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loyd J. Fowler. Jr.
图书标签:
  • 调查研究
  • 研究方法
  • 社会调查
  • 数据分析
  • 问卷设计
  • 访谈技巧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统计分析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修订版除了保有前一版的资料,并新增了近五年的研究案例与相关文献。

  而持续提供新的资讯是本版修订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书的目的在于为想收集、分析与阅读了解调查资料的读者,提供评估资料与收集过程的可靠基础。

  读者可逐步了解资料收集过程的细节,调查资料与统计资料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其他相关面向。

  本书内容文字叙述清晰,逻辑简单清楚,目的是让一般大众均可了解阅读,而熟知社会研究与统计概念的读者更可快速理解。

  相信没有特定背景的读者们,也可了解本书所提供的相关知识。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探寻未知的疆域: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的图书简介,它完全不包含《调查研究方法》一书的内容。 --- 图书名称:《探寻未知的疆域: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个虚构的、有分量的学者姓名,例如:林景文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个严肃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启明大学出版社] --- 简介: 在信息爆炸与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对人类行为、社会互动及文化演变的理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探寻未知的疆域: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非一本关于基础数据采集或传统问卷设计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社会科学范式转型、方法论创新以及理论建构复杂性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引领读者穿越纯粹的实证操作层面,直抵知识生产的核心地带,审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如何才能真正触及和阐释那些深藏于表象之下的复杂现实。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深度”与“广度”的辩证统一。在深度方面,它批判性地考察了当代研究如何超越表面现象的描述,深入到微观机制、历史脉络与权力结构之中;而在广度方面,它探讨了如何跨越学科壁垒,整合多元理论视角,以构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宏大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范式重塑与理论的边界 本部分首先着眼于社会科学领域内正在发生的深刻的哲学转向。我们探讨了“实在论的回归”如何挑战了纯粹的建构主义叙事,以及在后实证主义的语境下,何谓“有效解释”。书中深入分析了诸如“复杂性科学”和“涌现性”等概念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社会系统的理解,使得传统上的线性因果模型显得力不从心。 超越二元对立: 详细讨论了定性与定量范式在当代语境下的融合路径,重点关注混合方法论的深层逻辑而非简单技术叠加。书中提出了“嵌入式理论检验”的概念,强调理论必须在真实、具身的社会情境中接受最为严苛的考验。 历史的张力与空间性的回归: 分析了历史社会学如何重新夺回其在社会变迁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并探讨了“地理空间”不再仅仅是研究的背景,而是作为一种主动的、塑造行动的社会力量。书中提供了对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主义地理学以及当代空间理论的批判性梳理。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知识采集与阐释的伦理困境 本书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大数据、算法与数字踪迹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颠覆性影响,同时尖锐地提出了伴随而来的方法论和伦理挑战。我们承认数字工具的强大力量,但更关注如何将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社会知识。 算法的黑箱与社会透明度: 书中并未教授如何使用特定的软件工具,而是深入剖析了“算法偏见”的社会根源。我们审视了数据采集过程中嵌入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设计研究方案以识别和对抗这些潜在的系统性歧视。这部分内容要求研究者具备高度的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依赖技术能力。 数字民族志的深化: 针对新兴的在线社区和虚拟互动,本书提出了一种超越“网络观察”的“沉浸式数字民族志”模型。它关注如何在高强度的信息流中,重建参与者的主体性、意义构建过程以及社群的文化规范,避免将屏幕视为现实的替代品。 数据素养与叙事的力量: 强调数据可视化不仅仅是图表的美化,而是构建解释性叙事的关键环节。本书提出了一套构建“可信赖的数字叙事”的框架,旨在平衡宏观统计趋势与个体经验的丰富性。 第三部分:知识的生产、传播与社会责任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功能与实践意义。它探讨了研究成果如何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流通,以及如何有效地与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对话。 从象牙塔到公共领域: 讨论了如何将复杂的理论洞见转化为具有政策相关性和公众可理解性的知识产品。这并非关于撰写政策简报的技巧,而是关于如何理解不同利益攸关者的认知框架和价值体系。 跨学科合作的真正挑战: 深入剖析了经济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在方法论假设和知识目标上的根本差异,并提出了在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实现真正意义上“知识融合”而非“知识拼贴”的路径。 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批判性地审视了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权力结构、资金导向和评估体系如何影响了研究议程的选择。本书鼓励研究者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确保研究工作的价值取向始终服务于更公正、更深入的社会理解。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具有扎实社会科学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渴望进行方法论和理论更新的专业研究人员、政策分析师和思想领袖。它假定读者对基础的研究步骤已有认知,并渴望进入对研究范式、伦理挑战和前沿理论的深度思辨。阅读本书将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它要求读者放下对即时答案的依赖,拥抱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真正迈入“探寻未知”的疆域。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Floyd J. Fowler, Jr. 佛洛依德‧杰克‧福勒


  作者毕业于Wesleyan大学,于 1966年获得密西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他的方法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调查问题的设计和评估、如何减少调查资料里与访员有关的误差 和如何测量医疗服务对病人的影响。作者亦在哈佛大学的公共健康学院等单位教授调查研究方法。除了已发表的大量研究,他还是《标准化调查访谈》 (Standardized Survey Interviewing,与 T. W. Mangione合作)和《改进调查问题》(Improving Survey Questions)两本被广泛使用的有关调查研究方法的专着作者。

译者简介

林庭如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工商业设计系博士候选人,设计学报执行编辑。曾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兼任讲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SSCI)国际期刊编辑助理、太雅出版社「放眼设计」系列丛书特约编辑。研究专长为符号与介面设计、视觉传达与心理、通用视觉设计。

陈诗捷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工商业设计系博士候选人,台湾科技大学工商业设计系兼任讲师,并担任设计学报编辑助理。研究专长为介面与互动设计、工业设计、人因工程、虚拟环境寻路研究。

童凯彬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资讯工程博士。研究专长为影像运算处理(影像分割与定位)、人工智慧、机器学习、影像分类与影音压缩处理。

萧文信

  国立台湾科技大学工商业设计系博士候选人,曾担任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兼任讲师。

  现于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研究。研究专长为人机互动、使用者经验与社群网路互动研究。

图书目录

1 概说Introduction 1
  调查的理由 4
  调查的构成 7
  本书的目的和目标 13

2 调查误差的类型 Types of Error in Surveys 15
  与受访者有关的误差 19
  与答案有关的误差 21
  调查误差本质的再整理 24

3 抽样Sampling 27
  样本架构 31
  单阶段抽样 36
  多阶段抽样 41
  包含两个样本架构以上的样本抽取 57
  样本和抽样误差的估计 60
  样本的规模应该多大 68
  整体调查误差中的抽样误差 72

4 无回应:抽样设计的实施 Nonresponse
  Implementing a Sample Design 77
  计算回收率 80
  与无回应有关的偏误 81
  减少无回应状况 91
  减少无回应误差的另外两种方法 100
  非机率(或修正机率)样本 101
  无回应为误差来源之一 106

5 资料收集方法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109
  选择策略的主要议题 112
  各种方法的综合比较 127
  结论 132

6 题项设计Designing Questions to Be Good Measures 135
  提升答案的信度 139
  测量的类型/题项的类型 155
  提高事实报告的效度 165
  提高描述主观状态答案的效度 172
  题项设计和误差 175

7 调查题项与工具评估 EvaluatingSurvey Questions and Instruments 179
  界定调查目标 182
  题项设计的前置步骤 183
  调查前的评估 186
  调查工具的设计、格式和编排 188
  现场预试 191
  调查工具的长度 196
  结论 196

8 调查中的访谈Survey Interviewing 199
  访员工作的概述 201
  访员的征募和选拔 207
  访员训练 210
  监督 213
  调查的提问 218
  访谈的过程 218
  访谈的有效性 222
  访谈过程对调查误差的影响 223

9 调查资料的分析准备Preparing Survey Data for Analysis 229
  建立资料档案 232
  编码 233
  编码和资料输入方法 236
  资料清理 241
  编码过程与资料整併的误差来源 241

10 调查资料的分析Analyzing Survey Data 245
  无回应样本与抽样架构的调整 247
  题目无回应的因应策略 251
  不同抽样机率的调整 253
  抽样误差的计算 254
  结论 256

11 调查研究中的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 in Survey Research 257
  受访者告知 261
  受访者保护 263
  受访者的利益 265
  访员的伦理责任 266
  结论 267

12 调查方法的报告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Survey Methods 269

13 调查误差综论Survey Error in Perspective 279
  全面调查设计的概念 281
  综论误差 282
  结论 286
  参考书目 References 28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二章   调查误差的类型
Types of Error in Surveys


与受访者有关的误差
与答案有关的误差
调查误差本质的再整理

调查是为了对于某目标母体产生统计数据的研究设计。整个调查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将受访者样本的答案推论至目标母体的某项特征。本章主要在讨论调查所涉及的两种推论程序,以及两种会影响调查推论正确性的误差:偏误(bias)与变异(variability)。
     
调查方法有两个主要目标:将调查资料收集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最小化,以及对于任何调查都会存在的误差进行估计。从第三章到第九章将详细讨论误差最小化与误差估计的策略。为了能够理解这些章节,并了解调查研究方法,就必须先了解误差(error)的意义。

如同先前所提,调查的目的在于对某个目标母体,亦即一群有某种特定特征的人,提供统计的估计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会从所要收集资讯的母体当中抽出一组次群体,也就是样本。调查过程中的第一个基本假设,即是借由样本的实际作答内容,来推演出目标母体的状态。
     
此一假设的想法,是基于一项调查所欲了解的母体特征,应在那些来自整个目标母体当中的一部分样本身上,有着相同的强度状态与分布情形。
     
调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受访者对于提问的作答反应。受访者对于提问的作答反映了他们的经验、看法或关于提问内容的其他讯息。因此,调查过程中的第二个基本假设,是样本受访者的答案应能够正确地描述母体的特征。而受访者的答案无法被正确测量的程度,即是调查误差的第二种基本原因。
     
图2.1描述了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推论的基本程序,而分析与推论的目的在于掌握目标母体的特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分析受访者的答案。首先,我们把受访者的答案加以整理,然后假设我们能够正确测量出受访者在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上的答案。接着借由样本受访者的答案,我们就能够更进一步推估并正确描述整个目标母体。
     
调查方法所关心的主要层面,就是如何让样本受访者更能够反映目标母体。另一部分的考量则是在于对调查者所欲测量的内容,受访者的作答如何达到相当程度的品质水准要求。调查的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都会影响以下两种潜在的误差来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研究方法”书籍的预期。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启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方式。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有效的理论框架,以及不同研究范式(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等)的优劣之处。一开始我以为这些理论听起来很“学院派”,但作者巧妙地将它们与实际研究案例相结合,让我看到了理论的实践意义。比如,在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时,不同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维度。而且,书中关于抽样方法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以为抽样就是随便选一些人来问问就行了,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各种类型,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这让我意识到,如果抽样不科学,即使问卷设计得再好,收集到的数据也可能是带有偏见的,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谬误。作者甚至还举例说明了某些“看似科学”的抽样方式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偏差,这让我对市面上的一些调查结果产生了更加审慎的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如何“看透”现象背后真相的方法论,非常有深度!

评分

我想特别称赞这本书在“研究伦理”方面的讨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调查研究的伦理问题常常被忽视,或者被模糊化处理。但这本书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详细阐述研究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伦理困境。作者用了很多触目惊心的案例,说明了不恰当的研究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对被研究者的伤害,以及对整个学术界的信誉的损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进行任何形式的调查研究,都必须将伦理放在首位。书中不仅讨论了保护被研究者的隐私、避免利益冲突等基本原则,还深入探讨了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比如如何在研究中保持客观性、如何避免研究者的偏见对结果产生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呈现研究结果,避免误导公众。作者还分享了一些他自己作为研究者在处理伦理问题时的经验和思考,这使得这部分的讨论更具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对“负责任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方向。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应该怎么做”。

评分

这本书的优点实在太多了,我一时之间不知道从何说起。但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真的非常接地气,他完全理解我们普通读者在学习研究方法时会遇到的困境。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轻松,没有那种冰冷、疏远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聊天,他耐心解答你的疑惑,并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帮助你理解。我特别喜欢他讲到访谈技巧的部分,里面有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引导被访者说出真实想法、如何处理沉默等等。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直接学到的经验。而且,作者还提醒我们在进行访谈时要注意伦理问题,比如保护被访者的隐私,以及如何获得知情同意。这些细节的关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本关于负责任研究的指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的最后部分,还鼓励读者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理解新闻报道、分析社会现象时,都可以运用研究方法的思维。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我的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议题,一直被研究设计的问题困扰着,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这本“调查研究方法”。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对于研究设计部分的阐述非常系统且详尽,从研究问题的界定、研究目标的设定,到研究假设的提出,再到研究方法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研究方法的选择时,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实际情况进行权衡。例如,在介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异同点时,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对比两者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哪种方法更适合我的研究。书中还提到了混合研究方法,更是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思考是否可以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此外,作者在提到数据分析时,并没有止步于统计软件的操作,而是强调了数据分析背后的逻辑和解读,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发现。这对于我这样即将面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帮助。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研究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思维。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让我惊艳了!我本来以为“调查研究方法”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统计公式,但读完之后,我完全改观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有趣,他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把原本抽象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特别是关于问卷设计的部分,我一直觉得设计一份好的问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如何避免引导性问题,如何设计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的比例,以及如何进行预测试等等,都讲得非常到位。而且,作者还鼓励读者多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要盲目接受调查结果,要学会分析数据背后的意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方法,更是在培养一种科学的研究精神。对于我们这种想要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的普通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我之前尝试过几次小型的调查,但总是感觉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结果是否可靠。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对整个研究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开展下一次的调查了。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推荐给所有对社会现象感到好奇、想要深入了解事物真相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