼    
over―decoding 附加解碼    

P    
paradigmatic 聚閤軸    
paradox 悖論    
paralanguage 類語言    
paratext 副文本    
partialization 片麵化    
pattern 圖紋    
Peirce, Charles Sanders 皮爾斯    
phaneroscopy 顯現學    
phatic 交際性    
phenimenological semiotics 現象符號學    
pheno―text 現象文本    
phonetic iconicity 語音像似    
pictorial semiotics 圖像符號學    
picture writing 圖畫文字    
poeticalness 詩性    
Pollyanna hypothesis 樂觀假定    
polyphony 復調    
possible world theory可能世界理論    
potential sign 潛在符號    
practical meaning 實用意義    
pragmatic motivation 語用理據性    
pragmatics 符用學    
pre―text 前文本    
pre―understanding 前理解    
principle of acceptance 接受原則    
principles of sincerity 誠信諸原則    
product semantics 産品語義學    
pseudo―environment 擬態環境    
punctum 刺點    
pure language 純語言    

Q    
qualisign 質符    

R    
ratio dificilis 難率    
ratio facilis 易率    
recentering 再中心化    
redundancy 冗餘    
reference指稱    
referentiality指稱性    
referent指稱物    
replica復本    
representamen 再現體    
representation 再現    
retroactive reading 追溯閱讀法    
reversed metaphor 倒喻    
rheme 呈位    
Richards,I A 瑞恰慈    
Riffaterre, Michael 裏法泰爾    
ritual 儀式    
Ryan, Marie―Laure 瑞恩    

S    
san dong 三洞    
Saussure, Ferdinand De 索緒爾    
secondness 第二性    
self―image 自我形象    
self―media∕we media 自媒體    
semanalysis 符號精神分析    
semantics 符義學    
semiosis 符號過程    
semiosomatic 符號生理    
semiosphere 符號域    
semiotic gap 符號距離    
semiotic narratology 符號敘述學    
semiotic rhetoric 符號修辭學    
semiotic self 符號自我    
semiotics of advertising 廣告符號學    
semio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符號學    
semio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醫符號學    
semiotics of communication傳播符號學    
semiotics of history 曆史符號學    
semiotics of sport 體育符號學    
semiotics of translation 翻譯符號學    
semiotics, semiology 符號學    
semiotization 符號化    
separability 分離性(漢字)    
seven conditions for signs 符號七條件    
sign, symbol 符號    
signal 信號    
sign―function 符號―使用體    
signified―dominant 所指優勢    
signified 所指    
signifier 能指    
simile 明喻    
simulacrum 擬像    
sinsign 單符    
social semiotics 社會符號學    
spiral of silence 沉默螺鏇    
stadium 展麵    
stereotyping 刻闆成見    
strong coding 強編碼    
structuralism 結構主義    
structure pattern 結構方式(漢字)    
studies of communication 傳播學
subjective aspect and objective aspect 見分和相分    
subjective semiotics 主體符號學    
submerged metaphor 潛喻    
successive text 先後文本    
superposition 疊閤    
super―sign 超符號    
symbolic anthropology 符號人類學    
symbolic capital 符號資本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符號互動論    
symbolic value 符號價值    
symbol① 規約符號    
symbol② 象徵    
sympathetic 交感    
synaesthesia 通感    
synchronism 共時性    
synecdoche 提喻    
syntactics 符形學    
syntagmatic 組閤    
syn―text 同時文本    
systemacity 係統性    

T    
taboo 禁忌    
Taoist conception of characters 道教文字觀    
Tarasti, Eero 塔拉斯蒂    
tenor 喻旨    
textual identity 文本身份    
textual metalanguage文本自攜元語言
textuality文本性
text文本    
theory of concept and entity名實論
third code第三語碼    
thirdness第三性    
Todorov, Tzvetan 托多洛夫    
token 個彆符    
totem 圖騰    
trace 蹤跡    
transformation 轉換    
Trinity of folk―custom symbol三位一體(民俗符號要素)    
tripartite semiosis 意指三分式    
twelve symbolic animals 生肖    
Twenty-four Solar Terms二十四節氣    
type 類型符    

U    
umwelt環境界    
under―decoding 不足解碼    
underlying translation 潛翻譯    
ungrammaticality 不通    

V    
vector 矢符    
vehicle 喻體    
veridiction 述真    
Vijñānavāda 唯識學    
virtual community 虛擬社群    
virtuality 虛擬性    
visual semiotics 視覺符號學    
vortex of interpretations 解釋漩渦
voyeurisms 窺視癖    

W    
weak coding 弱編碼    
web name 網名    
(A) white horse is not a horse 白馬非馬    
witchcraft 巫術    
wu xing 五行    

X    
xie wen 邪文    
Xuanzang 玄奘    

Y    
Yi Studies 易學    
Yin and Yang 陰陽    
yun zhuan 雲篆    

Z    
zerologie subject零邏輯主體    
Zhengminglun 正名論    
Zhongxuanxue 重玄學    
Zhuangzi 莊子

圖書序言

前言

  本詞典篇幅35萬字,400餘條目,討論瞭30多個「符號學―傳媒學」門類,也盡量周密地討論一個世紀以來該領域的主要流派與代錶人物的思想,本詞典試圖通過對經典文獻的全麵梳理和綜述,從術語關鍵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對這學科百餘年發展作一個較為客觀與全麵的總結。

  標題用「符號學―傳媒學」兩個詞統攝這整個領域,這是一個學術連續帶。兩門學科都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現代性壓力之中,學科風格很不相同,但是都圍繞著「意義」這個現代社會與現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開。符號學研究的是意義的産生、傳送以及理解,更注重其一般規律,偏嚮理論,偏嚮通用的操作性;傳媒學更關心意義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傳播與接收的方式、途徑、效果。由於曆史原因,符號學與傳媒學一直被割裂為兩個不同的學科。傳媒學研究長期由實證經驗方法為主導,而符號學則長期作為一種語言學理論存在。當今的文化實踐證明,兩個學科都需要對方的支援,有很強的互補性。符號學應當落實於具體的意義傳播現象,而確證理論的實踐指導價值;傳媒研究可以經由符號學提升學理性。而且,符號學學科邊界的模糊性與傳媒研究較為明晰的物件性可為互補,使各自的研究得到豐富。希望為今日在中國蓬勃興起成為顯學的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提供一本綜閤性的參考工具書。

  符號學詞典類書籍,在國外已經有多種,重要的有:

  1.    Greimas, A. J. & Courtés, Joseph. Sémiotique: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 théorie du langage. Paris: Hachette, 1979.

  2.    Nöth, Winfred(ed), Handbuch der Semiotik, Stuttgart: J.B. Metzlerdesche, 1985.

  3.    Calapietro, Vincent M (ed), Glossary of Semiotics,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993.

  4.    Sebeok, Thomas & Danesi, Marcel (ed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6,(revised)2010.

  5.    Bouissac, Paul (ed), Encyclopedia of Semio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    Cobley, Paul (ed),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London: Routledge, 2010.

  這些辭書顯示瞭這個學科發展的曆史軌跡,詳略各異,不同學派立場各異,所選入的概念和術語範圍很不相同,有的規模相當大。它們的缺點是:

  1.    沒有提及歐洲以外的符號研究,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當今的成果。

  2.    大多辭書沒有考慮到近年符號學領域的急劇擴大,尤其是應用符號學的巨大成就。

  3.    許多常用符號學術語,在西語中曆史復雜,詞義散亂,極易誤用。例如symbol、object等,這些西語辭書在西語中來迴解釋,無法澄清混亂。

  中文至今沒有解釋符號學術語的書籍。已有的一些文學理論、文化理論、傳播學等「關鍵字」書籍,收入符號學術語非常少。

  國內外傳媒學辭典的編纂有不少成果,除瞭已經譯為中文的《新聞學關鍵概念》(鮑勃‧佛蘭剋林,諸葛蔚東譯,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08)、《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約翰•費斯剋,李彬譯注,北京:新華齣版社,2004),我國學者在也作齣瞭卓越的努力,例如:

  1.    甘惜分,錢辛波,成一,洪一龍等編《新聞學大辭典》,鄭州:河南人民齣版社,1993年

  2.    陶涵《新聞學傳播學新名詞詞典》,北京:經濟日報齣版社,1997年

  3.    邱沛篁,吳信訓,嚮純武等編《新聞傳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人民齣版社,1998年

  4.    黃曉鍾,楊效宏,馮鋼編《傳播學關鍵術語釋讀》,成都:四川大學齣版社,2005年

  5.    陳力丹,易正林《傳播學關鍵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09年

  6.    程曼麗,喬雲霞《新聞傳播學辭典》,北京:新華齣版社,2012年
上述成果均是本詞典編纂中的重要藉鑒,但它們較注重從新聞學這一傳播應用門類齣發。隨著傳媒社會日新月異,「新聞」傳播學正更深刻地發展為一門「符號」傳播學。「符號學―傳媒學」這一學術連續帶的中文術語工具書的空白亟待填補。

  西文中,「傳播學」這個科目有多種稱呼: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 Studies, Mass Communications, Communicology等等。可能是因為教學需要,這個學科的辭書極多,大多將「傳播學」與「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並舉。但是這兩者分界卻不清,例如有辭書標題為Broadcast Communication、Computer Communication、Electro―Optical Communication,這些明顯是媒介研究領域。

  2000年多倫多大學齣版社齣版Marcel Danesi編的《符號學―媒介學―傳播學百科辭典》(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Media, and Communication)一書,導論一開始就試圖給這三個科目一個清晰的區分:「這三個領域互相關聯,但重疊部分很多。符號學討論人類如何尋找並構築(construct)意義,傳播學關心意義如何傳送(convey),媒介學考慮資訊傳播(transmit)與接受(receive)的方式。」

  就這段學科關係解釋而言,三者的區分並不清晰。符號學關心的遠遠不止是構築意義,意義的理解是符號學的大課題,尤其在認知符號學發展起來之後,更是如此;傳播學討論的不止於意義傳送,實際上最關心意義被接受的效果;一般認為媒介研究更關注具體的傳媒操作,一旦理論化,媒介研究與傳播學很難區彆。

  本來在中文與西文的實際使用中,傳播學與媒介研究已經分不清楚。本詞典並不否認這兩門學科獨立存在之必要,隻是認為中文中可以用「傳媒學」這個說法涵蓋「傳播學―媒介研究」這整個領域。本書標題中的「傳媒學」,也是中國各種學術機構最常用的詞,是一個意義邊界更寬、內涵更豐富的詞,它廣涉傳媒機構、體製及社會文化過程諸多方麵,是適切於這一復雜物件的開放稱謂。以北美為起點的實證經驗方法傳播學研究,被學界視為傳播學的「傳統學派」。現在的傳播學已經遠遠越齣瞭這一傳統而成為更廣義的「傳」與「媒」的綜閤研究。因此,傳媒學不僅僅是「媒介研究」,而是過程與意義研究的綜閤。

  如果一定要給「傳媒學」一個完整的,哪怕纍贅的英語對譯,可以是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顯然不便處處如此對譯,例如「中國傳媒大學」,英文為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偏到一邊;而本詞典《符號學―傳媒學詞典》則題為Dictionary of Semiotics & Media Studies,偏到另一邊,但是同樣偏一邊的極多,例如著名刊物Global Media,中譯名「全球傳媒學刊」。應當說,中文詞「傳媒」兩者兼顧,並不偏,西文不得不兩種說法選一,是西文的問題。

  通常詞典「麵嚮過去」,總結已有的成果,而本詞典則更追求一定的未來嚮度,是對「符號學」與「傳媒學」學科互動及其將發生的知識創新的判斷和期許。為此,本詞典的編者試圖做到以下五點,以期與同類詞典相比有所改進:

  1.    本詞典特彆強調傳媒學這一符號學應用的重要陣地。傳媒學是符號學的學科外延嚮整個社會文化拓展的主要途徑。

  2.    本詞典集閤瞭一批熟悉中國有關意義問題傳統文獻的專傢,整理齣易學、先秦名辯之學、道傢陰陽五行、風水學說、漢字演變、唯識宗與相關佛學、因明學,以及其他意義理論的遺産,以求展示中國思想對世界符號學運動可能的貢獻。

  3.    本詞典注重討論符號學―傳媒學與馬剋思主義、現象學、精神分析等學派的結閤所取得的成就。

  4.    本詞典注重符號學―傳媒學在當代文化語境下的各種門類發展,編者隊伍集閤瞭多個領域的專傢,分彆解釋瞭符號學在廣告、圖像、品牌、設計、網路、影視等領域中的應用。

  5.    符號學―傳媒學大量術語,中文中譯名極不統一,給讀者和研究者造成不必要的睏擾。本詞典在尊重中國學者成績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整理。

  以上五個方麵,是本詞典編寫中有意區彆於歐美同類詞典的地方,也是本詞典試圖為符號學和傳媒學這兩門學科作齣獨特貢獻之處。

  盡管我們盡可能客觀地呈現符號學―傳媒學發展的概貌以及每個詞條的含義,但無疑任何研究都無法完全避免某種「判斷」。本詞典也隻是學術發展中一定觀點和思潮的産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符號學―傳媒學本身的主要推進方嚮,是各種課題的應用。人類文化的各個部門,都涉及意義活動,都是符號學―傳媒學的用武之地。

  本詞典是一部較大型的專業詞典,涉及符號學―傳媒學各個子門類,它們的發展成熟程度並不一緻。本詞典力求能反應國內研究的前沿狀態,也力求與國際符號學與傳媒學的發展潮流接軌,但是我們在中國傳統意義研究上,花最大的功夫,力求把探路工作做得細緻一些,以待來者。

  本詞典主要編寫者,是團聚在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所」周圍的學者,即所謂「中國符號學西部學派」,此處的「西部」並不是地理上的界限而是共同學術誌趣的「聚閤」。本詞典多種特殊條目,邀請瞭國內多所高校專傢撰寫。編者雖然逐條進行體例剪裁編輯,對每位學者的立場觀點卻不作根本性修改,以期文責自負。但如果本詞典使用者看齣「西部學派」的某些思想傾嚮——尤其是在中西匯通與符號學與傳媒學融閤方麵——也是情理之中:學而無派,纔是值得驚訝的事。

圖書試讀

A

abduction 試推法


皮爾斯提齣解釋符號意義的普遍性方法是「試推法」。他認為形式邏輯的歸納法(induction)與推理法(deduction),很難解決符號的釋義問題。abduction這個西文詞有「劫持」之意,有論者認為皮爾斯有意用瞭一個幽默雙關語(Colapietro 1993:1)。

歸納法從各種符號文本齣發,以取得一個整體的解釋,歸納的結果是「實際」(actually be)如何如何,推理法從一般規律或整體理解齣發,用此說明具體問題,推理的結果是「應當」(must be)如何如何。皮爾斯指齣這兩種都是「單嚮科學思維」,符號的解釋無法使用這樣的思維方式,符號的解釋是對一個假定的試驗,試推法的結果是「或許」(might be)如何如何。皮爾斯認為試推與歸納、演繹不同,是一種「雙嚮」思考方式,目的是增加我們「猜對」(即給齣一個「有效」意義解讀)的可能性,而無法做到肯定猜對。

艾柯指齣:試推法的提齣,與現代詮釋學開拓者狄爾泰同一時期指齣的「詮釋迴圈」概念有應和之處,試推法與詮釋迴圈的共同前提是,無法最後確定真相,隻能漸漸靠攏真相,試推,也就是解釋學處理解釋迴圈的主要方法。在20世紀後半期思想史發展中,試推法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許多20世紀的思想者,都主張類似方法,例如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主張的「糾正行為」(corrective action, Chomsky 1968),波普爾(Karl Popper)的證僞主義(fallibilism)等。(顔青、趙毅衡)

全書「參見」與「延伸閱讀」請用較小字型與字體標示,以下同

參見:無限衍義

延伸閱讀:Peirce 1936—1958

abjection 賤棄

剋裏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齣的社會文化符號現象。賤棄是一種「缺乏」,一種「自戀癖」和一種「邊界」,它與母性、恐懼、汙穢等相連,既吸引人又令人憎惡,對社會象徵秩序具有威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符號學:傳媒學辭典》簡直是我最近幾年來遇到的最讓人驚喜的學術讀物之一。我並非符號學領域的專業人士,甚至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對符號學的認知還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上,以為它隻是關於文字、圖像的某種分析方法。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極其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我揭示瞭符號學在傳媒領域那廣闊而又深刻的應用。我尤其喜歡它對“意指”這個概念的闡述,通過大量生動具體的傳媒案例,比如廣告中的色彩運用、新聞標題的字詞選擇、影視作品中的鏡頭語言等等,詳細剖析瞭符號如何被編碼、解碼,以及這些過程背後隱藏的權力關係和文化意涵。書中對每一條詞條的解釋都力求做到清晰、準確,並且往往會引用不同學者的觀點,展現齣學術的嚴謹性,同時又避免瞭枯燥乏味的說教。我反復閱讀瞭關於“文化挪用”、“後現代符號”以及“景觀社會”的條目,每一次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對當下傳媒現象有瞭更透徹的理解。它不像某些辭典那樣隻提供定義,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讓我這種跨學科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並逐步領略符號學的魅力。這本書不隻是一個工具書,更是一扇通往更深層傳媒理解的大門,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傳播、文化、社會現象感興趣的朋友。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混跡於廣告行業的設計師,我一直試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找到更堅實的橋梁,而《符號學:傳媒學辭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座精妙的橋梁。在工作中,我常常會思考一個設計元素、一個廣告語為什麼能打動消費者,為什麼能引起共鳴,但很多時候隻能憑經驗和直覺。這本書係統地梳理瞭符號學在視覺傳達、敘事構建等方麵的核心概念,讓我茅塞頓開。例如,關於“編碼”與“解碼”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廣告創意並非隨意為之,而是基於對目標受眾文化背景、社會心理的深刻洞察。書中對“符號的層級結構”、“語境的意義”等討論,幫助我更精準地把握廣告信息的傳遞過程,理解不同符號組閤可能産生的多重解讀。我尤其對“符號的意識形態化”這一章節印象深刻,它揭示瞭符號背後常常潛藏的權力結構和價值觀念,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是否無意識地傳播瞭某些既定的意識形態。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傳媒符號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更在深層次上影響瞭我的設計理念,讓我能創作齣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作品。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點亮瞭一盞明燈。

评分

我對《符號學:傳媒學辭典》的感受,可以用“循序漸進,撥雲見日”來形容。我一直對傳媒學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理論體係龐雜,難以把握。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入門指南,它將符號學這個復雜的理論框架,巧妙地融入到傳媒學的分析之中,讓一切變得清晰可見。我從書中學習到瞭如何係統地分析電視節目中的人物塑造、新聞報道中的議程設置,以及網絡視頻中的敘事技巧。尤其是在閱讀關於“符號的誤讀”和“符號的顛覆性使用”的章節時,我深受啓發,開始反思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傳媒現象背後可能存在的另一種解讀方式。書中對不同學派的觀點介紹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索緒爾、皮爾士、巴特等人的理論,都被清晰地解釋並與傳媒實踐相結閤,讓我得以觸類旁通。我還在書中找到瞭關於“符號與身份認同”、“符號與權力運作”等非常前沿的討論,這讓我意識到符號學不僅僅是關於信息傳遞,更是關於社會結構和文化變遷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理論工具,更培養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讓我能夠更主動、更有深度地參與到傳媒的解讀與創造之中。

评分

《符號學:傳媒學辭典》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場意外的知識盛宴。我本來隻是想找一些關於傳媒理論的入門讀物,但這本書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符號學這個本身就充滿魅力的學科,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傳媒現象緊密聯係起來。書中的每一個詞條,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切入點,帶領我深入探索傳媒世界的奧秘。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符號的生態係統”、“數字符號的演變”以及“虛擬現實中的意義生産”等章節的討論。這些內容不僅具有前瞻性,更是對我目前所處的數字信息時代的一種深刻的隱喻。我學會瞭如何去識彆廣告中那些精心設計的“誘餌”,如何理解新聞報道中“敘事陷阱”,甚至是如何解讀社交媒體上那些看似隨意的錶情符號背後所承載的復雜情感。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我經常會一邊讀一邊思考,甚至會拿起手機,去對照書中的理論,分析我正在瀏覽的信息。它就像一本“傳媒世界的說明書”,讓我能更好地理解這個我身處其中的龐大而復雜的係統。它不僅提升瞭我對傳媒的認知,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瞭我觀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

老實說,最初拿到《符號學:傳媒學辭典》時,我內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對符號學這個概念其實一直覺得有些遙遠和晦澀,總覺得是學術圈裏纔玩的東西。但當翻開這本書,我驚訝地發現它竟然如此“接地氣”。作者沒有堆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符號學的基本原理和在傳媒領域中的具體應用一一呈現。我特彆欣賞書中的例子,它們涵蓋瞭從大眾媒體到新興社交平颱的各種現象,比如社交媒體上的錶情包、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機製,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廣告海報,都能在書中找到詳盡的符號學解讀。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參與到對傳媒世界的深度解析中。我尤其喜歡關於“符號的泛化”和“元符號”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身處的傳媒環境,信息量之大,符號之豐富,已經超乎想象,而符號學恰恰是理解這一切的鑰匙。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很棒,雖然是辭典形式,但它的邏輯性很強,讀起來不像是在查閱資料,更像是在閱讀一篇篇引人入勝的短文。它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更讓我對每天接觸到的海量信息有瞭全新的審視角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