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心灵:从苏格拉底到卡缪(第一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多玛斯.笛卡儿.史宾诺莎.休谟

西方哲学心灵:从苏格拉底到卡缪(第一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多玛斯.笛卡儿.史宾诺莎.休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心灵哲学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 奥古斯丁
  • 笛卡尔
  • 史宾诺莎
  • 休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师解读.华文世界近年最令人期待的哲普之作
24位西方大哲的思辨之旅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傅佩荣

  华文世界近年最令人期待的哲普之作,由台大哲学系傅佩荣教授于一九九○年代在洪建全基金会的一系列课程录音整理而成,以「见解明确,方法清晰,系统完备,并且对现实人生有深刻的启发」为原则,挑选从古希腊直到当代的二十四位西方哲学家,在「不搬弄太多原典,不在专门术语中打转,同时以准确清楚的口语介绍西方哲学名家的思想」的基础上,为大众解读西方大哲的人生智慧,体验圣哲的爱智之趣。

  不同于中国哲学重视整体见解、实用知识、道德倾向、社会关系,并自先秦儒家与道家出现后鲜有全新论述,西方哲学的思辨趣味可谓独树一帜,其风貌从古至今都是百家争鸣,以哲学为「爱智」,勇于慎思明辨、追求真理。阅读西方哲学,可以培养理性思辨的习惯,正是知识份子所应具备的条件。凡事但求合理,进而推究理性之依据,设法建立共识;这正是注重沟通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修养。

  第一卷即从古希腊三哲之一苏格拉底所奠定的西方哲学基础上开展,依时序介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休谟、多玛斯、奥古斯丁、笛卡儿、史宾诺莎等哲人;第二卷开始,引介影响近代思潮甚深的卢梭、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齐克果、马克思、尼采等;第三卷为柏格森、怀德海、卡西勒、德日进、雅士培、马塞尔、海德格、卡缪等近代哲人,呈现出承先启后的思想演变,以及不同时代的特定挑战。各章均有哲学家的生平简介与主要观念介绍,阅读后即能掌握各大家的学说梗概。

  本书的目标是邀请大家一同贴近西方哲学家的心灵,知道这些知名的哲学家究竟如何思考宇宙与人生的问题,如何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及他们的心得对我们现代人有何种启发作用。站在这二十四位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对于西方思潮的发展主轴与特定风格,便不觉得陌生,进而开拓视野、提升思想高度,非常适合作为接触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

  第一卷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多玛斯.笛卡儿.史宾诺莎.休谟
哲学心智的漫步:从古希腊到现代的思辨之旅 (第一卷)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宏大而深入的哲学漫游,聚焦于人类思想史上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心灵”与“认知”的基石性观念。我们将在思想的星空中导航,追溯从古希腊的理性光辉到近代科学精神萌芽阶段,关于心灵本质、知识来源以及存在意义的深刻辩论。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与灵魂的构建(古希腊与早期基督教哲学) 我们的旅程始于爱琴海的阳光下,那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系统化探索的时代。 苏格拉底的内在探寻:知识即德性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但他对“认识你自己”的坚持,为西方哲学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石。我们探讨他通过“诘问法”(Elenchus)如何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他将道德哲学与知识论紧密结合的尝试。心灵在这里被视为承载真知的场所,缺乏真知则无以成就善行。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一个未被审视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以及这种内在审视如何构成心智成熟的必要条件。 柏拉图的洞见:理念世界与记忆的重现 柏拉图继承并极大地扩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构建了一个宏伟的二元世界观:感官可见的现象世界与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心灵(Psyche)在此被描绘为一个不朽的实体,其职责在于回忆(Anamnesis)那些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已经知晓的完美理念,如“善”、“美”、“正义”。我们将细致考察《理想国》中著名的“洞穴寓言”,分析它如何象征着从感官幻觉转向纯粹理智的艰难历程。心灵的训练,即辩证法的运用,被视为摆脱束缚、直面真理的唯一途径。 亚里士多德的经验转向:心灵作为形式与潜能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位将哲学从柏拉图的抽象形而上学拉回具体经验世界的大师。他反对将灵魂视为独立于身体的实体,而是视其为事物的“形式”(Form),即事物的本质和功能。在《论心灵》(De Anima)中,他提出了灵魂的三种功能:营养的(植物性)、感知的(动物性)和理性的(人性)。我们关注他如何解释知觉(Sensation)和想象(Phantasia)的过程,以及最高层次的“不动之动者”如何通过纯粹的思考来完成自身的完美。心灵不再仅仅是记忆的容器,而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动态过程。 奥古斯丁的内在革命:信仰、时间与自我意识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哲学焦点从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探究转向对内在经验的沉思。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理念论融入基督教神学,将上帝视为终极的真理和光明。他的《忏悔录》标志着西方文学和哲学中对个人主观性的首次深刻发掘。我们探讨奥古斯丁如何通过分析时间(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期待,现在是注意力)来论证心灵的复杂结构,以及罪恶与恩典如何影响心灵的意志和自由选择。心灵在此成为了上帝恩典与人类意志角力的剧场。 第二部分:经院的精炼与心智的机械化(中世纪晚期与近代开端) 中世纪的学术中心将古希腊的理性遗产与神学框架进行了精妙的结合,为后来的科学革命铺平了道路。 托马斯·阿奎那的整合:亚里士多德与神学的调和 托马斯·阿奎那的工作是集大成者。他系统性地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入基督教教义,建立起一个宏伟的自然神学体系。在心灵问题上,他坚持心灵是身体的“形式”(In-formed Matter),但同时坚持抽象的理性部分是永存的,这为后来的笛卡尔分离埋下了伏笔。我们将考察他如何论证人类心智通过抽象化(Abstraction)能力,从感官经验中提取出普遍概念,从而认知到上帝的真理。 笛卡尔的断裂:我思故我在与心物二元论 十七世纪,勒内·笛卡尔以前所未有的彻底性,发起了对一切既有知识的怀疑。他的“普遍怀疑”方法旨在寻找一个不可动摇的知识起点。这个起点被确立为:“我思”(Cogito, ergo sum)。心灵在此被彻底地、本质性地与广延的物质世界分离开来,成为“纯粹的、不能被怀疑的思维实体”(Res Cogitans)。我们着重分析笛卡尔如何定义“思维”——包括怀疑、理解、肯定、否定、意愿、想象和感觉——并讨论松果腺作为心物交界的假定点所引发的难题,即“交互作用问题”。 史宾诺莎的独一本体论:心灵即上帝的样式 巴鲁赫·斯宾诺莎对笛卡尔的二元论提出了激进的挑战。他主张实体只有一个——即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心灵和物质(广延)都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同一实体(上帝)的不同属性。心灵不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器官,而是思维属性的表达。我们将深入探讨平行的观点(Doctrine of Parallelism):在思维属性中发生的一切,都与在广延属性中发生的一切一一对应,但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种将心灵视为宇宙永恒逻辑结构一部分的观点,彻底改变了西方对心灵局限性的认知。 休谟的经验主义审视:心灵的印象与观念 大卫·休谟将经验主义推向了其逻辑的终点。他认为,我们心灵中的所有内容都源于印象(Impressions,强烈的知觉)和观念(Ideas,印象的微弱摹本)。他彻底颠覆了因果律、实体、自我等传统哲学概念,将其还原为习惯性的心理联结。休谟对“自我”(Self)的解构尤其具有开创性——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内省,都只能捕捉到一系列不断流动的知觉,而无法找到一个恒定的“自我”实体。心灵在这里被还原为一个“知觉的剧场”,其运作遵循着联想的自然法则,而非先验的理性结构。 本书的这一卷,清晰地展示了心智哲学的演变: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道德理性的聚焦,到亚里士多德的生命功能分析,再到奥古斯丁对内在时间性的挖掘,最终在笛卡尔那里被还原为纯粹的思辨实体,并在休谟那里被瓦解为流动的经验集合。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定义自我、探寻知识边界的宏大序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佩荣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着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品味》、《不同季节的读书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书小品》、《文化的视野》(立绪)、《傅佩荣庄子经典五十讲》等数十部,并重新解读中国经典《论语》、《庄子》、《老子》、《易经》、《孟子》《大学.中庸》(立绪)。

图书目录

总序  品味西方心灵

1  苏格拉底 Socrates, 469 B.C.- 399 B.C.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2  柏拉图 Plato, 427 B.C.- 347 B.C. 
无知是最大的罪恶

3  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 B.C.- 322 B.C. 
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

4  奥古斯丁 Augustine, 354-430 
如果要明白,就应该相信

5  多玛斯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追求人生最高的幸福

6  笛卡儿 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要以探求真理为毕生的事业

7  史宾诺莎 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8  休谟 David Hume, 1711-1776 
理性永远无法战胜情绪

图书序言

总序

品味西方心灵 ╱ 傅佩荣


  我们每天接触的资讯,在广度上已经无远弗届了,在深度上则日益觉得不足。深度与传统有关,不能只由字面上得到肯定。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是哲学家,也记得他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但是这句话何以是正确的?许多人没有反省,甚至未受教育,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如果要反省,又该如何着手?反省之后,人生就值得活下去吗?

  要辨明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就须大费周章,何况西方哲学史中,可以列出一连串闪亮的名字,个个头角峥嵘、自成一家之言,我们如何可能全部认识?同时,有无必要这样做呢?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必须稍加分析。

  首先,即使我们不愿承认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的等同关系,也不大注意西方文化在事实上主导着世界潮流,但是对于「文化交流互动」的需求,却是不能否认,也不宜忽视的。譬如,在闲谈中引用几句西方格言,往往带来彼此会心的微笑。如果用「某人说话很尼采」来描写一个朋友,大概不会受到责怪,但是用「某人说话很孟子」来描写,就难免招人物议了。我们的文化活动其实已经浸染了许多西方因素,既不可能求其还原澄清,倒不如顺水推舟,把一些常见的思想了解得更为透澈,让自己使用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其次,「文化交流」的帽子太大了些,我们站在个人求知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深入认识西方文化,尤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的思辨趣味可谓独树一帜,与我们自己的哲学大不相同。中国哲学重视的是整体见解、实用知识、道德倾向、社会关系,并且自从先秦的儒家与道家出现之后,就很少能有全新的一家之言了。西方哲学的风貌,从古至今都是百家争鸣,因为他们以哲学为「爱智」,勇于慎思明辨、追求真理,不惜自创一套名词、自寻一种方法、自立一套架构,然后不管说得对不对,好不好,都可以清楚展示、供人品评。

  阅读西方哲学,可以培养理性思辨的习惯,这种习惯正是知识份子所应具备的。凡事但求合理,进而推究理性之依据,设法建立共识;这正是注重沟通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修养。

  然后,能否不带任何实用的目的,纯粹由欣赏的眼光来品味西方哲学呢?这才是合适的态度啊!我不必奢望在读了柏拉图与康德之后,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或增加个人资产。我可以期许的是,让自己的心灵由平地走向高原。高原上空气较为稀薄,未必可以久居,但是视野辽阔,或许可以「望尽天涯路」,对于人生全貌及价值层次可以作整体的了解与评估。平地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太拥挤了些,眼光不易高远,心灵难免闭塞。我们不必在高原定居,但是偶尔体会一下「走向高原」的心路历程,也是人生一件有趣的事。

  我的专业正是哲学,并且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心得。如何能够「不搬弄太多原典,不在专门术语中打转,同时以准确清楚的口语介绍西方哲学名家的思想」,无疑是一大挑战。我挑选从古希腊直到当代的二十四位西方哲学家,根据是:见解明确,方法清晰,系统完备,并且对现实人生有深刻的启发。为了配合一般读者的背景,我刻意避开繁琐冗长的论证,以免减低了爱智的乐趣。我自己也在准备的过程中,重新思索许多问题,获益良多。若能把这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浏览一遍,对于西方心灵的发展主轴与特定风格,就不会觉得陌生了。「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这是我的信念。

图书试读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在苏格拉底的生命内涵—追求真理、肯定传统与遵从内心之声里,他启发了我们,必须设法通过理性的反省,了解一切规范的原因及理由,如此当自己循着规范的指示而生活时,便不再觉得它是一个束缚,反而会有一种解脱的快乐。他充分发挥理性的潜能,以此探讨真理,要求自己找到德行的「普遍概念」,并且将自己的经验,表现在对生命的信念上,为许多人带来深刻的希望。

引言

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出生的时代背景,可以用当时一个规模庞大的战争─「波斯战争」加以说明。波斯人进攻希腊,希腊的各个城邦联合起来,最有名的是斯巴达的陆军与雅典的海军。这一仗打了二十年,终于打败了波斯。胜利之后,斯巴达必须裁军,以恢复原来的农业社会。然而一旦裁军,军人没有得到适当安顿而衍生很多问题,使斯巴达的国势一落千丈。雅典则因四周环海,顺其自然将海军发展成商队,在有效经营之下,逐渐成为当时的霸主。

一提到雅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民主」,它可以说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事实—当时雅典人口有四十万,其中公民只有十五万人,另外二十五万人是不具公民身分的妇女、小孩,以及奴隶。民主只对「公民」有效。一个人生下来是奴隶的话,在雅典生活是不会有什么乐趣的,因为他不能享受民主的各种优越条件。但是为什么雅典有那么多奴隶呢?因为城邦之间常有战争,只要取得全面胜利,就把战败国的男子杀死,女子与小孩则充作奴隶。这实在残忍可怕。「生死存亡」的战争在古代社会,不论中国或西方,都是经常出现的。当时雅典是个常胜国,根据记载,在打败梅乐斯城邦,双方谈判的时候,雅典代表说:「你们不要抱怨,因为这是共同的『游戏规则』(套句现代用语),胜败之间的立场也十分清楚,所以现在我们就决定把男子杀死,女子与小孩充作奴隶。」因此,演变到后来,雅典的奴隶多达十几万人,总数比公民还多。如此一来怎么办呢?这就使得公民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无事可做。所以,雅典的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以及它后来发展出高明的哲学,是各种因素造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这句名言,一直是我对近代哲学产生浓厚兴趣的起点。然后是斯宾诺莎,他的泛神论,将上帝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大胆的哲学观一直让我觉得既神秘又充满力量。再到休谟,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论,彻底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基础,甚至引发了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这些思想的激荡,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哲学图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解读笛卡尔如何从怀疑出发,走向理性主义的坚定步伐;又是如何展现斯宾诺莎如何构建一个严谨而宏大的哲学体系;以及休谟如何以其独到的视角,挑战我们对因果、自我和道德的认知。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条清晰的哲学脉络,从古希腊的理性开端,到中世纪神学的整合,再到近代哲学的觉醒与革新,直至现代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苏格拉底的质询,柏拉图的形而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奥古斯丁的信仰,阿奎那的理性,笛卡尔的怀疑,斯宾诺莎的体系,休谟的经验,再到卡缪的荒谬,这不仅仅是一系列哲学家名字的罗列,更是一场思想的传承与演变。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思想家,编织进一个连贯的叙事之中,让他们在同一本书中对话,展现西方哲学心灵的成长轨迹。这本书,就像一张宏大的思维导图,勾勒出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发展节点。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场思想的盛宴,虽然我还没读到它,但我光是看书名和列出的哲学家名单,就已经充满了期待。从苏格拉底那句“认识你自己”开始,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再到亚里士多德对现实世界的细致划分,这几位古希腊巨匠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我一直对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影响充满好奇。苏格拉底的诘问法是如何激发人们思考的?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真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又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理性思维?我尤其期待这本书如何梳理他们各自的哲学体系,并展示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引导西方思想走向更深远的。

评分

我一直对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潮感到着迷,尤其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如何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下融合古希腊哲学,构建出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哲学体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我曾拜读过,他将内省式的哲学思考与对上帝的信仰完美结合,那种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对神圣之爱的追求,让我深受触动。而托马斯·阿奎那,我虽然对他的神学大全不甚了解,但知道他试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这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联系起来,又是如何解析他们是如何将基督教神学与哲学理性相结合的,那种跨越时代的思想融合,光是想想就令人兴奋。

评分

卡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他的荒谬哲学,以及他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在现代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从苏格拉底的对真理的不懈追问,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秩序的构建,再到奥古斯丁和阿奎那试图在信仰中寻找慰藉,以及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对理性与经验的辩论,最后来到卡缪对存在困境的直面,这种跨越两千多年的哲学之旅,简直像一部思想史的史诗。我一直觉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哲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穿梭,感受他们思想的火花,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