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邂逅:不可不知的17位西方经典艺文大师

爱‧邂逅:不可不知的17位西方经典艺文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文化
  • 大师
  • 艺术
  • 文学
  • 艺术欣赏
  • 艺术普及
  • 经典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统的缪斯无法满足作家伊恩‧汉密尔顿‧芬利,
因此他塑造了第十位掌管情色诗的女神,象征爱与美。

  当爱成为创作艺术与文学的动力,才能让作品触动人心。

  本书收入米开朗基罗、高更、梵谷、毕卡索、达利、牛顿、慈济、卡夫卡、费兹杰罗、海明威……等十七位西方经典艺文大师,如何在作品中呈现,所需的同性之爱、异性之爱、或是母爱,并让其发扬光大。

  梵谷:「爱。我越想,越觉得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跟爱人相比,它才是真正的艺术啊!」

  毕卡索:「当我爱上一个女人,她可以将我的一切撕毁,特别在我的画作上。」

  费兹杰罗《大亨小传》:「爱上她,又失去她,再用一生赢回她。」

  海明威:「想当一名好的小说家,一定得勇敢深入两大命题──爱与死。」

本书特色    

  ◎集结因爱让作品发扬光大的艺术家与文学家
《文明的瑰宝:西方艺术与思想的万花筒》 一、导论:凝视历史的深邃之眼 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其中,西方世界的艺术与思想无疑是塑造现代社会面貌的关键支流。本书并非对既有艺术史或思想流派的枯燥罗列,而是一次深度潜入,旨在揭示那些塑造了西方精神世界的基石性人物、关键性的转折点,以及他们作品背后潜藏的永恒命题。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知晓“达芬奇画了什么”或“康德提出了什么”,而是试图理解,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创作如何成为了对人类处境最深刻的回应与重塑。 本书的核心目的在于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我们选取了那些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范式转移意义的巨匠——他们的出现,往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认知模式乃至伦理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通过聚焦于其创作历程中的关键抉择、独特的思考路径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读者将获得一种更具立体感的历史认知。 二、文艺复兴的黎明与人性的觉醒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古典学问的回归,更是一场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发现。我们将探讨的,并非仅仅是那个时代对理想人体比例的痴迷,而是其背后哲学基础的动摇——从神本中心到人本主义的艰难转向。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分析人文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入视觉艺术与文学创作。例如,我们深入研究了早期大师们如何在技术革新(如透视法)的运用中,探索三维空间中的个体存在感,这种空间感的变化,恰恰映射了人们对自身在宇宙中定位的重新思考。 同时,我们将考察那个时代文学巨匠们如何开始关注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世俗生活的细微之处。他们不再满足于寓言式的说教,而是开始描绘充满矛盾、挣扎与热情的真实人物。这种对“人性”的全面开掘,为后世的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着重分析了赞助制度(Patronage)对艺术创作主题和风格选择的微妙影响,揭示艺术如何在服务于宗教与政治权力的同时,逐步孕育出独立的美学标准。 三、巴洛克与启蒙的交锋:秩序、激情与理性 从文艺复兴的和谐转向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与动感,是西方艺术史上一次强烈的风格痉挛。这部分内容将剖析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在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背景下的重塑。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光影的强烈对比和对情感的极端调动,并非仅仅是装饰的堆砌,而是对动荡时代中寻求精神慰藉和绝对权威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转向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启蒙思想家们对自然法、社会契约以及科学方法论的推崇,如何直接影响了 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我们探讨了从洛克到卢梭的思想轨迹,分析了他们对政府形态、个体权利以及教育哲学的根本性颠覆。这一时期的艺术不再追求超验的神秘感,而是强调清晰的线条、对称的构图和清晰的道德教诲。我们考察了知识分子沙龙(Salons)在思想传播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出版业的兴起如何使知识的民主化成为可能。 四、浪漫主义的回响与现代性的萌芽 启蒙运动的理性之潮引发了强烈的反作用力——浪漫主义。本书将深入探究浪漫主义者对情感、直觉、自然伟力以及“崇高感”(The Sublime)的狂热追逐。这种对个人内在体验的强调,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异化和社会规范化的强烈反抗。我们分析了文学中对异域文化、哥特式恐怖元素的偏好,以及音乐中如何通过对音色和和声的革新,直接诉诸听者的潜意识。 当浪漫主义的激情逐渐退却,现代性的焦虑开始浮现。19世纪中叶,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城市化的加速,艺术家们开始直面“现实”本身的复杂性。现实主义的兴起标志着艺术主体从理想世界向日常经验的回归。我们讨论了如何从福楼拜的精确描摹到易卜生的社会剧作,看到“现代人”在社会结构和阶级压力下的生存困境。这些作品不再提供抚慰,而是提出尖锐的社会批判。 五、世纪末的焦虑与形式的革命 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文明的自信心开始瓦解。技术进步的巨大能量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兆,共同催生了一种对既有世界观的深刻怀疑。这一部分聚焦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如何共同瓦解了西方艺术自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再现”传统。 我们分析了象征主义画家和诗人如何试图捕捉潜意识的流动,抛弃客观描绘,转而依靠符号和暗示来传达“不可言说之物”。接着,表现主义者如何将内部的心理痛苦投射到扭曲的色彩和形态上。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了艺术形式的彻底重构。例如,尼采对“上帝已死”的宣告,为艺术家们挣脱既有道德和审美规范提供了理论上的解放。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纯粹形式(Pure Form)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了抽象艺术的诞生。我们审视了这些开创性的作品,它们是如何在画布、雕塑和建筑中,寻找一种超越经验世界的、更本质的结构和秩序。 六、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终点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邀请读者带着更深厚的文化背景,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的处境。那些巨匠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杰出的作品,更是一套理解人类经验的思维工具。通过对他们思想脉络和艺术语言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理解现代性是如何层层叠叠地构建起来的,以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诸多文化、社会和伦理挑战,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孤例,而是持续的人类挣扎的回响。阅读此书,即是参与一场跨越数个世纪的、关于美、真理与存在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方秀云(Natalia S. Y. Fang)

  
  横跨两岸与欧美的艺术史学家、文学与艺术评论家、传记作者、翻译家、诗人、散文作家。

  出生于台北,英国爱塞斯大学现代艺术与电影研究所,爱丁堡、格莱斯哥大学艺术史硕、博士,被授予博士学位。专长广及文学、艺术与美学领域,经常在报纸、杂志、期刊、与画册发表文章。

  已出版十多本书,代表作:《裸女的风情万种》、《光之华—五位殉美的女诗人》、《艺术,背后的故事》、《慾望毕卡索》、《高更的原始之梦》、《解读高更艺术的奥祕》、《拥抱文生‧梵谷》、《艺术家和他们的女人》与《艺术家的自画像》。诗集有《梦与诗》、《爱,就这样发生了》、《以光年之速,你来》与《英雄》。

图书目录

序 艺术篇

艺术篇
CHAPTER 1
男孩之爱,理性与纵慾摩擦出的焦味―米开郎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
CHAPTER 2
原始之梦,始于澈底的野蛮―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CHAPTER 3
拨开迷雾,勒索浓烈的情绪―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CHAPTER 4
被尾巴拖曳的慾望,永不止息―毕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CHAPTER 5
现实与错觉中打转,莫名、无止境地跳跃―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898-1967)
CHAPTER 6
一朵玫瑰,因那千根火苗,烧得好疼―达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

文学篇
CHAPTER 7
永恆的晚餐,勾勒一道织锦的彩虹―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
CHAPTER 8
从他凝视的玻璃之眼,拭去了我的泪―济慈(John Keats,1795-1821)
CHAPTER 9
怪诞的弥漫,起于一种啮齿动物―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
CHAPTER 10
绿光的幻影,但始终相信―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
CHAPTER 11
磅秤的两端,摇摇摆摆,多次计数、度量―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CHAPTER 12
无意识地,爱,随血押韵―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CHAPTER 13
喝马丁酒时的摇,不要搅―伊恩‧佛莱明(Ian Fleming,1908-1964)
CHAPTER 14
伤痕,燃点了文学的火花―黛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1917- )
CHAPTER 15
在诗人拍响,迂回缭绕之后―伊恩‧汉密尔顿‧芬利(Ian Hamilton Finlay,1925-2006)
CHAPTER 16
瓶中的一艘船,很美但难靠近―希薇亚‧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
CHAPTER 17
一双绿眼如水晶,在微夜中闪烁―克里丝禔娜‧恩因(Kristiina Ehin,1977- )

图书序言

视觉与味道是可以记忆的。

  我怎能忘记,跟一些启蒙分子的邂逅?每每在咖啡馆里,阳光洒了进来,我在一偶,只有纸与笔,一杯纯纯香香的咖啡,及静静坐着的感觉,一旁的窗子,那框,不知怎么的,在我脑海,竟幻化一扇一扇的「门」,像敞开,让我通往宽广与无度的想像空间。

  在那儿,我遇见了艺术与文学大师灵魂,他们在骚动,与强光交会后,擦生出了一种奇异的烧焦味。

  此刻,那魂魄又浮现,气味也飘来了,现在,我知道,那是灵感与原创的火苗,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与和解,透悟之后,燃点出的宇宙共鸣,燻彩的人类生存景像啊!

  噢,我看,我闻,我存在。

图书试读

CHAPTER 4
 
被尾巴拖曳的慾望,永不止息―毕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慾望的永不止息
 
一个性格复杂,内心动盪不安的艺术家,跟着他,我的情绪也在那儿不断的翻滚。
 
被鞭打的滋味
 
到底哪一年,我已不清楚了,只记得有一阵子,电视常播一个蛮有创意的广告,一位患了重感冒的女子在美术馆里看画,勐流泪,勐打喷嚏,在难受的情况下,拿起了手帕擦拭,有趣的是,她当时正凝视墙上的一幅名画,那邋蹋模样倒像极了画的内容,虽然只是卖感冒药的广告,但我不禁自问,这镜像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那是毕卡索一九三七年的作品,叫〈哭泣的女人〉,主角的眼神呆滞,又显得惊慌,一副哭丧的脸,再加上多重的扭曲,简直受尽了折磨。这样的画面,是我对毕卡索的初识。
 
身为女人,总希望被呵护,被温柔的对待,但看到这张画,觉得自己也被冷冷的鞭打,似乎打得遍体鳞伤,当时,老实说,我怀疑他是否得了虐待狂呢!
 
丑陋的代号
 
十年前,我因达利的一幅画〈十字架上圣约翰的耶稣〉,掉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我爱美,爱肉慾的欢愉,爱几近神性的昇华,这位来自加泰罗尼亚的艺术家比毕卡索小二十三岁,追求的不是现代,反而回归文艺复兴时代的精神,鼓吹欧洲的新艺术。
 
达利与毕卡索之间有一段擦肩而过的因缘。当学生时,达利曾用立体派与拼贴技巧作实验,但之后毕卡索採用非洲面具与工艺品来创作,因无情的破坏传统与文明,达利再也忍无可忍,于是投了一篇文章到《牛头怪》,强烈的抨击毕卡索用残暴与撕解来制造「丑恶」。
 
为了追求「美」,达利的艺术生涯与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巴洛克(baroque)结下了不解之缘,「巴洛克」一词,字面指的是「不规则的珍珠」,珍珠引发的丰盈感,不规则状的非对比、非均匀、混杂、不合常情、非一成不变……等等幻化特征,多样的知性交织而成的知识史、艺术史、身体史、文化交流史,那般的恣意,那般的富裕,难怪达利总散发一股迷惑。
 
而毕卡索呢?这位一八八一年出生于马拉加的画家,犹如一只蛮牛,强硬的很,凭借一股挑战、震惊、与破坏的冲动,创造了所谓现代精神,但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丁点美,找到的只有丑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远古的艺术家,而是和我一样,曾经在创作中挣扎、思考、寻找出口的普通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展现这些大师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触及了他们生活中的挣扎、情感的波折,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这些伟大的灵魂瞬间变得真实而可亲。我看到了他们面对质疑时的坚定,看到他们在困境中的不屈,看到他们在爱情与友情中的喜怒哀乐。正是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才让我真正理解了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是如何从他们饱含情感的生活土壤中孕育而出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艺术,往往源于对生活最深沉的体悟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只想着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知识,了解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事实证明,我低估了它带来的惊喜。这本书以一种极为流畅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历史课本或艺术展览上的名字,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它没有生硬地堆砌枯燥的生平事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大师们作品背后最动人的灵魂,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时代背景下,用各自的方式挑战、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巴赫的赋格在脑海中回响,看到莫奈的印象派光影在眼前跳跃,甚至感受到达芬奇笔触下的神秘微笑。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在这本书的引导下,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不朽的魅力。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经典,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作品,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思考与创造力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并非仅仅是关于某位艺术家或作家的个人经历,而是它巧妙地揭示了这些大师们在各自领域内所进行的那些“不可不知”的创新与突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的成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探究他们是如何在既有的框架内,开辟出全新的道路。从音乐的结构创新,到绘画的光影革命,再到文学的叙事方式演变,这本书用生动而又不失学术性的语言,解释了这些艺术巨匠是如何打破陈规,引领潮流,甚至在当时引起争议,却最终成为永恒经典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这些创新时,所引用的那些具体的作品片段和时代背景的分析,这让我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能体会到这些“大师”之名的由来,绝非浪得虚名。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史的进程,就是由这样一群敢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灵魂所推动的。

评分

我原本以为,接触艺文大师的著作,会是一件相当枯燥乏味的事情,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将复杂晦涩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转化成了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叙事。我没有感到任何阅读压力,反而如同跟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书中的语言充满诗意,仿佛也带着一种艺术家的气质,读起来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教会我如何去欣赏,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理解那些伟大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赞叹。这对我而言,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启蒙”。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和理解人类精神的视角。通过这些西方经典艺文大师的故事,我不仅学习了艺术史上的重要节点,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创造力”的本质,以及人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于“美”和“意义”的探索。作者在梳理这些大师的生平与作品时,常常会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哲学甚至社会变迁的脉络中去解读,这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类的思考、信仰、情感紧密相连,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这本书不只是一本艺术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指南,让我对生命本身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