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

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易经
  • 信息管理
  • 职业技能
  • 教材
  • 培训
  • 资格认证
  • 易经应用
  • 管理学
  • 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易经》学说是易是难?端视读者能否掌握研读的要领而定。初学者宜先了解《易经》成书的过程,继而《易经》的整体概念,提纲挈领,循序渐进,自能举一反三的融会贯通。
    
  《易经》本经之卦爻辞原本就是占卜时的占断之语,是以假象喻意之方式书写,需以比附援引,类推适用的方式去解读。而《易经》卦象及卦爻辞隐含着阴阳学说及天人合一思想,孔子十翼即以这两种学说的立场去解释《易经》中天、地、人三才的关系,说明宇宙间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的思想、意念具有左右客观环境及物质变化的功能,这也是孔子阐述《易经》哲学思想的核心。
    
  《易经》的「体」就是阴阳学说及天人合一思想,而其外在实际运用,就是山、医、命、卜、相这五术。五术是依据《易经》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来,其宗旨在于追求人类在人世间,要如何作为才能达到阴阳和谐的地步。读者若能将《易经》的体用合一,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则在《易经》此一领域,即能达到通透圆满的境界。
    
  本书是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着重学术之阐述,让读者以学术的观点去探讨,以谦卑的襟怀,容纳百川,各易学领域都能了然于胸,融会贯通。
《周易精要与现代管理实践》:洞悉变易哲理,驾驭信息洪流 图书定位与核心价值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技能认证的培训手册,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智慧结晶——《周易》——其核心哲学思想如何应用于现代信息管理领域的深度理论与实践指南。它致力于超越术数的表层,挖掘《易经》中蕴含的系统思维、辩证关系以及对动态环境的深刻洞察力,为面临复杂决策和信息过载的管理者提供一套审慎、前瞻性的思维框架。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求更高维度管理智慧的专业人士、企业高层、战略规划师,以及对传统哲学在当代应用感兴趣的研究者。它不教授如何操作软件或通过特定考试,而是教导如何“观象”与“取义”,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和内在的逻辑结构。 第一部分:易学之根——理解变易的哲学基础 (约400字) 本部分将详细梳理《周易》的哲学源流,重点阐述其“变易、不易、简易”三大核心概念。 1. 阴阳与太极的动态平衡: 深入剖析阴阳观念如何超越二元对立,形成一个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系统模型。这部分将阐述如何将这种动态平衡理念应用于组织结构设计,例如在刚性流程与弹性创新之间的权衡布局。 2. 象、数、理的交融: 探讨《周易》中“象”的象征意义、“数”的结构规律与“理”的内在逻辑。重点分析六十四卦作为一种信息编码系统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解析卦象的“意图”而非表面的“符号”来把握宏观趋势。例如,如何通过对“时位”的理解,来判断信息发布的最佳时机与受众接受度的关系。 3. 辞的艺术与不言之教: 分析《周易》文本的精炼语言风格,强调“吉”、“凶”、“悔”、“吝”等评价词汇背后所蕴含的对后果的预判与行为修正的指导意义。这对于撰写清晰、有力且具备前瞻性的管理报告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信息流动的六十四态势 (约550字) 本部分将《易经》的六十四卦作为一套信息和状态的分类矩阵,探讨它们在现代信息管理中的映射关系。我们不进行具体的“占卜”,而是将每卦视为一种特定的环境状态或信息交互模式。 1. 初级状态的构建与萌芽(乾、坤、屯、蒙): 探讨信息系统的初始建立阶段(乾)与基础框架的稳固(坤),以及信息在初创期(屯)和需要引导启蒙(蒙)时所需的策略。例如,面对海量新数据的接入,如何应用“蒙”的理念进行初步的结构化和引导。 2. 发展与冲突的阶段(需、讼、师、比): 详述信息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的等待期(需)、内部或外部的意见冲突(讼)、团队协作处理信息(师)以及建立有效联盟与信任(比)。重点分析“讼”卦,如何设计信息披露机制以减少内部摩擦。 3. 权力、中庸与过度扩张(鼎、大有、谦、泰、否): 深入剖析权力结构(如决策权信息流)如何影响管理效率。“鼎”卦的“烹饪”过程被解读为信息整合与价值提炼的过程。特别强调“谦”在获取关键信息时的重要性,以及“泰”(畅通)与“否”(阻塞)两种信息流通状态的成因与对策。 4. 终结与回归的智慧(睽、蹇、既济、未济): 分析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末端处理(如数据归档、知识沉淀),以及“未济”状态下对持续改进和前瞻性规划的要求。如何管理一个“未完成”的项目或持续演进的信息平台,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部分:变易思维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约550字) 本部分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具体的思维工具,指导管理者在信息环境中使用易学辩证法进行高阶决策。 1. 趋势预判与时空定位: 阐述如何运用易理中的“时”的概念来判断当前信息的“位”——即信息在整个变化链条中所处的位置。这有助于区分是处于“蓄势待发”还是“盛极而衰”的阶段,从而采取适切的投资或收缩策略。 2. 系统韧性与预案构建: 借鉴“损”与“益”的辩证关系,指导管理者在信息安全和灾难恢复(DR)规划中,如何衡量“损失”与“获得”之间的价值转化。构建具有高度“韧性”的信息系统,即能在变化中保持核心功能不坠的系统结构。 3. 组织学习与知识演化: 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察变故”应用于企业学习循环。强调组织必须像《周易》一样,保持对外部环境(天文)的敏感性,并能根据内部积累(人文)灵活调整知识结构。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定期的“象位校准”会议,对组织的既有认知进行系统性批判和更新。 4. 风险的“兆”的识别: 探讨如何通过敏锐的感知力,识别出那些尚未明显显现,但已在信息系统内部积聚的微弱信号(“兆”)。这超越了传统的数据异常检测,进入到对组织文化、沟通模式中细微“气场”变化的捕捉,从而在危机爆发前进行干预。 总结 本书旨在为现代信息管理者提供一种深植于传统哲学土壤的、超越工具和技术的底层操作系统。它教授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方法论,而是理解“变化本身是永恒”的智慧,使管理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中,保持清醒的洞察力与审慎的行动力。通过对《周易》哲理的系统性梳理与现代场景的严谨对应,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管理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社团法人中华易学教育研究院协会


  「社团法人中华易学教育研究院协会」系由多位学者教授、教育界菁英及易学五术界师傅级的大师群,于2012年8月共同成立,并公推知名学者、社团达人的洪富连老师为创会首任理事长暨全国总院长,带领涵盖海内外二十多个地区研究院团队立下有五大志业:学术研究、教育训练、易经学程、认证考照、创意文化。其中的「认证考照」最重要的职志,是要为易学从业人员建构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最具公信力的易学教育及专业认证的机构,并争取政府办理职业认证为目的,这是历史性的伟大使命。

  我们纠集近百位易学五术界杰出的前辈与菁英,共同编制优良的教材与题库,不仅兼顾理论与实务,也强调提升教材水平及试题的信度、效度。从学理及教育的观点来编撰,不涉及派门之争,不强调意识形态,尽力以科学角度阐述,排除迷信的论点。故本《易学认证丛书》实兼具进修、研习、考照与推广正统易学五术教育之功能。 况且,本会已通过劳动部TTQS训练品质系统认证,是最值得信赖的训练机构。

图书目录

总序 Ι
引言 Π

【上编】易经信息管理师专技教材

第一篇 初级教材001
第一章 《易经》基本概论005
一、前言005
二、《易经》的起缘006
三、八卦的构成原理006
四、小成八卦的起源017
五、大成八卦的演变018
六、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区别与运用030

第二章 认识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基本规则与特性034
一、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所代表的意义034
二、认识卦爻的基本规则038
三、爻与爻之间的关系043
四、卦的变化形态与特性045

第三章 《易经》占卜能准确的预测未来,其学理上的依据为何? 049
一、《易经》的整体概念049
二、《易经》占卜是否为迷信? 051
三、《易经》占卜能准确的预测未来,其科学上的依据为何?051
四、结论054

第四章 占卜的演变及影响占卜准确率的关键因素055
一、占卜的演变055
二、影响占卜准确率的关键因素062

第二篇中级教材071
第一章 《易经》惯用术语解说073

第二章 《易经》六十四卦各卦的卦义089

第三章 十翼概要解说112

第四章 筮术中常见的名词释义115
一、卦象部分115
二、筮术易中四个基本观念116

第五章 《易经》的理、象、数131
一、前言131
二、「义理」与「象数」间的关系132
三、《易经》的理、象、数134
四、《易经》的思维模式136

第六章 易学的发展139
一、《周易》与《易经》有何区别? 140
二、易学发展史141
三、结语142

第七章 周易占卜法与五行易占卜法的区别144
一、周易占卜法(义理占卜法) 144
二、五行易卜法(象数易占卜法) 148
三、结语148

第八章 五行易占卜法149
一、金钱卦占卜法(文王圣卦) 149
二、梅花易数占卜法152

【下编】题库汇编
初级题库173
中级题库193

【易学从业人员专业证照认证方案】学制地图及教育训练案215

图书序言

序文      

  《易经》一书说易非易,说难非难,究竟是易是难?端视读者能否掌握研读的要领而定。初学者宜先了解《易经》成书的过程,继而《易经》的整体概念,提纲挈领,循序渐进,如此自能举一反三的融会贯通,则了解《易经》当非难事。
  
  《易经》本经之卦爻辞原本就是占卜时的占断之语,是以假象喻意之方式书写,隐含着更深一层的用意,要以比附援引,类推适用的方式去解读,不能以一般的读书方法去理解,否则看不懂《易经》是必然的现象。
  
  《易经》卦象及卦爻辞隐含着阴阳学说及天人合一思想,孔子十翼就是站在此两种学说的立场去解释《易经》中天、地、人三才的关系,说明宇宙间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人处于阴阳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的思想、意念具有左右客观环境及物质变化的功能,这就是孔子阐述《易经》哲学思想的核心。
  
  《易经》的「体」就是阴阳学说及天人合一思想,而其外在实际运用,就是山、医、命、卜、相这五术。五术是依据《易经》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来,其宗旨在于追求人类在人世间,要如何作为才能达到阴阳和谐的地方。读者若能将《易经》的体用合一,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则在《易经》此一领域,即能达到通透圆满的境界。
  
  本书是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容或有偏颇遗漏,也请授课老师传授当下,能适时补充异见并赐教之,但也给我们编辑团队掌声鼓励。尤其重要的是本丛书另有人文通识的教材,其中有易学专业知能的篇章,都是学者、教授、律师及专家殚精竭虑的佳构,这也是学习易经信息管理者应有的人文素养。

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编辑小组 谨志

图书试读

第一章《易经》基本概论

一、前言


《易经》这部贯穿哲学思想而集知识大成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在中华民族近六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互鹤古常新,魅力永存。在二十一世纪科技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自然却不断迅速的恶化,各地陆续产生灾变,而且西方精神文明更加的匮乏。值此之际,全世界日益清楚的认识到,以《易经》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理论,能为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方式,于是研究《易经》的热潮已在世界各地逐渐蔚为风气。目前世界各国大部分都有成立《易经》的研究机构与团体,均为有识之士自觉性的研究推广。《易经》和西方科学等各领域的结合,已经逐渐成为大规模与全面性的运动,此一热潮正方兴未艾中。

《易经》其原始的功用纯粹是用于卜筮,经过孔子作易传,将其发扬阐释为人文哲理、待人处世、因应人际关系的哲学经典。读者若欲学习如何占卜以解惑决疑,必须先行研究《易经》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辞,理解其意义内涵如何,再熟悉了解占卜应用的基本规则,当观念融会贯通之后,准确的占卜断卦就不是问题。就算是对《易经》占卜没有兴趣,我们也能通过对《易经》卦爻辞义理的认识,而引领教导我们待人处世正确的观念与方法,以达趋吉避凶,持盈保泰的目的,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事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调和,均有莫大的助益,一生受用无穷,这才是我们学习《易经》最大的目的。

作者有心推广易学,希望能尽一己棉薄之力,将易学发扬光大,但众人没信心,皆视为畏途,其实学习《易经》并没有您想像中的那般困难,思想观念一通就能百通,只要按照作者自行研究《易经》的道路前行,循序渐进,悟通不再是神话。既然我们要认识了解《易经》,就先要从《易经》的起源与六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开始整体了解。

二、《易经》的起缘

《汉书.艺文志》中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的是伏羲、文王、孔子。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周易》,孔子作易传。伏羲的时代当为新石器时期。《易经》成书历经了上古、中古、下古二千五百多年的时间,由三位圣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共同完成。因此,《易经》早于五经之前就已经出现,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买《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易经”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都带着一种难以逾越的神秘感和距离感。我担心这本书会像很多“国学热”的书一样,把《易经》的概念生硬地套入现代的学科,显得不伦不类,甚至是故弄玄虚。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这种担忧很快就被扫除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去解释《易经》的卦辞或者爻辞,而是从中提炼出一些非常具有普适性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然后将它们与信息管理的实践相结合。比如,书中提到了“动”和“静”的概念,这在信息管理中可以理解为信息的活跃度、更新频率,以及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一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既要有及时响应信息变化的“动”的一面,也要有保证数据安全和流程稳定的“静”的一面,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那个平衡点。它还深入探讨了“人”在信息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很多信息管理工具和流程,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人,而人的行为、认知和需求,反过来也会影响信息的产生和使用。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人性的复杂性,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信息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于设计真正以人为本的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吸引人,“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一听就觉得很高深,又带着点神秘感。我当初买它,纯粹是出于好奇,想知道古老的《易经》和现代的信息管理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拿到书后,我发现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直接把《易经》的卦象、爻辞一股脑儿地塞进来,然后告诉你怎么跟信息管理扯上关系。这一点我挺意外的,也挺惊喜的。它更像是在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去引导你思考信息是如何产生、如何流动、如何被理解和利用的。书中有很多关于“势”的讨论,以及“时”的重要性。这些概念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指一种动态的趋势和恰当的时机。在信息管理领域,这一点太重要了。你想啊,信息是一直在变化的,你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管理它。你需要去捕捉它的变化趋势,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恰好就在那里,并且以你最需要的方式呈现。书里还提到了“位”的概念,这让我想到了信息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和存储,如何才能做到有序和高效。虽然它并没有直接教你Excel的公式或者数据库的SQL语句,但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让你在面对具体的信息管理难题时,能够跳出表面的技术操作,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逻辑和原理。我觉得这种“道”的层面的指导,比单纯的技术教程要更宝贵,更能帮助人建立起扎实的信息管理思维。

评分

我入手《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纯粹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对《易经》本身知之甚少,对信息管理也只是浅尝辄止,所以名字里的“易经”和“信息管理师”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新奇的组合。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打通我认知壁垒的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读完之后,我发现它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它从“理”这个概念入手,探讨了信息本身的内在规律和秩序。这让我意识到,信息管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信息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书中关于“变”的阐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指信息内容的变化,更是指整个信息生态的变化,包括技术的革新、用户需求的演变等等。一个成功的信息管理师,必须具备预见和适应这种“变”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用”的强调。它告诫我们,信息管理最终是为了“用”,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如果一个信息系统再复杂,再先进,如果不能有效地被使用,那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Excel函数公式,也没有教我如何写代码,但它给了我一种“用”的视角,让我明白如何去评估一个信息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如何去优化信息的应用场景。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本《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会是一本非常枯燥乏味的理论书,毕竟“易经”两个字就带着一股子古板的学究气,再加上“信息管理”这种听起来就充满数字和流程的词汇,我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结果,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大段大段晦涩难懂的哲学阐述,也没有上来就给你列举一堆高阶的信息系统架构。相反,它更像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实际的语言,来探讨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书中关于“象”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指具体的图形,而是指事物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以及这些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在信息管理上,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信息的“表”和“里”,不仅仅是数据本身,更要理解数据代表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如何影响决策。还有关于“数”的运用,书中并没有把它局限于数字的计算,而是引申到信息系统中各种元素的数量关系、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信息管理不仅仅是收集和存储,更是一种对信息“质”和“量”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数”的理解来优化整个信息系统。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觉得信息管理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智慧和艺术性的实践。

评分

我买《易经信息管理师基本训练教材》是因为我对它名字里蕴含的“智慧”二字充满好奇。在我看来,信息管理不仅仅是技术活,更需要智慧来驾驭。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看似遥远的《易经》智慧与现实的信息管理工作巧妙地连接起来。书中关于“和”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指信息的兼容性和互通性,更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处。一个信息管理不善的组织,往往是信息孤岛林立,部门间沟通不畅,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和”。而这本书引导我们思考,如何通过信息管理来促进这种“和”的达成。它还探讨了“德”在信息管理中的意义。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联系到实际,就是信息管理的伦理、责任和诚信。在数据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护隐私、如何防止滥用、如何做到公平公正,这些都涉及到“德”的范畴。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德”行准则。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信息管理师,不仅是技术的专家,更应该是智慧的实践者,是能够用“德”来引导信息流动的“管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