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毕生之力守护「礼」,
在他传下的「儒家」这块招牌底下,
却存在着许多门派,各自诠释孔老师。
战国末年,动盪时代即将结束,
百家争鸣的盛况已走向法家一统的局面,
荀子身处这般情势之下,
合理的选择,就是重新思考礼与法的关系。
孟子坚持「法」的层次低于「礼」,只是不得已的辅助手段;
荀子认为「礼」与「法」没有明显的区隔,只是程度上的问题。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只要尽力发扬本心,就能达成好礼的理想社会;
荀子主张人性原本浑浑噩噩,不学则无从明了圣人制礼以规训人心的用意。
荀子淡化了儒家与法家的界线,因而不受后世儒者推崇。
事实上,相较于讲求个人内省功夫的孟子来说,更关注于如何合理安排
整体社会秩序的荀子,才是两千年来儒学实践的主流。
抛开冷硬的课文题解,穿过层层的过度解读,
杨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实的分析,
打破时空限制,直接从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过「历史式读法」和「文学式读法」,
带你一次读懂两千年前的中国传统经典!
‧杨照全程领读、解读,中国传统经典完全解码
‧台湾新品种文库版,随身伴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