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畢生之力守護「禮」,
在他傳下的「儒傢」這塊招牌底下,
卻存在著許多門派,各自詮釋孔老師。
戰國末年,動盪時代即將結束,
百傢爭鳴的盛況已走嚮法傢一統的局麵,
荀子身處這般情勢之下,
閤理的選擇,就是重新思考禮與法的關係。
孟子堅持「法」的層次低於「禮」,隻是不得已的輔助手段;
荀子認為「禮」與「法」沒有明顯的區隔,隻是程度上的問題。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隻要盡力發揚本心,就能達成好禮的理想社會;
荀子主張人性原本渾渾噩噩,不學則無從明瞭聖人製禮以規訓人心的用意。
荀子淡化瞭儒傢與法傢的界綫,因而不受後世儒者推崇。
事實上,相較於講求個人內省功夫的孟子來說,更關注於如何閤理安排
整體社會秩序的荀子,纔是兩韆年來儒學實踐的主流。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紮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製,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韆年智慧。
透過「曆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韆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颱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