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传媒学辞典

符号学:传媒学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符号学
  • 传媒学
  • 传播学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理论
  • 辞典
  • 学术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A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 MEDIA STUDIES

  符号学与传媒学都围绕着「意义」的核心概念展开

  符号学研究的是意义的产生、传送以及理解;传媒学关心意义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传播与接收的方式、途径、效果,两门学科相互补强,使得各自的研究得到丰富。

  本书以400余条目,讨论了30多个「符号学──传媒学」门类,以及一个世纪以来该领域的主要思想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着重介绍了中国符号思想遗产。

  「符号学──传媒学」是一个学术连续带。这两门学科都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性压力之中,都围绕着「意义」这个现代社会与现代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开。符号学研究的是意义的一般规律,偏向理论:传媒学更关心意义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传播与接收的方式与效果。

  由于历史的原因,符号学与传媒学一直被割裂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当今的文化实践证明,这两个学科都需要对方的支持:符号学必须由传媒研究确证其实践价值;传媒学则需要符号学提升学理。

本书特色

  本词典试图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综述,从术语关键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对这学科百余年发展作一个较为客观与全面的总结,是一本综合性的参考工具书。
符号学:传媒学视野下的符号解读 导言:理解媒介的底层逻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无休止的符号、图像和文本所包围。从新闻报道的版面布局到社交媒体上的表情包,从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到广告语的微妙暗示,这些元素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要真正理解现代传媒的力量,我们必须深入其运作的核心——符号。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如何解读特定符号”的指南,而是一部系统梳理符号学原理及其在传媒领域应用的工具书。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论框架,用以解构和分析媒体文本背后的意义生成机制。 本书将符号学(Semiotics)——作为研究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学科——置于传媒学的宏大背景之下,探讨符号如何构筑我们的社会现实,以及传媒如何成为主要的意义生产和传播场所。我们将探讨符号的本质、符号系统的结构、意义的层次性,并详细剖析这些理论如何映射到视觉传播、话语分析、数字媒体互动等多个当代传媒议题中。 第一部分:符号学的基石——理论溯源与核心概念 本部分将追溯符号学的思想源流,重点阐述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和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经典理论,并结合媒介环境对这些理论进行修正和拓展。 第一章:从语言到符号系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视界 本章聚焦于索绪尔的语言学转向,这是现代符号学得以建立的基石。我们将详细解读“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任意性关系,阐明符号并非简单地指代事物,而是存在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结构系统之中。 符号的二元结构: 深入分析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讨论这种结合如何构建出意义的初始单元。重点讨论其任意性原则,即符号与其实指对象之间的联系并非自然或必然,而是由社群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系统性: 阐释索绪尔所强调的“价值”(Value)概念,即一个符号的意义是通过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关系来确立的。在传媒领域,这意味着一个新闻标题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没有选择其他可能的标题。 共时性与历时性: 区分同步考察符号系统的结构(共时性)和随时间演变的规律(历时性)。在快速迭代的数字媒体环境中,理解这两种视角的切换至关重要。 第二章: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与意义的生成过程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为我们理解非语言符号,尤其是图像和物的意义,提供了更丰富的工具。本章侧重于其三元结构和分类系统。 符号、对象与阐释项(Interpretant): 详细介绍符号(Sign)、实在对象(Object)与阐释项(Interpretant)构成的三元关系。阐释项并非指接收者(读者),而是指符号在接收者头脑中激发的意义或反应,这使得意义的解读过程更具动态性。 符号的三种类型: 详尽分析皮尔斯著名的分类法: 像似符号(Icon): 基于相似性(如照片、地图)。探讨图像在传媒中的说服力与局限性。 指示符号(Index): 基于物理或因果联系(如烟雾指示火灾)。分析纪实报道中的“指示”痕迹。 象征符号(Symbol): 基于约定俗成(如国旗、文字)。讨论文化共识在符号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 符号链的无限延伸: 讨论意义如何通过阐释项不断生成新的阐释项,形成意义的链条,这对于分析复杂叙事结构极具启发性。 第三部分:从意义到意识形态:罗兰·巴特的媒介批判 本部分将符号学的理论武器,特别是索绪尔和皮尔斯的概念,应用于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大众传媒的深刻批判之中。 第三章:神话的建构:第二层意义的运作 巴特将符号学从纯粹的描述性分析推向了意识形态批判。本章核心探讨“神话”(Mythology)如何在新闻、广告和流行文化中发挥作用。 意义的两个层次: 明确区分第一层意义(指称/Denotation)和第二层意义(言说/Connotation)。第一层是表面的、直接的意义,而第二层则是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引申义。 神话的机制: 阐释一个符号如何从“自然”的指称(如:一件军装)转变为一个“意识形态”的载体(如:爱国主义)。神话的本质在于将历史和文化产物“自然化”或“去历史化”。 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 分析大众传媒如何系统性地利用神话,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使权力关系显得理所当然和不可避免。 第四章:符号在特定传媒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章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传媒实践,展示符号学分析的实用性和穿透力。 视觉传播中的编码与解码: 以摄影、电影画面构图为例,分析光线、色彩、景别等视觉元素如何作为能指,被观众根据特定的文化“密码本”进行解码,从而产生特定的情感和认知效果。探讨“中性”图像的不存在性。 新闻的话语结构: 考察新闻文本中动词的选择、人称的运用、语态的偏好(主动或被动)如何暗中传递立场和价值判断。例如,“示威者”与“暴徒”在指称上相似,但在第二层意义上截然不同。 广告与说服的符号策略: 剖析广告如何通过混合使用像似、指示和象征符号,快速构建出关于产品与身份、欲望的关联性叙事。分析品牌标志(Logo)的象征性积累过程。 第四部分:符号学与数字时代的媒介实践 进入21世纪,符号的生产和传播速度空前加快,符号系统本身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本部分着眼于数字媒体环境下的符号新形态。 第五章:超链接与非线性叙事:数字符号的新逻辑 互联网和超文本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线性叙事的符号结构。 超文本与意义的流散: 探讨超链接如何打破文本的边界,使得意义不再固定于单一文本内部,而是分散在互联的节点之中。用户的选择路径成为意义生成的重要变量。 表情符号(Emoji)的符号学地位: 分析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高度浓缩的符号形式,如何在索绪尔和皮尔斯的框架下运作。它们是更偏向于“像似”还是“象征”?它们如何跨越语言障碍进行高效的意义传递? 用户生成内容(UGC)中的符号重构: 讨论用户在复制、混音、模因(Meme)传播过程中,如何主动或无意地参与到符号意义的解构与重建中,权力从传统媒体向个体用户部分转移的现象。 第六章:算法、数据与新的“阐释项” 当代传媒的显著特征是算法的介入。本章探讨算法如何成为新的意义中介。 算法作为隐形阐释者: 思考推荐系统、信息流排序机制,它们如何基于用户的历史行为,筛选和呈现符号,从而预先设定了用户的“阐释项”范围。算法是否在构建一种新型的、技术驱动的“集体无意识”? 数据可视化与符号的透明化: 分析数据图表、信息图(Infographics)如何试图以“客观”的指示符号来呈现复杂信息。讨论这种“科学的符号”如何可能掩盖数据选择和图形编码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 符号学的伦理反思: 面对无处不在的监控和数据捕获,符号学分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本书最后强调,符号学的批判性视角必须用于揭示权力结构,维护意义的多元性,而非仅仅是提供一种分析的技巧。 结语:永恒的解读任务 符号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它要求我们永远保持警惕,因为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在不断变化,符号的意义也在持续漂移。本书提供的理论工具,旨在培养读者一种持续的、审慎的“阅读”能力——不仅是阅读文字,更是阅读图像、环境、互动和界面,从而在复杂的传媒世界中,保持对意义生成过程的清醒认识。 --- (总字数统计:约 1500 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易容


  符号学与传播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系主任,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京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研究员,《艺术研究评论》(ART REVIEW)执行编辑。主要从事符号学视野下的品牌形象与传媒文化理论研究。主持及参与中国国家社科基金「图像符号学」、「当今中国消费文化的商品符号学研究」等科研课题十余项,曾为数十个城市、企业机构提供品牌形象企划管理谘询。出版专着:《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2012)、《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2014)、合编着《世界经典招贴设计》(2011)。

赵毅衡

  符号学家,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现执教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要学术着作有:《远游的诗神》、《新批评》、《文学符号学》、《苦恼的叙述者》、《当说者被说的时候》、《礼教下延之后》、《对岸的诱惑》、《意不尽言》、《符号学:原理与推演》;《The Uneasy Narrator》、《Towards a Modern Zen Theatre》等。主要文学创作有:中篇小说《居士林的阿辽沙》、长篇小说《沙漠与沙》,散文集《有个半岛叫欧洲》等。

图书目录

A    
abduction 试推法    
abjection 贱弃    
absolute icon 绝似符号    
accent 口音    
alienated semiotic consumption 异化符号消费    
analogical form 类同形式    
analogy 类推    
anders streben 出位之思    
antimetaphor 反喻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archetype 原型    
archi―text 型文本    
argument 议位    
articulation 分节    
associative character  会意    
attraction of the marked 标出项吸引力    
audience 受众    
auto―semiosis 自我符号    

B    
Bakhtin, Mikhail 巴赫金    
Barthes, Roland 巴特    
Baudrillard, Jean 布希亚    
Baxian 八显    
Benjamin,Walter 班雅明    
biosemiotics 生物符号学    
bi―text 双文本    
blank—sign 空符号    
blended motivations 混合理据性    
Bourdieu, Pierre 布迪厄    
bricoleur 杂凑    

C    
carnival 狂欢    
Cassirer,Ernst 凯西尔    
catuskoti 四句破    
cereme 空符    
channel 管道    
Chao, Yuen―Ren赵元任    
Cheng wei shi lun 成唯识论    
Chomsky, Noam 乔姆斯基    
Chora 子宫间    
cinematic semiotics 电影符号学    
cinematographic language 电影语言    
code―switching 代码转换(汉字)    
code 符码    
coinage of Chinese character 造字方式    
commodification 商品化    
commodity 商品    
communication studies 传播学    
communication 传播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 交往行动理论    
communicology 交流学    
competence metalanguage 能力元语言    
competence 能力    
conative 意动性    
conceit 曲喻    
conceptual metaphor 概念比喻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内容分析法
contextualism 语境论    
contrapuntal reading 对位阅读    
conversion of the marked 标出项翻转
Coquet, Jean―Claude 高盖    
co―text 伴随文本    
Cratylism 克拉提鲁斯论    
critical theory 批评理论    
Culler, Jonathan 卡勒    
cultivation theory 涵化理论    
cultural semiotics 文化符号学    
cyber language 网路语言    
cyber semiotics 网路符号学    
cybernetics 控制论    
cyberspace 赛博空间    
cyborg 赛博人    

D    
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    
Della Volpe,Galvano 德拉沃尔佩    
denotation∕connotation 外延∕内涵    
desemiotization 去符号化    
diagrammic iconicity图表象似    
dialect 方言    
dialogue 对话    
dicent 述位    
diet 饮食    
digitizing 数位化    
Dignāga 陈那    
DIMT model DIMT 模式    
dissipative structure 耗散结构    
Dolezel, Lubomir 多勒策尔    
dominant function 主导功能    
double 重复    
dramaturgy 表演论    
dress 服饰    

E    
Eco,Umberto 艾柯    
emotive 情绪性    
Empson,William 燕卜森    
encoding decoding 编码∕解码    
entropy 熵    
epoché 括弧悬置    
ethnic identity 族群身份    
existentialism semiotics 存在符号学    
expectations 期待    
extensions of man 人的延伸    
extrasensory synaesthesia 超感官通感    

F    
fa xiang 法相    
festival 节庆    
fetishism 恋物狂    
fictionality 虚构性    
firstness 第一性    
Fiske, John 费斯克    
five groups of the hundred dharmas
五位百法    
five W model 五W模式    
folk―custom symbol 民俗符号    
formalism 形式论    
Frye, Northrop 弗莱    
fu lu 符箓    
fu wen 复文    
fu zhou 符咒    

G    
gatekeeper把关人    
genotext 生成文本    
genre 体裁    
geomancy 风水    
Gong sunlong 公孙龙    
Gorlée, Dinda, L. 戈雷    
Gramsci,Antonio 葛兰西    
Greimas, Algirdas Julien 格雷马斯    
Greimasian Square 格雷马斯方阵    

H    
habitus 习性    
Hall,Stuart 霍尔    
Halliday, M.A.K. 韩礼德    
Haraway, Donna, J. 哈拉维    
hegemony 宰制权    
Heidegger, Martin 海德格    
Helmslev, Louis 叶尔姆斯列夫    
hermetic drift 封闭漂流    
heteroglossia 杂语    
hetuvidya 因明学    
homophonic principle 谐音原则    
human being in signs 人的符号性    
Husserl, Edmund 胡塞尔    
hyperreal 超真实    
hypertext 超文字    
hypogram 核心语    
hypotext 承文本    

I    
iconic fallacy 像似谬见    
iconicity 像似性    
icon 像似符    
identical sign 同一符号    
identity 身份    
ideogrammic method 表意文字法    
image iconicity形象像似    
implied author 隐含作者    
implosion 内爆    
incomplete signs 不完整符号    
index 指示符号    
infinite semiosis 无限衍义    
information theory 资讯理论    
Innis,Harold Adams 英尼斯    
intended interpretation 意图定点    
intentionality 意向性    
interpretant 解释项    
intertextuality 文本间性    
ironism 反讽主义    
irony 反讽    
ISOTYPE 国际文字图像教育系统    

J    
Jakobson, Roman 雅柯布森    
Jameson, Fredrick 詹明信
    
K    
Kongzi 孔子    
Kristeva, Julia 克里斯蒂娃    

L    
Langer, Susanne 朗格    
langue 语言    
Laozi 老子    
Lasswell, Harold Dwight 拉斯韦尔    
lebenswelt 生活世界    
Lefebvre, Henry 列斐伏尔    
legisign 型符    
Levi―Strauss, Claude 李维史陀    
liminal phase 阈限阶段    
link―text 链文本    
Lippmann, Walte 李普曼    
loan character 假借    
long zhang feng wen 龙章凤文    
Lotman, Juri 洛特曼    

M    
Macherrey, Pierre 马歇雷    
mapping 映现    
markedness 标出性    
Martian language 火星文    
Martinet,André 马丁奈    
Marxist semiotics 马克思主义符号学
mass media 大众传媒    
McLuhan, Marshall 麦克鲁汉    
media hot and cold 冷媒介∕热媒介    
mediation 仲介化    
media 媒体,诸媒介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媒介即讯息medium 媒介    
mental semiosis 心灵符号    
Merleau―Ponty, Jean―Jacques Maurice 梅洛―庞蒂    
message 讯息    
metalanguage 元语言    
metalingual 元语言倾向    
metaphor 比喻    
metaphor 隐喻    
metaphorical iconicity比喻像似    
meta―text 元文本    
metonymy 转喻    
Metz,Christian 麦茨    
mid―term 中项    
Ming Jia 名家    
misreading 误读    
modality 模态    
moment―site 此刻场    
montage 蒙太奇    
Morris, Charles 莫里斯    
Moscow—Tartu School莫斯科—塔尔图学派    
motivation 理据性    
Mozi 墨子    
multimedia 多媒介    
musical semiotics 音乐符号学    
myth 神话    

N    
narrative subject 叙述主体    
narratology 叙述学    
neng―suo 能―所    
New Criticism 新批评    
news discourse 新闻话语    
Nicholas Negroponte 尼葛洛庞帝    
noema 所思    
noesis 能思    
noise 噪音    
nonsense 无意义    

O    
object 对象    
octant 卦    
omnimedia 全媒体    
onomatopoeia 拟声词    
open concept 开放概念    
oral―formulaic theory 口头程式    
Overcoding 过度编码    
over―decoding 附加解码    

P    
paradigmatic 聚合轴    
paradox 悖论    
paralanguage 类语言    
paratext 副文本    
partialization 片面化    
pattern 图纹    
Peirce, Charles Sanders 皮尔斯    
phaneroscopy 显现学    
phatic 交际性    
phenimenological semiotics 现象符号学    
pheno―text 现象文本    
phonetic iconicity 语音像似    
pictorial semiotics 图像符号学    
picture writing 图画文字    
poeticalness 诗性    
Pollyanna hypothesis 乐观假定    
polyphony 复调    
possible world theory可能世界理论    
potential sign 潜在符号    
practical meaning 实用意义    
pragmatic motivation 语用理据性    
pragmatics 符用学    
pre―text 前文本    
pre―understanding 前理解    
principle of acceptance 接受原则    
principles of sincerity 诚信诸原则    
product semantics 产品语义学    
pseudo―environment 拟态环境    
punctum 刺点    
pure language 纯语言    

Q    
qualisign 质符    

R    
ratio dificilis 难率    
ratio facilis 易率    
recentering 再中心化    
redundancy 冗余    
reference指称    
referentiality指称性    
referent指称物    
replica复本    
representamen 再现体    
representation 再现    
retroactive reading 追溯阅读法    
reversed metaphor 倒喻    
rheme 呈位    
Richards,I A 瑞恰慈    
Riffaterre, Michael 里法泰尔    
ritual 仪式    
Ryan, Marie―Laure 瑞恩    

S    
san dong 三洞    
Saussure, Ferdinand De 索绪尔    
secondness 第二性    
self―image 自我形象    
self―media∕we media 自媒体    
semanalysis 符号精神分析    
semantics 符义学    
semiosis 符号过程    
semiosomatic 符号生理    
semiosphere 符号域    
semiotic gap 符号距离    
semiotic narratology 符号叙述学    
semiotic rhetoric 符号修辞学    
semiotic self 符号自我    
semiotics of advertising 广告符号学    
semio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 汉字符号学    
semio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中医符号学    
semiotics of communication传播符号学    
semiotics of history 历史符号学    
semiotics of sport 体育符号学    
semiotics of translation 翻译符号学    
semiotics, semiology 符号学    
semiotization 符号化    
separability 分离性(汉字)    
seven conditions for signs 符号七条件    
sign, symbol 符号    
signal 信号    
sign―function 符号―使用体    
signified―dominant 所指优势    
signified 所指    
signifier 能指    
simile 明喻    
simulacrum 拟像    
sinsign 单符    
social semiotics 社会符号学    
spiral of silence 沉默螺旋    
stadium 展面    
stereotyping 刻板成见    
strong coding 强编码    
structuralism 结构主义    
structure pattern 结构方式(汉字)    
studies of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subjective aspect and objective aspect 见分和相分    
subjective semiotics 主体符号学    
submerged metaphor 潜喻    
successive text 先后文本    
superposition 叠合    
super―sign 超符号    
symbolic anthropology 符号人类学    
symbolic capital 符号资本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符号互动论    
symbolic value 符号价值    
symbol① 规约符号    
symbol② 象征    
sympathetic 交感    
synaesthesia 通感    
synchronism 共时性    
synecdoche 提喻    
syntactics 符形学    
syntagmatic 组合    
syn―text 同时文本    
systemacity 系统性    

T    
taboo 禁忌    
Taoist conception of characters 道教文字观    
Tarasti, Eero 塔拉斯蒂    
tenor 喻旨    
textual identity 文本身份    
textual metalanguage文本自携元语言
textuality文本性
text文本    
theory of concept and entity名实论
third code第三语码    
thirdness第三性    
Todorov, Tzvetan 托多洛夫    
token 个别符    
totem 图腾    
trace 踪迹    
transformation 转换    
Trinity of folk―custom symbol三位一体(民俗符号要素)    
tripartite semiosis 意指三分式    
twelve symbolic animals 生肖    
Twenty-four Solar Terms二十四节气    
type 类型符    

U    
umwelt环境界    
under―decoding 不足解码    
underlying translation 潜翻译    
ungrammaticality 不通    

V    
vector 矢符    
vehicle 喻体    
veridiction 述真    
Vijñānavāda 唯识学    
virtual community 虚拟社群    
virtuality 虚拟性    
visual semiotics 视觉符号学    
vortex of interpretations 解释漩涡
voyeurisms 窥视癖    

W    
weak coding 弱编码    
web name 网名    
(A) white horse is not a horse 白马非马    
witchcraft 巫术    
wu xing 五行    

X    
xie wen 邪文    
Xuanzang 玄奘    

Y    
Yi Studies 易学    
Yin and Yang 阴阳    
yun zhuan 云篆    

Z    
zerologie subject零逻辑主体    
Zhengminglun 正名论    
Zhongxuanxue 重玄学    
Zhuangzi 庄子

图书序言

前言

  本词典篇幅35万字,400余条目,讨论了30多个「符号学―传媒学」门类,也尽量周密地讨论一个世纪以来该领域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的思想,本词典试图通过对经典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综述,从术语关键字和人物流派角度,对这学科百余年发展作一个较为客观与全面的总结。

  标题用「符号学―传媒学」两个词统摄这整个领域,这是一个学术连续带。两门学科都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性压力之中,学科风格很不相同,但是都围绕着「意义」这个现代社会与现代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概念展开。符号学研究的是意义的产生、传送以及理解,更注重其一般规律,偏向理论,偏向通用的操作性;传媒学更关心意义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传播与接收的方式、途径、效果。由于历史原因,符号学与传媒学一直被割裂为两个不同的学科。传媒学研究长期由实证经验方法为主导,而符号学则长期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存在。当今的文化实践证明,两个学科都需要对方的支援,有很强的互补性。符号学应当落实于具体的意义传播现象,而确证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传媒研究可以经由符号学提升学理性。而且,符号学学科边界的模煳性与传媒研究较为明晰的物件性可为互补,使各自的研究得到丰富。希望为今日在中国蓬勃兴起成为显学的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提供一本综合性的参考工具书。

  符号学词典类书籍,在国外已经有多种,重要的有:

  1.    Greimas, A. J. & Courtés, Joseph. Sémiotique: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la théorie du langage. Paris: Hachette, 1979.

  2.    Nöth, Winfred(ed), Handbuch der Semiotik, Stuttgart: J.B. Metzlerdesche, 1985.

  3.    Calapietro, Vincent M (ed), Glossary of Semiotics,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993.

  4.    Sebeok, Thomas & Danesi, Marcel (ed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6,(revised)2010.

  5.    Bouissac, Paul (ed), Encyclopedia of Semio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    Cobley, Paul (ed),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 London: Routledge, 2010.

  这些辞书显示了这个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详略各异,不同学派立场各异,所选入的概念和术语范围很不相同,有的规模相当大。它们的缺点是:

  1.    没有提及欧洲以外的符号研究,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今的成果。

  2.    大多辞书没有考虑到近年符号学领域的急剧扩大,尤其是应用符号学的巨大成就。

  3.    许多常用符号学术语,在西语中历史复杂,词义散乱,极易误用。例如symbol、object等,这些西语辞书在西语中来回解释,无法澄清混乱。

  中文至今没有解释符号学术语的书籍。已有的一些文学理论、文化理论、传播学等「关键字」书籍,收入符号学术语非常少。

  国内外传媒学辞典的编纂有不少成果,除了已经译为中文的《新闻学关键概念》(鲍勃‧佛兰克林,诸葛蔚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约翰•费斯克,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我国学者在也作出了卓越的努力,例如:

  1.    甘惜分,钱辛波,成一,洪一龙等编《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陶涵《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3.    邱沛篁,吴信训,向纯武等编《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4.    黄晓钟,杨效宏,冯钢编《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陈力丹,易正林《传播学关键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    程曼丽,乔云霞《新闻传播学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
上述成果均是本词典编纂中的重要借鉴,但它们较注重从新闻学这一传播应用门类出发。随着传媒社会日新月异,「新闻」传播学正更深刻地发展为一门「符号」传播学。「符号学―传媒学」这一学术连续带的中文术语工具书的空白亟待填补。

  西文中,「传播学」这个科目有多种称唿: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s,Communication Studies, Mass Communications, Communicology等等。可能是因为教学需要,这个学科的辞书极多,大多将「传播学」与「媒介研究」(media studies)并举。但是这两者分界却不清,例如有辞书标题为Broadcast Communication、Computer Communication、Electro―Optical Communication,这些明显是媒介研究领域。

  2000年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Marcel Danesi编的《符号学―媒介学―传播学百科辞典》(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Semiotics, Media, and Communication)一书,导论一开始就试图给这三个科目一个清晰的区分:「这三个领域互相关联,但重叠部分很多。符号学讨论人类如何寻找并构筑(construct)意义,传播学关心意义如何传送(convey),媒介学考虑资讯传播(transmit)与接受(receive)的方式。」

  就这段学科关系解释而言,三者的区分并不清晰。符号学关心的远远不止是构筑意义,意义的理解是符号学的大课题,尤其在认知符号学发展起来之后,更是如此;传播学讨论的不止于意义传送,实际上最关心意义被接受的效果;一般认为媒介研究更关注具体的传媒操作,一旦理论化,媒介研究与传播学很难区别。

  本来在中文与西文的实际使用中,传播学与媒介研究已经分不清楚。本词典并不否认这两门学科独立存在之必要,只是认为中文中可以用「传媒学」这个说法涵盖「传播学―媒介研究」这整个领域。本书标题中的「传媒学」,也是中国各种学术机构最常用的词,是一个意义边界更宽、内涵更丰富的词,它广涉传媒机构、体制及社会文化过程诸多方面,是适切于这一复杂物件的开放称谓。以北美为起点的实证经验方法传播学研究,被学界视为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现在的传播学已经远远越出了这一传统而成为更广义的「传」与「媒」的综合研究。因此,传媒学不仅仅是「媒介研究」,而是过程与意义研究的综合。

  如果一定要给「传媒学」一个完整的,哪怕累赘的英语对译,可以是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显然不便处处如此对译,例如「中国传媒大学」,英文为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偏到一边;而本词典《符号学―传媒学词典》则题为Dictionary of Semiotics & Media Studies,偏到另一边,但是同样偏一边的极多,例如着名刊物Global Media,中译名「全球传媒学刊」。应当说,中文词「传媒」两者兼顾,并不偏,西文不得不两种说法选一,是西文的问题。

  通常词典「面向过去」,总结已有的成果,而本词典则更追求一定的未来向度,是对「符号学」与「传媒学」学科互动及其将发生的知识创新的判断和期许。为此,本词典的编者试图做到以下五点,以期与同类词典相比有所改进:

  1.    本词典特别强调传媒学这一符号学应用的重要阵地。传媒学是符号学的学科外延向整个社会文化拓展的主要途径。

  2.    本词典集合了一批熟悉中国有关意义问题传统文献的专家,整理出易学、先秦名辩之学、道家阴阳五行、风水学说、汉字演变、唯识宗与相关佛学、因明学,以及其他意义理论的遗产,以求展示中国思想对世界符号学运动可能的贡献。

  3.    本词典注重讨论符号学―传媒学与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精神分析等学派的结合所取得的成就。

  4.    本词典注重符号学―传媒学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各种门类发展,编者队伍集合了多个领域的专家,分别解释了符号学在广告、图像、品牌、设计、网路、影视等领域中的应用。

  5.    符号学―传媒学大量术语,中文中译名极不统一,给读者和研究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本词典在尊重中国学者成绩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整理。

  以上五个方面,是本词典编写中有意区别于欧美同类词典的地方,也是本词典试图为符号学和传媒学这两门学科作出独特贡献之处。

  尽管我们尽可能客观地呈现符号学―传媒学发展的概貌以及每个词条的含义,但无疑任何研究都无法完全避免某种「判断」。本词典也只是学术发展中一定观点和思潮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符号学―传媒学本身的主要推进方向,是各种课题的应用。人类文化的各个部门,都涉及意义活动,都是符号学―传媒学的用武之地。

  本词典是一部较大型的专业词典,涉及符号学―传媒学各个子门类,它们的发展成熟程度并不一致。本词典力求能反应国内研究的前沿状态,也力求与国际符号学与传媒学的发展潮流接轨,但是我们在中国传统意义研究上,花最大的功夫,力求把探路工作做得细致一些,以待来者。

  本词典主要编写者,是团聚在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周围的学者,即所谓「中国符号学西部学派」,此处的「西部」并不是地理上的界限而是共同学术志趣的「聚合」。本词典多种特殊条目,邀请了国内多所高校专家撰写。编者虽然逐条进行体例剪裁编辑,对每位学者的立场观点却不作根本性修改,以期文责自负。但如果本词典使用者看出「西部学派」的某些思想倾向——尤其是在中西汇通与符号学与传媒学融合方面——也是情理之中:学而无派,才是值得惊讶的事。

图书试读

A

abduction 试推法


皮尔斯提出解释符号意义的普遍性方法是「试推法」。他认为形式逻辑的归纳法(induction)与推理法(deduction),很难解决符号的释义问题。abduction这个西文词有「劫持」之意,有论者认为皮尔斯有意用了一个幽默双关语(Colapietro 1993:1)。

归纳法从各种符号文本出发,以取得一个整体的解释,归纳的结果是「实际」(actually be)如何如何,推理法从一般规律或整体理解出发,用此说明具体问题,推理的结果是「应当」(must be)如何如何。皮尔斯指出这两种都是「单向科学思维」,符号的解释无法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符号的解释是对一个假定的试验,试推法的结果是「或许」(might be)如何如何。皮尔斯认为试推与归纳、演绎不同,是一种「双向」思考方式,目的是增加我们「猜对」(即给出一个「有效」意义解读)的可能性,而无法做到肯定猜对。

艾柯指出:试推法的提出,与现代诠释学开拓者狄尔泰同一时期指出的「诠释回圈」概念有应和之处,试推法与诠释回圈的共同前提是,无法最后确定真相,只能渐渐靠拢真相,试推,也就是解释学处理解释回圈的主要方法。在20世纪后半期思想史发展中,试推法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许多20世纪的思想者,都主张类似方法,例如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主张的「纠正行为」(corrective action, Chomsky 1968),波普尔(Karl Popper)的证伪主义(fallibilism)等。(颜青、赵毅衡)

全书「参见」与「延伸阅读」请用较小字型与字体标示,以下同

参见:无限衍义

延伸阅读:Peirce 1936—1958

abjection 贱弃

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社会文化符号现象。贱弃是一种「缺乏」,一种「自恋癖」和一种「边界」,它与母性、恐惧、污秽等相连,既吸引人又令人憎恶,对社会象征秩序具有威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混迹于广告行业的设计师,我一直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更坚实的桥梁,而《符号学:传媒学辞典》恰恰提供了这样一座精妙的桥梁。在工作中,我常常会思考一个设计元素、一个广告语为什么能打动消费者,为什么能引起共鸣,但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和直觉。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符号学在视觉传达、叙事构建等方面的核心概念,让我茅塞顿开。例如,关于“编码”与“解码”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广告创意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对目标受众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的深刻洞察。书中对“符号的层级结构”、“语境的意义”等讨论,帮助我更精准地把握广告信息的传递过程,理解不同符号组合可能产生的多重解读。我尤其对“符号的意识形态化”这一章节印象深刻,它揭示了符号背后常常潜藏的权力结构和价值观念,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无意识地传播了某些既定的意识形态。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传媒符号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我的设计理念,让我能创作出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作品。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评分

我对《符号学:传媒学辞典》的感受,可以用“循序渐进,拨云见日”来形容。我一直对传媒学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理论体系庞杂,难以把握。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入门指南,它将符号学这个复杂的理论框架,巧妙地融入到传媒学的分析之中,让一切变得清晰可见。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系统地分析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塑造、新闻报道中的议程设置,以及网络视频中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在阅读关于“符号的误读”和“符号的颠覆性使用”的章节时,我深受启发,开始反思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传媒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另一种解读方式。书中对不同学派的观点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索绪尔、皮尔士、巴特等人的理论,都被清晰地解释并与传媒实践相结合,让我得以触类旁通。我还在书中找到了关于“符号与身份认同”、“符号与权力运作”等非常前沿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符号学不仅仅是关于信息传递,更是关于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工具,更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让我能够更主动、更有深度地参与到传媒的解读与创造之中。

评分

老实说,最初拿到《符号学:传媒学辞典》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对符号学这个概念其实一直觉得有些遥远和晦涩,总觉得是学术圈里才玩的东西。但当翻开这本书,我惊讶地发现它竟然如此“接地气”。作者没有堆砌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和在传媒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一一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的例子,它们涵盖了从大众媒体到新兴社交平台的各种现象,比如社交媒体上的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广告海报,都能在书中找到详尽的符号学解读。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参与到对传媒世界的深度解析中。我尤其喜欢关于“符号的泛化”和“元符号”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传媒环境,信息量之大,符号之丰富,已经超乎想象,而符号学恰恰是理解这一切的钥匙。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棒,虽然是辞典形式,但它的逻辑性很强,读起来不像是在查阅资料,更像是在阅读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短文。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每天接触到的海量信息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评分

这本《符号学:传媒学辞典》简直是我最近几年来遇到的最让人惊喜的学术读物之一。我并非符号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符号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上,以为它只是关于文字、图像的某种分析方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示了符号学在传媒领域那广阔而又深刻的应用。我尤其喜欢它对“意指”这个概念的阐述,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传媒案例,比如广告中的色彩运用、新闻标题的字词选择、影视作品中的镜头语言等等,详细剖析了符号如何被编码、解码,以及这些过程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意涵。书中对每一条词条的解释都力求做到清晰、准确,并且往往会引用不同学者的观点,展现出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文化挪用”、“后现代符号”以及“景观社会”的条目,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当下传媒现象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它不像某些辞典那样只提供定义,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这种跨学科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逐步领略符号学的魅力。这本书不只是一个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更深层传媒理解的大门,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播、文化、社会现象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符号学:传媒学辞典》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意外的知识盛宴。我本来只是想找一些关于传媒理论的入门读物,但这本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符号学这个本身就充满魅力的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传媒现象紧密联系起来。书中的每一个词条,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切入点,带领我深入探索传媒世界的奥秘。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符号的生态系统”、“数字符号的演变”以及“虚拟现实中的意义生产”等章节的讨论。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前瞻性,更是对我目前所处的数字信息时代的一种深刻的隐喻。我学会了如何去识别广告中那些精心设计的“诱饵”,如何理解新闻报道中“叙事陷阱”,甚至是如何解读社交媒体上那些看似随意的表情符号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经常会一边读一边思考,甚至会拿起手机,去对照书中的理论,分析我正在浏览的信息。它就像一本“传媒世界的说明书”,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我身处其中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传媒的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